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作者:房权福      更新:2019-08-28 04:20      字数:10731

建文帝逊国流浪奇遇记(第章)

作者:房权福

月昏夜遁向阳升,风舞霜尘伴圣行。

取径东南寻旧部,侧聆西北漫冤腥。

散消财物得仁义,鼎助臣工立府庭。

福造边乡留佳话,垒冢衣冠殒影踪。

话说郑洽、程济、建文帝三人,在胡濙安排下,程济挑着行李,月夜东遁,不敢暂停,当他们爬上东山之巅,刚想喘口粗气时,听到西北山脚一片鬼哭狼嚎,发出惨叫之声,知道官兵对所有僧人已大开杀戒。虽看不见真正场面,但倾听悲戚之声,似乎置身于杀场之中,让人胆颤心寒。建文帝忆起金川门破之景,不觉又流下了眼泪,说:是因为我而连累大家,内心万分惭愧!生不如死,他们是世间好人呀!郑洽说:皇上不要想太多太远,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臣为明君者亡,这是天道。大家皆能为皇上献出生命,这是皇上仁德宽厚所至,感动臣工,因此愿意为君王牺牲。建文说:咱们已到安全之地,虽然不能参加他们的战斗,但站在这里看着,也是表示向他们致敬,向他们祝福。郑洽说:皇上,咱们稍看一会,就必须踏上行程,天亮之前,必须走出这是非之地,方可保平安。

于是,他们三人看了不多时,乘着月光,就又出发了。大约走了好一阵子,天空突然亮起来,冲亮半个夜空,他们三人回头张望,在西北方向,火焰冲天,浓烟滚滚,亮如白昼,连脚下泥泞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程济说:看这火势,不像普通物件着火,依此推敲,很可能是乾坤书院或太平寺,只有这两个千年古屋,干柴烈火,方可如此旺燃。郑洽说:贼兵把太平寺围得水泄不通,很可能是为了杀人灭口,焚尸匿迹,故意燃太平寺,使其化为灰烬,掩埋真迹。正在议论之际,突然间,建文“呜呜”哭起来,边哭边说:我可怜的太平寺住持师傅及僧友们,是我连累了你们,让你们皆死无葬身之地,这难道不是罪过吗?今世两隔,来生报答。然后,朝西北方向,双膝跪地,久扣不起。这感人至深的场面,算是铁石心肠,也能被感动,落下五味陈泪,纵横交流。

在程济、郑洽劝说下,建文方停止哭声。二人劝说约半个时辰,才拉起建文帝,然后三人朝东南方向跌跌撞撞而去。

三人长途跋涉一个多月,方回到闽东故地。

本可在白昼到达闽东之地,但虑到人身安全,稍事休息乘夜间到达瑞迹寺。乘着月光,看到了似是而非的瑞迹寺,内心有波澜在涌,件件往事浮现眼前。房间全变了,布局也变了,规模比原来小多了,房舍又矮又小,连门前场子也小了许多。原来参天大树被拦腰砍断,如今只能看到个个树桩,静静矗立在原地,似是个个兵勇,战斗到最后一刻钟,虽死不倒,虽败犹荣,仍然保护着当初自已脚下那一片热土。可见当初夜间战斗是多少激烈!多么疯狂!让人多么胆颤心寒!仿佛看到个个兵勇在喊声中英勇厮杀,精忠报国。这一切皆过去了,往事可浮,但事实不可再现。以后之日子,只能是隐名埋姓,苟且偷生,要不然胡濙大人怎么给逆贼之王自圆其说呀。因为叔侄之争,死人已经够多了,难道因此还要再增加吗?一切算了吧,把逆贼想要的统统送给他吧,他捡剩下不想要的,我统统留下来,万古河山今犹在,不见当年秦汉皇,让一切随风吧,百年作枯之后,谁都是一抔黄土,青冢一座。

