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缮后之事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61

听了王允的“忠告”后,王成在王凌、王子服的护送下,回至雍州大营。而后,按着王允的“吩咐”,王成找来诸葛亮,将王允于中军大帐中与其所说的话给诸葛亮复述了一遍。

闻听详细之后,诸葛亮问王成道:“对于交出潼关之事,成兄可是有些耿耿于怀?”

闻问,王成如实的答道:“为了夺下潼关进京勤王,我们死了多少弟兄,你不是不知道。如今却要教我再交还给贼将,我怎能安心?”

诸葛亮闻答,笑笑,说道:“成兄可还记得此来洛阳的初衷?”

闻问,王成回道:“初衷?勤王除贼啊!”

诸葛亮闻言,摇了摇头,说道:“成兄忘了前者我们所说的了吗?”

闻言,王成有些迷糊的问道:“我们说什么啦?”

诸葛亮对于王成的健忘并没有气恼,而是提醒道:“我们来洛阳的第一目的不是勤王,而是教天下不要太乱!”

闻得提醒之言,王成恍然想起“极其无奈”时,他与诸葛亮的对话,连连抱歉道:“对,对,是教天下不能大乱!”

诸葛亮闻得王成孺子可教,便又问道:“现今目的可是达到了?”

王成想了想,回道:“贼首身死,贼乱将息,事态没有再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算是达到了吧!”

诸葛亮闻言,便即说道:“既然首要目的已然达到,那潼关的得失对于我们便不重要了。如果死把着潼关不放,招来朝廷不必要的猜忌和诸侯的恶语相向,那我们此行就得不偿失了。为大事者,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说的就是我们现下这种情况!”

闻得诸葛亮的解劝,王成点了点头,明白了诸葛亮的深意,心中豁然开朗,随之说道:“对,古人云,钱是王八蛋,花完咱再赚。一个小小的潼关算个屁!”

诸葛亮闻言,一愣,问道:“成兄这话说的精辟,不知是哪位古人总结的?”

闻言,王成一笑,回道:“就是我这个古人,哈哈!”

第二日,诸侯百官齐聚德阳殿,朝廷特使司徒王允代帝宣旨,加封此次平乱有功之臣。除王成提前得到晋封,受命雍州刺史之职外,其余如孔?、袁术、孙坚、曹操、刘辟、张济都是只加官不封地。毕竟现在朝廷能管的也就巴掌点的屁大地方,实在没有太多土地封给这些封疆大吏了。

当然,对于朝廷这空头支票一般的加封,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屑一顾,似孔?这等当官当傻了的白痴,就很是拿黄绸子裹成的那半截“甘蔗”当回事。王允宣旨之后,孔?很是郑重的冲空着的龙座拜倒叩头,祈谢皇恩。

见状,王成别提心里有别扭了!不过,王成却也只能照葫芦画瓢,依样作势,学着孔?的样子,虔诚的给空皇座谢恩,以彰忠心!

封完了活的,便又封死的。对于此次死于国难的众多官员,朝廷具是加官一级。幸好死难的官员中没有一品大员,不然还得封出个“XX公”“XX王”啊的什么出来。此外,对于这些死的,朝廷除了给出这个空头支票以外,还“放血大赠送”,从“东郊皇陵”僻出一块地,专门安葬这些官员。当然,因为这些官员皆是死于“国难”。为此,大多数人的尸首不是被李郭二贼剁碎了,就是被喂了狗。所以这处“皇家烈士陵园”当中多是“衣冠冢”,蔡邕倒是少有的几个“全尸”之人。

蔡邕怎么也被安排进“皇家烈士陵园”了?

