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欲擒故纵
作者:高拙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174

这时脚步声响,从厅外进来一人,只见这人三十五六岁样子,身材中等偏瘦,穿一身宝石蓝的长袍,两撇鼠须,面上带笑,进来紧走几步跪下向宋应昌叩首道:“卑职沈惟敬参见经略大人。”

这哪像个军官,倒不如说是个商人更恰当些,李如松心中想着。宋应昌挥了挥手道:“嗯,罢了,这位是朝廷派来的备倭提督李如松大人,你们见见吧。”沈惟敬忙又转身向李如松跪倒,“免礼。”李如松冷冷道。

沈惟敬一边起身,一边拿眼偷看这位备倭提督,见他望向自己时虎目生威、神情严肃,不禁心中打了个突。

“沈将军,你刚从平壤回来,说说倭人的情况,他们是否答应退兵?”

“这个嘛,哦——”沈惟敬沉吟了一下,拱手退在一边,道,“卑职前个日子奉石大人之命,前去与倭人讲和,在平壤见到了倭将小西行长,卑职与小西将军谈得甚为融洽,已经说好,两国可以不动刀兵,休战议和。”

听他如此说,宋应昌和李如松均有些发呆,半晌宋应昌方迟疑道:“倭人果然有意议和吗?若倭人如此好说话,我大明又何必劳师入朝,恐怕其中有诈吧!不知他们何时退兵?有甚条件?”

沈惟敬媚笑道:“当初我入倭营时,也存了和大人一般心思,恐倭人狡诈,不肯轻易言和,谁知这位小西行长将军是极好说话的人,态度谦和、言语礼貌,说道幸亏天朝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三分之二的朝鲜国土尽数归还。也就是说,咱们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让倭人把已经占领的朝鲜领土退出一大半来,卑职觉得如此甚好,既对朝鲜王有个交待,又免了我大军劳师费饷,然后咱们再以这半壁江山为倚,徐徐图进,侧目江北,或攻或守,皆在我术中,真乃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之策也……”

“啪!”沈惟敬正说着,李如松猛地拍案而起,低喝一声:“来人,把这厮拉下去,砍了!”

“啊?”沈惟敬和宋应昌、李应轼都是大吃一惊,厅下几名带刀侍卫连忙上来,将沈惟敬按住,却是扭头看着宋应昌,毕竟这是经略府,虽然李如松贵为备倭提督,可还得看本府长官的话头拿人。

“大人且慢!这这……卑职不知身犯何罪,惹大人动怒?”沈惟敬连声喊冤。

李如松哼了一声,厉声道:“你这厮若不是倭寇奸细,就是个蠢货。既然奉石大人之命入朝说和,你自是要熟悉朝境地理,大同江在哪里,你知道吗?若是答应以大同江为界,三分之二的朝鲜领土将尽归倭酋!我大明军入朝是为了平倭,而不是安倭,好个丧权辱国的饭桶,不斩你还等什么!”沈惟敬本是无赖出身,哪见过这个场面,顿时吓得面如土色,说不上话来。

说到沈惟敬的无赖出身,就不得不说说明廷的兵部尚书石星。这位石大人才疏智浅,只因缘逢时会,获得了高位,根本就不通兵法。当他得知日军侵朝,圣上命他派兵平倭时,立刻慌了手脚。他是个好色之徒,纳了浙江人李茂的女儿为妾。李茂有个同乡好友,就是这沈惟敬,沈惟敬在家乡时就不务正业,惟一特长是吹牛拍马,一张利嘴能说得天花乱坠。他游荡到了北京,在北京的窑子里厮混,与窑子里的大茶壶叫做郑四的交成朋友。

郑四曾经在日本对马岛住过很多年,他将在日本所闻所见如数家珍地说给沈惟敬听,沈一一记在心头,凭着记忆力强,由郑四那里还学会了几句日本话,居然自诩为日本通。石星正想寻找一位通悉日情的人,由于李茂的引见,沈惟敬就将自己由郑四那里听来的,再加油添醋地叙述出来,石星听得如醉如痴,认为这个混混儿是位稀有的人才,举荐了给万历帝。明廷于是决定命沈赴日本大营探问日方的真意究竟何在,并以游击将军的名义赴朝,与日方交涉。

沈惟敬骗来这份差事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捞取钱物,他既不了解日方情况,又不掌握外交原则,怎么能有责任心去研究朝鲜地理和谈判相关知识呢,被小西行长哄骗,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时被李如松看出破绽,一声厉喝,唬得他魂飞天外,连忙跪地求饶:“李大人饶命,小的办事不力,本当该死,但看在小的也是为了国家办事,看在石尚书的份上,还望饶恕。”

李如松是战将,奉旨入朝就是要和倭人打仗,本就不喜听到谈和二字,又亲见这人如此饭桶,心中更气,只是要斩他。宋应昌见状忙道:“还不快将此人拉下去,先下在大牢,待回头慢慢审问,看他有倭人有何勾当往来。”众侍卫答应一声,将沈惟敬横拖竖拽出去。

李如松气犹未平,向宋应昌道:“大人为何不将这厮立斩?”