看到这幅破败景象,不觉想了这么多,收回心思,仍独处夜幕之中。我对郑洽说:你去轻扣寺门,问问目前住持是谁。郑洽缓缓走向寺门,轻扣三声,只听里面有人问话:谁——!郑洽说:小沙弥,行行好吧,我是一个流浪人,饥寒交迫,不让我躲进寺内,等不到天亮就会冻死的。守门小沙弥听到这回声,方慢慢打开一扇寺门,发出吱吱呀呀开门声,在夜空中显的格外响亮。郑洽进门,又轻声说:小沙弥,你们住持姓啥名谁?这时候,小沙弥反倒警觉起来,说:你是何人?打听这么多,有事吗?郑洽说:你有所不知,我是你们住持同门师兄呀,我有难来投奔他,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你看我这身打扮,难道像坏人吗?小沙弥又借着月光,上下打量一番后说:我们住持余师傅,早早休息了,明天再说吧。郑洽说:是余六府吧,他是我师弟,快快领我去见他。小沙弥听到郑洽叫出师傅名字,不再怀疑郑洽了,直接领着他来到住持门前。说:这就是,你自已敲门吧。然后,转身就离开了。

郑洽轻敲几声,里面有人问:谁呀!郑洽低声说:我是郑洽,带着皇上回来了。这一声不要紧,听到里屋床吱吱做响,像是在慌忙起床,一会功夫,门开了,果真是余六府。

二人寒暄后,共同出寺,把建文帝及程济迎进屋内。刚刚坐定,余六府就说:皇上这么多年在外,奔波游走,实在是辛苦了,看看,皇上头发全白了,实在是看着让人心寒呀!辛卯年惨案,咱们兵勇臣工经营殆损,死伤无数,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回复到原来势力。以瑞迹寺为例,当年燕贼把整个寺院夷为平地,寸物不留,在瑞迹寺挖地三尺,寻找复国经费,因没有找到分文,气急败坏,杀起人来更加疯狂,这皆是造孽呀!后来,我们重建此寺时,因为阴气太重,冤魂太多,屋梁上了三次也没能上去。后来梁是上去了,可无论如何也摆不正,眼看着梁摆正了,一会自已像长了脚,很快就移动偏了。有一次,还差点掉下来伤到人身。最后,在我们各位众僧跪地祷告中,承诺日日颂经超度亡灵,并在放生池中沉入九口大缸,屋梁才稳稳摆正。目前,在闽东各个寺院中,我们所有人数全加起来,也只剩几十号人,伤的伤,亡的亡,走的走,许多皆不知去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目前这几十号人中,许多是当年兵勇,力气有余,智慧不足,不足以成就大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什么行动,就等着皇上您回来,商议后再谋未来。建文帝说:这是大事,明天晚上把所有兵勇全招到瑞迹寺,我一一过目后,宣布下一步该如何进行,今天不早了,大家劳累一天,休息为主。于是余六府把建文一行三人顿停当,大家休息了。

夜间,建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马恩花,仍是原来模样,笑容可掬,梳着小辫,恍恍惚惚走到卧室旁。站着对建文说:大哥,我前生今世做你皇后,咱们的情份真厚!皆产生了大火烧身,前世因此而亡,今生浴火重生,也许这就是天意吧。你我夫妻一场,恩爱有加,悔恨无限,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也许是咱俩情深缘浅吧。我已在天兵帮助下,乘坐一叶偏舟,离开百盛园,回到原来生我养我的故地,生活安逸,不用日日抱忧,大哥放心就是了。咱们两世夫妻,皆无圆满结局,实在是令人扼腕!以后,大哥把我忘了吧,权当我没有在你生活中出现过一样。什么皇权富贵,什么前拥后簇,统统忘了吧,一切皆放下了,身心就自然轻松了。世上只有万古河山,没有千年不老,好好找个地方,安度余生吧,愿大哥永远康健!有缘份,咱就梦中相见!在此,做一首诗送给大哥,但愿对大哥有所启发。

