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增减之间
作者:红尘无刀      更新:2020-03-20 21:22      字数:4343

在南宋宗皇帝时期,史弥远是一个大奸臣,他的侄子,史嵩之在初期虽是靠他上位的,可是公允的说,史嵩之这个人确实是很有能力的。

襄阳城,先有金国,又有蒙古的铁骑前来进攻,可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史嵩之在这里屯兵屯田,将本来防守很薄弱的襄阳城,变成了一个兵精粮足的地方。

端平入洛失败之后,收复北方的统帅,赵葵和兄弟赵范在黄山派的少掌门,辛幼轩和智慧尊者红隐的护卫下,一路到了襄阳这里。

这么一来,襄阳除了原先史嵩之的人马之外,还有为了收复北方而准备的兵马。

虽残缺不全,可是经过恢复,依然是一直精锐的军队。

在将反叛的征南使郝经收拾之后,忽必烈大汗考虑到北方是自己未来对付大宋王朝的一线,就委任了姚枢来负责北方,让伯颜将军辅佐于他。

当然了,这么做,也是有深层次的考虑的。

自从上次征南使郝经的事情之后,对于来自大宋的文士,忽必烈已经是起了戒心。

想一向,上一次确实是很危险。

当时,忽必烈大汗他是在忙于汗廷的事情,一旦自己的老巢被征南使郝经端了,那后果可是相当的严重。

正是考虑到这个,他让自己一手培养的心腹,伯颜将军同这姚枢留在了北方,名义上辅佐,其实也是有监视的意味。

姚枢是一个聪明人,忽必烈的这一首,他未必想不到。

估计是他故意装作不知而己…..。

当初,投奔忽必烈的时候,他还是汗廷的四王爷,为了对付来自汗廷的压力,对来投奔自己的人态度是一个态度,可是现在呢,忽必烈已经将自己的政敌都消灭了,成功的登上了汗廷大汗的宝座。

作为帝国之主,必要的时候,他肯定是要玩弄些帝王权术的。

郝经这个人还是很大度的。

并没有在心里计较这些。

自从同这伯颜将军主持北方以来,这北方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曾经荒废的城池,很多也重新的修筑了起来。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姚枢和伯颜将军又组织一支以宋人为主的大军。

在伯颜将军严格训练下,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两人来主持北方的军政之前,忽必烈大汗曾经对他们叮嘱过,主持这里,首要任务巩固汗廷现有的地盘,在没有彻底解决和林汗廷那边的事情之前,姚枢和伯颜将军不得对南方发动大规模进攻。

可是伯颜随着忽必烈大汗,南征北战惯了。猛的让他闲下来,没有仗可打了,他可是要有点忍耐不住。

思来想去,大的仗不能打,玩点小的突袭应该没有问题的。

这样也不违反大汗忽必烈的交代。

伯颜将军就带着自己的卫队,骚扰大宋控制的地方。

经常去的,就是史嵩之控制的地盘,襄阳。

之前,在这郝经任征南使的时候,他基本上是和大宋相安无事的。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上了。

伯颜将军带领的卫队,人数虽少,可是战斗力却是非常剽悍,不可等闲识之。

搞不好,就可能会被他的卫队吃掉。

史嵩之都是亲自率领大军迎击。

不过,他也不敢追赶伯颜将军率领的卫队,担心这是伯颜将军的诱敌之计。

骑兵最为擅长的就是在野外,运动作战。史嵩之麾下的,只要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以他目前兵力,除非是忽必烈大汗率领汗廷的主力,倾巢出动,不然的话,史嵩之守住这襄阳城,那还是没有问题的。

若是出了襄阳城太远,对付蒙古人骑兵的运动战,史嵩之也是没有把握的。

对于他来说,面对北方强大的汗廷,能够守住襄阳,让北方的大军不能南下,那就就是一件不得了的功劳了。

主动出击北方,史嵩之确实是没有这个打算。

端平入洛损失了大量的大宋的有生力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还是有多大的碗,盛多少的饭为好。

伯颜将军对交界地带的骚扰,对于史嵩之来说,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借着这个机会,他就向朝廷上奏,将这伯颜将军的进攻,无限扩大化,要求增加粮饷。说若是朝廷不增加襄阳地区的大军的粮饷,那襄阳就有可能不保。

襄阳能否守住,那是关乎着大宋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看到这个奏折,大宋的理宗皇帝自然是很重视。

就是再昏庸,也不想做个亡国之君。

理宗皇帝就立即将宰相贾似道,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一宏等大臣召来,问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这个奏折送到临安之后,最先看到的就是宰相贾似道。

除了他之外,来的其余大臣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史嵩之是史弥远的侄子,而这宰相贾似道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可以说,离不开史弥远的提携。

在当上了这大宋的宰相的初期,贾似道一直是以大奸臣史弥远的继承人自居的。

从宁宗朝到理宗朝的早期,大奸臣史弥远一直是宰相,历经两朝,可以说,他的党羽是遍布天下。

以他的继承人自居,宰相贾似道就可以将史弥远昔日的那些爪牙收归到自己的门下,为他效力。

你可别说,他这一招还是用对了。

自从史弥远死后,大宋王朝的清流以为有了出头之日,纷纷的上奏章,弹劾历史弥远这些爪牙。

这些爪牙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

担心理宗皇帝会准许了朝廷之中这些清流的主张,清算他们这些史弥远的爪牙。还好,这个时候,史弥远出现了,史弥远的这些昔日的爪牙就又有了主心骨了。

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都发誓效忠于新任命的宰相贾似道。

很多人上台之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心腹,贾似道他倒是好,捡了个现成的。

这家伙坏是坏,可也算是有福之人。

慢慢的,这宰相贾似道的势力可以说是比他昔日的主子,史弥远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点,足以让他感到自豪。