宋应昌道:“李将军不可鲁莽,此人虽然误事,但毕竟是朝廷派来的,就这么杀了,恐怕不好。”李如松恨恨地道:“虽如此,难平我胸中之气。”李应轼见状上前拱手道:“二位大人,在下倒是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先生请讲。”

李应轼道:“倭人虽然狡诈好战,但是由于海上运输被朝军切断,况且天气逐渐转冷,国内运输供应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士气。据跟随沈惟敬与倭人谈和的随员回来说,平壤倭寇几乎人人盼望早日罢兵言和。只不过依他们的意思,是吃进去的肉不想吐出来,又想休整,又欲继续霸占朝鲜的领土。我们不如将计就计,抓住他们想谈和的心意,先将沈惟敬押在营中,然后仍派人和小西行长接触,告诉他们李大人此来朝鲜,是奉朝廷的命令来和他们正式议和的,让小西行长摸不清我军的意图。然后趁敌不备,大举进攻,将其歼灭!”

李如松想了想,道:“李先生所言果然妙计,只是倭人一向狡猾,不知这次能否上钩?”李应轼含笑道:“在下这是两便之计,我们总归也是要出兵攻打平壤的,上钩最好,就算不上钩,也会让倭人疑惑,更有利我军进攻。”

“有道理。”李如松和宋应昌对望一眼,都是暗暗点头。宋应昌道:“那就这么办吧,大军即日拔营前行,李先生,还请你选派精细可靠的人去平壤走一趟,安抚倭人,让他们没有防备。事成之后论功行赏。”李应轼肃然领命。

※※※

1593年1月,平壤

天色将暗,夕阳慢慢地落入地平线,云彩被落日余晖映照得火红火红,平壤城头上,一名40上下的白袍武士背负双手,静静地看着日落西方。

此人正是日本侵朝先锋军团的军奉行(指挥官)小西行长,良久,他慢慢转身,沿着甬道一步步走下城来。沈惟敬离开平壤已经5天了,至今音信全无,不知这次与沈惟敬达成的议和书,明朝廷是否能够接受呢?就算是接受了,难道我们就会真的停止前进了吗?这次议和,只不过是要获得一次喘息的机会而已。粮草、军火的补济、士卒疾病的医治、朝鲜义兵的清剿,都需要时间。既然起倾国之兵来攻,那当然不会只满足于占领朝鲜,东方的大明帝国,才是这次远征的真正目标所在啊。

想到这里,小西行长不禁打了个寒颤。中土,日本人习惯称之为大唐的国家,千百年来虽然朝代更迭,但始终如泰山般屹立在东方。这个庞然大物,略转一转身,落下的阴影都能让日本压抑得喘不上气来。从唐朝起,岛国人就知道对待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一定要言必顺,貌必谦,才能苟安一隅求活;可如今,关白大人居然挟统一日本之威,打起了它的主意,这真是一场豪华的赌注啊,怎能不让人激动,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恐惧呢?听说大明帝国已经兵发朝鲜,这次可不会像上次胜得那么侥幸了,帝国的武力到底如何呢?日本能不能击败他们呢?大战未来之时,一切都是那么地难以猜度……

下了城楼,小西行长若有所思地向住所走去,或许是被主上的郁闷所感染,身后十几名亲随武士默不作声地跟在后面,一个个脸色都是阴沉沉的。突然,城楼上传来一声叫喊:“快看,有十几个人向这里来了,啊,他们打的是大明的旗帜!”听到惊叫声,小西行长和武士们精神为之一振,又返身回到城头。

“是明朝的使者啊,他们一定带来了议和的消息,快打开城门,迎接使者!”小西行长看得明白,一边下城,一边举起右手高喝道。

城门吱呀呀地开启,十几名骑士缓缓入城,下了马。小西行长带着通译上前,这通译是旅居朝鲜的日本人,明使带的通译是朝鲜人,小西行长本人早年到朝鲜经营药材的时候,也学过朝语,只不过在这种正式场合,做为日方主将,还是要说本国话的。双方的交谈是这样的:小西行长说日本话,明使说中国话;日本通译把日本话译成朝语给明使带来的朝鲜通译,然后朝鲜通译再翻成中国话,往来颠倒。虽然麻烦,可交流倒也勉强可以进行。

明使被迎进官邸,小西行长见这明使不是先前的沈惟敬,心中有些没底,试探着问道:“请教阁下贵姓,沈将军这次怎么没来?”

