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同 (四)
作者:我是老小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500

翌日天刚亮,进宝娘就早早起床,去了袁堤口。路过渠阁集时,叫上能说会道的二儿媳妇刘巧妮!娘俩一块来到袁堤口,打听准了,的确有此事,不觉悻悻。进宝娘哭丧着脸,冲刘巧妮唠叨道:“‘怕鬼有鸡撅子’!唉!没屌法子,花钱免个灾吧!”刘巧妮埋怨道:“俺爹也是的?再是亲外甥!也不能啥事都大包大揽呀!两年也挣不够二十块现大洋,就这样一下子掏出去了?也得叫他自家操兑点呀?”进宝娘冷笑道:“他家操兑?他家咋操兑呀?卖猪卖粮食?他家的那头猪养了两年多,还不到一百斤,能值几个屌钱呀?卖粮食吧,他家没吃的,还不得到咱家来背吗?拐那样的弯子干啥呀?还不如这会给他呢,还抓面子!花钱倒是小事,老头子非把他娘俩搬到咱家来住不中,这能是个法子?把那个祸害招到家里来,还腌臜不死?还不如给俩钱好呢,最其码买个心安。”刘巧妮嗔怪道:“您老人家也是,啥事都由着俺爹,您就不能说着他点?把大同娘俩搬到咱家来住,他侍候他娘俩呀!”进宝娘委屈得直抹眼泪,哭丧着脸道:“别说这些没用的话了,我得能说了他呀!他那个熊脾气……唉!这辈子在他跟前是出不开身了。给他生儿育女,给他烧锅捣灶,给他涮碗洗衣,也没落个好。多少年了,哪一回不是说骂就骂,说打就打呀?可话又说回来了,吃人家的,喝人家的,咱这些娘们就该受这个窝囊气。他愿意给钱,他挣来的他当家,我敢说不给吗?进宝也和他爹穿一条裤子,人家是亲一窝,咱是外皮。‘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给了钱我还落剡子头,我图啥呀?干脆我亲自送钱去,也叫外人看看,别觉得啥事都是我打坝!这钱是我愿意给的。”不管咋说,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心里一定,进宝娘便豁然开朗。进宝娘还真拿得起、放得下,回到家把情况说了,吃过早饭和老伴王朝立、儿子进宝、进财一道,痛痛快快地来到沈塘送钱。

彻夜末眠的大同娘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突然见兄弟公母俩和两个侄子来了,倒暗吃一惊。她一面不自然地寒暄着,一面心怀鬼胎地窥视着娘家兄弟,不知他葫芦里卖得是啥药。当兄弟媳妇满面笑容把二十块现大洋交到她手里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等醒过神来,大同娘激动地又抹起泪来。她急忙把兄弟公母俩让进院中枣树下坐下,兴冲冲地去叫邓秋云!把邓秋云叫来后,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去袁堤口接人的事。进宝娘说啥也要跟去,大同娘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于是,邓秋云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姐妹仨说说笑笑,兴高采烈地直奔袁堤口。她们走后,王进宝便去找沈利文、沈利司、沈利光、沈学胜等人,并一起找到沈塘管红白喜事的大总理、德高望重的沈五爷!商量操办沈大同的婚事。王朝立则赶往渠阁集,因铺子里只有闺女王淑娟一个人!忙不过来。

大同娘一行三人!来到袁堤口,径直去了痨病鬼的大哥家。那人还沉浸在丧弟的悲痛之中,见买主前来领人,也没说啥,接过十块大洋,就打发哑巴母女跟着走了。哑巴长得倒是清秀,只是一脸憔悴。她知道自已又被人象牲口一样转卖了,虽哀叹自已多舛的命运,因仅与痨病鬼相处不到一月,并无感情可言,倒也不作抗拒,抱着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象走娘家一样顺顺当当地跟着来了。来到沈塘,哑巴见到傻愣愣的沈大同,似乎意料中的丈夫与她心中的差距并不大,比起痨病鬼来要强多了。她用手比划了半天,大家终于弄懂了:又当新娘子了,得买身新衣服穿。还没等大同娘开口,进宝娘便大大方方地笑道:“这还能难倒咱这开缝纫铺的?咱铺子里有现成的衣料,叫她自已去挑,看啥布料好,扯上几身,就算我这当妗子的给她填箱了。只要她不嫌弃咱大同,只要她跟咱大同好好地过日子,花多少钱都值。”说罢,对沈大同道:“大同我儿!领着你媳妇跟着妗子到渠阁去,这会娶媳妇了,也给你做身行头。”沈大同象只木偶,只会“嘿嘿”地傻笑。

