第一百一十七章 北守南攻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52

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在内阁为了缓解财政以及粮食危机,只好调整国家的政策方向。原先国家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北方,尤其是辽东一地,朝廷为了解决辽东,把大部的军事力量都集结在了山海关一线。

但是内阁大部分的大臣都明白,先要尽快的解决辽东是不可能的了,与其干和后金在那耗着,不如巩固现有防线,然后抽调部分主力部队南下,驱除吕宋的西方殖民者,为我中华子民报仇。

所以内阁对袁崇焕在黑山与后金使者接触一事,始终保持沉默,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内阁甚至希望后金能与袁崇焕和谈,借此来为朝廷出兵吕宋来争取时间,所以内阁大佬们纷纷告诉都察院的门生、好友、故吏,不要对袁崇焕接待后金一事说三道四。

于是都察院的大多数御史们也纷纷对袁崇焕接待后金使团一事默不作声,仿佛没有生过此事一样,而远在黑山的袁崇焕也知道,只要不与后金正儿八经的、明目张胆的和谈,朝廷那边是不会为难自己的。

而内阁也在会同兵部商量出兵吕宋的问题,兵者,国之大事也。内阁和兵部必须要拿出一个稳妥的条件。说道舆论基础,那根本就不成问题的,吕宋原本就是朝廷的属国,再加上西方殖民者曾经大肆屠杀过在吕宋的华人。所以此次出兵,朝廷完全是站在道义的基础之上,不怕得不到支持。

至于说是不是能够取胜,这一点内阁到是部怎么担心,朝廷虽然说在北方战线上是败多胜少,可是在南方战线上,朝廷大军在一般情况之下是胜多败少,再说,朝廷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之上,与西方殖民者交过手。

而就水师来说,朝廷所拥有的战船,数量上远远多于西方殖民者,至于说在质量上,大明水师也不比西洋的战船差,所以此次战役,朝廷的胜算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朝廷还是很有本钱和西班牙在吕宋一较高低的

朝开始动舆论攻势,宣扬在吕宋的西班牙人是怎么样犯我国威,屠杀我朝子民的。朝廷这项政策很是高明,都察院的御史们以及一些地方上的大臣都上疏朝廷,要求惩治在吕宋的西方殖民者。于是朝廷顺水推舟,开始光明正大的做着战前准备

虽然朝廷打定主意要对吕宋动手,但是这不是不能说打就打的,朝廷是需要时间战前准备的。调动兵马、筹集粮草、整备水师、刺探敌情等等,这不是一天就能做完的,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朝廷在着准备,崇祯皇帝也没有闲着。崇祯皇帝的手里毕竟掌握着华润商行,而由华润商行联合其他几个大商行组成的怡和商行可是专门做海外贸易的。崇祯皇帝当初授命由华润牵头,组成怡和商行的目的就是要将怡和商行变成中国版的东印度公司。

而怡和商行也没有让崇祯皇帝失望,自从这个结合各种势力的商行成立以来,商会凭借庞大的关系网,在各级政府、商会以及崇祯皇帝的关照之下,成绩斐然,占到了整个海外贸易的八、九层的份额。

而且怡和商行在南洋的一些重点地区都开办了贸易点,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收买当地官员,刺探当地军情;并且团结、拉拢当地的华商,组成新的商会,并且偷运军火,建立武装部队,所以崇祯皇帝打算让怡和商行来配合朝廷的行动。

崇祯皇帝也知道,这回朝廷向南洋动兵,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乎朝廷未来的一战,颇有皇国兴废,再次一站的意味。因为崇祯皇帝只有这么一次机会了,现在朝廷还没有烽烟四起,还有能力调集部分精锐部队赴吕宋作战。

如果再过一段时间,等到旱灾最严重的时候,那时自己手中没有粮食,没有钱而不能有效的救灾的时候,那朝廷就会烽烟四起。内有农民军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外有后金皇太极的虎视眈眈,自己就是想要出兵吕宋,也没有并可派了。

所以为了这一战,崇祯皇帝几乎把家底都拿出来了,历朝皇帝攒了十多年的那些银两与几年下来积攒的粮草。崇祯皇帝统统的拿了出来,至于说水师方面,崇祯皇帝没有选择,只能派遣郑芝龙这个不太听话的将领与西班牙海军交战。

因为朝廷里面,懂得海战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而郑芝龙手下不仅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师,他本人极其他的几个兄弟,也是海战的行家。所以内阁和崇祯皇帝只有授予郑芝龙为平南伯,让他为朝廷平定吕宋出力。

当然,在圣旨之中,也透露出朝廷要出兵吕宋的消息,让郑芝龙整备水师,随侍出战。郑芝龙接到圣旨之后,也陷入思考。到底是服从朝廷的调遣,还是找个理由,上疏朝廷,说自己现在有什么什么困难,自己所部水师没有能力出战。郑芝龙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召集他的几个亲信幕僚,商议此事。

亲信幕僚到来后,郑芝龙开门见山的就说:朝廷打算派我部水师远征吕宋,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郑芝龙的一个心腹幕僚就问郑芝龙帅,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想遵从朝廷的旨意;还是说你不想为朝廷出力。

这个幕僚话问的很白,不过郑芝龙并没有生气,郑芝龙说:其实本帅是不想出兵的,因为在吕宋的西班牙人并没有与本帅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在加上西班牙在吕宋有不少战船,如果本帅遵从朝廷的命令的话,可能会损失很大。

那个心腹幕僚说:大帅的担心固然有道理,可是大帅,您想过没有,如果您再次的抗命不尊,朝廷会后什么样的想法?当初朝廷要大帅调离福建去广东,大帅借故推脱了,让郑芝虎他们去了。

这一次朝廷准备派遣大帅攻打吕宋,而且授予大帅平南伯这个封号,可见朝廷非常重视这次远征行动,要是大帅在借故推脱,那朝廷能善罢甘休吗?要知道,当今圣上可不是一般人,再加上韩犷那帮内阁大臣,如果在不遵从朝廷的命令,大帅的日子很可能就不会好过了。

这些亲信幕僚也非常赞同这个意见,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大帅,实在是不能在忤逆朝廷了,朝廷可以容忍一次,但是绝不会在容忍第二次。如果大帅再次的拒绝朝廷的调遣,难保朝廷不会对大帅采取断然措施。

再者,大帅不会忘记刘香等人吧,根据消息,他们现在可是和西班牙人以及荷兰人勾结起来了,并且在这些洋人的支持之下竟然袭击我们的商船,而郑芝虎将军在追击他们的时候还受过他们的埋伏,损失很大啊。

面对着众口一词,以及现实的利益关系,郑芝龙也觉得这次要是不听从朝廷的调遣,朝廷或许不会在怎么好说话了,再说自己不像从前了,自己现在是朝廷命官,家大业大的,所以郑芝龙决定听从朝廷的调遣。

这边郑芝龙刚决定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在京城,崇祯皇帝就接到了厂卫潜伏在郑芝龙身边的番子的汇报,说郑芝龙已经决定服从朝廷的决定。自从生郑芝龙抗命事件之后,厂卫的番子就开始加紧的对郑芝龙所部水师以及他身边的幕僚的渗透力度。

厂卫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的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连他最亲信的幕僚都被厂卫的番子们在威胁、逼迫、利诱之下,投靠了厂卫,所以现在郑芝龙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视之下。

既然郑芝龙决定执行朝廷的命令,那就好办多了。在几天之后,郑芝龙回复朝廷,表示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严格的指向朝廷的命令。内阁看到郑芝龙的回复奏章后,也感觉放心了,毕竟此战少不了水师额度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