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603

正月他又攻陷凉州的治所武威城。消息传来司马炎坐卧不宁对臣下叹气说:你们有谁能为我讨平西方啊?宫内宿卫官司马督马隆毛遂自荐当即被拜为武威太守、讨虏护军。马隆要求自己募兵自己挑选武器司马炎满足了他的要求。当年十一月马隆带领三千五百名募兵渡过温水与秃树机能的几万人大军展开激战。由于马隆士兵剽悍武器精良他本人又足智多谋结果连战连胜不但收复武威还迫降一部分附属于秃的河西鲜卑。十二月秃树机能被马隆击溃后不幸为下属所杀。轰轰烈烈的河西鲜卑人的反晋斗争遂告失败。

完成一统大业太康元年(28o)年初南下灭吴的晋军所向披靡。杜预攻克江陵横扫沅、湘、交、广诸州王浑渡过横江胡奋拿下江安。王濬率领的水师连破吴人的横江铁索和水面铁椎捣毁沿江险关隘口先与胡奋、王戎等军陷落夏口、武昌继而长驱东进直指建邺。与此同时王浑的大军也到达了江北。

孙皓派出的军队皆被晋军击败丞相张悌等人战死。这年三月王濬以水军八万、方舟百里鼓噪攻入石头城。吴主孙皓无计可施面缚舆榇向晋军投降。至此东吴亡国三国鼎立后的吴、晋两国对峙的局面结束全国重归一统。

孙皓投降的消息传到洛阳举朝庆贺。司马炎拿起酒杯追念羊祜当年为经营平吴战争耗尽心血不由得潸然泪下说道:“这都是羊祜的功绩啊!”南下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远离前线的主帅贾充却上表称东吴不易平定要求司马炎班师回朝还咬牙切齿地要求将张华腰斩。荀勖也随声附合。就在这时平吴的捷报进京贾充丑态毕露。司马炎丝毫没有责怪贾充的意思反而极力宽抚。

平吴后司马炎为稳定新征服地区的人心把孙皓封为归命侯赏赐大量的衣物、车乘、钱谷还安排了一些随降的吴国朝臣和大族为官。对于北渡的吴国将吏和百姓他分别给予免除赋役十年或二十年的优待。

在对平吴功臣进行封赏的时候司马炎遇到了难题:王濬和王浑为争功而互相指责闹得不可开交。按说王濬平吴有功应该重赏。但是王浑在朝中的势力大党羽多儿子又是司马炎的女婿。他们极力争吵在封赏中占据了上峰王浑被封为公王濬却被封为侯。一些朝臣为王濬功高赏薄鸣不平司马炎为平息众怒又回过头来给王濬升官加赏搞得十分狼狈。而那个灭吴的阻力贾充却平白得到增封食邑八千户的赏赐。

太康元年司马炎将全国的版图划成为十九个州州之下共设郡、国一百七十三个。政府所统领的在籍人口为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

这一年司马炎命令州郡地方政府解散或削减下辖的军队。规定刺史只作监司罢将军名号不领兵也不兼领兵的校尉官。兵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太守治民。司马炎说这是对汉末州刺史既统政事又掌军权的弊病进行改革用意在于维护“天下为一”防止重新出现“四海分崩”的局面。在州郡去兵的同时他规定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以维持地方治安。后人批评司马炎的这一措施与造成“永宁(3o1)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乱”(《资治通鉴》卷八一)的结果有一定的关系。

颁行占田荫客制平吴之后司马炎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占田和课田、户调的制度。法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还规定课田五十亩收田租四斛。“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晋书·食货志》)。边远郡县只交户调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不课田每户交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曰义米;极远的交钱二十八文叫作算钱。户调为賨布一匹远地可减至一丈。上述规定只是个平均数实际征收时还要按照贫富分为九等根据户等收税即所谓九品相通。

司马炎实施这一制度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限定最高占田数目以阻止私人大量兼并土地。二是通过规定课田的最低限额占田农民根据固定的课田数而交纳固定的课田租税又使封建国家的租税收入得以保证。

这一制度给农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当时占田数是农民向政府办理土地登记时的最高限额至于农民是否能够占有规定的足额土地政府并不过问而政府却要求农民必须按足额的课田提供田租。西晋的田租比曹魏时期的亩税额加重一倍户调则增加了二分之一。这就使得一部分农民因不堪政府剥削而流入私门成为豪强士族的依附民。

在颁行上述制度的同时司马炎又规定了官僚士族按官品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的种种特权:一品官可以占田五十顷以下按官品递减五顷直到九品官占田为十顷;并按官品的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六品官以上占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占二人第九品占一人;第一第二品官占佃客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第九品一户。“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晋书·食货志》)。这些被荫占的人口只附属于大户私人的家籍不在政府注籍也不担负国家的租税赋役只同主人保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受着主人的剥削和奴役。

这一规定保证官僚士族得以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特别是那些占田和荫客尚未达到规定数额的人可以借此补足。这是封建国家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官僚士族荫占人口的权力是地主国家对地主分子在人口问题上的重大让步。这一规定也是对官僚士族任意侵占人口和土地的限制它反映了西晋政府同士族地主之间的激烈争夺。但是士族官僚们并不把司马炎的限令放在眼里在合法占有之外还往往通过兼并和私自侵夺攫取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象司徒王戎广收园田水碓周遍天下;强弩将军庞宗有田二百余顷;历任方镇的石崇有水碓三十余区仓头八百余人田宅无数仅某一处田庄就有地十顷。宗室司马睦在封国招诱逃亡人口私占人口达七百余户。

奢侈荒淫世风日下司马炎出身于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从小习于安乐贪恋奢华。称帝之初他极力矫情伪饰一俟统治巩固骄淫的本性便按耐不住。泰始九年(273)他下诏采择公卿以下的女子以备后宫并禁断人间婚嫁。到平吴之后全国统一天下安定司马炎遂变本加厉起来。他“怠于政术耽于游宴”(《晋书·武帝纪》)生活极端腐化。孙皓投降东吴后宫五千粉黛尽归洛阳西晋后宫的女子则达万人之多。司马炎不知宿在何宫为好于是他乘坐羊车由羊任意而行停在哪里就宿在哪里。一些希望得宠的宫嫔在宫前放上羊喜爱吃的竹叶和盐诱使羊车停在自己那里。后来宫嫔们互相模仿羊也不知所向了。

皇帝纵情淫乐臣下们也敢胡作非为西晋统治阶层的奢侈荒淫称著于史。太傅何曾“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晋书·何曾传》)。何曾每天膳食用钱一万还说没有下筷子的菜。他的儿子何劭衣裘服玩无数每天的饭钱比老子多一倍。司马炎的舅父后将军王恺同散骑常侍石崇竞相夸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赤石脂涂墙石崇就用香椒和泥。王恺用紫丝绫做成四十里的步障石崇就用彩织锦做成步障五十里。王恺摆出司马炎赐给的二尺高的珊瑚石崇把珊瑚打碎拿出六、七个三尺多高的珊瑚任他挑选。石崇的后房百数膳食穷尽水6珍奇。厕所挂满锦帐有手持香囊的侍女在一旁侍候。石崇请客用美女劝酒客人不饮当场就把劝酒的美女杀死。司马炎的女婿王济用铜钱堆成短墙用人乳喂猪、人乳蒸肉还自称是掌握了烹调的秘方。真是丑恶透顶。

也有一些正直的臣下对此不满。太康三年(282)车骑将军傅咸上书猛烈抨击上层社会崇尚奢华的风气要求司马炎对此加以限制。他指出粮食布匹来之不易如果不知节俭就会造成物质财富的匮乏。奢侈浪费对于社会的危害比天灾还要厉害。傅咸认为要想让人们祟尚节俭必须指斥奢侈如果不指斥奢侈反而加以推尚那么浪费起来就没有止境了。实际上傅玄是在委婉地对司马炎提出批评。

不过由于全国统一社会安定太康年间的经济还是有所展的。太康三年国家统计的户籍总数为三百七十七万户比平吴之初增加一百余万户其中既包括搜括而出的隐漏浮逃人户也包括大量的增殖人口。据史书记载太康初年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这主要应归结于劳动人民辛勤努力的结果。

立嗣风波太康三年年底司马炎把官居侍中、司空职务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调至青州担任都督。在司马昭的生前司马攸曾是与司马炎争夺晋王世子的对手。到这时他又成了司马炎要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障碍。

原来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是近于白痴的低能儿。他除享乐之外什么事也不懂闹出的笑话很多。有一次司马衷游华林园听到蛤蟆叫问左右侍者说:“这个叫唤的东西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后来听到天下生灾荒百姓饿死不少他竟说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呀?”对于太子的庸劣一些朝臣颇以为忧。尚书令卫瓘假借酒醉提醒司马炎注意太子不堪为嗣。尚书张华博学多识名重一时被人们推崇为有三公之才司马炎对他也很器重。司马炎曾偶然问起他对继承人问题的看法张华如实回答说:“如论才干、德望和亲缘关系没有比齐王更合适的人了。”朝臣们的这些意见使司马炎十分反感。他故意把一件公文拿到东宫交由司马衷处理。太子妃贾南风是有野心的女人当然不甘心权力易手。她忙托人代作答案并由太子亲手誊写清楚然后再交给皇帝。司马炎以此作为证据来堵卫瓘的嘴。他还把张华调离朝廷打到幽州去了。

而那个司马攸也确实为争取到继承皇位的资格煞费苦心。按照规定王国吏属的衣食皆由国家供给司马攸却上表称租秩足用不必由御府开支。他还把租税收入分给部属和士卒遇到水旱灾荒又用粮食赈贷王国的饥民到丰年归还时只收原数额的十分之八。对于军国大计无论是上表还是当面议论司马攸都作得十分得体因此得到了许多朝臣的拥戴。他们希望接替司马炎皇位的是司马攸而不是那位白痴太子。

司马炎嫉恨司马攸的才干与威望。对于司马炎想传位于子的意思摸得很清楚的荀勖和冯紞乘机挑拨说:“群臣皆归心齐王陛下万岁后太子很难嗣位。陛下如果不信可以让齐王外出必然举朝反对。”果然司马炎调司马攸去青州的诏书一下许多大臣纷纷上表谏阻。司马炎又气又恼贬斥了一些人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女婿:王济和甄德。次年正月他又将几个上表的博士收付廷尉科罪多亏尚书夏侯骏等人出面辩驳才免去他们一死。

太康四年(283)三月司马炎催促司马攸立即启程。司马攸愤怒成疾乞求宽限日期。司马炎派去御医察看病情。御医谎称齐王无病于是司马炎再次下诏催促。弄得司马攸只好带病辞行结果加重病情呕血而亡。司马炎这才知道齐王不是装病。他用惩办几个御医的办法以塞罪责。司马炎极力排斥司马攸用自欺欺人的办法巩固司马衷的地位这就为其死后司马衷尸居其位无力控制政局引起天下大乱而埋下了祸根。

无法收拾的身后事太康五年(284)尚书左仆射刘毅上书反对司马炎选官用人的标准要求废止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曹丕代汉时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实施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于负责品定人物的各级中正职务逐渐为大族名士所控制这一制度遂成为士族操纵选举的有力工具。司马炎受禅后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时品定人物已不按才能家世是选官论品的唯一标准。各级中正在定品之前只看对象的籍贯和门第。先世官位的大小反映了门第的高低其中尤为重视的是“当代轩冕”而不是“冢中枯骨”所以西晋朝廷的重要官职几乎为功臣勋贵及其子弟所垄断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刘毅将九品中正制归纳出八种弊病。指出它使中正可以任意弄虚作伪营私舞弊。“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效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它使朝廷的吏治**“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由于中正公然接受贿赂上下其手所以“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绩于官而获高叙”真正有才能的人反倒被埋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1的局面。

在此之前段灼也曾上表指斥九品中正制阻塞有才能的人入仕之路。当时赞同刘毅建议的大臣还有卫瓘、李重等人。司马炎虽然肯定他们的意见1 以上引文出自《晋书·刘毅传》。

但是由于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已成为西晋的既定国策他自然不会因此废除这一被士族视为身家性命的制度。

太康十年(289)司马炎任命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刘渊是匈奴屠各族人自称为匈奴南单于的嫡系。东汉末年很多匈奴人入居今甘肃、陕西、内蒙和山西一带。曹魏分匈奴为五部以酋长为部帅其中以北部匈奴力量最强。司马炎代魏后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共领匈奴三万余落分别居住在山西的中部地区人数达几十万以上。刘渊在其父刘豹死后已自代为左部帅司马炎的任命使刘渊的职务正式得到西晋政府的认可。

