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资料】
作者:生旦净末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10

【作品相关资料,作者收集整理,有删改。】

【壁虎】

俗名守宫。

爬行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也叫蝎虎,旧称守宫,古代“五毒”之一。

蜥蜴亚目(Sauria)壁虎科(Gekkonidae)所有蜥蜴的通称,约含80属750种。对人无害,但叫声扰人。为小型爬虫类,多属夜行性。皮肤柔软,体肥短,头大,四肢软弱且常具趾垫。大部分体长3-15公分(12-6吋,包括占总长之半的尾)。能适应由沙漠至丛林的不同栖息地;许多种常到人的住所活动,并多以昆虫为食。平均寿命5--7年。

壁虎盛产于全世界各温暖地区,至少有些种类即见于每一洲。带斑壁虎(Coleonyxvariegatus)为分布最广的北美种,可长至15公分;体浅粉红色至黄棕色,并带深色带斑和斑点。蛤蚧(Gekkogecko)则为最大的壁虎,长可达25-35公分(10-14吋);体灰色,杂有红色或乳白色斑点和条纹;原产东南亚,宠物店常有出售。

其中壁虎属约20种,中国产8种,常见的有多疣壁虎、无蹼壁虎、蹼趾壁虎与壁虎。蜥虎属中国已知4种,半叶趾虎属、截趾虎属和蝎虎属中国各有1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本科动物没有活动的眼睑。壁虎受到强烈干扰时,它的尾巴可自行截断,以后还再生出来新尾巴。壁虎生活于建筑物内,以蚊、蝇、飞蛾等昆虫为食。喜好夜间活动

Ps1:关于为什么壁虎能在墙壁和玻璃面上攀爬行走,我查阅有关资料,小学自然课本中这样写到:“壁虎在墙壁上爬行时,它的脚指(趾)粗大,指(趾)下的皮肤形成了很多横褶,能够起吸盘的作用。所以壁虎可以在直立的墙壁上爬行而掉不下来。”我又查阅了《少年自然百科辞典》,书中这样写到:“壁虎四肢的指(趾)扁平宽大,下面形成了皮肤襞褶,有无数微细的腺毛,且具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光滑的平面上爬行。”

Ps2:关于壁虎尾巴断了又长出来,我也查了些资料:当壁虎遇到敌人攻击时,它的肌肉剧烈收缩,使尾巴断落。刚断落的尾巴由于神经没有死,不停的动弹,这样就可以用分身术保护自己逃掉。

同时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再生尾巴。当壁虎尾巴断了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出这种激素使尾巴长出来,当尾巴长好了之后,它就会停止分泌。

【蝙蝠】

翼手目、特别是小蝙蝠亚目动物地通称。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地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地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蝙蝠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地哺乳动物。有900多种。它们中地多数还具有敏锐地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因为蝙蝠捕食大量昆虫。故在昆虫繁殖地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虫。某些蝙蝠亦食果实、花粉、花蜜;热带美洲地吸血蝙蝠以哺乳动物及大型鸟类地血液为食。这些蝙蝠有时会传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地区。蝙蝠地数量极为丰富。它们会在人们地房屋和公共建筑物内集成大群。蝙蝠地体型大小差异极大。最大地吸血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地翼展仅有15厘米。蝙蝠地颜色、皮毛质地及脸相也千差万别。蝙蝠地翼是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极度伸长。有一片飞膜从前臂、上臂向下与体侧相连直至下肢地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数蝙蝠于两腿之间亦有一片两层地膜。由深色裸露地皮肤构成。蝙蝠地吻部似啮齿类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动灵活。许多蝙蝠也有鼻叶。由皮肤和结缔组织构成。围绕着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动。据认为鼻叶影响发声及回声定位。蝙蝠地脖子短;胸及肩部宽大。胸肌发达;而髋及腿部细长。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浓淡不同地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色调较浅。栖息于空旷地带地蝙蝠。皮毛上常有斑点或杂色斑块。颜色也各不相同。蝙蝠地取食习性各异。或为掠食性。或有助于传粉和散布果实。从而影响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对人类就是一个严重地问题。

某些种类地蝙蝠是飞行高手。它们能够在狭窄地地方非常敏捷地转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飞翔地哺乳动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飞行地哺乳动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

夜间。蝙蝠靠皮波探路和捕食。它们发出人类听不见地声波。当这声波遇到物体时。会像回声一样返回来。由此蝙蝠就能辨别出这个物体是移动地还是静止地。以及离它有多远。

长耳蝙蝠在飞行中捕食昆虫。它也能从叶子把虫抓下来。它地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声。

蝙蝠什么都吃;包括果实、鱼类、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间飞行时捕食昆虫,每只蝙蝠都能辨别出自己发出的声波,这说明即使与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会被别的声波所干扰。

蝙蝠类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中国古代也有关于蝙蝠的记载说他们也生活在钟乳洞里,名叫仙鼠,那里的蝙蝠因为能够喝到洞里的水得到长生,千年之后他们的身体颜色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黑暗的颜色变成了通身雪白,我想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仙鼠的原因吧