哑巴跟着进宝娘,沈大同背着那个小女孩!和邓秋云、大同娘一起,步行数里来到渠阁集。渠阁集位于江苏省鲁南县西北角,离山东省边境仅有数里,距离山东鱼台县城只有大约十里。一条丰(县)至(金乡)公路穿集市而过,连接两省间的交通。因是商贾往来于两省的必经之路,市面上还算繁荣。虽说是战乱期间,酒铺、旅店各种生意照做,很是热闹。沈大同他们到达渠阁集时正值午时,赶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个边境集市。只见大路两旁摆满了地摊,摊子前支起架子,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各种商品。吆喝声、喊叫声、声嘶力竭介绍商品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背着口袋的老农,沉稳的中年人,踮着小脚东张西望的老太太和春情萌动的少男少女们汇成一道人头攒动的人流。更有那卖老鼠药的,卖虱子药的、卖跳蚤药的,也不管别人嫌憎在人群中只管横冲直撞。路旁柳树下有七、八个算卦的先生依次排开,个个戴着小圆眼镜,故作玄虚,一幅看穿人间冷暖、高深莫测的样子,身后无不挂着“某某半仙”的招牌,自称能未卜先知,帮人调理人生,自已却“良医不自医”!只好在街头上混饭吃。还有卖大力丸的,练武把式的,手握着大刀片,赤着上身,晃着膀子,据说会“铁布衫”功夫,只要吃了他的大力丸,立马刀枪不入!但你千万别信他这一套!如果信了他们,非出事不可。

王朝立的缝纫铺就在公路北一个拐角处,房间不大,摆放着缝纫机等做衣服的家什。东、西、北三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各种颜色的布匹。做衣服的人多,王朝立和闺女王淑娟正忙得不可开交。见沈大同一行人到了,王朝立跟邓秋云笑着打个招呼,便继续忙碌生意。王淑娟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跟姑姑和邓秋云寒喧了几句,指点哑巴挑选衣料。哑巴不会说,倒是爱美,挑选了几身衣料。邓秋云也挑选了两块衣料,进宝娘却说啥也不肯要钱。进宝娘笑道:“大同该当新郎官了,也给他弄身新衣裳。”扭脸寻找沈大同,却发现沈大同不见了。

大同娘惴惴道:“一眼没看见,他凑这点空,别又听大鼓去了。”王淑娟皱眉道:“今天集上倒是有唱扬琴的,去哪儿找找看!”大同娘踮着小脚,找到唱扬琴的地方,却没沈大同的踪影。回来一说,大家都长了脸。于是,大家分头去找,直到散集,也没找到沈大同的影子!大家非常着急。王朝立安慰道:“他能上哪儿去?四十多了,还能丢了吗?兴许是独自回家了。”大同娘一想也是,便和邓秋云一起,领着哑巴母女回了家。刚走出渠阁集,遇到赶集回家的沈大作,大同娘问道:“大作!见你大同哥了吗?”沈大作蹙眉道:“刚才眼一晃,见他跟立宝在一起,这阵子去哪儿了?我也说不准!”大同娘道:“俺先回家了,你见了大同,叫他赶紧回家。”沈大作道:“管!大同哪天办喜事呀?”大同娘乐得脸上皱纹绽开,笑着道:“他舅说了,‘捡日不如撞日’!就赶明办。进宝、进财打酒买菜去了。”沈大作笑道:“大婶子!大同哥娶媳妇,我也去喝杯喜酒。”大同娘乐得合不拢嘴,笑道:“那好呀!俺叫大同敬你一杯。”

大同娘、邓秋云领着哑巴回到家里,谁知等到天黑,也不见沈大同的影子。王进宝、王进财和赶来的王朝立夫妇与沈家同宗的本家弟兄爷们分头去找,找了整整一夜,也没找到,沈大同竟就此失踪,杳无音信。大同娘欲哭无泪,王家父子更是面面相觑,惴惴不安。酒菜已经采买停当,哑巴也已接到家中,新郎官却不见了。一连三天,买来的菜早已馊了,哪里有沈大同的影子?正当大家急得团团转,倒是邓秋云想起来了,问道:“大作不是说,那天在集上,最后跟大同在一起的是立宝吗?问问他兴许知道大同的下落。”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王朝立和沈利司便急匆匆去找沈立宝!

