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劲旅奏凯回京都,王师高歌赶路途(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537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二十四回:劲旅奏凯回京都,王师高歌赶路途(下)

东路军在三路军马中规模最大,而且由于大王亲征的缘故,将领阵容更是庞大。

赵矜与右将军乌达、领军将军李圭、虎贲中郎将何磐、偏将军高敬和、刘商、史逞、安丰、裨将军周伯荣、素迷独、杜四贵、郑通福、杨洪、田疆、呼合珥、孟隆、潘景等,率领一万步兵、三千骑兵,雄纠纠气昂昂,开出安汉城。

以目前的国力条件,这样的一支军队已经相当可观。只因为是大王亲自领兵,面对的又是强大的俄联军主力和蒙古军(汉军不知道此时俄军主力已经沿里海南岸退走)。

哨探在前、辎重在后,各有安排。中军队伍里还有城中巧匠连日赶制的记里鼓车,每走一里路,车上立着的木人就会举手击一下鼓,车旁自有军校留意。这样,走过多少路程就明明白白,记载下来,今后就是军事和行政方面经常要参考的重要数据。

记里鼓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杰出发明,因此四方道路远近、地区大小等情况清清楚楚,促进了地图学的发展,对于行军打仗的意义更不待言。知道了确切的路程,后勤线上要用多少人力、须费多少时间来运多少物资,就心中有数,保障了战争的进行。要是周围地区的情况都摸清楚了,那么敌军几时来、援军几时到,都可以大致计算得出来,这就是“知己知彼”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战争无疑是高科技战争,可是科技对于古代战争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啊!

古代行军,通常一天只行四五十里。三国时魏将司马懿远征四千里外的辽东公孙渊,就这样规划日程:“去百日,回百日,作战百日,休息六十日,一年足矣”。这样的行军速度是为了稳重,避免将士过于疲劳而损耗战斗力,到了情况不明的地带更要防备着敌人的突然袭击。不过赵矜手下的将士都是干重活的出身,体力很好,日行五六十里也不怎么累。

而赵矜听众将说起他们来到西疆的路上见闻,知道乌拉尔河以东数百里有一条山脉,没有正式名字,俗称“苍岭”,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也有些比较险要的地方可以扼守。这时敌情不太明确,于是急着要赶去,抢占险要的地方,这才能够稍微放心。赵矜便想了个办法,鼓舞军心,让全军日行八十里。

这个办法,就是唱歌。出师之前,赵矜预先让学士出身的文官郑文初、虞默两个人编几首歌谣,就是因为想到了一个典故——

春秋时,齐国国君襄公兄妹乱伦,传了出去,名声不好。襄公的儿子公子纠、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进谏,惹得襄公恼羞成怒,于是两个公子不得不在两位大臣的保护下分别逃难到外国去。这两位大臣就是管仲和鲍叔牙。管仲保着公子纠去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去莒国。后来襄公死了,兄弟俩要赶回国内争夺王位。管仲为了公子纠能够继位,就半路拦击公子小白,射了一箭,正中衣带上的钩子。小白知道管仲神箭,怕他再射,急中生智,咬破舌根,口吐鲜血,诈死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得手,于是掉头就溜。鲍叔牙见小白无恙,就抢先回到国内说服大臣们:“莒国是小国,将来不会跟我们齐国要利益;鲁国是大国,如果让公子纠当了我国国君,鲁国就会来索要报酬”;于是众大臣迎立小白做国君,之后又打败了鲁国护送的军队,杀了公子纠。鲁国很害怕齐国要打过来,于是求和。鲍叔牙是管仲的铁哥们,想要齐桓公不记旧仇,对管仲加以重用,一定能使齐国强大起来。鲍叔牙于是就派使者对鲁国国君说:“管仲差点害死我家主公,主公对他恨之入骨,要亲手杀死他。你们要求和的话,就把管仲活活送回来!”鲁国国君没怎么想就答应了。管仲坐在囚车里,被押送回齐国,他知道是鲍叔牙的计策,生怕被鲁国的贤臣识破,派人来追杀自己。于是管仲就现编歌谣,唱了起来。周围押送囚车的士兵觉得不错,也跟着唱。于是,大家一边卡拉OK一边就到了齐国,走路走得飞快而且不知道疲倦。刚过边境,果然鲁国的追兵就来了。管仲就是靠唱歌捡回了性命,后来果真当了相国,齐桓公推心置腹地把国事交给他处理。大难不死的一君一臣,开创了春秋五霸的第一番事业。