也是在这一年司马炎下诏拜慕容廆为鲜卑都督。慕容廆为东部鲜卑慕容人的酋长。魏初慕容人进入辽西到西晋时又迁至辽东郡北后被宇文部和段部所逼遂南迁到徒河青山(今辽宁义县)一带。

魏晋时期除匈奴屠各族、鲜卑慕容部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6续迁徙到内地旧史上把他们归纳为“五胡”即主要是鲜卑、匈奴、羯、氐、羌。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北方或东北、西北一带特别是在关中、并州等地早已形成胡汉杂居的局面。汉族地主强迫少数民族为他们充当田客甚至掠为奴婢封建政府则常征调少数民族的骑兵为他们去打仗。由于受到汉族统治者的剥削和奴役内迁的少数民族常常反抗。

早在泰始年间西晋统治营垒中就有人提出要把内迁的少数民族徙回原地。由于这一建议既很难办到又要使统治者丧失大量的劳动力和兵力来源所以司马炎没有采纳。但是他面对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却毫无措施致使死后不久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不堪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痛苦终于起而反抗。而少数民族中的野心家又把这一斗争作为夺取政权的手段到处抢掠野蛮烧杀使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扰割据之中。刘渊、慕容廆都是那一时期极为活跃的人物。

太康十年(289)司马炎刚刚五十四岁由于极意声色身体已经完全垮掉了。当年年底他的病势转重不能起床。控制朝政的大臣杨骏以此为借口禁止百官与司马炎见面。杨骏是司马炎继后杨氏的父亲出身于弘农大族。他专权好利与其弟杨珧、杨济权势熏灼有“三杨”之称。杨骏害怕司马炎重用其叔汝南王司马亮影响他擅权遂极力鼓动病重的司马炎答应把司马亮调至豫州。

太熙元年(29o)三月司马炎气息奄奄整日处于昏迷状态。杨骏乘机将皇帝左右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当司马炎偶而清醒过来的时候现杨骏弄鬼十分生气下令尚未成行的司马亮参与辅政。但是诏书被杨骏扣押不为外人所知。不久皇后杨氏假借司马炎的旨意布以杨骏独自输政的诏书并催促司马亮上路。

四月司马炎病死。临死前他还在打听:“汝南王来了没有?”

司马炎死后其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杨骏开始以太傅、太尉、大都督、侍中、录尚书事诸职总揽朝政。但是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动政变将杨骏杀死。此后几位掌握重兵的宗王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动乱之中终于演成了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建兴四年(316)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长安俘获末代皇帝司马邺西晋亡国。时距司马炎之死只有二十五年。

第二节张华1张华(231—3oo)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羊为生。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逆境屈服而是自幼就注意自我修谨博览群书故“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他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豁达“勇于赴义笃于周急”“造次必以礼度”。他气质深沉“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彭城刘讷有“人伦鉴识”曾见张华而感叹说:“张茂先我所不解。”(《晋书·刘隗传》)。

以才华而被擢用曹魏后期张华仍居乡未仕。当时门阀世族势力方兴标榜门第阀阅的风气日强。张华因家族势力单薄自幼孤贫虽才华横溢德行严谨却一时未能见知于世。同时他目睹了在曹马斗争中荣辱不定、诛黜无常的政治现状又受到广为流传的玄学思想的影响难免产生出愤世嫉俗的情绪。他遂著《鹪鹩赋》1以自寄通过对鸟类的褒贬抒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在赋中他感叹雕鹖(鹖:古书中一种善斗的鸟)、鹄鹭(鹄:天鹅)、鹍鸡(类似鹤的一种鸟)“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苍鹰鸷而受绁鹦鹉慧而入笼”“鹫(雕)鹗(鱼鹰)鹍鸿孔雀翡翠或凌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然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其原因就在于“有用于人也”“惟体大妨物体瓖足玮也”。对比之下他赞誉“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的小鸟鹪鹩(又名巧妇鸟)认为它虽“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却所求甚少“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茝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所以鹪鹩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处世之道却是很明智的。《鹪鹩赋》既是对玄学处世哲学的形象阐述也是张华早期政治思想的反映。他在赞誉“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的鹪鹩的同时抨击了“怀宝以贾害”“饰表以招累”“诱慕于世伪”的社会风尚揭露了声称任自然的门阀世族的虚伪面目。他提倡“飞不飘飏翔不翕习”反对浮华交游;提倡“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的简朴生活方式反对奢侈纵欲恣意享乐的生活观;主张“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委命顺理与物无患”反对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所以张华的“任自然以为资”与何晏等人的任自然以尽情享乐的腐朽哲学观是有本质区别的。

《鹪鹩赋》问世后引起很大反响。名士陈留阮籍看过之后赞扬张华可谓“王佐之才也!”张华由此声名鹊起。同郡大族名士曹魏吏部尚书卢钦见到张华后十分器重他。同乡大族曹魏左光禄大夫、方城县侯刘放“亦夸其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华。

张华在二十五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1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张华传》下引此传者不另注。

1 见《文选》卷十三。

书卢钦在辅政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备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长史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朝议表奏多见施用”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命他为中书郎。

晋武帝禅代曹魏转张华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接近皇帝位居要冲具有相当大的实权。他习于吏事“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他史识渊博“善谈史汉”(《晋书·王戎传》)谙通封建典章制度。晋武帝曾问他汉代宫室制度和建章宫的千门万户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返。画地如图左右属日”使人大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博通礼乐制度亦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泰始五年(269)晋武帝修定礼乐命张华与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等人创作正旦行礼、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共十三篇张华一人即写了《冬至初岁大会歌》、《宴会歌》、《命将出征歌》、《劳还师歌》、《宗亲会歌》、《正德舞歌》、《大豫舞歌》等八篇。诗歌采用四言或五言诗的形式内容主要是盛誉司马氏功德、粉饰西晋太平盛世宣扬皇道德教虽音韵逗留曲折诗句庄重典雅但与《鹩鹪赋》相比在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

但张华也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他著《博物志》十篇。《博物志》闻见甚广取材宏富是张华渊博的知识、剪裁取舍材料的技巧和雄厚坚实的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只是《博物志》中因多载怪异而在某些方面不那么切实可信。他还创作了一些四言和五言诗流传至今的虽寥寥可数但从中仍可窥见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在《杂诗》一中他慨叹“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遂“伏枕终遥昔”回顾了历代兴衰隆替的历史不由得“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抚膺。”一个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憧憬清明稳定的政治局面的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文选》卷二九)。在《情诗》二(《文选》卷二九)中张华用苍凉苦楚的伤感笔调表达了与佳人离别后的闲愁哀怨的心情。“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等佳句虽只是个人悲欢离合的抒却反映了他对爱情忠贞不2的信念和情操。

张华所著的四言诗《励志诗》(《文选》卷一九)气宇不凡颇具教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诗文带有一定的老庄思想色彩同时又仍以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它对仗工整又不枯燥无味;它引经据典却不流于晦涩。诗文一开头的“大仪斡天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同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几句即让人感到“逝者如斯曾无日夜”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这种“日与月与茬苒代谢”的形势下该如何立身处世呢?他的回答是:“嗟尔庶士胡宁自舍”应以儒家经典作为座右铭即“先民有作贻我高矩”;用玄学思想安身立命即“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他告诫人们不要“放心纵逸”而是要像耕耘南亩一样去修身修德“力来既勤..必有丰殷”。他用“水积成渊”、“土积成山”、“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事物之理纆牵之长实累千里”等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只有矢志不渝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辩证关系。他勉励人们要戒骄戒躁做到“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用“若金受砺”和水滴石穿的精神去“进德修业”“以隆德声”实现“复礼终朝天下归仁”的政治抱负。《励志诗》是张华政治思想和哲学观完全成熟的标志。儒玄并用以儒为主是张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

在这种十分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张华在从政过程中披肝沥胆政绩突出不仅深受晋武帝赏识而且亦博得朝野上下的好评时人比之为子产。不久四十岁左右的张华就被擢为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成为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成员。

平吴立功张华在任中书令期间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促成并制定了伐吴大计从而加快了南北统一的步伐。

咸宁初年(275)距西晋代魏已有十年距灭蜀亦时逾十二载。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边境战事不多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晋书·羊祜传》)。而割据江南一隅之地的孙吴则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各种矛盾急剧激化。孙皓“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名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三国志·吴书·薛综传》注引干宝《晋纪》)。在毫无限制的横征暴敛下“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三国志·吴书·6凯传》)“老幼饥寒家户菜色”(《三国志·吴书·贺邵传》)可谓“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晋书·羊祜传》)。西晋攻伐孙吴取乱侮亡统一全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当时镇守江汉地区的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羊祜上疏晋武帝陈“宜当时定以一四海”(同上)。晋武帝召集群臣朝议。司空、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荀勖和左卫将军冯紞等人“同共苦谏不可”(《晋书·冯紞传》)群臣亦多附合以当时关陇地区氐羌少数族屡叛官军屡败为由多不赞成羊祜的建议。只有张华据理力争与羊祜、杜预共同主张立即伐吴。晋武帝虽“密有灭吴之计”却因“朝议多违”而未做出伐吴的决断。

咸宁四年(278)六月羊祜因病回朝。他在拜见晋武帝时又面陈伐吴之计晋武帝为之心动。因羊祜有病不宜经常召入宫内咨询晋武帝遂派张华去羊祜住处问其筹策。羊祜与张华推心置腹陈述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伐吴的战略方针。张华十分赞同羊祜的见解和伐吴之计。羊祜对张华说:“成吾志者子也!”(《晋书·羊祜传》)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但伐吴大业并未因此而中止。羊祜临终前推荐了志同道合的杜预接任自己的职务。张华也不负羊祜所望为完成羊祜遗愿而力排众议。咸宁五年(279)益州刺史王濬上疏主张“无失事机”迅征伐孙吴(《晋书·王濬传》)贾充等人再次反对贾充上表以为“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戎。天下劳扰五谷不登兴军议讨惧非其时”(《晋书·贾充传》)。张华与之针锋相对固劝伐吴。不久后杜预在“缮甲兵耀威武”充分做好伐吴准备工作后表陈武帝主张立即开始军事行动。杜预表至时晋武帝正与张华下围棋。张华趁热打铁劝说武帝采纳杜预的建议。他说:“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晋书·杜预传》)。武帝遂因此作出最后决断诏伐吴。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主持朝廷财政“量计运漕决定庙算”。

太康元年(28o)春正月伐吴正式开始。贾充任大都督总统六师负责整个伐吴战役。开始时“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一直反对伐吴的贾充因而上表武帝认为“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病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因张华筹谋平吴之策与中书监荀勖建议腰斩张华以谢天下(《晋书·贾充传》)。对此晋武帝回答说:“伐吴是我的决策张华只是赞同我的意见而已。”给予张华以信任和支持。尽管如此当时朝廷大臣仍多附合贾充、荀勖的主张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张华为了使统一大业不致功亏一篑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顾贾充等人以腰斩相威胁“独坚执以为必克”。

通过著名将领杜预、王濬、王浑等人的努力伐吴战役终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它的胜利进程充分证明张华确实是目光远大、意志坚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政治家。平吴后武帝特下诏令对张华所建立的殊勋大功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奖赏。诏书说:“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一人为亭侯千五百户赐绢万匹。”

陷入党争平吴后张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诰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但皎皎者易污他的功勋和才能亦招来忌妒和谗言。张华虽襟怀坦白洁身自好不搞浮华交游不介入朋党之争可是处于政争纷纭的旋涡中心想要避免是非又谈何容易!西晋统治集团从咸宁年间开始在围绕齐王司马攸之国、伐吴以及太子(即惠帝)废立的问题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势力。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荀勖、左卫将军冯紞等人为一方他们为人鄙薄好观察上旨承颜悦色专以曲意逢迎为事;他们主张剥夺齐王攸实权;反对出师伐吴;反对废黜“不堪政事”的痴呆太子。侍中任恺、中书令和峤、庾纯、向秀等人为另一方。他们以名士自居刚直守正素轻视贾充等人的为人;他们反对齐王攸之国;主张废昏立贤更择太子。两派矛盾逐渐激化由政争展到人身攻击互相倾轧闹得不可开交。张华与任恺、和峤等人关系虽很好政见基本一致但他却避免卷入两派的人事争端中。可是他在伐吴问题上与贾充等人形成的尖锐对立却使他在平吴前后成为贾充一党的主要攻击目标屡遭谗言中伤。

平吴后“自以大族恃帝恩深”的荀勖对张华“憎恶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晋武帝起初并未听信荀勖谗言。有一次晋武帝问张华谁可成为辅政大臣的合适人选张华回答说:“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宜留以为社稷之镇。”而武帝一直猜忌其弟齐王攸不欲他权势过重而想出齐王攸之国。张华的意见当然不合圣意故“微为忤旨间言遂行”遂于太康三年(282)春正月出任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

