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086

恩于北宋初著书否定《金光明玄义》是智■的真作而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也著书驳斥知礼的弟子遂自称为“山家”而贬称晤恩的弟子为“山外”斥为不纯“山外”派不久即衰南宋天台宗(山家)僧志磐于咸淳五年(1269)完成以天台宗(山家)为主的佛教史《佛祖统纪》。

律宗自分为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三家后到五代、宋代已只有南山宗单传吴越末北宋初著名的律师赞宁专习南山律有“律虎”之称奉诏于宋端拱元年(988)撰成《大宋高僧传》主要录唐(高宗时起)、五代及北宋初各宗僧人是重要的佛教传记著作。宋仁宗时律师允堪在杭州大昭庆寺、苏州开元寺、秀州(今浙江嘉兴)精严寺建戒坛度僧律宗复兴著有《会正记》后称“会正宗”。再传弟子元照活跃于北宋后期他原是天台宗采取天台宗说讲律著《资持记》后称“资持宗”后此宗独盛还东传日本南宋理宗时有著名律师临安闻思。

华严宗因是唐代贤(法藏)所创也称贤宗唐末五代衰微北宋神宗时杭州慧因禅院净源传播华严宗。元祐元年(1o86)原高丽王子义天师承净源带来久已散失的经疏多种元祐三年回国华严宗遂传往高丽。同年慧因禅院改为教院弘扬华严宗时称净源为“中兴教主”。其后有道亭著《义苑疏》、观复著《折薪记》、师会著《焚薪》与《复古记》、希迪著《集成记》以注解《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史称宋代华严四大家。吐蕃地区在唐代中叶以前传播的佛教史称前弘期基本上是印度佛教的教义与形式相当于唐开成三年(828)达玛(达磨)赞普即位不久即灭佛除边远地区外佛教基本被消灭。到相当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具有吐蕃本教特色的佛教复兴后世称为“藏传佛教”(喇嘛教)史称“后弘期”有“噶当(甘丹)派”、“萨迦(萨思迦)派”、“噶举派”以及佛教密宗“宁玛派”和接受佛教影响的本地原始宗教“本教”(钵教、黑教)等。

道教唐朝奉老子为始祖崇奉道教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后梁代唐道教宫观“例多毁废”。后唐代梁以继承唐朝自居亦以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于都城洛阳建有圣祖玄元庙。明宗天成二年(927)以“天下宫观久失崇修”以及“有玄元皇帝(老子)宫殿处”一一进行修复。后晋高祖也是“素尚玄元”多次召见道士张荐明“礼之为师”赐号通玄先生天福五年(94o)刻印《道德经》颁行。后周世宗于显德三年(956)召见华州道士陈抟六年又于都城开封“新修太清观”并将濮州一大钟移置观内。五代皇帝除后梁外大多崇奉道教3。

五代、宋代的汉族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大多兼信佛、道二教而在佛教传入与道教创立以前所崇拜的诸神在道教创立以后大多归入为道教诸神。道教并不断创造新的道教神仙举凡天、地、风、雨、名山大川、湖海直至城隍、土地、山神、门神、灶神无不有神。而名人义士也不断变为神仙民间信奉的“八仙”就是新创造的道教神仙其中除张果老(张果)、韩3 《山堂考索·后集》卷63《财用门·鬻僧类》。

湘子(韩湘)是唐代创造其他都是五代、宋代创造的1。

五代时战乱不断不少士人隐遁山林道教成为他们的归宿中原著名的道士除张荐明、陈抟外还有道士郑遨(云叟)、李道殷、罗隐之“世目以为三高士”1。被后世尊为道家“八仙”之一的吕(岩)洞宾原是唐末五代的隐士与陈抟交游。八仙之二的汉钟离原名钟离权据说原是后晋的武将后入道也与陈抟交往俗称汉钟离当是后汉时“得道”而称汉钟离但存在不到五年的后汉为后代道徒“遗忘”而附会为秦汉时的汉代。八仙之三蓝采和乃指南唐洪州西山隐士陈陶他“以修养烧炼为事”宋初于市上歌唱“蓝采和蓝采和尘世纷纷事更多”后世以为蓝采和即是陈陶1。钟、吕二人后被全真道列入北五祖。

“十国”帝王也大都礼遇或重用道士如唐末歙州南山道士聂师道郡守时咨以郡政名其山为问政山时人称之为问政先生其地归吴后他得到吴王杨行密的宠信。泉州道士谭紫霄先后受到闽帝王继鹏、南唐后主李煜礼遇。吴越王钱镠为道士闾邱方远、朱霄外分别建或修太极宫、栖霞宫道观。此外前蜀王建重用道士杜光庭北汉刘崇重用道士郭无为、闽帝王鏻重用道士陈守元。

北宋皇朝建立宋太祖对佛、道采取兼容政策。宋太宗利用道士张守真、方士马韶为其夺取帝位乃是神和上天的意志制造舆论宋太宗随后即为张守真在终南山建造北帝宫起用马韶为官。宋太宗还召见陈抟、丁少微、赵自然等著名道士或赐道号、紫衣或修道观并命整理道教典籍。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为了向崇奉天帝的辽朝表明宋朝是受命于天以掩盖其处理宋辽关系的无能景德五年(1oo8)正月遂利用道教在朝元殿建道场制造神人降“天书”《大中祥符》于是改当年为大中祥符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又制造道教的九天司命天神是赵宋皇族的始祖赵玄朗降临宋廷追尊之为圣祖;后又亲赴亳州太清宫祭祀被尊为道教教祖的老子李耳并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道教宫观相继修建祭祀活动频繁进行道教得到空前的尊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2直至宋真宗死以“天书”随葬而告平息。道士总人数自真宗末的天禧五年(1o21)以后均略多于2 万人(含女冠下同)熙宁元年(1o68)以后降为1.9 万多人。

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郊祀时徽宗等君臣见到空中楼阁(如是事实当是海市蜃楼)遂制造天神降临掀起了又一次崇奉道教的**于是访求道教经典建“道学”修建道教宫观塑造老子圣像。七年道士林灵素又宣说宋徽宗是上帝的长子下凡奸臣蔡京、王黼、童贯等都是仙吏下凡昏君徽宗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3。宣和元年(1119)又罢佛教归入道教次年恢复佛教但崇道活动仍旧进行。靖康元年(1126)当面对金兵围城之际钦宗命方士郭京率“六甲”神兵出击金兵郭京的出城逃跑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1 行者、尼童受十戒剃度为沙弥、沙弥尼再受大戒(具足戒)为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1 《册府元龟》卷54《帝王部·尚黄老》二。

1 参考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o 年版;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1 卷东方出版中心1996 年版。

2 《新五代史》卷34《郑遨传》。

3 《十国春秋》卷29《陈陶传》。

“龙虎宗”五代、北宋的道教符箓派分为龙虎宗、茅山宗(上清派)

和閤皂宗(灵宝派)。龙虎宗是张道陵后裔在唐代创建以龙虎山(今江西贵溪西南)为中心的道教主要宗派亦称天师道、正一道。天圣八年(1o3o)赐天师道张乾曜为虚靖(一作澄素)先生“仍令世袭先生号”1。北宋末徽宗时又升龙虎山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

“茅山宗”创自南齐道士陶弘景上承上清派逐渐成为道教的主流直至北宋末。哲宗绍圣四年(1o97)召茅山(今江苏句容东南)道士刘混康到都开封主持上清储祥宫道观赐号洞元通妙大师;元符元年(1o98)他在茅山所居庵旁的殿宇赐名为元符观;次年复归茅山。徽宗时茅山宗达到全盛时期“其徒倚为奸利夺民苇场强市庐舍词讼到(江宁)府吏观望不敢治”2。

“閤皂宗”亦称灵宝派创立于北宋以閤皂山(今江西新干北)为中心。哲宗时閤皂宗(灵宝箓)与龙虎宗(正一箓)、茅山宗(上清箓)已同为符箓派三宗之一。

南宋时符箓旧派三宗仍是道教的主流理宗嘉熙三年(1239)敕命龙虎宗的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为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閤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龙虎宗遂成为各道派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围攻鄂州曾派使密访张大可这是对张大可是南宋道教领的认同元初任命龙虎宗嗣天师主领江南道教1。

此外符箓派还有临川(今属江西)人饶洞天创于北宋淳化五年(994)

的天心派行天心正法;北宋徽宗时南丰(今属江西)王文卿创立的神霄派行神霄雷法;形成于两宋之际的东华派和理宗时的清微派等以及何真公创自南宋高宗时强调忠孝主张三教融合实为儒道合流的净明道也称净明忠孝道这些都属符箓新派。

道教金丹派(亦称丹鼎派)外丹学派在唐代因道士想通过服食“仙丹”成仙而中毒死亡之事屡屡生故外丹学派到唐末已衰落。五代、北宋初的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内丹学派兴起。北宋中叶张伯端著《悟真篇》是内丹学派的重要著作。张伯端号紫阳亦称张紫阳后被奉为全真道南宗始祖。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南宋人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已是南宋中叶。白玉蟾打破此前单传的传统广收门徒终于形成道派称建宗传法之所为“靖”白玉蟾称碧芝靖、其徒彭耜称鹤林靖、彭耜之徒林伯谦称紫光靖。南宗受符箓派影响自陈楠起兼行雷法。而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南宗内丹学亦影响了符箓派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也都主张兼行“内炼成丹”。而同源的北方金朝王喆(重阳子)创立的全真道也吸收了南宗内丹学派理论。南宗到元初与北方全真道(北宗)逐渐合流元代被称为全真道南宗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尊为南五祖2。内丹学的展也促进气功学及相关医学的展对“宋学(理学派等)”的形成与展也有一定影响。

民间信仰的道教人物“八仙”中的何仙姑、李铁拐(铁拐李)、曹国舅1 《宋史》卷8《真宗纪·赞》。

2 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32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本。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o9天圣八年五月甲寅。

2 《宋史》卷356《薛静传》。

传说都是宋代人。北宋时有永州(今湖南零陵)女子能知**福南宋末《混元仙派图》中吕洞宾有女弟子赵仙姑元代人又说她姓赵名何赵仙姑就成了何仙姑;北宋太宗时有“跛仙”

遇吕洞宾于君山(今湖南岳阳西)到《混元仙派图》中有了吕洞宾的弟子李铁拐、曹国舅。曹国舅“并云其为北宋丞相曹彬之子曹皇后之弟故称国舅”。武将曹彬确有孙女(但不是女儿)为仁宗皇后皇后弟曹佾曾以使相兼景灵宫使3景灵宫原是宋真宗制造的赵姓始祖道教尊神赵玄朗的奉祀宫观这些或许是后世道徒制造曹国舅为神仙的依据。五代的汉钟离、吕洞宾、蓝采和宋代的何仙姑、李铁拐、曹国舅再加上唐玄宗时已“得道”的张果(张果老)、韩愈的侄子韩湘(韩湘子)也已于唐宪宗时“得道”在宋元之际形成为道教的“八仙”。

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喀喇汗王朝驻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的博格拉汗萨图克在相当于中原五代时已接受伊斯兰教其子又定为国教今日中国的新疆西部地区最早拥有大量伊斯教信徒到宋建隆元年(96o)时已有2o 万帐牧民信奉伊斯兰教。

五代、宋代的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广州(今属广东)、泉州(今属福建)、扬州(今属江苏)有不少阿拉伯商人他们在当地建有伊斯兰教寺院最早的是广州怀圣寺世传建于唐代南宋岳珂记他在绍熙三年(1192)时在广州所见番商的寺院当即是怀圣寺。泉州有建于宋真宗时的圣友寺和南宋高宗时的清净寺南宋末在扬州也建有礼拜寺等伊斯兰教寺院都是来宋经商及侨居的阿拉伯商人为进行宗教活动而建1。

北宋都开封曾聚居了相当多的犹太人到金代时仍有不少据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记》所记犹太人建造该犹太教寺院是始于宋隆兴元年(1163)这是金世宗大定三年其时已是金南京开封府。

摩尼教自唐代传入后在唐武宗禁佛时也遭到打击遂在民间流传宋代东南沿海地区流传较广被称为“吃菜事魔”教也称“明教”北宋末年两浙路方腊起义时摩尼教徒曾参加起义因而受到打击但仍在民间流传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月时6游所说的“两浙谓之牟尼教”、“福建谓之明教”即是1。

3 《元史》卷2o2《释老传·正一天师》。

1 为便于叙述此处即称张伯端一系为南宗。北宗五祖为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南宗始祖张伯端为刘海蟾弟子。北宗高于南宗。

