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总体战
作者:心随梦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90

总体战理论是现代人的明德国人埃里希·鲁登道夫集其毕生经验于1935年写成《总体战》一书。他把现代战争看作是全民族的战争把战争看作是民族存亡、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战争的影响并且置身其中。战争不仅仅是政府与军队单方面的责任战争是包括军事、民事、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混合物。战争的胜负与一国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根据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思想总体战是消耗战、持久战。总体战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尽量多的人送上战场年满2o岁的男子就应入伍接受军事技能的训练编入正规部队或后备役部队直到规定期满之后方可退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实行“辅助勤务法”把17岁到6o岁的男子都作为战争的动员对象纳入到总体战体制中。举国参战成为战胜敌人的有效保障。总体战在战术上强调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在局部形成优势并且要动员强大的后备役部队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随地加入战局。

在2ooo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类似总体战的战略早已在各诸侯国中实行了。每个诸侯国都动员全国一切资源为它们的命运作最后的一搏。秦国是如此其它六国也是如此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把能参与战争的一切人都推到了战争前线。

传说为姜太公所著的《六韬》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把种田、养畜、纺织看作是富国强兵之道实现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就是那个时代的总体战构想。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伟大军事家孙武写了一本兵法后世称之为《孙子兵法》在这部2ooo多年后仍然为人们所重视的书中讲到了战争的全方位性。他从五个方面总结举国之战的成败即“道”、“天”、“地”、“将”、“法”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将领才干和法令制度他把敌我双方幅员大小、物产多少、兵员的多寡、力量对比的强弱、基于双方实际情况的胜负判断等五个要素视为一个国家进行总体战胜负的关键。

孙子说:“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就是说一定的土地面积可以出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一定的物质资源可以出一定的军队一定的军队就构成了实力的对比那么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后归属从这点上看秦国对土地的贪婪就是使它成为霸主的必由之路。

为了消灭对方的实力争霸各国是不择手段的。古代就已经有了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在交战的各方中没有普通平民百姓与军人的区别小战杀人“盈城”大战杀人“盈野”每一方都以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与战争潜力为目标。秦赵长平之战秦军俘虏赵军4o万人尽数坑杀一方面是消灭赵国的作战勇气更主要的就是使赵国丧失再战的能力。

战国末期秦国尽起全国6o万大军由王翦率领伐楚楚国也尽全国之兵与秦军对峙楚军的失败不是由于士兵不勇敢更不是统兵将领无谋略然而楚军却在这场决定自己命运的战争中非常令人不解地失利了。

从当时的历史记载中我们现楚军的失利竟是由于楚军动员人数过多造成后勤供给生困难军粮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难以支撑下去才被迫东走为秦军趁机击破的。秦国的强大不仅仅是军队本身缔造的秦国全民的总体战体制使秦军的军粮、武器等军队必需品的供给得到了与其它六国相比更为有效的保证。

西方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不过在秦国那里并不适用。秦国所做的一切更像是鲁登道夫所讲的只不过是为战争服务。从今天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秦国实行总体战最为彻底在十年统一战争期间以5oo万人口却动员1oo万的军队在正常情况下按照秦国的人口是不可能动员如此多的军队的。为了与六国作战的需要秦国不断扩张军力。根据《商君书·兵守》的记载秦国三军分别为“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实际上秦国除了招募壮年男子从军外还大量招募了女子、老弱为兵负责守城担任运输、养马、做饭、救护等后勤补给工作以便把尽量多的精壮男子送上前线。

在一统天下之后秦国并没有停息下来而是继续保持其战争时期行之有效的国家总体战战略部署继续扩充军队中央政府掌握的军队一度达到16o万人之众这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负责皇室安全的禁卫军以及由各地材官统率的各郡国兵。

秦国以西垂一小国在春秋之际就敢于东出与晋、楚等传统意义上的强国一争短长进入战国以后更是不断东进6续击败东方华夏诸强国不能不说其全民动员体制挥了重要作用。正如诸多史家认为的那样秦虽无道而秦国的确开了此后2ooo多年来连绵不绝的典章制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