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联军十万卷向东,奇侠高名播城中(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867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十三回:联军十万卷向东,奇侠高名播城中(下)

这些人正是何安平、乌达、鹿裔、鹿祥,在全城工匠中地位算是最高的,可称头目中的头目。

李荼所极力推荐的何安平,实际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可是外貌看起来已经象是四五十岁的人,满面沧桑。每天陪着笑脸面对异族,不得不带着同胞们拼死拼活地干——本来他大可做异族的亲信而享受安逸,但是总不忍目睹同胞的痛苦而自己享受优待。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尽力为族人说话,但毕竟许多事情是他所无能为力的,苦难仍然不断降临在奴隶们的身上。累死、病死,命如草芥。蒙古人去了,长毛鬼又来……现在的他,已经满是无力感,生存已经没有多少乐趣和意义。其余乌达、鹿裔、鹿祥等人,也都差不多。

几个男人默然对坐,过了一阵,门开了,一名婢女送饭来。

乌达取了一篮子饭,往各人的碗里各夹了两块肉;然后把其余的肉都倒在另一个篮里,掩在饭粒之中。婢女会意,又提着那篮子去给别的屋子送饭。

先吃了一碗饭,鹿祥往各人的碗里都倒了半碗酒。

但是这酒喝不惯,鹿裔便骂起来,说还不如家乡的土酿。

众人听他说起家乡,心中恻然,于是都不喝了。家乡离这里有万里之遥,虽然想念又能如何,说不定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正郁闷着,忽然,一个身影从上坠下,轻轻落稳,出现在他们眼前。

众人一惊,就听得:“别害怕!不要出声。”

来人站稳脚跟,立即这样说道。这个人,当然就是赵矜。

工匠们都是经过风雨坎坷的大男人,并不惊叫,只是相顾愕然,都站起身来。心里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些天所听闻的“仙侠”传闻。而赵矜服装怪异,又能飞檐走壁,身形轻盈,不是“仙侠”却又是谁?众人一时之间,都感到精神一振,仿佛看到了什么希望。

“在下有礼了。可没找错吧?你们中间可一位名叫乌达的好汉?”

赵矜问道。一边学着电视剧里的礼节抱拳致意。

“洒家正是。”

乌达回答道,便也施礼。他是女真人,虽说生长在中原,汉语的语音仍不免有些拗口。

赵矜打量了一下,只见乌达极其魁梧结实,果然非同寻常,便笑道:“幸会、幸会!是李荼告诉我来找你们的。但是你们搬了地点,我可是打听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的呀!有人告诉我乌达头领就在这里。啊,客气话咱们就不一了,我有些话说,可是不能让长毛鬼子知道。”

乌达更明白了六七分,压低声音欣喜说道:“李将军果然没有死!仙侠便是……”

赵矜点头:“是了。说来话长,咱们慢慢说。对了,也是李荼告诉我的,他之前将一位何安平先生、两位姓鹿的兄弟与乌头领安置在一起;现在乌头领你来到了这里,他们呢?”

何安平连忙走前一步,施礼道:“有劳仙侠过问!小人正是何安平。”

鹿裔、鹿祥也忙抱拳,神色惊喜,而一时说不出话来。何安平代为介绍道:“这便是鹿氏兄弟,我等尚在一处。”

赵矜高兴地上前握住何安平的手:“啊哈!真是太好了!省得我再找。唔,何先生果然如李荼所说……貌不惊人。但是从你的眼睛里我就可以看出来了,不是泛泛之辈!肯定就是个埋没大才了!”

看眼睛识人的说法,不过是现代连续剧里惯用的老套,但是何安平为之动容:“仙侠,安平不才,身不由命!不过是不忍此生虚度,略学些兵法,做些学问,哪里称得上甚么大才!”

赵矜笑道:“呵呵……先生不用客气了,大家一见如故,就不是外人了。”于是往鹿裔、鹿祥两人身上打量了一番,赞道:“都是好汉!咱们坐下来细细谈!只是……街上好象还有长毛?”

鹿裔连忙对鹿祥说道:“兄弟,你往门口把风。”

鹿祥应声去了,赵矜又笑道:“各位请坐,咱们慢慢说。”于是不客气地把坛椅一搬,首先坐了下来。

话题展开,赵矜免不得要先说几句自己的来历。于是又将“学仙世外,被贬下凡重新修炼”的话重新说了一遍。不料何安平却眼睛放光,十分佩服且热衷地问道:“不知仙侠仙山何处,师事哪位真人?”

