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新国王誓死抵抗,老山贼重操本行(上)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325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九十二回:新国王誓死抵抗,老山贼重操本行(上)

阿木海、完颜思虎率部稍退,不一会儿,海都军八剌直辖的两名千夫长各率一军杀到,见状不敢轻动,等待八剌太子率主力赶来。

战斗中的间隙,虽然平静,杀气不减。汉军重新整顿队伍,过了大约一刻钟,只见八剌、俺都剌、也罕的斤等部一齐开至,长矛如林,铁甲似壁!

八剌已知前锋不利,却并不犹豫,挥手大军,即刻发起冲锋!一时间,万马奔腾,卷起冲天尘埃!

汉军中坚阵地上,步兵们神色严峻,皆知接下来会是最惨烈的恶战!周伯荣、素迷独高声大呼,长枪兵、刀盾兵齐声呐喊,声音震天动地,无形的斗志,仿佛化为可见的白气!

这就是战场上的杀气!弩手默然保持瞄准姿势,心中却也是激情澎湃。

不多时,海都军进入射程,汉军弩手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先后发射,不过只象是往飞来的足球上撒了把沙子,哪里阻挡得住?一转眼敌军便来到五十步远,恶战不可避免!弩手齐齐射尽余矢,护卫兵再次齐声呐喊,便挺矛持盾,舍生忘死冲上前去。

作为信号的大幡,此时左右摇动,周围牙旗齐摇,齐劲见状,率领左军六千骑,撒蹄冲锋。中坚阵地之后,又腾起好大一片烟尘!

东来的烟尘,已扑入阵地之中,西来的烟尘,正在疾速奔进。这时汉军右军也在北面现身,夏瑶质居中,萧贤思、萧隆运分居左右,自北向南,横击海都军。

不待八剌下令,俺都剌率领本部,掉转马头,便向汉军右军冲去,纷纷挽起弓箭,想要在混战之前给汉军一次打击。不料,夏瑶质所部却是骑弩兵,虽然不及许妤所部训练有素,却都是由先前习惯骑射的契丹族女兵组成,基础不差,用起弩来准度并不逊于步弩兵。只见她们瞄得真切,一阵排射过去,俺都剌部下尚未进入弓箭射程,便已经翻落了上百人。

俺都剌心中吃惊,但现在已经不容退缩!两军飞速接近中,夏瑶质率部往后撤退,萧贤思、萧隆运却领兵反方向急进,部下契丹人齐举弓箭,与蒙古人对射!这一阵箭雨,纷纷扬扬,双方各不知多少人落马,随后便搅在一起厮杀。

齐劲的左军,这时也早已陷入混战。两军数万人马纵横驰奔,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海都军后面还有部队杀到,加入战团。而汉军左游击、右游击等待双方部队均已投入,才绕从敌后杀出。

激战持续着,俺都剌接到八剌传令,命他率部脱离战团,绕到汉军后面重新杀入。俺都剌遵令,带了二三千骑,一齐向北奔去。不料,待到他们脱离战团之后,后面有数十骑追至!原来是小校尉弓里疾率领汉军中愿意跟随他突阵的勇士,自南而北杀了一个通透,望见俺都剌离阵,便来追击。

区区几十人竟敢如此?俺都剌大怒,亲身回马迎战。弓里疾上前,抡刀便砍,不出十合,施一着杀手,将俺都剌拦腰斩为两截。

海都军大惊!汉军数十骑,皆杀得浑然忘我,见弓里疾又斩一敌,并不觉得惊奇,只管各自逞勇,往海都军中突击。

俺都剌所部已失首脑,八剌得报,不由得两眼发直,微一踌躇,又令阿木海继续完成俺都剌的任务。阿木海不愧是骁将,召集了几百骑部下,一路冲突汉军,直冲到了中坚阵地的西北角。

