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人质制度(下)
作者:从小不会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14

第三百六十章人质制度(下)

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选举,只是每户人家派出一个代表,但也很有可能耗时甚长(不过如果是小国的话,也有可能很快,特别是那些城市国家。),其间该国暂时由它的几个邻国分区托管,以维持社会秩序,同时也在彼此之间形成制衡,避免其中某个国家趁火打劫,至少也令其不致干得太过出格。

而如果选举中没有哪位候选人获得三分之一以上的支持率,那么该国王室将被彻底废黜,其领土与人口由其邻国之间协商瓜分,有了这个规定,就不怕居民嫌麻烦而不来参加选举了。虽然有些无视该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但如果其原来的王室实在不得人心或是无法团结一致,那么就算没有这样的规定,这个国家还是免不了灭亡的结局。

诚然,这种规定还是很粗糙的,而且其中可以利用的漏洞简直比比皆是,不过倒也确实可以一用了。因为这个年代的绝大部分民族风气都相当纯朴,能够想到在选举中舞弊的人并不会很多,而且各国之间会自然形成制衡(注1),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选举的公平,则是更重要的原因。

但不管怎样,成为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藩属国绝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为藩属国不但必须承受经济上的损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更是无法保证(尽管藩属本来就该有这样的觉悟)。因此大宋自然也得给他们足够的好处,这第一条就是互不侵犯,这看似理所当然的条件,对那些与大宋相邻的小国(尤其是南洋诸国)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保证。因为现在的大宋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她不但有强盛的国力,还有天下第一的强大军力,连南洋第一军事强国交趾都被轻易灭国了(占婆在战争中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但他们对攻击与瓜分交趾的参与其实才是大宋成功征服交趾的决定性因素,不过南洋诸国人才匮乏,又有谁能看得这样深刻呢?),其他的小国又怎么能不怕?而大宋虽然历史上背约的劣行比比皆是,但至少赵旉个人的信用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这个承诺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同时,当藩属国遭遇大的灾害或是内乱时,大宋朝廷(目前暂时由赵旉的卫王府代理)必须无条件地收容入境的该国难民,这在很多时候可以让该国政府缓过那口气,而不至于因财政崩溃而垮台(二战之后,如果不是美国拼命援助,西欧各国政府只怕都会在风起云涌的**中倒台,西方人可没东方人那样能吃苦,生活一苦他们就要怪政府)。不过,毕竟只是藩属而非直领,大宋自然只会承担有限的义务,赈灾与重建之类的善后工作是不会干的。

另外,当藩属国遭遇强敌入侵,并向大宋求援后,大宋必须无条件地派兵保护自己的小弟,而且不能光是“围魏救赵”似的曲线救援,必须有部队派到该国直接救援。当然,军队人数没有限制,只是中国人历来好面子,如果派兵太少遭致失败的话,无论对皇帝还是当时主政的大臣,恐怕都没法向天下人交代,所以这一保证还是颇具效力的。

最后,藩属国的国民在大宋的国土上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这在日后成为了极具吸引力的一项条款,但那是在赵旉全面改革了大宋的政治制度之后,就现在来看,在卫藩之外的大宋其他地区,还是外国人身份更受优待

尽管有诸多好处,但新的藩属制度一推出,还是立即引起了南洋诸国的强烈不满。他们国家虽小,也是有尊严滴(当年假模假样“进贡”谋取赏赐的时候却不见他们有啥尊严),何况那贡赋的征收比例也实在是定得太高了点。即使赵旉的卫藩作为表率,向目前财政十分吃紧的朝廷按期缴纳了至少双倍的贡赋(赵旉认为,内部封国的一切皆来自于中央,所以必须加倍贡献钱粮,作为回报。而他只是授权总督的岭南三路,本来就还是大宋的国土,自然更是如此了。但现在相关的规定尚未出台,赵旉这样做既是自觉,更是一种试验,可以理解为是在为最终确定相应的制度法规搜集材料。),那些南洋小国的君王们依然没哪个肯乖乖上缴贡赋,“人质”倒是有几个国家送了,但一看就知道是那些不受宠的,甚至只是王室的旁支,还有两个人根本就只是训练好了的奴隶而已

显而易见,那些国家虽然摄于大宋尤其是卫军的强大,不敢明明白白地与大宋决裂,却也没将赵旉以大宋名义发布的新规当回事。但这就给了赵旉出兵的借口(注2),在其后的几年里,卫军(含南下改编完成的川陕宋军)多次主动出击,连续吞并了数个小国,其中还包括刚刚灭掉宿敌占婆没多久的真腊,而孙默主管的交北省也迅速升级为“印支省”,面积和人口都扩大了几近十倍,一举成为大宋第一大省。

“印支”这个名字是赵旉起的,因为他发现该省所占区域几乎就是记忆中后世越南人差点完成的“印度支那联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越南在中苏两国帮助下完成统一后,野心迅速膨胀,派兵侵入柬埔塞,意图将其与老挝并入越南版图,成立“印度支那联邦”,中国与其交战,就是为了阻止此事。)的翻版,因此忍不住恶搞了一下

注1:如果是以前的模式,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实力远在周边藩属之上,那些藩属国(不能与宗主国抗衡的小国才会成为藩属,所以藩属国自然都不会很强,历史上匈奴、突厥等大漠强权在落难时的臣服不在此列,因为时间往往极短。)就算联合起来,也难以与其对抗,这项规定根本就行不通。但是赵旉构想中的中央政权与藩属国都与历史上的传统有所不同,所以就能适用这项规定了,详情在后文会有专门说明。

注2:这还得感谢一下长期以来儒家思想的盛行,因为他们的祖师爷孔子推崇周朝的宗法制度,因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一千多年来在中国愈发地深入人心,所以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只要没来朝贡的国家,就是大不敬,不打你打谁呢?所以只要想发动战争,根本就不担心没有借口,尤其宋代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最为兴盛的时期,就更是如此了。当然,大臣和民间是否会因为经济和人道等方面的考虑反对该战争,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有借口总比没借口好

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的借口未免有些过于霸道(中国人自古崇尚和平?这也要看年代,周朝直到其灭亡,八百多年间国土一直在迅速扩大,即使和商朝的疆域相比,也增加了好几倍,分明就是古代军国主义)和不讲理,但是理由关键不在于是否霸道,而在于大家是否接受,虽然这一说法很不合理,但千百年来不但中国人认同这句话,就连不少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周边国家也能够认同。甭管他们向中国古代的大一统中央政权进贡是否主要是为了得到赏赐,仅就他们能将形式做得那样到位,就知道那句话已经深入人心了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