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整编
作者:破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786

出了池州,带了马车数千辆,装载物资无数。沿长江南下,途径东流,建德等大大小小七八座城池,韦志俊是右军主将,地位崇高,这些城池的物资全在他的命令下被装车运走。

行了三日,其余众军也从池州出发,黄文金、刘官方、古隆贤、赖文鸿四人也被放了出来。此时池州城已经空了,人马和物资都没了,四将无法,只好快马奔芜湖告急。

后来,黄文金被封为堵王,刘官方被封襄王,古隆贤被封为奉王,赖文鸿被封为匡王,都是天国重将。不过,这都是后话,此时暂且不提。

李明峰害怕出现误会,特意让士兵持了何桂清的官文去饶州张运兰处提前报信。

张运兰验了官文,确认是真,而且前些日子已经得到消息,说一支华洋混杂的队伍从三河镇杀了出来。都兴阿这老贼够狠,为了更安全的撤退,竟然将这队伍留在后面断后,结果十几天都没有消息传出,众人本都以此军被长毛全歼了呢。

曾国藩因亲弟弟曾国华被救出,十分感激这支洋枪队,特意上表替‘牺牲’的洋枪队众人请封。万没想到的是,李明峰竟然从长毛腹地杀了出来。

这边张运兰也派人去答复李明峰,约定时间,前去接应。在张运兰的猜测中,洋枪队是残部渡江逃到这里的。为了防止这点人也被吃掉,张运兰必须接应。

李明峰接到了回复,将韦志俊招来,对他说:“韦将军,张运兰张大人与我约定三日后他将率兵佯攻景德镇,吸引杨辅清注意力,再派其他部将前来接应我等。我等可驻扎在此,等会和了后军再出兵吧。”

韦志俊说到:“杨辅清至今还不知我已归顺大人,我二人虽有宿怨,但他也未必会出兵拦截。况且他就是出兵拦截,韦某却也不怕,正好可以与他大战三百合。以我军之盛,何用他人接应?”

李明峰解释到:“我之所以要驻军于此,并非是忌惮杨辅清。而是希望将部队整编,免得到了清军范围,再起纷乱。”

韦志俊皱着眉头问到:“我军建制完全,各层军官都在,为何要整顿?”

李明峰解释到:“你心腹将领尚有四人不愿归降,更何况底层兵将,将这些人带到朝廷势力范围之内,当他们得知你投降之后,会有何举动?”

韦志俊听了此话,默然不语。李明峰继续说到:“即使他们不反,但哪怕他们逃回天国,或者仅仅是逃回家去,不愿意当兵,你说朝廷会如何看待此事?又会如何对这些士兵?”

韦志俊听了这话,冷汗直冒,对待不愿投降的俘虏,无论是以清廷还是天国的行事方法,都是一个杀字解决。韦志俊向来对自己的士兵忠诚度非常自信,但是黄文金四人的举动彻底的打碎了他的信心,现在听李明峰如此一说,他也对自己手下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和自己同生共死产生了怀疑。

“那该如何处理?”韦志俊战阵之上是个优秀将领,但是在政治方面,他则是个白痴,否则又怎会被洪秀全和杨辅清逼走。

“这便是我停军驻扎的意思了。此处距景德镇一百多里,我军镇守在通往景德镇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军把守严密,短期内,韦将军降清的消息是传不进景德镇的。在此处我军便可整顿,凡是怀念天国的,就缴了武器,放他们北去回池州。不想再过这玩命的日子的,则发放银两,让他们回乡务农。”李明峰说到。

“杨辅清得你多次救援,你此次可以派人谎称再度来援,他虽恨你,却也必不疑有他。三日后,等他出城战张运兰的时候,我军从后突袭,若顺利,则景德镇可下,不顺,也可给杨辅清点厉害看看。”李明峰说到。

韦志俊越听眼睛越亮,最后不禁拍手赞道:“好计谋!好计谋!”

两人计议已定,韦志俊派人去杨辅清处,说是前来相助。杨辅清多次得韦志俊相助,虽然这人只记仇,不念恩,但也丝毫没有怀疑其中有诈。二人素来不合,杨辅清不许韦志俊入景德镇,让他原地驻扎。

韦志俊正是求之不得,当下在原地扎下了营寨。

第二日,后军前来汇合。

第三天,部队整编。为了防止意外,韦志俊命令全军放下武器,到营寨北面空旷处集合。洋枪队和湘军三千多人,还有韦志俊的亲军嫡系三千多人都手执武器守护各处要道,防止暴乱。

韦志俊手下高级将领都知道降清一事,不同意的四个已经走了,现在主要是中低层军官和普通士卒不清楚内情。

韦志俊让手下将领一层层的将意思传达下去,顿时五万太平军就如炸了锅一般,有大骂韦志俊叛变的,有心有戚戚害怕遭到杀戮的,也有庆幸暗喜的,当然更多的仍是观望。

从清晨到晌午,韦志俊多次出来拍着胸脯保证,来去自由,绝不强求,而且兄弟们的安全也绝不是问题。

韦志俊在军中威望颇高,他的保证众人都是信的,中午就有四千多人徒步返回北面,去投太平军他部。见到这些人平安无事,其他人也多有动摇者,纷纷北去。本来李明峰还以为很多人都想回乡种地呢,结果竟然一个想要回家的都没有。后来他才知道,江南闹长毛的四个省,所有壮丁,都被拉了出来,不是清兵就是长毛,要想回乡享福那是不可能的。

几个时辰过后,韦志俊来报,说已经无人想走。李明峰又出来将利弊讲了一遍,凡是想入洋枪队以后参与镇压太平军的,可入营,不想的,此刻便可离开。

这些人中除了几百人考虑半响离开,剩下的大部分人都进了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