今古

寒风飒飒立初冬,放望河山万古容。

阅尽凡尘衰亡泣,看轻社稷血泪空。

鲜闻百载长生众,唯赞千年善事功。

胜负枯荣由天道,是非抛却济苍生。

马恩花吟完这首诗,诡秘地向建文帝笑笑,转身走了。夹道鲜花因风而起,摇晃不止,一会功夫,马恩花便走出了视野,无影可寻。

建文突然醒来,原来是一场梦,梦境之真,如同刚刚发生,让人难意置信。自古梦有渊源,必有说辞,这难道是马恩花托梦给我,说出了实话吗?是呀,两世夫妻,皆没有一个好结局,可见是情深缘浅所决定,不可强求。就这样辗转反侧,躺到天亮,终于想个眉目来。

翌日晚上,闽东周边所有寺院臣工兵勇,皆准时乘夜黑到达瑞迹寺余六府住持屋内,数一数共计三十五人,大家见到建文皇上,两鬓斑白,皆禁不住掩面而泣,仁慈之帝,竟然变成这般模样,谁不伤心呢?

大家刚刚坐定,建文帝说:建文十三年辛卯惨案,至今已整整八年了,各位臣工死里逃生,活到现在,就是最大胜利,这就是对建文最大的报答!我不能看着大家再因此而受罪,更不能再看到闽东乡亲因此而被杀。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易解不易结,能放下的,不能放下的,现在要统统放下。因叔侄之争,死亡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让我痛心不已,每每梦中醒来,总是泪湿厚枕,不为自己,而为臣工苍生。经过久思,我决定放下复国念想,做一名普普通通乡间人,长在山水,吃在山水,活在山水,葬在山水。所有复国经费,统统挖出来,分给在座各位,需要建房者建房用,需要成家者成家用。遇到确实需要帮扶者,也可以适当施舍于他们,也可以帮助当地乡亲建立寺庙,祈求平安。不留乾坤,反留美名,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岂不更好?可是大家皆没有应声,建文帝又说:没有人应声,难道是大家有什么其它想法?这时,余六府才说:皇上所言,确实有理,但这么多年坚持,难道说放下就放下吗?我们各位臣工,倒是没有什么心理包袱,就怕皇上心中有呀,所以不敢回答。建文帝说:大家想多了,建文不是口是心非之人,彻底放下,这是思虑许久之事,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才决定的。请大家放心,我是能够承受这个决定的,同时,也向大家宣布,我这个决定也会使我更幸福!

这时候,大家才开始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像乡村野里拉家长一样随便,亲切而又无拘无束,气氛融洽而又热烈。大家坐在建文帝身边,拉着他的双手双臂,问这问那,那感觉,如同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平淡而又深厚。

以后一段时间里,各位臣工把藏在瑞迹寺地下及南山深处两地复国经费全部挖出来,分给需要建房,娶亲,成家,修庙的各位臣工兵勇。为了防止被逆贼发现,杀回马枪,建文帝安排,郑洽去濂坑村长居,马公去井上村长居,林公去涵道村长居,程公仍回漳湾,杨公去赤溪长居,余六府去钟洋长居,杜华泗在瑞岩村及松岩发展不错,继续回去发展,建文本人则去金邶寺长居,没有点到姓名者,可以根据自已需要,去到自已想去之地,所需费用,皆可从复国经费中支取。每家门口左前面,植种两株榕树,做为与当地乡村区别,也是联络暗号,只能我们自已人知道,不许道于外人。并再三要求,到达本地后,一定要造福当地乡亲,多办有益于乡亲生活和团结之事,留下美名,传芳百代。

大家按照要求,分散而居,没一年功夫,皆发展得很好,与当地乡亲们关系融洽,彼此友好互往,融入到本地人生活当中。许多臣工兵勇,由于表现良好,赢得当地姑娘爱慕,喜结连理,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定居在井上村的陈公、林公,见村民困苦,动恻隐之心。教乡亲们学会制作“形似秧桶渔船”和“蜘蛛网状捕鱼网”。从此以后,当地乡亲们出海捕鱼,总是满载而归,周边渔民也效仿学习这种方法,从此皆过上富足而又幸福的生活,乡亲们皆万分感激。

