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议会 舆论
作者:石头比较多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713

第180章议会舆论

叶向高出了皇宫,便派家人寻了汪文言过来。

仔细吩咐后,叶向高便让汪文言去联络各省评议会议员,约定时间进行决议。

“阁老,这既是皇上吩咐你的差事,你为何不自己去做?以阁老的威望,岂不是比晚生这个无名之辈好得多?”由于叶向高曾做过内阁首辅,汪文言便口口声声叫着阁老,可言语间,却为叶向高自己不肯亲自出面感到不解。

“文言有所不知,老夫并不是矫情。而是老夫现在身为资政会资政,又如何去管你们评议会的事情?到是文言,不妨四下里多走动走动,若能在评议会里当个头目,岂不更好?”叶向高心中苦笑,皇上既然有意将资政会和评议会分开,便是不想让评议会的资政去干预评议会运作。

毕竟,资政会不但有致仕老臣,还有勋贵宗藩,可谓身份尊贵。而评议会来源复杂,更是代表着各省民意。两者如联络在一起,怕是皇帝也要头痛。

自己若是不识趣,硬生生的去干涉评议会运作,再让宗藩勋贵仿效了去,岂不是上失帝心,下拂民意?就怕自己的老骨头,也要受折腾。

“评议会的头目?”汪文言有些不解,这评议会的议员都是各省选出来的,身份自然相当,又怎么会有头目出现?

“但凡评议会做完决议,总要上奏皇上;而每次召开会议,也需要有人从中召集。”叶向高人老成精,又一直在琢磨着评议会,怎么会发现不了其中的玄机,“上奏皇帝是美差,可开会召集却有点繁琐。各省议员都是些博学弘儒,德高望重之人。文言身为年轻人,就要多做些琐事才对。至于那什么头目不头目的,只是个为众人效力的借口罢了。”

“晚生明白,能为众人效劳,正是晚生福分。”汪文言号称鼓上蚤,是最会见风使舵、机灵百变的人,尤其会不明白叶向高所说的深意。只要能获得大家认可,掌握了召集、代奏等权利,就能在评议会中领先他人半步,对东林党更是好处颇多。

“明白就好,”叶向高微微颔首,又道:“文言可先去联络南方各省议员,并将决议日期推迟到新晋议员入京。一旦南方各省达成了协议,敲定了会议日期,陕西等省也难以拒绝。”

此时在京的评议会议员为每省八人,唯独福建为六人,这是因为叶向高、史继偕二人本是乾清宫资政,却被选入了粮食会议。在粮食会议转变成资政会和评议会后,福建就有了两个空闲名额。

而按照评议会定制,除了每省固定八个名额外,各省还要按照人口赋税多寡来确定部分名额。南直隶、福建、广东等省都是富庶之地,能拿到的名额自然会多于陕西等省。因此,时间推得久了,等到各省议员全部入京,东南沿海各释可以凭借自身的数量优势,将出海垦荒的议案轻易否决。

“晚生明白,晚生这就去拜访各位同仁。”汪文言会意,忙起身告辞。

“还要让议员们写信回去,督促各省加紧奄。”叶向高起身送客。

……

……

九月十三,内阁行文各布政司、各都司,以前福建副总兵张嘉策收受贿赂,坐视国土沦丧而不上奏朝廷等罪名,将张嘉策并其家小流放奴儿干安置。以福建巡抚南居益等官员,虽事先不知,却也有渎职嫌疑。将南居益罚俸一年,其他官员酌情罚俸一年到三个月不等。

又因福建官员知耻后勇,将士效力,一举收复台澎,全歼荷兰海寇。内阁也行文福建,令福建报功,由兵部酌情嘉赏。

九月十四日,内阁廷寄,召福建总兵官俞咨皋入京觐见。

见皇上确实没有严惩福建上下之意,叶向高才松了口气,写信回福建报了平安,并督促俞咨皋眷进京。

可过了没多久,九月二十日,突然间京城风起云涌,大大小小的邸报开始拿澎湖之战说事,揪着军队死伤惨重,开始夸大海患之危险,海防之重要。

叶向高又惊又怒,却无计可施。

明面上,执大明报房牛耳的两份报纸,《真理报》的背后股东是浙党领袖,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沈飗;《京华日报》的总编是前南京礼部侍郎,东林党大佬刘一燝的世交魏广徵。两份报纸也因此被称为是浙党和东林党的喉舌。

可叶向高心中清楚,魏广徵虽多次在站在东林党立场上说话,可他并不是东林党人,和刘一燝的关系也并没有像表面上那样好。至于《京华日报》,也绝对不是东林党的喉舌。甚至还有传言,魏广徵和东厂厂督魏忠贤是同乡加同宗,是不折不扣的阉党。