原来,何安平不仅修文,而且修道,当年就曾想要入海访仙,但是因为不忍抛开危难中的国家而没能实现。

赵矜不得已,便解释道:“仙境是在另一个世界之中,得看前世夙缘,不是光靠修行就能去得到的。我师有两位,一位姓陈,讳新民,教我以生物之学;一位姓蔡,讳晓洁,授我以物理之道。”

陈新民,赵矜读初中时最要好的老师;蔡晓洁,大学里的美女教授。现在灵机一动,便将他们抬了出来。果然何安平、乌达等人哪里知道什么是物理、什么是生物,只觉得听起来玄而又玄,不禁肃然起敬!

何安平恭恭敬敬地把陈、蔡二位“真人”的名讳默记在心底,感叹自己缘浅,得不到他们的指点。

赵矜却不敢再多说,急忙转移话题,对乌达道:“听李荼说,这位乌头领真乃埋没英雄。今天一见,果真名不虚传,是条好汉。”

说得有点江湖口气,不伦不类,赵矜自己却不觉得。幸好别人知道他是奇人,大概意思懂得就好,也不深究。

乌达便道:“洒家算得什么!安平兄深通韬略,志在济世救民,才是埋没高人!”

赵矜忙道:“是极、是极!李荼大力推荐,说何先生是张宾、王猛之流呢!”

何安平连连摇手:“秀才末裔,寄生孤穷,岂敢学张宾叩营、王猛扪虱!”

原来何安平是福建长乐人,祖上曾有过士人,做过官,不过家世还是很贫寒,幸而他天资极好,几乎学什么会什么。南宋国家危难时,他来到前线,想要为将帅们出谋划策,却因为出身低微而没人理睬。后来蒙古军围城,何安平便想办法帮助匠人改良武器,协助宋军守城。可是已经无力回天,城破之时被俘。结果倒被蒙古人视为巧匠,几经周折,流落到异乡。新城的建设规划,名义上是由一个蒙古贵官主持,实际上往往是采纳何安平的意见。

乌达则是辽东女真人,才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身高七尺(相当于1.66米左右)、力开二石大弓,族人都很惊奇,认为将来一定是个健将之材。可是金朝已经无可挽救,其曾祖父率众避难于山东僻乡,后来乌达也作为巧匠而被征用。他的体型魁梧坚壮,说话洪亮铿锵,四肢有力,手脚粗大,却奇在又十分灵巧,精工细活也照干不误。虽然强壮但是并不逞凶斗狠,有烈气而仗义,先后不知保全了多少同胞,因此在匠人、苦力中声望很高。李荼向赵矜提起乌达时,称赞道:“勇而不躁,若逢明主,是良将也。”

鹿裔、鹿祥兄弟也不是泛泛之辈,祖居川中德阳,工匠世家。鹿裔粗猛,稍识一些字儿而已;鹿祥却喜好读书,略知兵法,平时常向何安平请教学问。看他们的外表是长得差不多,说起话来才让人觉得兄弟两人各有性格。如果论血统,他们是氐族跟汉族的混血。氐族曾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十六国的第一个国家——成汉,就是由氐族流民首领李雄所建立。但是到了唐朝时,氐族的影响力已经很小了,因为流浪的缘故,大多融入了其他民族。宋朝时,基本上已经没有聚族而居的氐人村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有保留多少本民族的文化,只在一些人的心中还深深记着:自己的祖先是氐人!是顽强不屈的氐人!

谈了一些身世家常之后,赵矜便说起举事的计划。众人不听则已,一听便心潮澎湃起来。

身为大好男儿,怎可这样委屈地过一辈子!良将之才,难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做苦工!

众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只是没有导火索来点燃罢了。历尽艰辛苦难之后,终于有了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乌达望一眼沉思中的何安平,举手就想要一拍桌子,只是怕弄出声响来,于是跨了一步,以拳击墙,说道:“好男子,怎可牛马一生,坐以待毙?愿追随仙侠以图大业,万死不辞!”

鹿裔也拍着大腿吼道:“对!”

靠近门边的鹿祥连忙示意小心别惊动外面,然后也动情表示:“乌达大哥说得是。我辈虽不才,也宁愿轰轰烈烈而死,怎甘于苟且偷生!”

