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大事和喜事
作者:技术问题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8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四月,北都春光正好,绿树红花,趣意盎然。

江陵亦如此。

兄弟仨的心情,也如同绚烂盛开的鲜花。

这一个月,于双江社,于研究室,可谓好事不断。

对于双江社来说,如果“大国崛起系列丛书”第二本图书正式上市,迎来了蜂拥而至的订单,丰利可期,只算是餐前的小点。

双江省政府关于新建出版大楼的批文正式生效,只是一道开胃菜。

那么双江社被升级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就是正儿八经的大菜了。

全国有多少家出版社?416家。中央级161家,地方255家。

其中一级出版社有多少?不足10家!

现在,双江社也位列其中。

在外界来说,只是一个级别的调整。

但对全国出版界而言,这就是真正的大事了。

社长、党组书记、总编辑,级别从正厅提升为正部,这只是对个人。

能够出版诸如国家领导人个人传记,重大、敏感题材的图书,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了。这些原先都是那几家的专利,现在,双江社也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了。

更别提书号、财政资源的政策倾斜。

原先作为地方出版社,上面的婆婆实在太多。弄得出版社跟小媳妇儿似的,谨小慎微。某些重大、敏感题材,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现在好了,可以正大光明的出版原先碰都不敢碰的图书。

而对于尚瑞达主导的研究室而言。最大的好事,就是三份杂志,在四月底,第一期顺利出炉。

至于研讨会,主办方已经易主。

“新时期下的文学动流研讨会”被新闻出版总署接过。

“改革开放财经政策及信息研讨会”,则是被国家计委接手。

已经确定的,总署署长钟文龙、计委主任宋国正。将会出席,并分别主导两个研讨会。

尚瑞达的研究室,就这么成了一个协办方。

地方还是选在江陵。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原先是研究室的活。

但这么大型的研讨会,只一个研究室,能弄出什么样子?出了篓子。可就捅破天了。

省委、省政府自然就接手了。对于双江省来说,同样难得的盛事,岂容小小研究室胡来?

参与研讨会,只是顺手。向外界充分展示双江,展示改革成果,宣扬地方政绩,才是主要的。

但双江省十多位领导,只是筹备小组副组长。

组长。却是总署和计委的两位领导。

尚瑞达作为协办方的一把手,这个是忽略不了的。但最后,也只是位列末班,挂了名字而已。

不过也很不错了,你一个事业单位的科级干部,往省、部级领导里凑算怎么回事?

这种场合,尚瑞达本来就很发憷,也乐得做个隐形人。

关键是研讨会的资金,不用自个掏腰包了。说实在的,整个四月,银子哗啦啦的往外流。

尚瑞达两口子,那是看得心惊肉掉,只如挖去了心头肉。

如果不是尚文远暗自里安慰老爹,说一时的投入,会获得超出好多倍的收益。恐怕尚瑞达得马上息了心思,老老实实的去做个富家翁了。

双江社、研究室两边都是喜事、大事,这庆典肯定是少不了的。

不过社里的领导加上尚瑞达,一起开会讨论的时候,最终还是决定,还是等研讨会结束了再搞。

一来这次研讨会,参会的人物,都是很了不得的大人物,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作家、学界名人。举办这样的庆典活动,这些人平时请都不好请,这次正好顺势而为。

二来,研讨会筹备期间,各项准备工作繁杂。

尽管筹备工作被省里接过去了,会址选择,会场布置,人员接待,食宿安排等,都不用操心。但具体的事务,包括会场海报、户外招牌、会场手册、礼品……都还得研究室和出版社来完成。

忙中容易出问题,大伙一讨论,得,大伙在研讨会后再高兴高兴。

研讨会这么大的事,尚瑞达很担心到时候会上一研讨,研究室的目的一个都没达到,那就亏大了,就想找人商量。想来想去,只有从妖孽儿子那想办法了。

本来这都是小东西构思出来的,不找他,找谁去?

