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廉钧战败归炎汉,阿术受命离云南(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488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五十四回:廉钧战败归炎汉,阿术受命离云南(下)

十五万大军灰飞烟灭,这对于此时国力极强的元朝来说,虽然算不得忒沉重的打击,却也着实震动了朝野。

朝廷内的一些官员被撤换是免不了的,更重要的是,合温台、廉钧原是元军西疆镇将,现在他们倾覆了,海都声势大振,那么,在这样的危机关头,应该由谁来镇守西疆?

这一考虑之下,促使忽必烈作了一项决定:调派一直镇守云南的心腹大将——阿术(“术”是多音字,在这里的读音同“竹”),前往甘州坐镇,收拾败局,重新谋划荡平海都。

阿术既是心腹大将,为何不在中央,而是在云南?

原因就是,云南本是忽必烈做大汗之前的辖地。当年,忽必烈受前任大汗蒙哥之命,出兵绕过巴州(四川之地,为宋军所牢牢据守,一时不可攻破)南下,先行击破大理,再对南宋呈现战略包抄之势。后来的发展果然如蒙哥所料,这一战略举措最终有助于平定华南。但是蒙哥所想不到的就是:他自己却出师不利,死在钓鱼城下。

蒙哥之死,着实令蒙古人寒心了一阵,为了稍微保留点面子,维护大汗英武的形象,就连国史上都不敢记载是死于宋军之手,而说是病死。(后来的清朝,同样隐晦了其太祖努尔哈赤死于明军之手的事实,自编国史且修改前史,就说是病死了。)

不管是战死还是病死,大汗终究已经死去;这时忽必烈正率领大军在云南,闻讯当机立断,率军取道湖南、湖北返回北方,与自己的亲弟弟阿里不哥兵戎相见,争夺大汗宝座。

这时,心腹大将阿术就承担了独当一面的重任,其后向内平定大理境内的各族反抗,向外进攻南宋与蒲甘朝(缅甸)等国,功勋赫赫,威名远扬!他是蒙古兴起之时,成吉思汗“四狗”之首——速不台的孙子,速不台一生征战勇往直前,直到六旬老迈还成为西征俄罗斯之中坚(名义上是拔都领军),又击破强大的匈牙利,残破波兰,所向披靡!阿术有祖父之风,是忽必烈所倚重的左膀右臂。

说起元朝中的蒙古族将领,首推两人,一个是阿术,另一个便是伯颜。伯颜功劳更大,这时候的官位相当于正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忽必烈不能没有伯颜在身边一起参议军国大事,于是镇守西疆并伺机讨伐海都的人选,便非阿术莫属。

云南行省首府昆明城外,凉风习习的一天,省城文武官员与闻讯赶来的大理、威楚、蒙化、曲靖等各路地方官员于城外恭送,阿术率领一支亲随军队,便即踏上了奉命北上的路程。

此时,北方仍是冬天,合温台、廉钧的败报刚刚传来不久。何以这么快就有调令?原因就是,伯颜不必等败报传来,只凭前一次的行军通报文书,已经先行料到了事情要糟,赶忙上奏忽必烈道:“合温台不依陛下所指示、不顾老臣之叮咛,贪功冒进,大事去矣!”

忽必烈将文书一览,也吃了一惊:“依卿之见,该当如何?”

伯颜道:“亡羊补牢,未为迟焉。可谴精兵强将,速往甘州,海都若乘胜入寇,便于沙州以西痛击之!”