何安平点点头,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但赵矜知道他已经有决心了。

赵矜请他们再坐好,商讨起义事宜。

何安平粗略算了一下,告诉赵矜:这几天因为搜捕的关系,城里的俄军还多,但是估计那个席加诺夫大公很快就要上前线去了,今日正催着工匠备办车辆。如果他们开走,留在城中的俄兵不过数千,至多不上一万;而汉、女真、契丹、党项、羌、氐等族人,壮年的男子不下二十万。李荼之前所说的,举事后甚至可以组织起十万雄兵,不是虚言。

于是何安平又蘸了酒,在桌上大致画了城中概况,尤其点明各处武器库之所在。桌子嫌小,鹿裔便端来一大碗水,何安平在地上再划出一个详图,顾不得斯文,就蹲在地上解说。

赵矜也蹲下去,专心倾听,看着何安平边划边讲,把应该如何行动的步骤指划得条条有理。

随着时间的流逝,灯油渐竭,水迹渐渐被地面吸干,事情也谋划得差不多了。明天起何安平等人就会开始四处传告,联络起一批人来。起义时赵矜只要再登高而呼,必定一呼百应,全城有胆气的男子都会群起杀敌。事后再选拔精壮,组成军队,建立国家政权。

假如举事成功,之后俄军或许会集结大军围上来,或许蒙古人也有可能会打过来……那时的局势确实可能会变得艰辛。但是城中布匹、毛皮、兵器、铜铁、木材等物资屯积甚多,粮草足支四五年,只要坚守,必有希望。

再者,新城的城墙高固,四周都是平原,容易防守也容易出击。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以赵矜作为统帅的话,各族工匠、奴隶对他的神勇尽皆敬服,由他主持举事,起义军信心必足、士气必旺。

就如乌达、鹿裔所说,生死也要干一场,总好过做牛做马,凄苦一辈子。郁积在各族奴隶心中的愤懑,爆发出来的力量实在不可小看。

共同的命运促使各族必须团结自救,赵矜说了,以后不管原先是什么族、有过什么样的历史恩怨,现在都应该亲如兄弟,齐心协力。宋、金、西夏、大理、西辽这些昔日冤家,互相攻伐不断,结果最后都沦丧在蒙古的铁蹄下,宗室一起覆灭,万民一起涂炭,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沉重。

听得如此说,众人连连点头,虽然他们来自不同民族,但这些年来历尽坎坷,哪里还存在什么隔阂。目睹各国覆灭的教训,现在要举事的话,人人都知道必须团结。

灯灭了,摸着黑又谈了半宿,四更时分赵矜才起身告辞。

既然有了何安平、乌达这些得力的人,起义的联络工作委托他们去做就可以了。而且没想到这些天来,“仙侠”的事迹已经不胫而走,传得都神了,也就省了许多力气去做宣传鼓动。赵矜大大松了一口气,便想要离开新城,回双树原去了。

(待续十四回)

作者:面不改色([email protected],发现错误或有意见建议请不吝反馈)

监督:面无人色、面有菜色

版本:7.0

日期:2004-07-04

顾问:面面教团同仁(http://61.151.244.246:1616/bbs/Board/Board.asp?BoardID=302)

面不改色的典故解释:

关于本回中何安平所说到的“张宾叩营”与“王猛扪虱”,大致是这样的:

五胡十六国时,天下大乱,乱得无以复加。张宾流落在北方,想要找一个主公投奔,于是见了军营,就去叩营门求见,先后不知道多少回都未能如愿。有一天他见了赵汉国主刘渊手下的勇将石勒,石勒待之以礼,畅谈良久。张宾出营时高兴地说:“我看了这么多人,没有比得上这个胡人将军的!”那一边石勒也高兴地对手下讲:“我见了那么多名士,没有比得上刚才那个穷书生的!”其后张宾收拾家小,就去投奔石勒,尽心竭力,辅助石勒创立了后赵的基业。君臣两人十分相得,石勒只尊称张宾为“右侯”,不称名字。张宾死后石勒痛哭道:“苍天不允许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的右侯夺去!”

同样是在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国主符坚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并统一华北,王猛有着莫大的功劳。起初王猛也不过是一介寒士,好读书,不拘小节。符坚急于求人才,亲自去拜访他,穷得叮当响的王猛就一边捉拿着身上的虱子,一边从容跟符坚谈话。一席话后,符坚大喜,立即拉王猛同车而归,此后言听计从,打下了大片江山。王猛平生用兵百战百胜,多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只可惜也是死得早。临终遗言,告诫主公不可以过早渡江去攻打东晋。但是符坚毕竟性急,又心想自己手握百万雄兵,投鞭即可断流,吞并东晋统一天下并非难事;于是还没等国家内部安定下来就发兵南征,结果遭到淝水之战的惨败,之后身死国灭,大业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