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击队的学生—卡尔逊
作者:幸运特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101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优秀指挥官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vans·Fordyc·Carlson,1896-1947)将军出生于美国纽约州一个牧师家庭,1912年加入美国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上尉衔退伍。。1922年他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后,曾于1927-1929年、1933-1935年在华担任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1935年回国后,以上尉衔任罗斯福总统在佐治亚州温泉公寓的卫队副指挥。

1937年7月,他第三次来华,任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上海美国海军武官处情报官。来华前,罗斯福总统与他单独进行了长谈,要求他直接写信给总统本人,通报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并对他们两人之间的通讯绝对保密。于是,从1937年起,卡尔逊便定期向白宫报告他在中国的见闻,供总统参考。

同年8月中旬,卡尔逊抵达上海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从北方传来了中国的八路军在山西省取得了一些小胜利的消息”。他思考这些消息时,曾写道;“我开始看到席卷这个国家的团结和民族主义的强有力的精神,能转变成令人生畏的抵抗方式。或许北方的领导者正在做了。用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去抵消日本人在火力和机械化装备方面的优势。如果是这样而又成功了,就将改变这场战争的整个面貌。”

于是,他决定到北方去亲自考察八路军的作战方法和和理论。在得到在驻沪美国亚洲舰队总司令哈里·奥弗里茨·亚奈尔上将的批准,经过端纳和斯诺的联系和国共双方的同意后,卡尔逊持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军用通行证,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和美军观察员的身份,于1937年11月下旬从南京出发,正式开始了他的华北敌后考察。卡尔逊途经武汉、郑州、西安、淦关、临汾,于同年12月中旬抵达山西省洪洞县高公村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自迎接,成为考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外**事观察员。

为了让卡尔逊了解八路军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朱德专门为他召集了参谋会议,回答他提出的所有问题,还安排他先后会见了任弼时、左权、彭德怀、**等八路军指挥员。同时,卡尔逊结识了史沫特莱、丁玲、周立波。12月26日,卡尔逊背上干粮袋,在一支小部队的护送下,开始向千里之外正遭受日军疯狂进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发。途中,他先后会见了刘伯承、薄一波、徐向前、陈赓、陈锡联、徐海东等人。于1938年1月29日到达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河北阜平,受到聂荣臻和举着“欢迎美国朋友”三角小纸旗的边区群众的列队热烈欢迎。在参观访问之后,卡尔逊又越过同蒲路的日军封锁线,到晋西北访问了贺龙,然后又赶往洪洞与即将率总部赴太行前线的朱德进行了一次长谈。经过这次在敌后步行3000余里,往返51天的旅行考察,虽然“**人并没有减弱卡尔逊对美国原则的信仰,但是,**军队的训练教育方法,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指挥官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明能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月下旬,卡尔逊又往徐州和台儿庄前线访问,会见了程潜、李宗仁、孙连仲等国民党军将领。然后他写道:“我已看到过两个阵地战前线的军事行动,也看到了游击战的前线。这两类战争,后者似乎更适合于中国的目标。”

在考察延安的10余天中,卡尔逊与**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这是**第一次直接向一个具有官方身份的美国人进行的谈话,而且这个人还负有定期向美国总统直接报告中国情况的任务。**就国内外多方面的间题同卡尔逊进行了畅谈,其中着重向卡尔辽详细讲述了**关于抗战和建国的主张。**还介绍以刘白羽为首的五位青年文艺工作者陪伴卡尔逊去敌后考察。

卡尔逊对中国抗战的考察总共历时约8个月,行程8000里,足迹遍及延安和北方所有抗日根据地,会见3国共两党领导人和几十名高级将领,经历了许多场战斗,了解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证实了看来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实”,“这就是:日军推进的速度很快,与此同时,红军也神速地深入敌占区开展消耗战,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使他从游击战争的发展看到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前景,从**、八路军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卡尔逊的言谈与美国海军部的看法大相径庭,更使华盛顿方面和国民党方面绝对不能容忍的是,他把一支**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当作抵抗日军和民主的典范来加以颂扬。于是,1938年9月16日(一说17日),卡尔逊接到不得在公开场合发表类似上述情况的谈话的命令,否则要严厉追究责任。

