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夏人西迁
作者:从小不会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80

第三百七十六章夏人西迁

值得辽军官兵庆幸的是,西夏人虽然几乎跑了个精光,也带走了几乎一切能够携带的财富,可是却没有像通常“坚壁清野”时那样破坏田地、烧毁房屋,所以辽国只要撑过这半年时间,并向沙州等地移民,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消化这块新占的土地。()尽管如此,毕竟在至少半年内,这么大一片土地不但没有任何产出,反而还得往里面砸钱,结果国力仍未完全恢复、财政还不宽裕、只是因为有便宜可占才急着出兵的辽国,还是差点就被沉重的粮饷压力拖垮了。

而且,如果夏军西撤是早有预谋、而在这时发起反击的话,纵以萧斡里剌的将才,恐怕也无力回天,可是令萧斡里剌不解的是,西夏人这次向西逃窜根本就不是诱敌之计,竟然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去不复返,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原来,当辽军杀来的消息传到沙州的时候,任得敬才刚刚勉强控制住西夏京畿地区的局势,而不少边疆地区的部族则仍未臣服,有些实力较强而且“不服王化”的部落甚至干脆自立,在这种情况下任得敬纵有将才,也绝对无法与西征的十万辽军相对抗。而他好不容易篡位成功,任得敬又不甘心再居人下,因此他干脆把心一横,将所有忠于他的军队、以及在其控制下的各族青壮统统带走,一路向西逃窜。只要能够成功翻越葱岭,有了这道天险的阻隔,辽军就算实力再强几倍(这是考虑到可以从北面绕远路,如果走葱岭路线,恐怕十倍兵力也没半点用处,白白送死而已,平均海拔五千多米,高原反应就能要人命了。),也将奈何不了他。

而葱岭以西当初被辽军放弃后,顿时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那些本来臣服于辽国的穆斯林诸国则斗了个不亦乐乎,这正是夏军浑水摸鱼的大好时机。虽然任得敬并不认为自己能与耶律大石相提并论,但却很有自信像他那样征服葱岭以西的广阔土地,因为当年耶律大石手下只有一万多人,而他的兵力则超过了十万人,同时对手也要比耶律大石当年遇到的那几个要弱得多(被萧斡里剌狠命地搜刮勒索了好几年,西域诸国早就一穷二白了)

而且,本来人心不齐的这上百万西夏军民,进入风俗迥异、语言不通的异国土地后将不得不团结一致,否则大家就都只有死路一条,这正暗合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而当这些人有过一起出生入死的经历之后,原来的分歧与隔阂都会渐渐淡化,甚至连仇恨也有可能化解,而任得敬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也将在一次次胜利中获得大家越来越坚定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西夏之王。几年以后,当赵旉得知昔日西辽的奇迹竟然再次上演后,除了对他那位岳父刮目相看之外,也不禁生出了一点有些蛋痛的怀疑,“难道不是他们太强,而是那些中亚的土著太水了?似乎不是没这个可能”

对于辽国来说,夏人的西迁也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毕竟虽然西夏的土地不若外西域地区那样广阔和富饶,从表面来看这次形同于“土地交换”的结果似乎对辽国不太有利,但是这样一来,辽国的土地却终于再次连在了一起,而且其间不再有难以逾越的天然险阻。同时,在现在辽国的四围,东有太行、南有秦岭、西有葱岭、北有天山和戈壁沙漠,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尽管辽国幅员辽阔,也最多只需十万军队就足以满足国防的需要,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机动兵力,这在战略上是很占便宜的。何况以前的辽国虽然看上去幅员广阔,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藩属国的(西辽东归以前,扣去藩属的军队不算,总兵力不超过十万,远不能与现在相比。),而现在则基本都是大辽直属的领土,这两者之间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萧塔不烟总的来说对此还是较为欣慰的,唯一令她有些烦恼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了。自从眅依伊斯兰教以后,萧塔不烟就一直想让儿子耶律夷列也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谈不上思想毒害,只是因为一个人既然信教,自然认为那是好的,当然会希望亲人与自己一样了,事实上以伊斯兰教的教义,萧塔不烟能够给儿子选择的自由,就已经很难得了),不过耶律夷列虽然现在还尚未成年,但多年以来一直接受的都是以汉学为主的教育,自然对伊斯兰教义与经典没什么兴趣(汉人看似不信神,实则是有事则求、无事不拜,而且膜拜偶像的现象也很普遍,后世还有不少人连**像都当菩萨来拜,因此其实更类似于多神教,而这是与伊斯兰教义冲突最大的一类,因此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起来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汉地,除非以暴力手段来强制推行,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同治回乱”之类的惨剧了。),而萧塔不烟又不舍得逼迫儿子,那就只有想办法为其找些优秀的穆斯林学者当老师了。

不过,如今辽国的统治中心已在汉地河东,在这儿汉学的大师好找,而穆斯林学者可就稀罕了。而且当初萧塔不烟又答应过丈夫,给儿子聘请的穆斯林老师的数量不能超过汉学的老师,这数量没有优势、质量又比不上,伊斯兰文化对耶律夷列的影响自然始终无法与汉文化相比。而且萧塔不烟虽然虔诚,但毕竟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奇女子,所以思想上依然十分开明(世界历史上那些为数不多的真正智者中,没有一个是偏激狭隘狂热的,因为他们行事的原则是理性),而西域的穆斯林其实都是刚开化不久的野蛮人,在文明程度上根本无法与阿拉伯本土相提并论,虽然也出了一些学者,但由于底蕴不足,在思想上普遍显得偏激而狭隘,萧塔不烟虽然很想儿子信教,却也不愿他变得与那些疯子一个德性。既然西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萧塔不烟便派人去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黑衣大食招贤,另外听说在更加遥远的西方,也有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穆斯林国家(注1),如果在黑衣大食找不到满足要求的,也可以继续向西求贤。可是如今外西域陷入战乱之中,丝绸之路不再通常,萧塔不烟不由有些担心,纵然手下在西方找到了合适的人选,那些学者要想平安抵达大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注1:即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也许应该叫苏丹国更合适一些),位于今天的西班牙南部。历史上西方能够摆脱蒙昧与黑暗,很大程度(还有一个来源是拜占庭帝国,但影响不如摩尔人,一来他们离西欧法兰克诸国更近,二来中世纪的时候伊斯兰文明在科技文化上已经超越了欧洲,即使是继承了古罗马遗产的拜占庭也有所不及。至于蒙古人的西征,只是传播了几样重要发明,是无法与摩尔人的帮助相比的。)上都是得益于该国水平远远高于基督教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的影响。历史上,西欧的那些基督教国家学到摩尔人先进的科技文化之后,没过多久就将格拉纳达灭掉,而摩尔人则遭到了排斥和迫害,在欧洲人的各种文艺作品中摩尔人还总是被塑造成阴险邪恶的角色,到了近现代欧洲更是很难再看到摩尔人的踪影,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比犹太人和吉普赛人还惨,至少那两个民族没被恩将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