1 《中国道教史》第十一章四“曹国舅”。曹佾为保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景灵宫使按:节度使兼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称为“使相”只有丞相的礼遇而无丞相的职权。曹彬曾以节度使兼同平章事也只是“使相”而非丞相。

第三节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婚姻、姓氏契丹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即所谓“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1。姑舅表亲的婚姻比较普遍并且不受行辈的限制建国初期还有“姊亡妹续之法”。述律、拔里、乙室已三族都是与皇族耶律氏互通婚姻的家族后族女为后、男尚主的特殊地位和它所反映的这种婚姻形态既有早期婚姻习俗的影响也是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普通部民遵循着同姓不婚的原则。

“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建国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2。世里汉译为“耶律”。建国后为笼络和安抚契丹诸部贵族阿保机对出任过联盟领的大贺、遥辇家族一律赐以国姓于是辽朝始有“三耶律”。太宗灭晋汉人李崧依汉人习惯为后族小汉制定了汉姓“萧”3。从此与皇室通婚的后族皆以萧为姓。由于诸部落领多出自于上述贵族之家部民的姓氏又从其领故而契丹人只有耶律与萧二姓。

居住、饮食游牧的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1居住的是便于迁徙的穹庐式毡帐类似现在内蒙古牧区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的石棺上所绘的契丹住地小景提供了这种毡帐的形制门多东向。车马是迁徙、游牧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契丹人迁徙地夏日选择高阜处秋、冬、春季则选择背风向阳临水处。食物以乳肉为主也有少量粮食。肉类可煮成“濡肉”也可制成“腊肉”牛、羊乳和乳制品是他们的食物和饮料。粮食则有“糜粥”“炒■”。果品有桃、杏、李、葡萄等常用蜜渍成“果脯”夏日有西瓜冬天有风味果品“冻梨”。饮料有乳和酒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的酿酒业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建国后汉人、渤海人的食品也传入了契丹辽朝皇帝过端午节时就有渤海厨师制作的艾糕。

服饰和式契丹贵族的服装依其所任官职而有所不同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之别。胡服有长袍、短衫、裤、靴、帽。袍服为圆领、交领或直领左衽窄袖。腰束带有的带上还悬佩小刀、荷包、针筒、锥、火石和各种金、玉、水晶、碧石等饰物。长裤多为白色有的还穿套裤。靴多为长筒颜色以黑、黄为多。上层人物头戴冠、巾贵族妇女戴瓜皮帽侍女戴黑色小帽。衣料夏用绸、绢冬用1 参见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2 6游:《渭南文集》卷5《条对状》;参见何竹祺:《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6 年版。3 《辽史》卷71《后妃传》。

1 《契丹国志》卷23《族姓原始》。

皮毛“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2。

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的习惯。其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颅顶颅四周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自然或结辫下垂;有的留双鬓上两绺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即沈括所说的“其人剪妥其两髦”3。辽墓壁画提供了髡的形象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出土女尸又提供了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契丹女性髡样式。

生育和丧葬契丹妇女分娩前须拜日居住在专门搭制的毡帐中。分娩时卧于甘草苗上用手帕蒙住医生双眼。生男产妇饮调酥杏油其夫用蓬子胭脂涂面;生女产妇饮加盐的黑豆汤其夫以炭涂面认为这样有利于婴儿的育成长。若皇后生产生男皇帝穿红衣奏蕃乐;生女皇帝穿黑衣奏汉乐。唐时契丹人行树葬、火葬。将尸体置于山树上三年收骨焚化。建国后渐行土葬随葬品视年代与墓主人地位的不同多寡精粗不一有玉、金、银、铜、铁、瓷、陶、木、骨等诸种器物和车马具、丝绸等。圣宗前尚有人殉遗风。受佛教影响辽朝的汉人和契丹人死后有的用柏木雕成*人形(真容木雕像)中空。尸体焚化后将骨灰储入真容胸腔中。

契丹人处理尸体的方式独特对不能及时下葬者刺其皮肤令血液流尽腹中实以盐、矾等用丝线缝合。下葬时有的用金、银或铜为面具覆面同时用银或铜丝制成网络罩裹全身或手足。

追念死者有烧饭之俗多于既死、七夕、周年、忌日、节辰、朔望诸日举行。筑土为台或掘地为坎上置大盘盛以酒食并焚化死者生前所用衣物、弓矢、车马、珍玩等皆可奉祭。

节庆风俗契丹人的节日除受汉族习俗影响外多与宗教信仰和游牧生活相关。

正月初一以糯米和白羊髓作成饭团傍晚于帐内自窗中掷出得偶数则吉得单数则不吉。初七为人日晴则吉;阴则有灾须于庭煎饼食称“薰天”。

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放偷”大则妻女、宝货、衣服、鞍马、车乘小则杯盘、箕帚、锹镐之类都可能被人窃去且不许处分;失者须备酒食钱物赎回。

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与六月十八日是请客的日子。中和节国舅萧氏请耶2 《辽史·外戚表》:“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已、述律三姓皆为萧姓。”《新五代史·四裔附录》:“翰契丹之大族其号阿钵..阿钵本无姓氏契丹呼翰为国舅及将以为节度使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始姓萧。”由此可知萧氏得姓自萧翰始而萧翰本名小汉为适应中原习俗才由汉人以其名字的谐音制定姓名为萧翰的此后后族便以萧为姓。

3 《辽史》卷31《营卫志·序》。

律;六月十八日耶律回请萧氏。三月三日射兔重九射虎腊月辰日烧甲;除夕有岁除仪烧盐、羊膏于炉火中萨满赞祝火神皇帝拜火等或与游牧射猎生活密切相关或继承了古鲜卑人的遗风1。立春击土牛、撒谷豆端五挂合欢结、长寿缕等则承自汉地习俗。

娱乐活动契丹人的娱乐活动既有游牧民族文化特色也受到了汉人渤海人的影响击鞠、射柳、打髀石、角抵、围棋、双6都是契丹人喜爱的活动。击鞠、射柳都是马上竞技活动击鞠又称骑鞠、击球即打马球。射柳多在祈雨的瑟瑟仪之后进行先在场上插柳枝两行削皮使之露出白色。射者以尊卑为序各用手帕系于柳枝上以为标志使距地数寸然后乘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射断而接枝在手者为优胜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断其青处或不断及不中者为负。

髀石即“髌骨”俗称“背式骨”、“拐”、“嘎什哈”四面凹凸不平形状各异。最晚北魏时的鲜卑已经用它为玩具了契丹人也有击髀石的游戏皇帝也以在冰上击髀石为乐。

契丹人酷爱角抵这既是竞技活动也是宴会、集会上的表演形式。不但有契丹人参加而且有汉人参加。二人两两相角以倒地为负宋使张舜民曾亲见契丹人角力“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复面而走深以为耻也”1。1931 年在辽阳现了一只八角形陶罐罐腹绘有八幅小儿角抵图为研究辽代角抵提供了形象资料1。汉人的游戏娱乐活动也传入了契丹人地区可知者有双6、围棋和彩选格。

萨满教早期契丹人信仰原始多神教萨满教最尊崇的神灵为天神、地祗、黑山神、木叶山神和鹿神。《辽史·地理志·永州》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契丹人将骑白马男子和驾青牛车女子尊为天神和地祗自认为是他们的后代。木叶山(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的白音他拉)是其始祖奇可汗的祥地黑山(今巴林右旗北罕山)是人死灵魂的归宿地。狩猎曾是他们的主要活动鹿神为猎神猎前祭祀祈求多获。这些都与契丹人的起源、展和生存密切相关因而受到契丹人的崇拜和敬畏每年皆有时祭。

原始的多神信仰、生活习俗和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又形成了契丹独特的礼仪和诸多禁忌。遥辇阻午可汗时制定了柴册仪和再生仪;遥辇胡剌可汗时制定了祭山仪这是契丹人的重要仪式。建国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宋绶:《契丹风俗》。

1 杨渭生:《沈括&1t;熙宁使辽图抄辑笺》《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1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鲜卑“以季春大会于饶乐水上宴饮毕然后配合”。契丹耶律与萧互相宴请当是为两姓青年选择意中人提供机会。

汉礼成分内容日渐繁复。契丹人崇日尚东祭祀皆东向称“祭东”;对天日的崇拜演生出对日蚀、旋风和霹雳的禁忌。狗是契丹人看门护帐、游牧、狩猎的重要帮手备受重视也被视为驱邪禳灾的神物每年八月初八日杀白狗埋于寝帐前七步处露其喙。至八月十五日移帐于埋狗处称“捏褐耐”。“捏褐”为狗“耐”为头以狗头驱邪护宅1。

佛教和道教建国前佛教已经传入。痕德堇可汗二年(9o2)龙化州(今内蒙古开鲁西南)建开教寺为佛教传入契丹的标志。神册三年(918)上京(今巴林左旗南)又建佛寺。天显元年(926)灭渤海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 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诸京和各州县也相继修建寺庙。圣宗以后兴宗、道宗等都尊崇佛教佛教大盛。贵族之家舍宅建寺舍儿女为僧尼向寺庙施舍钱财、田地、人户建寺修塔造像刻经更为普遍寺庙势力急剧增长。自景宗以来僧人多有被授予侍中、太尉、太保、司徒、司空者。道宗时甚至出现了“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三千”的情况2。契丹上层的崇佛又反过来影响了汉人辽时南京(今北京)地区的佛事活动也相当频繁场面可观。

随着佛教的传播个人写经集资刻经、印经和由皇帝下令、寺庙校勘、雕印佛经的活动也十分活跃。辽兴宗时命人搜集各地佛经自重熙至道宗咸雍四年(1o68)校勘雕印佛经579 帙收藏在南京清水院和易州涞水县(今属河北)金山演教寺等地称《契丹藏》或《丹藏》。《契丹藏》传入高丽后者据以对照宋藏、高丽藏进行校勘后雕印成新版《高丽藏》成为大藏经的较好版本。1974 年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抢修加固时于木塔四层主佛释迦牟尼腹中现了一批辽代瑰宝其中有《契丹藏》12 卷不仅为研究辽代佛教传播、藏经雕印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为研究辽代造纸、雕版印刷技术提供了实物。木塔现的《契丹藏》是辽圣宗时期雕印的看来整理、校勘、刻印大藏经的工作早在圣宗时就已着手进行了。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语言文字学的展。为了解释佛经音义燕京崇仁寺僧人希麟继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为《开元释教录》之后新译佛经作音注和义释撰成《续一切经音义》1o 卷。此书由辽传入高丽再入宋宋刻入藏后传入日本对佛教的传播和文字训释裨益良多。燕京又一僧人行均俗姓于字广济“善于音韵闲于字书”撰成字书《龙龛手镜》4 卷收字2643o 余注用字16317o 余总18961o 余字立424 部部字及部内各字均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序。在《说文》、《玉篇》之外多所搜集并广收当时所用异体、俗体、简体字。书成后传入宋朝雕版行改名《龙龛手鉴》。此书编纂的目的在于帮助僧徒识字读经注音或用反切或用直音释义一般都很简单用例多引佛经。今天它对研究宋以前异体字、简体字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原的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辽初以各种方式进入草原的汉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契丹部民和某些契丹上层也信仰1 《辽史拾遗》引张舜民《画墁录》。

2 参见[日]鸟居龙藏:《契丹之角抵》《燕京学报》第29 期单行本。道教。神册二年(918)上京建道观道教最晚此时已传入。辽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1其弟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东西两廊中建正殿接连数百间。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中京往往化之”1。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受到皇帝的礼遇。道教的传播也带动了道家经典的研究辽初道士刘海蟾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阴符经》圣宗时于阗(今新疆和田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的《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

道教信仰的普遍性及其对契丹人思想、文化的影响也可从契丹某些墓葬石棺和画像石、画像砖上刻有四神图绘有道教内容的壁画和随葬品中某些具有道教内容的实物得到印证。

1 《辽史》卷53《礼志》六《岁时杂仪》。

1 《辽史》卷26《道宗纪·赞》。

第四节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服饰与式早在西夏建国之前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一起的党项人由于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固有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起了变化。西夏人的风俗依境内民族而异。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的服饰除从事游牧生产者外都基本改变了原先“衣皮毛”的习惯穿着与当地汉人一样的布匹或绸缎。景宗李元昊建国时曾规定文武官员的服饰:“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球子花旋襴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1。夏显道元年(1o32)李元昊为保持党项先祖旧俗于国内下达“秃令”秃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他率先自己秃然后令国内人民一律秃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秃即成为西夏境内流行的式。

