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施妙手驸马神射,掘地道老将深心(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310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八十四回:施妙手驸马神射,掘地道老将深心(下)

乌莫斯基吃惊不迭,而三支利箭刹那间已经飞到,三名骑士应声落马!俄军阵中一阵慌乱,幸而在乌莫斯基长期的教导之下还不至于失去秩序,长弓手们奔跑向前,要进入射程来射萧銎。

那边忙乱不提,这边乌莫斯基赶紧下马,察看就在身旁被射中了的三名将官。其中两人当即毙命,另一个被长箭钉入胸甲大约两寸,幸亏偏了一点,不至于死去。那将官望着乌莫斯基,想要开口说些什么,终究没说出来,只喷了一口鲜血便晕迷过去。

乌莫斯基身材矮小,穿着又比较朴素,萧銎在一群将官之中没能认出他来,倒是牛高马大、平时又爱展示上等铠甲与袍子的将军们做了替死鬼。

萧銎又从袋中拔出三支箭,挽弓一一射去,缺乏防护的三名长弓手随即扑倒在地。但其余的弓兵仍勇敢向前冲,可见乌莫斯基治军多么严厉!

萧銎再射倒数人,见他们仍然不退,便索性朝骑士群中再发两箭,转身拨马而走。

俄军阵中再度骚动。乌莫斯基眼看又折两名优秀部下,本军斗志不能不受到打击,于是只得下令撤退。

林宓生怕俄军假装后退,引诱汉军入镇再发动反冲锋,直到俄军已退出数里才传令进军。随后的追击并未造成多少战果,夜幕降临,汉军地理不熟,只得停止追击,虽然得以安营,但没能取得大的胜利,作战计划又落空了一次。

次日,汉军向前开拔,一路未曾逢着俄军。原来俄军索性后退百里有余,到一座名叫切雷坦亚察的城堡去了。

汉军继续前进,第三天午后抵达城堡之下。

萧銎便下令准备攻城,林宓劝道:“驸马,我军兵力不足,对头乃是老贼,岂可轻易攻城?还是待主公前来再作商议罢!”

萧銎道:“古语云:‘岂可以贼虏遗君’,今番我已识得老贼,定要射杀他,方可向主公交代。”

于是两人整点兵马,冲着城堡开去。

乌莫斯基登城一看,汉军队伍整齐,而且看样子士气高涨,真是劲敌!虽然瞪圆眼睛寻找击破汉军的办法,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来。

将官们出谋献策,说的无非是等待大公的援军,又或召来“圣徒扎波洛翰夫”的部队,前后夹击汉军。乌莫斯基不耐烦地喝止他们,心里知道,大公那边也受到汉军攻击,尤其是汉军还有水师及援军在后面,自己肩负重任、手握全国一半兵权,怎么可以束手无策等待支援!至于圣徒扎波洛翰夫,他所担当的责任也不小,一来牵制汉军主力,二来防止汉军主力径直向首都突袭,怎么可以召他过来!

将官们还要啰唆,乌莫斯基正欲发作,突然望见在一座低丘后面腾起十几骑汉军,望这边奔来。俄军兵将们,胆大的不由得一惊,胆小的更是吓得往后退去——为首汉将,可不就是“神箭白袍”么?

萧銎的来意清清楚楚,跃马城下,当即一箭朝乌莫斯基射去。这次不是朝着他的方向,是精确地瞄准他本人!

