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031

第二节班彪著《王命论》班彪(3—54)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其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即彪之姑)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大伯父伯颇有儒学修养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水衡都尉。二伯父斿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曾为刘向校秘书。父稚官至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这样的家世对班彪的思想、文化以至政治态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班彪幼年与从兄班嗣一同游学结交较广。二十多岁时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失败群雄割据当时隗嚣拥众割据于天水班彪避难而从之。隗嚣问以世务班彪对答:周秦以来统一代替分裂势之必然。并说:“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故王氏之贵倾擅朝廷能窃号位而不根于民。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骚扰远近俱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意思是说刘汉政权深入人心外戚窃权众所反对百姓思念刘氏复汉。这个说法虽然含有正统思想但还是反映了当时实际情况的。隗嚣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群雄逐鹿强者称雄“汉家复兴”之说不可信。

为了充分表达己见班彪乃著《王命论》他认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深入民心不可动摇“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故百姓起事失败王莽窃权诛灭。“穷达有命吉凶由人”陈婴之母知项氏必亡王陵之母知刘氏必兴可谓懂得祸福之机。同时还论说刘邦兴汉有“帝尧之苗裔”、“体貌多奇异”、“神武有征应”、“宽明而仁恕”、“知人善任使”等五大特点。认为天命加人事才能成帝业。所以识世务者应当“拒逐鹿之瞽说审神器之有授”不可妄图而贻笑天下。

因隗嚣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班彪只能离去投奔河西窦融颇受窦融器重任为从事。他为窦融划策归顺刘秀政权总河西以拒隗嚣。这对东汉统一是有功的。光武帝刘秀闻知其才干召见了他举茂材任为徐县令后因病免官。又为司徒掾是司徒的属官。他时有奏言对时政作出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

作《后传》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汉武帝时司马迁所撰的《太史公书》(后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不录。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班彪认为续作者“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采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接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1 本节主要依据于《汉书·叙传》及《后汉书·班彪传》凡引此两传文字不另加注。《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已多为《汉书》吸收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汉书》的元帝、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1。《元帝纪赞》称元帝“多材艺”、“少而好儒”即位后任用儒生“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迭为宰相”而元帝“牵制文字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这是评论元帝懦而不才掌权无能从此汉朝走了下坡路。《成帝纪赞》先称成帝“善修容仪”“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似乎是予以表扬;但笔锋陡然一转“然湛(耽)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于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这是指责成帝荒淫大权旁落于外戚终于有王莽篡权的悲剧。此论与其答隗嚣问和《王命论》的含意是一致的。《翟方进传赞》肯定翟义起兵反对王莽是“怀忠愤”但又哀叹他“义不量力”而失败弦外之音是只有刘秀得天人之助才能拨乱反正。《元后传赞》总结历来“女宠”的危害同时指出王莽依恃元后(王政君王莽之姑)而逐渐窃取大权。所谓“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同“拳拳”)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实乃讽刺元后是一个被王莽欺诳玩弄的非常可怜的愚弱老妇。

《元后传》记述:平帝死后孺子婴尚未立之时汉朝传国玺藏在长乐宫元后之处。“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尔)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悦)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此写元后握玺投玺的言行情态可谓生动传神。如果说《元后传》原是班彪所作;那么也就可以肯定班彪的史传文字是很出色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班彪曾作《前史略论》评论前史(指《史记》)得失为了撰写《后传》有所改进。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汉之际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马迁的史才。但又评道:“其论述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对司马迁与汉儒思想分歧之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观点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前史略论》是1 《元帝纪赞》“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成帝纪赞》“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妤”其中的“臣”为班彪自称“外祖”指金敞“婕妤”即班婕妤。

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班彪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对班固和《汉书》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检阅班固在《汉书》中述论西汉盛衰兴亡及撰写儒林、游侠、货殖等传的旨趣就可了然。

班彪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病死于望都长任上卒年五十二。所著除《后传》外还有“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有些文字流传至今清人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所收辑。

总的来看班彪其人在两汉之际的历史形势中投靠刘秀撰写《后传》鼓吹“王命”促进统一政治上是识世务者思想上是个正统论者史学上有一定成绩但无多大创新。

第三节张衡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张衡早年的文学兴趣张衡是公元一、二世纪间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卓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河南南阳县南)人。他年轻时家境并不很好。但也受到教育早年即善于为文。十六七岁他便离家拜师访友。从他家西北行过武关经蓝田、南山到达长安。他游览了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翊。此后东去新丰参观骊山沮泉作了一篇《温泉赋》。这是他的少作之一。

由新丰再向东过函谷关张衡就到了京师洛阳。这时候的洛阳早一辈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已经不多见了。王充已年过七十未知是否还在人世。大将军窦宪幕府里几位著名的文人随着窦宪的垮台也都去世了。班固、崔骃都于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 年)逝世。傅毅还死在他们的前头。贾逵还健在。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 年)崔骃的儿子崔瑗到京师来了他慕贾逵之名就跟贾逵学会了天文、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等学问为太学里诸儒生所钦佩。张衡大概在这时候认识了崔瑗并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了《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好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但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还在文学——诗歌、辞赋、散文。扶风班氏是著名的书香世家班固当时的新著《汉书》虽很难读、难得他可能部分看过;大赋《两都赋》他也可能找到了。在洛阳张衡的名气渐渐地有了朋友也多起来了他结交了马融、王符、窦章等。有人荐举张衡为孝廉他漠然无动于衷。有些公府请他为属官他也无意去作。张衡虽非高傲但不愿与“俗人”交游。因此他在洛阳几年所专注的仍是他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创作。他有一篇《定情赋》可惜只存这样四句: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断当时而呈美冠朋匹而无双1。

这是对美人的赞叹和思慕。他还写了一篇《七辩》。凡“七”之类也是一种赋的形式始创于前汉初期淮阴人枚乘的《七》以七事启“太子”而得到使听者悔悟的目的。到了张衡时代这种赋体仍有人模拟试作。张衡的《七辩》借无为先生与虚然子等的谈话而表达自己的志趣所在。虚然子言“宫室之丽”雕华子言“滋味之丽”安存子言“音乐之丽”阚丘子言“女色之丽”空桐子言“舆服之丽”依卫子言“神仙之丽”。无为先生对前五子之说都默然无对;对依卫子之说虽有所言实际也不以为然末以“将飞未举”一语婉然谢绝了。最后髣无子曰:在我圣皇躬劳至思参天两地匪怠厥司。率由旧章遵彼前谋正邪理谬靡有所疑。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是以英人底材不赏而劝学而不厌教而不倦。于是二人之俦列乎帝庭揆事施教地平天成。然后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国而悦远人化明如日下应如神汉虽旧邦其政惟新。

髣无子这一段话真正打动了无为先生的心“而先生乃翻然回面曰:‘君1 本节主要取材于《后汉书·张衡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作注。

1 《全后汉文》卷五十三。

子一言于是观智先民有言谈何容易!予虽蒙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务。’”1这是一篇赋体的寓言。张衡借髣无子的口倾吐了自己的理想“汉虽旧邦其政惟新”他把现实想象得这样完美中兴的汉室将达到圣人之治的神化境界。但现实距此境界又如此遥远他也不敢期其必然所以他在兴奋之余还只能表示“敬授教命”努力以赴将来究将如何不敢多言了。

南阳时期《二京赋》和《南都赋》的创作京都洛阳是不能久居的。张衡回到了家乡南阳。在这里他做了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鲍德是西汉末年鲍永的孙子。永初从更始后归刘秀。有子名昱昱子德。在《后汉书·鲍昱传》末有一段关于鲍德的记载: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灾荒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在职九年徵拜大司农卒于官。

鲍德是哪年为南阳太守的这里没有说。张衡为南阳太守主簿有他的《绶笥铭·序言》1为证。但从哪年开始的也没有讲清楚。据近人孙文青《张衡年谱》张衡从二十三岁(永元十二年公元1oo 年)开始为南阳太守主簿大致是可信的。张衡和太守鲍德相处很好他为太守做文书工作。除本职工作之外时间还是不少的他有可能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写了一篇与《定情赋》有关的《同声歌》: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不才勉自谒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芳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2。

这写新婚夫妇的喜悦以新妇的口吻自述尽妇道供妇职求得白不忘的幸福。这是一合乐可歌的文人乐府。这种五言诗体在张衡时还在创造的途中。它说的是直接的抒情叙事呢还是借新婚夫妇的相得心情而有所比喻呢?这是不易肯定的。但如果以之比喻和鲍德的官属友谊关系似乎也是说得通的。

在南阳的官邸里张衡完成了蓄志已久、酝酿约有十年的《二京赋》。

这两篇与著名文章家班固的《两都赋》相仿。它们的形式相似寓意也无异都是说一个故事以铺陈西都的奢侈为鉴戒而盛赞东都的节俭以进行讽谕对统治者都是有益的。但班张的时代已不同张衡所处的后汉社会危机已逐渐地加剧了所以他在《东京赋》里所表示的讽喻比班固讲的深刻多了。这不是“劝百而讽一”的小讽而是站在皇朝危亡的高度大声疾呼了。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初制于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故相如壮上林之观扬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聩墙填堑乱以收置解罘卒无补于风规祇以昭其愆尤。臣济奓以陵君忘经国之长基。故函谷击柝于东西朝颠覆而莫持。凡人心是所1 《全后汉文》卷五十五。