张华到镇前鲜卑慕容涉归大肆侵掠辽西占领昌黎。张华一到镇即于三月派安北将军严询征伐慕容涉归在昌黎附近大败之杀伤数万人。张华在军事胜利后并未继续穷兵黩武以武力征服作为调整民族关系的杠杆而是以安抚来使慕容氏款服。慕容涉归子慕容廆往谒张华张华以礼相待“以所服簪帻遗廆结殷勤而别”(《晋书·慕容廆载记》)。正由于张华“抚纳新旧戎夏怀之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

张华在外藩取得的出色政绩得到朝野人士的赞赏。时朝议欲征召张华入朝任为尚书令进号开府仪同三司这一动议使贾充党羽侍中冯紞不安。冯紞曾反对伐吴“吴平紞内怀惭惧疾张华如仇”(《晋书·冯紞传》)。加之张华曾对武帝非议过冯紞的哥哥冯恢的品行才能所以冯紞利用“深有宠于帝”的地位对张华竭尽中伤之能事。冯紞曾侍从武帝借议论锺会叛乱说:“臣以为锺会之所以叛乱颇与太祖(司马昭)有关。”武帝听后大为不解问冯紞缘由。冯紞回答说:“锺会才浅识薄而太祖却夸奖太过称赞他有谋略授以高官显爵使他处于要帅重地掌握精兵强将因此使锺会自以为谋略万无一失却功名不符未受重赏遂心怀不满飞扬跋扈起兵反叛。”武帝听后表示赞同。冯紞又进一步说:“既然陛下已经同意我的看法那么就应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诫不要让像锺会那样的人再重蹈覆辙。”武帝问:“现在还有像钟会那样的人吗?”冯紞让武帝屏退左右后遂以隐喻的方式诋毁张华说:“过去曾为陛下出谋献策为国家建立了大功的大臣可谓人人皆知。现在出据方镇、掌握军队的人陛下都应对其严加防范。”于是武帝遂“纳冯紞之间废张华之功”(《晋书·五行志》)非但未采纳朝议征召张华为尚书令反而剥夺了张华的方镇统兵权以重儒教为由任命他为有职无权形同虚设的太常卿。不久后又以太庙屋栋折为由免张华官。而后一直到武帝死张华始终郁郁不得志未任职官仅“以列侯朝见”尽管这样他仍能做到宠辱不惊既不为自己申理称冤又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与佞幸小人争一日短长。

武帝死后惠帝即位。张华的处境稍有好转。永熙元年(29o)秋八月惠帝立其子广陵王司马廆为皇太子是为愍怀太子。惠帝“盛选德望以为师傅”(《晋书·愍怀太子传》)张华因而被任为太子少傅。当时杨太后的哥哥杨骏操持朝政他“自知素无美望”(《晋书·杨骏传》)所以对张华等德高望重的大臣猜忌而“皆不与朝政”。张华心胸豁达没有为此而耿耿于怀。永平元年(291)三月贾后与汝南王亮、楚王玮合谋诛杀杨骏又欲废杨太后为庶人。在朝议时群臣“皆承望风旨”赞成废黜太后。张华则既不以贾后旨意为己见又不计多年来官场失意之恩怨而对武帝遗孀杨氏落井下石他认为“夫妇之道父不能得之于子子不能待之于父。皇太后非得罪于先帝(武帝)者也。今党其所亲为不母于圣世。宜依汉废赵太后为孝成后故事贬太后之号还称武皇后居异宫以全贵终之恩”。尽管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其为人之坦荡正直却由此可见一斑。

辅佐朝政杨骏被诛后统治阶级内部再次出现权力再分配的矛盾。当时政出多门权柄不一。大司马汝南王亮和太保卫瓘二公辅政权倾朝野。野心勃勃的贾后虽挟持昏主惠帝有皇权这张王牌却因二公执政而不能专恣。元康元年(291)六月贾后让惠帝手写密诏指使卫将军楚王玮诛杀了汝南王亮和太保卫瓘等人。但局势却一而难以控制时“内外兵扰朝廷大恐计无所出”。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和统治秩序的稳定张华明知楚王玮并非矫诏而杀二公仍参与了贾后在诏书问题上大作文章的密谋。他派人对贾后说:“楚王既诛二公则天下威权尽归之矣人主何以自安!宜以专杀之罪诛之”(《资治通鉴》卷八二)又亲自劝说惠帝:“玮矫诏擅害二公将士仓卒谓是国家意故从之耳。今可遣驺虞幡使外军解严理必风靡。”贾后遂用张华计“遣殿中将军王宫说玮矫诏乃收玮诛之”(《晋书·楚王玮传》)。事后张华以谋有功拜右光禄大夫、侍中、中书监、金章紫绶。

张华受皇权至上观念的支配主观上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而参与了诛杀楚王玮的密谋这从封建道德观念的角度看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客观上他的这一行为却有助纣为虐之嫌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他的洁身自好的名誉。献计诛杀不仅背离了他所奉行的“委命顺理与物无患”的处世准则而且也使他再次卷入名副其实的朋党之争中不得不与贾后一党相沉浮。贾后则出于扩大自己政治势力的考虑认为像张华这样出身庶族宗族势力薄弱“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的人是辅政大臣的最佳人选而对张华“依以朝纲访以政事”。从而使张华在政争中处于进退维谷的地位以至于愈陷越深难以自拔。为了宠络和控制张华贾后不顾张华十余次推让进封他为壮武郡公。元康六年(296)又晋升他为司空领著作。

元康年间皇权衰落“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也”(《晋书·惠帝本纪》)。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张华的亲朋好友都为他的处境而忧心忡忡。他的少子张韪曾以灾兆劝张华逊位。“志不在功名”的张华身处政治斗争的波峰浪谷之间亦曾有过告老还乡的想法。他在《答何劭诗二》(《文选》卷二四)中自叹年老体衰“忝荷既过任白日已西倾。道长苦智短责重困才轻”无力应付复杂的明争暗斗难以改变奢糜腐化的时代风尚故时时感到“恬旷苦不足烦促每有余”常常“负乘为我戒夕惕坐自惊”惟恐因力不胜任和出现失误而被政敌暗算中伤。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散重阳下抱杖归清渠属耳听鹦鸣流目翫儵鱼从容养余日取乐于桑植”。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尽管张华对“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的处境极为反感但在上有帝后相制左右政敌瞩目的形势下他却无法解决自己的矛盾苦闷脱离骚乱动荡的政界实现他憧憬的脱世俗的田园生活只能继续自己“缨緌为徽纆文宪岂可逾”的从政生涯。既然他找不到一条更有意义的出路遂不得不安于现状用“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不如静以待之以俟天命”去答复好心的亲友聊以自慰。

但是张华在辅政期间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我修德和无为而治。为了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他亦以“修德”作为辅政的主要方针希望通过封建礼教来改变时弊实现比较清明稳定的政治局面。

贾后为人凶险擅权专政是造成朝纲不振的主要根源。张华并不为一己之私利去逢迎贾后以承风望旨、仰人鼻息的方式苟且偷安。他“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讽”。《女史箴》1以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为宗旨隐喻贾后要以“妇德尚柔含章贞法”当作行为的准则。他列举了樊姬不食禽兽肉三年以劝谏楚庄王狩猎齐恒公夫人因齐恒公好听淫乐而不听郑卫之音冯昭仪以身挡熊以保护汉元帝班婕妤为正名位而不与汉成帝同辇的典故劝诫贾后应恪守妇道行仁义礼教以辅佐惠帝。他辩证地指出“宠不可1 见《文选》卷52。

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的利害关系规谏贾后不要因君宠而得意忘形利欲熏心。他认为“美者自美翩以取尤治容求好君子所仇”希冀贾后摈弃佞幸小人杜绝文过饰非。贾后看了《女史箴》之后虽未有什么痛改前非的变化但碍于张华的正言规谏在元康九年(299)以前一直未敢有太严重的僭越之举。

尽管“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但她执政的本身却使得乱政隐患越来越表面化。为此当时辅政的侍中裴頠深感不安遂与侍中贾模和张华共议废贾后而立愍怀太子的生母谢淑妃为皇后。张华对此表示异议他说:“惠帝自己并无废黜贾后的意思如果我们擅自废立惠帝会认为是僭越之举。况且宗室王势力强盛朝廷内又有持异议的朋党恐怕一旦进行废立就会出现动乱招致杀身之祸引起政治危机这对国家是没有好处的。”裴頠说:“情况确实与你的担忧相符但贾后这样昏庸残暴的人做事毫无顾忌不考虑后果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生动乱那又该如何办呢?”张华说:“我们二人现在还能被贾后所信任只要经常在她身边进行规谏申明祸福利弊估计她不会做出什么大的僭越行为。幸好现在天下局势还比较安定我们照此行事可能会一直维持平安无事的局面的。”(《晋书·裴頠传》)谋废贾后遂未能进行。

张华辅政期间统治阶级内部蕴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朝野百官大臣非司马氏宗室即贾后亲族或豪门望族。他们不仅各有朋党相互倾轧而且亦各有短长良莠不齐。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张华亦能坚持修德的方式去息事宁人维持了数年相对稳定的局面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司马氏宗室诸王或于中央任职或出镇方面。他们仗“雍容贵戚进不贪功退不惧罪”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张华虽无力改变自武帝以来形成的诸王强盛的局面但他尽可能做到对诸王敬而远之虚授职官不委重任。如关中氐羌少数族爆起义梁、赵诸王“士卒虽众不为之用”张华即及时调离二王委任虽出身低下却有“文武材用”的孟观率宿卫兵赴关中。结果孟观“大战十余皆破之”镇压了起义(《晋书·孟观传》)。赵王伦调回京师后任有职无权的车骑将军、太子少傅伦“深交贾、郭谄事中宫大为贾后所亲信”遂“求录尚书”张华“固执不可”又求尚书令张华复不许(《晋书·赵王伦传》)。

与张华共同辅政的大臣多是贾后亲族。如侍中贾模是贾充族子他“潜执权势”“至于素有嫌忿多有中陷朝廷甚惮之”此外又“贪冒聚敛富拟王公”(《晋书·贾模传》)。侍中裴頠出自河东裴氏亦是贾充妻之从子为人“欲而无厌”(《晋书·韦忠传》)。琅邪大族王戎是裴頠的岳父与“贾郭通亲”时任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他“苟媚取容”“驱动浮华亏败风俗”“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晋书·王戎传》)。庶族出身的张华对这些地位与自己相当的权臣的丑恶行为自然无可奈何。他一方面脱世俗不与之随波逐流尽可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严于律己不营资财惟“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另一方面又能够善于找出与这些权臣之间的共同点与之通力合作。如贾模为了本宗族的私利对贾后擅权心怀忧惧尚能“尽心匡弼”(《晋书·贾模传》);裴頠“虽后之亲属然雅望素隆四海不谓之以亲戚进也”多次上书进表陈述“多任后亲以致不静”之弊主张“当先其疏者以明至公”(《晋书·裴頠传》)。这与张华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故张华尽可能与贾、裴二人保持比较密切的政治关系利用他们的力量规谏贾后以推行和实施自己的政见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张华在辅政期间的最突出的政绩就在于选官任人方面。当时门阀世族极力垄断和控制选官权拒寒素于政权之外。尚书左仆射王戎领吏部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晋书·王戎传》)。张华出身庶族对没有门阀背景的人进仕之路的坎坷不平颇有切身感受他之所以能侪身政界主要是凭借自己“世无与比”的博物洽闻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因此他重视知识雅爱书籍“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搬家时曾“载书三十乘”以至于“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正由于此张华亦重视人材敢于打破“户调门选”的用人标准。他“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许多两晋之际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都或是经他延誉称咏或是由他荐举征辟而成名的。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他重视南士不因他们是孙吴亡国之余而怀有偏见。太康末年6机、6云入洛。“6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这种清高实际上是南士与北士之间存有芥蒂的反映。当时北方士人亦自恃征服者而对南士有所轻侮。张华则不然他素重二6兄弟见之如旧相识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他称赞6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晋书·6机传》)。6云为人不拘小节而张华“多姿制”喜欢用帛绳緾束胡须6云“见而大笑不能自已”但张华对此毫不介意仍将二6荐之于诸公为其延誉(同上)二6遂对张华倍加钦佩待之以师资之礼。又薛兼、纪瞻、闵鸿、顾荣、贺循号为南土“五俊”入洛张华见而奇之称其为“皆南金也”。(《晋书·薛兼传》)。他常常用“龙跃云津”、“凤鸣朝阳”、“东南之宝”这样的话语品价南士并随才授职(《晋书·褚陶传》)。

