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苦练箭术 一
作者:遗策      更新:2020-02-25 10:49      字数:3303

果然不出韩泫所料,黄忠又说道:“马术,其实也就那么多。任何一个将领只要花点时间和精力,都能驾驭好马儿。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体能和武艺!”

说罢,黄忠便开始真正拿出压箱底的本事了。

韩泫跟着黄忠,两人一前一后走进了后帐。

嘿哈,此地其实是黄忠的私帐,里面陈列着各式兵器,都是黄忠多年收集的藏品,当然,他最珍贵的黄杨大弓也陈列在此。他们走到弓架前,弓架上至少摆放着二十副弓箭。

黄忠对着正在好奇不已,四处观望的韩泫说道:“学习射箭首先是选一把好弓,有人说要从普通弓箭练起,我并不这样认为,很多用劣弓的习惯一旦养成,将来想改就很难了,所以我一直主张选弓为练箭者的第一要务。”

黄忠说着,从弓架上取下一张弓递给韩泫,“你试试这把雕弓,是越人所制,耗时三年,力量只有八斗,正适合你。”

哎呀?雕弓,名字不错。看来我用的弓,很吊(雕),韩泫心里偷笑道。

韩泫快速地接过弓,未等黄忠继续说下去,就张弓空射了一下。

只听‘崩!’一声弦响,大帐内顿时响起一片嗡嗡之声,黄忠又笑着递给他一只牛角扳机,“韩泫你大爷的,急个屁!这个戴在拇指上,否则弓弦容易割手。”

呵,我割手了你才告诉我这样会割手?真是幽默

不过韩泫也怪不得自己的岳父黄忠,他只能怪自己太心急了。

但是黄忠递过来的东西,仿佛韩泫是比较知道这东西的,这就是扳指,一般用角或者玉做成。

扳指古已有之,现在大众说的扳指其实是指满清时期旗人戴在手上的饰物。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

韘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

扳指主要为控弦的手使用,托箭的手当然也可以使用类似扳指的物体,也可以不使用。

(为什么这么说,祥弓坊射箭方法有一条就是箭搭在弦上的点要高于出箭点多半个小手指肚的高度,这样箭出去的一瞬箭是在搭箭点的上方出去、是高出搭箭点出去、不是贴着搭建点出去,这样就防止了箭羽伤手的问题,关于这点大家可以亲自试验;托箭的手如果也使用类似扳指的东西也是可以减少摩擦并给搭箭的手第二道保护)。

扳指主要为古代射礼用具(一,如果你带着扳指是很难抓牢其他的兵器的这在以力角逐的战场是吃亏的;二,古代的弓弦普遍比现在粗很多本人收藏的古代牛皮弦有的都在51毫米)弦比较粗单位面积的受力就相对较少;三,古代人气力不是现代人能比的)。

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国外则突厥—土耳其、韩国至今仍在使用。期间,各种式样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与清朝,则主要使用桶形扳指。传统的汉族扳指儿与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儿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

据考证,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纪以后,目前发现出土最早的桶型扳指为战国时期,型制和清代的桶型扳指极为相似,现存于晋城博物馆。

17世纪以后,满族将扳指发展为首饰。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

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入关以后,举天下以奉养八旗,不劳而获,待遇优厚,八旗风气日渐奢靡,扳指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制作扳指,相互攀比炫耀。最终,形成了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风气。

军事所用的扳指,现今俗称武扳指,皆由驼鹿角盘骨制作,取材时选用角盘骨特有的带有髓腔孔的,位于扳指中间部位,佩戴时髓腔孔位于右手拇指关节处利于排汗。扳指中部带有一整圈髓腔孔的最为好用,使用长久髓腔被汗液沁黑称黑璋,黑璋环绕是名品。

满族人入关后,大量贵族子弟不再习武,却仍然配戴扳指,由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润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碧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勾弦放箭方式,宋代亦称为“胡法”,主要流行于西方使用单体弓的区域。其特点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相并勾弦,箭在弓左(以左手持弓为准),现代射箭运动由欧洲开始,因而也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法也叫做“三指勾弦法”。

不同的张弦方式,主要根源于弓的不同特性。欧洲长期使用单体弓(一直使用到被火枪淘汰),体长而弹性差,因此必须使用较长的弓体才可以获得较好的威力;而中国的传统复合弓(现代复合弓与中国古代复合弓的形制差别巨大,不过他们确实都是复合的……)正好相反,弓体较短,但弓的弹性好。

于是,使用中国弓时,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不能使用太多手指。

中国复合弓的制造与使用,在世界兵器史上有着出类拔箤弓弩贡献,工艺先进且复杂,制作精良美观。中国和蒙古在骑射方面比西方要先进得多,复合弓短小、弹力大,骑兵也可以使用。而以英国长弓为代表的单体弓由于弓体太大(在威力相近的情况下,单体弓长度可达两米,而复合弓的长度可以限制在一米左右),只适合步兵使用,所以西方中世纪的骑兵多采用重甲冲撞的战斗方式,而在骑射方面鲜有发展。

关于扳指到底如何使用,也存在另一种争议——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用来保护掌握弓箭那一只手的拇指(托箭的拇指,而非拉弦的拇指)。如果右手控弦,左手持弓,扳指应该是戴在左手拇指,用扳指来托住箭杆。

有人提出:“因为亲身体验可知,箭飞出时,快如子弹,虽是柔软箭翎、光滑箭杆,也极易擦伤皮肉!”但是,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世界各国所发现的射箭护具,主要都是用来保护拉弦手的(其他有用来保护手臂不被弓弦打伤的,或者其他作用)。如果箭枝会伤害到托箭的手指,不可能古今中外几千年都无人注意。在实战中也可以发现,箭枝从来不会擦伤手指。

首先,射箭瞬间,弓体急剧伸展,弓弦急速回弹,弓弦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推动箭前进,这一力量是向前而不是向下的,因此,箭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损害手指。

其次,箭本身是有弹性的。稍微深入弓箭领域就会知道,选箭时一般要考虑箭的挠度和直度。所谓挠度,简单说,就是指箭的软硬。箭在发射时承受巨大的压力,越软的箭弯曲得越厉害,在回弹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大的摆动。

射箭时,箭一般是左右摆动的,上下摆动说明箭不合适。左右摆动表明力量主要是左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的。一般来说,箭要选硬一些的。在硬箭之中,可以选一些稍软一些,所谓“宁硬勿软,硬中挑软”。

第三,箭的位置也要不断调整。出现擦手时就要抬高或降低搭箭点。这样做的基本原理是,动物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所以说,一个优质的扳指,可以让弓箭射得更加精准,而且不容易让自己受伤。

这时,韩泫见黄忠左右手拇指皆戴有扳指,不由心中一动,他忍不住内心的好奇,问道:“黄老将军,余看你这手,好像可以左右开弓啊!?”

这个时候,黄忠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骄傲而又得意的微笑,说道:“那当然,一般大将者皆能左右开弓,箭术高绝者如吕布,不仅能左右开弓,还能一弓四箭。吕布那天下第一的本事,可不是吹的。”

艾玛!?搞大了!吕布居然可以一弓四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