定居在漳湾村的刘公,定居在大泽溪的罗公、张公、杨公,与当地人关系融恰,生活平静而又美满。特别是定居于上金贝村的林公、马公,依靠自已地理知识,给当地许多山头,好看地点取了新名字,并得到当地乡亲们认可。比如:涌金石、盘砣石、灵响石、乌石马、双石屏、碧水帘、蒙泉井、长老岩、祥云岩等等。同时,他们在当地广行善迹,教育村民,受到爱戴和尊敬。

杜华泗定居在松岩村,其在当地开荒造田,发展生产,给当地乡亲们传授农植技术和五书四经,深受当地人爱戴。他依靠自已力量,很快建好一寺一庵,寺取名“日寺”,庵取名“月庵”,二者合起来暗未“明”字。寺与庵之间,有秘道相连。杜华泗还雕凿两个石鼓,一个取名“日庙正宗”,一个取名“月庵真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建文大明江山及应天京都的怀念之情。

余六府是建文帝保驾大将军的化名,他定居在钟洋村,与当地人关系很好。后人纷纷与当地人连姻,烟火繁盛。他搞好自已农耕生产的同时,也总是主动去帮助当地人干活,深受尊敬。余六府在农业生产之余,也常书写一些宣纸书法,尘封家中,比如:“国族聚于斯,相府芳声未艾;宗祊藏之久,后贤俊烈重兴”,“钟山发迹,子而承,孙而继,千秋统续当年;湾水开基,宗有功,祖有德,数代怡谋俎日”。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故乡之怀念,对圣上之忠心,同时也暗示后人,祖先来自哪里,因何而来。

郑洽定居在濂坑村,改名郑三合,修房建屋,开垦耕地,生活过得安安稳稳。每天把好吃好喝的送到金邶寺供建文帝享用,特别是与本地王姓人王进关系特别好,形同兄弟。在王进牵线下,当地陈姓长老把自已小女儿嫁给郑三合小儿子郑栈为妻,娶亲这天,张灯结彩。金邶寺内以僧人掩盖身份的建文帝也来到濂坑村郑洽家祝贺,郑三合称之为师傅,自称弟子,关系特别融洽。郑栈喜得贵子时,金邶寺僧人又来道贺。他看到濂坑村人吃水困难,就不辞劳苦,查看地形地脉走向找泉水,在村外山间发现汉代光武帝赐名的“灵谷甘泉”井,顺着此井地脉查看,发现村中有一处同源水脉,让村民们在此掘井,果真打出水来,甘爽无比,造福乡民,僧人把此井取名“甘濂井”。因此,濂坑村民对这位僧人是念念不忘,他们没有想到,这就是卧龙建文帝。

由于郑三合关系,一来而去,金邶寺僧人与王进也熟悉起来,二人皆爱吟诗唱词。于是,常常彼此和诗,徒增生活乐趣,消磨时光。金邶寺僧人常以“金邶上人”之名,与王进和诗,有部分来往诗词如下。

忆昔(金邶上人真作)

当年鏖战剑光寒,画角声哀撕心肝。

入阙铁蹄摧御柳,持戈燕寇撺朝堂。

江湖浪荡天做被,山水浮游地当床。

衣上晒痕重泪迹,江南梦断北人肠。

山中寺(金邶上人真作)

明月蠓瞳大雄殿,香烟高舞铜炉中。

山寺不知今日几,石阶闲坐对蟾蜍。

山寺寂寞约王进施主同游(金邶上人真作)

寺中惯听山鸟鸣,闲弄野花吟思情。

犬吠蔬篱知客到,影随石阶伴我行。

旭日当空千里暖,微风轻拂半山睛。

山川秀观多感慨,北望凝神忆都京。

久居山寺怀感(金邶上人真作)

