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平江北 第188章 克扣官员
作者:浪桥断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982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十天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也绝对不能算短了,叛军得知自己的人已经全面的控制了陕北之后已经开始有组织的想着陕北转移,而陕北的那些叛军自从完全的控制了陕北之后也再也没有了什么大的动作,招兵买马自然是必须的,不过他们大多数的时候还是练兵

杨绛这个时候也同样的在练兵,两边现在可以说已经暂时的进入到了一种冷和平的状态,双方都是想灭掉对方,但是现在双方都有没有灭掉对方的那个实力,故而现在双方都只能憋着一口气训练军队,借希望于这些训练出来的军队能顶得上用场

相比较而言杨绛这里虽然说士兵们都还是多多少少的有一点训练的底子的,但是杨绛这里的心却不齐,基本上现在军队之中的内都还没有停息,杨绛知道这么做是不行的,因为若是内斗一直不停息的话那么军队必然把精力都消耗到了内斗之上,自然战斗力的提升加的无从说起了

叛军的情况要比杨绛这里好上很多,毕竟叛军现在的军事实力虽然在陕北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了,但是纵观全国,甚至纵观陕西现在陕北的叛军的军事实力还是远远地不行的,这个时候他们自然之道团结的重要性,而且现在叛军的高层任务都是白莲教的人,自然他们有同一个信仰,同一个领到,所以相比较而言白莲教控制下的这些叛军的战斗力在不断地提升之中

不过战斗力提升了并不意味着白莲教就一定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随着人员的日益增多,白莲教的军纪也是一天比一天差,当初白莲教的人起事的时候军纪还算是可以,但是人数发展的多了,鱼龙混杂,现在白莲教的军纪已经是一路的下降了,可以说现在除了教主亲自带领的白莲教的叛军军纪还算是比较好,就算是陕北的那只白莲教军的军纪也已经不行了

白莲教的人虽然擅长于使用宗教来蛊惑人心,但是毕竟总体来说中国人对于宗教并不是完全的相信这样也就造成了白莲教的人并不能完全的控制人心,人多了那么人心也就散了,在加上这次起义的人之中大部分都是没有起义经验的人员难免的对于军纪这方面约束的比较的松散,这也是军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莲教教主李大义并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曾经经过了上一次起义的失败之后白莲教在重组的时候就已经针对这一个问题重点的讨论过,曾经也算是做出来统一的意见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白莲教的人走了一个高层路线,也就是说主要现在是控制高层,而基层之上白莲教的人教徒人数并不是很多的,所以很多的事情到下面也就变了味了

白莲教主虽然对于这件事情也想过整治的方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这次支持白莲教的人不单单只有贫苦的那些苦哈哈们了而且还有部分地主也转而支持白莲教了,这让这位教主欣喜若狂,至于说这件事情也从当务之急被教主调低到了必要之事那里

此起彼伏,虽然说现在白莲教的训练比上来杨绛这里的要好上来很多了,但是相对而言杨绛的军纪也在一天一天的好转,自然现在处在劣势但是不代表着一直能处在劣势,若是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的话只要是杨绛训练好了军队那么军纪的问题就能够明显的显现出来

不过杨绛现在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不是这些,要知道这些问题只不过是硬件上面的问题本来朝廷就是身处在优势的地位不用说是朝廷军队在训练的情况之下了,杨绛现在最为担心的还是软件,也就是人的问题

“魏知府?现在陕北大部分地区沦陷,不知道陕北的榆林现在是不是也实现了”来到了魏善的面前,杨绛对这魏善低声的询问道,魏善是杨绛临时提拔上来接任上一个被自己杀了的那个知府的人原来是西安府的同知,为人还算是比较的清廉在百姓们口中深的好评

“回杨大人的话榆林府现在并没有落入到叛军的手中,现在我们朝廷正在借助地理地势的优势在节节抵抗者叛军的进攻只不过由于现在朝廷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地方,所以榆林也全面的处于叛军的夹攻之下,情况十分的危机”听到了杨绛的话之后魏善微微的对这杨绛说道,从小魏善的记忆能力就是相当的好的,很多复杂的事情只需要一便就能记住,所以杨绛问题来才能如此的对答如流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好,那就好”听到了魏善的话之后杨绛紧锁的眉头算是稍微的松动了一下,榆林出人呀,明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都是榆林人,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基本上把大明王朝弄了一个千疮百孔,不过幸好现在榆林还在明朝政府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说现在那两个人很有可能还在为大明效力

