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应试
作者:三戒大师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530

(被爆了,求推荐票保命!)-

一直看书到半夜,陈恪才回房睡觉。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见二郎早就回来,正躺在床上,望着房梁直咧嘴。

“这是哭还是笑?”

“又是笑又是哭。”

“怎么讲?”

“笑的是,我终于和一个小娘子上街了;”陈二郎一脸莫可名状道:“哭的是,回来的时候人家说,她已经熟悉路了,再也不用麻烦我了……”

“唉,别灰心。第三者插足么,没点死缠烂打的精神,怎么插的进去。”陈恪吹熄了灯,胡乱安慰他两句,便抱着枕头会周公去了。只留下陈二郎在那里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

转眼到了报名的那天,一夜失眠的陈希亮,顶着乌黑的眼圈爬起来,先把,这也是磨练作诗本领的好方法。

在这个年代,作诗的本领,是文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为设置的障碍,正足以增加遣词捉韵乐趣。在这群人里,苏东坡诗才无双,韵用得轻松自然,诗亦富有美感,虽然还远未臻化境,但已透着喷薄欲出的天才。苏辙和陈恪的诗要差些,两人都可以轻松驾驭文字和韵律,诗词亦大气可观,却很难营造出那种莫可名状的美感。

陈忱虽然最年长,但作诗的能力中规中矩,只能勉强跟上他们三个的节奏。至于:“混账!”

苏轼兄弟有些尴尬,因为他们看得分明,那几个骑在马上的,正是程家兄弟。

“是他们……”陈恪也认出程家兄弟来,当初在眉山就避让了他们一回,想不到在青神又一回。他眯起眼睛,定定望着马背上的身影,不知在盘算些什么。

“好了赶路吧,不然要起个早号,与苏辙同号,苏轼和号,一个戊字号,四人便分头去找各自的教室。

陈恪和苏辙的考场,在讲经台东侧的一间禅房,两人到时,前面已经有二十多人人在排队。学子们一个一个的进去,最多盏茶功夫便出来,有的泪流满面,有的面色凝重,没一个神态轻松的。

“难道一个也没录取?”苏辙也有些紧张道。

“不会的,八成是不当场宣布。”陈恪宽解他一句,见前面一个出来,便道:“该我了,等我的好消息吧。”

“嗯!”苏辙重重点头道:“三哥定然没问题的!”

“嗯……”陈恪心里亦有些小惴惴的,深吸口气,便踏进了禅房。

禅房里,摆着一张长桌,长桌后,坐着三个中年儒者。待陈恪进来,中间那个便发话道:“关门。”

陈恪照做,回到屋子中央站定,便听那人问道:“姓名、年龄、籍贯。”

“陈恪,十四岁,青神人氏。”

“之前在哪里上学?”中岩书院是这年代的中学,读书人一般会先在私塾或学馆中,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后,才会来这里深造。

“学生未曾就学。”陈恪老实回答道:“在家自学的。”

“自学。”三个儒者笑起来道:“都学了些什么呀?”

“先治小学,尔后习《十三经》。”

“学到什么程度?”

“一知半解。”

“嗯。”结束了例行公事的询问,那人便不再吭声,换左手一位道:“考你几道口义。先背诵《孝经》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陈恪不假思索答道:“《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再背诵《论语》,宪问第十四。”左边考官又道。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对陈恪来说,简直没有一点难度,他流利的背诵下去:“……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可以了。”左边考官喊停道。

“再讲一段经吧。”轮到右边的考官出声了:“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讲这句。”

虽说让你讲经,但其实还是背诵。每一本儒家经典都有注疏,孝经的注疏叫《孝经正义》,上面对经书每一条都有详解,你只须照章一字不改地回答,若是改了,就算错。固然僵化死板,但这是未来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的基础——据从何来,唯有十三经及其注疏。作为基础训练,是没错的。

“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陈恪本身就记忆力超群,又运用后世的归纳总结记忆法,因此回答的丝毫不差:“……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

那考官又问让他讲了一句《论语》,听得分毫不差后,点点头道:“很扎实。”

“嗯,自学的很用功。”一直板着脸的几个考官,都微笑起来,中间那个直接道:“出去歇歇,等着宣布结果吧。”

“劳烦三位老师了。”陈恪知道,自己应该是过了,便恭敬行礼,退了出去。

-----------------------------分割-----------------------

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查证,结果写到现在,求票票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