这个著名典故,除了说明宽宏大量、用人不疑是建功立业的重要因素以外,还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唱歌能够解除疲劳。

所以,赵矜领着汉军出征,也要唱歌。

郑文初、虞默两人,都是出身于学问世家,因为不肯跟从蒙古人,被罚苦役,沦为奴隶,斯文扫地。幸亏筋骨还好,没有被折磨死,得大王解救又加以重用,心中十分感激。大王要几首歌谣,两人不敢怠慢,秉烛达旦,不吃不睡,第二天就将好几篇歌辞献上。

赵矜一看辞中满是“——兮”、“——欤”,里面的字许多不认识,顿时头大。心想:“我如此英明的主公都不认识,一般的士兵又怎么认识!这两个书生,搞错了我的意思。”

但是看他们眼圈发黑的样子,又不好责怪。

这时何安平在旁见了,一寻思,顿时明白了主公的用意。于是信手提笔,当场写了几首通俗歌谣献上。

赵矜大喜:“你唱唱来。”

何安平微笑,果真引亢高歌,歌词虽通俗而有雅意,是赵矜那个时代的庸俗民歌作者们都远远不及的。

赵矜赞道:“了不起!原来你还是个作曲家!和管仲有得一拚!”

何安平谦让道:“小可玩艺,本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安平知道主公心意,欲使将士习之,以放浪形骸。郑、虞二公所作,却是不凡,可于庙堂大典上奏颂。”

古语中的“庙”和“寺”,可不是指和尚住的地方。“庙”是指宗庙等比较正规的祠堂,“寺”是指政府机构,例如大理寺就是管理刑法、案件的机构,唐朝名臣狄仁杰、宋朝名臣包拯都曾经做过大理寺卿。“庙堂大典”就是正规的国家礼仪,有礼还须有乐,古代是十分重视礼乐的,往往形容国家昌盛都说“礼乐升平”,相反就是“礼乐不兴”。

赵矜正好趁机将郑文初、虞默夸奖一番,然后拿了何安平作曲填词的歌谣,去给军中将士学唱。在选将的几天中,正好也教会了许多士兵唱歌。

如今军队开拔,一路高歌,脚程因此快了不少。到第四天傍晚将要扎营的时候,记里鼓车已经整整敲过了三百二十下,表明行军路程已经有三百二十里。携带一些辎重的队伍,平均一天能够行军八十里,这在古代可以说是神速的。北路军的颜士重领兵日行百里,那是因为轻装赶路,不可比。到了中国近代,毛主席(名泽东,字润之)所率领的红军甚至能够一天飞行军达一百八十里,那是因为轻装、士气高昂,还有就是多数出身贫苦劳动人民、体力良好的关系。蒋委员长(名中正,字介石)用兵本来也不错,但是他的白军装备既好、辎重又多,怎么追赶得上?因此弱小的红军便以机动灵活来获得战略优势,从“四日里驱七百里,横扫千军如卷席”诗句可见一斑。

红军为什么最终战胜白军,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白军军官命令冲锋,都叫:“弟兄们,你们给我上!”红军干部命令冲锋,却是一挥手:“同志们,你们跟我上!”——这“给我上”和“跟我上”,就大有区别了!故此赵矜御驾亲征,便是要激励将士们跟着自己上的意思。别搞成将士们在前方与敌军奋力作战,自己却躲在后宫里和女人“作战”,那算什么明君?

赵矜虽然不是什么学习尖子,但是可比那些只会读死书的尖子强多了,在课外书甚至电脑游戏中博览古今战例,如今面临实战与国家政务,胸中自有成竹。要知道,曾有李渊家的孩子世民,年仅十七岁就博览群书,深通韬略,因此百战不殆、治国安民。如今赵家的孩子怎么就不如他了?虽然不是古人,对于这个时代的事情(包括习武、练兵、布阵、拒战等)暂时还不是很清楚,只要肯动脑筋学习,努努力一定也能做好!这些可不象读死书那样没劲,因此赵大校草乐于学习!

如今以赵矜心中的壮志,只想要前比秦皇、汉武,中比唐宗、宋祖,后比润之、介石,成就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的一个大英雄!

万军簇拥之中,赵矜不乘车辆,跃马挺枪,踌躇满志——这可是大英雄的第一次出征!

(待续二十五回)

作者:面不改色([email protected],发现错误或有意见建议请不吝反馈)

监督:面无人色、面有菜色

版本:7.0

日期:2004-07-07

顾问:面面教团同仁(http://61.151.244.246:1616/bbs/Board/Board.asp?BoardID=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