1 《全后汉文》卷五十五。

2 逯钦立:《汉诗》六。

学体安所习鲍肆不知其臰翫其所以先入;咸池不齐度于■咬而众听或疑:能不惑者其唯子野乎!..这一段的讽谏之辞决不是纵横家那样的危言耸听而是从人民能否承受的观点以阐明统治者不知不觉的奢侈所带来的严重的以致于亡国的后果。它的高度的思想性决不是班固所能想象的。

张衡在南阳除完成了《二京赋》还写了一篇《南都赋》这当是对光武皇帝的歌颂也是对自己家乡一隅之地快意的描绘和赞美。就大赋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但其结构则比较简单弘富亦逊于前者。

鲍德为南阳太守在职九年。调为大司农病卒。张衡在鲍德调离南阳后没有跟着他走。这时朝廷上是邓太后临朝邓氏兄弟秉权做出招举士人的模样张衡不为所动。但张衡还是有书信和邓骘保持联系。

两任太史令。《思玄赋》、《四愁诗》和《归田赋》安帝早知张衡“善术学”就于永初五年(公元111 年)以公车特请他到京都来给以亲近的郎中职位。这时(前一年)朝廷刚成立一个校订典籍的组织“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1。东观在洛阳南宫是皇家的藏书处。当时有名的学者如马融、窦章等都在这里为校书郎。张衡没有在东观校书他由郎中迁为尚书郎再迁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 年)又迁为太史令这年他三十八岁。这个职官主管天文、历法等等对他是合适的他在这方面早有修养新任职守又给他创造了进一步钻研的条件。这样从理论到实践他就不断地有所贡献了。张衡第一次为太史令共六年。经过公车司马令五年的转折从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 年)再为太史令又七年。前后十三年的专业职守使他的科学事业日益巨大而显著。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 年)即复为太史令的最后一年他明了“候风地动仪”即地震仪。这是世界上地震仪的鼻祖。此事载之《后汉书·安帝纪》可见当时受到的重视。

作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张衡并不是不关心政治的。顺帝时尚书令黄琼上疏言事颇致力于腐朽内政的改革。张衡在这种朝气复萌的形势下亦自陈其思想政治上的主张。自光武帝以来图谶成为统治者欺骗人民的工具。张衡愤其虚妄先上疏论其言而无征实为少数妄人欺世愚民捏造出来的把戏。他以秦至西汉末的历史事实证明本无图谶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后来有些人所言某些灾异亦无事实效验。因此他主张“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这些议论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没有多少人敢说而且儒者们一直在“争学图谶”。这时朝政大权已由外戚转移于宦官集团。张衡复上疏言事。但张衡作为太史令不在公卿之位他的几篇奏章虽都言之成理一律是无效的。这样他对政事就愈来愈没有兴趣了。

顺帝即位后张衡再转为太史令。这职务在他为专业对口但也说明了他长久官升不上去总不能没有一点感慨。于是他仍用与客谈话的形式作《应间》赋表达了他的仕途不得意的情绪。

1 《后汉书·安帝纪》。

阳嘉元年张衡明地震仪。次年迁为侍中。他接近了皇帝进言的机会多了。而宦官们则怕张衡告他们的状揭他们的丑恶常以凶恶的目光威胁他。因此当顺帝问他事时张衡就情不自禁地简单说了几句不明不白的事。但宦官们始终不放心张衡在顺帝身边共同诬陷一意要驱逐他离去。本来张衡就受老庄思想影响以为人的吉凶祸福幽微深藏于无形之中说不定哪一天要得祸因此又作了一篇《思玄赋》开始说: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其弗违。匪仁里其焉宅兮匪义迹其焉追?潜服膺以永靓兮绵日月而不衰。伊中情之信脩兮慕古人之贞节。竦余身而顺止兮遵绳墨而不跌。志团团以应悬兮诚心固其如结。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与琼枝。镌幽兰之秋华兮又缀之以江蘺。美襞积以酷烈兮允尘邈而难亏。既姱丽而鲜双兮非是时之攸珍。奋余荣而莫见兮播余香而莫闻。幽独守此仄陋兮敢怠遑而舍勤。幸二八之遻虞兮嘉传说之生殷;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感鸾鹥之特栖兮悲淑人之稀合。这是一骚体赋学屈原《离骚》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可得则云游上下四方以至于天上。

据开阳而頫盻兮临旧乡之暗蔼。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魂眷眷而屡顾兮马倚辀而徘徊。虽遨游以媮乐兮岂愁慕之可怀。出阊阖兮降天涂乘飚忽兮驰虚无。云霏霏兮绕余轮风眇眇兮震余旟。缤联翩兮纷暗暧倏眩眩兮反常闾。从天上又回人间。收畴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之遐心。脩初服之娑娑兮长余珮之参参。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纭以从风。御六艺之珍驾兮游道德之平林。结典籍而为罟兮欧儒、墨而为禽。玩阴阳之变化兮咏雅、颂之徽音。嘉曾氏之《归耕》兮幕历陵之钦崟。共夙昔而不2兮固终始之所服。夕惕若厉以省諐兮惧余身之未■也。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默无为以凝志兮与仁义乎消遥。不出户而知天下兮何必历远以劬劳?

驱除幻想一切还是照常不求人知自我努力而已。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何必远游自求劳苦。这是儒道思想的诗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自得其乐。张衡另有《髑髅赋》则是道家思想的游戏之作。

在为侍中的时候张衡曾“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检遗文毕力补缀。

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又以为王莽本传但应载篡事而已至于编年月纪灾祥宜为元后本纪。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他几次上书俱被排斥不为顺帝所接受他觉得事已一无可为了。于是张衡于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 年)被调为河间(河北献县)相。在这里他努力作一些切实的事如打击豪强整齐法度使地方安定上下肃然政事耳目一新一切有条规地得到治理。但张衡心中始终去不掉愁思安静不下来不得不寄情于诗而有《四愁诗》之作。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霑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霑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依惆怅何为烦忧心烦伤。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旟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芬芬侧身北望涕旟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是从骚体赋变化来的诗篇而有歌谣色彩。全诗四章章七句。所思东南西北四地为理想所在美人则是理想的化身。最高理想在太山、桂林二地它们是古代圣王封禅、巡狩的地方属于立德事业;其次是雁门、汉阳二地它们是西北边疆要地属于立功事业。由此可见他的理想与现实处境的矛盾是很大的所有理想都为现实困难所阻挠而莫能如愿与美人赠答之事都是幻梦只有愁思怅望涕泪霑襟。张衡为人正直博学多能而始终为下级官吏。他虽有许多贡献但不能行其志愁苦不得解决遂有“怀土”之思作归居田园以善终其身的打算因作《归田赋》以见志: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 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沈之魦鰡。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1以老庄思想和儒家经典为精神支柱以田园游乐为生活旨趣这样张衡便抛弃了人世间的荣辱而放荡于复杂矛盾的世界之外。然而这只能是最后的一个幻想。在河间三年张衡上书求退顺帝徵为尚书。他没有归田。永和四年(公元139 年)卒年六十四。

张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反映了他在仕途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坎坷他在辞赋、诗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优秀的业绩表现了独创性。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张衡所作各体大赋、骚体赋、咏物小赋、抒情小赋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展后者则是他的创新和开拓对后世有影响。诗作不多对五言诗的成长有贡献。散文则以上书言事的政论为主而上书驳斥图谶的虚妄则比“疾虚妄”的王充还彻底些。

1 《全后汉文》卷五十三。

第四节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灵宪》。浑天说张衡第一次任太史令共六年。在这时期内他作了几件重大的科学工作明了浑天仪著《灵宪》和《算罔论》1。

《灵宪》是一篇杰出的天文学著作。它从理论的高度对当时的天文学知识作了精要的概括和重大的展。

当时我国并存着几种宇宙结构理论而以盖天说和浑天说最为流行。

张衡是主张浑天说的。他的《灵宪》是浑天说的第一部传世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说“昔在先王将步天路..先准之于浑体”明指天是个球体。后面又说到这个球的直径是2323oo 里。从地到天则是此数的一半且地的深度也是如此。天“通而度之则是浑已”。但地则是一个近似的半球其中地面的南北距离比天的直径短1ooo 里而其东西则长1ooo 里。天这个球是从东向西不停转动的地这个半球却在天内静止不动。至于伸出天外的地块是否会阻碍天的转动?张衡没有说。显然他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由此可见张衡心目中的天不是一个坚不可破的硬壳。而且更进一步张衡还认为天并不是整个物质世界的边界。《灵宪》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在天之外还有无限广漠的宇宙世界不过人们还不知道那些地方罢了。