尚文远正好从学校里溜号。

研究室已经正式搬到了原属煤炭设计院的办公区。

设计院的环境不错,红墙青瓦的苏式建筑,掩映在成荫绿树之中。

却是从闹市中寻出一处清幽、雅致的所在。

又没外人看着,尚文远优哉游哉的,半躺在主任办公室的长条沙发上,审视着手里的议程、主题、发言,以及筹备小组拟定的人员名单。

还是钟文龙给力,国内有名有姓的作家、学者,都在受邀之列。不说一网打尽,但至少尚文远记忆里这时代的大牛们,是一个没跑掉的。

至于九十年代才初展头角的大牛们,此时恐怕还在憋着劲构思他们的神作,名声当然不显。比如唯一获得诺奖的中国籍大作家,管谟业,莫言同志。

贾平凹、陈忠实正在受邀之列。

“让你们不能同场,我还不信了,这么大阵仗,还弄不来你们俩。”尚文远乐得在沙发上直弹腿。

至于经济学专家、学者的这份名单里,尚文远也发现了很几位声名显赫的大牛。其中就包括被后世人们戏称为“国师”的大神。

尚文远可清楚的记得,某一时段。那本《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可是各路官商千金难觅的抢手货。

“要不要跟这位‘国师’搞好关系呢?特别是他的那两位学生。”尚文远摸了半天下巴,还是决定放弃了。自个又不从政。费这大力气干嘛。

反正这个研讨会,也只是想通过这么一个会,跟这些经济学界的牛人们,建立初步联系后,好给《财经》约稿,采访什么的。

把两份很长的名单上面,记忆里的那些大牛圈出来。尚文远就不管了。

后面的事情,自然有人去操心。

看了看整个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尽管中间掺杂了太多政治的因素在里面。但自己的诉求,却没有减弱。

阵势扩大后,研究室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好处。

看完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尚文远就拿起三本新鲜出炉的杂志来。

杂志封面很是夺人眼球。

特别是封面的logo。再配合三种风格的精美图片。不说内容,只看封面,绝对是高大上的标准。

原本研究室找人设计的三份杂志的logo,尚文远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但随着老爸的一趟北都之行,却是意外收获了三份刊名题字。

还是南巡老人的字!

这其实就是钟文龙在蒲、尚兄弟出发去北都之前,电话里说的“有好事”。

用钟文龙转述老人家的话来说,就是:吃了人家的。嘴软嘛。小老乡的牌面不错,我送他个搭子。

乐得找不着北的尚瑞达一回江陵。尚文远就决定,何必费心搞什么标识。老人家的题字,就是最好的logo,而且是金灿灿、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所以,尚文远看到题字的第一时间,就是赶紧让老爸去申请商标。

开玩笑,这可是未来无数年,自己爷俩安身立命的大本钱!

三份杂志最终呈现出来的,比预想的还好。

原本尚文远担心,这时候的印刷技术,特别是纸张,不能达成预期的效果。

但研究室不计成本的通过双江外事办,从香港购买了足足两千吨的铜版纸。其中230克的封面用纸,500吨,157克的300吨,80克轻铜1200吨。

光买纸张,尚瑞达就实打实的掏出去了100多万。

至于印刷,江陵地面上确实没这能力。

最后还是在北都找到了一家大型印刷厂,才把印刷的难题给解决了。

这家印刷厂,是“六五”期间的试点单位。

自动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装订联动,就这四个标准,整个中国,也就这家印刷厂有这实力。

最终出来的效果,很不错。

尽管色泽不如后世的鲜亮,图片的精细程度也不是很够,印刷字体也比较单一。

但大气、简洁而又不失艺术趣味的版式设计,图文并茂的内容结构,却是很好的弥补了这些缺憾。

每本十万份,一共三十万份的杂志全部运回江陵,整个出版社和研究室都轰动了。

横向、纵向,无论怎么比,以往的那些图书、期刊,在这三份杂志面前,都是土鳖。

在杂志定价、印数的确定上,出版社和研究室还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

盖因尚瑞达把每本杂志定到了2元的高价,而且印数也是每本十万份。

确实是高价,因为这时候的杂志,最贵的也就几毛钱。

差不多高出市场通行价格的十倍,能行得通吗?

至于十万份的印数,倒没人说什么。此时国内发行几百万份的杂志,也不在少数。

但尚瑞达顶住压力,直接拍板,就定价2块。

研究室就他一人说了算,其他人就算有再大意见,也只能歇菜。又不是自个掏钱,叽歪个毛线。

直到杂志送回来,关于定价的问题,出版社和研究室的争论才平息下来。

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

因为研讨会的事情,原先计划的“五.一劳动节”杂志正式上市,也自然被推迟了。

尚文远觉得,既然要高调上市,这次研讨会就是个不错的机会。

三份杂志,以及《大国崛起》的礼品包,相信会给与会的人们,留下不错的印象。

而且这么大型的研讨会,报道的媒体肯定不会少。

直接把新闻发布会都省了,何乐而不为呢。

熙攘中,时间指针慢慢靠近1985年5月5日。

这一天,是双江社升为一级出版社的新闻发布日,也是研讨会的开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