蝙蝠的胸肌十分发达,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它非常善于飞行,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它们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兽生殖道里过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后,经交配的雌兽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

蝙蝠是用超声波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用此来改变飞行道路。从前很多人说蝙蝠视力差,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区。最近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指出,蝙蝠视力不差,不同种类的蝙蝠视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声波,与它们的视力没有必然联系。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它们由于奇貌不扬和夜行的习性,总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中名字的原意就是轻佻的老鼠的意思,不过在我国,由于“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间尚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将它的形象画在年画上。

蝙蝠类动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种,我国约有81种,是哺乳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它们可以大体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化,包括菊头蝠科、蹄蝠科、叶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余科。

借助仿生原理,人类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制造出了雷达。

小知识:

1蝙蝠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900种。蝙蝠的种类数目在哺乳动物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啮齿类动物。

2猪鼻小蝙蝠翼距只有14厘米,身体如小狗般大的狐蝠翼距宽达2米。

3有些蝙蝠的飞行速度可达50千米每小时以上。

4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0组回音。(注:音波往返一次算一组。)

5从秋天开始,蝙蝠就在下腹部聚积了一层脂肪,至冬眠前体重变为夏天时的15倍以上。

6有的蝙蝠会钓鱼,墨西哥兔唇蝠一个晚上能捕获30多条小鱼。

7一只20克重的食虫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虫。

8一窝由100只蝙蝠组成的蝙蝠群仿生学

斯帕拉捷的蝙蝠实验

1793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走出家门,放飞了关在笼子里做实验用的几只蝙蝠。只见蝙蝠们抖动着带有薄膜的肢翼,轻盈地飞向夜空,并发出自由自在的“吱吱”叫声斯帕拉捷见状,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放飞蝙蝠之前,他已用小针刺瞎了蝙蝠的双眼,“瞎了眼的蝙蝠怎么能如此敏捷地飞翔呢?”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开这个谜。

在进行这项实验之前,斯帕拉捷一直认为:蝙蝠之所以能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能在非常黑暗的条件下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去捕捉飞虫,一定是由于长了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之所以要刺瞎蝙蝠的双眼,正是想证明这一点。事实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意外的情况更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不用眼睛,那蝙蝠又是依靠什么来辨别障碍物,捕捉食物的呢?”于是,他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住,放了出去,结果,蝙蝠还是照样飞得轻松自如。“奥秘会不会在翅膀上呢?”斯帕拉捷这次在蝙蝠的翅膀上涂了一层油漆。然而,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耳朵塞住这一次,飞上天的蝙蝠东碰西撞的,很快就跌了下来。斯帕拉捷这才弄清楚,原来,蝙蝠是靠听觉来确定方向,捕捉目标的,一共做了四次实验。

斯帕拉捷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的震动。从此,许多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人们终于弄清楚:蝙蝠是利用“超声波”在夜间导航的。它的喉头发出一种超过人的耳朵所能听到的高频声波,这种声波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迅速返回来,它们用耳朵接收了这种返回来的超声波,使它门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引导它们飞行。

“超声波”的科学原理,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航海探测、导航和医学中去了。

会飞的“活雷达”

蝙蝠的口很宽阔,口内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适于捕食飞虫。它的视力很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却很灵敏。一些实验证明,蝙蝠主要靠听觉来发现昆虫。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蝙蝠在寻食、定向和飞行时发出的信号是由类似语言音素的超声波音素组成。蝙蝠必须在收到回声并分析出这种回声的振幅、频率、信号间隔等的声音特征后,才能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靠回声测距和定位的蝙蝠只发出一个简单的声音信号,这种信号通常是由一个或二个音素按一定规律反复地出现而组成。当蝙蝠在飞行时,发出的信号被物体弹回,形成了根据物体性质不同而有不同声音特征的回声。然后蝙蝠在分析回声的频率、音调和声音间隔等声音特征后,决定物体的性质和位置。

蝙蝠大脑的不同部分能截获回声信号的不同成分。蝙蝠大脑中某些神经元对回声频率敏感,而另一些则对二个连续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敏感。大脑各部分的共同协作使蝙蝠作出对反射物体性状的判断。蝙蝠用回声定位来捕捉昆虫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是非常惊人的。有人统计,蝙蝠在几秒钟内就能捕捉到一只昆虫,一分钟可以捕捉十几只昆虫。同时,蝙蝠还有惊人的抗干扰能力,能从杂乱无章的充满噪声的回声中检测出某一特殊的声音,然后很快地分析和辨别这种声音,以区别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石块,或者更精确地决定是可食昆虫,还是不可食昆虫。

当2万只蝙蝠生活在同一个洞穴里时,也不会因为空间的超声波太多而互相干扰。蝙蝠回声定位的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人们研究提高雷达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快捷键:←)3400086.html

上一页./

返回目录(快捷键:回车)3400088.html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