饮食与居住西夏农牧民生活方式不同党项牧民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要食物还遗存“割鲜而食”即吃生肉的习惯。乳制品有乳酪、奶酥、奶油、奶渣等。农业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以大麦、荜豆、青稞为主收成不好则常辅以野菜度日。西夏食品以面食为主有面、粥、饼、馒头、包子等几类。食品制作已采用了烧、烤、炸、蒸、煮、炒等方法调味品有盐、油、椒、葱、蜜等1。西夏人普遍喜欢饮茶与酒茶是西夏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宋人以西夏党项部族食肉饮酪称其“特茶为命”。酒也是西夏人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凡聚会、盟誓、喜庆、祝寿、婚丧、嫁娶、出战、仇解皆取酒痛饮一醉方休。

西夏党项牧民居住在覆以毛毡木架的帐幕中故一家称一帐。除牧民外“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2。有的地方是一列三间住房中“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1即中间供神左右两间住人。西夏皇室帝王效法中原皇朝大筑富丽宏伟的宫殿、陵园、寺庙。贵族富豪、大臣官僚也都竞相大兴土木修建官邸、府衙庭院楼阁亭榭台池极尽享乐。

婚丧节庆西夏的婚俗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西夏人的著作中记述婚姻程序有“男1 《契丹国志》卷7《圣宗天辅皇帝》。

1 《契丹国志》卷14《齐国王隆裕传》。

2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1 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女长大遣将媒人诸处为婚索与妻眷”2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自皇帝起到上层贵族官僚则普遍有纳妾现象如李德明娶三室李元昊凡七娶仁宗时的晋王察哥“年已七十余犹姬妾充下陈”3。部分地方仍保留着**自由的风俗史载:“凡育女稍长靡由媒妁暗有期会家不之问。必相挈奔逸于山岩掩映之处并而卧绅带置头各悉力紧之倏忽双毙。一族方率亲属寻焉。见不哭谓男女之乐何足悲悼?”1。

党项人原本实行火葬焚尸后可能还要建坟埋骨在西夏人编著的辞书《文海》中有烧尸场、墓地等辞语。史书还记载党项人有穴葬风俗西夏建国前宋咸平六年(1oo3)党项领李继迁“寻葬其祖于红石峡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引水其上后人莫知其处”2。西夏建国后多实行土葬使用灵柩。甘肃武威现的两座砖室西夏墓建于夏天庆元年至八年(1194—12o1)之间墓主为刘姓汉人生前任官经略司都案死者葬具是木缘塔骨灰不存题款中有“灵匣”字样与男女主人名字知其为夫妻合葬墓。西夏皇帝墓葬从建国之后便取法于唐、宋帝王陵寝制度在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附近的贺兰山东麓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园。

西夏节日很少。西夏节气以十二月为岁故重冬至节亲友团聚欢宴以示庆祝。建国后李元昊下令规定每年四季月和他的生日五月初五为节日让全民欢乐为他祝寿。

宗教信仰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建国前李德明曾遣使赴宋朝河东地区的五台山(今山西五台东北)进香又向宋求赐佛经。景宗李元昊“晓浮图学”3也向宋朝求赐佛经建国后又组织僧侣用新创的西夏文翻译佛经并在都兴庆府东修建高台寺。没藏太后早年曾出家为尼元昊死后辅佐年幼的毅宗执政因宋朝所赐《大藏经》而于兴庆府西建承天寺。今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有西夏惠宗秉常时期开凿或重修的洞窟。崇宗乾顺时期不仅在凉州修缮护国寺感应塔在甘州建造崇庆寺、卧佛寺等;天祐民安元年(1o9o)还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仁宗仁孝时期大量刻印散施佛经。黑水城遗址(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中现的大量西夏文刻本和写本中大多数是佛经也可见西夏佛教传播之盛。西夏佛教前期来自中原佛教中期是回鹘佛教后期是吐蕃佛教(后世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

西夏亦有道教流传。景宗元昊长子“宁明喜方术从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气忤而死”④。又如宋元丰四年(1o81)宋军进攻西夏时西夏“灵州城中惟僧、道数百人”1都说明道教在西夏有所流传。

2 曾巩:《隆平集》卷2o。

3 沈括:《梦溪笔谈》卷18。

1 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

2 《西夏书事》卷36。

3 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卷1o。

④ 《西夏书事》卷7。

1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西夏人“笃信机鬼尚诅咒每出兵先卜”。占卜用以问吉凶决疑难。西夏占卜方法主要有四种:“炙勃焦”用艾草烧羊胛骨视其征兆;“擗算”擗竹于地以求数类似折蓍草占术;“咒羊”于夜间牵羊焚香祷告又在野外烧谷火次日晨屠羊视其肠胃通畅则主吉羊心有血则不吉;“矢击弦”用箭杆敲击弓弦听其声而占算战争胜负和敌至之期1。西夏人作战忌晦日重单日战败后还要举行“杀鬼招魂”的仪式用以度亡灵。其法是于战争之后三日复至原处捕捉人马或缚草人埋于地众人以箭射击。党项人特别重视复仇如仇家有丧则不受侵害;无力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赴仇家纵火焚其庐舍被焚者趋而躲避因党项之俗认为“敌女兵不祥”。如仇解则双方用鸡、猪、犬血和酒用髑髅盛酒共饮起誓:“若复报仇谷麦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蛇入帐。”④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2庆历八年正月辛未。

第五节金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饮食金代社会风俗是与金代社会的生产及生活相适应的反映了以女真为统治民族和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社会风俗的构成和特点。

女真早期以肉食为主随着农业的展粮食在主食中逐渐占有更重要地位其初主要是炒米和粥后来馒头、汤饼、烧饼、煎饼等面食都成女真、汉人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主食。女真人喜欢以野白芍药花用面煎之做成其味脆美而又易于保存的食品秋冬之际把新鲜蔬菜腌制咸菜、酸菜。调味品有盐、醋、酱、油。金代汉人、女真等饮酒之风盛行尚豪饮无论是城市还是山村往往都有酒楼、酒肆。海陵时曾严禁朝官饮酒犯者处死。世宗诏猛安谋克只有节辰和祭天日方许饮燕聚会在农忙之际不许饮燕或赴会他所就是农闲之月也不许痛饮犯者抵罪。金饮茶之风也盛行《金史·食货志》载:“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

服饰金代服制有富贫、贵贱、民族的不同。女真富人春夏多以纻丝绵或细布制作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羊羔的皮为裘。贫者春夏以粗布制作秋冬以牛、马、猪、羊、獐、鹿、猫、犬、鱼、蛇的皮做衣裤。服制有平居所用常服和自皇帝以下及百官礼服的区别。女真常服有用皂罗制的巾上结方领折垂于后。衣尚白左衽窄袖盘领。腰带有吐鹘可佩腰牌和刀、弓、剑等。《三朝北盟会编》引范仲熊《北记》:“凡番官平居著上领褐衫无上下之辨富者著褐色毛衫以羊裘狼皮等为帽。”皇帝、皇后、皇太子及百官的礼服多参酌历朝服制而制而百官有朝服、公服、祭服的不同。服制的等级和阶级的限制十分严格不仅对统治阶级内部有等级界限对士庶、三教九流、兵卒、奴婢等都有具体规定详见《金史·舆服志》。从民族的服制看原居契丹统治下的北方汉民的服装称“汉服”而称南宋服装为“南人衣装”。金初强制北方汉人等着女真衣装禁民汉服后禁女真人学南人衣装但在各民族交融中是无法禁止的。不仅女真学汉人衣装已成风尚女真衣装也在汉人中流行而且女真衣装也传到南宋。女真继承了东北民族居住火炕的传统火炕在北方各地普遍流行。

家庭、婚姻金代女真从其始祖函普时起就已基本确立一妻一夫制家庭。在家庭内出现了私有财产确立了父家长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但仍保留母权制和原始群婚的遗风。建国后就曾禁止同姓为婚继父继母的男女无相嫁娶但在宗族内仍实行接续婚而对男子来说却是一夫多妻不仅庶官允许求次室二人百姓也允许置妾。建国前就出现世族世婚制而建国后“娶后尚主”的限制很严。随着历史的展女真族的家庭组织也不断变化与其他族的接触和交融也更加密切由于民族间的调动和互相杂居遂允许与契丹、汉人互为婚姻。

女真早期男女婚姻有很大的自主权女子年已及笄行歌于途自歌其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伴侣的情意;或者参加富家子弟在夜晚举行的聚会与之同饮或歌或舞选得终身伴侣即随之而去及生子女回到娘家“拜门”父母并不干预。每逢订婚之时男方及其亲属携带着酒馔到女家妇家不分大小坐在炕上婿党罗拜其下俗为“男下女”。拜礼完毕男方牵马百匹少者十匹供女方的家长选择女方不过只留其十之二三或皆不中选。女家给一定的回礼。在女真婚俗中仍保有赘婿和指腹为婚的习惯。葬礼金代丧俗有土葬、火葬或土葬与火葬结合。女真早期人死后则埋之但土葬多行之于汉人中。火葬是一种简便、经济、卫生的丧葬方式在北方各族中久为流行。火葬在金代女真族中流行而在北方汉人中也受其影响习以为俗。火葬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被认为是不合葬礼的因此遭到反对。元好问《续夷坚志》卷3 记载吕忠嗣通经学每以古人自期其临终对诸子说:“我死无火葬火葬是为戮尸;无斋僧作佛事斋僧佛事是不以尧、舜、文、武、周、孔之教待我。有违我言者非吕氏子孙。诸子从教无一敢违者。”土葬和火葬结合的葬俗即将火化后的骨灰及随葬品装入木棺下葬再在墓穴内把木棺、骨灰和随葬品一同焚烧。

《三朝北盟会编》卷3 记载女真有殉葬、剺面、烧饭之俗。女真人死后“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其死亡则刃剺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所有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长期流行于北方的烧纸钱和以纸作房屋、侍从、车马等仪物之俗在金及金元间也颇流行。文体活动女真人俗尚骑射把打猎看作最快乐的事。通常在重午拜天后进行射柳、击球的游戏击球有时也在其他日子进行并曾把击球列为策论进士的考试科目。角抵(即相扑)在金朝也为皇帝所乐见宫廷角抵则“百姓纵观”。汉族的双6、围棋、象棋等也在女真族中广为流行。投壶和纸鸢也是金朝常见的游戏3。

宗教女真人信仰萨满教它是一种包括自然崇拜、图腾、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巫术等信仰在内的原始宗教。萨满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在重大典礼、事件和节日的祭祀时都有巫师参加或由他们司仪。消灾治病、为人求生子女、诅咒他人遭灾致祸等几乎都成为萨满的活动内容。

早在女真函普时就已好佛事灭辽及北宋后由于中原佛教的影响对于佛教的信仰更加展对金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习俗都有重要影响。

3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道教在金代主要有全真教、大道教和太一教。全真教创始人是王喆别号重阳子于大定七年间(1167)创建全真教。先后化度马从义(马钰丹阳子)、谭处端(长真子)、丘处机(长春子)、刘处玄(长生子)、王处一(玉阳子)和郝大通(广宁子)、孙不二(清静散人)等入道。马、谭、丘、刘、王、郝、孙合称为七真人。

大道教创始人是金初刘德仁大约于皇统二年(1142)开始传道。太一教始祖萧抱珍创教于天眷(1138—114o)年间。

金代道教的共同特点是都主张顺从和忍耐是在金朝女真族统治下北方地主阶级妥协的产物。无论是金代的佛教还是道教都主张以本教义为主的佛、道、儒的三者合一如在佛教的理论展中有很高造诣的万松行秀和李纯甫。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凡立会也必以三教名之完颜■《全真教祖碑》:“足见其冲虚明妙寂静圆融不独居一教也。”王喆从三教合一的主张出劝人们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及《孝经》等道、佛、儒三家经典④。

④ 《辽史》卷115《西夏外记》。

第十三章学术、文化第一节五代十国的文化诗、文、词五代诗、文沿袭晚唐遗风崇尚词藻华丽大多内容空洞。时当乱世士人大多竞以科举入仕正如冯道所说:“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1五代初著名文士李袭吉任河东节度掌书记为晋王李克用撰“羽檄军书”“为文精意练实”“辞理宏健”而“动据典故无所放纵”1可说是代表一代文风。但罗隐《谗书》的小品文讽刺现实一针见血在五代文坛中放出异彩鲁迅曾给予高度评价:“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1后梁杜荀鹤、闽韩偓、吴越罗隐、前蜀韦庄和僧贯休、后蜀僧可朋、荆南僧齐己等人皆以诗名大多是唐末、五代初年人不少诗作反映了唐末战乱与民间疾苦的现实如韦庄的名作《秦妇吟》、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等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五代现实的写照。