飞燕狂飞画角哀,山河破碎久沉埋。

梧桐着雨离人泪,最怕惊鸿掠影来。

淫雨霏霏百花残,故园重见难上难。

鸿雁不传春消息,可怜浪子泪千行。

七夕(金邶上人真作)

栏栅星斗缀珠光,七夕妇姑乞巧忙。

山寺不知年月日,心随凉月下西方。

山寺闻鸟鸣(金邶上人真作)

寺在濂坑西复西,同中岁岁鸟悲啼。

如今未必啼往来,而是啼僧长夜凄。

王进和诗如下。

唱和一首(王进真作)

困龙每被鱼虾戏,病凤多遭蝼蚁侵。

鲲鹏他日重振翅,收拾行装上都京。

和金邶寺上人原韵一首(王进真作)

家住西陂堤岸西,子规三月带春啼。

今朝禅院旧游处,犹忆去冬雨凄凄。

听金邶上人言往事有感(王进真作)

烧香度人尽从容,狭雨晚去催春浓。

石头城下春潮满,别样心情异样风。

游金邶寺回归(王进真作)

林深人影穿线过,草密野鸡觅虫忙。

落日余辉映山口,山风飕劲扑茅房。

建文帝从小享福,吃不惯寺中粗茶淡饭,难耐这种清苦日子,他告诉郑洽想吃海鲜海鱼,于是郑洽就买一些海鱼,煮上几碗香喷喷的给师傅吃。为了保证以后可以常吃到海鱼及海鲜,郑洽(郑三合)与王进商量后,雇用当地民工在金邶寺前挖一池塘,从海里挑来海泥海水,把几种易养海鱼放逐其中。师傅想吃,就可以随便捞,并把此鱼池取名“潜鳞沼”,暗喻这是真龙天子所待之地。后来,也成为善男信女放生池。

久之,民间传说金邶寺僧人吃荤,名声不好。为顾及师傅名声,郑三合故意告与王进说:师傅本为皇宫太监,姓金,因替皇上出家,特许吃荤,目的是让王进放出风声,传向乡间。不久,流言便消,保护了建文帝名声。

有一次,王进与郑三合一起去金邶寺看望郑三合师傅,王进发现厨房食物存放不方便,于是回家后,便雇来石匠,打造两个石厨柜子,给郑三合师傅送去,一个贮存荤食,一个存素食。因为石厨壁厚,外面气温穿不透,盖上盖子后里面温度较低,贮藏食品,不易变质。这便成就了“高山养海鱼,荤厨柜与素厨柜”传说。

转眼间到了建文二十三年(辛丑年)冬至日,紧接着就是新元节。这一天,是华夏民族传统节日,郑洽一早起床,做好馄饨和肉饺子,近中午时分提着去到金邶寺,一起与师傅庆贺节日。建文帝吃后,二人拉起家长来,说说北方风俗习惯,又扯扯南方人情,乱论一通,也没有章法。

突然,建文帝说:百盛园惨案到现在,近两年了,该做的我也做了,该帮扶的我也帮扶了,尽心尽力,让臣工兵勇皆过上好生活,好日子。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活着与死了一样,为了兑现胡大人之言,不敢大白于天下,不敢行走于日间,整天在暗夜中苟延残喘,消磨时光,实在让人憋闷。既然没有复国念想,那这样躲躲闪闪过日子,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不如消隐世间,共同过上平凡人的生活,远离喧闹,功于家庭,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画卷。如果依此计而行,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脱离苦海,清静晚年。郑洽问:皇上有什么法子?说出来,咱议一议,看可行不可行。建文说:百盛园惨案,胡濙一行回京后,一定会报于皇上,建文帝已经被他们处置,因此而领得头功,得到燕王封赏,这从胡濙言语“文帝您要销声匿迹,人间蒸发”中便可推测而知。既然这样,咱们不如将计就计,假托建文帝已死,把我的衣裳葬入墓中,形成衣冠冢。从此以后,我远走高飞,前去锦石与妻儿相聚,终老于彼。你便可以独自生活,逢年过节,到我衣冠冢前烧纸烧香,装样示于世人。这样,咱们二人算是砌底解脱了,我可以轻松隐居乡里,平静生活,你也得到善忠之名,流芳百世。