要知道李自成曾经就是大明的一个驿站的官员,虽然官不是很大的,但是却为人豪爽,本来若是崇祯皇帝不搞什么精简机构的李自成是绝对没有造反的念头的,只不过一个精简机构让一个大明的官员变成了一个叛军的领袖,而且最重要的是精简机构最后的结果是不仅仅没有精简了机构而且还凭空的添加了一个结构,历史往往的就是这么的巧合,让人感觉到一丝的不可思议

张献忠也是如出一辙张献忠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明史》称他与李自成同年生,张献忠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曾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便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官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可以说明朝末年的这两位农民军的领袖若是没有明朝政府的刁难的话很有可能能成为大明朝廷的栋梁之才只可惜正史上面的事情已经不能用假设这两个字来说了,但是现在杨绛有了这样的一个让历史假设的机会,自然杨绛会好好的把握这个机会的

不过现在杨绛最为关心的这两个人现在正在干什么呢?镜头转移到榆林先由于现在历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偏颇,所以现在两个人基本上都还是朝廷的官员,李自成还是朝廷驿站之中的官员,张献忠虽然已经不是捕快了但是也随军入伍了,自然现在两个人还都是效忠于大明王朝的

两个人现在如何的在前线打仗之事咱们暂时的不说,榆林城外面的叛军也是只围困但是就是没有进攻,显然前一段时间的进攻受挫已经打击了他们进攻的信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叛军还是知道的,所以在进攻受挫之后并没有连续的继续进攻,而是采取了围困的做法,希望能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城内朝廷军队作战的决心

不能说叛军采取这样的办法不好,若是能运用得当的话那么城内明朝士兵的作战信心很容易就能被削弱甚至丧失作战的信心,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叛军一向是攻城顺利,所以说很多的时候都忽略了自身的问题虽然叛军已经取得了陕北的大片的地方但是一味的招收兵员已经造成了田间壮劳力的稀少,而且叛军也没有进行什么恢复性的农业生产之类的指导,所以随着叛军的人数日益的增多,原来的那种吃官府已经不行了,粮食又一次的陷入了危机之中

叛军之中并不是缺乏智慧的人,但是叛军之中现在自我感觉膨胀自然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甚至对于那些提出来正确意见的人还加以处罚这样做让很多投奔过来的读书人伤了心,榆林城外并不是没有人提出来城内粮食充足自己粮食不足的说法但是提出来这种说法的人很快的就被人处以刑罚,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出来这样的话了

也就是说若是城外的叛军想围困死城内的官军的话那么军用的物资一定要比城内的加的充足,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叛军的物资本来就没有人家城内的充足,同时又不知道利用当地的耕地补种粮食,若是按照局势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叛军在围困死人家之前自己已经大乱了

“王将军,我看现在城外的那些叛军已经后继乏力了我们为什么不趁着晚上去偷营劫寨呢?若是得手了之后我们便能出动城内的军队,说不定我们还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呢?”看了看榆林总兵王威之后陈洪范微微的说道

“陈将军的话有些道理,其实我也在这里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但是现在叛军既然已经采取了围困的战术那么他们就不会想不到我们能去偷营劫寨,现在我们城内的兵马本身就不是很多的,若是这次失败了的话那么我们就真的没有守城的可能性了”听到了陈洪范的话之后王威想了想之后说道,榆林的兵的战斗力王威并不是怀疑的,但是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数上面的问题

“王总兵,现在城内的那些青壮年人还不少,而且官府的衙役之类的都是有很多,这些人都能让他们参加守城,我想能暂时的弥补我们兵力上面的不足”听到了王威的话之后陈洪范对这王威低声的说道,说实话仗打到现在兵力似乎已经是相当的重要了,现在兵多就以为着有人数上面的优势,兵少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都要受到限制了

“恩,你说的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既然如此的话那么你要小心的形式,另外那些犯了错误的士兵你也让他们上战场,反正现在他们不上战场也是一个死,上了战场也是死,还不如让他们为朝廷出一点点力呢”既然陈洪范已经想出了对策,虽然不是很好,但是王威相信陈洪范的实力,也就同意了陈洪范的请求

很光荣的陈洪范的这一句话边让我们的李自成同学进入到了军队之中,而起还是前线的军队之中,至于说我们的张献忠同学嘛自然死刑犯加的进入到了军队之中,注定他们这辈子的命运要和历史上面的有所不同了