他举人荐士公允不囿于门第出身唯以吏幹文义为准。陶侃早孤贫为县吏举孝廉入洛张华与之交谈“异之除郎中”(《晋书·陶侃传》)。名士牵秀“博辨有文才性豪侠”帝舅王恺诬陷他有秽行而被免官但“司空张华请为长史”(《晋书·牵秀传》)。成公简虽家世二千石但他“性朴素不求荣利潜心味道罔有干其志者”。张华对成公简十分赞赏经常对人说:“简清静比杨子云默识拟张安世”(《晋书·成公简传》)。刘弘“有幹略政事之才..张华甚重之”因而出镇幽州“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晋书·刘弘传》)。张轨“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却未受高品“张华与轨论经义及政事损益甚器之谓安定中正为蔽善抑才乃美为之谈以为二品之精”(《晋书·张轨传》)。成公绥“博涉经传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饥常晏如也。少有俊才词赋甚丽..张华雅重绥每见其文叹伏以为绝伦荐之太常徵为博士”(《晋书·成公绥传》)。陈寿有“良史之才”张华对陈寿说:“当以晋书相付耳”欲举陈寿为中书郎为荀勖所阻而未遂(《晋书·陈寿传》)。左思出身于地位卑微、世业儒学的家庭他博学多识文赋情采富丽著《三都赋》通过对蜀、吴、魏自然风光的描写抒了自己渴望四海为一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张华读赋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一时间豪贵人家竞相传写遂有“洛阳为之纸贵”的美谈。(《晋书·左思传》)

正由于张华能够像何劭赠诗中所说的那样:“既贵不忘俭处有能存无镇俗在简约”(《文选》卷二四)故他“尽忠匡辅弥缝补阙”的努力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晋书·张华传》曰:“虽当 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但是张华的种种主观努力只能暂时地缓和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却没有也不可能消除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源:即宗室王势力强盛后族外戚擅权乱政门阀世族奢侈纵欲恣意聚敛。就在所谓“海内晏然”时关中地区少数族就频繁起义极大地动摇了西晋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而且统治阶级内部亦危机四伏大有一触即之势。张华对此是深有认识的。他之所以反对废黜贾后就是担心因此而造成危机的总爆。但贾后权欲无穷她时时欲废非己所生的愍怀太子打算长期操执朝政。幸赖张华、裴 等人极力反对这一阴谋才迟迟未能实现。而诸王因不满贾后擅政也时刻虎视眈眈觊觎皇位寻找时机以求一逞。元康五年(295)武库生火灾张华就因怀疑是诸王叛乱而“先命固守然后救火”致使累代异宝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事后张华说:“武库火而氐羌反太子见废则四海可知。”(《晋书·五行志上》)预见到太子废黜将会成为统治阶级内乱的总导火索。事实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

张华之死元康末年辅政大臣之一贾模失宠于贾后忧愤而卒制约贾后的力量遂大为减弱。随着贾模的失势一向与贾后沆瀣一气的贾谧(贾充的外孙)操持权柄“迁侍中专掌禁内遂与后成谋诬陷太子”(《晋书·贾谧传》)。在这种情况下张华原来的“勤为左右陈祸福之戒冀无大悖”的方针已难以奏效。所以愍怀太子的亲信太子左卫率刘卞去找张华打算与张华合作动武装政变以制止这一阴谋。但张华却推说不知贾后欲废太子事。刘卞说:“我原是寒悴之人受到您的赏识才由须昌小吏到今天的地位。我因感恩戴德才向你谈论此事您为什么却对我有所怀疑呢?”张华说:“假如有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办?”刘卞答道:“太子东宫内人才济济有精兵万余人。您身为宰辅又是太子少傅如果您下令召太子入朝让他录尚书事废黜贾后于金墉城这不过是两个黄门侍郎即可完成的事情肯定会万无一失。”张华拒绝了刘卞的建议他回答说:“现在惠帝仍在位太子是他的儿子。我又没有受命辅助太子执政忽然立太子而废贾后这是无君无父以不孝示天下。即使能够成事我也难免要身负不忠不孝的罪名。况且权巨贵戚当朝威柄不一我以此举授人以口实怎么可能安然无恙呢?”废黜贾后之事再度成为泡影。

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贾后设计将太子灌醉因使太子书写犯上谋乱之书然后当惠帝于式乾殿会群臣时出太子手书遍示之群臣看后未敢有异议均附合贾后赐太子死的建议。时只有张华坚决反对他说:“废黜太子并赐死这是国家的大祸。自汉武帝以来每次废黜太子往往导致丧乱。在大晋据有天下不长时间的今天废太子事更应慎重考虑。”尚书左仆射裴 也认为应核对笔迹以防诈妄。贾后遂将手书与太子过去奏事笔迹相对照果然是太子所书。张华等人无言相对但却仍坚持自己的意见。贾后知道难以让张华等人改变主意遂上表把赐太子死改为废为庶人惠帝下诏同意。

太子被废后引起东宫将士和诸王的强烈不满。东宫左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等人谋废贾后复太子。他们“以张华、裴 安常保位难与行权”(《资治通鉴》卷八三)而赵王伦“执兵之要性贪冒可假以济事”(《晋书·赵王伦传》)遂与赵王伦密谋此事。赵王伦与其佞幸谋臣孙秀一向朋比为奸皆是野心勃勃之徒当然不会放弃这一良机。他们先劝贾后在永康元年(3oo)三月杀了太子借贾后之手除掉了夺权的障碍接着又策划政变以废贾后。在起兵之前四月二日夜晚赵王伦和孙秀为了使叛乱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派司马雅去张华处说:“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机赵王想与您共匡朝政成霸王大业。”张华知道赵王伦、孙秀等人得手后一定会有僭越篡权的逆行义正辞严地予以拒绝。司马雅恼羞成怒说:“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还敢如此说话。”遂看也不看张华就扬长而去。四月三日整整一天张华亦未赵王伦之谋。可见他还是赞成废黜贾后只是不愿与赵王伦共事并直接卷入这种不忠的活动中而已。

当天夜晚赵王伦动兵变矫诏废贾后为庶人。他亦因对张华的宿怨新恨以党附贾后的罪名将张华和裴 等人收执于殿前马道南。张华责问主事的(中书)通事令史**说:“你想要害忠臣吗?”**称诏诘责张华说:“你身为宰相太子被废为什么不能守节廷争!”张华说:“式乾殿朝议废太子事我是力谏的这有文字记载为证。”**问:“既然劝谏未被采纳为什么不辞职去位!”张华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使者至下达了斩张华、裴 并夷三族的命令。张华临刑前慨叹道:“我是武帝时的老臣一片丹心。我并不惜命只是担心今后国家将有不测之祸难。”遂被杀害时年六十九岁。

张华被害“朝野莫不悲痛之”。闫缵抚张华尸体痛哭道:“早语君逊位而不肯今果不免命也夫。”(《晋书·闫缵传》)刘颂哭之甚恸他得知张华子孙有逃脱免难者的消息后又转悲为喜说:“茂先卿尚有种也!”(《晋书·刘颂传》)6机、6云兄弟为张华作诔又写《咏德赋》以悼之。

永宁元年(3o1)五月齐王冏、成都王颖、长沙王乂等三王起兵诛杀赵王伦、孙秀齐王冏执掌朝政。齐王冏上奏惠帝请求给张华昭雪。太安二年(3o3)、朝廷正式下诏恢复张华的官职和爵位以及所没财产为张华洗刷了冤案。

第三节羊祜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头脑清醒的政治人物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祖父羊续汉末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姐姐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而他本人迎娶的是曹魏皇室成员夏侯霸的女儿。

在羊祜的青年时期曹魏统治阶级内部正进行着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

这一斗争主要是在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之间展开的羊祜与斗争的双方都有姻亲关系。处于夹缝中的羊祜不愿意卷入到旋涡之中采取了回避态度。他虽然因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却多次回绝州郡政府的征辟主要是出于上述的原因。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睿去世继位为帝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白热化。正始初年曹氏集团在斗争中明显地占据优势。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太傅的闲职之上将统领禁军、掌管枢要的权力皆掌握到自己的弟兄及心腹的手中从而控制了政府的实权。司马懿实行韬晦之计假装生病暗中却加紧布置伺机反攻。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当曹爽征辟他为僚属的时候羊祜不但自己拒绝出仕而且劝阻同时受辟的王沈也不要答应曹爽的要求。由于门第关系尽管羊祜基本游离于两大集团争斗之外但从思想感情上说来他对司马氏的一派显得更为亲近一些。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动高平陵之变杀掉曹爽夺得曹魏政府的军政大权。政变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氏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诛连。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国。在这场灾难中羊祜并未因岳父降蜀受罚这大约得济于他的亲司马氏的政治态度。

高贵乡公曹髦统治时期司马昭执政。羊祜第一次接受征辟先后出仕中书侍郎、给事中、黄门郎等职。陈留王曹奂时期羊祜调任为秘书监。曹魏末年已完全是司马氏的一统天下司马懿父子兄弟相继执政。他们先后废杀两位皇帝又屡次诛杀大臣改章变制号施令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实际统治者。这时羊祜已加入司马氏集团并逐渐上升为该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司马炎建五等爵制羊祜以功被封为巨平子食邑六百户。不久又被拜为相国从事中郎与司马炎的另一心腹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前夕司马炎调羊祜为中领军把统领御林军掌管京城内外戍卫的重任交给了他。咸熙二年十二月(266 年1 月)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王朝。羊祜以佐命之功被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怕引起贾充等权臣的妒嫉固让封公只受侯爵。泰始初年司马炎曾改任羊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等职。

镇戍荆州以德服人1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羊祜传》凡引此传者不另作注。

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司马炎雄心勃勃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泰始五年(269)司马炎除任命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加强对孙吴的军事布置以外又特地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进行战前准备。

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西晋的荆州包括今天的陕西、河南的一小部分和湖北北部地区。孙吴的荆州则有今天的湖北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晋吴间的边界线以荆州为最长所以这里是灭吴战争的关键地区。

羊祜到任后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不但老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就连戍兵的军粮也不充足。于是羊祜先把精力放在开荆州方面。他下书给辖下的镇将禁止他们以建造府第的名义扰民并大量开办学校允许晋吴双方的边民来去自由尽可能地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了消除边害以便抽出一部分军队进行生产羊祜设法使孙吴撤掉了对襄阳威胁最大的石城驻军。然后他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当年全军共垦田八百余顷到年底收获的时候打下的粮食足够十年的军需。羊祜的这些措施迅地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晋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南中郎将的职务负责指挥汉东江夏地区的全部军队。不久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这一年羊祜四十九岁。

泰始六年(27o)孙吴在荆州的都督换上江东著名的军事家6抗。6抗到达荆州后注意到西晋的动向立即上疏给吴主孙皓。6抗对荆州的形势表示忧虑提醒孙皓不要盲目迷信长江天堑应该认真备战。他把自己的想法归纳为十七条建议请求实行。6抗的到来引起羊祜的警惕和不安。因此他一面加紧在荆州进行军事布置;一面向晋武帝密呈奏表。密表建议伐吴战争必须利用长江上游的便利条件在益州(今四川地区)大办水军。羊祜认为益州刺史王濬是治理水军的最佳人选。而当时在西晋朝廷内部王濬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羊祜极力肯定王濬的军事才能主张济其所欲充分挥他的才能。羊祜的密表终于使晋武帝改变将王濬调离益州的打算。在后来的灭吴战争中不出羊祜所料王濬统率的益州水军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先攻陷建邺、生擒孙皓的西晋军队。

泰始八年(272)八月吴主孙皓解除西陵(今湖北宜昌)督步阐的职务。步阐因害怕被杀拒绝返回建邺当年九月献城降晋。6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晋武帝命令羊祜和巴西监军徐胤各率军分别攻打江陵(今湖北江陵)和建平(今四川巫县)从东西两面分散6抗的兵力以实现由荆州刺史杨肇直接去西陵救援步阐的计划。但6抗破坏了江陵以北的道路晋军粮秣的运输生困难再加上江陵城防坚固不易攻打羊祜顿兵于城下不能前进。杨肇兵少粮悬被6抗击败步阐城陷族诛。战争结束后羊祜受到处罚被贬官为平南将军。