正因为有伯颜这番简洁利落的话,忽必烈当机立断,信手写了诏书,派遣流星快马,星夜调阿术北上。阿术在云南的部队,就是忽必烈当将军时的旧部,精锐善战自不必说,只是距离甘州比较远、现在又是冬季、西南的道路又不好走,行军便有种种不便。故此只令阿术率领亲随数百人先行北上,疾速赶往甘州,准备收拾残局;所部精兵随后再陆续出发,之前先发陕西关中各路、中书漠南各路军马,同往甘州、肃州一带会齐。

等到阿术轻骑驰入甘州时,合温台、廉钧已经全军覆没了——廉钧之前收到了来自大都的急信,要他赶紧掠粮、就地固守,追回合温台的部队以等待救援,但是这命令已经来得晚了。廉钧试图回师,但是后路又已被截,寻思无路,不得不丢弃军队,奔入莽原逃生。

正如伯颜所料,海都军收拾了合温台、廉钧的人马,即又乘胜东进,大将加拉泰取道漠南,直逼沙州。这时听闻阿术已到甘州,加拉泰不敢轻进。其后海都的丞相麻斯率领后军来到,相持了一阵之后,与加拉泰合计,觉得战役至此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不宜画蛇添足,便收兵而去。这些是后话,已经是春天时候的事了。

而现在,阿术离开云南之时,心中既激昂,又有所不安。激昂的是,海都无疑是国家的大敌,身为国家大将,理应为皇帝分忧,誓死效命,准备搏杀西疆;不安的是,已灭亡的大理国深得云南苗汉各族之心,虽死不僵,就算再怎么镇压,甚至把皇族段氏的人都清洗得差不多了,迄今还是起义不断!尤其是近来几个月,一支由苎氏(“苎”是多音字,本音同“住”,但又与“苧”字的音、义皆可相通,因此在这里的读音同“宁”)、仇氏、葛氏、龙氏四大部族联合的义兵,在以往曾被两度镇压之后,再度开始活动了。这四姓部族十分顽强,在层峦叠嶂的山林地区又占尽地利,剿之不灭,现在出山反攻,影响可不小,各地各族纷纷响应,或是正在等待机会响应——如此局面之下,阿术又怎么能够安心离开?

于是阿术问使者:“不知大汗将遣何人替我?”使者答道,因为离京仓促,大汗只叮嘱急传命令,并不曾说其它的话,所以不得而知。阿术沉吟之后,觉得大汗处事总有分寸,应该会有能干的人代替自己坐镇云南。甘州更重要,自己只有接受命令,火速前往。至于云南,各族起义确实很麻烦,但是义军力量终究有限,而且威名大的主要头目这些年都已经被自己斩杀殆尽了,继承的不过是一些后辈,又能怎样?

就这样,阿术奉命北上。随后,云南各路军民免不了纷纷猜测,朝廷究竟会派谁负责本省军事呢?有人认为,会是张弘范张大帅。

诚然,张弘范此时正在毗邻云南的湖广行省南部对付宋军余部,连连告捷,已经把宋军逼到了几乎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很快就可以平定了。

不过,忽必烈后来的命令,却是要云南省平章政事(中央的平章政事等于丞相,行省的平章政事即等于省长)赛典赤兼管军队,统领军政两方面大权。这也是春天时的后话了。

云南,对于元朝、对于忽必烈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蒙军占领云南以后,一直都没有能够安定政局。一方面,各族人民起义不断,以至朝廷公认“苗人难驯”(“苗”,广义上是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壮、苗、白、彝、傣、布依、哈尼等族,各自又分不少部族),把曾经两度调离云南的名将阿术又两度派遣回去镇压。另一方面,元朝建立以后,云南地方长官之间内部矛盾也很大,甚至不顾朝廷的严令禁止,互相攻杀。忽必烈为此头痛不已,封自己的第五个儿子——忽哥赤做云南王,派去加强对云南地方的控制,不料,忽哥赤去了以后竟被毒死!