乌莫斯基虽然已经年过花甲,身体还是十分敏捷,加上之前已有预感,“神箭白袍”定是冲着自己而来!只见他匆忙往后一退,同时将头一偏,那支长箭便从头盔一侧掠过,飞向后面去了。乌莫斯基只觉得耳边一阵凉飕飕,顾不得看那长箭究竟落到哪里去了,慌忙再退,走下城去。

身后接连传来几声惨叫,不知是哪些倒霉的部下遭殃。乌莫斯基恨得咬牙,但是毫无办法。

当晚俄军将官们在城堡中商议,有人慷慨陈词,说要主动出击与汉军会战;有人忧容满面,建议死守待援;乌莫斯基一言不发,从开头听到末尾,没见一个部下提出一道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便站起身来,吩咐唤醒全军,趁夜撤退,一直退到北顿涅茨克去。

将官们都没料到主将会这样决策!内中倒是有几个想溜的,只因惧怕乌莫斯基严厉,都不敢提撤退。有位勇敢的将军便连连追问,为什么要在完全能够守住城堡的情况下退回北顿涅茨克?

乌莫斯基拍拍那将军的肩膀,表示对他勇气的嘉许,解释道:一、士气问题,守在这里不是办法。二、圣徒扎波洛翰夫之前强硬阻挡汉军是为了争取时间,现在以主力来阻挡汉军固然可以,但是没有意义。三、出兵本来是为了争取主动,但‘神箭白袍’所率领的汉军实在是劲敌,别司丘耶尔赫夫的部队又已经在后面发动攻击,若反被汉军拖在这里,北顿涅茨克岌岌可危。四、切雷坦亚察粮草有限,这个时候运输又充满了危险,北顿涅茨克有大批粮草屯积,适合长久坚守,而且地理位置重要,北方图拉、梁赞等国若来支援,以北顿涅茨克为依托向汉军反攻是最好的。

事实上,此时由于顿巴斯危难,图拉、梁赞两国真的已经在点兵备马,即将派出军队前来支援了。经过外交,两国对莫斯科公国的猜疑大为消除。莫斯科、立陶宛正在与神圣罗马帝国作战,不过也不排除出兵干涉顿巴斯战争的可能性。

乌比留季卡已死,顿巴斯战争便称不上是内战了。基辅大公国正帮助匈牙利王国、奥地利公国跟天主教国家作战,此时由于炎汉出兵顿巴斯的威胁,基辅势必也将很快派出援兵。

这些俄族国家,所支持的当然不可能是已死的乌比留季卡伯爵。炎汉之所以出动倾国的机动兵力进入顿巴斯,当然也不只是准备对付巴甫赫谛夫大公与乌莫斯基。

当乌莫斯基看透了汉军的意图,便知道,时间拖得越长,对汉军越不利。这次率军离开北顿涅茨克本是为了援助伊琼姆斯基,如今没想到伊琼姆斯基竟然会兵败身死,“神箭白袍”又这样逼过来。

综合全局,这样一判断,就得出了必须重返北顿涅茨克坚守的结论。而且,乌莫斯基还想到了一条计策。

俄军半夜的响动,汉军多少有所听闻,却也没料到对方居然会弃城而逃。天亮之时,萧銎、林宓率军进入已探明空无一人的切雷坦亚察,都觉得十分意外。

这时后面传来消息,赵矜已汇合李荼带领的第二批人马,向北顿涅茨克进发。由乌达率领的第三批人马也已经渡过伏尔加河,越过米州,开入顿巴斯了。

战争不可拖长!萧銎明白这一点,加上为国出力心切,传令本部尾随乌莫斯基,赶往北顿涅茨克。林宓因为顺利夺取切雷坦亚察之事,觉得自己未免多虑,这次继续追赶也就转为积极支持的态度。

却不料!当萧銎、林宓纵马赶到北顿涅茨克城下,一人想要再射几名俄将立威、一人想要观察一下城池情况时——城上一片冷笑,地底下一阵铃声传动,随之猛然塌陷了一片地面,从地道中涌出了一批俄军!

春秋古时,斗越椒神射,死于箭下;养由基神射,死于箭下;如今萧銎神射,亦成众矢之的!