这时,弓里敖率部已自俺都剌所部阵中杀出,至此已经厮杀多时,生怕部下体力不支,便率领他们往后撤退。

这一退,便撞见快要杀透汉军中坚阵地的阿木海。弓里疾见步兵处境不妙,不顾自己疲劳,提马又奔。

汉军步卒虽处劣势,仍在勉力阻挡敌军。弓里疾在一团乱战的人群之中直取阿木海,背后一刀,被阿木海回身挡住。弓里疾再接连几下快刀,“呼呼”连声,阿木海招架不迭,最后一刀便在他鼻尖旁划过。阿木海一惊,提马欲闪,便被一名杀红了眼的汉军步卒猛一蹿身,将手中半截断矛扎进了阿木海的腹部。

一声惨叫,名将落马!邻近的海都军纷纷惊叫赶来,但是已经迟了,阿木海翻滚几下,气绝身亡。

这下子,阿木海所部虽然都是强悍战士,军心慌乱,无法再冲,要待退回,又被汉军步兵裹住,哪里由得他们退去?这时大幡及周围牙旗再度摇动,中坚阵地里就连弩兵也都手持着近身兵器,加入围攻突进来的敌骑,

弓里疾率领所部数十人,稍稍下马休息一阵之后,发一声喊,向海都军中杀回。他们斗志冲天,只往敌人多的地方猛打猛扎。海都军士气动摇,竟阻挡不住这支小队伍的进攻。

另一边,齐劲抖擞精神,与弓里敖、潘景两部正面抗击着海都军的主力。杀到这时,潘景已于混战中阵亡,齐劲令弓里敖合并两部,守住阵线,又将左军交给高敬和,自己引一队人马,望海都军旗帜最密集、最显眼的地方冲突,希望能够一举定胜负!

原来那里便是海都军首脑八剌太子所在。齐劲正在边战边进,见有一支本军人马,人数很少,甚至没有旗帜,但是已经先行杀过去了!这便是弓里疾所部,不怕兵力微薄,只凭一股勇气,也要来取八剌之头!前面遇见也罕的斤拦路,旗帜夺目,披挂整齐,弓里疾却不管他是什么人,旋风般跃马而至,轻掠一刀,又如旋风般离开。也罕的斤来不及反应就被剁中大腿,亏得盔甲厚实,但也伤得不轻,只得往后撤退,裹伤去了,鲜血洒了一路,已不能再战。

差不多此时,八剌部下一员千夫长丧生在齐劲戟下。八剌见手下已无勇将支撑,只得往后撤退。齐劲腿上中了一箭,影响战斗,也不得不派人唤了弓里疾,一同杀回。

归途中,弓里疾又撞见一员敌将,交手数合,将其斩于马下。齐劲亲眼看见,惊叹不已,认为就连多历战阵的自己也及不上这位小校尉眼明手快。更难得的是,他敢打敢拚,耐力既悠长,斗志且不衰。此战之后,一定要向主公大力推荐!看来,有这样的猛将在,自己可以安心裹伤去也。

虽这样想,齐劲终究觉得此战关系重大,作为将军,不可退后以沮军心。于是,让亲兵拔去箭杆、拿袍袖简单包扎伤口之后,仍率部守卫在中坚之前。

大战至此,阳光已没有中午那么耀眼,两军渐渐显出疲态,而海都军因为连折上将,气势上早已被汉军压倒。

何安平在后坐镇,不禁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个战机还是抓对了。

却不料,大局尚未落定,又起波澜!一支海都军,原本被八剌置于后面,体力尚未消耗,现在向汉军发起冲锋!

这支队伍的人数不过千人,但是以一鼓锐气冲来,汉军难以阻挡,便一下子被冲开了一道大缺口,将弓里敖所部冲得零零落落,又向高敬和所部冲去。

内中有一名百夫长,名唤哈八儿秃,虽然只是个下级军官,但是骁勇异常,连斩汉军不下二三十名,如入无人之境。眼看部下为之气沮,弓里敖心中愤怒,拍马紧追不舍。不料哈八儿秃甚是机敏,听闻身后马蹄声逼近,当即拉缰转身,大喝一声,手起一刀,自下而上,竟将弓里敖右臂几乎齐肩削断!

弓里敖当即痛厥落马,哈八儿秃待要再施杀手,幸好几名汉军小卒拚死缠住。斗了一阵,哈八儿秃抖擞精神,将小卒一一剁翻,只见弓里敖已被救走,而远处传来了一声凄厉呼啸!

