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论才,论财(新版)
作者:半介过客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854

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也是时候把开放禁海这个议题提上日程,不过得事先跟内阁打声招呼。很快我就在乾清宫召见了内阁大臣,曹文衡,李邦华,陈文一作为翰林院侍讲也在旁伺候。

“朕已经看了李原吉的奏折,到明年粮食的问题总算解决了,朕也可以安心了。”

“恭喜皇上,那李原吉也算个人才,能这么快把粮食问题解决!”钱龙锡因为主要处理户部的事,见我讲到户部的事情,马上应口道。

“人才,恩,你们是朕的内阁大臣,许多地方的政事,都需要你们的意见,朕对地方不是很熟悉,地方的官员也见得少。就任官员是不是人才你们要懂得分辨才是。”扯到人才这个问题,我想今天是应该给我的内阁大臣们做回思想工作。

韩鑛年最长,躬身答道:“皇上说得是,历代选官即选贤才,贤才者需秉性忠实,方可大任!”

刘鸿训也接着说:“如陛皇上所言,官吏需系民于心方是好官。”

我站起来,度了几步,说:“各位都是饱学之士,也知术业有专攻,作知县的需要知道如何理民,如何断案,做河督的要会治水,如此方可事半功倍。虽官员的正直,清廉是个首选,朝廷取他们的高风亮节。但现在大明诸事纷乱,需治世之臣。所以取才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短处。吕望、张良、诸葛孔明皆能兴邦立事,有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论锦绣文章、急智,不如曹子建;论诗词画赋,不如李白杜甫。夫大才者,守正恶邪,有见有识,泽及当时,名流后世,吕望、孔明者也;次之者,上能败曹百万于赤壁,下不察联蜀抗曹之玄机,属有见无识之才,周公谨是也;无才者,一味雕辞凿句,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虽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李杜之流也。朕要的便是大才者!像不通事务,不懂变化的正直大臣就只能做个御史,做个言官。能入内阁,掌六部的,就非得德才兼备,心胸开阔!朕以为现如今选士子,不能只读四书五经,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凡事躬亲,才知其所以然。”

我又转身对新科的进士们说:“你们新进的进士,除了在翰林院读书编史,也要多到六部,学习下如何处理政务,可以到刑部陪审去学习下怎么处理案情。只要不涉及机密,你们都可以去观摩。”

他们三个赶忙说:“臣等受教了。”

刘鸿训从皇上的话里品出个味来了,他知道皇上又有新的举措。这一次来只是和内阁大臣通个气,让他们在朝会上有所准备。他不禁望了皇上一眼,那刚毅的脸盘,那果断的语气,让他想起了先前几朝的皇上。这个年轻的君主有着跟他年龄不符的成熟。难道真是天佑我大明,终于给百姓一个明君了吗?!

刘鸿训还在东想西想的时候,孙慎行已经出来接话了。

“皇上所言极是,千里马难求,这伯乐更难求,臣以为,选用官员要慎之又慎!”

“呵呵,孙爱卿说的有道理,不过朝中还是有很多伯乐的,以后你们放学政到地方,可要仔细了,这学政取的举人可就是未来官员的基础,别埋没了人才,尽要了些只会作八股的人上来。”

众内阁大臣应了下来。

“朕本想恢复县学,但朕即位以来,国库一直入不敷出,只好待来年了。但科举要改进下,以后乡试的卷子需得有所增加内容。与作文章同时,加入其它渔林稼穑,经济治世之道。这些秀才尽管答便是,不需全部都会,有一技有用之长便可。朝廷各取其才,只要文章过得去,朕就用他们。朕不希望大明朝的官只是会死读书的呆子。”

钱龙锡道:“皇上,这虽是有利于学子熟悉世务但无统一经文,即使学政恐也难以为准绳。”

“呵呵,向百姓学便是,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曰‘不耻下问!’要学习这些又何必拘泥于书本。不过朕为方便与公平,就让徐光启与宋应星编的两本书《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作为参考吧。这事就教由礼部办了,朕不仅要这些学子有贤德,还要是能吏!各朝向以渔林稼穑为低贱,殊不知这些方是朝廷基础,衣食不足何谈其它!”

“皇上圣明,臣等遵旨!”

“你们是朕的左膀右臂,不用如此据礼,如今朝廷的情况你们也明白,辽东还在打战,各地方也闹灾荒。朕这个皇上也是做得难啊。朕不怕同你们说,朕要改良,一切阻碍大明中兴的东西朕全都会废除掉,这一次李原吉从安南那边换来百万石的粮食,朕想废止禁海令,不知各位内阁大臣有何建议?”