在宰相贾似道看来,在地方统兵大将当中,真正值得信任的,也就是这主政襄阳的史嵩之了。

让他闹心的是这个主政襄阳的史嵩之,在很多大的方针上,不能和自己保持一致。

比如,在对付和林汗廷的政策上,这个史嵩之往往不能同自己保持一致。

他希望同和林汗廷议和,借此来求得平安。可是这个史嵩之却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大军,防御汗廷的进攻。

在理宗皇帝没有召他来之前,他是左右为难。

若是答应了这史嵩之的要求,毫无疑问,史嵩之会拿着这些增加的粮饷去招兵买马,增加自己的实力。

端平入洛的残兵,已经成为了史嵩之麾下一支有力的力量,接下来,若是再任由这史嵩之扩军,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之势。

可是若是自己在理宗皇帝面前,公开的表示自己反对为这史嵩之增调粮饷,史嵩之知道之后,必定会引起他的不快的。

得罪了此人,那就等于是将自己在军方的势力推到了另外一边。

看来自己是不能表这个态。

户部尚书张一宏是这宰相贾似道在朝堂之上的心腹,见到他作为这里职位最高的官员,不说话,他就站了出来,对理宗皇帝行礼,说自己有话要说。

“那好,张爱卿,那你就先说说好了。”理宗皇帝点点头,道。

对于这宰相贾似道同这主政襄阳的史嵩之之间的渊源,身为他的心腹,户部尚书张一宏以为这是宰相贾似道涉及的人是史嵩之,担心说了之后,会遭到站立在一旁的刑部尚书文天祥等人的责难,为了讨好这宰相贾似道,他就对理宗皇帝以及众人说,今岁大熟,朝廷的粮饷增加了足足有三成之多,为这户部尚书张一宏增加粮饷,户部这边是没有问题的。

说完了这话,他还冲着这宰相贾似道笑了笑。

这意思很明显,那看看,在关键时刻,还是得靠我张一宏来为替贾似道你说话吧。

当初,你力荐老夫当这个户部尚书,绝对是没错的….。

可是他那里知道,今天他这么做,恰恰是违背了宰相贾似道的心意了。

此时的宰相贾似道,真是又气又急。心说张一宏你这个老东西,真是蠢到家了。平日看你挺懂的老夫的心意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真是气死老夫了。

理宗皇帝听了户部尚书张一宏的话,当即说这不对。

不久之前,他要修整后宫的宫殿,要求户部调拨银两,可是这户部尚书张一宏话说户部现在没有银两可调拨,怎么现在又说有钱了。

“不错,臣当时确实是这么说的。”户部尚书张一宏答道。

答完之后,再次强调,说若是理宗皇帝这个时候要求自己这个户部尚书为修整宫殿调拨银两,他还是会回答理宗皇帝,户部目前没有银两。

所谓的户部为襄阳的史嵩之增加粮饷,户部就有银两,而修整宫殿,则没有银两可调拨,这完全是户部尚书张一宏为了讨好宰相贾似道才这么说的。

这些年,由于战事不断,税收有所增加,大宋王朝一直是入不敷出。说实话,户部的库房之中没有多少存银。

当然了,这些情况,身为宰相的贾似道也是一清二楚。

不然的话,当理宗皇帝要修整宫殿的时候,一向喜欢*理宗皇帝的宰相贾似道就不会让户部尚书张一宏拒绝了理宗皇帝的要求了。

理宗皇帝听了户部尚书张一宏的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很高兴,说这户部尚书张一宏是一位大忠臣。而这户部尚书张一宏对自己的这一手,也很得意。

他觉得自己不仅讨好了宰相贾似道,同时还在理宗皇帝这里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真是一箭双雕……。

可是他那里知道,这根本不是宰相贾似道所想要的结果。

户部尚书张一宏宰相贾似道的铁杆走狗,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情急之下,宰相贾似道他是急中生智,在朝廷之上,只要是自己的主张,文天祥大人他们一向是反对的。

此时,何不利用一下文天祥大他们的这种心理,也许事情还会有转机。

想到这里,他就对理宗皇帝说,刑部尚书,文天祥大人一向很有见地,还是让刑部尚书文天祥大人谈谈自己的意见好了。

他这么说,不短理宗皇帝感到很是意外,刑部尚书文天祥大人更是如此。

以往,在朝堂之上,宰相贾似道他是巴不得刑部尚书文天祥不开口的,甚至当这刑部尚书文天祥大人想要对理宗皇帝说自己的看法,宰相贾似道都会千方百计的阻止,不让这刑部尚书文天祥大人说的。

今天,这可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简直是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理宗皇帝一向是很听这宰相贾似道的话的,听这宰相贾似道这么说,就说让这刑部尚书文天祥大人先说说也好。

对于他的意见,他这个皇帝的,都是很重视的。

文天祥大人一时半会害真是摸不清楚宰相贾似道这么做,到底是何用意。可他是一个重臣,当中理宗皇帝的面,对于朝廷的大事,他是绝对不会藏私的。

说的通俗一点,心里是怎么想的,刑部尚书文天祥大人他就会怎么说。

在他看来,目前无论是襄阳方面的史嵩之,还是在两淮前线的李庭芝,据他了解,基本都没有什么重大的战事。

在这种情况下,从朝廷增拨粮饷,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

相反的,不短没有这个必要,反而应该将两淮和襄阳的粮饷稍作减少。

结余的部分,可以用作朝廷的其他方面。

接连不短的大战,老百姓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让老百姓得点实惠,休养生息一阵子,大宋的国力才会得到恢复。

毕竟,同北方的较量,最终还是取决于大宋王朝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