提起魏忠贤,叶向高更是头痛。

这个李选侍当年的亲信太监,一转身又变成了当今的宠臣,执掌东厂不说,还利用设在东厂的报刊检索处,掌控着天下报社的命脉。

东林党为了掌控舆论,也曾多次派人游说魏忠贤网开一面。可魏忠贤几经风雨,早变得小心谨慎,又知道皇上厌恶东林党,自然不肯和东林党交好。气的东林党的君子火冒三丈,扬言要弹劾魏忠贤这个权阉。

只不过,魏忠贤做事低调,大恶不显,报刊检索处又是当今所设,才让魏忠贤逃过了大臣弹劾。饶是如此,东林党也曾多次策划除掉魏忠贤,废掉报刊检索处。

“难道,这是皇上的意思不成?”叶向高心中暗惊,若不是皇帝授意,魏忠贤这条忠犬,又怎会容许有如此攻击朝廷政策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之上?

回想皇上近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无不指向海防。可要是说皇帝倾向开海,叶向高又有点迟疑。“皇上若真想开海,那为何还把是否出海垦荒交给评议会决定?”

寻思了一会儿,叶向高还是摸不清头脑,索性叫来了一个做御史的门生,仔细吩咐了几句。

……

……

到了十月初,各大报房还是揪着澎湖之战不放。便有御史风闻奏事,弹劾福建总兵官俞咨皋指挥不当,在澎湖之战中损兵折将,明胜实败,请皇帝依律治罪。

“看起来,有人急了,”朱由校淡淡的笑着,将奏章留中不发。

为了更好的造大舆论,让世人明白海洋、海防的重要性,朱由校便授意高起潜等参加过澎湖之战的观察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的讲述澎湖之战经过。

由于澎湖之战中,明军的单兵素质、小分队战术,以及火器制造和使用等方面都全方位落后于荷兰。更因为澎湖地形狭窄,俞咨皋只能驱逐士兵不断进攻,才最终夺下澎湖。倒也让那些自大惯了的官员,见识到了近代火器的厉害。

而荷兰人的悍勇,也让众人认清了夷人的危害,众观察使写起文章来,个个是妙笔生花,倒也省了朱由校许多手脚。

想了想,朱由校又叫来魏忠贤和高起潜两人。

“各处报房可安排妥当?”朱由校问魏忠贤。

虽然可以将观察使的所有文章交给魏忠贤去刊登,可为了更好的造起舆论,朱由校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让各个报房自己去约稿。如此一来,也可避免大臣非议,让整个事件变得顺其自然。

“陛下放心,都准备妥当了。”魏忠贤笑吟吟的向前奏道,“奴才故意让魏广徵放出消息,说是要重金受过关于澎湖之战的消息。并派人到各个观察使门前约稿,光稿费都花了数千两。现在各大报房,都在报纸上评点此事。说什么呢?”魏忠贤一拍脑门,“奴才想起来了,是说魏广徵千金买马骨呢。”

“其他报房呢?”朱由校眉头一皱,此前只是铺垫,只为了引起大家注意,接下来便是攻坚,务必要让世人知道海洋的重要性。若是只有魏广徵的《京华日报》刊登,又怎么会引起世人思考,掀起舆论**?

“《真理报》向来和别人不一样,往往是沈阁老亲自向朝中大臣约稿,这样就会比其他的晚一些。至于其他报房,”魏忠贤古怪一笑,“都是跟在《京华日报》的后面跑的,等《京华日报》的稿子一出来,他们自然会跟上。”

“《京华日报》开头,《真理报》收尾?”朱由校微微颔首,想了想又道:“若是有人不听招呼,那就先让他们的报纸停业整顿吧。”

“奴才遵旨。”魏忠贤心中一喜,却不动声色退了下去。

朱由校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又问高起潜,“高起潜,你的文章写好了吗?”为了保证整个事件的爆炸性,朱由校还特地嘱托高起潜,让他写篇文章,用自己的名字发表在报纸上。

“已经写好了,”高起潜笑呵呵应道,“按照陛下的意思,据实写了荷兰人的悍勇,以及他们航海、造船技艺的高超,还有火器技术的高明之处。只要魏伴伴需要,奴才便可以将文章发表。”

“这样就好。”朱由校嘉奖了两句,却又收敛了笑容,“此事事关重大,尔等要时刻关注坊间反应,但不许擅自行事。否则,严惩不贷。”说到最后,声音更是严厉,唬的魏忠贤、高起潜两人急忙跪倒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