唐代中叶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词”。五代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经济相对繁荣达的前、后蜀和南唐君臣们寄情声色歌舞升平为词的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晚唐诗人、著名词人温庭筠香软华艳的词风对前、后蜀的词风产生了重大影响后蜀赵崇祚将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的词人主要是前、后蜀的词人共十八家凡五百词编为《花间集》不仅是集温派词之大成也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温派词人因而被称为“花间词派”花间派词人中韦庄、李珣的词风则比较清丽素淡。

五代中另一个“词乡”是南唐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派内容虽也是宫廷生活、花前月下但词风大多比较清丽委婉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尤其是李煜在被俘往北宋都开封以后创作了不少名作如《虞美人》、《浪淘沙令》等不仅将词从“花间派”狭窄的领域中扩展开来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宋词的展有着重大影响词作为一种文体开始取得和诗同样重要的地位。李煜不仅是五代、宋初最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而冯延巳的词清丽典雅以景见情对宋初词风很有影响。

绘画、书法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绘画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展尤其是山水画与花鸟画成绩更为突出。后梁荆浩的山水画气势磅礴笔墨并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关仝师法荆浩“智妙入神”他们都强调师法自然并称“荆关”山1 以上有关社会风俗的内容参见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1 金代宗教参见张博全:《金史简编》第九章第六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1 《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水属北派山水画;南唐董源擅长水墨、淡着色山水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属南派山水画两派对宋代山水画派都有重大影响2。

花鸟画取得突出成就的是南唐徐熙及前、后蜀黄筌。徐熙一生未做官善画江湖鱼鸟花木蔬果创花卉画“没骨法”水墨淡彩。黄筌则在前、后蜀时待诏宫廷长于画鸟淡墨勾画施以浓彩。时“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3反映了两派不同的画风也都对宋代花鸟画派产生巨大影响。人物画的杰出画家中原有张图、赵嵒南唐有周文矩、顾闳中前、后蜀有贯休、黄筌吴越有王道求、李群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传世名作。

后蜀后主孟昶创设画院这是设立宫廷“画院”之始。其后南唐中主李璟也设画院。后蜀、南唐画院聚集了许多绘画人才对绘画的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五代的书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帝王中如后梁末帝朱瑱史称“喜弄翰墨多作行书”“笔势结密有王氏羲、献帖法”。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不但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书法家李璟的楷书“乃积学所致”有名于当世。李煜的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1成就仅次于杨凝式。中原杨凝式的行、草纵逸雄强独步五代深受苏轼、米芾的赞许。吴越诗人罗隐、前蜀诗人韦庄亦皆以行书名世。

史学虽然战乱不断中原五代皇朝仍沿唐制设史馆史称:“五代(史馆)

官局因循(唐制)无改。”后梁修撰《太祖实录》因“叙述非工事多漏略”2敬翔又奉诏撰《大梁编遗》与《实录》并行。后唐则修撰《庄宗实录》、《明庄宗录》、《(后)唐功臣列传》还有庄宗曾祖(朱耶)李尽忠、祖李国昌、父李克用的《懿祖、显祖、太祖纪年录》;后汉修撰《高祖实录》后周修撰《太祖实录》。

后代为前代修撰实录是五代史学的特色。后汉宰相窦贞固提出:“近见史臣修《高祖实录》..述汉之兴由晋而起安可遗落朝代废缺编修。更若日月滋深耳目不接恐成湮没”并请“敕史官纂集《晋朝实录》”3。实际修成后晋《高祖实录》、《少帝实录》已是后周初年。后周世宗时又修成后唐愍帝、废帝及后汉隐帝《实录》“又梁末主之上有郢王友珪篡弑居位未有纪录..其末帝请依古义书曰《后梁实录》”1。而后周《世宗实录》的完成也已是北宋初年。正是由于五代时后汉、后周的补修前代实录五代的各朝实录总数达36o 卷之多为北宋初年薛居正等修撰《五代史》(《旧五代史》)提供了基础。正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五代之2 《旧五代史》卷6o《李袭吉传》。

3 《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5 卷《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1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论三家山水》卷3《董源》。本节及下节绘画参考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年版。

2 《图画见闻志》卷1《论黄徐体异》。

3 《宣和书谱》卷1《梁末帝》卷5《李煜》卷12《李煜》。

1 《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总序)》卷557《采撰》三。

诸帝本各有实录薛居正即本之以成书。”2“十国”中修撰《实录》的有《南唐烈祖实录》、《后蜀高祖实录》和《后蜀主实录》等。

后唐时又规定时政记、起居注以及各种行政措施包括法令变更、州县废置、中高级官员的任免、仪制礼乐等文件并送史馆存档当为晋、汉、周三代所沿袭。不仅成为历代修撰本朝或前朝实录的素材也是北宋初年修撰《五代会要》、《旧五代史》各志的依据。

五代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当属后晋天福六年(941)宰相赵莹奉诏监修的《唐史》“至开运二年(945)六月史馆上新修前朝李氏书”(《唐书》史称《旧唐书》)。其时赵莹已罢相而以时相刘昫署名3。

2 《册府元龟》卷557《采撰》三。

3 《五代会要》卷18《修国史》。

第二节宋代的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文学宋代文学艺术继唐代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展而且丰富多采。各种文艺形式诸如散文、诗、词、绘画、书法、雕塑、“说话”、诸宫调、宋杂剧、南戏等的兴起、革新与展使宋代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瑰丽的景象。

宋初骈体文占统治地位柳开、王禹偁以继承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散文)传统为己任王禹偁主张“近师吏部(韩愈)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1。穆修、苏舜钦等相继而起。宋仁宗时欧阳修倡导流丽畅达骈、散结合的散文新风主张“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甚明而可行”“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奖引王安石、苏洵;主持科举考试苏轼、苏辙、曾巩同年举进士欧阳修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王安石长于政论文认为文章应“务为有补于世而已”1;苏轼很重视文采继主文坛古文运动终于取得全胜。他们的文章大多风格清新自然流畅。欧阳、王、曾、三苏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后世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宋初王禹偁倡继承杜甫、白居易诗风。但不久即出现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诗体崇尚词藻华丽重形式、轻内容风靡一时。文坛主将欧阳修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相继而起诗作大多平淡清新间或粗犷奔放诗风始为之一变。才华横溢的苏轼诗备众格洒脱豪放。王安石的诗如《河北民》、《兼并》、《感事》、《省兵》等反映社会生活、要求变法改革。黄庭坚创江西诗派提倡以故为新而后继者只注重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江西诗派的陈与义南渡后诗风转向悲壮。杨万里(号诚斋)、范成大、6游、尤袤号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中最杰出的是爱国诗人6游才气豪迈诗作悲壮奔放晓畅自然。杨万里、范成大也是爱国诗人杨万里诗名仅次于6游师法自然诗作清新活泼意境新颖称为“诚斋体”。范成大反映人民生活的诗篇如田园诗清新妩媚而使金时所作诗篇反映了他的爱国思想。后期的徐照(灵辉)、徐玑(灵渊)、翁舒(灵舒)、赵师秀(灵秀)都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合称“永嘉四灵”诗作注重技巧清新可读。“江湖派”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诗人大多关心国事民情诗作或反映农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或寄怀江山流溢着爱国思想。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或激昂或悲壮《正气歌》更是传世绝唱。

宋诗继承唐诗而有所创新题材广泛描写农事的诗篇较多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民间疾苦有助于了解宋代社会。爱国诗篇之多更是一大特色1 《廿二史札记》卷21《薛史全采各朝实录》。

2 《五代会要》卷18《前代史》。

1 《小畜集》卷18《答张扶书》。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是宋代最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北宋前期以晏殊、晏幾道、范仲淹、张先、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承袭五代词风委婉典丽。内容大多依然是樽前酒后、花前月下。范仲淹词作虽不多但扩大了词的表达范围词风也较遒劲。柳永精通韵律开始创作慢曲长调新体裁长于铺叙用语俚俗情景交融深受下层平民的欢迎以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2其作有“俚词”之称柳永的词风对秦观、周邦彦等影响很大。高才逸气的苏轼冲破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境界清新豪放开创了豪放词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苏轼豪放派词风基础上高度展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无往不宜气势磅礴充溢着爱国主义的漏*点。陈亮、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均受辛弃疾影响都属豪放派爱国词人。而岳飞的《满江红》粗犷激昂充满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激励着千古爱国志士。

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展了词的技巧词语典雅流畅形象生动鲜明。周邦彦精于词法、音律格律、艺术技巧冠极当世。两宋之际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认为词与诗不同词“别是一家”3。词作讲究音律词语平淡而精巧婉约中带豪放独树一帜时称“易安体”。南宋后期的姜夔精通音乐讲究格律追求艺术美是南宋最著名的词家。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还有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

绘画、书法和雕塑李成为五代入宋的山水画名家师法五代荆浩、关仝善画平远寒林时称“古今第一”1。范宽重视自然山水的写生画风雄健自成一家。李成、范宽、关仝形成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宋神宗时的郭熙师法李成其画秀美明净与李成齐名世称“李郭”。郭熙与子郭思合著《林泉高致》认为应观察山水分别四季画出朝暮等景色要求赋予山水画以生活气象。南唐入宋的南方山水画派名家巨然学习董源水墨画风并称“董巨”淡墨轻岚自成一体。南宋初李唐以画牛著称兼工人物尤擅山水画创“大斧劈”皴法并为刘松年、马远、夏圭所师法合称为南宋四大画家。五代后蜀黄筌、南唐徐熙善画花鸟风格不同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黄筌子居寀等入北宋画院风格工丽细致为“院画体”的标准画格。其后两派逐渐合流。宋神宗时的崔白所画花鸟清淡生动。宋徽宗绘画造诣很深尤工花鸟画风工整神形俱妙。南宋花鸟画传世作品不少作者大都佚名画面鲜明生动。

北宋前期的武宗元专长佛道人物画行笔流畅。北宋中期的李公麟以画马驰名又是宋代最有影响的宗教人物画家所画人物性格突出形神俱妙。南宋四大画家都兼工人物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为著名人物画卷。李公麟、苏汉臣、梁楷、龚开亦有名作传世。

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习的风俗画宋代也有较大的展。北宋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所绘开封景况是当时社会生活的2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66《与张秀才第二书》卷47《答吴充秀才书》。3 《临川先生文集》卷77《上人书》。

1 叶梦得:《避暑录话》。

忠实写照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李唐的《村医图》绘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一群妇女儿童被货郎担所吸引的生动情景。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不求形似讲求神韵、情趣作者都是文人自称为“艺画”。轻视严整细致的画作称之为“术画”称其作者为“匠人”。文人画为文同所创经文坛领袖苏轼倡导遂盛行于当代及后世。苏轼喜作枯木怪石画竹学文同。米芾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意似便已”;子友仁继承父风世称“米派”。南宋扬补之(无咎)“笔法清淡闲野为世一绝”1此外还有赵孟坚的水墨花卉倪涛的水墨草虫等。

宋代书法亦有很大成就。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书法家珍品命王著编次标明为《法帖》称为《淳化阁帖》此后重辑、翻摹的很多。北宋时潭州(今湖南长沙)据《阁帖》又增补部分作品;绛州(今山西新绛)亦据《阁帖》而有所增损皆摹勒上石十分精美世称《潭帖》和《绛帖》对传布书法艺术都很有贡献。史称:“国(宋)初称能书者惟李建中与(宋)绶二人”李建中“字淳厚不飘逸”;而宋绶“书富于法度”2仍都是唐代“尚法”派书法。宋代书法家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最为著名。蔡襄是北宋前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推为本朝第一”1承上启下为尚意派先驱正楷端重行书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苏轼居四大书法家之是宋代“尚意”派书法的创导者认为“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称自己的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2擅长行、楷刻意创新用笔丰润而以韵胜。黄庭坚为“苏(轼)门四学士”之一擅行、草以侧险取势而挺秀亦以韵重。北宋末米芾亦擅行、草得王献之笔意书法为当时第一。宋徽宗赵佶是四大书法家之外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正楷学唐薛曜而略变其体称为“瘦金体”亦善狂草。此外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文同苏轼之子苏过、米芾之子米友仁亦以书法著称。南宋6游、朱熹、姜夔、张孝祥、文天祥等书法造诣也都很高。

