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报纸
作者:半介过客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130

经过明刊几个月的讨论,即使是既得利益者的读书人对于官绅一体纳粮的反对声也没有这么大了,因为明刊不是单纯讨论官绅不纳粮的缺漏,而是进一步宣扬读书人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不是为了些许面让朝廷财政存在这么大的漏洞。这种又捧又推的舆论导向让读书人里头生了分裂,后续的争吵跟讨论逐步演变成了各地的学的交锋,铭心堂的主编们反而作壁上观了。能够有人分担压力,这是他们乐于看到的。

当然,朝廷也不是一味的要压低官绅阶层,毕竟国家是要靠他们来执政的!一期的明刊表了贺逢圣的署名文章,提出了限制免税田地的折中办法,既可以保证朝廷的政,同时也可以维护官绅们的等级地位。文中是大力呼吁读书人不要为了些许的利益而背弃儒家的道义,重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等的品格。

这篇文章一出就引起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官场上的官员们,贺逢圣何许人?!没有皇上的默许,明刊能表这样的文章吗?!机灵的官员已经开始起草官绅一体纳粮的奏折,每一次改革何尝就不是一个机会呢?从前头的经验来看,皇上改革是不会退缩的,那些阻扰的官员往往是闲置到一边,而皇上用开的改革官员却是一升再升,所以此次赋税改革,不知多少人都在望着,至于损害的那点利益,真等做了官,又何必再去在意那点点田税!

贺逢圣的文章前半段改变了官场的导向,后一段却是引起了许多保守读书人的共鸣,特别是恪守儒家传统的旧派读书人。右侍郎刘宗周亲自撰文《道德论》表在明刊上,刘宗周已是当时大儒,他的倡议自然引起了多人的附和。只是批判的观点逐渐生转移,某些有心人则是将话题放到了德之辩的老问题,有的则是抨击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去经商这种有辱斯文的行为。

这些话题的辩论不单单是在明刊上,私下间也越来越多的讨论。贺逢圣有点心虚的站在下角,皇上正拿着一些铭心堂收到的投稿。这些投稿并不是不好,而是明刊章幅有限,有很多稿都登不上去。虽然贺逢圣跟几个主编都草草看过一遍,但还是怕哪个想博名声的狂人些悖论之言惹恼了皇上,所以贺逢圣眼巴巴的看着皇上的神色,直到皇上将稿放在书案上,他心里松了口气。

“皇上,这些讨论已经出了明刊收录的范围,所以就没有刊登,所以”

我摇摇头道:“这些也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让他们多讲讲道德修养也不是什么坏事,朕虽然唯是举,但也不是不注重品格!”

“那”

我敲了下那堆稿道:“这些里头挑些好的出来,该表的就表,不然刘老夫又要找朕的麻烦了!”

刘宗周为人较为保守,所以对于我的政持保留意见。我也不为难他,所以让他去管住礼部的科举这一块,他这样的人对着温体仁好了。这些年刘宗周专心治学,倒是在朝野名声大振,在读书人中很有人望。而他在科举这件事上也相当持正,基本没有因为进士的名单生争论。

贺逢圣拿着一堆稿走了,方正华轻步走了进来。

“皇上,这是王公公来的密函!”

“哦!”我瞧了一眼打着密折戳印的密函,顺手接了过来。王承恩这些年都在大明各地奔波,他负责的地方情报收集倒是相当尽心。一般的情报自然无需亲自交到我手上,王承恩特别递上来的,要么紧急重大,要么就是我特别嘱咐过的。

我拆开看了一眼,不由眼睛一亮!想

不到啊,想不到我将密函放到了一边,沉吟了一下道:“收回去吧!”

方正华有些疑惑道:“皇上,这是王公公特意传来,只怕”

我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有人想模仿我们的明刊而已。用不了多久,朝廷自然会有人上奏的,到时候再议!”

方正华不由惊道:“模仿明刊?岂非大逆不道?!”

我望着大惊小怪的方正华道:“没这么严重吧,不过是一些人办了份报纸!”

方正华见皇上这么说,他自然不好接话,何况内侍也不能干政!

对于其它报纸的出现,我倒没有觉得什么意外。因为就算是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明末也出现了一份自办的报纸,就是复社在金陵大会后复社自行刊印的金陵刊。现在被我影响得大有改变,第一份报纸出自铭心堂。既然南方有人要办报纸,就让他们去办好了!