言已至此,郑洽暗泣,说:我照顾皇上,义无反顾,永世不嫌麻烦,人生在世,忠孝不可两全,既然远离家乡,紧跟皇上,就是取忠失孝,相信列祖列宗也是可以理解晚辈一片苦心。如果真是这样,皇上您去锦石了,我以后想你了,该如何办呀?咱们后半生紧紧依偎,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这么多年,突然离开,真的令人伤心无限。

建文接着说:理解臣子一片良心,你现在也是当爷爷之人,再不能像个孩子一样,说哭就哭。当年在郑-义门辞别时,也没有看到你有这么伤心。将来有一天,你如果确实想念我了,就常去我的衣冠冢边看一看,坐一坐,多上些香,添些土。然后,回家带好孙辈,你陪着我游走大半生,也着实苦了自家孩子,要求得他们的原谅。我心已决,要远走高飞了,下一步,咱就商议以何事何因“离开”这个世界吧。

这是大事,翌日,郑洽找来程济、余六府一起到金邶寺,见到皇上后,商议此事。大家是恋恋不舍,但皇上心已决定,无法更改。最后,还是程济有法子说:皇上既然心决,我们做臣子的就一定想办法,把这个事做到滴水不漏,万保周全。皇上一贯身体棒棒的,突然说离去,周边乡亲们谁也不信。不如再等些时日,到新元节期间,我们臣子把皇上衣物葬于墓中,做成一个衣冠冢。正值元节期间,乡亲们怕丧气扑门,当然也不便告诉他们。等过了节,乡亲们发现时,我们臣子已早早把衣冠冢做成了,他们也总不能再扒出来看看吧。从明日开始,皇上您要少出门,装着生病了,这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呢,我们臣子也可以把墓地,墓石提前暗暗选一选,以免到新元节时手忙脚乱。

由于程济是阴阳天相大师,所以在墓地选址上,全由他说了算。经过数天察看,终于选定在“潜鳞沼”东南金邶寺南山之上,带着皇上也去看一看。建文帝问程济: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

程济说:回皇上,依您身份而选择,这是个伏龙形之地,正合您身份,风景好不必再说,墓地坐正北朝正南,暗示这是天子陵寝,非同凡人。既然是天子陵寝,就要有天子陵寝外形样子,建成后也要气势雄伟,像皇家陵寝。我初步计划墓地要采用皇帝布局,墓评采用三层六阔,台阶按五、三、一排列。墓前舍利塔也采用只有大明皇室才可以使用的“莲花基座”,分别由五块与九块石构成,暗含皇上您“九五至尊”,台阶采用“步步高”行式,这与太祖墓地相似,民间皆不可使用。

程济接着说:这样设计,沿袭了太祖孝陵“宝山明楼制”特点,但在此处,宝山被舍利塔替代,享殿也改为拜亭。因为皇上您也算是半个僧人,所以,把墓建于“僧”与“俗”之域,“皇”与“民”之间,有“棺”无“椁”。龙刻石雕采用“无角龙而非有角龙”,使墓形变成“皇不皇”,“王不王”,借此来掩藏墓主真实身份,免得引起当地官府猜疑,借此消除隐患。龙形护手上,要雕刻上“波浪与祥云纹饰”,暗含墓主人前世今生是“潜龙在渊,飞龙在天”,绝非平凡之人。在舍利塔背面,刻上皇上您的真实身份及名称,然后,再一块一块凿下来,形成个个坑凹,借此给后人留下无尽遐想。关于墓碑内容,可以假托金邶寺先僧之名。但在落款年号时间上,留下空白,若书写“建文二十四年”,太过显眼,易招惹逆贼,若书写“永乐二十年”,则变相承认逆贼孽政,这绝对不能接受之。