山西太原晋祠北宋元祐时塑造的42 尊侍女彩塑富丽浓艳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山东长清灵岩寺北宋末所塑46 尊罗汉彩塑色彩素雅形象各异生动逼真。四川大足石刻多数是宋代作品铭记中载有元丰至绍兴时雕刻匠师元俊、文惟一等21 人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家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而具有世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经变故事造像中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断与劳动生产场景朴实健康微妙入神。

宋代的织锦以苏州、建康、成都的最为著名。纹样通常是龟背纹、云以及“百吉”等图案、文字绚丽多彩。缂丝也称“刻丝”主要产地为定州(今属河北)、苏州。织法称为“通经断纬”可以将山水、花鸟、人物、1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晁无咎》。

2 《宣和画谱》卷11《李成》。

1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4《杨补之》。

2 《宣和书谱》卷6《宋绶》卷12《李建中》。

楼台等照样织制成为绝妙的工艺品。传世的沈子蕃缂丝花鸟图像逼真。刺绣有平绣、辫绣、扣绣和打籽绣等多种绣法针线细密配色精妙所绣山水、花鸟、昆虫、祥云等宛如图画。1967 年浙江瑞安仙岩塔中现宋庆历以前的三方经袱在杏红色素罗地上用白、黄等色平绣的对飞翔鸾团花双面图案花纹两面一样是传世的双面绣品中有明确年代的最早艺术品。雕漆即“剔红”以金属或木作胎涂上多层朱红色漆乘未干透时镂雕人物、花鸟、山水、楼台等金属作胎的常露出胎底金属本色。用黄漆作底再涂朱红漆刻成黄地红花称为“腊地”。也有以朱漆作底而涂黑漆刻成锦地压花。或以各色漆重叠涂抹雕刻时所刻花纹深浅不同现出各种色彩的图案如黄蕊、红花、绿叶、黑石等十分美观。产地主要是两浙路尤以温州最为著名北宋都开封有专卖温州漆器的店铺。

戏曲、曲艺与“话本”

宋代城市经济的展促使各种新的曲艺、戏曲形式迅兴起以适应新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在北宋都东京开封、南宋都“行在所”临安等大城市中有着数十座称为“瓦舍”或“瓦子”的综合性游艺场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干座“勾栏”(戏院)所上演的主要有诸宫调、宋杂剧、南戏和“说话”等。宋神宗时孔三传以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说唱情节曲折的长篇故事称为诸宫调。南戏《张协状元》前面有一段诸宫调可从中看到宋代诸宫调的某种格式诸宫调对宋杂剧、南戏、金院本和元杂剧都有较大的影响。宋杂剧是继承唐代参军戏又吸收“大曲”(歌舞)、诸宫调等形成的早期戏剧。北宋时杂剧有时还指傀儡戏、“角抵”等。南宋的杂剧专指有滑稽讽刺的表演并以曲子演唱的短剧角色通常是四、五人。传世的无名氏《宋杂剧图》描绘了演出时的生动场面。南戏北宋末兴起于永嘉形成于南宋中叶亦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南戏起自民间歌舞小戏后吸收杂剧及其他民间伎艺词语通俗流行于两浙、福建路。“说话”通常又分为小说、讲史、说经、合生等小说又称“银字儿”专讲短篇故事题材几乎无所不包。讲史专说历史故事。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专讲宗教故事。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讥讽的称“乔合生”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指物为题一人应命说咏形式灵活似乎并无故事情节近似现代的相声。此外还有“说诨话”(近似现代单口相声)、“商谜”(猜谜)。合生、说诨话和商谜等演出形式与内容已无从确知。

话本是“说话”(说书)人的底本多数经过文人加工。“小说”家所用的话本都是短篇故事通常即称为“小说”如《新编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现存不过二三十篇散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诸书。长篇的讲史话本一般称为“平话”(“评话”)传世的有《新编五代史评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评话五种》等。话本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语言生动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对后代的小说、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史学宋代是中国封建时期史学的鼎盛期新史体先后创设长篇巨著之多史学家成就之大各种地理志的纂修以及把史学领域扩大至金石学等足以凌驾汉唐睥睨明清。

宋初薛居正等编成《五代史》(《旧五代史》)15o 卷。宋仁宗时欧阳修受命重修唐史成《唐书》(《新唐书》)225 卷欧阳修又私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74 卷。宋代编修的前代史传世的还有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以及路振《九国志》6游《南唐书》等。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294 卷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种经过改进的编年史体称为《通鉴》体成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体裁。南宋袁枢自出新意将《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分门别类每事详备始终并列出标题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

宋人私人修史之风很盛有题曾巩所修《隆平集》孙逢吉《职官分纪》李焘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仿《通鉴纪事本末》编撰《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王称《东都事略》佚名《宋史全文》佚名《两朝纲目备要》佚名《宋季三朝政要》等。此外名著还有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并称“三通”。

宋廷重视编修本朝史设国史院、实录院等机构由宰相兼任“监修”

或“提举”编纂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常受政治斗争影响而改编。宋代官修史籍记述之详篇幅之大居汉、唐、明、清各朝之冠。宋孝宗在位27 年的编年体官史《日历》竟有2ooo 卷。现行《宋会要辑稿》仅为宋代官修《会要》的残本材料已十分丰富。宋《国史》原创设有《老释志》是记载佛、道二教的专志元修《宋史》时删除十分可惜。

宋代方志的著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体例已臻完备。地理总志记载宋朝统治区域概貌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新设风俗、人物、土产等门;王存《元丰九域志》分路记载州县户口、乡镇、土贡额数等;欧阳忞《舆地广记》详于沿革地理。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多记山川名胜;祝穆《方舆胜览》详于名胜、诗赋、序记。宋代编撰有大量州、县、镇志传世的尚有2o 多种。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记述还比较简略而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范成大《吴郡志》、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等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南宋常棠《澉水志》为澉浦镇镇志镇志的出现反映了宋代乡村经济展的新情况。都市志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分别记载北宋末开封和南宋临安的繁华景况是宋代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宋代史学领域新开辟的园地。北宋欧阳修《集古录》是现存最早研究石刻文字的专书。南宋洪适《隶释》和《隶续》为传世最早的集录汉魏石刻文字专书对有关史事进行了考释。赵明诚《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本2ooo 种并作辨证。元祐七年(1o92)成书的吕大临《考古图》及《释文》著录古代铜、玉器2oo 多件绘图形、款识载尺寸、重量等记出土地及收藏处开创著录古器物体例是中国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南宋人继作《续考古图》。北宋王黻《宣和博古图》著录古铜器达8oo 多件亦绘图形等考证精审所定古器名多沿用至今。第三节“宋学”学派的产生与展宋代文化学术史上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新儒学“宋学”的产生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三大学派的形成与展以及其对宋代及后世文化思想的巨大影响。

新儒学“宋学”的产生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渊源于唐代的韩愈他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提出“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引导对儒学经典义理的探求。并和弟子李翱先后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韩愈创导的新儒学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沉寂以后到北宋中叶的仁宗初年新儒学又重新开始在宋代文化学术舞台上兴起。活跃在宋真宗和仁宗初年的晁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3。吸收佛、道二家学说成为后来新儒学“宋学”的学术取向。

晁迥之后的胡瑗、孙复、石介即被后来的理学家称为理学派先驱的“宋初三先生”还有范仲淹、欧阳修、李觏、刘敞等都是宋代新儒学“宋学”的先驱。

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宋学先驱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轼称:“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④。“通经学古”即不事章句训诂而探求儒家经典的新意是宋学的又一特征他所著《易或问》和《毛诗本义》是“宋学”在这方面早期的代表作。而“救时行道”则是宋学建立初期学者的共同追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欧阳修、胡瑗、石介等都积极参加。后来的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也属于“救时行道”。而“嘉祐末号称多士”正是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三个学派的创始时期。

“宋学”学派:新学、理学、蜀学的形成及在北宋时的展“新学”为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o42)中举任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后著《淮南杂说》时创始;嘉祐末至治平四年(1o67)居丧在江宁(今南京)聚徒讲学时形成。熙宁变法时开始成为宋学中最大学派当时称为“新学”史称“荆公新学”元祐时虽遭打击但直至南宋理宗后期以前一直是宋学的主要学派。

“蜀学”是苏洵在眉山“闭户读书”时开始研究《六经》百家之说晚年研究《易经》著《易传》未完成治平三年(1o66)死时遗嘱苏轼继述其志。元丰年间苏轼贬居黄州时完成《易传》及著《论语说》、《书传》等蜀学派的理论大体形成。蜀学派另一主将苏辙元符三年(11oo)3 《宣和书谱》卷6《蔡襄》。

④ 《苏东坡全集·正集》卷5《柳氏二外生求笔迹》卷2《石苍舒醉墨堂》。末开始居许州“居许六年(至崇宁五年11o6)杜门复理旧学(蜀学)于是《诗传》、《春秋》、《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1。至政和二年(1112)去世的13 年间不仅撰著蜀学著作还传布蜀学。两宋之际的蜀人韩“驹尝在许下从苏辙学”是北宋末年的重要蜀学派入仕不久即“坐为苏氏学”宣和六年(1124)“复坐乡党曲学(蜀学)”2。

理学则是由河南(今河南洛阳)程颢、程颐兄弟所创创始的时间约在至和末至嘉祐初形成于元丰年间居洛阳聚徒讲学之时。张载创立“关学”大致也在至和末而形成于熙宁年间聚徒讲学于家乡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时。周敦颐曾著《太极图》、《易通》早年曾任二程少年时的启蒙老师因而被朱熹推为理学开山但他未形成自己的学派。同时的邵雍著《皇极经世书》等创象数学体系。二程、周、张、邵五人同被朱熹列为理学派的创始人称为“北宋五子”。但是理学派在北宋末仍只是个较小的学派。与理学家杨时关系密切的张觷向蔡京推荐“其所知遂以杨时荐”1杨时遂被起用。靖康元年(1126)当金兵南下北宋危亡之际杨时又借攻击蔡京之机攻击王安石及新学派为宋钦宗采纳但北宋随即为金所灭理学派未能有所展。“时人有十不管之语云:不管太原(时为金兵围攻)却管太学;不管‘防秋’(防备秋季金军南侵)却管《春秋》;不管炮石却管(王)安石;不管肃王(钦宗弟赵枢时在金营作人质)却管舒王(王安石)..。咸谓深中时病。”2秦桧对理学派的扶持与打击北宋末昏君宋徽宗与奸臣蔡京打着崇奉王安石和新学派的旗号进行着腐朽黑暗的统治断送了北宋成为南宋君臣及理学家们攻击王安石及新学派的口实。右相范宗尹曾正确地指出:“王安石学术本不至是由蔡京兄弟以绍述之说敷衍被蔓浸失其意”所致1。

绍兴元年(1131)八月秦桧升任右相(独相)随即追赠程颐直龙图阁职名称其学说为“高明自得之学”。起用与理学有关的人士即所谓“绍兴初秦桧为亚相引(胡)安国侍经席一时善类多聚于朝”2。次年秦桧罢相秦桧党羽在此前后被罢斥的达2o 余人。

绍兴四年赵鼎任相后原先被称为秦桧党羽的张觷、江跻、刘一止、楼炤、胡安国等再次被起用。在新学是显学的情况下次年“召省试举人程文许用古今诸儒之说并自出己意文理优长并为合格”。实际上凡不符合理学观点的应试者一概不录取。理学派在秦桧、赵鼎先后扶植下得到了初步展1但还未成为显学。

1 《宋史》卷3o5《晁迥传》。

2 苏轼:《居士集序》《欧阳文忠公文集·卷》。

1 苏辙:《栾城集·后集》卷13《颍滨遗老传》下。

2 《宋史》卷445《韩驹传》;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115载有韩驹“高宗时”奏议八篇从内容看应是徽宗时。

1 《宋史》卷379《张觷传》。

2 《三朝北盟会编》卷51靖康元年八月三日引《靖康遗录》。

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4建炎四年六月己亥。

绍兴八年(1138)秦桧再任右相独相擅权成为臭名昭著的奸臣秦桧后来被说成是打击理学推行新学的人物即所谓秦“桧再得政复尚王金陵而洛学废矣”2。其实秦桧再相的前期礼遇年迈的尹淳;任用杨时之子杨适、杨迥婿陈渊;与胡安国父子更是关系密切。胡“宁本因其父(胡安国)兄(胡寅)与(秦)桧厚故召用之”绍兴十九年(1149)“(秦)桧知(胡)宁兄徽猷阁直学士致仕(胡)寅之贫因其往剑州(今四川省剑阁)省世母遗以白金”。由于胡寅的回书秦“桧以为几己始怒之”3秦桧与胡寅兄弟的关系也是与理学派的关系从此恶化。此前曾有一徐“存顶冒杨时高第徐存(江山人)之名于秦桧当轴时乞送入试院试官观望遂窃一第”④。绍兴十八年朱熹等理学人士中举都说明秦桧当时还是扶持理学派的。