我虽然开通,但是下头的官员却对此相当的警惕。不仅是南京礼部的钱兼益,就是陈文一也私下来了一封密奏。南京突然出现的报纸是一个叫做云间社办的《论事文刊》,主编唤作乌云道人却是没有甚名声,想来都是另起的笔名。起初文刊只是登一些诗词歌赋,如《燕笺》等,其词媚而不艳,颇具雅致,因而在士林中引起关注!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即使是一个学社聚会也会弄出一个刊文来,只是行量的大小不一样而已。

这个云间社不仅是弄些诗词,还搞了一个昆曲班,一些好的词调就表在文刊上。也不知这乌云道人从何处调教了几位当家名伶,唱功模样都是一等一的好。昆曲班不仅在金陵演出,周围的州府也常有人邀他们前去,这文刊也就随之流传。

如果是这样,陈文一他们倒没有那么紧张,不知从何时起,论事文刊开始接受读书人的投稿,而投稿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已经开始隐射朝政。出现这种苗头后,南京的官员都觉得不可等闲视之,所以上奏朝廷。

“微臣以为还是封了是稳妥!”臣李标如是说道。

次辅李长庚也道:“若是任由民间行文刊,必然扰乱民心,微臣亦觉得封了无隐患!”

辅臣已经有两个表了意见,其他都还没有说话,看样也是默认他二人的意思。确实,在王朝**的年代,报纸这玩意是不想它兴起,开民智的后果终是封建王朝的结束,王朝统治在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愚民统治。对于我而言,结束王朝就结束好了,要么共和,要么君主立宪,这是历史前进的方向,犯不着一个家族长期统治大明,不仅大明危险,这个世界也会危险!当然这个不是我要考虑的,我要做的就是将资本主义的萌芽呵护起来,让他们在大明的土地生根芽。

“堵不如疏,朕觉得民间办报也没有什么不好!”

我这个说法让所有臣都吃了一惊,他们越有点跟不上思路了,沉默了好一会钱龙锡道:“皇上,此时只一家文刊报纸,若以后多了,则容易让人误信,又易留言,于地方不好治理,民心亦乱!请皇上三思!”

我点点头道:“朕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但你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论事文刊属于一个学社办的,跟明刊完全不同,明刊靠的是朝廷人马行到地方,而论事文刊却能独自行,有人愿意出钱去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百姓生活太过单调,每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看个庙会都高兴得不知怎的。有了报纸至少不会消息闭塞,知道大明各地的讯息,就是聊天也多个话题!所以朕决定,这民间办报

就不封了!”

内几个大臣全部有点蒙,皇上虽然说了洋洋洒洒的理由,可问题是,皇上说的老百姓是些什么人,大明的农民有几个认识字吗?再说皇上提的理由,当初办明刊的时候也是有同样的理由,有了明刊还需要其它的做什么!他们不懂,但皇上已经定了调,他们也不好再说了。

看着他们迟疑的脸色,我笑着道:“你们别这么紧张,朕也不是说不管,朕允许地方办报纸,但是报纸的内容肯定是要经过审核,朕文礼部拟定《大明出版条例》,凡民间报刊都需经过地方审核能行,否则视为违法。”

“这样你们觉得怎样?”

李标追道:“那审核之人该如何确定?”

“朕看就行范围来确定吧,由各州府的提学负责审核!提学本就是督办学风的,在县里行就由教谕审核,一府行则由府里的提学审核,以此往上类推。其实各位大臣你们也不用过虑,即使出现了一份文刊报纸,也不是说就会遍地都是。即使是明刊,你们自己说,如果明刊拿去卖,有多少人会去买,又要卖什么价格能持平成本!”

“这个”

大臣里头钱龙锡长期主管户部,自然对钱银之事了解清楚。读书人虽然不通经济商务,但皇上言语甚是浅白,知道这办刊物也好,做买卖也好,都是要有利能驱动人去办。明刊的行是够大,但是送往各地的成本加大。再说报纸也不是人手一份,往往买一份就可以几十人看,几个大臣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利益好赚取。想到这,众大臣心里就没有这么在意这件事了。

“朕看这出版条例的事情就交给王应雄去办吧,把朕的意思跟他交代清楚,以他状元之不用多说也能办下来!”

“是!”

大臣们很退了下去,对于这论事文刊能够办多久,我心里也没有底。因为即使如现代人的我可以引进广告的概念,但大明这个时代的商务并不是很达,还属于小打小闹的商品经济,人家卖的东西就是在附近,吆喝一声就知道了,还需要做什么广告。再者就是报纸的行面狭窄,能够看到看懂的人不多。报纸的春天只怕还要过一些时日再会来!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