说到天地人们自然会问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对此中国古代先哲们有一个很好的非神创论思想传统认为是有规律地演化而成的。老子《道德经》中就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是一种说不出形象和色彩不在当时人日常经验之内的物质;所谓一就是气;二乃是阴和阳;三则是阴、阳、天。三者结合生出地面万物。《易·系辞》则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元气已分天地设位清浮升乎上沉浊居于下。”到了西汉时代《淮南子·天文训》展了两家学说提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在《灵宪》中宇宙演化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展。张衡把天地的形成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溟涬”。在这阶段里整个原始宇宙是“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1厥外惟无。”所谓“灵”是一种阴性的精气看不出任何形象也没有明显的运动因此整个宇宙空间中一片寂静。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从灵中逐渐生成各种不同的气。这些气互相混合在一起“并气同色混沌不分”。这混沌 漫的元气自然还没有固定的形状而且也分辨不出它们的运动度。这个混沌的阶段称之为“庞鸿”也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时期。然后来到第三个阶段称为“太元”。这时那片混沌同色的元气生了分离。清气向外形成了圆球形而不停运转的天;浊气向内积淀凝结成为一个上面平而静止的半球形大地。此后由1 张衡的这些著作原书已佚。《续汉书·律历志》又《天文志》刘昭各注《太平御览》、《开元占经》等有其佚文。今据洪颐煊《经典集林》辑本《灵宪》和《浑天仪》。1 “灵”字在中华书局校点本《后汉书·天文志》中作“虚”但其校勘记中指出汲本、殿本作“灵”今查《开元占经》引《灵宪》也作“灵”。故从“灵”字。

于天和地的互相结合与作用产生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万事万物。由上可知张衡不但继承了先辈学者的优良传统认为天地的形成是物质自身变化展的自然结果而且更加强化了这一传统的唯物主义倾向即他更明确地表明了在演化的各个阶段中都是物质——气而且只有气在起着作用。此外他把浑天说引进了天地形成的思想这也比古代演化学说中所依据的天上地下的质朴概念或盖天说思想要来得进步。

日、月、五星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是日和月。月有圆缺而日则始终是圆的。古人在长期观察月亮的运动变化中已经认识到太阳是自己光的而月亮本身则不光只是靠反射太阳光才亮。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中说:“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西汉晚期的京房也说:“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1对于这个问题张衡也提出了进一步的看法:“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朔望现象取决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谓“当日”是指月亮行到了太阳的正对面(相对于地来说)。那么这样说来月在望时应该总是很明亮浑圆的了为什么有时又有月食的现象生呢?对此《灵宪》解释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 虚。..月过则食。”所谓“月过则食”的 虚用今天的概念来说那是太阳照射地球时在地球背后投射出的影子。但是张衡的地是个相当于半个天球那么大的东西因此这个 虚与现今的地影概念很不相同。可是究竟张衡是怎么想象的我们现在还难解释。唯一肯定的是张衡知道月食的原因是地遮蔽了日光。不过仅仅这一点也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现了。

除了日月外还有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在星空背景上运动运动方向大多时候与日、月一样是由西向东。因此这样的运动称为顺行古代又称右旋。五大行星和我们所在的地球实际上是在各自的轨道平面上绕着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这些运动都不是匀的。它们的平均度也各不相同离太阳越远的天体其平均度越小。由于行星和地球有上述这些运动因此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就会看到行星有时会出现由东向西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逆行。在顺行和逆行变更之际行星就好象停留在天空中不动一样这种状态称之为留。这些天文现象以及行星运动度变化的规律都是在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又经17 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以后才得到科学解释的。比哥白尼早了14 个世纪的张衡完全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但是他根据他那个时代所积累的天文观测和日常经验加上他自己的天才对行星运动的规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

张衡在《灵宪》中说:“文曜丽乎天其动者七日、月、五星是也。

周旋右回天道者贵顺也。近天则迟远天则。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逆则迟迫于天也。”他认为行星的右旋是一种自然规律——天道。他又因为天本身是从东向西运动的所以又提出越靠近天行星的运1 《开元占经》卷一。

动所受到天的影响也就越大(“迫于天”)这就可以解释行星度为什么会放慢下来甚至可以完全停止乃至倒退(逆行)。这种天的影响力使行星度生变化的想法是对控制天体运动的力的一种思辨性解释。张衡的解释是早期中国天文学史上探求天体运动变化的物理机制的最后一个企图。这种企图由于整个科学展状况的条件限制在古代中国就没有可能得到展和解决。正因为如此张衡的解释努力应得到后人的钦佩而不因其牵强不科学而忽视。

五星中火、木、土三行星离太阳比离地要远。金、水二星则离太阳比离地要近。前三者称为外行星后二者称内行星。张衡当时还不能测定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他当然无法说出何为内行星何为外行星(这问题也是哥白尼开始才解决的)。但是他已经知道三外行星度比太阳(实即地球)慢而二内行星则比太阳快。他还观测到“行迟者觌于东”即三行星都是先在早晨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以后太阳离它越来越远过相当时间后太阳反从西面赶上外行星终于使它在黄昏时被淹没在太阳光中。直到太阳赶过它相当远后它又在早晨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而内行星则不同它不但会在早晨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也会在黄昏出现在西方地平线上以后仍然在黄昏消失于太阳光中。因此张衡称之为“行者觌于西”。于是他借用阴阳观念说道:“觌于东属阳”“觌于西属阴”。并且用“日与月此配合也”把五星分成二类:“摄提(木星)、荧惑(火星)、地候(土星)见晨附于日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见昏附于月也。二阴三阳参天两地故男女取焉。”虽然没有内、外行星的概念但两者是区分得清清楚楚的。而且其中终究运用了某种距离的概念这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极为少见的。循此以往未必不能展出正确的概念来。很可惜的是以后再没有人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关于恒星关于恒星张衡认为是:“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这个见解当然是错误的它是当时已流行了数百年的天地对应思想的反映。《灵宪》中就说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这种尺地之间的对应纯粹是附会的是毫无道理的。例如天的九位(九天)和地的九域(九州)全都是人为的划分。这种对应纯属数字偶合。不过话得说回来《灵宪》所说的星“体生于地精成于天”的话却也不是全无原由的。《灵宪》又说到“夫三光同形有似珠玉神守精存丽其职而宣其明;及其衰神歇精 于是乎有陨星。然则奔星之所坠至地则石矣。”因为天上坠落的星星(陨星)掉到地上的都见到是石头(陨石)所以使古人起了错觉认为星星原是地上之物。那么为什么会升到天上的呢?这就自然会解释成是地上山岳(山多石头)的精气上升就成为星而星星陨落也自然是“神歇精 ”的结果了。因此不管这种解释是多么的荒谬但却反映了古人对陨石的观察。要知道在欧洲一直到十七世纪还不认为陨石是从地球以外的空间掉入地面的。关于恒星《灵宪》还说到它们的命名计数:“众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四方为二十八宿。..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征星之数盖万一千五百二十。”这里给出的星官命名数和星数都大大过了《汉书·天文志》的记载。这篇写作时代离张衡不远的志文中也有个数字:“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可见张衡在当太史令的期间是亲自做过恒星的观测、命名、综合(其他前人所定的星官)和计数工作的。张衡所定的星官体系甚至比后来三国时陈卓综合石氏、甘氏和巫咸三家星官而成的星官体系还要庞大。后者只有星官283 官星数1464 星。可惜的是《灵宪》中没有记录下张衡星官的详情其他可能记下详情的张衡著作也未有留存。不过近年有人在南宋郑樵编的《通志·天文略》中找到了一些张衡关于某些星官的描述及其星占文字的残篇。只是郑樵是按《步天歌》星官系统——陈卓系统的重新组合——来写的所以只有与上述283 官相合的张衡星官才会被引入《通志》。至于这个体系之外的张衡星官那就只有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现了。此外张衡所说的征星之数则并不是实际观测的结果(在整个星空中人眼所能看到的恒星总数不过6 千多颗其中还包括了南极附近中国古代所一直看不见的天区中的恒星)而是从《易·系辞》中说的“万物之数”来的。这是天地对应思想的又一个反映。

浑天仪张衡所作的浑天仪是一种演示浑天说的仪器故有此名。

《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段葛洪论天的话其中说到:“张平子既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既然是在密室中用的当然不可能是观测天体的仪器而只能是一种演示仪器。这件仪器的细节在《晋书·天文志》的“仪象”中有更具体的记载:“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蓂荚于阶下随月盈虚依历开落。”这里又称张衡的浑天仪为浑象。事实上在早期浑天仪、浑仪和浑象这些名称是混用的即凡是表现浑天说的仪器都可以称之为浑天仪或浑仪;而不象隋唐以后名称逐渐规范专以观测仪器称仪而以表演仪器称象。

从《晋书》的上述记载可知张衡的浑天仪主体是一个大圆球。与现今的天球仪相仿。球上画了张衡所定的星座和星星也画了赤道、黄道。黄道上则绘出二十四节气。在大球相当于南、北极的地方伸出一根转动轴。这根轴架在一个圆环形支架上。圆环循所在地的子午面方向直立着。转动轴北高南低与地平面所夹的角度正好是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如果在子午圆环正中间设一个水平放置的大圆环代表所在地的地平面那么转动大球就可以表演星星的东升西落。球上有一部分星星永远在地平线以上不会下落其极限是一个以北极为圆心、当地纬度为半径的小圆称之为内规。反之以南极为圆心、当地纬度为半经的小圆则为球上永不升到地面以上的部分的极限这圆就称为外规。这个大球有一个齿轮系连接着。用漏刻流1 近年有人对张衡明浑天仪有异说。参看陈久金:《浑天仪的展历史新探》《科技史文集》第一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年版。