绍兴二十年九月采纳曹筠建请科举中淘汰采用二程学说者开始打击理学派。绍兴二十三年杨时之子杨迥因与胡寅的特殊关系罢官秦桧党羽又“揭出”胡安国的门生胡“襄比当秋闱监试题目众已议定襄乃中夜自易之意私其党”而被罢官1。次年又生“甚至萧振以附程氏之学而得祸洪兴祖以序程瑀《论语注》而得祸”2。正如其后叶谦亨所说:“学术粹驳系于主司去取之间向者朝论专尚程颐之学有立说稍异者皆不在选。前日大臣则阴佑王安石而取其说稍涉程学者一切摈弃。”宋高宗随即说:“赵鼎主程颐秦桧尚安石。”3秦桧“阴佑”新学派与打击理学派是在其当政最后的五、六年。

宋孝宗时期的新学、理学和蜀学“宋学”三大学派中宋孝宗对理学派的攻击新学派采取不支持的政策形成各学派自由展的学术环境除新学派仍是显学外蜀学派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重新兴起;理学派自宋高宗在位末年扶持以来又有了很大的展。朱熹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形成理学的主流学派史称“程朱学派”6九渊则创建理学心学派反理学的主要学派是陈亮、叶适的浙东事功学派等。

乾道六年(117o)前员兴宗提出:“今苏、程、王之学未必尽善未必尽非执一而废一是以坏易坏宜合三家之长以出一道使归于大公至正。”④宋孝宗又追赐苏轼“文忠”、苏辙“文定”为苏轼文集作序等对蜀学派采取扶持的政策。而对当时的主流学派新学派、理学派则采取相2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6绍兴元年八月戊子;《两朝纲目备要》卷4庆元年正月甲辰。3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o绍兴五年六月甲子;卷173绍兴二十六年六月乙酉。“绍兴初程氏之学始盛”6游:《老学庵笔记》卷9。

④ 《两朝纲目备要》卷4庆元二年正月甲辰。

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2绍兴十九年十二月丁丑。

2 《宋会要辑稿》职官72 之5。《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载朱熹同榜的第三甲第十三人徐存(兰溪人)可能为“顶冒”者。顶原作项误。

3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绍兴二十年九月乙酉(参见《宋史·选举志》2);卷165绍兴二十三年十一月甲午。

④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绍兴二十五年十月辛卯;卷167绍兴二十四年七月甲子、十二月丙戌。对遏制的政策如淳熙五年(1178)“谢廓然言:‘近来掌文衡者主王氏之说则尚穿凿主程氏之说则务为虚诞。..乞诏有司公心考校毋得徇私专尚程、王之末习。’从之。”5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三大学派在宋孝宗后期并为显学其明证莫过于淳熙十四年(1187)时年58 岁的朱熹所说:“若诸子之学同出于圣人各有所长而不能无所短。”朱熹在这里所说的诸子不仅是指理学派的许多学者也包括新学派王安石、王■和蜀学派的苏轼他所举的“五经”“四书”的注疏著作就包括了他们的著作并说学者学习三派著作才使“先王之道得以复明于世”1。朱熹实际上是认为理学派与新学派、蜀学派同是宋学的学派之一。

宁宗后期理学地位的提高宁宗初年“庆元党禁”打击了理学派三大学派并存的局面被打破。

嘉定元年(12o8)的宋金“嘉定和议”后理学人士刘爚向奸相史弥远建议实行“收召诸贤”、“以爵禄縻天下士”扶持理学派。次年谥“赐朱熹谥曰文”提高理学派的地位。

嘉定三年刘爚“遣国子司业言于丞相史弥远请以(朱)熹所著《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之说以备劝讲正君定国慰天下学士大夫之心。..又请以熹《白鹿洞规》颁示太学取熹《四书集注》刊行之”2。

嘉定十三年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元”、“纯”、“正”后又谥张载为“明”为后来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年九月胡卫的奏议称:“皇朝承五季陵夷之后士气卑弱二三圣人作而新之。..熙宁以来凡典章号令若王安石之造意平雅苏轼之语纯明..;程颢、程颐又以洙泗之源流兴于伊洛间士之所趋一归于正。”1胡卫的奏议意在推崇理学但只将宋学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苏轼、程颢、程颐同列于“二三圣人作而新之”的行列说明理学派当时的地位虽已提高但新学、蜀学派也还是主流学派。

理宗后期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嘉定十七年宁宗死奸相史弥远废宁宗自定的皇位继承人赵竑改立宗室赵贵诚(改名赵昀)为帝(理宗)随即“诏褒表老儒”年迈的朱熹弟子傅伯成、6九渊弟子杨简以及自幼读程颐书的柴中行等被授予殿阁职名赐金带。宝庆三年(1227)宋理宗又表彰朱熹的《四书集注》并“特赠(朱)熹太师追封信国公”2再次提高理学派的地位。

5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3绍兴二十六年六月乙酉。

1 员兴宗:《苏氏、王氏、程氏三家之学是非策》《九华集》卷9。员兴宗死年不详《九华集》附录祭员兴宗文数篇最早的撰于乾道六年八月。

2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6淳熙五年三月。

1 《朱文公文集》卷69《学校贡举私议》。

2 《宋史》卷4o1《刘爚传》卷437《真德秀传》、《魏了翁传》。

端平元年(1234)重用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等十多位“名士”。次年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十人从祀孔子。李■称这十人“卓然为学者所宗宜在从祀之列”3意在取得与早已从祀孔子的王安石同等的地位但是此次“诏议”未能使其中的任何一人列入从祀。嘉熙元年(1237)三月刘汉弼“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1。结合理学派肆意攻击王安石以及后来新学派被称为“邪党”可见此时宋学的三大学派仍然并存。

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将王安石排挤出从祀的行列以及推崇理学的其他措施正式确定了理学为南宋官方的统治思想。有识之士对于理宗在面对蒙古军南侵的南宋存亡之际不是愤图强而是热中于扶持宋学的理学派并打击其他学派深为不满。理学人士刘克庄在淳祐六年的《召对札子》中说:“薄物细故纷挐不已;急政要务谦逊未遑未免有‘不言防秋而言《春秋》不言炮石而言(王)安石’之讥。夫废《春秋》用安石致祸之本也于时(指北宋末)尚以为不急况今之不急有甚于此者乎。今庙谟睽异邪党(指新学派等)揶揄臣实未知其所终。”2南宋皇朝在宋理宗致力于“不急之甚”的扶持理学派打击其他学派而不思救亡图存的“急政要务”下走上灭亡之途。3 《宋会要辑稿》选举6 之4o。

1 《宋史》卷41《理宗纪》一。

2 《宋史》卷42《理宗纪》二;《宋史全文》卷32。

第四节辽代文化的展及其特点辽朝的创建者耶律阿保机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通晓汉语也吸收了一部分燕蓟地区的上层人物参与国家治理积极借鉴中原封建政权的统治经验吸收汉地的封建文化同时也重视继承和展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政治、经济制度胡汉分治相适应辽朝的文化也表现出了游牧文化与高度展的汉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展、相得益彰的特点。境内契丹、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展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草原游牧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它不但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展而且丰富和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契丹人的语言文字契丹语为与乌桓、鲜卑一脉相承的东胡语的一个分支属阿尔泰语系。

与古蒙古语同源关系密切某些契丹语词汇与古蒙古语相同或相近。

建国前契丹无文字。神册五年(92o)阿保机命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创制文字。他们在汉人的协助下以汉字隶书减少笔画或直接借用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即所谓“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3。契丹大字笔画较汉字为简但字数仍有3ooo 之多不便掌握。并且用以记录契丹语效果不理想。后来皇弟迭剌参照回鹘字对大字加以改造创制了契丹小字。小字为拼音文字有3oo 多个表音符号称原字。将若干原字拼在一起以记录契丹语“数少而该贯”1比大字使用方便它的拼音方法受了回鹘字的启和汉字反切注音的影响。

契丹小字的研究现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外学者已释出语词4oo余条构拟出1oo 多个原字的音值1。

辽朝境内契丹语和汉语都是官方和民间的通用语言。两种契丹字和汉字也同样被官民使用和在境内外通行。契丹字除用来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外也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有些契丹文人也用契丹文字进行文学创作。

大量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经验中原人民的科学技术、文学、史学成就等介绍到了草原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展。辽朝的皇帝和契丹上层人物多仰慕汉文化很多人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汉人上层也多通晓契丹语连出使辽朝的宋朝人有些也能用契丹语作诗对沟通契丹人与汉人的思想感情加强辽宋间的兄弟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文学契丹人在语言运用上有其独特的技巧他们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评论事3 《宋史》卷4o6《刘汉弼传》;《南宋馆阁续录》卷8《官联》二。

1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2《召对札子》“揶揄”原文作“挪揄”。参见《庚申召对》。1 《新五代史·四裔附录》。

物和品评人物。辽朝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讽谏、叙事等各种题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诸部人和著帐郎君子弟。

辽圣宗1o 岁能诗一生作诗5oo 余常自出题目召宰相以下赋诗并亲自审阅。兴宗也善为诗文他不但与诗友唱和还亲自出题以诗赋试进士于廷。

在辽朝诸帝中道宗洪基文学修养最高善为诗赋作品清新雅丽意境深远。其诗《题李俨黄菊赋》:“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添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2。有诗文集《清宁集》。

宗室东丹王耶律倍有《乐田园诗》、《海上诗》。耶律国留、资忠、昭兄弟三人皆善属文工辞章国留有《兔赋》、《寤寐歌》;资忠出使高丽被留期间“每怀君亲辄有著述”后编为《西亭集》;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致书招讨使萧挞凛陈安边之策词旨皆可称。

道宗皇后萧观音的《谏猎疏》、《回心院》和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天祚文妃的讽谏歌太师适鲁之妹耶律常哥的述时政文等不但反映了她们的文学修养而且表达了她们关心社稷安危、致主泽民的政治理想。诗文中每引前代帝王行事为典更体现了她们的经学、史学造诣。此外平王耶律隆先有《阆苑集》枢密使萧孝穆有《宝老集》北女直详稳萧柳有《岁寒集》萧韩家奴有《六义集》敦睦宫使耶律良有《庆会集》等诗文集。耶律庶箴有《戒喻诗》耶律韩留有《述怀诗》等但辽朝书禁甚严不许传入宋境故皆不传。现在已无从知道他们是用哪种语言文字创作的。辽朝境内的汉人如杨佶、李瀚等也分别有诗文集《登瀛集》、《丁年集》。流传至今的辽人作品除王鼎的《焚椒录》外还有寺公大师的《醉义歌》。《醉义歌》系用契丹语创作曾有金人耶律履的译文契丹文原作和耶律履译文已失传今有履子耶律楚材的汉译本传世。

辽人颇喜宋人诗文对三苏的作品多能道其详。有的诗文集在宋朝境内尚未广泛流传却已为辽人所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契丹使人至宋“言本国喜诵魏野诗但得上帙愿求全部真宗始知其名。将召之死已数年。搜其诗果得《草堂集》十卷诏赐之”3。

辽代私家著述传世极少现存者有王鼎的《焚椒录》、耶律淳的《星命总括》和释希麟的《续一切经音义》、行均的《龙龛手镜》等。

儒学辽朝统治者尊崇孔子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建国初阿保机将择历史上有大功德者奉祀太子倍认为:“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1于是神册三年建孔子庙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次年阿保机亲谒2 《辽史·皇子表》。

3 参见清格尔泰等:《契丹小字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1 苏辙《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道》记载南京副留守邢希古通过殿侍元辛传语称辽境内已有苏轼《眉山集》并建议苏辙印行文集;中京度支使郑颛对苏洵“文字中事迹颇能尽其委曲”;至上京馆伴王祭祀。契丹上层在用人行政和品德修养上也多自觉地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准则。连作述时政文的耶律常哥也懂得“四端五典为治教之本六府三事实生民之命”。金元之际杰出的契丹政治家耶律楚材在其《怀古一百韵》中更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辽家尊汉制孔教祖宣尼”这一历史事实。