这是弓里疾,见父亲阵中大乱,情知不妙,急奔过来,未及详看,只望见父亲的坐骑竟是空马一匹!这下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弓里疾哀痛万分,见敌将还在汉军阵中冲突,不斩他誓不为人!

哈八儿秃回身抵挡,见弓里疾奔至,匆忙间又以熟悉的招数,往后先起一刀。伴随着周围汉军的惊呼,弓里疾侧身后仰,瞬间躲闪过去,左手已脱离刀柄,右手猛力一提,大刀自后而起,抡了一个大圈,挥落下来时将哈八儿秃斩个正中!

还不及细看如何,又一名悍勇敌军自后冲来,弓里疾回身对冲,一刀尖捅入来敌前胸,搠落地上。这时回头一看,才知哈八儿秃即刻身亡。

昏迷中的弓里敖被高敬和负在马上,十几名将士左右护卫着,急去治疗。弓里疾得到士卒指点才望见,慌忙随后赶去。他手上那杆大刀沈沈滴血,眼睛也早已变得血红——勇士斗勇士,每一次对冲,每一招攻防,都是豁出性命的拚搏,怎不血贯瞳仁!

这次海都军的冲锋,终于又遭失败。萧贤思、萧隆运发动反击,汉军各部奋起余勇,呐喊着一同向前。八剌见大势已去,终于下了撤军令。汉军随后掩杀,直到黄昏时分,收兵回营。

何安平慰劳将士并查点将佐,潘景阵亡,齐劲、萧贤思、弓里敖、杜由、欧述兰等皆负重伤,须得休养,其中弓里敖恐怕是不得不退役了。小校尉弓里疾奋勇力战,杀得满身鲜血,伤痕累累,幸好都只是伤及皮肉,于筋骨无碍。萧若璎如果在场,免不得就会惊叹——原来那天弓里疾强行挡住自己,并非偶然!他竟是一个激发了斗志之后便勇不可当的骁将,如今年纪小、身材矮,便能在强敌阵中几进几出,仅此一战,功绩足以封爵,日后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大战已毕,明月高挂,羌笛声起。这一战打出了炎汉的威风,海都军不能不为之震撼。八剌收拾残兵,发现也罕的斤已经死在乱军之中,四员骁将只剩得完颜思虎一人带伤逃归,不禁气急攻心,跑出帐外,痛哭失声。大败亏输之后痛哭流涕,当年成吉思汗亦曾如此,只是八剌是否有曾祖之才略,可以卧薪尝胆,于日后一雪前耻么?

不提何安平、齐劲继续严阵以待,也不提赵矜、李荼各自行军,且说高加索地区,高耸入云的山脉之中,伊儿利军终于强行突破,越过几个隘口进入山间谷地,向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袭来。

阿塞拜疆新王泰屯,刚继位便面临极大危机,却对炎汉并无二心。他生性耿直,对于敌国趁丧来伐切齿痛恨,牢记前国王阿格加姆生前遗嘱,今后不管风雨如何,铁心跟随炎汉。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赵矜不将泰屯之妹朝慕依拉留在安汉,反而允许她们姐妹三人回阿塞拜疆奔丧,而且在自己赶去抵挡海都之时,将她们都留在巴库,可见对泰屯坦诚相待,并不担心他会倒向伊儿利、甚至倒打一耙。

两家无猜,泰屯尽起国中精壮,把守山口,阻击伊儿利军。历史上,亚美尼亚曾经用同样的方法,据险而守,迫使入侵的蒙古军退兵。现在可喜的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两军皆已遭到汉军毁灭性打击,无法再夹攻阿塞拜疆了。乌达、李圭率领两万汉军,将高加索各处山口紧紧守卫,李庆熙、李宝昭率军一万,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可以救援出现危急情况的地点。

还有不可忽视的另一股力量——车臣与印古什联合王国的国王豪仲古杰尔,已将兵力化整为零,分散在群山之间,正在重操本行、大打游击!

(待续本回下)

版本:7.0、7.1

日期:2004-10-20、2004-12-03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