西陵救援失利后羊祜总结教训认识到:孙吴的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6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于是他采取军事蚕食和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羊祜派兵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先后建立五座城池把石城以西的土地都纳入西晋的版图之中。在荆州边界他对孙吴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当生军事冲突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有一次部下从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他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羊祜经常释放被俘的敌将对战死的吴人也厚礼殡敛送交对方。行军路过吴国边境如果晋军使用当地的粮草他都要下属按数作价给予赔偿。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越边界线。凡是被吴人射杀的禽兽他都送还对方。对于投奔西晋的吴军将领羊祜更是格外优待。羊祜这些作法使对方心悦诚服。吴国人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许多人受到感召而投降于他。例如吴将夏详、邵f 降晋随同他们而来就有当初被羊祜送回孩子的两位将领。吴将邓香进攻夏口兵败被俘羊祜当场将他释放。不久邓香率领着部下重新归降过来。6抗对羊祜这一套收买人心的措施毫无办法只好告诫部下说:“羊祜专门做好事如果我们专门干不好的事这不等于说不用打仗我们就让人家制服了吗?现在我们只要守好边界就行了千万不能光想占对方的小便宜。”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

壮志未酬身先死咸宁二年(276)十月晋武帝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恢复其贬降前的一切职权。经过七年的练兵和各项物质准备荆州边界的晋军实力远远过吴军恰巧两年前吴军主帅6抗病死孙吴荆州前线失去唯一能与羊祜抗衡的军事家。而这时在孙皓高压统治下的吴国境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民怨鼎沸危机四伏。这一切表明西晋灭吴的条件已经成熟。羊祜不失时机地上疏给晋武帝请求伐吴。

在上疏中羊祜追述平蜀之后的南北两国关系。指出双方边战屡起根本的原因是吴国的弃信背义。只有动大规模的战争扫灭吴国才能天下太平永无兵役。他反对以春秋诸侯争霸的观点类比晋吴关系劝告晋武帝在广泛听取臣下意见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羊祜以蜀亡为例说明两国交战只有势均力敌自然环境的险阻才能起作用。如果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光凭山水险阻无济于事。他分析说吴国的地理条件远不如蜀国“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而危机却十分严重“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在西晋方面无论军队的数量还是资储器械都大比灭蜀的时候丰足。但如果不抓着这个大好的时机军事优势就会在日常的消耗中丧失。羊祜详细地为未来战争进行了规划建议“梁、益(今四川、陕西地区)之兵水6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指在今湖北东北、河南西南一带的晋军)直指夏口(今湖北武汉);徐、扬、青、兖(指今皖北、苏北一带的晋军)并向秣陵(今江苏南京)”。几路大军同时进击吴军势分形散根本无法对抗。孙吴国内人心思乱兵临之际绝不会出现奋力死战的局面。吴人长于水战短于6战。一旦晋军攻破长江吴人只能退保城池去长入短自就死地。羊祜估计整个灭吴战争不用很长的时间就会获得胜利。

羊祜的建议遭到朝内许多大臣的反对权臣贾充、荀勖等人的态度尤其激烈。他们提出西北地区的鲜卑人骚乱问题认为那里尚未平定不应该同时进行灭吴战争。最初晋武帝对羊祜的上疏是大体赞同的听到反对派的意见态度又犹豫起来。为此羊祜再一次上表说灭吴与平定鲜卑骚乱并不矛盾相反只会促进西北问题的解决。他要求晋武帝尽快完成这一丰功伟绩。但是除了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等少数人外羊祜的意见没有为众人所接受灭吴建议被搁置了。羊祜对此十分痛心他说:“世间不能如人意的事情太多了。这样好的机会被放过了怎么能不受再兴办此事的后来者谴责呢?”

咸宁三年(277)孙吴夏口都督孙慎侵入西晋边界掠走弋阳、江夏等地上千家人口。羊祜没有派兵对孙慎进行追击。事后晋武帝派人追查原因并打算移徙荆州的治所。羊祜回答说:“襄阳和江夏相距八百余里等我们得到敌人的消息对方早已离开多日怎么会追得上呢?调动军队徒劳往返只是为避免个人受罚这是我绝不干的事情。”他还认为曹操置都督府与州治相近主要目的为防止兵力分散。胜败是兵家常事不能因为战场上的偶然失利随便迁徙州治。

第二年八月羊祜身染重病。返回洛阳后他抱病再一次向晋武帝陈述伐吴主张。后来因病势沉重不能入朝他仍向前来探病的张华讲:“孙皓昏庸暴虐现在灭吴可以不战而克。如果一旦孙皓不在了吴国另立有为的新君。我们虽然有雄兵百万也不容易灭掉它了。吴国终将成为我们的后患!”在得到张华的赞同后他高兴地说:“你是能使我志向得到实现的人。”看到羊祜的病势继续恶化晋武帝开始着急要求羊祜带病指挥这场战争。羊祜回答说:“灭吴的战争不一定非要靠我指挥不可。对于功名的事我并不挂在心上。只要有合适的人选我会推荐他的。”这年十一月羊祜不幸病故终年五十八岁。

临终前他向晋武帝举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务。羊祜没有看错人在后来的灭吴战争中杜预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晋灭亡孙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羊祜虽然失去亲自参加战争的机会但他为规划、准备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晋武帝在灭吴后的庆功会上流着眼泪追忆羊祜的功绩说:“这都是羊太傅(羊祜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的功劳啊!”并按照汉代封萧何的仪礼给予羊祜的家庭极其丰厚的赏赐。

羊祜为人正直。在士族统治的西晋社会他身为外戚职居高位却从不随波逐流结党营私。有人曾劝他“有所营置令有所归戴者。”羊祜拒绝说绝不干树私背公的事情。一旦完成了平吴大业他本人即弃官回乡。由于一直谦让不肯辟士以至在他死后许多僚属都未能得到正式的官职。他讨厌奸佞邪恶的小人也不喜欢夸夸其谈的浮华之徒。为此他得罪了当朝的一些权贵。荀勖、王衍兄弟都非常恨他经常造他的谣。时人也有顺口溜讲:“二王当国羊公无德。”羊祜对下属十分谦和。初到荆州他曾夜出营门游玩。军司徐胤拒绝开营门并批评他说:“您担负都督的重任随意外出是不顾国家安危的轻率举动。”羊祜不但当面接受徐胤的批评而且从此以后出入十分谨慎。

羊祜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他的俸禄很少自己享用大部分用于资助亲戚和赏赐军士。死后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东西。

在荆州地区羊祜有较高的威望。羊祜死讯传到荆州正是襄阳城的一个大集日。满集的人闻讯莫不痛哭流涕。谁也无心作生意最后只好罢市。这一天街头巷尾一片哭泣之声。孙吴守边的将士知道消息后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地的老百姓为纪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憩的岘山刻下石碑建起庙宇按着时节进行祭祀。由于人们一看见石碑就要落泪所以这块碑又名“堕泪碑”。人们主动避羊祜的名讳把屋室称作门并改户曹为辞曹。

羊祜生前的著述除《晋书·羊祜传》记载的《老子传》外《隋节·经籍志》又收录有《集》二卷《录》一卷今皆不存。

第四节杜预1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博学多通的“杜武库”

杜预出身在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家庭。祖父杜畿有大功于曹操曾先后出任护羌校尉、河东太守、司隶校尉和尚书仆射等职受封为丰乐亭侯。父亲杜恕官至幽州刺史并以建武将军领护乌丸校尉的职务。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袴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象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爱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在杜预的青少年时期曹魏政府的内部逐渐形成互相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杜预的父亲杜恕是忠于曹魏政府的人。早在太和六年(232)杜恕曾上书提醒魏明帝注意司马懿连朋结党的动向。杜恕因此触犯司马懿屡遭排挤被出为外任。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动高平陵之变彻底击溃以曹爽为的曹氏集团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实际权力。当年征北将军程喜秉承司马懿的意旨劾奏杜恕几乎将他置于死地。受到父亲的牵连杜预一直到三十多岁也未能出仕。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相继病死后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司马昭接替父兄职务执政。这时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的对比已生根本变化有政治军事实力的曹氏余党6续被翦除干净司马氏代魏只是个时间问题。司马昭为扩大统治基础对某些政敌的子弟进行拢络收买。司马昭素闻杜预的才能极力争取他亲自把妹妹嫁与杜预为妻。又在甘露二年(257)恢复了杜预袭爵的权力征辟为尚书郎。司马昭任相国后杜预改任为参相府军事。

景元四年(263)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委任为主力军统帅锺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军攻灭蜀国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同来的魏军将领以割据益州。次年正月钟会在实施计划时被乱兵杀死。魏军监军卫瓘又乘机杀死了解这一阴谋的邓艾。在这场变乱中钟会的许多僚属丧生。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事后他冒着被卫瓘构陷的危险当众对卫瓘杀人灭口的卑鄙行径进行指责认为卫瓘对这场动乱也是有责任的。

咸熙元年(264)七月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郑冲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为上台作最后的准备。杜预时任守河南尹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这部法律即是晋武帝泰始四年(268)颁布的晋律它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响。名义上主持修律的官员是贾充而实际上杜预担负了最繁重的劳动全部晋律的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御览》卷六三八)。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1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杜预传》凡引此传者不另作注。

体系更加完备。杜预还提出法律是官吏量刑的标准不是讲道理的书所以法律应该条目省减、文字简明通俗以便使老百姓容易理解不敢触犯。晋律以前的汉律特点是刑罚苛碎、条目繁密计七百七十余万字二万六千余条内容重复不好记忆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从中舞弊的机会。曹魏政府虽对此作过改革但变动有限。晋律依据杜预的主张对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只有二千九百余条十二万六千余字所以唐人称赞它“实曰轻平称为简易”(《隋书·刑法志》)。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对其政权支柱世家大族实行放纵的政策。因此社会上异常黑暗**各级官吏蝇营狗苟公相塞过互相包庇。泰始四年(268)杜预针对这种情况向晋武帝建议实行考课制度按照官吏的实际情况评定优劣然后区别对待或迁或黜。但是杜预的建议没有为朝廷接受。

泰始六年(27o)年初杜预因得罪司隶校尉石鉴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职务。六月晋武帝启用他出镇边关先为安西军司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杜预刚刚在秦州就任他的对头石鉴也到达了这里。石鉴以安西将军的职务都督秦州诸军事是杜预的顶头上司。当时杜预所在的陇右地区很不安定鲜卑人秃树机能起兵造反势力很大晋武帝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石鉴官报私仇命令只有三百士兵百匹坐骑的杜预出击。杜预识破石鉴的阴谋不肯去送死。他顶撞石鉴说草盛马肥的六月根本不适合同鲜卑人作战另外政府军队的兵源给养问题也必须集中力量预先解决所以交战的时间只能定在第二年的春天。杜预把他的意见归纳为“五不可四不须”。杜预拒绝出兵激怒了石鉴。石鉴找个罪名将杜预逮捕送交给廷尉治罪。多亏杜预与皇室有婚姻关系在“八议”的赦免范围才保住性命但仍丢掉了爵位。不久石鉴在一次战斗中被秃树机能打得惨败事实证明杜预的意见是正确的。

泰始七年(271)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区的匈奴人在酋帅刘猛的带领下武装暴动。由于杜预明于筹略善于规划朝廷重新使用他参谋军国大谋。很快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此后一直到咸宁四年(278)杜预一共担任七年的度支尚书。其间因为石鉴的报复他一度被免职但为时很短。在任上杜预共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其中包括常平仓的兴建、谷价的调整、盐运的管理、课调的制定和边防的建置等等。此外他还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行科学明。社预制造成功人排新器并复制出久已失传的欹器。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在建桥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杜预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杜预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二元乾度历》。此历经过验证终于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咸宁四年秋兖豫诸州郡连降暴雨西晋统治区域内大面积涝灾晋武帝下诏求计。杜预曾前后两次上书陈述救灾计划。这两篇收在《晋书·食货志》中的奏章是后人研究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材料。由于杜预对当时灾情作过调查研究所以他对灾情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救灾办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他指出粗放滥垦、火耕水耨和水利设施(陂堨)年久失修是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根本原因。“陂堨岁决良田变生蒲苇人居沮泽之际。水6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皆陂之害也。陂多则土薄水浅潦不下润。故每有水雨辄复横流延及6田。”杜预认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坏陂宣泻。“以常理言之无为多积无用之水况于今者水涝瓮溢大为灾害。臣以为与其失当宁泻之不蓄。”那些建造比较合理的“汉氏旧陂旧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当修缮以积水”。对“魏氏以来所造立及诸因雨决溢蒲苇、马肠陂之类皆决沥之”。“宜大坏兖豫东界诸陂随其所归而宣导之。”至于灾民除靠政府救济官谷外还可以让他们借助水产作眼下日给。坏陂的计划如果能实现“水去之后填淤之田亩收数锺。至春大种五谷五谷必丰此又明年益也”。杜预还建议把典牧不供耕驾的种牛租借给灾民。在上书中杜预对西晋政府的办事效率表示忧虑。他谴责某些部门、个别官吏只从自身利害出彼此纷争互相扯皮使一些地区的救灾工作不能继续下去。三陈平吴策同年十一月晋武帝改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受命之后杜预南下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接替已经去世的原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为即将开始的灭吴战争作战前准备。