出的水推动这个齿轮系就可带动大球自东向西转动只要齿轮系转动度调节适当就可使球上天体的东升西落和中天现象与室外的实际天象一致。按《晋书》的记载张衡的大球上还有日、月、五星。这些天体除了随着天球东升西落外还有各自的轨道运动。这些轨道运动和天球的东升西落方向都不一致因此要象表演恒星的东升西落那样来表演日、月、五星在星空背景上的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工程问题。现代研究家都认为张衡的时代还不能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人们认为张衡浑天仪上的日、月、五星实际上是一种可以用手搬动的附加物它们能随天球东升西落但是是由仪器操持者随时按照它们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来搬动它们在浑天仪大球上的位置。

虽然张衡的仪器尚不能完全自动地表演日、月、五星的运动但是用一个机械系统来取得与天球旋转相同步的机械运动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明。它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从张衡开始我国诞生了一个制造水运仪象的传统。由于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原子钟明和采用之前时间的计量都是以地球的自转也即天球的转动为基础的因此张衡的明实际上就成为后世机械钟表的原始鼻祖。

有意思的是张衡浑天仪中还有一个叫做“瑞轮蓂荚”的附件。所谓蓂荚是一种神草传说长在尧的居室阶下。随着月亮的出现一天长出一个荚最多十五个荚。过了月圆之后又一天掉一个荚。这样蓂荚就可以指示出月相和一个太阴月中的日期。这个传说实际是反映了尧时天文历法的进步。张衡却根据这种传说制造了一种机械装置所谓“随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今钟表中的日历显示。

既然浑天仪能和天球的转动相合得丝丝入扣“皆如合符也”可见它的稳定性相当高。因为浑天仪是用刻漏流出的水推动的所以可知张衡的刻漏技术也很高明。

刻漏刻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守时和计时仪器。从目前出土的三件汉代刻漏来看它们都是所谓“沉箭式单漏”都铸造于西汉时代。这种刻漏仅只有一个盛水的容器。器底部伸出一根小管向外滴水。随着容器内水的流失水面降低由浮在水面的箭舟所托着的刻箭也随之下降由此可读出时刻。沉箭式单漏的计时准确性主要决定于漏水流出的度是否均匀。而水流出度又与小管处的水压成正比即随着水的流失刻漏容器内的水面下降水的流出度也会变慢。用这样的刻漏来推动浑天仪浑天仪的转动就会越来越慢因而也就不可能较长久地保持浑天仪与天球的同步关系。

为了提高刻漏的准确性古人想了许多办法。先是把沉箭式改为浮箭式即把刻漏滴出的水流到另一个柱形容器内把箭舟和刻箭也放在这聚水器内以刻箭的上升来反映时刻的推移。第二步是在刻漏之上再加一具刻漏使下面的刻漏中不断有水来补充所滴出的水这样就可使下刻漏水面的下降大大推迟从而提高下刻漏出水度的稳定性。这样的刻漏称为二级刻漏。如果在上刻漏之上再加一具刻漏那么上刻漏的出水度也就比较稳定因而下刻漏的出水度就更加稳定。这就成了三级刻漏。当然还可以组成四级或四级以上的刻漏这是后话。关键是从单漏到二级刻漏这一步。但这一步的明在文献和考古掘中都没有现什么资料和证据。

不过在一篇题为《漏水转浑天仪制》的文章中描述了张衡所用的刻漏是一组三级的刻漏。这篇文章已佚只在唐代的《初学记》卷二十五中留有三段残文。《初学记》所引残文题名前还有“张衡”二字。因此很可能残文是张衡的原作。这三段文字如下:“以铜为器再叠差置实以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吐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金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把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1所谓“叠置”就是指二具刻漏上下放置“再叠”则当然是又加上第三具刻漏了。至于下面的聚水器(壶)分左、右两把那是因为古代的时刻制度夜间的和白天的有所不同因而刻箭上的刻度也有不同。所以张衡干脆就用两把聚水器。从张衡之前没有多级刻漏的记载这个事实我们也许可以推断正是张衡作出了从沉箭漏到浮箭漏又从单漏到多级漏这样两步卓越明的而且是从单漏直接跨上了三级漏的。无论如何张衡对我国古代刻漏技术的展是有其贡献的。

《算罔论》《算罔论》一书久已佚失。唐代李贤在注《后汉书》时就指出:“衡《集》无《算罔论》。盖网络天地而算之因名焉。”因为看不到《算罔论》他就怀疑它根本不是一部书而是《灵宪》一书的补充名词即应作《灵宪算罔论》。可是《后汉书·张衡传》文末再次述其著作名时仍只称《灵宪》且后世引张衡著述的也无《灵宪算罔论》之称李贤所说是没有根据的。《算罔论》应是单独的一本书。查《九章算术·少广章》刘徽注开立圆术时引有“张衡算”若干言这当是《算罔论》的遗文。从这些遗文得知张衡第一个否定了对圆周率的古代粗疏认识提出了π= 1o 的新值1。这个数值虽然仍很粗略但却是进步的开始。由此才有刘徽的推进并最后导致祖冲之的杰出明。

修改历法的活动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 年)张衡去史职改任公车司马令。这是个掌管宫阙南门品级和太史令相同的官职虽然他离开了太史令职位但仍关心天文历法工作。延光二年(公元123 年)东汉朝廷内部生了一场是否继续颁行《(后汉)四分历》的大讨论。张衡曾积极参加了这场讨论。《(后汉)四分历》是为了纠正以前行用的《太初历》的疏误从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 年)起酝酿到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 年)经过科学而慎重的大讨论之后才得颁行的。《(后汉)四分历》在天文数据和计算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改进。延光二年的讨论之所以生是由于有人提出根据图谶当改用甲寅元《(后汉)四分历》是用文帝后元三年为元岁在庚辰);又有人提出章帝改历以后“灾异卒甚未有善应”而汉武帝用《太初历》后“享国久长”故应复用《太初历》。这两种观点提出以后张1 后两段在《文选·6公佐新刻漏铭》李善注中引为一段括弧中字即据李善注所引增补。1 详见李俨:《中国数学大纲》上册。

衡和另一位学者周兴一起立即和他们展开了辩论。数次辩论对方或者无可回答或者回答失误。史书没有留下这些一定是很精彩的辩论记录但可以推测张衡他们是用天文学的科学论据和对方的迷信观念作的辩驳因为张衡、周兴二人在驳倒上述二种改历要求之后又根据多少年的天文观测记录提出应该行用一种比《(后汉)四分历》更准确的历法:《九道法》。张衡、周兴的提议触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进入讨论的公卿有一百多人。很可惜张衡等人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不过要求改用甲寅元或《太初历》的提议也彻底被否决了。《九道法》现已无传只知它是在西汉时代出于民间的一种历法西汉末年刘歆曾对它作过改进和推广。这种历法最主要的是其中提出了定朔的概念。而在官方的历法中直到东汉末年刘洪的《乾象历》中才有定朔概念。定朔概念的产生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由此可见张衡的科学见解是非常高明的。

候风地动仪的创造经过公车司马令五年的转折从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 年)起张衡又回任太史令。这次任职直到阳嘉二年(公元133 年)才得升迁。在这长达七年之久的时间内他作出了一件震烁古今的伟大明——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这件仪器铸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 年)。《后汉书·张衡传》中留下了一段有关候风地动仪的简要记载。依据这段珍贵的文字今人王振铎复原了这件驰名中外的古地震仪1。

多种巧艺的制作张衡还作了另外一些机巧的器械。但其制作年代不明且其制作详情也都已失传。不过从传下来的一些简单描述中也可推知其机构一定是很巧妙的。

张衡制造过一种能飞的木鸟类似今天的模型飞机。《广博物志》引《文士传》云:“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飞数里之说或许是夸张。不过即使只有数丈那也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了因为那是世界上第一个机械飞行器2。

张衡制造过指南车。《宋书·礼志》云:“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至于秦汉其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汉末丧乱其器不存。”因而后来曹魏时马钧又一次作了再创造。

张衡还作过一种有三个轮子的器械《傅子》云:“张衡能令三轮独转。”张衡在所作《应间》中也说:“参轮可使自转。”不需外力而纯粹的自转是不可能的这是件什么东西还难断定。今人孙文青《张衡年谱》引宋王应麟的话认为是记里鼓车。记里鼓车的特点是能反映车所行经的里程与“独转”、“自转”所强调的似乎是两回事。或许这更象是一架风车或水磨因为它们是借助于自然的风力或水力驱动的故仍可称之为“自转”。

1 王振铎的详细复原报告表在《文物》1963 年2、4、5 期上本书《科技志》中据此详细介绍了候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