经过一天的痛苦思索后,卡尔逊于9月17日向美国海军部提出辞呈。

就在他决定辞职后没几天,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却拍来准备晋升他为少校的电报,但他毅然表示不能接受。

为了不受限制地宣传中国抗战、特别是**及八路军游击战,卡尔逊最终换上了平民装。此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中,他坚持不懈地就他在中国战场的经历,发表演说,撰写文章,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而四处奔走呼号,“即使是讥笑、批评、攻击,都不能使他屈服”。在此期间,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出版了《中**队》、《中国的双星》两本重要著作,大力宣扬中国抗战、特别是**及其领导下的敌后人民游击战争。

还在中国北方考察时,卡尔逊就深深地被八路军游击战的经验、特别是八路军的“集体精神”所吸引,深感有必要“在自己有生之年致力于在美国及其海军陆战队中理解和鼓舞这种精神”。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炸弹无情地震醒了整个美国。罗斯福总统支持卡尔逊的计划,并把自己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派来做卡尔逊的助手。1942年春,卡尔逊完成了建制为1000人的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营的组建工作,并担任该营中校指挥官,詹姆斯·罗斯福任该营少校参谋主任。该营是一支美国在敌后机动作战的突击部队,又叫“卡尔逊飞行突击队”或“工合营”。

卡尔逊一开始就特别注意该营“以北方朱德的游击队为模式,接受游击战术训练”。他认为,八路军的战斗力最主要是来源于教育部队懂得为什么而战。因此,他在挑选和训练士兵时,不但注意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非常重视他们的政治素质,也要求每个士兵都要象人路军那样明白在为谁而战。

他要求士兵学习八路军的严格训练,给他们讲他在中国和60多名八路军游击战士在险恶的山路上32小时内急行军58英里即187华里而没有一人掉队的故事。他注意“把斯巴达式的体育锻炼制度同他在八路军中体验到的官兵一致的战友关系结合在一起’,在营里建立“公开谈话制度”,以对士兵进行政治教育并接受士兵的批评建议。他和军官们放弃军队中一切传统的特权,平等地与士兵同吃、同穿、同工作、同战斗,同甘共苦。这就是他要在美**队中提倡的八路军的“集体精神”。他把它简单地解释为“同心协力”或“合力工作”,并用路易·艾黎创建的“工合”事业的“工合”这两个汉字表示,把“工合”当作突击营的口号。因而,人们也把该营称为“工合营”。

1942年8月,卡尔逊亲率一支有220人的小分队,奇袭日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总部所在地马金岛,以牺牲30人的代价,全歼守敌350人,击沉敌炮舰、运输舰各一艘,摧毁敌飞机2架,烧掉敌航空汽油1000桶,令美国人民为之振奋。

同年11月,在成为美军从防御到反攻转折点的瓜达尔长纳尔岛战役中,卡尔逊又亲率第二突击营在岛上开展了几个月的丛林游击战,伏敌30次,以死、伤各17人的代价,共歼敌800人,被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巡逻作战。卡尔逊因功被授子海军十字勋章,成为美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当时,美国报刊的评论文章都一致地指出,卡尔逊空运营之所以能取得上述辉煌战果,除了个人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良好的品质外,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八路军游击队。铁尔曼·窦尔登在其《美国海上奇袭队》一文说:“卡尔逊奇袭队的战术取法于中国有名的八路军的游击战争。”[[[CP|:554|H:409|A:L]]]波顿士的《中国游击队的学生—卡尔逊和他的突击队》一文说;“卡尔逊在中国游击队中差不多有两年光景,进军与撤退共走过二千多英里路。学习着那些后来被应用到训练海军陆战队的教训。”该文还说:“中国游击队的军事情报比日军灵通,因为战区的人民都相信游击队。游击战士对老百姓的生命与财产非常关切。卡尔逊在所罗门群岛领导作战时也运用这一原则”,使老百姓乐意援助他们。

卡尔逊是最早详细了解并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八路军游击战经验的美**人。通过卡尔逊的勇敢和有效的实践,不仅进一步证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性,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抗日游击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其他战场的积极影响。而这也正是卡尔逊对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