韩鑛首先发言,“皇上,太祖设禁海令就是为防止百姓出逃海外,今开放海域,恐沿海数省流民走失殆尽。胡作为非之辈也容易结于海上作恶。”

我苦笑了下,真不知这些人怎么想的!

“朕看爱卿不明白朕的意思,大明百姓哪个不恋故土,若非无以谋生,又怎会逃往异域!即使如此也怪不得他们。只能怪朝廷没能做好,如百姓都活不下去,只是逃去,而不是落草作流寇,那已是万幸。”

韩鑛见皇上讲的有些声色俱厉,虽一时不能消化皇上讲的,也只好说:

“臣驽钝,皇上教训,使臣茅塞顿开。臣不明事理,见短识浅,请皇上责罚。”

“免了,凡事有利则有弊,朕现在就要用它的利。”

贺逢圣启奏道:“皇上,与海外各番国有利,皇上取之,何不就由朝廷组建商队,出使各国,岂不便利,既不违祖制,亦可便于控制流民。再者由朝廷商贸,可以使国库增收。”

嗯,这未尝不是个好法子,可以不用费多少心思便可在朝堂通过。但这仅可以解决对外贸易的问题,却没有使大明处于开放的氛围。对禁海的解除,是要国人对外交流,惟有百姓参与其事才行。这样大明才不会故步自封,也不会闭塞封闭。

“嗯,如只由朝廷参与,朕以为官商不分,容易滋生贪污受贿。而大明沿海数省,大多田地不足,百姓无以为生。让他们出海贸易,或者打鱼度日,都可省去朝廷不少麻烦,也给我大明百姓些谋生之道。朝廷设立海关,收取船税,便等同于出海商贸。这既省朝廷之力,又利于百姓。朕属意解除禁海。”

贺逢圣没有想到皇上说开放禁海能有如此好处,只得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孙承宗出来说:“臣以为皇上暂时不应该开放海禁。”

我说了这么多,没有想过孙承宗还会出来反对,不知他又有什么道理呢?

“孙爱卿,为何不可?”

“臣以为,满洲乃我大明心腹之患,朝廷每年在辽东花费近五百万两白银。目前也只是守住宁远一线,现如今满洲人无法互市,也无法换取他们所要的丝绸,盐铁,如开放海禁,则有不法商人到辽东,与满洲人交易。这无疑是助增满人的实力。”

“孙爱卿说得是,朕竟未想到,如此只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省先开放。同时诏告天下百姓,与满洲通商者与通敌卖国论处!这开放的四省都设立海关,总关设在南京,让李原吉去打理。无论官船,私船,外番船只都需缴税。孙爱卿,觉得这样是否妥当?”

“如皇上所言,臣赞同!”孙承宗见自己的意见得到解决,也就不反对了!

“既然各位大臣都没有意见,朝议之时就由内阁提出吧!”我想了想,这样可以减少点阻力。

“臣等遵旨。”

在一旁没有说话的陈文一站出来启奏道:“皇上,我大明历年来禁海,水师从嘉靖年间起就未加强训练,如今大明东南海域,只有新降的郑芝龙提督水师,臣以为应派个忠实之辈前往监军,否则郑氏坐大,恐尾大不掉!”

“哦,派监军?”

“各位臣工可有什么看法?”

“臣以为此议甚好,臣推举汤开远为福建水师监军。”孙承宗知兵事,是以作答。

“臣以为不妥,现如今郑氏已然独占南疆海域,贸然派监军前往只会使其惊疑不定,如此必生反心!”刘鸿训出言反对。

“那刘爱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可以使福建巡抚稳定其心,使郑氏为大明出力。臣知福建有盗台湾为红毛人所据,何不派福建水军攻台湾。胜则我大明多有一地,败则消弱郑氏实力。”

我在书桌前走了两个来回,还是想把这件事放一下。两面作战可是顶不住,而且福建水师若是奉朝廷之命去攻台,一旦有什么损伤,问朝廷要钱要粮的,我能不给吗?这样无异给我的国库雪上添霜!

“此举虽然可以制约郑氏,但朕以为伤了天下将士之心。朕以为每年给福建水师军饷十万白银,负责南疆海域商船安全便可。那汤开远就去福建负责福建水师的粮草吧!如今朕给郑芝龙的荣耀难道还不比做海寇强,朕相信他短个时期内不会有反心。”

其实我还有一句话没说完,那就是东海内还有荷兰人的船,这样多少可以制约郑芝龙。等他真的要反叛的时候,估计我已经有精力来发展水师远征了。毕竟史书上,说郑芝龙可是在清军入关后才投降的。十七年的时间,相信够用了!

欢迎光临,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