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条件(2)
作者:云中青天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44

时间悄然流逝,有些事情放在心里,我担心也没有用。

汉建安十七年夏,公元二一二年。

汉左将军刘备的结义兄弟,荡寇将军,汉寿亭侯之关羽关云长举荆州兵四万,前后分三队,浩浩荡荡处襄阳兵出,越过襄江,直杀奔樊城而去。

而我,自然追随在了其中。

自从来到襄阳以后,我竟是一连十多天都没见着关羽的面。用关平解释的话来说,这十几日,关羽在与徐庶商议着北伐之事,不眠不休地做着出兵的准备。而直到万事准备就绪,大军就要出发的时候,关羽这才想起了我。

当时二人相见,情景这微妙,气氛之尴尬,自然在情理之中。我无语,关羽也不愿多说。最后,一直威严而言谈甚少的关羽竟然不提及其他任何事情,只对我说了一句:“来日可于中军随某一起出征。”随后,就令我离开。

关羽的言外之意,我如何听不出来?便此时,我已经成了他的部将。

大军出发,一直无事,不几日至襄江渡口。而此时我荆州军马的前方,就是淯水和襄江的交汇处,再北上,就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如此,关羽召集众人,准备做战前最后一次商议,规划过江以后的战事安排。

行至中军,我才是我至今到荆州后第二次看见关羽。毋庸置疑,此时的关羽正当意气风发之时,去打樊城,更是他今生指点江山的开始。

关羽中军营帐内,关羽坐在正上方,右首便是徐庶,左首已然不见诸葛亮,这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而接下来,左面一列武将,右面一列文官,我,便是站在左面的中间。在我的前面,便是陈到、傅肜、廖化,我的后面,自然就是周仓、关平等人。这中次序是按官职来排的,我为偏将,自然站在中间。而右面,则又是一系列的文官,他们大多都是生面孔。

这又怎能怪我?离开荆州这么多日,我又是武将,成日只和一系列武将弄在一起,压根就见不找那些谋士的面。就此时,我可以说,右面那一排人中,我除了知道马良之外,其他人,我能听过名字就算不错了。而此刻,就在武将的这一排人中,我也有三个自己不认识的。这三个人的名字我听过,一个是马谡,一个是糜芳,还有一个是傅士仁。我总感觉还有什么人没到。

见众人站定,军师徐庶当先言道:“近我大军出发,意在打破南郡,一是为解东吴兵败危机,而来更是为我主开疆扩土,来日问鼎中原打下基础。今大军即要渡过襄江,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直通樊城,一条可直杀奔新野….”

从徐庶一番滔滔不绝的话中,众人总算听出来来了他的意思。如他分析,此时把守樊城的乃是曹操手下大将曹仁,此人文韬武略,善于守城,而相反,却说那新野城,此时并无曹操大将驻守,兵马更是极少,且樊城与新野又有淯水相隔。如此,依照徐庶的谋划,此时我军渡江,可一面打着大军直奔攻击樊城的旗号,实际上则是趁虚长驱直入攻打新野。

我正在想徐庶如此谋划确实符合事情,确是眼下可行的办法。岂不料徐庶这边刚说完,众人尚在沉思中,我身后就跳出来一武将,言道:“不可!”

众人闻言去看,我发现竟是一少年将军。若我推算,论年纪,此人与我相当,必是马谡无疑。

却说徐庶听见有人反对他的谋划,定眼一看,对这那将军,当下便言道:“却不知幼常有何建议?”

幼常,可不是就是马谡的字啊!当下听闻此人便是马谡,一时间,我好奇心大起,忍不住就是对他一阵观摩。

这时马谡言道:“新野之地,与我军距离相差相差太远,若我军前行,必动静颇大,所过之处又是曹操地盘,殊不知孤军深入乃是犯了兵家大忌?且此番我军人数只有四万,又分三队而行,不能集中兵力,若曹仁闻讯治下,从樊城绕道截断我军退路,而那时,新野又有豫州、宛城援兵赶到,我军轻动之下,不能打破新野,到时岂不四面被围?”

