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受命于天
作者:悲伤的白娘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29

西汉自孝文皇帝起,新皇为大行皇帝守孝,实行以日易月,即以一天代替一个月计算。二十七日后,新皇释服之日,即为登基大典之时。建昭五年四月己未,未央宫各殿的宦人宫女们忙着除去窗棂门楣上的缟素,换上吉庆的红绸以贺新君登基之喜。

太常近两年来一直抱病在身,因而新皇登基大典的礼仪诸事自然落到了太常丞张勃身上。今日天刚朦胧亮,张勃已经在未央宫前殿忙碌了好一阵。谒者、礼乐的布置,诸侯王大臣们的席位安排,诸事虽然细微繁杂,但关系到天子威仪和朝廷体面,丝毫马虎不得。

执掌天时星历的太史令来报,辰时三课正是吉时。张勃接报,回头问侍立一旁的小黄门道:“眼下什么时辰?”。小黄门匆匆奔向偏室的计时沙漏,复而回禀张勃道:“回大人,眼下辰时一刻”。

“谒者何在?去承明殿告知诸侯王大臣们,一刻后进殿朝贺新君”。待谒者离去,张勃又召来刚才的小黄门吩咐道:“你到赵公公哪里跑一趟,请赵公公告知陛下,登基大典就要开始了,请陛下移驾未央宫前殿”。

看着小黄门离去的背影,张勃长舒一口气。一两个时辰的往来调停,的确把他累坏了。环视一眼开阔敞亮的大殿,朱漆的方柱和处处彩绸相得益彰,置有天子席位的台阶下,左右各有两名红衣黑甲的期门郎执戟跨立,年轻的面容英姿勃。

没由来地,张勃在心中生出许多感念:一百多年啦,今日在这大殿之内又将改天换日,一位年轻的天子,一位有着不羁之名的天子,一位出手便斩杀三百余口而毫无顾忌的天子,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将带领大汉走向何方?

“赵一,拿剑,把剑拿给朕”。两个婢女一前一后替萧问天打点着冕服和鞋履,萧问天却伸手向赵一命道。

赵一忙走向剑架,面对大汉历代天子用过的宝剑,他有些迟疑不决,不知道该取哪一把好。思忖片刻,赵一从最顶上取下高皇帝斩白蛇之剑,转身奉与萧问天。

“朕不要这把,把武皇帝的剑拿来了,你再把景皇帝的剑抱着,抱好喽,一会站在朕身边”。

一答道。尽管对新君这一举动十分不解,但是还未摸透天子脾气,赵一可不敢多问一句,照着天子的吩咐做就对了。

萧问天弯腰从车驾上下来,一脚踏上前往前殿的石阶。兴奋?期待?惶恐?迷茫又飘飘然?曾经的上尉军官何曾想过,有一日竟会阴差阳错地加冕为强汉帝国的天子?长长的青石台阶清幽而冷寂,两侧值守的执戟甲士一齐向他施以军礼。萧问天一人当头拾级而行,脚步渐渐踏实而稳健,他知道,迈过这几十道石阶,就在那恢宏巍峨的前殿之内,人间至尊的席位正在静静地等着他,一旦坐上之后,自己应该忘记曾经名为萧问天,而新的名字只有一个,叫作大汉天子。

“陛下到……”。

殿中群臣一听到谒者通禀,连忙在各自的席位上伏下身子,待眼角的余光扫到一双阔步前行的双脚,一齐唱颂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衣袖拂动,接着便是掷剑于案出的铿锵之声。

“都起来吧”,萧问天落座在上,遍视脚下的群臣后命道,“赵一呀,宣先帝遗诏”。

赵一领命,侧身将抱着的长剑交与小黄门,再从小黄门手中取过元帝遗诏,朗声颂读起来。在遗诏中,元帝总结了自己在位十五年来的得失,针对一些时政弊病提出了改进的办法,并寄予新君莫大的期望。诏书内容并不算长,小半刻赵一便念完了,复而转身将诏书交与小黄门,自己依旧抱好景皇帝的佩剑侍立于萧问天后侧。

依照礼制,在新皇的登基大典上,先要将大行皇帝的遗诏颁示众臣,以示皇帝位传承的合法性。其次,继位的新君颁布诏书,追思先皇功绩,阐述自己的施政纲领。所以,此刻的大殿之上,众臣听完先帝遗诏后依旧俯身在地,准备聆听新皇的第一道诏书。

“诸位都抬起头来”。

诸位大臣等了许久却没有听到新的诏书颁布,正觉奇怪间,耳畔传来新皇年轻而沉稳的声音,于是众臣依言抬头平视,一个个老气横秋的不显声色。

“诸位都在等朕的诏书吧?赵一呀,把这二物拿下去传示于诸位大人”,萧问天说完,一把抓起身前长案上的武皇帝佩剑,递给了赵一。

赵一依命而去,捧着两把剑自丞相、大司马和御史大夫开始,一一传示于朝堂上的各位诸侯王大臣。各位大臣看过之后皆是不明所以,一头雾水地相互窃窃私语。只有左将军史丹为先帝近臣,平素于这些皇家器物之事甚为留心,认出两剑来历,但他同样猜不出新君此举是何用意。

“都看过了吧?有人能说出两剑来历吗?”,待赵一在大殿中走了一圈,萧问天便开口问殿中众人。

良久无人作答,萧问天只好自己说出来,“此两者,为孝景皇帝和孝武皇帝最为喜爱的佩剑,为什么要传示于你们?因为,它们就是朕在登基大典上的诏书!是朕颁布天下的第一道诏书。先皇不幸盛年崩殂,而今,朕继天子之位,于内当效法孝景皇帝,轻赋薄役,与民休息,从而固本以强国,于外,当效法孝武皇帝,廓清四方,横扫寰宇,以期开疆拓土,扬我大汉赫赫声威!望诸位尽心辅佐于朕,上承先辈之伟志,下抚黎民百姓而安四方”。

萧问天的一番话说得酣畅淋漓,**飞扬。殿中诸位大臣莫不心有震动,俱感锐意进取的清新之气扑面而至。少年雄心可上九天揽月,今后朝堂之上的风气恐怕要大变了,是福还是祸?众人心中皆无答案。

“丞相,如今还有那些位子空缺着?”。

丞相匡衡眼皮一跳,心头一紧地暗道:“来啦,暴风雨总要来,不知要洗拂去多少人啦!”。想归想,匡衡依旧面色如常地举笏奏道:“禀陛下,现有少府卿一职出缺,另太常重病在身,不能理政,其余无缺”。

“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丞相,朕没说错吧?朕倒有个合适的人选,太子府家令丞孙进人才难得,这个少府卿,让他先干着吧。太常么……尽心尽力服侍了先帝一朝,劳苦功高,进爵一级,赐金两百,令其就第养病。太常之位,由安平侯王舜接任”。

丞相匡衡还在张着耳朵聆听天子下文,未料天子就此止住话头,没有另行宣告更多的人事变动,不由得心头一松,大舒一口气。云散天开了么?天下人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以剑示威在前,怎地如此高举而轻放?如此行事真是让他难以琢磨。

匡衡正恍惚间,上面又传来天子的声音,“行了,诸位还有事么?没事的话就散了吧。朕不日将谒高祖庙,到时再另行颁诏,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退朝!”。

萧问天从席位上一跃而起,从赵一手中抓过武皇帝之剑,昂阔步地迈下台阶,向殿外走去。时礼乐大起,谒者高声悠长地唱道:“大典礼成……”。

众臣一齐俯下身子,口中山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