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君臣失和 (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28

张昭离去后,孙权思索良久,派中书郎去了丞相顾雍府中。此时已临近中午,孙权在大殿上坐了一会,正准备离开用膳,中书郎回来复旨了。虽然孙权早已得过顾雍劝谏,心里有数,但一见之下还是免不了失望。

孙权见了中书郎第一句话就是:“丞相就没有说别的吗?”孙权所以已知顾雍的意思,是因为顾雍有一个习惯,每逢孙权派中书郎到他那听取意见,如果他认为可行,就必然与来人反复研究论证,并设酒宴款待,反之,他就板起面孔,很少说话,酒宴当然也无从谈起。中书郎这么快就被打发回来,含义不说自明。

中书郎躬身答道:“丞相说如果陛下认为此事确实可行,就当以防范各类突发情况为要。”

孙权不禁感到一阵欣慰。顾雍到底跟张昭不同,他虽然也有时会与自己意见相左,但他永远不会摆出一副仗义持正的面孔直言犯上,一旦孙权决心已下,他就是再反对,也必尽心帮助策划。可是顾雍没有坚持己见,是不是就说明事情没有像张昭想的那么可怕呢?孙权想及很多前事,觉得大有可能,这是很多事实证明了的,他因此慢慢将心安定下来。

顾雍算是孙权最早的亲信之一了,当年孙权兼任会籍太守的时候,顾雍就早已追随在孙权左右。孙权不能亲到会籍理事,他就命顾雍以郡丞代行太守职责,顾雍在那里剿灭强盗,清除窃贼,内外整治,不久就使郡内秩序井然,官民都心悦诚服,这种能力足以使孙权欣赏。

顾雍的品质也很让孙权放心。顾雍为官,谨慎勤恳,文武都择才而用,决不用人唯亲。他为臣为相,功劳美事则归于上级、君主,过错恶事则归于自己。此人做事为人不事声张,身为重臣却谦虚待人,获得封赏再高,也一如平常。顾雍当初封侯之时,回到官署很久,他的家人都还无一知道,这件事当时很为世人惊异。每当在朝堂上有所陈奏之时,顾雍言语和缓却坚持正义,虽不疾言厉色,所奏却每每能够使孙权接纳,这一点谁也比不上他。总而言之,顾雍为官为相能忍辱负重,顾全大体,他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虚名,不呼朋引党,巧妙地做事,上能代君受过,使君臣和睦,下能安抚僚属,使他们忠心做事,偏偏他又持身以正,很少失去原则,这一点张昭万万不及。

这样的人显然正是最适合做丞相的材料,所以当最初大臣提议推举张昭为相时,孙权摇头说:“如今事情太多,做丞相责任太重,这对张昭没有好处。”后来丞相孙邵去世,众人又提张昭,孙权正色道:“难道孤是为张昭吝惜出力吗?做丞相的事情非常纷杂,而张昭性子刚烈,孤如果不听从他的意见,很容易滋生怨恨,所以做丞相对他毫无益处!”孙权看好的就是顾雍。

孙权从来对顾雍格外看顾,黄武四年,顾雍首次把母亲接到吴县定居时,孙权曾亲自前来庆贺,并在庭院里亲自向顾雍母亲行礼,这种荣耀其他人很难获得。孙权的举动给顾雍树立了很大的威望,其后,文武百官,甚至太子也跟来庆贺,这实际已是在为顾雍铺路。顾雍不喜欢喝酒,也沉默寡言,但是每一句话都言之凿凿,不易推翻,因此孙权曾经很感慨地说:“顾先生不轻易说话,但是说话就一定言中。”孙权给顾雍树立起的威望,和顾雍本人的行为举止,都不免使东吴人人畏惧。就因为这,张昭不能做到的事,顾雍往往很轻易就可以做到,比如饮酒。每逢饮宴之时,顾雍只要在场,大臣们都唯恐喝醉被他责怪,因此个个不敢放量痛饮,而顾雍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孙权每到此时也只能叹息:“顾先生在座,让人不能尽情欢乐。”如此而已。

所以顾雍为相多年,与孙权甚为相得,也普遍得到了臣僚的拥戴,他现在既然没有坚持反对孙权的决定,孙权就失去了最大的顾虑,他遂于三月份不顾群臣反对正式发出了出使辽东的诏令。

孙权的一意孤行使张昭大为气愤,他在张弥等人出发以后,从此无论孙权如何召唤也再不肯入宫朝见了。一再称病不出的张昭终于再次触怒了孙权,既然你张昭不愿意出来,他索性命人用土封住了张昭的府门,而张昭更绝,他随后在门内又用土封了一层,以示他永不再出的决心。

臣的关系一时又如水火,这种犹如常人赌气的情形在历史上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