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匠户制度 上
作者:石头比较多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21

盔甲厂又称鞍辔局,是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的地方。据《明实录》记载,盔甲厂制造、储藏盔甲、兵器、火药甚多。盔甲、王恭二厂“旧例每三年总记正造盔甲、铳炮等器一万七千余件”。

盔甲厂作为军事重地,虽称不上闲人免进。但除了来这里办事的官差,却也很少有人在这里逗留。即便是这里做工的工匠,一到放工,也远远离去,决不在这里多停留半步。

毕竟,这是个生产火药的地方,爆炸事故屡有发生。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远离为好……

可这天下午三点,盔甲厂却发生了一件奇事……

英国公张维贤,以及几个御前侍卫急匆匆的赶到了盔甲厂,找到掌厂太监贺尧年、工部监督主事蔡宸恩后。二话不说,便责令二人停止生产,熄灭火炉,召集所有工匠在厂门前等候……

贺尧年、蔡宸恩面面相觑,却不敢反驳,只好依令行事。带着盔甲厂上下上千号人,站到厂门口等候。可张维贤还是不敢放松,又让贺尧年抽了几十个人,自己亲自带了,去厂里巡视了一遍。见没有什么差错,才放下心来。

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数百精骑,拥着一辆马车,施施然走了过来。正在盔甲厂门口等候的张维贤连忙迎了上去。

“启奏陛下,盔甲厂上下已经巡视完毕,并无任何遗漏。而盔甲厂工匠,也都全部集中在一起,等候陛下抚慰……”张维贤对着马车奏道。

马车内,朱由校一阵苦笑。自己看完学堂后,想起盔甲厂就在附近,便寻思着过来看看。可哪想到。竟如此兴师动众。这又是派人打前站的,又是号令工匠停工的,真是麻烦。

可张维贤当时却说,‘……盔甲厂正在**,爆炸事故屡屡发生。陛下前来学堂时,就没有通知盔甲厂停工,这已是不应该。现在又要去盔甲厂,岂能不小心行事?’……

朱由校一边回想着前事,一边挑起车帘,从车里走了出来。

张维贤见状,连忙上前,帮皇帝放好凳子,搀着皇帝下了马车。远处正在观望的御前侍卫见了,忙大喊一声,“皇上驾到,众人跪拜”。自贺尧年、蔡宸恩以下,盔甲厂上千名工匠俱跪伏在地。

朱由校也不言语,在张维贤等人的拱卫下进了盔甲厂。可朱由校却不往盔甲厂的衙门里去,而是叫贺尧年、蔡宸恩随了,去仓库里瞧瞧。

贺尧年和蔡宸恩苦着脸,陪着小心,把皇帝先迎到放置盔甲的仓库。

盔甲仓库内,灰尘满地,数千个装着盔甲的箱子高高的堆积在一起,煞是壮观……

“这就是我大明军卒所用的盔甲?”见仓库里满是尘土,朱由校不易察觉的皱了皱眉头,却被那堆积如山的盔甲吸引了过去。

也不等贺尧年等人回答,朱由校便走到近前,随便挑了个箱子,打开仔细观看。

这是一副绵甲,混体上下不见丝毫金属。但抛在地上,却掷地有声。朱由校微微一愣,跟前的掌厂太监贺尧年急忙上前解释。

“陛下,此乃绵甲,是刚确定的样式。”贺尧年低着头,向皇上回禀绵甲的做法,“……制作绵甲时,需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再加上一层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然后,再在外面套上一层棉布,以作装饰。”

朱由校微微颔首,却伸手向侍卫要来钢刀,用力的劈了下去。

却只听见‘叮’的一声,绵甲外层的棉布已经破开,而刀刃却重重的砍在中间的那层夹层上。

朱由校丢下钢刀,捡起绵甲细看,却发现外层的棉布并没有脱落,而是紧紧地粘附在夹层上。而绵甲外表,却只留下一道淡淡的缝隙。

“嗯,不错。”朱由校满意的点点头,却随口问道:“这样的盔甲,多长时间可以做一副?”

“这,”贺尧年一时语塞,却扭头看向了工部主事蔡宸恩。

朱由校眉头一皱,指着蔡宸恩道:“……你来说。”

蔡宸恩连忙上前禀道:“启奏陛下,这绵甲的棉片极其耗时,整个盔甲做下来,大约需要一周时间。”

“一周?”朱由校一愣,“……需要几个人做?”

“两个人。”

朱由校颇感惊讶,他仔细想了想,却又问道:“你这里有多少工匠?”

“启奏陛下,”贺尧年连忙上前禀道,“盔甲厂设掌厂太监一人,贴厂、佥书四十人。辖匠头九十名、小匠1080人。而工部,则派遣主事一人进行监督。”

“才一千多人?”朱由校心中计算了一番,即便是这一千多人都做绵甲,一周时间也不过五百多件。一年时间,也才一万多件。更何况,盔甲厂还负责着其他军械的生产……

“难道就不能快一些了吗?”朱由校问道。

“启奏陛下,”贺尧年苦着脸,却不敢隐瞒真相,“那些工匠,俱是懒惰成性。但凡有些空闲,便跑了出去玩耍。奴才费尽办法,也无法使他们加快速度。”

“你都用了什么办法?”朱由校怎肯相信贺尧年的说法,便冷冷的问道。

“奴才提高了给他们的赏钱。并规定,不完成规定数量,不发给他们赏钱。可是,”说道那些工匠,贺尧年便一脸无奈。“数量上来了,质量却下去了。这些工匠,那颗心根本就没有在活计上……”

听贺尧年一味的抱怨,朱由校心中更是不满。

在朱由校看来,那些工匠做活,是为了自己的生计。贺尧年没有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是因为他无能。

又想了想,朱由校觉得不能光听一面之词。便吩咐道:“走,去听听那些工匠是怎么说的。”

片刻后,朱由校坐在盔甲厂的大堂上,把那些工匠一个个的叫过来问话,想从中找出工匠怠工的原因来。可越问,朱由校却越惊讶,心情也越沉重。

一直到了酉末(晚上七点),朱由校才结束了问话,下旨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