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崇焕
作者:月下的耳朵      更新:2020-03-14 11:35      字数:1830

从我开始写袁崇焕的时候,便是一片骂声,大多数人觉得这就是个叛徒,内奸,大明的蛀虫。有的甚至说,没有他大明不会亡。

我写书不是为了骗钱,有些东西需要思考我便思考,需要查证我就查证,有的地方或许有些疏忽,但是袁崇焕这一点我自认为没有。

一开始这本书定义便是热血,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做家丁,一个现代人,如果到了古代,立刻就拉大旗造反,不现实,说句粗俗的,他连上完厕所怎么擦屁~股都不会,更不要说其它的事情了,所以他要有一个过渡的地方,这就是做家丁的原因。到后来上山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定义为热血的书,必须加快节奏,所以本来要展开的蒙语的情节被我切掉了。

有的人说你这说话方式太现代了,这一点我承认,一开始我的思想受到了古龙先生的影响,他在书中的序中说,我们没有听过古人怎么说话,所以怎么说都合适,我就懒得考究了,听到了意见之后,这些章节我已经尽力在改进,让大家觉得不是这么突兀。

再说袁崇焕其人,几百年来关于他的争论不休,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国贼,现代社会这发达,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考究,书上写的不一定对。

首先,孟森先生说:“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

孟森先生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第二,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说:“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周延儒和温体仁先后入阁,顶替了他们,成为了大学士。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基于这两位前辈的论断,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崇祯二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防区借道蒙古走大安口逼近北京,六天之后,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到达遵化,十三天之后,袁崇焕所有大军到达蓟州,距离北京一百四十里。这场大战,袁崇焕手下满桂,赵率教战死,满清退兵之后,袁崇焕立刻被下狱。辽东将士在祖大寿带领下撤回关外,袁崇焕在狱中写信让祖大寿回来,祖大寿继续回来防御。八个月之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北京城里的人,以一钱一块肉的价格买了他的肉现吃。十四年后,李自成逼近北京城,辽东将士接到勤王旨意后,十七天走到了唐山玉田,北京失守。

我写的书,是一帮坚持了三十年没有忘记大明的将士反清复明的故事,为什么程孝廉要在他们面前说袁崇焕是英雄,因为他这一生,一直坚持守卫辽东,不曾放弃,这种精神可以激励将士们的士气,辽东将士从奋勇作战到彻底死心,不过用了八个月,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若是辽东将士真的还在袁崇焕的麾下,至少崇祯不会吊死煤山。说袁崇焕耗尽大明钱粮的人不要忘了,李自成进京之后,弄到了七、八千万两白银,袁崇焕一年的军费不过几百万两,谁耗尽了大明的钱粮自己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