他这一番话说来,直让徐庶陷入了沉思。

沉吟了片刻,徐庶笑道:“幼常太过多心了。”

马谡闻言惊道:“军师竟不听我言!”

徐庶急言道:“幼常勿要如此急躁,且听庶慢慢说来。方才你之言语,自然是有可能,但以庶看来,此等情形却是太过极端了。幼常安知宛城、豫州有援兵可达新野支援?又何能判定那曹仁必得知我大军真正动向?幼常莫不是忘了,新野之地,我主曾在那里广积人心了?”

马谡闻言辩道:“军师安知此时新野人心不是已经向了曹操?如此安排,确是风险太大!”

徐庶道:“幼常所言,亦是理论上才可能发生的,放在如今情形,大可不必过分担忧。”这时徐庶却也想起来什么,眼睛一亮,便问马谡道:“幼常既有所计议,想必必有更可行之法,何不说来听听?”

马谡言道:“以谡看来,此番进军,我等大可直奔樊城而去,并无需要怕那曹仁!”

徐庶不明究竟,问道:“幼常此意何解?”

马谡侃侃而谈道:“此时曹操东西两面皆陷入苦战,汉中有近二十万人马,扬州亦有近十万人马与东吴纠缠,料想赤壁之后,曹操如何还能剩多少兵马?如此看来,如今樊城兵力只怕也空虚了,我大军四万而行,何愁攻破不得?”

徐庶道:“曹仁守城,总是兵少,亦有防备,攻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且曹仁足智多谋又骁勇善战,就算到时我军正面拿下了樊城,到那时,我军损伤亦会过半。如此,岂可置我军中士兵性命不管?”

马谡面色一肃,言道:“此为万全谨慎之策!急是战争,怎不有损伤?”

徐庶叹道:“若如此,则非义战也!我等与曹操,又有何异?”

………….

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竟是争论不休。徐庶一直认为,攻新野,可避免损伤,且能威胁宛城,造成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马谡则以为,攻新野不符合兵家道理,犯有兵家大忌,且拿下新野意义不大,要打,就必须从正面先拿下樊城,然后步步为营,徐图宛城,此乃最为稳妥之举。

而听了这二人之言,帐下诸人也都议论纷纷。武将到没有什么,他们只负责打仗,就算尽了本分。可是此时文臣中,则是分为两派。而毋庸置疑,作为兄弟的马良,自然站在了马谡的一边。

我却是极为震撼!这马谡,难怪会得到诸葛亮的青睐,原来此人计谋,也是喜欢步步为营,稳妥起见。只不过,这马谡和诸葛亮能相比么?想必后来诸葛亮会不顾刘备的临终遗言而重用马谡,便正是因为马谡喜欢办事稳妥的性格吧!

二人依旧争论着,面红耳赤的。这既是关系千万人性命的决策,徐庶又如何不会跟马谡争论?这马谡也是年轻气盛,自负一身所学,竟然敢于刘备坐下有名谋士争论。

一场众人商议的会意,立马成了两个人相互争论的画面,坐上的关羽再是一脸肃容,此时却也坐不住了,急是喝道:“二位暂歇!”

关羽发话了,这二人还如何敢说话?可不是,人家关羽还没有发表意见呢,这二人就急上了,实在有些过分。

这二人不说话了,关羽见状,便说道:“大军急要出发,眼前你等就分为两派,于军心何益?不可再说,且先听听众人的意思,再做安排。”

徐庶闻言老脸一红,唏嘘不已。而这时,他的目光却向我瞟来,我暗道:“不好!”那徐庶果然开口说道:“伯虎素来有智谋,何不发表一番意见?”

我傻住了。

这时关羽闻言亦是将目光集中在了我的身上,言道:“西川之时,大哥颇得你的鼎力相助,其中功劳不小啊!”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