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大战之前 第十一章 货币改革2
作者:梦之名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33

统一货币是国民经济保持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中国的货币却显得那样的混乱,虽然张文英早已开始货币改革,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也不可能强迫所有人立刻改用纸币,而且之前的事情可说是一个接着一个,货币改革也就只好一拖再拖。

说到中国货币的混乱,其原因又是出在那个腐朽的大清王朝。

从清初起,清政府就建立了一种银钱同时并用的货币制度,这一制度自建立便存在着诸多弊端,但也与当时的财政经济运行状况相一致,大家倒也相安无事,这一制度也运转的很好。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财政收支内容与规模的扩大,其固有的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并展到积重难返、无法运行的程度。

先是货币行权极不统一,清政府始终沿袭着其前期的分散铸币政策,即中央和地方均有铸币权。就中央而言,铸币机构就有两个,一个是宝泉局,直属于户部钱法堂,另一个是宝源局,隶属于工部,二者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外省所用制钱均由地方铸币机构提供,早在顺治年间,地方铸币机构就有十余处,到了乾隆年间,一些边疆省区和产铜省份,如新疆、西藏、云南等,也都先后拥有了铸币权。

此外,民间的私铸钱币现象也十分严重。特别是到了咸同年间,因战乱造成的交通不便,许多地方银根紧张,几近无钱可用,有的地方将生铜私铸成制钱。有的更将官钱销毁,自铸制钱。私铸钱币因掺进大量杂质,铸造工艺又十分简陋,其重量成色与官钱大不相同,混在官钱之中抛向市场,经常给商品交换和政府税收带来诸多困扰。

制钱如此,银两也并不可靠。不同种类银两之间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使得价值难以统一,兑换手续相当复杂。这种币制的混乱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中地交易成本,也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的影响。

满清政府也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币制混乱的问题。也曾试图改革,但其币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存在严重失误,甚至是混乱和自相矛盾的,改革既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也没有准备必要的配套措施,尤其是没有将铸币权真正收归中央,更重要的是清政府的改革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应付自身地财政危机。$$没有准备必要的财力作后盾,结果轰轰烈烈的币制改革自然也就没有成功,而地方却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币制混乱地局面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改观,反而一不可收拾。

张文英自然知道其中的危害。但他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有计划的分两步走。

第一步就是费两改元。在这里张文英使了一些小手腕。他先征得了商界主流意见地支持,并利用自己本身的雄厚财力,特别是积攒下来的大量黄金,谋求到了对外币值的相对稳定,接下来他又从全国各地调动银元与白银,加以炒作,造成那些反对意见较为激烈地区白银与银元比价的短时间剧烈波动。价格波动使得商人们无法适应,银两价格地急下跌,使银元负债的银两持有者蒙受了巨大损失。民间对此更是很有意见。反对地声音很快消声灭迹,废两改元的呼声迅高涨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那些地方实力派力量逐渐削弱,能够与中央对抗的可能越来越低。而财政部这个时侯却偏偏摆出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邀请上海的中外金融界领袖组成废两用元研究委员会,研究决定先从上海开始试行废两用元。同时颁布的新的货币法规定将银元的铸造收归中央造币厂,其他各厂局不得铸造,从法律上保证了货币地统一,还对流通中货币地重量、成色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张文英倒也没有改进杀绝,允许原有地货币在一定期限内流通,以保证经济运行的稳定,并未货币的标准化留出时间。

上海地区最先实施废两用元,由于减少了银两和银币之间的重叠流通,市场对新货币推行反映良好,而其他地区则翘以待,试行了仅仅两个月不到,张文英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中央造币厂也有充足的货币应付更放的压力,于是立刻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费两改元。这或许也是张文英推行的所有改革中一开始实行便获得的支持者最多的一次。

费两改元是的国家的货币迅得到统一,节约了成本,加了经济运转,而且将货币的行权收归中央,对于当时张文英正在进行的削藩也有很大帮助,而改革的成功又使得张文英的个人声望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文英心里当然清楚,仅仅是费两改元是远远不够的,正当他打算趁热打铁,将货币改革继续进行下去时,与日本人的战争去已经迫在眉睫,他也只好暂时停顿了下来,好在的是货币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事情有时候往往是非常奇妙的。让人们多少有些意外的是,在货币改革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的并不是盟友德国人,也不是对经济最感兴趣的美国人,而是英国人。英国人对于张文英是不满的,甚至说是仇恨的,但英国人在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对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十分关注,因为这毕竟也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英国人不知派来了经验丰富的专家,甚至还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作为担保,而且由于有英国人参与其中,那些亲英派的人士对于改革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要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原本是站在改革的对里面的。

与日本人的战争结束后,张文英原本并不立刻开始进一步的货币改革,理由是时机不对,而此时一场新的危机却使得本已错失的改革机会又回来了,而这场危机的制造者就是大洋彼岸的那个富裕国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