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环卫
作者:风残衣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32

对外空间的开发十分困难,但拥有了前苏联航天核心技术的小风机器人王国,终于在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打了一个完美的开局。

当最初的三位蜘蛛型机器人送往外太空后,南极基地以每周一次的规模大举进军外空间。

机器人和轨道空间舰艇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被完善。首先革新最频繁的是空间舰艇,经过连续五周的实际检验,轨道空间船已经完成了对接其他空间船的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一种叫做“黄蜂腰”的对接方法。此技术可以成功的对两船只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方便脱落分离。

其次机器人的外空间型的开发也非常全面,第一是高智能轨道空间舰艇机器人的程序开发;第二是外空间作业型机器人的开发。

外空间作业机器人是以蜘蛛型机器人为模本,添加的太空技术和外空间失重状态下保证生存能力的关键构造。

该种类蜘蛛型机器人被小风命名为制式蜘蛛太空型,也被称做太空蜘蛛或蜘蛛二型。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对所有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力,同时改进了蜘蛛脚的技术,使其功能大大的增加。

当轨道环卫六号成功进入地球轨道后,“主人,轨道六号已经成功到达预定工作位置。”小蓝对小风汇报说。

“主人,该空间舰艇仍然是不可回收型外空间船只,成员包括大量的精密仪器工作机器人和主脑程序通讯机器人还有十五名太空蜘蛛在内无一故障,并将在五分钟后回合轨道空间三号,进行对接。

“对接后他们的工作是什么?”小风问道。

“主人,他们的工作是与空间四号和五号一起寻找失踪的空间一号,并且予以修复和对失踪舰艇上的机器人补充能源。”小蓝回答道。

“我们的舰队技术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在太空建造舰艇直接用于对太空的探索和搜寻?”小风问道。

“主人,目前我们所探索的位置几乎没有建造舰艇的资源可以利用。”小蓝回答道。

“我们不是投放到外空间很多的空间垃圾吗?这个可以回收利用啊!”小风对小蓝说道。

“主人,我会尽快让技术部门开发这个课题。只是,在外空间真空状态下的锻造工程几乎颠覆了我们已知的冶炼技术,估计需要很长时间。”小蓝对小风的问题作出了回复。

前苏联航天技术的空间站水平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七十年代就有成功的工作记录。

而这次的技术掠夺,小风的机器人王国更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开发,运用上了小风先进的机器人技术。

初步的空间站技术,主要是将两个或者多个轨道空间舰艇对接形成的,在此小风运用的“黄蜂腰”对接技术有别于前苏联的直径四米的桶状圆柱衔接对飞船接舱技术。

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南极基地连续发射了七艘轨道舰艇,样式不断更新,设备更是不断的先进。

每艘轨道空间舰艇都会对轨道上散布的空间垃圾进行收集,并带往空间舰艇对接集结地——空间站。

该空间站的主要工作目前仍然是对小风的轨道空间部队进行补给和回收修复一些简单的人造天体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轨道环卫工人,对所在地球轨道上的空间垃圾进行清理。

空间船台的技术攻关难度可想而知,舰艇的动力能源也必须设置成太阳能源才可以得到补充,如果燃料都要从地面上通过运载火箭输送那么这样的舰艇也不可能达到较高的巡航能力。

空间船台的建造进入僵持阶段的同时,火箭技术和人造卫星技术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没有进入实际检验,但小风机器人王国的运载火箭已经经过运算可以将运载体,送到太阳系中其他临近地球的行星轨道。

而有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海洋舰队与主要基地更是如虎添翼。各个舰艇在改进原先的数学定位结合全球卫星定位后,可以更加精确的确认海面舰艇和即将进入区域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运动效率,也使得各个同海域舰艇的统筹作战能力大大增加。

南极基地和二月间新近加入的四艘神话级水下航空母舰总共九只航母编队的航空兵部队也在卫星定位的帮助下,确保了出勤的安全性。

同时,航母编队根据先进的技术,由火车亲自设计和演变出了新的作战方式——运动型战斗机战斗技术。

该技术可以使的在航母编队的不断运动中,使出勤飞机可以精确的对回收自己的航母定位。同时保证了航母在起飞飞机战斗后可以由以前的水下潜藏和小范围迂回,变成彻底的远距离逃逸,由此大大提高了战略攻击的效果和对战略资源的保护。

形成了各个海域的既得利益和战略资源的防御网。

南极基地的八个航空兵基地之间的出勤统筹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七个空军基地中每个基地的二十五个中队,如今每天只要有三个中队出勤就可以保证整个基地群周围没有搜索观察的死角。

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环南极防御网。

整个地球环卫网络并不是小风提出的,是通过明天、火车等自主智能型机器人根据小风总体防御性战略的指示而自主开发的,这证明了智能型机器人的智力和开发能力,也同时证明了智能型机器生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