分析讲解完毕,建文帝面带微笑,内心十分满意。一行人讨论许久方离开。

很快到新元节了,乡间鞭炮声声,炊烟蒙蒙,到处是新元气息,到处是祥和气氛。金邶寺周边乡亲们,也有月余时间没有见到僧人了,大家似乎皆把他忘记了一样。

在除夕之夜,建文帝终于独自再次踏上行程,自言前往锦石,与妻子相遇。

临别时,只有郑洽、程济、余六府等几位忠勇大臣来告别,其它兵勇也没有告诉他们,当然也不知道任何消息,知道此事之人非常有限,仅仅是几位贴身大臣。面对各位大臣,建文帝说:最后一次,我以圣上之尊,给大家讲几句话,大家一定要照办。在这鞭炮隆隆声中,我要永远告别金邶寺,告别各位大臣,独自前往锦石了,在此分别时刻,我想给在场几位大臣托付几件事。一、再次感谢各位忠臣这么多年对我的知遇之恩,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忠耿不二的追随,大家跟着我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不能尽孝先人,不能从容生活。从今开始大家皆解脱了,以后生活就安稳了,何时何地,皆不要泄露身世,以免惹来麻烦。二、我离开后,大家马上行动,乘除夕之夜来往客人少,把我所有贴身衣物,葬于南山墓地之内,按程济设计要求,把墓好好修建好,做到以假乱真,蒙蔽所有乡亲及当地官府。三、当年我从应天出走时,所带的这几样物件,皆由郑洽代管。这几样物件分别是:五爪金龙袈裟、龙旗、黄盖(大伞)、龙棍、幢幡、棹帏、金冠、御砚台、御笔筒、二十八个玉碗。当时政允许的时候,请把这些物件全部捐给支提寺、瑞迹寺、金邶寺。也许咱们这一代已不能实现捐赠了,但是要代代口授相传,直到可以捐出之时再捐出来。同时也要讲清楚这些物件的来龙去脉,让后人知道是咋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四、我离开后,大家要更加努力生活,融入当地,搞好邻里关系。你们能幸福生活,遍地开花,家丁兴旺,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建文帝带着随身物用,背着褡裢,踩着崎岖山道,正式启程了。这是生人做死别,几位大臣哭成泪人,因怕外人发现,只能默默流泪,不敢出声。他们给建文帝送了一程又一程,走了一遭又一遭,谁也不愿回头,谁也不恳停下步伐,似乎双腿有鬼拉着一样,不听使唤的前行。是呀,今生一别,终无再见,从此天各一方,劳燕断飞,纵然是铁石心肠,亦会潸然泪下。

最后,建文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大家回吧!可是谁也不回头。建文接着说:你们不回,我也不走了。大家没有办法,方流着泪假装回头而归。一会功夫,彼此就被黑夜所隔阻,茫茫不可相见,留下的只有呼呼夜风,疾驰如往。

就这样,建文帝与各位忠耿大臣们终于彻底分开,各奔前程,双双音信全无,相思无尽,离恨翩翩。

几位大臣回来后,不敢怠慢,连夜行动起来。找水稻杆扎一个草人,把建文帝所有衣裳,给草人穿上,扛着工具去到南山。由于提前有所准备,各种石料皆雕刻成型,运抵现场,二个时辰便造出一个皇室新墓来。威严而又肃穆,不得不让人相信,这是一个位尊高贵者之墓。