仕辽的汉官利用一切机会向契丹统治者介绍儒家思想和封建帝王的统治经验对契丹上层接受儒家思想起了推动作用。辽圣宗继位之初枢密使、监修国史室昉进《尚书·无逸》篇太后“闻而嘉奖”。侍读学士马得臣录唐高祖、太宗、玄宗行事可法者进与圣宗又上书谏止频繁击鞠皆得到圣宗的赞许。兴宗时枢密使马保忠见皇帝“溺于浮屠”“朝政不纲”尝从容进谏他说:“强天下者儒道;弱天下者吏道。今之授官大率吏而不儒。崇儒道则乡党之行修;修德行则冠冕之绪崇。自今其有非圣帝明王孔孟圣贤之教者望下明诏痛禁绝之。”1道宗对儒家经典更是“神领心解”他不但学习和熟悉儒家经典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和深刻理解。认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辽朝的典章文物并不亚于中原皇帝和中原王朝。自圣宗至道宗、在法律和礼仪制度制定中更不断加进儒家思想中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内容使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契丹上层虽崇佛、尊儒但佛、儒在辽朝的地位却并不一致。佛教不过是他们的一种宗教信仰而儒术却是他们治国的主导思想和统治者极力提倡的行为标准。

绘画与雕塑契丹画家善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

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和东丹王耶律倍所画多入宋内府被誉为“神品”。耶律倍“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牵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国衣冠”2;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1。他的作品甚为五代人所喜甚至争相购买。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射骑图》和流传到美国的《人骑图》、《射鹿图》。胡瑰所画“穹庐部落、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欤”2。他画契丹人马“用狼毫制笔疏渲鬃尾细密有力。至于穹庐什物各尽其妙”3。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卓歇图》流传到海外的《出猎图》、《回猎图》也有人列为他的画作。其子胡虔“丹青之学有父风”与其父的画品“殆未可分真赝也”1。

辽兴宗“工画善丹青尝以所画鹅、雁送诸宋朝点缀精妙宛乎逼师儒知苏辙有《服茯苓赋》因求其方。

1 《玉壶清话》;《宋史·魏野传》。

2 《辽史·宗室·义宗倍》。

1 《契丹国志·马保忠传》。

2 《宣和画谱》卷8。

3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走兽门第三·神品》。

1 《五代名画补遗》。

真仁宗作飞白书答之”2。外戚萧瀜“慕唐裴宽、边鸾之迹凡奉使入宋者必命购求。凡遇名迹不惜重价。装潢即就而后携归本国建小楼以贮之。风和日丽焚香展卷临摹所至咸有法则”3。

此外契丹人耶律褭履(耶律防)、耶律题子、秦晋国妃萧氏汉人陈升、常思言、吴九州等也皆以善画称。常思言“善山水林木求之者甚众”。求画者必与之志趣相投乃可得“既不可以利诱复不可以势动”④。

除上述见于记载的画家外辽朝还有大量湮没无闻的丹青手。一些保存至今的辽代所建寺庙、塔刹和辽墓出土的画幅、壁画同样反映了辽代的绘画水平和技巧。如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彩画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珍藏的挂幅《神农采药图》、《南无释迦牟尼佛像》立轴《药师琉璃光佛说法图》、《炽盛光九曜图》这些画品虽无作者名款却同样能反映辽代不同时期的绘画水平。1974 年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绢本辽代山水画《山弈候约图》(山水楼阁图)和花鸟画《竹雀双兔图》为传世屈指可数的辽代卷轴画增添了新的内容。花鸟画构图取对称形式装饰气味尚存当出自契丹画师之手。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辽代绘画作品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当属辽墓中保存的大量壁画它们不但题材丰富而且有的也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早期被毁的辽圣宗陵墓永庆陵墓内和墓道两侧均绘有丰富的彩画有建筑装饰、人物像、四季山水和牡丹、卷草、飞凤、双龙、彩蝶、祥云等饰纹。其中有人物71 个大小略与真人相等包括蕃汉官僚、侍卫和奴仆。中室四壁所绘《四季山水图》分春、夏、秋、冬四幅描绘了北方草原的四季风光以象征皇帝四时捺钵之义景色与庆陵所在的山林景色相近当是写实之作。艺术形制虽显生拙幼稚内容却生动活泼富有草原生活气息。近年来辽代壁画墓已现了数十处内容有草原风光、蕃汉人物、飞禽走兽、祥云花草、穹庐车帐等它们是辽朝社会情况的真实记录为我们研究契丹人的冠服、式、车帐穹庐形制、生产生活状况、蕃汉统治者穷奢极侈的腐化生活和辽代社会习俗提供了真实的形象资料。如库伦辽墓壁画中场面庞大的《出行图》、《归来图》即描绘了契丹贵族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也记录了契丹人“随阳迁徙”的具体情况5。

辽朝的雕刻艺术以宣扬佛教信仰为多有石雕和砖雕。保存至今的有真寂寺石窟(后召庙石窟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2o 公里)、开化寺石窟(前召庙石窟后召庙东大山南坡)、灵峰院千佛洞石窟(赤峰西南约3o 公里)和大同云冈石窟中的辽代雕刻石像等。其中真寂寺中窟的圆雕佛涅槃像和悲恸涕泣的佛弟子“造形浑厚比例适当堪称佳作”。北窟后室的浮雕像为全寺造形之最优美者富有地方特色也是不可多得的辽代雕刻作品。据《辽史》记载南京延芳淀、东京道乾州、上京五鸾殿都曾安放辽景宗石像惜今已不存。2o 世纪初至今相继现了中京辽太祖立像、辽景宗坐像兴中府天庆寺玉石观音像和西京遗存的一些石雕造像。玉石观音像用汉白玉雕成体形高大镌刻精致。大同西郊佛字湾观音堂保存着一组辽朝2 汤垕:《画鉴》。

3 《宣和画谱》卷8。

④ 《契丹国志》卷8。

5 王毓贤:《绘事备考》。

石刻群像其中的观音菩萨立像神态端庄镌刻工丽是辽代圆雕高大完美的石造像之一。大同拒墙堡西南辽南堂寺遗址有释迦佛坐像和文殊、普贤、弟子、侍女、狮、象等石雕残像其中的释迦牟尼像“面相浑圆姿容端正服饰典雅衣纹流畅”。

辽代的墓葬石刻内容也十分丰富它们包括石棺、墓志、墓壁石刻、部分画像砖和墓前神道碑、石人、石兽等。

墓前石雕现的有耶律琮墓神道两侧石雕一组有文官、武吏、石羊、石虎。“文官头戴幞头身着右衽肥袖长袍腰系大带拱手恭立;武吏头戴兜鍪身着紧袖铠甲足登长靴双手按剑神情严肃。石羊盘角昂曲膝而卧石虎则作蹲坐式前腿竖立翘远视。全组石雕风格古朴”6。辽宁法库辽墓出土的墓主人萧袍鲁头像神态自然形象栩栩如生。

墓室内石雕多以主人车马出行、狩猎、宴饮、歌舞、民间故事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题材用浮雕、半圆雕、阴阳线刻等技法进行创作。辽宁地区现的几口石棺多刻四神图案雕工精细刀法纯熟。草原地区的辽墓石棺在雕刻内容和技巧上与此有所不同主要刻划牲畜和车帐、牛、羊、马、骆驼等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游牧生活的实质也表现出了无拘无束的创作态度。墓壁雕刻多以故事画和饮宴图为主有的则雕刻家畜和野兽。这类画像石墓在辽东京道所属地区(今辽宁辽阳、鞍山、锦西等地)现较多。此外辽朝还有大量的石经幢和石浮图。这类以修功德、消灾祸、报恩祈福、立传扬名为目的的经幢数量很多其造型风格、技艺精粗有着明显的宫廷和民间的差异。

辽代的石雕艺术在继承契丹人固有文化和中原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的佛教文化“把三者融会、消化故能冲破宗教艺术的牢笼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艺术成品充溢着写实的生活气息”1。

石雕之外辽朝尚有砖雕和泥塑作品传世。辽宁朝阳北塔有砖雕力士、侍者、狮、虎、莲花等图案和密宗五方如来坐佛各一尊以及五象、双马、五孔雀、五金翅鸟(迦楼罗)生灵座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中耸立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国最大的泥塑像之一通高16 米立于须弥座上面带微笑头顶上还有1o 个小头像所以也称“十一面观音像”。像旁另有两尊小型的侍立菩萨也是辽代作品。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和义县奉国寺辽代所建大雄宝殿内现存有泥塑释迦牟尼佛像和菩萨像。

6 《图画闻见志》。

1 参见王健群、陈相伟:《库伦辽代壁画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第五节西夏的文化艺术“西夏文”

西夏建国前夕在李元昊的主持下创制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称“国书”或“蕃书”后世称西夏文。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结构创制的词符文字文字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构造的“六书”会意字和形声字等也由偏旁、部组合而成。但同汉字相比西夏文字笔画更为繁复多撇、捺无竖钩。《宋史·夏国传》记载其“字形体方正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学者骨勒茂才认为: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是“论末则殊考本则同”1。西夏文创制后夏广运三年(1o36)下令颁行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与周围王朝往来表奏、文书都使用西夏文字。国中设立“蕃学”由野利仁荣主持选派贵族官僚子弟入校学习翻译汉文典籍。

西夏文字的创制在西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构成了西夏文化的重要特色。从现已现的西夏文字文献、文物中有用西夏文记载的历史、法律、文学、医学著作;有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如《论语》、《孟子》、《孝经》、《类林》、《孙子兵法》、《贞观政要》、《十二国》等;有大量译自汉、藏等文字的佛教经典;还用西夏文镌刻碑文书写题记铸造印章、钱币、符牌、铜镜等。

文学西夏崇尚汉文化但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传世不多。崇宗乾顺特别重视文学本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传为佳话。留传于世的西夏文学作品以诗歌和谚语为主。诗歌有宫廷诗、宗教劝善诗、启蒙诗、纪事诗与史诗等几类。西夏诗歌有韵律一般为对称结构通常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杂有多言体。每一诗句的音节数目不同如夏天盛十四年(1162)佚名作者创作的《大颂诗》2是颂扬西夏文创制者野利仁荣的颂诗全诗23 行分别为七、十、十一言。另一史诗性的作品《夏圣根赞歌》1内容多为民间传说遣词造句带有浓重的民谣色彩全诗45 行每行3—14 字不等。开三句:“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历来被学者引用作解释党项族称与历史源起的根据。另一《新修太学歌》1作于仁宗乾祐二十三年(1192)内容是赞美重建太学的全诗27 行字数不等词句华美对仗具有宫廷诗的风格。

谚语是西夏文学的宝贵遗产著名的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2是由1 参见朱子方、包恩梨:《辽朝的石雕艺术》《辽海文物学刊》1992 年第2 期。2 参见朱子方、包恩梨:《辽朝的石雕艺术》。

1 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1 [俄]克恰诺夫:《献给西夏文字创造者的颂诗》载《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年版。

2 聂鸿音:《西夏文&1t;夏圣根赞歌考释》《民族古籍》199o 年第1 期。学者梁德养、王仁持于夏乾祐年间(117o—1193)收集整理的。西夏谚语对偶工整结构严谨字数多少不一有6 字至36 字句式以14 字为最多。内容广泛地反映了西夏与党项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黑暗、鞭鞑丑恶、赞颂美好生活并涉及社会生产、生活、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内容。音乐、舞蹈党项羌人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早期党项羌人的乐器“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3“横吹”即竹笛是由羌人明的。从唐代起党项人接受了中原音乐宋代李德明时“其礼文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西夏建国后李元昊为改“唐宋之缛节繁音”乃下令“革乐之五音为一音”1。夏人庆五年(1148)仁宗令乐官李元儒参酌中原乐书更定音律赐名《鼎新律》。西夏流行的乐器据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记载有:“三弦、六弦、琵琶、琴、筝、箜篌、管、笛、箫、笙、筚篥、七星、吹笛、击鼓、大鼓、丈鼓、拍板。”西夏设有“蕃汉乐人院”惠宗时曾“招诱汉界娼妇、乐人”2已现的西夏文献藏品中有《刘知远诸宫调》戏曲残本说明戏曲已传入西夏。