忽必烈大发雷霆,这才决定设立云南行省,作为全国十大行省之一,严加治理。经过大将阿术的“武功”与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的“文治”双管齐下,现在的局面总算好得多了。可是阿术走后又会怎样?赛典赤能够管得过来吗?……这,不得而知。

至于廉钧归汉的事,忽必烈后来自然也知道了。他可不留情,当即将廉钧全家杀掉。

忽必烈最敬重的是忠臣烈士,最恨的是反叛之人。为了诱降宋朝的将领以便尽快、尽少花力气统一中国,他也封拜、赏赐了很多投降过来的将士,但是在心底不会太过于信任他们(深受信赖的史天泽、张弘范等并非宋朝叛将)。现在眼看中国就要平定,对于背叛元廷之人,忽必烈的手下就更不留情了。

廉钧弃军归汉,实属走投无路。大军冒进,落入前面被围、后面被睹的处境,又是冬天,一旦后勤不继,便是人无粮、马无草之绝地。纵使孙、吴再生,又能如何!惟有四条路可以考虑:一、与海都军战死或被其困死;二、弃军回国;三、投降海都;四、弃军归汉。第一条路显然是死路一条;第二条路恐怕也只会落得被追究责任而全家抄斩的下场;第三、四条路,则个人或许能保命,家小是怎么也保不了的。最后,不得不选了第四条路。投奔赵矜时廉钧说道:“穷途末路,进亦死,退亦死”——完完全全是大实话。至于……走第三条路还是第四条路的心情差别,相信廉钧在赵矜安慰他、众将陪他开宴会的时候,看到满目的中华衣冠,就应该会有所感触吧!

那天宴会之后,雪仍在下,汉军主力因此驻留在苍岭关一带,暂不开回京城。

过了数日,赵矜亲自与众将出营,送廉钧与鹿祥两人回京。要赐给廉钧在安汉城中的一座宅地,官职待议,总之先让他回京见见何安平、李荼等人。鹿祥则是因为……他已经残了一臂,而且是惯用的手臂,据随行医士诊断,恐怕难以全然康复,唯一的治疗途径只有慢慢来,或许以后会渐渐地好转。

鹿祥虽然生性也算比较豁达,但是这样的伤患,怎能不让人意志消沉?他又非常懂得从大处考虑,于是先烦恼自己不能再担任虎贲将领之职了——大王的亲卫,岂能开玩笑的?残废人又怎么能胜任?鹿祥便主动向赵矜请求另行授予职位。

赵矜想了又想,最后这样决定:虎贲卫尉营不再分左右,暂时统一由李庆熙统领;任命鹿祥为京兆尹——即首都安汉的地方长官。这是由于鹿祥受何安平历来影响,不仅能打仗,也颇有议政、理政能力;另一方面,朝廷在任命各州官员时,也早就想要任命一位京兆尹了,现在可谓得人。

京兆尹!应该说,是份“美差”。但即使如此,当赵矜与众将在风雪路上目送鹿祥与廉钧等十几骑远去时,不禁都唏嘘不已。

雪势转大,寒风凛冽,霜凝冰结,虽然马蹄上都缠着布皮、干草等物,为大王和众将带马的军士们仍不得不费尽力气地拉绳拽鞍。

众将跟着赵矜,在原地上凝望了许久、许久……直到远去的人马影子早已望不见了,还在那里静默。战袍上的积雪渐厚,也没有人去抖一抖。若从远处看去,彩色只是零零星星,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惟有几十面旌旗于后飘扬,倒是鲜艳不减。其中赵矜的那面大旆最为显眼,飘拂于白色世界之中,正如一句古诗所云:“风掣红旗冻不翻”。

(待续五十五回)

作者:面不改色([email protected],发现错误或有意见建议请不吝反馈)

监督:面无人色、面有菜色

版本:7.0

日期:2004-07-11

顾问:面面教团同仁(内部论坛:http://mm.yhiu.com,OICQ群:4916828)

解释:

甘州,即汉朝时的张掖郡,现在是张掖市;肃州位于甘州的西北,即汉朝时的酒泉郡,现在的酒泉市;沙州更要往西,也就是汉时的敦煌郡,现在的敦煌市。这三座历史名城,加上地处甘州东南面的金城(现金昌市)、武威(现武威市),就是汉时的“河西五郡”,五城如一条线般地连结起了丝绸之路,南有祁连,北有沙漠,中间走廊地带狭窄,却有比较充足的水源,可耕可牧;对于经济和军事而言,地理位置都极其重要,历来可不知道打过多少仗!以至于“沙场”都成为“战场”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