当时全国尚未统一西晋王朝只有半壁河山孙吴政权仍控制着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不过孙吴的国力远比西晋要弱再加上政局动荡很难同西晋抗衡。晋武帝登位以后一直想动灭吴战争可是西晋朝廷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除羊祜、张华等少数大臣支持晋武帝的想法外大多数人态度暧昧。朝廷中的一些实力派人物象贾充、荀勖等则持有不同见解以致错过了一些灭掉孙吴的极好的战机。咸宁四年春天荆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一直优柔寡断的晋武帝有些后悔想让羊祜带病出征但羊祜很快去世了。临终前羊祜向晋武帝举荐杜预接替自己认为他完全可以担此重任。羊祜举荐杜预一方面是因为在朝廷内部的争论中杜预始终站在羊祜一边积极支持灭吴战争;另一方则是因为杜预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杜预驻守的襄阳是西晋南部边境荆州的府。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一开始杜预的要任务是夺取孙吴的荆州。

杜预到达荆州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同时派兵奇袭西陵。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是孙吴的西部边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晋军能突破西陵益州的水师就可以顺流而下驰骋荆州。对于西陵的重要性孙吴也早有注意。大将6逊曾指出西陵是孙吴的西大门丢掉西陵则整个荆州不保。所以从6逊到他的儿子6抗从没有放松过对西陵的控制。但杜预现自6抗死后吴主孙皓逐渐削减了这里的兵力。只是驻守在这里的总督是孙吴的名将张政;不除张政西陵很可能成为未来战争中晋军前进途中的巨大障碍。于是杜预实施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突然偷袭张政。张政虽然对杜预的到来有所警惕但万万没有想到他一到任就来偷袭由于没有准备吃了败仗。张政害怕孙皓惩罚他没有如实报告情况。杜预早了解孙皓生性多疑对臣下不很信任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都建邺。孙皓果然中计气急败坏地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的职务。在大战之前敌人将帅移易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咸宁五年(279)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晋武帝请求开战。这时驻守在扬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王浑上表声称孙吴要倾国之兵攻打晋国。反对派乘机说三道四弄得晋武帝对杜预的请战迟疑不决最后竟同意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

杜预得知晋武帝变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他说孙吴的兵力相当紧张只能集中力量保住夏口以东连西线也无力增援。杜预婉转地批评晋武帝听信谣言放弃灭吴大计实际上是纵敌养患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认为灭吴战争胜券稳操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损失什么。对于杜预的上书晋武帝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他愤怒地批评反对派既不顾国家利益又怕别人立功的阴暗心理和可耻行径。杜预还向晋武帝指出由于我们要攻打吴国的消息已经泄露吴国可能要采取对策那必将给我们灭亡吴国的战争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当杜预的这次上书被人送到晋武帝那里的时候大臣张华正在陪晋武帝下棋。张华立即推开棋盘劝晋武帝不要再优柔寡断了恳求他采纳杜预的建议。这时候贾充、荀勖等人又出来大唱反调。大臣山涛竟然强词夺理地说:“外宁必有内忧。留下个吴国可以避免内乱说不定是件大好事呢!”由于杜预的几次上书把攻打孙吴的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兵攻打孙吴。

功勋卓著这一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6齐进大举进攻吴国。杜预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担任主帅晋武帝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且在荆州地区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

咸宁六年(28o)正月杜预命令他的军队包围江陵。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不想在这里消耗时间和兵力对它只是围而不歼。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一部分兵力向西进攻夺取沿江的一些城池。一个漆黑的夜晚杜预派遣几名得力的将领率领八百名精壮的士卒去偷袭江南的乐乡。这支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之下人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他们按照主帅的计谋一方面在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一方面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地区。这样一来把乐乡城里的吴军都督孙歆吓得坐卧不安各处的吴军也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动。接着杜预的这支人马就埋伏在乐乡城外等待时机攻城。正巧这时候有一支吴军从江岸返回乐乡;杜预的将士就乔装打扮混杂在吴军的队伍里溜进城里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歆。杜预设计巧取乐乡使部下将士十分钦佩。他们都说:“主帅用计谋打仗真是以一当万啊!”

在扫清江陵的外围之后杜预很快拿下江陵占据荆州。接着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地区各路晋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邺。有人对连续进军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出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应该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杜预不以为然分析整个战争形势说:“现在我们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杜预的意见终于为大家所接受以后战争的形势正象杜预所预言的那样展着。

在向东进的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在广西、广东一带。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杜预这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武艺。《晋书》本传讲他连骑马都不会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在灭吴战争中吴人最恨杜预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兵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杜预有大脖子病东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泄对杜预的仇恨。他心胸宽阔遇事能够顾全大局。益州刺史王濬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将多年来一直在益州建造战船、培训水军为战争做准备工作。战争开始以后他统率水军沿江而下所向披靡。到达荆州界内王濬需受杜预指挥调遣。但是杜预十分尊重他没有利用自己职务给对方制造任何困难。杜预还向王濬表示水军可以根据战争的展自行指挥并建议他尽量减少耽搁直下建邺建立旷世之功。杜预的态度与益州水军率先攻占建邺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同王濬在长江下游的遭遇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那里指挥调遣水军的王浑怕王濬夺得头功对他百般刁难。就在王濬排除种种干扰占领建邺、俘获吴主孙皓之后王浑还在攻击陷害他。和王浑相比杜预的人品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西晋灭亡孙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它也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杜预在这次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绩是非常突出的。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杜预继续镇守襄阳。他反对天下安定了就要废弃军备的观点在任职期间始终没有放松部队的训练。杜预把荆州军队的防卫重点集中到了对付当地少数民族方面。

在荆州杜预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他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使一万余顷农田受益。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预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杜预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勾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老百姓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但是杜预却不得不提防京城中的权贵对他的陷害。每年杜预都要大量送礼贿赂他们。他曾对别人说这样作不是企图通过他们得到什么好处只是希望权贵不要加害于他。

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 年1 月)杜预被征调到中央政府任司隶校尉途中行至邓县突然病故终年六十三岁。

杜预生前的著述很多。他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杜预的书保留到唐世还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杂律》七卷《丧服要集》二卷《女记》十卷以及他的文集十八卷。

第六章曹植、阮籍、6机、6云第一节曹植“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累封为陈王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正当汉末天下大乱之际曾随其父曹操转徙于军旅之中。所谓“生乎乱、长乎军”正概括了他幼时生活的特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不仅亲历了频繁的战乱而且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生活基础对他此后的思想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到了建安年间曹操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时的魏王府中网罗了许多文学之士这对曹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曾说:“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琏振藻于海隅德琏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曹操“设天网”罗致文学之士有他的政治目的但与此同时也给文学的达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曹植的才华便得到了哺育和展。

曹植当年曾是才华山众的贵公子经历过富贵豪华的生活:斗鸡走马宴饮多暇。其《斗鸡篇》有云:“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名都篇》有云:“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将进酒》所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也正指出了曹植此期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曹植为人毕竟又与一般的豪华公子有所不同。尽管他在一班文人政客的包围之中斗鸡走马但他并未完全沉溺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他写于此期的几篇作品都颇有慷慨之气而不是耽于佚乐的奢靡之音。例如《赠丁仪》诗中有云:“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梁甫行》有云:“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诲民寄身于草墅。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样的作品都是突破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的。他在《前录·自序》中曾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赋固如此诗亦如之。当然“雅好慷慨”乃是建安时期的一代文风不独曹植如此。《文心雕龙·明诗》有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这就是说“任气”、“使才”乃建安时期各家都有的特点亦即时代的特征。

但曹植的才华是比较突出的他的文学造诣也是突出的。他在这时曾经颇为曹操钟爱。《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云:“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本传又云:植为人“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大概正是因此之故曹操曾有立他为太子的打算对他曾经寄以很高的希望。建安十六年封他为平原侯十七年徙封为临葘侯。曹操出征孙权命他留守于邺曾经告诫他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二矣可不勉欤!”曹操这一番话是很不寻常的其中似有让他益加自勉以便将来继承王位的意思。

曹操是爱惜文才的但作为统治者、政治家他又是更加看中那符合政治需要的人品的。他虽然爱惜曹植的才华但到后来却现了他的缺点即曹植本传说他又“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等。如果作为一个诗人这不能算是什么缺点;但若作为王位的继承人这就很不符合政治需要。既有这样的缺点纵使没有曹丕“以术相倾”曹操也未必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何况史称曹丕能够“御之以术矫情自饰”致使“左右宫人并为之说”呢?曹操最后确立曹丕而曹植终于失宠这是势有必至、理有必然的。曹植一生颇有政治抱负但缺乏政治头脑。因此当曹丕已经立为太子而自己失掉故宠之时尚不觉悟仍然“不自雕励”。例如建安二十二年他曾私自“乘车行弛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是违反王法的“任性而行”。曹操因此大怒下令有云:“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葘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这就不仅认为曹植不能继承王位而且彻底改变了原来对他的看法。

曹操是个真正无情的政治家为了政治的需要不顾父子之情。他这时虽然没有贬斥曹植却杀了曹植的一个亲信人物杨修。曹植本传云:“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杀掉杨修等于除去曹植的一个智囊。曹植所受的震动不小。曹植这时可以说已经失去曹操的信任了但本传又载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派他去救曹仁一事。且谓曹操传呼曹植“有所敕戒”而“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悔而罢之”云云。

这件事情如果属实大概恰可作为曹植“饮酒不节”的注脚。但裴注引《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由此看来曹植之醉又非由于自己“饮酒不节”而是中了曹丕之计。

《魏氏春秋》所载当然也不是完全可据的。但由此却可推知所谓曹植“饮酒不节”者亦未必全属事实。曹植有《酒赋》一文假借矫俗先生之言曰:“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丁晏据此申论云:“《酒赋》结朋正旨垂戒至深子建岂沉湎于酒者哉!”

如果不是沉湎于酒而被曹丕“逼而醉之”这就更可说明曹植政治上实在缺乏警惕头脑太不清醒。这样的人在政治斗争中是注定要失败的。“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遭遇曹植在政治上受到更大的挫折是在曹丕继承王位之后。

曹植本传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植与诸侯并就国。”这是继曹操杀害杨修之后曹丕进一步剪除曹植的亲信党羽。这对曹植是一次更沉重的打击。面临这样的打击曹植实有不可明言之痛他写了一篇《野田黄雀行》寄寓自己的哀思。

曹丕继承王位不久于延康元年(22o)十月又迫使献帝禅让自己取而代之是为文帝。他这时身为帝王对于曹植便实行了进一步的迫害。曹植本传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诏书有云:“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这一年便改封曹植为鄄城侯。

曹植这时有《谢初封安乡侯表》其中有云:“臣抱罪即道忧惶恐怖不知刑罪当所限齐。陛下哀悯臣身不听有司所执待之过厚即日于延津受安乡侯印绶。奉诏之日且惧且悲。”从这样的言辞看来曹植此时的处境和心境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灌均承风希指枉加之罪他对此竟无所申辩而诚惶诚恐感恩称谢。由此可知曹植这个“任性而行”的人到这时已经颇知戒惧了。

黄初三年(222)植又封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

曹植这时又有《封鄄城王谢表》继续表示认罪说自己“狂悖露始干天宪自分放弃抱罪终身”“不悟圣恩爵以非望枯木生叶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当宜蒙”。“奉诏之日悲喜参至。”曹植本来无罪而竟如此认罪则当时刑宪之严酷曹植处境之险恶也就可想而知。

黄初四年曹植曾与诸侯王被召同朝京师会节气。这时他又上有《责躬》诗继续检讨罪过。其上表有云:“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谓“天网不可重罹圣恩难可再恃。”称曹丕“德象天地恩隆父母。”于是“不胜犬马恋主之情”拜表献诗。辞之凄惋无以复加了。史称“帝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

大概正是由于如此恭逊终于曹丕在位之年曹植竟得苟全了性命。

但在这期间曹植虽得苟全性命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特别是当诸侯王朝京师而后归藩之际曹章暴卒死于非命;而曹植与曹彪同路东归又遭到有司干预这使他气愤填膺形于文字。《赠白马王彪》一诗便抒了难以掩抑的情感。此诗有序云:“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此诗对于任城王之死别、白马王之生离表示了极大的怨忿。诗中有云:“鸱枭鸣衡杌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这里对于有司进行了愤怒的指斥但对于那最高统治者曹丕似仍有所保留“谗巧令亲疏”说得相当含蓄。