2 有记载说古代墨子造过一只木鸢能“飞三日不下”。这只能是一种风筝类的东西而不是飞行器。无论如何张衡被后人誉之为“制作侔造化”(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善机巧”(《后汉书·张衡传》)“性精微有功巧艺”(《北堂书钞》卷五十五引《文士传》)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张衡也研究过地理学根据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画过一幅地形图。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云:“衡尝作地形图至唐犹存。”

第三十三章班马援班、马援是东汉早期立功边区的名臣。

第一节班附班勇投笔从戎班(32—1o2)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西北)人。少有大志略涉书传。善辩不修细节孝谨“不耻劳辱”。父班彪官至兰台令史博学多识作《史记后传》。

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班彪卒合家还归乡里。兄班固继承父志潜心研究继续写作。人告班固“私改作国史”明帝下诏逮捕班固。班上书为其兄辩白。明帝诏见班了解详情正巧郡县奉命将查抄班固的书送到洛阳。明帝观后十分赏识班固的才能便封班固为兰台令2掌管皇家的图书从事校书工作。班与母随班固到洛阳。

班曾为官家抄书继而辍业投笔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别人皆笑之。班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西域与中原的关系王莽时期中断。匈奴乘虚而入重新控制了两域。

由于“匈奴敛税重刻”西域诸国无法忍受。建武年间皆遣使求内属要求汉朝派遣都护。光武帝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之”1。明帝时期政治已经稳定经济得到恢复要求反击匈奴的侵扰恢复汉在西域的统治。班“立功异域”的心愿适应了客观形势的要求。

永平十六年(公元73 年)明帝遣窦固等四路讨伐北匈奴。班投笔从戎随窦固出酒泉扫荡车师一带的匈奴势力破匈奴呼衍王于天山。班以假司马率偏师击伊吾与匈奴大战于蒲类海斩获甚众。班战崭露头角受到窦固器重因此遣他与从事郭恂出使西域。

开通南道班一行走南道至鄯善鄯善王广对待班毕恭毕敬奉若上宾。但时隔不久突然对他们疏远冷淡起来。班判断:一定有匈奴的使者到来使鄯善王狐疑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乃召侍胡者诈说:“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说出了真情。班立即扣留侍胡者召集部下三十六人共饮。酒酣因激怒他们说:你们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现在匈奴使者到了才几天而鄯善王广对我们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其部下都说:“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班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人都说应当同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怒说:“吉凶决于今1 本节主要取材于《后汉书·班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作注。

2 《后汉书·班固传》。

1 《后汉书·西域传》。

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人说:“好。”当夜天大风班率吏士奔匈奴营寨命十人持鼓伏于匈奴营后相约见火即鸣鼓大呼其他人持兵器伏于匈奴营两侧。部署就序班顺风纵火顿时前后鼓噪匈奴兵大为惊恐。班率众杀敌亲自杀匈奴三人。匈奴使屋赖带、副使比离支等三十余人被杀其余约百人皆被烧死。次日告诉郭恂郭恂“大惊既而色动”。班知其意忙解释说:战胜匈奴是使团的功劳从事虽然没有参加战斗一样有功班绝不会独霸功勋。郭恂听罢乃悦。然后班召鄯善王广以匈奴使示之“一国震怖”。班说明情况加以抚慰鄯善王广“遂纳子为质”。

班将情况报告了窦固。窦固“大喜”将此情况报告朝廷并且提出更选使者出使西域。明帝很赏识班下诏对窦固说:“吏如班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为军司马令遂前功。”班又当了使者窦固欲增加其兵力。班说:“愿将本所从三千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是时于寘王广德新破莎车雄居西域南道匈奴遣使监护其国附近“十三国皆服从”1。班一行先至于寘广德不仅礼仪甚疏而且听信巫言遣使向班要求献马以祠巫。班了解其情况答应其要求而令巫自来取马。巫至班斩其送给广德并指责之。广德早就知道班在鄯善杀匈奴使团的壮举非常惶恐立即攻杀匈奴使者而投降班。班重赏其王以下官吏镇抚于寘。于寘和鄯善是南道的两个强国他们的归附对于开通南道有重要意义。

永平十七年(公元74 年)班来到了疏勒离疏勒王所居寘橐城九十里。疏勒王兜题是龟兹人由匈奴扶立为王。班先安排田虑前去诈降嘱咐田虑:“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投降便可执之。”田虑见到兜题乘其没有防备劫缚兜题。左右侍从因出其不意都惊惧逃跑了。班得知消息立即至勒豪晓谕其众立疏勒故王兄子忠为王疏勒国人大悦。

永平十八年(公元75 年)明帝卒。焉耆乘汉丧攻杀都护陈睦。班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兵攻疏勒。班拒守岁余。章帝以陈睦新没担心班孤单难支下诏征班还朝。班将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说:“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而自杀。班还至于寘王侯以下皆哭泣说:“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班的马脚而不得行。班从其所愿又欲遂本志乃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更还疏勒。疏勒自班离去已投降了龟兹与尉头连兵班捕杀了疏勒的反叛者击溃尉头动荡的疏勒又安定下来。

建初三年(公元78 年)班率疏勒、康居、于寘、拘弥兵万人攻破姑墨石城。班乘胜平定西域诸国上书请求增加兵力欲攻龟兹等并提出“以夷狄攻夷狄”之计可以就地取给相机行事。章帝知其功可成于建初五年(公元8o 年)以徐干为假司马带领千人支援班。

班欲进攻龟兹考虑到乌孙兵强想出“遣使招慰与共合力”的办法得到章帝的允准。建初八年(公元83 年)任班为将兵长史以徐干为军司马另派卫候李邑前与乌孙结好。

李邑始至于寘恐惧不敢西行便上书说:攻西域不会成功并谗毁1 《后汉书·西域传》。

班“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班闻之不胜感叹“遂去其妻”。章帝不信谗言斥责李邑说:“纵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同心乎?”命令李邑至班处听从调遣。并下诏班说:假如李邑能胜任在外的工作可以留下任用。班即遣李邑护送乌孙侍子回京师。徐干对班说可以照诏书办事留下李邑。班表示可予谅解不搞打击报复。

建初九年(公元84 年)班疏勒、于寘兵击莎车。初莎车以为汉兵不出故投降龟兹。莎车收买疏勒王忠忠叛汉西保乌即城。班乃更立成大为疏勒王兵攻忠。半年不下康居兵救忠。是时月氏与康居通婚班遣使以锦帛送月氏王令其劝康居罢兵。康居王遂执忠而归乌即城降于班。

元和三年(公元86 年)忠借康居兵还据损中与龟兹通谋遣使诈降于班。班心知其诈而伪许之。忠大喜从轻骑来见班。班作了准备设宴款待。酒行令吏缚斩忠因破其众。

章和元年(公元87 年)班再于寘等国兵二万五千人攻莎车。龟兹王遣左将军温宿、姑墨、尉头合五万人救莎车。班兵少以佯撤诱敌分兵。龟兹王听说班撤退“大喜”自率万骑于莎车西界截击班兵命温宿王将八千骑于莎车东界截击于寘兵。班得知龟兹王已上当密令诸部紧急集合鸡鸣时驰奔莎车营对方猝不及防惊慌奔逃班追杀五千余人大获其马畜财物。莎车遂降龟兹等退散。班威震西域南道从此畅通。

开通北道月氏曾助汉击车师有功因而要求娶汉公主。班“拒还其使”。月氏于是怨恨。永元二年(公元9o 年)月氏遣副王谢率七万大军进攻班。班兵马不多“皆大恐”。班却镇静自若对吏士分析说:月氏兵虽多但几千里越过葱岭而来缺乏供应不足为忧!只要收谷坚守他们“饥穷必降”不过几十天就见分晓。果然如班所言月氏攻战不胜钞掠无所获处境困难。班估计月氏粮饷将尽必向龟兹求救便在东界设伏兵截击。月氏果然遣骑兵赍金银珠玉赴赂龟兹求救结果被班伏兵一网打尽。谢大惊“遣使请罪愿得生归”。班放走了他们。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永元三年(公元91 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班升为都护徐于为长史。更换了龟兹王。班居龟兹它乾城徐干屯疏勒。

永元六年(公元94 年)秋班龟兹、鄯善等八国兵七万人吏士贾客一千四百人讨伐焉耆。行至尉犁界遣使晓喻焉耆、尉犁、危须说:“都护来者欲镇抚三国。即欲改过向善宜遣大人来迎。”焉耆王广遣左将北鞬支奉牛酒迎接班。班指责北鞬支。焉耆王不亲自来迎接是你之罪。然后赐而遣之。于是焉耆王广与大臣迎班于尉犁奉献珍物。但他断绝苇桥不让汉军入其国。班避开苇桥之险从它道过渡。七月末进入焉耆离城二十里结营于大泽。焉耆王广出乎意料大为惊恐“乃欲悉驱其人共入山保焉耆”。左候元孟先尝质于京师密遣使告诉班班斩使者以示不信用元孟。乃约期大会诸王声称当重加赏赐于是焉耆王广、尉犁王汎及北鞬支等三十余人会见班。国相腹久等人惧诛逃亡入海危须王也未到。班怒责广等说:“危须王何故不到?腹久等所缘逃亡?”遂令吏士缚广、汎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京师。遂进兵斩五千级活捉万五千人牲畜三十余万头。更立元孟为焉耆王。班留焉耆半年慰抚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北道重新畅通。

