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沧州道(2)
作者:猿鸣三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871

晁盖这么一提醒,众头领便一下子注意到三位陌生的来宾。

高原起身,走到赵桓三人的跟前,介绍起来:“这一位,姓周,名晓,字公博。公博兄,是本王在东京遭难时结识的知己,他曾不止一次地救助过本王。感情之深,堪称异姓兄弟。

这二位是朝廷的官员。这位陈大人,名字叫陈禾,乃当朝言官,职位是左正言。而这位年轻的林大人,身材挺拔,为武进士,被授承节朗。

二位大人此次随本王进入沧州,是要建立朝廷驻沧代办处的。另外,朝廷方面,主管沧州外交事务的最高行政首长,是宿元景宿太尉。不日,也会来沧州小住。”

听到高原如此一说,宋江眼中闪过一丝欣喜,便带头上前行礼问侯。

接着,高原又反过来,向赵桓三人,一一介绍起青州军的几位首领。

介绍到宋江时,高原语气不无调侃,道:“公明哥哥,原本是有功名在身的。其父宋太公对其教育甚严,公明哥哥亦素怀精忠报国、光宗耀祖之大志。无奈,与本王一样,不意之间,涉足于江湖,再回头已百年身了!哈哈。”

最后,高原总结道:“晁首领、宋首领、吴军师,乃青州军的舵盘,组成三驾马车。本王始终只是一个向导罢了。”

吴用道:“三驾马车?大王的说法,总是那么别致。”

大家说说笑笑,互相谈友谊、攀交情,最后,高原令林冲安置客人休歇。

高原叫来燕青,吩咐道:“小乙哥,你从此随着周公子,继续做其贴身护卫。自我转告林教头。周公子安全,不得有任何闪失。看书”

燕青领命而去。室内剩下晁盖、宋江、吴用。

吴用道:“大王。接下来。我们如何行动?”

高原未吱声。只是冷冷地看着三人。

晁盖终于忍不住。率先打破沉默道:“大王与朝廷签下地协议。我等已经反复研读过。我们觉得。大王此番入京。可谓如愿以偿了。”

宋江道:“大王。协议中。似乎未提到济州、兖州地归属权?”

高原却道:“济、兖二州地归属权。等明天回到济州府后。再议。

本王要提醒你们三位的是,不要轻视这份协议。

诸位说说,这份协议最大意义是什么?”

宋江抢着答道:“最大意义?当然是青州军与朝廷的联盟关系,终于建成了。”

高原摇摇头。

晁盖道:“意味着,朝廷再也不会对青州军进行围剿了?”

高原笑道:“合久必分!一张纸,就能带来永久之和平么?”

三人皆不说话,吴用想说。但最终还是犹豫不决。

高原起身,嘘一口长气,提高音量道:“本王此番不听劝阻。擅闯京师,且死里逃生。众弟兄,为了火中取栗,不惜打乱步署,调集所有兵力,全力以赴。救本王于倒悬!

青州军花费如此大的心血,本王却仅仅带回一纸协议!

本王是否有些儿戏,有些过分啊?

如果你们到现在还不明白这份协议意味着什么,那本王会很伤心,同时,也无法向青州军上下做交待。

所以,本王要提醒你们,必须明白协议地重大意义,并且还要广为宣传之。

此协议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

本王以为。有了这份协议。意味着,朝廷承认了我军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作为贼匪地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可与朝廷对立的政治实体的存在。

朝廷承认了这个事实,这就为青州军日后建立群众基础,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自古至今,绿林盗贼们,总是一心希翼被朝廷招安。可是,现在,朝廷却公开承认了青州军所建立的政权!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欢欣鼓舞的?!”

经高原这么一忽悠,室内众人顿时热情高涨,宋江也不得不低头叹息。

一阵高兴过后,高原总算找回了做大王的一点点感觉,装腔作势问道:“吴军师,说说现在我军的兵力布置。”

吴用回道:“目前,五万兵力全聚集在兴仁府。二万五千地大部队驻扎于此,鲁智深率一万五千兵力,在五里外盘龙寨的外围驻守,而杨志、王宝则率一万人于后方把守。

另外,卢俊义首领和呼延灼率八千兵马留守后方。”

高原道:“即刻着令三军,明日全部拔营,相继返回济州府。通知刘唐,迅速召回侦察部队,且分头返回济州境内。”

高原口气说一不二,晁盖、宋江二人起身告辞,前去安排。

室内,仅剩下吴用。

吴用诡秘问道:“大王,这位周公子,看上去,似乎是权贵人家子弟。刚才,大王特别交待燕青,要林教头确保其安全,说明此人身份绝不一般。

可是,这段时间以来,吴某并未得到情报,言及大王在东京有这么一位救命恩人啊。”

高原近距离注视吴用片刻,浅浅一笑,道:“到底未逃过军师的眼睛。此人便是,当今太子赵桓,是赵佶亲自决定的。”

吴用闻言,张大嘴巴,半天才兴奋道:“大王此番入京,确确实实为我等弟兄们谋得了一个大好的前程啊!

大王,吴某这就去协助布置撤军事宜。”

兵营里过了****,第二天,三军拔营回师济州府。

赵桓不愿呆在马车里,要了一匹马,骑着,与高原并肩而行。

赵桓道:“动身之前,孤听取情报,说大王在青州军中常遇对抗,地位并非十分稳固。今日一见,此言差矣。

大王昨日才归队,今天三军便班师而回,可谓雷厉风行啊。”

高原平和道:“青州军,前身乃是山贼。众多头领,乃为祸一方、胡作非为之暴徒。要彻头彻尾地改造他们,还需要相当之时间,绝非一朝一夕。其间,有所反复,乃意料之中事,本王当然不会轻易就打退堂鼓的。”

赵桓道:“孤观几位首领,发觉那位宋公明,似乎较热衷功名。”

高原哈哈大笑,不置可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