“下官吴和,沈将军么,正陪同朝廷来的正使在后面,已经到达离平壤不远的顺安城了。这次朝廷派来的是礼部尚书李如松大人,正式和贵军洽谈议和事宜。”

“呵呵,这真是太好了!”小西行长放下心来,高兴地道,“其实么,我军入朝,只不过是因为朝鲜国王素来对我天皇不敬,这次略作惩罚而已。既然大明朝派使说和,我们也不能得理不让人,我当面复天皇陛下,尽量说动两国罢兵修好。”

吴和连连点头,笑道:“如此正好,本来么我朝是要派大军前来的,幸好沈惟敬将军极力游说,方知不过是一场误会。这动刀动枪的,说来容易,真打起来,又死人又费钱,难道当真要打么?还是和为贵啊。”

“正是正是。”小西行长连连点头。

这吴和其实真名叫李宁,是李如松帐下的参将,颇有胆气,别人畏难不愿前来,他一听有重赏,偏偏要抢着来,只不过胆气虽有,咬文嚼字的水平实在有限。小西行长本是个精细人,若是和他本国人交谈,或许可以察颜观色,话语试探,以辨真伪。可是毕竟他不通中国话,又不懂中国事故,只听通译传声,虽然听得别扭,却只当是中华大国的人物就是这般说话,或是翻译人员的水平有限,并无他想。否则不用说别的,单听他这名字叫吴和(无和),就该心中生疑,明白几分。况且大明礼部尚书这样的高官,又怎么会亲自前来谈和。

和李宁那方也是一样,小西虽然是大将,却并无资格面见天皇,所谓面复天皇云云,显然是搪塞敷衍之词。二人寒暄一阵,其实都不怎么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只是说清楚了一件事,就是谈和成功了,明朝大臣已经来朝鲜签定和约了。

眼看天色将晚,小西行长心情正佳,命摆上宴来,歌舞伎助兴,与李宁把酒言欢,陪座的大村纯忠、内藤如安等日本武将们也非常地高兴,攻入朝鲜已经大半年,水土不服、粮草不济、不间断的作战,他们早已厌倦。如果真的言和,不用和强大的中国开战,或许就可以早些回去和妻子家人团聚,这该多么好啊。

小西行长借着酒劲,笑着对李宁道:“吴大人,如果沈大人也来就好了,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的投缘。当初他来时,我可是用八抬大桥把他迎进城的,这也可以说明,我对贵国的尊重和敬仰。其实日本和贵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源远流长,我对中土是向往已久了啊,如果有机会,真想到贵国去做生意,做生意,哈哈,我可是内行。听说我国的刀剑,在贵国非常受欢迎,还有许多方物(土特产)可以拿去易市。”

“是吗,我也很想到日本去瞧瞧,虽然见过很多扶桑人,可是你们的国家,我还没有去过呢,我看将军风致高雅,不同凡响,能熏陶出将军这样人物的国度,也一定非常的美好吧。”

“是啊,最美的,还是家乡。虽然有些夸口,但不客气地说,日本是个非常美丽的国家,有富士山,非常非常的高,恐怕是天下最高的山峰了。说到河,有信浓川,像长蛇一样,要走好几个州才能看到尽头呢。说到人口,大和民族有将近1500万人,当然了,因为已经结束国内战乱,我想人口还会很快增加的。”小西行长一边说着,一边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呵呵,好高的山啊,好长的河,好多的人啊!嗯,恐怕我中华就没有这么高的山和这么长的河了,人可能也没有你们日本多,贵国可真是了不起啊!”李宁大笑着说道。

“吴大人过奖了,贵国我虽然没有去过,想必也有很多不错的景致吧!”小西行长道。

“嗯嗯。”李宁随口应承着,心说这厮真是翻肚蛤蟆没见过天,我要是说中华的江山景物胜他千百倍,怕是打死他也不信。等这一仗打赢了倭寇,定要把这家伙捉住关进猪笼里,顺长江飘下去,让他知道中华的河有多长;或是把他从五岳黄山随便一座山峰上推下去,让他知道中华的山有多高;把他埋在北京大街上做垫街石,让他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如今且跟他罗嗦什么?

当下无心纠缠,转过话头道:“小西将军,我天朝使者已经到了顺安,不日将到平壤,还请将军早早准备锣鼓锦衣,列队欢迎,以示郑重。”

“那是自然。”小西行长点头道,心中暗想了一回,又说,“明天吴大人起程,我派20名武士护送大人回去,顺便也见见贵国正使,把我的问候带去。然后等他们回来后,我也好知道如何安排迎接事宜。”

李宁一怔,心忖这厮好狡诈,这哪是派人护送我,这分明是要派细作去查看我军底细的啊,如果让他们探知我大军已到,那李将军和宋经略的奇袭计划岂不是要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