新元节在祥和气氛中结束了,当王进来到金邶寺,看望朋友高僧时,被告之,高僧在除夕之夜,因急病而逝,葬于南山之上。因为是元节,不敢冲了大家喜庆,所以,没有告诉任何宾朋,几个徒弟草草给师傅办了后事。在郑三合带领下,王进见到这座巍巍新坟,不得不让人相信,高僧是真的驾鹤西去,圆寂升天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周边乡亲耳中,大家在新元节后,去到南山墓地,给圆寂高僧烧纸,祷告。活着为人厚道,死后人人怀念,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能称出一个人良心几何,德仁厚重。

出正月,天气慢慢暖起来了,小草也开始绿起来。郑洽常带着孙子,在房前屋后走来走去,显的百无聊赖。建文帝走了,他的忠心和灵魂也随着建文帝走了。

王进也丧失一位知己,有事无事,常找郑三合叙旧。有一天,在屋前石凳子上,郑三合郑重对王进说:这么多年来,咱彼此相处成为知己,后天,我要搬家了,所以要把心中话告诉你,也希望朋友能保守秘密。王进听得有点迷糊。郑三合接着说:金邶寺高僧师傅即为失势建文帝,这么多年隐姓埋名,不敢昭示天下,怕当政者抓之。我本名叫郑洽,当年是翰林院待诏,建文帝城破败走之后,我一直跟随着他流浪天涯,尽忠尽职。后天,我就要带着家眷,搬到井上村居住,目的是怕连累濂坑村乡亲们。你何时想念我了,可以随时去找我。

三天后,郑洽真的搬家了,王进带着族人,帮助郑洽抬的抬,扛的扛,家具物件,整整装满五辆人力大车,护送到井上村已经建好大房子内。

在井上村住一个月,发现人多,也怕连累当地人,干脆再次搬家。又搬到漳湾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人烟之地。开荒建屋,单门独户,再也不怕连累别人了。春二月,郑洽雇人垦荒与建房同步进行,仅月余时间,地也耕好了,房也建成了,一家人开始了和和美美,清清静静的生活。郑洽把这个新地方,称为郑歧村,歧为山之分,仍为洽之意。并把所有房屋皆建成背海面山,推开屋门便能看到南山之墓,这个秘密,只有好友王进知晓其中的用意。

在每栋屋子进院后门楣上面匾额上,书写“豹蔚南山”几个字,意思就是“保卫南山”,保卫建文帝,这个也只有王进懂得。同时,为了婉转表达对浦江老家的思念,在正屋悬挂“中义堂”三个字,意为“忠义堂”,与浦江老家“孝义家”相对应。也给郑歧村郑家立了祖谱,取名“白鳞谱”,与浦江老家“白鳞溪”相对应,意思是郑歧村郑家与浦江郑家本为同根同族,一脉相承。

因为多次搬家操劳,积劳成疾,到了瑞午节时,虚岁八十的郑洽累倒生病了,又是高烧又是迷糊,自知很难能扛过这一灾难,提前安排了后事。他让儿子郑栈去濂坑村请来王进,诸一托付。对王进说:建文帝驾崩前,把“五爪金龙袈裟、龙旗、黄盖(大伞)、龙棍、幢幡、棹帏、金冠、御砚台、御笔筒、二十八个玉碗”这些遗物托付给我了,我现在把这些遗物托付给你,你是我最信任之人,刎颈之交,请不要推辞。王进二话没说,满口答应。郑洽接着说:皇上说了,这些遗物要好好保存,等到将来某一天,可以大白于天下时,请捐给支提寺、瑞迹寺或金邶寺,并告诉后人,这些是建文帝生前遗物,同时也要说明这些遗物的来龙去脉,明示后人。王进均一一答应。郑洽又对儿子及儿媳说:一定要牢记,郑姓子孙永远不求功名,不做官,只求富,不求贵。同时要知道“九世同居”这个酒令来自浦江郑家。

王进及郑洽家人,皆心情沉重,暗暗为郑洽祈祷,祝福他能扛过这一灾。

建文二十四年(壬寅年)(永乐二十年)五月十四日,郑洽在郑歧村新家平安辞世,享年八十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