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河北双雄争霸之前
作者:排骨藕汤      更新:2019-08-26 02:00      字数:1861

前文提到公孙瓒,说一下关于公孙瓒史书上的疑点

疑点一,后汉书记载--初平二年,青州黄巾攻击渤海,公孙瓒击破黄巾,斩首三万,俘虏七万,封奋武将军,蓟侯。然后讨伐袁绍,分封大将。界桥大战,退回幽州。

问题是按后汉书的记载顺序,笔者要问那么到底是公孙瓒先到了渤海,还是袁绍将渤海相让之后才去的呢?如果是公孙瓒先到的渤海,问题来了。公孙瓒入冀州是因为袁绍许诺平分冀州对吧?那为什么公孙瓒不走河间,中山直插冀州心脏,而偏偏要去最偏僻的渤海?而且还是袁绍的老窝,让盟友起疑呢?

如果是公孙瓒在袁绍相让之后去得渤海,问题又来了。公孙瓒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渤海的印信,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渤海的正式长官了。那么这个奋武将军和蓟侯是谁封的?袁绍吗?奋武将军给了公孙瓒,那曹操怎么办?董卓吗?为什么不封个南皮侯而非要封蓟侯?公孙瓒的老家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不存在说封在老家的道理。而且董卓也够无聊的。皇帝吗?问题又来了,曹操降伏兖州的青州黄巾百万,朝廷给他封侯了没有?没有。献帝何故厚此而薄彼?公孙瓒的侯爷封号应该是在袁绍等人起兵反董以前,甚至是灵帝在位时期就已经受封了。

公孙瓒半度而击,击败黄巾三十万,说的蛮像是回是。不过度河,度的什么河?别跟我是黄河!拿几艘破船羊皮筏子到黄河出海口去强渡,和找死有什么区别?有知道是什么河的请告知。

疑点二后汉书记载--公孙瓒因为公孙越的死而迁怒袁绍,屯磐河。还选取了《典略》中著名的讨袁十条。导致冀州很多地方投靠公孙瓒致使袁绍心生畏惧,这才将渤海印信给了公孙瓒。

笔者首先要质疑讨袁十条的真实性。讨袁十条,从大到小,事无巨细从袁绍害死自己的父母,到袁绍老妈只是个小妾生的贱货都骂遍了。但开篇第二句就有问题。

“今车骑将军袁绍”。大家都知道车骑将军是袁绍自号的。而公孙瓒没有参与讨董联军,没有义务承认袁绍的这个名号,为什么不拿出来大书特书一番?就算是董卓为了安抚袁绍,派人承认了他这个名号,但车骑将军这个名号非同小可,属于三公将军之一。要接受这个封号必须要觐见皇帝,而袁绍显然没这个胆子到长安或者洛阳去授封。公孙瓒为什么没把这一条拿出来讲,不合道理。

第二,既然后汉书承认了讨袁十条,那么典略最后那一句为什么省略了?“遂拳兵与绍对战,绍不胜。说公孙瓒和袁绍搞了一架。说得是界桥之战吗?按后汉书的顺序看,似乎不是。

后汉书在讨袁十条后认为冀州很多人认可了这十条而背袁从公孙。首先,这十条向泼妇骂街一般的内容,真的能让冀州人信以为真吗?一个人脑袋被驴踢了不奇怪,一群人脑袋被驴踢就有点奇怪了。如果有专家要强辩,认为古人就是这么想的,笔者突然想到周星驰的白面包青天里面,包龙星质问药店老板放有一斤砒霜的糖水他会不会吃的画面,哈哈。

明确的讲,冀州很多地方畏惧公孙瓒的兵锋锐利而投靠,不是很合理吗?弄个讨袁十条,这么麻烦干什么?

笔者一直怀疑,所谓的讨袁十条是后人假借公孙瓒的名义来羞辱袁绍的,例如曹操。官渡之战前曹操被陈琳骂的那么惨,却没有还嘴,这一直是曹操大肚量的证明。曹操真的大肚量吗?战胜袁绍后,曹操搜出群臣暗通袁绍的书信一把火烧了,肚量确实很大。问题是他看没看?说没看的请参考赵俨传和李通传。有证据显示曹操看了。至于曹操有没有暗记在心,事后慢慢收拾那些通袁的人,或许没有,但或许有,谁也说不准。这是曹操城府深的佐证,以曹操有仇必报的性格,肚量大,真的说不好。

问题三,公孙瓒自封了三个大将为兖,冀,青的刺史。

笔者的疑问又来了,幽州呢?何不一不做二不休,自封个幽州牧算了?这是他的大本营啊。兖州他的势力范围根本就顾及不到,还跑去得罪人家刘岱干什么?放着幽州不管,是怎么想的?公孙瓒是自大,不是白痴。

这几个疑点笔者想不通,望有高人解答

最后,王粲的英雄记一书,笔者一直当小说看。关于战场细节太细,而王粲的文风华丽,不太像是肯下苦工研究事件真相的人。像曲义的先登营,袁绍的大戟士有人说是重装步兵,加上弩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是轻骑兵,兵种相克所以被打败。拜托,800个人重步兵加1千弩兵,能对付三四千轻骑兵?重装步兵移动速度慢,在数量稀少的情况,能保护住弩兵不被攻击?弩的特点是射程近,杀伤大,但人数不够,覆盖杀伤不足,轻骑兵很快就能近距离攻击。在数量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骑兵有可能败的那么惨?轻骑兵很早就有了,白马义从能和匈奴的对战中不断取胜绝非泛泛之辈,没有点杀手锏,与众不同的地方能战胜草原狼?。

关于河北双雄争霸的内容笔者会重新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