陕西,西安府,大量的流民涌到了这里,虽然说朝廷每天都运送过来粮食但是运送的粮食远远地没有消耗掉的粮食多,现在已经过了耕种的时节了,就算是现在把粮食中到底下也是不会生根发芽的杨绛现在头一个就像两个大,现在把一斤米一斤米当做一公斤来用的想法都有了

现在军队上面需要粮食,需要肉,这些杨绛是不能克扣的毕竟现在军队之上已经和之前的不一样了,不仅仅士兵们的训练加大了而且杨绛也在整治军风,自然士兵们吃不饱杨绛之前做的努力也就全部的报废了,至于说百姓们的粮食杨绛加的不能克扣了,百姓们起义就是因为吃不饱才起义的现在自己这个能让他们在吃不饱呢?无奈之下杨绛眼睛转了一圈还是转到了官员们的身上

有人说了地主家有粮食为什么不抢地主的粮食,反正这些地主的粮食也是不劳而获的,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流民的数量过于的多了,抢夺地主的粮食显然不能满足百姓们的需要,而且地主还是封建统治的基石,若是自己真的敢抢夺地主的粮食的话那么就相当于逼那些地主投向了叛军的怀抱

现在算来算去也就是朝廷的这些官员们还算是能挤出来一点点的油水,要知道虽然明代官员们的俸禄并不是很高的,但是集腋成裘这么多的官员们加在一起俸禄也是相当的多了而且很多的官员都是地方上的豪强,让他们出一点点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的

农民、地主是朝廷的基石,杨绛自然不能动,但是朝廷的官员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朝廷的官员就是朝廷的附庸品,一旦是朝廷没有了那么这些附庸品自然也是没有了所以杨绛让他们拿出来东西他么那就算是不想拿也是不行的

不过杨绛的政令一下算是彻彻底底的得罪了整个陕西的官员们,陕北的那些没有沦陷的城池咱们先不说陕中和陕南的官员们就有着极大的抵触的心理,杨绛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拆了西墙补东墙不过就像是杨绛想象的那样官员们虽然有些抵触但是却还是乖乖的交出了自己手上多余的粮食,杨绛也是来者不拒不过多多少少给人家那些官员们留了一点点口粮

“这个杨绛简直是越来越过分了,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杨绛有什么权利扣押那些官员们的粮饷,若是这样的人朝廷不能制止的话那么我们大明的制度何存?”看到了杨绛的行为作风之后都察院的那些闲人们算是彻底的不干了,人家做的事情是什么?专门的就是挑别人毛病的,现在杨绛做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挑杨绛的毛病才怪呢

于是乎都察院的那些人群情激奋,一个个像是死了老爹老娘一样的奏疏想雪片一样的涌到了魏忠贤的桌子上面,甚至弄得魏忠贤人家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了,那几天的时间魏忠贤可以说看到这些奏章就是一阵阵的头疼,这些文人们都是只能嘴皮子上面说说,若是真的做起来的话他们只能是两眼一抹黑

不过其实从个人的感情上面来说魏忠贤对于杨绛这么做还是比较的赞同的,当年魏忠贤没有的权的时候可以说也是受到过哪些朝廷官员们的欺负的,虽然之后他们已经得到了报应,但是魏忠贤的心中还是有一丝丝阴影,所以对于杨绛做出来的事情魏忠贤既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同,弄的顾秉谦这次也不知道应该是支持哪些都察院的官员还是应该反对他们,索性也就老生坐定一样的不说话了

看到了魏忠贤这里不搭理自己,都察院的那些官员们顿时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一样,转而跑到了信王那里,人人都知道信王和魏忠贤两个人之间会有矛盾的,料想这次信王也能支持自己,但是都察院的人没有想到人家信王根本没有接见他们,至于说他们的那些奏章?人家信王就撂下来一句话亲王不能参政,这些还是交给魏公公

其实信王也是有自己考虑的,杨绛现在做的这个事情信王之前也是听到了一点点的风声,不过信王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抵触的情绪,按照杨绛说的这次这件事情只能是百利而无一害,真是还能借助这次机会裁撤朝廷官员,不过信王却不能明显的流露出来自己支持杨绛的这项决定,要是这样做的话那么自己就得罪了大部分人了,所以相比较而言也学着那些都察院的人那样拿出来祖宗的制度给自己做挡箭牌了(未完待续)

<div style=display:none>泡书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