永元七年(公元95 年)和帝下诏嘉奖班说:班经营西域二十二年“不动中国不烦戍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封班为定远侯食邑千户。

班因久在他乡年老思归。永元十二年(公元1oo 年)班上疏提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故遣其子班勇上书求归。永元十四年(公元1o2 年)班妹班昭也上书言其兄通西域已三十年“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力不从心。请求和帝开恩令其兄生还朝廷。书奏征班还是年八月班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病故终年七十一岁。

班一生“专功西遐”直到“衰老被病”才归故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班勇三通西域班征返时任尚继任都护。班以多年的经验告诫任尚:“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任尚以为班“所言平平”并不放在心上。只是几年“西域反乱”果然“如所戒”。永初元年(公元1o7 年)“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西域重新被匈奴控制。元初六年(公元119 年)敦煌太守曹宗遣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北匈奴与车师后部攻杀索班略有北道。曹宗请兵五千击匈奴复取西域。公卿大臣多主张关闭玉门关放弃西域。邓太后召班勇“诣朝堂会议”。

班勇班少子字宜僚少有父风。他既反对放弃西域又反对兵攻北匈奴。他建议恢复敦煌营兵三百人恢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并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寘心胆北鞬匈奴东近敦煌”。诸臣先后问难班勇一一驳回。邓太后终于听从班勇之议“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虽复羁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

延光二年(公元123 年)夏又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柳中。

次年正月班勇至楼兰不战而楼兰归附。接着班勇又恩威并施争取龟兹王白英率姑墨、温宿自缚归降。班勇因其步骑万余人至车师前王庭击败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俘获五千余人。于是车师前部始复开通。

延光四年(公元125 年)秋班勇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车师后部王军就大获全胜杀虏八千余人获马畜五万余头俘其王军就与匈奴持节使者斩于索班没处以报其耻。永建元年(公元126 年)立车师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班勇遣将斩东且弥王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

这年冬天班勇诸国兵击匈奴呼衍王呼衍王逃走其众二万余人皆降。北单于率万余骑入车师后部到了金且谷。班勇遣假司马曹俊驰救之。单于退走曹俊追杀其贵人骨都侯。匈奴呼衍王徙居枯梧河上。是后车师“无复虏迹城郭皆安”。只有焉耆王元孟未归附。

永建二年(公元127 年)班勇请击焉耆顺帝应允并遣敦煌太守张朗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合。班勇又诸国兵四万余人分骑两路攻焉耆。班勇从南道张朗从北道约期俱至焉耆。而张朗原先有罪在身欲徼功自赎遂先期到达爵离关战告捷。焉耆王元孟惧诛逆遣使乞降。张朗径入焉耆受降而还遂得免诛。班勇则以“后期”论“征下狱免”后卒于家。

再通西域的意义东汉重新确立在西域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重新开通西域的原因主要是二点:(一)汉匈势力对比生了变化。东汉建立后经济恢复政权巩固。而匈奴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单于比归汉且助汉击败北匈奴。(二)汉、匈与西域关系不同。匈奴对西域“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1。西域诸国迫切要求摆脱匈奴的统治。汉则不掠取西域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系内属”1。

重新开通西域意义不亚于张骞通西域。先西域与中原隔绝半个多世纪后重新开通带有一定程度的开辟性质。其次班遣甘英使大秦至条支临大海他涉足之地“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大大扩展了国际交往的范围。再次班勇写的《西域传》是实地考察的结晶真实可靠是今天研究这一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献。此传被《后汉书·西域传》全部采纳范晔曾坦率地说其传乃采班勇所记2。

第二节马援不为守钱虏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平陵西)人。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于汉武帝时马家以吏二千石从邯郸徙于茂陵成懽里。曾祖马通以功封为重合侯坐兄马何罗反被诛故再也不显。祖父马宾宣帝时为郎持节号使君。其父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援兄弟四人三个兄长均有才能王莽时并为二千石家世再次显赫。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十二岁父母双亡马援随长兄马况至河南学《齐诗》于颍川满昌;守章句辞别长兄欲到边郡从事田牧。马况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适值长兄病故马援守丧不离墓地。后为郡督邮送囚徒至司命府放跑了重罪的囚徒自己亡命于北地郡。遇赦留在当地放牧归附者众“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牲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道:“凡殖货则产贵其能施赈也否1 《后汉书·西域传》。

1 《后汉书·西域传》。

2 《后汉书·西域传·论》。

3 本节主要取材于《后汉书·马援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作注。

则守钱虏耳。”

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马援被派往蜀观察公孙述情况。他与公孙述是同乡、好朋友自以为到蜀当握手欢如平生而公孙述却大摆派头和阔气欲授马援以封侯大将军位。随从都乐意留蜀升官马援启他们说:公孙述不是礼致贤士而是装腔作势这种人是不能久留天下士的。毅然而归。他对隗嚣说:公孙述乃“井底蛙”“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建武四年(公元28 年)马援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见光武帝于宣德殿。返回陇右后隗嚣问以东方流言及京师得失。马援称赞光武帝为人:“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隗嚣非常信任马援遂决定遣长子隗恂到洛阳作人质。马援携家属随隗恂到洛阳。后来上书请求屯田上林苑中得到许可。

隗嚣听信王元之言犹豫摇摆。马援一再致书隗嚣规劝他切莫动摇。

隗嚣怨恨马援背叛于己得书增怒遂兵拒汉。

平定陇西隗嚣既兵拒汉马援乃上疏光武帝陈述消灭隗嚣之策。光武帝采纳马援之谋令他率突骑五千游说隗嚣的将领高俊、任禹等人以及羌豪陈述利害祸福分化瓦解隗嚣集团。

马援又致书于隗嚣之将杨广让他劝告隗嚣当知利害而回心转意。

杨广竟然不答。马援又劝杨广假如隗嚣执迷不悟可自行离去脱离险境。建武八年(公元32 年)春来歙率兵攻占略阳杀隗嚣守将金梁。隗嚣率数万众围攻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屋断木以为兵”1。闰四月刘秀率兵征伐隗嚣行至漆具将领们以不宜远入险境劝刘秀扎营。刘秀犹豫不决正巧马援应召来到刘秀“大喜”以诸将之议问马援。马援分析: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以米堆成山川地形图指画形势说明进军路线分析曲折一目了然。刘秀高兴地说:“虏在吾目中矣。”次日早晨窦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骑数万辎重五千辆前来助战。汉大军压境隗嚣“众大溃”“城邑皆降”2。隗嚣逃往西城从此一蹶不振。

建武九年(公元33 年)马援为太中大夫与来歙率诸将平定凉州。自王莽末年以来西羌多事活动于金城郡属县凉州不宁。来歙推荐马援治理凉州。

建武十一年(公元35 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1。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亹1 《后汉书·来歙传》。

2 《后汉书·窦融传》。

1 《后汉书·窦融传》。

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这时朝臣议欲放弃金城。马援上书反对此议建议以金城作为据点。

得到同意加强了金城郡的耕战守备。又令羌豪杨封说塞外羌来和亲。于是郡中逐渐安定民乐其业。武都氐人背公孙述来降马援奏请复其侯王君长赐给印绶。

建武十三年(公元37 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余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傍县有人生矛盾吏民惊言羌反逃入城中。狄道县长来报告要求兵。马援估计不是羌反命狄道县长归守官府如果恐惧“可床下伏”。果然稍定郡人服之。视事六年征入朝为虎贲中郎将。马援一再建议重铸五铢钱光武帝同意“天下赖其便”。他“尤善述前世行事”讲得头头是道使人“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平定交趾建武十七年(公元41 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2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2 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2传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建武二十年(公元44 年)秋马援班师回朝。军吏经瘴疫死者大约一半。光武帝赐他兵车一乘朝见时位次九卿。

马援好骑善于相马曾师事于杨子阿学习相马骨法。他在交趾时销熔所得骆越铜鼓铸成象生马一样的模型其“高三尺五寸、围四尺四寸”。还京时送上之。光武帝下诏立于洛阳宣德殿下以为名马式。

病死疆场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马援还京仅三个月就于当年十二月率兵屯驻襄国。次年(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 年)秋马援率三千骑出高柳巡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乌桓侦察而知汉军出动便退散而去。马援无获而还。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 年)武陵五溪“蛮”抢掠郡县。光武帝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战于沅水尚军败殁。”1次年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征讨仍无战绩。已经六十二岁的马援请求将兵征讨光武帝担心他年事已高不许。马援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令他试骑。马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光武帝笑道:“矍铄哉是翁也!”遂令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带领四万余众征讨五溪“蛮”。马援夜与送者诀别对友人杜愔说:我已年老“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他只是担心权贵子弟不听调遣。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 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马援驻军下隽县决定选择“路近而水险”进军壶头山的路线以为取得壶头山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可不攻自破。三月汉军进至壶头山下“蛮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遂困。乃凿岸为室以避暑气。“蛮夷”往往升险鼓噪马援辄曳足以观之。不久马援病死。耿舒代替马援监督诸军。