沈立宝住在庄西头,也是几间草屋,左右配房。两人到了沈立宝家,沈利司见院中站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便问道:“你爹在家吗?”那少年翻眼看了他一眼,指指屋里,也不吭声。王朝立问沈利司:“这个小孩是谁?”沈利司道:“是立宝的儿子庆丰。”王朝立不悦,低声道:“十八、九岁了,咋这么不懂事呀?”沈利司微微一笑,轻声道:“有其爹必有其子,缺少教养。”站在院里,高声喊道:“立宝!立宝在家吗?”沈立宝在屋里应道:“是谁喊我呀!”沈利司道:“还能有谁?是我。”沈立宝从门缝里探出头来,柿子脸上堆满了笑,点头哈腰道:“是老爷爷呀!哎呀!老舅爷爷也来了?”沙哑的喉咙象破锣。王朝立愁容满面,问道:“立宝!你看见大同没有?”沈立宝一脸迷茫,道:“没有呀!这几天我没出门,没看见他呀!”沈利司道:“那天在渠阁集上,大作见你俩在一起,就从哪天起,大同找不到了。”沈立宝跺脚咬牙,指天发誓道:“没见他!那天我根本没去赶集。我要是说一句瞎话,叫俺儿庆丰出门掉沟里淹死。”沈庆丰顿时怒容满面,冷笑道:“你咋不说你掉沟里淹死呀!”沈立宝瞪眼骂道:“你这个龟孙揍的,大人说话,你瞎插啥的嘴?还不滚外边玩去?”沈庆丰边走边道:“撵我走是怕我说出你的事来吧?当院的地窖里那个人你关了好几天了,还说没看见他?”沈立宝拿起一块砖头,狠狠地砸了过去,骂道:“王八操的,满嘴的瞎话,快给我滚!”转身对王朝立陪笑道:“老舅爷爷!您别信小孩子瞎说,俺家哪来的地窖?”沈庆丰躲过砖头,边跑边道:“不叫我在家,是怕我说出那地窖入口就在当院里那柴禾垛底下吧!”王朝立、沈利司一听,也不说话,径直奔向院中的柴禾垛。

两人合力把柴禾垛推倒,果然发现一个阴森森的洞口。掀开洞口的盖板,王朝立高声喊道:“大同!大同!”里面却没有动静。沈利司道:“找根绳子,我下去看看。”王朝立道:“你先别慌,多喊几个人来,里面还知不道有啥呢!”这时沈立宝见势不妙,早已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沈利司跑回大同家,喊来王进宝、王进财、沈利文、沈利光、沈学庆等人。沈利司找来绳子,系在腰里,就要下去。王进宝忙道:“大叔!还是我下去吧!”沈利司道:“你们别争了,大同蛮听我的话,还是我下去!”说着,口叨一盏气死风灯,顺着绳子下到窖底。沈利司四下一照,果然见旮旯里伏着一人!便上前拍拍他,叫道:“大同,大同!”那人慢慢扭过脸来,只见胡子拉喳,一脸紫色疙瘩,不是沈大同是谁?沈利司吃惊道:“大同,你咋在这里呀?”沈大同神秘地摆摆手,轻声道:“大叔!您小声点,可别叫俺舅听见了,他叫我娶哑巴。我不要那哑巴,我得娶黄花大闺女!”沈利司诧异道:“这是谁说的?”沈大同傻笑道:“是立宝说的!”沈利司怒喝道:“那个狗日的话!你也相信呀?”沈大同吓得一哆嗦,撅着嘴道:“我不!我就不,我就是不娶那哑巴,我得娶黄花大闺女!”沈利司哄他道:“哑巴卖给别人了,给你另找了一个黄花大闺女!”沈大同两眼一亮,问道:“是真的吗?”沈利司道:“当然是真的!我是你大叔,还能哄你吗?”沈大同这才高兴起来。沈利司把绳子拴在沈大同的腰里,上面众人用力,把他拉了上去。紧接着,沈利司也被拉了上来,对大伙一说缘故,大伙都非常气愤。没想到沈立宝拜师不成,竟想起这条毒招,真是猪狗不如。王朝立气不过,找立宝爹沈学超诉说。沈学超摸摸梳得油光闪亮的脑袋,洋洋不采,悻悻道:“你又不是知不道,立宝那个婊子养的,是他娘带来的狗杂种,他连我都操,我有啥办法呀?”王朝立碰了个软钉子。找到沈大同,大家都非常高兴。于是,在王朝立、沈利司等人的连哄加骗下,沈大同总算跟哑巴拜了天地,入了洞房。那一天,虽说菜馊了不能吃,就着咸菜喝醉了好几个,还都说这是喝得最痛快的一回酒。