在这期间曹植还写了一篇《洛神赋》。这是写得更加含蓄深婉的作品。此赋有序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洛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丁晏据此申论云:“序明云拟宋玉神女为赋寄心君王托之宓妃《洛神》犹屈宋之志也。而俗说乃诬为感甄岂不谬哉!”现在看来曹植在黄初年间自洛还国心绪极恶确有屈原放逐之悲其赋《洛神》亦实有《离骚》托之宓妃佚女之意。世传感甄为赋恐非其实。丁晏申论似有道理。不仅《洛神》如此曹植另外几个赋篇无不如此。例如《九愁赋》云:“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俗参差而不齐岂毁誉之可同竞昏瞀以营私害予身之奉公。”《九咏》云:“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蝉赋》云:“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鹦鹉赋》云:“岂余身之足惜怜众雏之未飞。”《离缴雁赋》云:“怜孤雁之偏特兮情惆焉而内伤。”如此等等都是骚人之遗。只是《洛神》一赋写得幽而不露难于索解;加以行文婉而多姿正如《前录·自序》所说的“摛藻也如春葩”。于是说诗者遂不免以辞害意坐实以感甄一事。其实只要细吟篇末所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诸语仍是不难索解的。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幻想黄初七年文帝曹丕死曹睿继位是为明帝。改元太和。太和元年曹植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

曹睿虽然仍旧推行曹丕对待诸侯王的既定政策但多少有些缓和。其对待曹植也有一些宽大的姿态。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问题即《明帝纪》裴注引《魏略》说曹睿亲征之时京师讹言有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云云而曹睿对此竟不加究问。若在曹丕对于此事是必追查的。倘一追查则曹植当为祸恐是不能或免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植的处境相当危险。虽然曹睿暂不究问却也难免把他看作危险之源。为曹植计他在这时应该更加收敛尽力韬晦以自保全。但曹植实在缺乏政治头脑就在这样的时刻他却上了一篇《求自试表》。表中大讲“古之受爵禄者”“皆以功勋济国辅世惠民”而自己却“无德可述无功可纪”。因此希望得到一个军职以便效忠疆场为国立功。他说: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此固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这样的言辞是相当激切、这样的感情也是相当诚挚的。曹植在这里表白的建功立业之心本来可能遭到曹睿的疑忌但也许因为他是于至诚毫无虚饰所以此表上后曹睿对他依旧优容。太和三年他又得徙封东阿。在这期间曹植的处境比前时有所改善他的心情也有些好转。虽然不再“任性而行”但说话却比较随便了。太和五年在《求通亲亲表》中曹植继续请求任用为国建功。话说得更加激切。他甚至说:臣伏自惟省岂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

这话是说得不错的像他这样的人材如果身为异姓确实可被重用;但正是因为不是“异姓”所以才不能“拔授”。此中道理曹植似乎并不真懂。严防同姓篡权这是曹魏政权片面地接受了前朝的经验教训而定的决策。在历代的统治者中这样的片面性都是不可避免的。曹植徒见其然而未识其所以然所以如此絮絮多言。

《陈审举表》也是曹植此时写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 与之合窃窥之于心。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间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

这一段话说得更加随便了。作为诸侯王最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才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说自己熟知兵法“行师用兵之要”能与孙吴

合。不但不自韬晦反而露才扬己。这正是他以前曾说的“道家之明忌”他这时竟明知而犯之。

但曹植这时如此放言无忌居然未遭杀身之祸这不能不说曹睿为人确比曹丕温厚对于诸侯王的政策也确实比较温和。

在这篇《陈审举表》中还有一段文字值得注意: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站在“公族”的立场曹植这话是说得中肯的。从当时曹魏政权面临的局势看这话也是说得适时的。曹植在宫廷的政治斗争中虽然缺乏政治头脑;而对于“豪右执政”对于异姓“当权”却很有政治眼光。没过几年曹魏政权即为异姓所代他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了。

但可惜的是曹睿当时对于这一番话似乎并未重视只是“优文答报”

而已。

与此同时曹植还曾要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而“终不能得”。于是“怅然绝望”怀忧而死。

“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命运曹植一生所志本来是要“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不“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但现在看来他的勋绩却仍在翰墨、辞赋之中。当汉魏之际他是个才华特出的作者诗赋杂文都达到了当代的最高成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贵公子达到这样高的文学造诣是不容易的。这不仅因为天赋的才华也不仅因为“生乎乱、长乎军”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因为处在名为王侯、实为囚虏的地位。只因有了逐臣的遭遇才写出了骚体的篇章。丁晏誉为“古今诗人之冠灵均以后一人而已”虽然不免溢美但从骚人创作的传统看来曹植和屈原的处境确有某些相似曹植的诗赋杂文也确有屈原作品的某些特点。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曹植也是遭到谴黜才写出了“愤而成篇”的作品的。

曹植卒后景初中有诏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乃令“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有传本。

第二节阮籍生平与著作阮籍(21o—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为曹操的丞相掾。阮家与曹氏的关系较深对阮籍的政治立场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的传记在《晋书》当中但在晋朝建立前夕他已逝世他始终只是魏人。他和嵇康都是魏晋之际的人物。

阮籍的生平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从建安十五年到景初三年(21o—239)为青少年时代。阮籍三岁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其兄阮熙官至武都太守。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字仲容)即阮熙之子1。族兄阮武官至清河太守。阮武的父亲阮谌官至侍中2。显然由于阮瑀的早卒他这一支家境中落。但诸阮仍聚居在一起。《世说·任诞》云: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

北阮富而南阮贫的情况在阮籍少年时代恐怕更要突出伏义给阮籍的信说:“行己无立德之身报门无慕业之客。”“贫无方丈之肴室无倾城之色。”大体上与《世说》的记载相符。但是年轻的阮籍却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1。儒家思想对他有很大影响他梦想建功立业一试身手。这时与阮籍有关系的人是他叔父阮熙和王昶。他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的修养在此时已经基本上成型。“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异之以为胜己。”魏晋的名士风流在阮籍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二是从正始元年到九年(24o—248)为第二阶段。竹林诸人的聚会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何晏、王弼之流在洛阳大畅玄风竹林七贤在野与之互相呼应形成一代思潮。但这时表的文章还很少涉及政治。阮籍应太尉蒋济之辟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曹爽辅政召为参军又以疾辞。嵇康尚曹魏亭主出仕中散大夫都是此时之事。这个阶段竹林诸人正是时代的骄子文化界的先导。《文心雕龙·才略篇》云:“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就特别指出嵇康的论和阮籍的诗作为代表。王导渡江以后“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见《世说新语·文学篇》)其中的《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都是嵇康的作品。而阮籍的《咏怀诗》在当时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三是从嘉平元年到景元四年(249—263)此为竹林七贤分化瓦解的阶段。从嘉平元年正月高平陵事件以来司马氏营立家门尽杀曹爽、何晏等敌对分子夷其家。至此竹林之游已经结束。阮籍和司马氏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司马懿为太傅阮籍为其从事中郎司马师为大司马阮籍为其1 见《晋书》卷四九《阮籍传》附《阮咸传》。

2 《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杜笃《新书》云:“阮武字文业陈留尉氏人。父谌侍中。武阔达博通渊雅之士。”《陈留志》云:“魏末清河太守。..著书十八篇谓之《阮子》”。1 见《晋书》卷四九《阮籍传》。以下引用此传不再注明出处。

从事中郎司马昭辅政阮籍又为其从事中郎。中间一度出为东平相后来又为步兵校尉。“但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他与司马氏的关系始终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而山涛、王戎之流已经打入司马氏集团的核心。嵇康被杀之后向秀应计入洛阮籍也被迫写了劝进表。这时已经到司马氏代魏的前夕了。阮籍卒于景元四年(263)冬时年五十四。这是嵇康死后的第二年司马炎即位的前二年《大人先生传》和《咏怀诗》的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阮籍是魏晋文士中放达派的代表行为有些怪僻。服葬时居然饮酒食肉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捉摸不透对他作出错误的判断。当时人根据其疯疯癫癫的行为称之为“痴”而礼法之士责备他不遵守名教但这都是皮相之谈。他的这些行径只是他自己制造的烟幕或保护色。它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有一次阮籍登广武(今河南荥阳)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又登武牢山(即虎牢山今河南荥阳)望京邑而叹因赋豪杰诗。这倒流露出他对当时统治者的由衷的轻蔑。司马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业”只是通过宫廷政变残酷地屠杀异己窃取了政权。石勒就曾说过:“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1阮籍的用意大约和石勒差不多只是没有说出具体姓名而已。李白以为阮籍用竖子讥诮刘邦、项羽却没有说对2。

阮籍也不是没有才干。他一度为东平相小试牛刀。旬日之间“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这一段短短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有着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不是无所作为。《晋书本传》云:“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这却是实录。他一醉六十日逃避了司马昭为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的求婚;锺会多次问以时事企图通过他的表态以便罗织罪名皆以酣醉获免。这两个事例说明了酒在阮籍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阮籍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载《魏步兵校尉阮籍集》十卷原注:梁十三卷录一卷。两唐书经籍志《阮籍集》均作五卷。《唐日本国见在书目》:《阮嗣宗集》五卷。又《阮步兵集》十卷。故唐代实有五卷、十卷两种本子。宋代书目多为十卷本。但《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有《阮步兵集》十卷诗集类又有《阮步兵集》四卷。与隋唐时期实无多大悬殊。明代诸刻有黄省曾十卷本张溥一卷本其内容大致相同。惟钱曾所见朱子儋本多出四言《咏怀》十三。丁福保历访海上藏书家都无朱子儋本其所辑《全三国诗》中所存四言诗仅有三与通行本无何出入。黄节为《咏怀诗》作注始从明潘璁本检出四言《咏怀诗》十三其一至三与丁书相同其四至十三则丁氏所未见者。黄氏据以入录并为之作注始得重见于世。其所据之潘璁本据云乃明崇祯间所翻嘉靖刻本前有嘉靖癸卯陈德文序及崇祯丁丑潘璁序分上下两卷1。黄氏卒后此书亦不知下落。后来逯钦立同志重1 见《晋书》卷一o五《石勒载记》下。

2 见《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载《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一。有“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今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等语。

1 见《阮步兵咏怀诗注》第99 页。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

辑魏诗即据黄氏所校潘本过录2。黄氏书成于一九二o年逯氏书成于一九六四年前后不到半个世纪古籍仍在不断销亡这一点也很令人吃惊。玄学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的新的流派。先秦道家的老子标榜小国寡民、清静无为到了战国中叶展为庄子的相对主义生很大变化。战国末年以迄汉初吸收了法家思想的某些因素演进而为黄老刑名。所谓黄老思想实以老子为主庄子的影响并不显著。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占据垄断地位儒家为体、法家为用的新儒学风靡一时。黄老思想一度消沉。东汉中叶以后道家思想与神仙思想相结合改头换面成为道教的一个渊源。党人斗争失败以后黄巾大起义风起云涌儒家思想丧失了过去的权威思想界出现了新局面。儒家、道家重新组合形成了新道家即魏晋玄学。这个新道家以道家思想改造儒家以“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代替五经以客观唯心论或朴素唯物论代替汉代的宗教神学。和汉代的天人感应论、目的论相比它有清醒和梦呓之别。这种思想的萌芽应该从仲长统说起。“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的呼声1标识着时代思潮的转变。

阮籍对于《老子》、《庄子》、《周易》都下过工夫他的《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就是这方面的著作可惜篇幅断烂不能反映他的全部思想的内容。能够指出的是他具有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并且具有沟通儒道的倾向。他对于自然界的解释: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达庄论》)

他是用《易传》的思想修正了老子的客观唯心论。他关于道的解释: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能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通老论》)肯定了道法自然。自然(物质)是第一义的道(规律)是第二义的。有了自然世界然后才有精神的存在。他摆正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说的非常清楚。他把太极、元、道并列起来有意识沟通儒道之邮但三者并不完全一样。道是出于自然的而太极是自然的同义语道和太极之间怎么能画等号呢?这是阮籍的一个漏洞。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阮籍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自然的产物。他把人的精神分作性(天性)、情(**)、神(思想意识)三种。以为:人生天地之间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精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达庄论》)

他在这里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谈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有了自然界然后才有人有了人然后才有各种精神状态。他不但用《易传》充实道家的唯物论而且也用儒家关于性情的说法补充道家之不足。这种作法的企图是好的。但是自然、精气的道家用语阴阳、五行、游魂之变的儒家用语错杂使用有意捏合而不能泯为一体。这是他的缺点。

虽然如此他已经摆脱了汉代思想家的束缚他在庄子的影响下鼓吹2 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册第493 页。

