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的荀子
作者:天残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42

荀子(前325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曾指出齐国当今被楚在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若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后齐国果然险些被灭国。约公元前264年,也就是范雎相秦期间,荀子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回到齐国后,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开始从事教学和著述。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没有几年也去世了。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孙氏之儒指的就是旬子这一派。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或“俗儒”,对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所以说荀子的思想丰富,学识渊博。在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荀子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最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名言摘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8.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