西夏时期的舞蹈在碑刻和石窟壁画中留有生动的形象如建于夏天祐民安五年(1o94)的《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额两侧的线刻舞伎舞姿对称裸身赤足执巾佩璎于豪放中又显出妩媚。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河西走廊地区的石窟寺西夏壁画中伎乐菩萨的舞姿已接近唐、宋风韵失去了羌系民族强悍粗放的风格。榆林窟第3 窟西夏壁画中的《乐舞图》由舞女与乐队组成舞女上身半裸披挂绸带着短裙长裤、赤足颈部、手臂饰以璎珞、臂钏、手镯左右相对吸腿舞状姿态雄健3。在一幅西夏观音图中有男性舞者形象伴奏乐人为秃男性舞者抬臂舞姿动作雄健类似今日蒙古民族舞蹈。

绘画、书法西夏的绘画艺术留传于今的作品主要是佛教绘画。种类有石窟、寺庙壁画经卷木刻画木板、绢帛、纸本绘画等。石窟壁画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寺中。绘画题材主要有本生故事、说法图、经变画、千佛、供养菩萨、供养人像与洞窟装饰图案等。壁画中的乐舞图、飞天、水月观音、唐僧取经图尤为西夏绘画艺术的精品。在壁画题材中有为阐佛教经义绘制的反映西夏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农耕图、踏碓图、酿酒图、锻铁图是反映西夏世俗生活的绘画艺术珍品。榆林窟第29 窟的西夏供养人像无论男女都身材修长高大。男像圆面高准两腮肥硕体魄魁伟穿戴别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充分表现出党项羌人粗犷、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西夏壁画早期模仿继承北宋中期学习吸收回鹘佛教壁画艺术的成分晚3 聂鸿音:《西夏文&1t;新修太学歌考释》《宁夏社会科学》199o 年第3 期。1 参见陈炳应译《西夏谚语——新集锦成对谚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2 《隋书》卷83《党项传》。

3 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2。

期又接受了吐蕃佛教(后世称为“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构图、人物造型、线条、敷彩等方面都有特色。如线条上以采用铁线与兰叶描为主辅以折芦、莼菜条;敷彩大量使用石绿打底使画面呈现冷色调的“绿壁画”等。西夏时期刊印的西夏文和汉文佛经中卷多刻有精美的木刻版画也现有图解本的西夏文佛经。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佛画有用绢、帛或纸本绘制的内容有《文殊图》、《普贤图》、《弥勒佛图》、《阿弥陀佛接引图》等。其中还有《十一面观音图》、《上乐金刚图》、《胜三世明王曼荼罗图》及大型坛城(曼荼罗)木版画等密宗绘画浓抹重彩色调深沉画中附绘供养人像与西夏文题款别具风格都堪称艺术佳品。除佛画外甘肃武威西郊西夏墓出土的木板画内容多为武士与侍者形象虽构图缺少变化但用排列整齐的人物形象渲染严肃气氛笔法飘逸颇具唐画余韵。黑水城出土的版画《卖肉图》和《魔鬼现世图》构图新颖脉络分明描绘生动、逼真、细腻刀法娴熟反映了西夏绘画艺术从写实到写意方面的高画技。

西夏的书法艺术源于汉字有楷、行、草、篆四体传世作品中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文书、契约则多用行、草。出土文物中现有西夏时期使用的竹笔用以书写硬笔书法。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质量很高为时人所效法。雕塑西夏雕塑艺术品种类多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陶瓷等。西夏皇陵出土的鎏金铜牛长12o 厘米重188 千克模制浇铸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是西夏铜铸艺术的代表作。西夏石雕题材丰富出土的有石马、石狗、石螭、石雕人头像、栏柱、柱础、人像石座等。动物石雕、栏柱石雕都为通体圆雕比例均衡刀法细腻有的留有彩绘痕迹。西夏皇陵出土的人像石座呈跪坐负物状形象有男女之分皆双眉粗厚双目凸出短鼻獠牙一说为西夏奴隶形象的写照。

泥塑艺术以佛寺塑像为代表夏崇宗时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4.5 米肩宽7.5 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虽经后世修补但西夏泥塑规模与风格于此可见。敦煌莫高窟第491 窟西夏供养天女彩塑高67 厘米头梳垂髻身着袿衣面露微笑典雅俊美宛然如生。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古庙和宁夏贺兰县宏佛塔中都出土有佛、菩萨、罗汉、供养人、力士、童子泥塑这些泥塑佛像多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手法刻划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逼真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雕塑陶瓷艺术品在宁夏灵武窑出土的有人物和动物形象如秃的青褐釉供养人头像卧姿褐釉骆驼形象生动釉色精美。西夏还出土有木、竹雕刻品木雕中有一件菩萨像冠带罗裙端坐于龛内左右置宝瓶和童子画面富有生气。竹雕在长7 厘米宽不足3 厘米的画面上有庭院、松树、假山、花卉和人物刻工精细、生动是西夏存世的竹雕精品。

第六节金代的文化艺术金初诸事草创文学朴陋得辽人韩昉而言始文多借才于宋。及至海陵金朝始有自己的文人蔡珪被称为金代文派正传之宗。金朝文化在展中已达到很高水平它“一变五代、辽季衰陋之俗”④“大定以后其文笔雄健直继北宋诸贤”1。在某些方面亦非宋可比启后世文化展之先声。文学金代文人能在我国文学史上开后来派别或启于后世的主要是王若虚、元好问。王若虚著有《滹南遗老集》是金代特出学者诗文之外兼长经史考证推崇苏轼其论史则攻击宋祁论诗文则尊苏抑黄是当时具有权威的评论家。他的贡献在于初步建立了文法学和修辞学他还想建立文例后来潘升霄的《金石文例》即受其影响。元好问是金朝集大成者著有《遗山文集》他的《论诗绝句》3o 重在衡量作家开后来论诗的一个重要派别。金代文人辈出蔡珪被称为大定文章之其次是党怀英与其同时的有赵沨、王庭筠(渤海人)、王寂、刘从益等。章宗承安后在文坛上的主要人物有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元好问等皆一时名士。在女真人中成就较高的有金章宗完颜璟及完颜■等。

杂剧戏曲杂剧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展已盛行以杂剧的形式作戏。金代院本的展为后来元代用北曲谱成表演故事的杂剧打下了基础。金章宗时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带典范性的划时代杰作系根据唐代元稹《莺莺传》改写而成但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被称为“古今传奇鼻祖”“北曲之祖”。

儒学金朝以儒家思想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思想此外老庄之学、佛学特别是法家刑名之学亦较广泛流传和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长期在北方潜伏着的理学又得到传播因此出现以理学作为武器一方面对经义之学展开批评另一方面从理学、佛学方面对两宋的理学展开批评。

赵秉文被称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评汉以来的传注之学充分肯定北宋周、程理学。他认为“独周、程夫子绍千古之绝学前圣之神奥”“此前贤之所未到”1。他对北宋之学也加以批评出入于佛、老但没有使三道合一把理学向前推进一步终以卫道统名于金。王若虚批评传注之学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2。

1 董锡玖:《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元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年版。1 《遗山先生文集》卷18《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

其弊不可胜言肯定宋学“使千古之绝学一朝复续”2“推明心术之微剖推义利之弁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所未到”1。同时他斥宋学并曾下功夫对两宋理学注释加以评论和褒贬但未自成一家之言。李纯甫由儒教转向道教又由道教转向佛教。著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1他说:“学至于佛则无所学”以为宋伊川诸儒“皆窃吾佛书”2。异常大胆地向两宋理学开战以达到以佛为主的三教合一把佛书抬高到儒、道之上。

史学金朝除继承历朝史学之外尚有其特殊的贡献。金代对传统的正闰观展开批评扬了历史上的民主和包括各族在内的中华思想。赵秉文认为王室与列国、华与夷、中国与四境的关系都是可变的;认为有公天下之心的都称“汉”认为社稷与民相比民贵而社稷轻反对唐开元末“祸始于妃后成于宦竖终于藩镇”的提法认为祸害的根源在“明皇”3。王若虚认为不能只有宋统一中国统一也要讲“曲直之理”。他认为欧阳修不讲曲直的统一是“曲媚本朝妄饰主阙”④。他认为国之存亡可付之天数但不能以守忠节犯食人之罪他赞许司马光对传统正闰观的批评“正闰之说吾从司马公”5。元好问《中州集》是以诗存史他把各地区、各族的诗人均视为中州人物这是统一的包括各族在内的中华思想的具体反映。

绘画、书法金代艺术的展也在各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海陵完颜亮能画竹显宗允恭画獐鹿人物王庭筠善山水墨竹王邦基善画人物徐荣之善画花鸟杜锜画鞍马。金章宗设书画院收集民间和南宋收藏的名画王庭筠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金朝所收藏书画55o 卷并分别定出品第。章宗亲自为收藏的书画题签和题词。现存金画不多有虞仲文《飞骏图》、王庭筠《枯木》等以张瑀《文姬归汉图》为最。画面纵29、长127 厘米由墨笔淡设色画蔡文姬归汉行旅在漠北大沙中的生动情景。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都承唐、宋名画家的传统是难得的精品。

金代书法家亦不出北宋诸派的窠臼如吴激、王庭筠宗米赵秉文、赵沨宗苏。章宗学宋徽宗的瘦金体很有成就。王竞工草隶尤工大字两都宫殿榜题都是竞所书士林推为第一。党怀英工篆籀为学者所宗。赵沨工正、行、草书亦工小篆正书体兼颜、苏书画雄秀当在石曼卿上;行草书备诸家体放似杨凝式当处苏、黄伯仲间;时人以沨配党怀英小2 阮元:《金文最序》。

1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性道教说》。

1 《滹南遗老集》卷44《道学源后序》。

2 《滹南遗老集》卷3《论语辨惑序》。

3 《金史》卷126《李纯甫传》。

④ 《归潜志》卷1、卷9。

5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4《唐论》。

篆号“党、赵”。吴激得其岳父米芾笔意王庭筠在当时学米诸人中造诣最深其书法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为元初巙子山诸人所不及1。任询具有多方面的才艺书法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中州集》称他:“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高于文。”

壁画和雕刻金代壁画和雕刻艺术造诣亦深现存的金代寺院壁画和已掘的雕砖墓和遗物充分说明了这点。山西繁峙岩山寺的金代壁画内容极为丰富与传世的宋画中精品不相上下它比永乐宫壁画绘制年代早158 年二者前后辉映是金、元建筑壁画中的双璧。在伊春金山屯出土有舞乐浮雕石幢呈柱状八面体每面都刻有人物浮雕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在击鼓奏乐有的在吹笙弄箫不仅表现出精巧的雕刻技术而且展示出一个精彩的歌舞场面。金代文化艺术继辽、北宋之后而不断展过了辽在北宋之后与南宋平行构成当时我国文化展的南北两大支。在我国文化艺术展史中起着“上掩辽而下轶元”2的作用。

1 《滹南遗老集》卷26《君事实辨》。

2 《滹南遗老集》卷3o《议论辨惑》。

图版目次一、湖南永顺县溪州铜柱五代·后晋二、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木塔)辽三、山西大同华严寺全景辽四、华严寺内大雄宝殿辽五、北京卢沟桥金六、山西恒山悬空寺悬空寺创建于北魏后期(约471—523)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

七、打铁酿酒图(壁画)西夏八、刻丝紫鸾鹊谱北宋九、刻丝蟠桃花卉图南宋十、钧窑尊宋十一、磁州窑黑釉雕剔花卉罐宋十二、景德窑青白釉刻花花卉碗宋十三、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十四、听琴图(局部)北宋赵佶(徽宗)

十五、卓歇图(局部)五代胡瓌十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顾闳中十七、与元珍帖北宋欧阳修清乾隆拓本十八、与太师帖北宋司马光清乾隆拓本十九、赤壁赋北宋苏轼清乾隆拓本二十、与无咎书帖北宋黄庭坚清乾隆拓本二十一、真酥帖北宋米芾清乾隆拓本二十二、与彦修帖南宋朱熹清乾隆拓本以上图版共二十二幅分为两组。图版一至十四为一组排在上册卷。

图版十五至二十二为一组排在下册卷。图版一、图版七、图版二分别选自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之湖南分册、宁夏分册、《民族画报》1984 年第2 期。图版三、图版四、图版六、图版十、图版十一、图版十二分别选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华严寺》、《古建风光》(1992)、《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图版五系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照片。图版八、图版九选自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会社讲谈社出版的《中国博物馆》丛书之三《辽宁省博物馆》。图版十二、图版十四、图版十五、图版十六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第一集、第二集。图版十七、图版十八、图版十九、图版二十、图版二十一、图版二十二均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三希堂法帖》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