1 引自《后汉书》有关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他说: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自然一体则万物理其事。(《达庄论》)

这种说法援用儒家的词句用庄子变换了它的思想。在下面的几句话中情况更为明显。

男女同位山泽通气雷风不相射水火不相薄。重阴需电非异出也天地日月非殊物也。(《达庄论》)

男女同位四句阮籍引用《周易说卦传》而稍加变通。原文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高亨云:不字疑衍)相射”。意谓天地、山泽、雷风、水火每一对彼此矛盾对立。而阮籍则把本来有差别的东西说成没有差别把本来性质相反的东西说它们可以相通。这是用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来解释《周易》与《周易》的原意自然不能相合但是它不仅直接继绍《齐物》、《秋水》的心传而且间接也和惠施“万物毕同毕异”的说法遥相呼应。

阮籍的思想不够深刻也不够成熟但在魏晋之际这种思想还有一定进步意义。因为他不谈天人相应不谈受命之符不谈天生圣人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划清了界限;同是谈论《周易》他不仅绝口不谈卦气(孟喜)、爻辰(郑玄)、升降(荀爽)、旁通(虞翻)等等和汉易分道扬镳而且也和王弼不同。王弼说:“圣人体无”1对《周易》作了唯心论的解释而阮籍则以为“天地易之主也万物易之心也”(见《通易论》)对《周易》作了唯物论的解释。

在政治思想上阮籍同情人民强烈谴责统治阶级的强取豪夺反对君主**。他认为名教、礼法都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这种思想是相当深刻的有一定的革命性。

他不仅不承认有什么圣君贤相而且把他们都看成坏蛋。他谴责他们两面派的行径“假廉以生贪内险而外仁。”(《大人先生传》)廉洁、仁慈是外表贪婪、险毒是实际。他们“欺愚诳拙藏智自神”以至出现弱肉强食的局面。他们真正有了地位之后就不遗余力地剥削人民。“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强者睽眠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同上)从思想渊源来看这是仲长统思想的进一步展但阮籍的说法比仲长统深刻得多。

他深知赏罚的作用及其实质也深知赏罚的局限性。他说:惧民之知其然故重赏以喜之严刑以威之。财匮而赏不供刑尽而罚不行乃始有亡国、戮君、溃散之祸。(同上)

他的这种说法宣布了法家思想的破产。他举出秦国为例说:秦破六国并兼其地夷灭诸侯南面称帝。姱盛色崇靡丽凿南山以为阙表东海以为门万世而不绝图无穷而永存。美宫室而盛帷帟击钟鼓而扬其章广苑囿而深池沼兴渭北而建咸阳■木曾未及成林而荆棘已藂于阿房。时代存而迭处故先得而后亡山东之徒虏遂起而王天下。(《达庄论》)

秦汉以来的几度兴亡给阮籍以深刻地教育魏晋易代中的篡弑屠杀更使其有切肤之痛他从阶级国家的形成当中现社会动乱的病根在于君主**。他指出:盖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大人先生传》)1 《三国志》卷二八《钟会传》注引《王弼传》。

他用阶级、法律来概括国家机器已经基本上掌握其压迫剥削的实质。

仲长统对于社会展的归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而阮籍则不然他认为只要取消君主就可以万事大吉。他说:盖无君而庶民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同上)

这种没有君臣没有阶级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实在就是远古的原始公社。阮籍以后鲍敬言又挥这种无君论陶渊明也向往“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1这种思想固然是对原始公社的憧憬也与当时的坞壁经济有关不能说他完全出于空想。

由于同情人民阮籍也非常憎恶统治阶级的走狗。他在《大人先生传》中采取大人先生和“君子”对话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无情的鞭挞把他们的宦海浮沉比作虱处裈中。其略曰:世之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何异乎虱之处裈中乎!(据《晋书》本传)他对于这些“君子”的攻击应该和他的无君论结合起来看。

表现在社会思想上阮籍的一些行动也开风气之先。他有意识地反对男女授受不亲提倡男女社交公开。把母亲和父亲放到同等地位都有提高女权的味道。但是他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却很少保存下来。

文学成就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这是他的不朽之作。它摆脱了汉代乐府和古诗中描写游子思妇的老调也迥异于建安以来“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新风1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其所描写的内容是时世的艰辛朋辈的不幸宵小的猖狂个人的坎坷愤世、嫉俗、忧生、惧祸的心情完全出之于诗因而值得重视。屈原不过是惧谗畏讥庾信不过是因绝望而悲歌老实说他们都不存在生命危险而阮籍“以其无可奈何之境万不得已之情托之《咏怀》皆属有为而言绝无游枝之语”2。其处境比他们格外艰苦这些诗的创作绝非容易保存下来尤其困难。它是曹、马政权交替之际幸存者的呼声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是魏晋之际历史的一面镜子。自从它问世以来文艺批评家对它极力推崇除了已引刘勰的话以外锺嵘也说:“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1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但对阮籍的苦心孤诣并没有完全揭出来。锺嵘以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2。李善以为“嗣宗身仕乱朝恐罹谤过因兹咏每有忆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1 引自陶渊明《桃花源诗》。

1 《文心雕龙·明诗篇》。

2 见程千帆《古诗考索》第283 页。

1 《诗品》上。

2 《诗品》上。

世下难以情测。”3他们的话都不错经过清代何焯、陈沆诸人的不断钻研大体上已能读懂。读了这些作品之后可以对魏晋的时世增加新的认识。《咏怀诗》是政治诗其中对于改朝换代的描写俯拾皆是。如:“欢娱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其五)“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其三十二)“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其十八)“适逢高风起羽翼自摧藏。”(其七十九)。所谓白日、羲和都泛指曹魏政权所谓高风泛指敌对势力。古来多用太阳以喻君主。这些辞句表示曹魏政权已经日薄西山濒于灭亡的境地用意非常明白。“欢娱未终极、羽翼自摧藏”则是其个人的遭遇。

其实曹魏后期的政治大事如高平陵事件、齐王芳的被废、高贵乡公的被杀等等在诗中都有所反映作者的描述也是有倾向性的。如: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秀相追寻。一为黄鸟哀涕下谁能禁。(其十一)

按:此诗以楚国的往事比喻曹魏的行将灭亡。究其实旨它是针对高平陵事件而。何焯以为“此篇以襄王比明帝以蔡灵侯比曹爽..朱华句谓私取先帝才人为伎乐高蔡句谓兄弟数出游也。”何说大体妥当。曹爽的党羽何晏是南阳宛人、邓飏是南阳新野人。相当于三楚的秀士。他们虽对司马氏实行夺权而未能加意防范卒招致高平陵事件的爆司马氏把他们一网打尽。《战国策·楚策》楚辛谏楚顷襄王举黄鸟为喻由黄鸟谈到蔡圣侯。他说:“黄鸟其小者也蔡圣侯因是已。南游高陂北陵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视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受命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这一篇作品可以说是悼念何晏的诗。“一为黄鸟哀涕下谁能禁”流露出作者对诸人的感情。有人把这诗加到齐王芳身上是错误的。四言《咏怀》有云:“三后临朝二八登庸升我俊髦黜彼顽凶。”三后当然是指文帝、明帝和齐王顽凶大约是指曹爽诸人。立意与此篇矛盾应是故意错乱其辞用以逃避文网。又如: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俛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其十六)

按:此诗据何焯所考是指司马师废齐王芳立高贵乡公髦之事。废幼帝为齐王事在九月甲戌(十九日)立高贵乡公在十月庚寅(初六日)。这种废立大事恰在九月、十月之交相当于鹑火中。而司马师的决策废立稍前于此正在日月相望(十五日)之时。何义门的考订大体可信。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却也并不甘心。他用不惜憔悴的语言表示他的抗议。又如:王子十五年游行洛水滨朱颜茂春华辩惠怀清真。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其六十五)

按:此诗用王子晋早夭的故事刻画高贵乡公的遇害。史称高贵乡公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率领殿中宿卫诸人要和司马昭决一死战司马昭的党羽贾充迎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于是成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当时高贵乡公只有二十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3 《文选》卷二三《咏怀诗》注。

云:“高贵乡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然轻燥忿肆自蹈大祸。”把曹髦的被害归咎于他的轻举妄动这正是陈寿的曲笔。但这种记载与诗中的轻荡、弃身恰相照应。当时司马氏篡夺之势已成正在易代前夕阮籍用酸辛二字表示他的哀悼。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不妨认为“驾言魏都”、“昔余游大梁”两都是与评魏明帝有关的诗篇。

驾言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其三十一)

魏都、梁王都是借古讽今“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则是曹魏的现实。

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所怜者谁子明察应自然。应龙沉冀州妖女不得眠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其二十九)

按:大梁明指魏都而第二句的黄华为山名。《水经·洹水注》云:“洹水出上党泫氏县东过隆虑县(今河南林县)北又东北出山径邺县南。”又云:“(隆虑)县有黄华水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北崖上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所以诗中的黄华实际上离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颇远而为邺都(今河北临漳)附近的山。诗中的高台不是神话**工之台而应如黄节所指邺中的三台。肆侈两句是对魏明帝曹叡的批评。他肆意挥霍大兴土木死时只有三十六岁。《魏略》和《三国志》对其沉湎酒色、轻用民力有许多记录。如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又于芳林园起陂池修土山公卿群僚皆往负土宫中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又录夺已经出嫁的士家(即军户)之女配嫁无妻的军士。规定其夫家可以生口自赎又选其有姿色者入宫。当时臣僚杨阜、高堂隆等上书切谏他一律不听。这些事实就是《咏怀诗》写作的背景。阮籍的《咏怀诗》中爱憎是比较分明的。他有的怀念有的羡慕有的怜悯有的谴责决不含混。

关于怀念之例或泛称所思(如:“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见其十五)或泛称亲友(如:“徬徨思亲友倏忽复至冥。”见其三十六)或泛称佳人(如:“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见其八十)或称故时人(如:“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见其三十四)或称客与宾兹举此为例。

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倏忽若飞尘。裳衣佩云气言语究灵神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阮籍所怀念的是其亲友、故人。结合他的交游来看并不难得出答案。只是当其写作当时有的人已经不在了(如嵇康)有的人已经转变了(如山涛)。和他志趣相投的人永远没有了。“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其七十七)阮籍在这里便流露出索漠孤独之感。关于羡慕的例子也有很多。阮籍所羡慕的是安贫乐道的上世士是不以生死异其操守的穷达士是慷慨捐生的壮士。关于第一类例证较多这里姑且不谈。关于第二类如: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其十三)

这诗是就李斯、苏秦和伯夷、叔齐之死表议论。李斯被杀时思为布衣而不可得想到牵黄犬出上蔡东门的往事。苏秦佩六国相印卒受车裂之刑。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阳山。对于三人之死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清人何义门以为“此言人皆有死若苛求富贵者其卒亦贻五刑车裂之悔何如求仁得仁若夷齐者为得其所乎!”何义门的解释本来不错但阮籍的用意还在于“不食周粟”上这一点何义门未及指出。如果看这一还不清楚请再看一: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西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君子在何许叹息未合并。赡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其十八)

诗中歌颂的对象是所谓穷达士。措辞很不平常。王闿运说:“穷达字并用始妙。达固不久穷亦何失。”王氏是就文学上的修辞立论的。如果从当时的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这里的穷达士应该指的是效忠曹氏的人。篇末还把他们比做景山松用来和桃李花互相对照。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鸟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固有常。(其三十九)

读了这诗很容易联想曹植的《白马篇》。从题材和内容来看二者确有些类似。但时代不同了它们的针对性毫无相同之处。曹植所能想到的敌人不过吴蜀而阮籍的假想敌只能是司马氏。他所歌颂的只能是毋丘俭、诸葛诞等人。阮籍认为只有这样才算穷达不易其操才算求仁得仁。

关于怜悯的例子无过于湛湛长江水一上面已经谈过兹不多赘。

关于谴责的例子却特别多。这里有:颠倒黑白的工言子惟利是图的佞邪子趋炎附势的当路子为虎作伥的缤纷子故作姿态的洪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划归司马氏集团。

阮籍认为最危险的人物就是工言子:拔剑临白刃安能相中伤。但畏工言子称我三江旁。(其二十五)

这些话是针对司马氏的走狗锺会等人说的不但嵇康之死是由于锺会的告密而且阮籍本人也多次遭到锺会的盘算只是由于他守口如瓶才没有蹈嵇康的覆辙。

他谴责佞邪子: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孤恩损惠施但为谗夫嗤。(其三十六)

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也就谈不到什么正义与否的问题。

他谴责当路子: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其八)

当路子是随波逐流忘乎所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