虽然蔡邕非是死于国难,却是搭上了国难的末班车,死在了国难彻底平息之前,勉强纳入国难。

虽然蔡邕在国难中未能如其他“烈士”一般,忠贞报国,至死不渝,但其全家却为郭汜杀了个鸡犬不留。

虽然…算了,没有虽然了。总之,虽然蔡邕有一百个理由不能进“烈士陵园”,但却因死得到了解脱,得到了此次国难后负责评功授奖总负责人――老友王允的谅解,将之以“因公殉职”之名安排进了陵园。

尤其此次负责修缮京城主要建筑的侍御史郑泰,太仆韩融、侍中杨琦三人当中,韩、杨二人皆是蔡邕的门生,所以蔡邕之墓得以被安排在陵园的首要位置上,与太傅袁隗、司空张温齐平。

好了,既然说到死,那么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我们便来最后缅怀一下那些死于国难的“先烈”们吧!

袁隗:太傅,袁绍之叔。写血书给袁绍,教其讨贼。事泄,为李?、郭汜诛杀。

张温:司空,袁术之师。袁术写信给他,教其讨贼。事泄,为李?、郭汜诛杀。

朱?:车骑将军,河南尹。李?、郭汜袭洛阳,对阵,重伤不治。

闵贡:河南中部掾吏。李?、郭汜袭洛阳,阵亡。

王邑:汉河东太守。李?、郭汜袭洛阳,阵亡。

丁管:尚书。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王颀:越骑校尉。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鲁馗:太仆。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周奂:大鸿胪。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种拂:太常卿。李?、郭汜攻洛阳,守城殉国。

刘范:左中朗将,刘焉长子。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刘诞:治书御史,刘焉次子。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马宇:侍中。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种邵:谏议大夫。密谋讨贼,事泄身死。

伍琼:校尉。卧底殉国。

周毖:侍中。卧底殉国。

孙端:仆射士。驾错车,身死德阳殿。

彭伯:议郎。说错话,身死德阳殿。

活的死的都封完之后,就到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时侯。虽然此次国难的源头――李?、郭汜已然授首,但其党羽还在。

对于李郭二贼的党羽,朝廷还是能够做到区别对待。似皇甫郦这种卧薪尝胆于敌营的“无间功臣”,朝廷给予了优抚,教其袭了其祖皇甫规的寿成亭侯之爵,官职另选。

正所谓有功要赏,有过要罚。但是功过相抵之下,削了李郭二贼脑袋的贼将段煨、伍习却分受了荡寇将军和殄虏将军之职,并被发回潼关,受任守将之职。

当然,除了皇甫郦、段煨、伍习,其余的潼关叛将便即没有那么好运了,不是死刑便是无期,最轻的也是发配边疆三十年!为此,王昌高低要为王成的大恩大德和高抬贵手,请王成吃顿“大”的!

赏功罚过之后,王允终于道出本次回京的最终目的,教诸侯撤军,回归封地。

为了安天下,为了表忠心,王成第一个站出来配合王允,孔?也急忙同意。曹操没有异议,随王成行事。孙坚的名望摆在那里,自然也是不甘落后。只是袁术有些不情不愿,但又不能当出头鸟,只能低声应诺。

当然,对于诸侯的撤军计划,王成和诸葛亮昨晚已提前议好。诸侯联军不能似来时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现在洛阳城连个地方警察部队都没有,他们要是拍拍屁股都走了,肯定又会“天下大乱”。为此,在单独留下谁都不合适的情况下,诸侯军还是分守洛阳四门,待朝廷的御林军回京接管城防之后,诸侯们再行撤归封地。到时若有赖着不走的,那就诸侯军加御林军联合,一起“办”他!

此外,对于并不能令王成“放心”的段煨、伍习二人,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教段煨、伍习在京城以“大赦”之名招揽四散的潼关叛军,待御林军回京之后,再由王成的雍州军“押”着段煨、伍习和召集起来的潼关叛军回潼关,给京城的治安减压,也可让王成稍微安心。

总之,以上两点意见提出之后,代表朝廷的王允和百官没有异议、诸侯没有异议、段煨、伍习也是没有异议。

于是,“大计”便算定下,王允急急发书往虎牢,教何进速派御林军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