沈大同中年成家,乐坏了大同娘。可老太太没高兴几天,就又紧锁眉头。她发现哑巴搂着闺女睡在床上,沈大同却独自睡在地下。大同娘把哑巴的闺女抱走,沈大同、哑巴依然各睡各的。时间一久,大同娘才发现问题出在儿子身上。沈大同天黑倒头就睡,把哑巴搁在一边,不理哑巴。大同娘又愁坏了,如此下去,驴年马月才能抱上孙子?她暗暗抹泪,思索了许久,只好来找邓秋云商量。

这天,大同娘吃过早饭,来到隔壁沈利文家。邓秋云正给孩子喂奶,见她来了,急忙让坐。大同娘左顾右盼,问道:“利文没在家呀?”邓秋云道:“给人家帮忙盖屋去了,走了好几天了。”大同娘听见圈里的猪叫唤,问道:“还没顾得上喂猪?”邓秋云苦笑道:“喂了也不吃,猪打圈子。他又不在家,真愁死人了。大嫂!你咋有空串门呀?”大同娘如此这般说了一遍。邓秋云一听,羞红了脸,吃吃地笑道:“这种事只能叫个老爷们教给大同。”大同娘道:“那就叫利文教给他吧。”邓秋云忸忸怩怩,低垂着头,小声道:“等他回来,你给他说吧!”大同娘嗔怪道:“我的憨妹妹!老嫂小叔子,这话我咋说得出口?”邓秋云一想也是,“卟哧”一声笑了。按辈份她虽是沈大同的婶子,毕竟是个二十岁才出头的少*妇。既使是自已的男人,也是在被窝里打仗,暗地里做事,当面从来不提的。这一回不但要当面跟男人说这事,而且又是叫男人教给大同,这的确是赶鸭子上架。她虽说性格直爽,也是难以启齿。这种男女之间的事,确实说不出口来。邓秋云的脸红得象鸡冠,忸怩了一阵,半晌,才难为情道:“我咋跟他说呀!羞死人了。大嫂!我也没法子说呀!”大同娘见邓秋云害臊,愁得直掉眼泪,问道:“还能想点别的法子吗?”邓秋云见她难过,于心不忍,歪头想了一阵,附大同娘耳边一阵嘀咕,问道:“正好是个茬口,你看这法子中不?”大同娘眉头稍稍舒展,叹道:“唉!不管是啥法子都得试试,总比没法子强呀,说不定管用。”邓秋云道:“也是赶巧了,利文他不在家,我正犯愁呢,正想找人帮忙。找别人我还不好意思开口,就叫大同去吧!我就不信,他能这么不开窍?”大同娘道:“你别带孩子了,今天风忒大。留在家里我照应着吧,反正也用不了多大会,就回来了。”邓秋云道:“这样更好!哑巴的小闺女叫啥名字?”大同娘道:“知不道!哑巴不会说,小孩说不清,又给她重起了个名字,是他舅起的,叫‘美霞’!你们啥时候去呀?”邓秋云道:“这就去吧!”大同娘起身道:“那我去找大同,别叫他再跑到苏庄听张海洋唱大鼓去。”

大同娘把儿子叫进家来,吩咐道:“你婶子家的母猪打圈子,你用土车子推着,跟你婶子到杨庄找猪去吧!”沈大同应了一声,推着独轮车,来到邓秋云家。邓秋云叫来几人帮忙,把母猪绳捆索绑,缚在车子上。沈大同道:“大婶子!你也坐车上吧,我推着您姊妹俩。”大同娘沉下脸来,斥责道:“熊东西!那有你这样说话的?”邓秋云倒不怪,笑道:“你推着猪走吧!我能跟得上。”沈大同屁股一扭一扭地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地往前走了。邓秋云踮着小脚,跟在后头。

在苏北、鲁南一带,母猪发情叫“打圈子”!这时要找公猪配种,以求母猪下崽。沈大同用独轮车推着那春情萌动、哼哼叽叽的母猪,和邓秋云一起来到邻村杨庄,杨庄东头有个专门配种的公猪!

杨庄离沈塘仅仅数里,是个近百户人家的小庄!杨庄是明洪武三年山西洪洞移民杨永康所建。当年朱元璋一声令下,杨永康携妻抱子,洒泪告别新人,离别故乡!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难险阻,翻越过巍巍太行山脉,从山西洪洞县东门外分奚村,迁至千里之外、历经战乱、已是一片荒凉、满目疮痍的苏北丰县!见此地肥沃平坦,适于农耕,便搭建茅屋,开荒播种,定居下来,起名“杨庄”!数百年过去了,如今虽还叫杨庄,却无一户杨氏子孙了。杨氏后代均迁至附近前后杨楼、苏庄,另有一枝迁至丰县城东北杨庙。杨氏在丰县已传二十二世,生息繁衍至今,有数千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