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将帅不和
作者:从小不会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738

不过,由于此前辅兵与民夫都是临时征调,在与战兵的配合上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再加上军屯事业的迅展,赵旉逐渐意识到,在精锐的两个战兵师之外,再组建一些二线部队也是很有必要的。为此,赵旉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走**的门路,总算让父亲赵构下旨再拨给他两个重要的人才,分别是原西军吴玠麾下极重要的大将郭浩,与位高权重的荆南镇抚使解潜。

郭浩曾是吴玠手下最重要的大将之一,若论军事能力,他较另外一位大将杨政稍逊一筹;而若论勇猛,他不但比不上西军一猛将王俊,甚至也比不上相对来说更擅长练兵与指挥的吴璘。但是,郭浩的攻城能力却是西军第一,而更难得的,是他居然拥有即使在文官之中也极为罕见的内政才能。王彦当初离开金州后又过了一年多,此地由郭浩率军数千人接管,而这块原本贫穷的土地也迅繁荣了起来。

因为金州向来贫穷,所以当初王彦驻守此地每年都得由朝廷拨给数十万的钱粮,可郭浩接管之后,从第二年开始,不但不向朝廷伸手要钱,反而还多次上缴钱粮贴补国库,每次都在十万贯以上

郭浩这样的军政全才自然早就引起了赵旉的觊觎,然而郭浩是西军大将,要想将他挖走的话,不但会因此得罪吴玠,而且就是郭浩自己也未必会答应,毕竟他的年纪要比吴璘大上不少,基本没有希望等到赵旉将来当上皇帝的一天,这从龙之臣的身份未必会有多大的吸引力,而赵旉现在所能给出的官位和待遇,他早就得到了。

然而,正如历史上生的那样,吴玠因为“宋万年事件”与郭浩反目成仇,甚至到了随时可以刀兵相见的地步。这时,赵旉要将郭浩弄走就没有太大的阻力了,而且还能同时赢得双方的感激,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实这所谓的“宋万年事件”,根子却在赵旉的老爹赵构身上。自从西线战事停止之后,赵构现吴玠在川陕的势力已经渐渐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再加上川陕交通不便,正所谓“山高皇帝远”。而且,战事一停,西军官兵没了立功的路径,歪门邪道的想法必然会随之滋长,而吴玠的表现也确实日益跋扈,赵构不由心生警惕。

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调动,大宋传统的“以文制武”体制在川陕重新建立了起来,为此赵构不惜对吴玠未经请示便擅杀多名地方官吏的劣迹视而不见,以作为对吴玠的安抚。尽管如此,由于新任川陕宣抚使胡世将能力有限,吴玠的势力虽被大大限制,却依然牢牢掌握了将近六万的军队,一旦他真的造反作乱,南宋就算能够平定也得脱掉几层皮。于是,赵构便又对吴玠的一些部将动起了心思,而西军大将郭浩则成为了主要的突破口。

郭浩是北宋末年的西军名将郭成之子,与吴玠是同乡,也是吴玠早年的老上司。富平之战后,他率部分溃军跟吴玠上了和尚原。因人少势单,郭浩反倒受制于吴玠。蜀口三战的胜利,使吴玠成为一颗新升的将星,也使郭浩更为黯淡无光。但郭浩若论综合才能,并不在吴玠之下,昔日又是吴玠的上级,心里自然愤愤不平。在赵构的纵容与挑拨下,两人的矛盾持续升级,最后终于因为“宋万年事件”彻底决裂。

宋万年时任利州路提点刑狱,郭浩时任利州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利州,两人关系一直很好。一日,吴玠查到宋万年有通敌嫌疑,先让郭浩逮捕宋万年进行审讯,但郭浩却说宋万年并无通敌嫌疑。

吴玠大怒,将宋万年提到川陕宣抚司,亲自审讯。在审讯中,宋万年对自己通敌一事供认不讳。然而,郭浩却说吴玠所得之口供与自己所得之口供完全不同,言下之意,即是说吴玠用了逼供手段。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

当时的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席益出面调解无效,便请求宋廷下令调防。于是郭浩被调到金州,挂了个有名无实的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的头衔(永兴军路早已沦陷),而从前挂着泾原路经略使(有名无实)头衔的杨政却代理利州经略使,获得了实权。

不过,郭浩到了金州以后,却反而摆脱了吴玠的掣肘,而获得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在军事方面,宋将柴斌在金州曾募集金、均、房三州保甲,编练成军,号为“保胜军”;又招募了3ooo名禁军,组成“必胜军”。郭浩所部人马原本不多,但柴斌留下的这两支地方武装、以及原驻守均州的格禧一军,却使郭浩一下子得到了许多人马,兵力过万人而独立成军。有了这支军队的掣肘,赵构终于放下心来,再也不担心西边出什么大乱子了。

所以,当赵旉上书表示想要将郭浩调入卫军之后,赵构就犯难了,这郭浩离开后,吴玠谁来防呢?但赵旉的运气着实不错,这时吴玠却因为常年服食有毒的丹药而病倒了,赵构在确认这一消息后终于放下心来,便下旨让郭浩率军赶赴淮南,听候卫王赵旉差遣。

至于吴玠病倒后西线的防务,赵构却并不担心,吴玠的部将杨政能力全面,攻虽不足,守却有余,现在由于神武后军与卫军的崛起,金军的战略重点已经东移,杨政之才已经足够镇住局面了。而且杨政还是吴玠的亲信,用他暂时代替吴玠的职务,不会引起吴玠的反感。可是,由于此事的耽搁,赵旉上书所催促的尽快接收和议中还给大宋的陕西一事,却被大大延后了

吴玠那边没问题,可郭浩却不甚乐意,他好不容易才混到一块自己的地盘,可以自由展,这下全泡汤了。不过郭浩可不敢抗旨不遵,虽说这里赵构管不太到,但只要他一放手,就自己这点人,很快就会被吴玠这个冤家对头吞掉的。想到这里,郭浩只得整军上路,连妻子儿女也全带上了,自己是等不着太子登基了,可儿子等得到啊!想到这一点后,郭浩的心情一下子好得多了,他们这些武将之所以愿过刀口上舐血的生活,还不都是为了谋个封妻荫子?可父辈战功换来的荫官,又怎么比得上自小跟随太子的好处呢?尤其赵旉还是官家唯一的皇子,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

比起郭浩,赵旉原以为解潜愿来的可能性更小,因为他现在的官位已经相当高了,在卫军之中只逊于虞允文一人(赵旉这个太子不算),又何苦到淮南来做小?而且当初被派到赵旉麾下的都统制王彦现在虽然被派到更远的河北去组织义军去了(山东的义军及其亲属已经基本都撤到了淮北,而王彦和赵立二人则带了数千骨干趁着撒离喝与吴璘大战的机会潜入了太行山区。),可谁都知道他依然是赵旉的人,而解潜和王彦的梁子由来已久,又怎么会愿意与王彦共事呢?

谁知,解潜接旨后却大喜过望,立刻整军赶到了扬州。原来,解潜原是猎户出身,一家数十口人之中除了一个失踪的同胞弟弟,全部死于金人的屠刀之下,此仇不共戴天。后来,当时还很年轻的解潜便加入了北方的义军并屡立战功,并在义军南下后受到了重用,成为一方大员。可是,虽然内政工作十分出色,但解潜却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抗金的前线去,为亲人报仇雪恨。不过,若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算回到前线也毫无意义,到时候不但报不了仇,反而得白白送死。而解潜手下虽也有些军队,但因为长期屯田的缘故,战斗力下降得很厉害,是无法靠他们打败金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