林宓肩上中了一箭,战马亦中一箭,踉跄后退,再挥动军士前来迎战时,只见俄军已经钻入地道退回,萧銎及其亲随十余人尽数死难。

汉军士气大挫!幸而林宓有智,慌忙令军士背了尸体,急奔回营。随后俄军果然出城冲击,汉军有备,勉强将其击退。

夜幕降临前,林宓指挥将士绕营掘了数道壕沟,一面紧紧防守,一面飞报主公。当他亲手将萧銎尸身上数十支箭矢一一拔下时,止不住凄然垂泪。

(待续八十五回)

版本:7.0、7.1

日期:2004-09-17、2004-12-01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QQ群:4916828

本节读者回应:(于“风雪山头”)

一招就死:恩?挂的好快!怎么这也太自大了,兵马没动,主将先行,又不是超级塞雅人!真是死的冤枉。

面露欧哦:唉,死的实在可惜!

面慈心黑:萧銎这样忠勇的大将都挂了,可惜,可惜。希望李荼不要挂……

面面俱青:呜呜~~,小萧也挂得太早了,香MM得守寡了!!大家一起默哀三分钟!!小萧的死法让我想起成吉思汗帐下“四杰”之一的博尔术的战死经过——在征服林中百姓时,博尔术只带几个护卫走在全军之前结果被对方伏兵所杀——不改不会也是受此启发而定下了小萧的死法吧?

面不改色:不是不是。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史书上比比皆是。单一部《三国志》中(注意,不是据《三国演义》考证),大意而亡的如孙坚、孙策,当先追敌而亡的如张郃,当先攻城而亡的如夏侯霸;受伤的更多,统领全军的主帅周瑜、诸葛恪都因突阵、攻城而受过重伤。战时如此,平时大意出事故的也占大半。就象我们朋友上次开车,车中载了九个人!还不大意!结果不幸翻倒,底朝天。幸而一个都没受伤,命大哉!要是往另一边翻,那就掉桥下了。

面壁九年:哀兵不可力敌,看来长毛们要倒霉了……

叶开:萧銎就这样死了?!痛失兄弟!屠城!!!

轩辕无敌:强烈要求不改修改本节!如果非要死若干个大将的话,选一些比较差的去死好了。偶最喜欢小萧了。再说,从前文看,这个将领应该属于比较谨慎的类型,怎么可能中这种非常愚蠢的陷阱呢?老大你是不是把人想得太简单了?

面面俱青:打仗死人可不会看你是不是大将。像孙坚、博尔术、宋辽檀渊之战时的辽军主帅(姓萧,名字记不清了)都死在战场上,蒙古西征攻打撒马尔罕时还在军前战死了一个王子(记不得是窝阔台还是察合台的儿子了)。有大将死也很正常,还是按情节需要发展吧。

日月无光:临阵丧大将,是作战的大忌。这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古代作战,大将一般不会亲自杀敌,而且所穿甲胄与士兵相同,就是为了防止敌军认出而危及大将生命。所以大大以死一部份旧大将来换一部份新大将的写法是不合实际的。要不然,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李靖、李绩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面不改色:恰恰相反。不要想当然,请查看史书。你会发现古代作战,几乎没有大将不亲自杀敌的。上面你列出的四人中,除了卫青无记载(但也不表示他不陷阵)之外,三个都是陷阵高手。另外,除非败逃,将军不可能穿士兵甲胄,这是极端动摇军心的。“大将一般不会亲自杀敌,而且所穿甲胄与士兵相同”纯属后人主观猜想,不符事实。若嫌查史书麻烦的话,可看看前面《谁说将军不陷阵》一文。哎,现在的人咋都不爱查证哩……将军当先,对于军心士气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牺牲自然在所难免,就如明朝开国封公的顶级大将们,有一半阵亡在创业路上,大家知道吗?将军冲锋陷阵自然伴随着危险,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别说一般将领,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都是以身作则冲锋陷阵的强人。之所以很多人会以为大将不陷阵,都是受了保命理论的影响。和平年代的人,是比较难以想象勇气对于惨烈战争的关键作用。关于《谁说将军不陷阵》一文及相关讨论,因为很长,另立为外篇。请参见http://read.hjsm.net/book/914/html/1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