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楚庄王问鼎 …
作者:笑傲江湖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26

第四十一回楚庄王问鼎秦桓公谋晋

秦共公三年,晋国衰落,秦国附近的楚国又一次强大起来!秦、楚接壤,楚国的强大非秦国之福。秦共公这日正在坐朝,忽听探子来报:“楚庄王率军北进,一路势如破竹,已经进攻到洛邑附近了!”秦共公令探马再探,探子出去,秦共公陷入了沉思!

“楚庄王向北进兵,一直深入到洛邑,看来有问鼎中原,代替周王室之意!楚庄王好大喜功,野心勃勃,此举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警惕!我不如按兵不动,静观时势,待机而动!”

想至此,秦共公令手下将官加紧练兵,严守边防,外松内紧,听令而行。整个秦国像一把张满了的弓,只等一声令下,便如利箭一般的射出去!

且不说秦共公积极防御,相机而动。且说那楚庄王带领兵马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洛邑城下。

情势紧急,周定王惊慌失措,忙派王孙姬满出城迎接楚庄王。王孙姬满轻轻几句话就打走了楚庄王。楚庄王班师回朝。秦共公长出了一口气!

又想:“亏得我秦国没有轻举妄动,看来这周王室的确气数未尽,能人辈出啊!”

自此后秦国对内展经济,富国安民,对外交好诸邻,在秦共公在位的几年里保得了几年的和平展的环境。

秦共公在位五年,秦国无事,不提。

公元前6o4年秦共公去世,其子秦桓公即位。桓公即位两年秦国无事。三年秦晋两国生了一件大事!

这秦晋之间本是搬不走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二国本来唇齿相依,无法分离,按理说应该和睦相处才是。但无奈越是近邻越是容易产生嫌隙。自秦穆公至秦桓公以来秦国已历经四位而晋国则经历了六位君主。除秦穆公和晋文公在位期间,双方结为秦晋之好,秦共公在位期间和晋国相安无事外,双方生了大大小小五六次战争。

晋国景公六年(即周定王十三年)夏,楚国已从晋国手中夺取中原霸权,晋国霸业中衰,风雨飘摇。秦桓公心想:“此时正是秦国东阔的大好时机!”于是决定出兵###晋国。

次日,秦桓公召集大臣商议攻晋之事。秦桓公道:“我秦国自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以来,日渐衰落,寡人久有继先人之志之意,只是未逮时机。今楚国复强,晋国新乱,秦国东进正是时机。寡人欲引兵东进,只要征服了晋国,则楚国必不敢轻视与秦,则秦国可与楚国共同称霸中原。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众大臣都随声附和。唯独大夫史颗上前道:“臣冒昧多说一句,臣认为主公虽所言不无道理,但晋国虽衰,实力并为减损,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力以其多年的累积,目前恐并不逊于秦国。况且,?公之时秦是以义伐晋,伐之在理,今秦无故伐晋,在利而已,趁人之危,于理不合。我认为此时伐晋不是时机。”

杜回纵声高叫道:“大夫之言乃书生之见,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如何能谈得上真正的仁义?楚国四处征战,可曾谈过所谓的仁义?但现在称霸诸侯的是谁?还不是楚国!你没听说过宋襄公的故事么?他到是仁义,最后还不是一败涂地?拘拟于仁义的人如何可以办成大事!”

史颗道:“将军所言差矣!正义与力量是人之为人的两个方面,有正义则保证理正,理正则气不虚。有力量则邪者不敢欺。有正义而无力,其正义必不会得到贯彻。有力量而无正义则只会是一个市井泼皮。因此,正义与力量二者不可偏废。想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阔地千里,并不是只凭力量,还凭的是仁义。宋襄公虽满嘴仁义,但国弱无力最后必然会被人所欺。目前我秦国力量虽然不小,但此时伐晋乃趁人之危,缺乏正义的支持。正义之师无坚不摧,非正义之师步步藩篱。此道理望主公思之!”

秦桓公不听。于是决定派大将军杜回担任领军元帅,出兵攻打晋国。这杜回是秦国出名的勇士,手持一柄方天画戟,此人天赋异禀,神力惊人,力能扛鼎,曾经赤手活捉五只猛虎给勇士们下酒,打败过无数武功群之人,威震诸国。秦桓公用他出征自然是一百个放心。

出兵之日,正值深秋,秋风萧瑟,黄叶遍地,漫漫黄沙,遮天蔽日。秦国兵马由元帅杜回领兵,人喊马嘶,盔明甲亮,旌旗猎猎,十分雄壮。

秦桓公亲自出城送大军出征。高台上秦穆公正向出征的将士讲话。正说话间,突然一阵怪风吹来,狂风大作,乌云压顶,霎那间天地昏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

众人以手遮面,乱作一团,有几个人慌忙上前照顾秦桓公。少时风止云收,太阳高照,众人再次定睛看时杜回旁边的帅旗不知何时已被风吹的齐腰折断!元帅杜回的头盔竟然也被风吹的不知去向!大军还未出征,自己的头盔竟然被风吹的不知去向,杜回气的哇哇大叫,暴跳如雷!杜回自持其勇,挥动方天画戟向天扔去!

不知杜回刺天结果如何请继续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