遭受诬陷随从马援出征的中郎将耿舒给其兄耿弇之信中提到马援进军迟缓坐失良机先攻壶头山乃失策。耿弇将此信呈给皇帝。光武帝乃遣虎贲中郎将梁松前往责问马援并代替马援监督诸军。这时马援已经病死。

梁松是皇帝之婿颇为骄贵。以往有一次他去问候生病的马援拜于床下马援“不答”。马援因是松父之友身为长辈而不答礼小辈。梁松则恃皇亲而记恨在心。这时马援虽然已死他仍然怀恨遂借故陷害。光武帝因而大怒收回原先赐给马援的新息侯印绶。

以往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植物名)的果仁(名曰薏米)用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回京时以车载薏苡种子。时人以为他带回来珍宝权贵们都怨望忌妒只是没有及时作。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谮之说马援带回的是一车珍宝。光武帝更怒。马援的家属非常恐惧不敢将马援遗体葬于旧坟地只在城西买了几亩地掩埋了事。宾客故人也不敢来吊唁。后来马援家属才知蒙冤经过多次申诉才得到皇帝谅解以丧归葬。同乡故人朱勃上书说马援“以死勤事”应当得到公平的待遇。词语恳切情义可嘉。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 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1 《后汉书·光武帝纪》。

第三十四章窦融窦宪两汉之际窦融、梁统各以所部兵力归汉有利于统一。此后两人的后裔展成为显赫的外戚家族对于东汉的政局有相当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窦融雄据河西窦融(前16—后62)字周公扶风平陵(今咸阳市西)人。七世祖窦广国孝文帝窦后之弟封为章武侯。窦融高祖父自常山徙于平陵。窦融少孤王莽时期在强弩将军王俊部下作司马参与了镇压瞿义、赵明起义以军功封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为小妻。全家徙居长安“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

王莽末年起义者蜂起。王莽遣太师王匡前往镇压王匡请窦融为助军与樊崇战于青、徐一带。地皇三年(公元22 年)窦融复从王邑征讨刘秀大败于昆阳逃回长安。汉兵入关时经王邑推荐窦融为波水将军引兵至新丰企图堵截起义军西进。

王莽失败后窦融投降更始军在大司马赵萌部下为校尉后被推荐出任巨鹿太守。

窦融见更始政权不稳东方扰乱不愿出关。他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曾为获羌校尉从弟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对其兄弟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国。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们都同意他的看法。窦融于是辞巨鹿太守谋求镇守河西把家属带了去。在那里抚结雄杰怀辑羌众河西民心向之。

窦融在河西与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结交。“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郡观时变动。”一致推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是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得知消息解印绶离去。窦融仍居于属国领都尉职而置从事监察五郡。

河西民俗质朴窦融“政亦宽和”所以“上下相亲晏然富殖”。

窦融等练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惊。防羌人扰乱击匈奴侵扰。“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东向破隗嚣刘秀称帝后窦融便想归附因隔远而未能自通。这时隗嚣虽然采用建武年号但“外顺人望内怀异心”派遣辩士张玄到河西游说建议各自割据一方。说什么“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窦融召集豪杰与诸郡太守商议有人认为刘秀受符命和人事也有其他说法“或同或异”。窦融小心谨慎“遂决策东向”。

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夏“窦融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于汉。梁统等各1 本节及第二节主要取材于《后汉书·窦融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作注。遣使随。”1这时刘秀也遣使出使河西争取窦融等共同对付隗嚣、公孙述。双方使者遇于途**还洛阳。刘秀见到刘钧等很高兴赐窦融书称赞窦融安定河西远见卓识并赐黄金二百斤授其为凉州牧。

窦融接刘秀书复遣刘钧上书陈述投顺之意。同时遣弟窦友赴洛阳面陈心迹。窦友行至高平适值隗嚣叛汉道路隔绝驰还河西。窦融遣席封携书间道东行通书。刘秀又赐窦融兄弟书加以抚慰。

窦融既投顺于汉乃致书隗嚣批评他出尔反尔不识世务不顾民生要他深思逆顺之道。隗嚣不理睬。窦融乃与五郡太守共作战备上书请战。刘秀对窦融的态度和表现颇为赞赏并与其拉上外戚关系说窦融乃文帝窦后家后裔自己是窦后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后;还说汉兵即将西进希望窦融“以应期会”。窦融得到诏令随即与诸郡守率兵入驻金城进击投顺隗嚣的先零羌封何之众大破之。只因汉兵未进窦融乃引还。这时梁统也与隗嚣断绝关系。

建武七年(公元31 年)秋隗嚣攻安定。刘秀将兵亲自西征令窦融等定期相会。因遇大雨道路阻绝加之隗嚣已经退兵乃止军。窦融已至姑臧得到诏令而罢归。窦融恐刘秀久不出兵上书向刘秀建议抓紧时机东西夹击隗嚣若旷日持久则易生变故。

刘秀接受窦融的请求建武八年(公元32 年)夏兵征隗嚣。窦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与刘秀会于高平(县)第一(城名)。刘秀举行盛大宴会待窦融以殊礼。任其弟窦友为奉车都尉从弟窦士为太中大夫。双方遂一同进军隗嚣之兵“大溃”城邑“皆降”。刘秀因功封窦融为安丰侯食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其弟窦友为显亲侯。诸将也得到封赏。封赏完毕、刘秀率众东归窦融等西还故地。

放远权宠窦融兄弟并受侯爵久专西方惧不自安。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刘秀诏令挽留。等到陇、蜀已经平定窦融受诏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从者车千余乘马牛羊被野。窦融到了洛阳送上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绶。刘秀还其安丰侯印绶以诸侯位引见“赏赐恩宠倾动京师”。过了数月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 年)四月任窦融为冀州牧十余日后又迁为大司空。

窦融自知不是刘秀的旧臣故小心谨慎多次辞让爵位光武帝表示留用。窦融不敢再提请求。直到建武二十年(公元44 年)刘秀才策免窦融官职。次年加窦融位特进。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 年)令窦融代阴兴行卫尉事特进如故又兼领将作大匠。其弟窦友为城门校尉兄弟并典禁兵。窦融又要求辞职光武帝则屡加赏赐。到了这时窦氏一门贵显有“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永平二年(公元59 年)窦融从兄子窦林因罪下狱死。明帝多次下诏责让窦融并“戒以窦婴、田蚡祸败之事”。窦融惶恐复乞骸骨被诏第养病。一年以后窦融上卫尉印绶。后来其长子窦穆依仗权势胡作非为1 《后汉书·梁统传》。

矫阴太后诏令六安侯刘盱去妇娶其女为妻。永平五年(公元62 年)被告此事。窦穆等免官家属受株连而归故郡只留窦融于京师。不久诏诸窦悉还京师。窦融终年七十八岁谥为戴侯。

第二节窦宪仗势横行窦宪(?—92)字伯度窦融之曾孙。祖父窦穆父窦勋均以罪被诛。建初二年(公元77 年)章帝立窦宪妹为皇后拜窦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窦宪依恃宫掖声势飞扬跋扈强夺民产就连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田也被他以贱价买了去。章帝过此园得知内情指责窦宪说:“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窦宪大为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园还给公主。章帝虽然赦免了窦宪的罪过但也不委以重任。

章和二年(公元88 年)章帝卒。和帝十岁即位“太后临朝”。下诏说:“侍中宪朕之元兄行能兼备忠孝尤笃先帝所器亲受遗诏。”“今供养两宫宿卫左右。”1从此窦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窦宪以前太尉邓彪为太傅“令百官总己以听”。他欲行何事令邓彪报告太后“无事不从”。又推荐“累世帝师”的桓郁“授经宫中所以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窦宪得势往往仗势报怨。他派遣宾客杀了往昔考劾其父窦勋的韩行之子以灵祭于窦勋坟地。都乡侯刘畅至京师奔丧时私通于太后(即窦宪妹)窦宪怕刘畅分享宫省权力遣人暗杀了刘畅栽赃刘畅弟利侯刘刚令侍御史与青州刺使考治刘刚等。后来被揭太后怒禁闭窦宪于内宫。

征伐匈奴窦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罪。这时北匈奴大乱加之饥、蝗并南单于欲乘机吞并北匈奴要求汉朝支持。群臣多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太后犹豫不定征求征西将军耿秉的意见。他认为“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太后采纳其议。

章和二年(公元88 年)十月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窦宪、耿秉各将四千骑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名)万余骑出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相约共会涿邪山。窦宪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左贤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一万多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北匈奴兵众溃散单于奔逃追至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马牛羊骆驼百余万头。于是北匈奴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记汉威德。

窦宪率师而还。由于北匈奴惊慌未定窦宪派人向北匈奴单于宣明汉威招降万余人。北单于遣其弟右温禺鞮王奉贡入于汉。窦宪嫌单于不亲自前来奏请遣还其弟。

1 《后汉书·和帝纪》。

是年九月遣中郎将持节到五原拜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辞侯爵受大将军印绶。旧制大将军位在三公以下。由于窦宪威权震朝廷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窦宪凯旋还京朝廷大加奖赏。

