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 行
作者:大马哈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28

所以唐荣此次巡行东郡的根本方针,便是贯彻一个“疑”字。以此将各地官员长期形成、但并非铁板一块的关系网、利益网打破,只要一个地方出现突破,便会出现损一发而动全身、一呼百应地连环反应。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真正行为端正,问心无愧的人是无惧于他人的告发,而这奸佞贪官,心术不正,整日疑神疑鬼,却正好生受这“疑”字。

至于内部瓦解各地官员的策略,便是令一方当政官员之间,互不信任、互为防范、直到互为攻诘。而达到策略目的、制造各官员之间裂痕的具体方案,主要便是用“间”——比如学那曹操间马超的挖信以及其它伪造笔迹、似是而非、在会见一个官员时又让另一个官员出现、无意中言辞流出一两句捏造的他人所言……等等用“间”不一而足,令官员互相猜疑。

而外部破坏,便是效法毛XX当年的“掺石子、拌沙子”策略,大字报、童谣、小道消息,甚至在个别的县派人故意行贿,以检测为政者的廉洁奉公,当即拿下数人,并将消息散布出去,令各地官员分不清真假。不敢再行随便收受贿赂。

同时由桥瑁在各县颁布鼓励机制,如率先举报者从轻或无罪发落、告发者奖励证实落罪者三成家产等,如同汉武帝对财产普查时的鼓励举报措施一样,由于有前车之鉴,令贪官们个个殛殛可危。

为官一任,无论是名副其实还是虚有其名,人人都想做个“好”官,而好官的标准必须有两重,一是要做百姓眼中的好官,二是更要做同僚们眼中的好官。特别是后者,得罪人的话不能当面说,得罪人的事不能当面做。做得罪人的事固然要背着人,做讨好人的事却一定要让人知。这样才能得到众官的拥护、褒赞与日后的升迁。

于是唐荣将所有唱黑脸的举措全归于桥瑁,自己则假做那凡俗好人,有送礼的一概不拒,让各人均以为是同道中人,与前任无异,人人赞口不绝,却不知已被唐荣一一登记在册,只待有朝一齐秋后算账。

而另外,受许邵等人的“月旦评”启发,由唐荣主编,专门创刊设立《半月评》,每半月发布一次兖州清官、好官的评选,虽然册中并未评选出恶官贪官,但人人都知,如果长久未能上榜,这人也离下台也不远了。于是变相地令贪官们开始顾及自己的民间形象与口碑,贪污行为也大为收敛。而唐荣在民间的升望也得以迅速提升。

中平六年三月,历时一个月马不停蹄的行巡,唐荣已初步掌握了郡县官吏的忠奸良莠、能力高低,并探得不少在野贤士。

三月下旬,由桥瑁升唐荣为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的升迁举荐。

东汉官员选拔任命所采用的举荐制度,实际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王朝中最**与最失误的。

其实举荐之风的危害早在西汉末就已出现,能被举孝廉为官之人,绝大多数都是在士宦门阀之中产生,以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以及对被举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讥讽。

而到东汉末陈群创出的九品正中制(并不是后世所说的一品二品的九品官制,而是指人品,共分为九品,即上上人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等以此类推直到下下品),更加混帐糊涂、变本加厉,以至到后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当权者大多尸位素餐,根本无治国安邦之能。

从百年后五胡乱华到东晋偏安,除了三国战后的国力衰退、人口减少外,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只重出身、不重才能的九品选拔制造成的。文无贤臣,武无良将。仅有的几个,又被笙箫歌舞,只求偏安的江南门阀所压制,因此,虽然在汉初百废待兴时创建的举荐制度有其历史优势,但在社会逐渐步入稳定后,举荐与九品制,几乎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政治败笔。

(再说句题外话,这陈群,素为大马哈鱼不喜。因其出身名门,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均为当世名士,所以一贯骄傲自矜,瞧不起寒门之人。当曹操破格录用郭嘉后,便多次背后煽风点火,诽谤郭嘉,最后一次曹操实在忍不下去,问了句,你总说别人人品不好,那你说说到底是什么不好,此僚却是张口结舌,郝然退下。)

而这里不得不承认曹操的治国之能与目光远大,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曹操年仅25岁,灵帝令公卿举荐通晓《尚书》,《毛诗》,《左传》的人才,曹操因此被举为为议郎,但他却并不因举荐之恩而讳言,反而上书公卿举荐制度的不当。而当权之后,更是大力提拔下层士子,如戏志才、郭嘉等,终于才能成就霸业。

有鉴于此,唐荣所做的第一步,便是大力举荐出身寒门及普通家庭的人才,逐步削弱士族门阀的影响力。四月初,由唐荣举荐,桥瑁征数十位在野士子,其中大多为寒门出身。而亦有士子豪门中人,皎皎者以曾任高平令后辞官回家的山阳昌邑人满宠、济阴乘氏县聚数千门客的李乾及其侄山阳巨鹿人李典为首。

四月上,新官到任之后,唐荣将行巡期间收集的不称职者及贪官资料一齐公布,全郡15县有6县县令(长),数十位四百石以上官员撤职、全郡之官风为之一清。

此外,唐荣还建议实行开科取士,以才录人。但却被桥瑁否定,因为这将与现行的举荐制度相悖,无异于与朝廷对抗,大可落人话柄,有谋逆之嫌。唐荣自知无法说服,唯有藏于胸中,只等自己一朝有了根基之后,才能施行。

中平六年四月夏丙辰日,灵帝崩,蹇硕等秘不发丧,欲除何进。袁绍等率御林军五千,与三十大臣入,于灵帝柩前,扶太子辩为帝,史称少帝。

…………

一场生死攸关、跌荡变幻就此展开。

这一章为政的内容写多了点,少了许多情节,有读者或会觉得枯燥,但为了想将本书写得饱满一点,这些功夫不得不做。请大家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