窦宪兄弟“竞修第宅穷极工匠”。永元二年(公元9o 年)和帝下诏以功封窦宪为冠军侯并封其弟窦笃为郾侯。窦宪独不受封。七月窦宪将兵出镇凉州。

北单于以窦宪遣还其弟复遣其子至居延塞。窦宪遣中护军班固行中郎将与司马梁讽迎之。适值北单于被南匈奴击败受伤逃走。班固等至私渠海而还。窦宪想乘北匈奴微弱一举消灭之。于永元三年(公元91 年)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出居延塞击北匈奴于金微山大破之俘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去向。

被逼自杀窦宪荡平北匈奴后威名大振“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弟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瓌为光禄勋。窦宪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氏骄纵以窦景为甚。其奴客也仗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因此“商贾闭塞如避寇雠。有司畏懦莫敢举奏”。太后闻之只是罢了窦景的官还保留特进之位。

窦宪居功自傲横行无忌。永元四年(公元92 年)受封为穰侯的邓叠与其弟步兵校尉邓磊、窦宪的贵婿射声校尉郭举等相互交结邓叠母与郭举得幸于太后遂共谋杀害和帝。和帝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欲诛郭举等。因窦宪在外恐其惧祸作乱故忍而未。不久窦宪、邓叠班师还京师。和帝诏使大鸿胪持节郊迎赏赐将吏。窦宪到来和帝幸北宫令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诛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皆下狱诛家属徙合浦。遣谒者仆射收窦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窦宪与弟窦笃、窦景、窦瓖皆遣就国和帝以太后故不欲有诛窦氏之名选严能相督察之。窦宪、窦景、窦笃至国皆被迫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窦宪征平北匈奴使汉北边免受骚扰也为东汉通西域创造了条件故其功不可没。但他功高震主终于被和帝逼迫自杀。范晔评窦宪肯定其北征之功并说:“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意思是后人因其自杀也就不提其功。还称引东方朔“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之语而寄寓悯惜之意。

窦宪族子窦武灵帝时为反宦官的领袖。本编第三十九章另有传。

第三十五章梁统梁冀第一节梁统由河西归洛阳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今宁夏固原东南)人。他的远祖是晋大夫梁益耳。高祖父梁子都自河东迁于北地郡曾祖父梁桥以赀千万徙于茂陵祖父梁溥、父梁延“以明军谋特除西域司马”。西汉末年徙于安定郡。梁统原为郡吏。更始二年(公元24 年)召补中郎将安集凉州拜为酒泉太守。更始失败赤眉军入长安梁统与窦融等起兵保境计议立统帅。起初共推梁统梁统固辞改推窦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梁统为武威太守。梁统“为政严猛威行邻郡”。

隗嚣割据陇右惧梁统等归附刘秀遣张玄游说梁统等制造刘氏不再复兴的舆论令梁统等“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梁统则以为“今称帝者数人而洛阳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观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当。”建武五年(公元29 年)梁统遣使随窦融使者刘钧到洛阳奉贡刘秀诏拜梁统为宣德将军。

建武八年(公元32 年)光武帝征讨隗嚣梁统与窦融等率兵与刘秀会兵于高平第一。等到隗嚣失败光武帝封梁统为成义侯胞兄梁巡、从弟梁腾为关内侯都遣还河西。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梁统与窦融等都到洛阳以列侯奉朝请更封为高山侯拜为太中大夫四子为郎。

建议加重刑罚梁统喜好法律。他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及上书建议加重刑罚。朝臣多以为“隆刑峻法非明王之急务”而且旧法日久不可一朝改革否定了梁统的建议。梁统又上言和对状还是要求改革刑法。他认为西汉前期法律适可“断狱益少”西汉后期轻法减刑“盗贼浸多”故谓“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其议被搁置了事。

后来梁统迁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在郡也有治绩“吏人畏爱之”。卒于官。

子孙事迹梁统的长子梁松字伯孙尚光武帝女舞阴长公主迁虎贲中郎将嗣父爵。梁松“博通经书明习故事与诸儒脩明堂、辟雍、郊祀、封禅礼仪。常与论议宠幸莫比”。光武帝卒受遗诏辅政。永平元年(公元58 年)迁为太仆。因为私书请托郡县被觉而罢了官怀恨在心。后被告下狱死于狱中。

梁统的次子梁竦字叔敬少习《孟氏易》。“弱冠能教授”。坐兄梁松事与弟梁恭俱流放于九真郡。后来诏还本郡。闭门自养著书数篇名1 本节及第二节主要取材于《后汉书·梁统传》凡引本传文字不另加注。曰《七序》受到班固的好评。他自负其才很想封侯瞧不起州郡官职。“后辟命交至并无所就。”章帝纳其二女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窦后养以为子。窦氏惧梁氏得势于建初八年(公元83 年)谮杀二贵人并诬陷梁竦等以恶逆而逮捕下狱。梁竦死于狱中。和帝时窦宪兄弟伏诛梁竦才得到昭雪。

梁竦之孙梁商字伯夏。永建三年(公元128 年)梁商二女被选入掖庭梁商被任为侍中、屯骑校尉。阳嘉元年(公元132 年)其女一为皇后一为贵人梁商为执金吾位特进。三年(公元134 年)梁商拒不接受大将军。次年才勉强受命。梁商身居要位谦逊礼让虚己进贤轻财好施。“赈与贫餧不宣己惠。检御门族未曾以权盛干法。”

但梁商“慎弱无威断颇溺于内竖”。因宦官曹节等人弄权他让儿子梁冀、梁不疑与其交友然宦者忌商宠任反欲陷之。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宦官张逵等人诬陷梁商与曹腾、孟贲等“图议废立”要求惩办之。顺帝认为张逵等人出于妒忌故加以诛杀。

永和六年(公元141 年)秋梁商病笃。遗嘱丧事从简。及死朝廷仍然予以厚葬。他临终前向顺帝推荐周举。顺帝从其言拜周举为建议大夫迁侍中、大鸿胪、光禄勋、光禄大夫等职;并采纳周举的建议遣周举、杜乔等“八俊”巡行风俗纠察二千石有“臧罪”者惩治贪官污吏其中有些是宦者亲属。

第二节梁冀诛杀忠良梁冀(?—159)字伯卓梁商之子。其貌不扬口吃读书不多“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嗜酒、戏耍赌博、斗鸡走狗无所不为。初为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

永和元年(公元136 年)拜为河南尹。梁冀居职暴恣无法无天。洛阳令吕放是梁商的密友向商谈了梁冀的恶行梁冀受到父亲的训斥即遣人杀了吕放;并推疑于吕放的仇家奏请拜吕放弟吕禹为洛阳令使捕杀仇家。

梁冀与高才能文的崔琦交友。崔琦引古今成败事例规劝梁冀改邪归正并作《外戚箴》指出:“履道者固仗势者危。”又作《白鹄赋》讽刺梁冀“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1。梁冀不仅不接受劝告反而杀害了崔琦。

永和六年(公元141 年)梁商卒拜梁冀为大将军其弟梁不疑为河南尹。建康元年(公元144 年)顺帝卒冲帝即位年仅二岁太后临朝。诏梁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梁冀口头推辞而侈暴滋甚。永嘉元年(公元145 年)冲帝卒。李固以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建议梁冀立以为帝梁冀“不从”2而立年仅八岁的刘缵是为质帝。质帝少而聪慧知梁冀骄横当着朝臣瞪着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为此深恶之遂使人进鸩加煮饼质帝即日毒死。

复议立嗣李固、赵戒、胡广、杜乔等皆主张立清河王刘蒜。曹腾等反对。梁冀会见公卿声色俱厉听不得不同意见后令“罢会”1。会后李固坚持己见梁冀更怒令太后“先策免”李固。然后与太后定策立刘志为帝是为桓帝。

梁冀忌恨李固指使人诬蔑李固假公济私勾结同伙钻营官职。梁冀据此请求太后杀李固。太后罢了李固的官职。建和元年(147 年)清河刘文谋立清河王刘蒜为帝其事败露刘文被杀刘蒜被贬为尉氏侯。梁冀指使有司诬蔑李固与刘文同谋投李固于牢狱。其门生王调、赵承等数十人为李固鸣冤。太后了解李固实属冤枉赦免出狱。梁冀闻讯大惊坚持将李固处死2。

大司农杜乔不畏权贵多次顶撞梁冀。梁冀向杜乔借观金蛇被杜乔拒绝。梁冀令公卿为其小女儿会丧公卿皆奔丧唯杜乔抗命不去。梁冀妹纳为后梁冀索求黄金二万斤等厚礼。已迁为光禄勋的杜乔据执旧典而不听。梁冀欲拜氾宫为尚书杜乔以氾宫“臧罪明著”不肯用。梁冀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刘文谋立事败露后梁冀指使有司诬蔑杜乔与刘文交通。结果杜乔被罢了官。梁冀逼令杜乔自杀杜乔不从。梁冀便使人将杜乔逮入狱中杜乔冤死。

1 《后汉书·崔琦传》。

2 《后汉书·李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