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787

匹黎、赤山二州以伏部置。1十州刺史则以契丹诸辱纥主(即部酋)充任。松漠府所统十州之地“在柳城郡之北”2即今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后来武则天又于载初元年(689)析昌州置沃州(后侨治蓟县南之回城)5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

1 《魏书》卷一oo《库莫奚传》、《契丹传》。

2 《北史》卷九四《奚传》、《契丹传》。

3 5《隋书》卷八四《契丹传》。

④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

6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1 《册府元龟》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

2 《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

万岁通天元年(696)以乙失活部置信州(侨治范阳境)。睿宗景云元年(71o)析玄州置青山州(侨治范阳水门村)。玄宗开元四年(716)更名弹汗州为归顺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归化郡。3以上契丹府州“皆隶营州都督”2。万岁通天元年(696)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孙)与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孙敖曹孙)因愤于营州都督赵文翙侵侮遂举兵杀文翙陷营州。朝廷为削弱反叛者的社会基础遂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将玄州曲据部徙徐州(今江苏徐州)、宋州(今河南商丘)地区;威州内稽部徙幽州(今北京)境;昌、师、带、信诸州的松漠、乙失革、乙失活等部徙青州(今山东益都)。中宗神龙初年(7o5)因契丹之乱平息遂又将南迁诸部徙还“皆隶幽州都督府”2。

又神功元年(697)契丹大将李楷固、骆务整等率部降武则天命楷固等平息契丹余叛因而酬功拜楷同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3久视元年(7oo)楷固婿李楷洛亦率部投降。④从楷固子承悦任檀州(今北京密云东北)刺史、密云军使孙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5可推知其部落当被置于檀州隶幽州都督府。而楷洛子名将李光弼《碑》称“京兆万年(今西安东部)人”6则表明李楷洛及其族人降后定居长安。

再开元二十年(732)奚酋李诗琐高率奚众及契丹怒皆部五千帐降唐玄宗置归义州(侨治良乡县今北京房山)以处降人。唐后期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等即出自内徙之契丹怒皆部落。⑦河北的“胡化”与割据多与此辈有关。

唐末五代契丹崛起在其领袖耶律阿保机(872—926)领导下统一契丹八部东灭靺鞨所建渤海郡国西控室韦等族南与中原皇朝争雄其子德光更割取后晋燕云十六州之地契丹民族遍布于大半个中国乃至于域外人以契丹为中国之代称。

奚族游牧地和侨州奚族原称库莫奚与契丹“异种而同类”1。隋唐时的奚族“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今大凌河)北至霫国(今内蒙乌兰浩特至巴林左旗一带)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以至其国”2。贞观二十二年(648)酋长可度者率部内属太宗即其部设饶乐都督府(治今内蒙宁城境)以可度者为饶乐都督赐姓李氏。并设五州以隶饶乐都督府:弱水州以阿会部置;祁黎州以处和部置;3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胡三省注”。

2 《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3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④ 《资治通鉴》卷二o七则天后久视元年。

5 《全唐文》卷四二二杨炎《李楷洛碑》。

6 《旧唐书》卷一五二《李景略传》。

⑦ 颜真卿:《李光弼碑》《全唐文》卷三四二。

1 《旧唐书》卷一四二、《新唐书》卷二一一《王武俊传》。

2 《隋书》卷八四《奚传》、《契丹传》。

洛瓌州以奥失部置;太鲁州以度稽部置;渴野州以元俟析部置3。

以上五州大致分布于今辽宁朝阳以西老哈河上游和河北承德西北地带。

此外自高祖武德年始不断有奚人南徙故有诸多奚人侨州建置:鲜州武德五年(622)置侨治潞县古县城(今河北三河西南)。

崇州武德五年置。贞观三年(629)更名北黎州。治营州之废阳师镇后侨治潞县古县城。

顺化州侨治幽州境。

归义州开元二十年(732)以奚酋李诗琐高所率奚、契丹内附部落五千帐(户)置。④万岁通天中(696)契丹反奚亦叛附后突厥与契丹“常为表里号为两蕃”1。朝廷为隔离饶乐府五州部落与内徙部间的联系遂一度徙鲜州于青州境崇州于淄、青二州。3唐末五代契丹势盛“室韦、奚、霫皆服”。奚王苦于契丹统治者酷虐“以别部西徙妫州”称为“西奚”而居琵琶川的“东奚”则被“契丹所并不复能自见”2。

靺鞨族的分布和渤海国的建立靺鞨是五代以后的女真族的先民。先秦西汉时称“肃慎”东汉魏晋时又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

靺鞨族部类繁多大部有七:一曰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二曰汩[伯]咄部居粟末之北相当于今天吉林省舒兰和黑龙江省五常一带;三曰安车骨部居伯咄东北即今黑龙江宁安、牡丹江地带的牡丹江流域;四曰拂涅部居伯咄部东即今兴凯湖一带;五曰号室部居拂涅东分布于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六曰黑水部居安车骨东北即今黑龙江下游地区;七曰白山部分布于粟末东南即今吉林朝鲜族延边自治州。④地处最北的黑水部又由十六个部落组成:其中思慕部居今俄罗斯共青城一带;郡利部居黑龙江入海处;窟说部在库页岛(萨哈林岛);莫曳皆部在今鞑靼海峡西部沿岸一带;虞娄部在今俄罗斯境捷尔内伊、奥尔加沿海地带;越喜部在今黑龙江富锦、饶河一带;铁利部分布于今黑龙江佳木斯以南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为强大。

粟末靺鞨的突地稽部和渤海部由于接近隋唐边州因此同朝廷的关系最为密切;前者以内徙和受天子优礼著称后者以建立受唐册封的渤海郡国闻名。

突地稽为粟末酋帅大业八年(612)炀帝初征高丽突地稽与兄瞒咄率部至营州内属。瞒咄死突地稽代总其众被炀帝拜右光禄大夫、辽西太3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奚传》。

④ 《新唐书》卷二一九《奚传》。

1 3《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2 《唐会要》卷九六《奚传》。

④ 《新五代史》卷七四《奚传》。

守封扶余侯。突地稽悦中原风俗“请被冠带”“帝嘉之赐以锦绮而宠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遣使朝贡。四年(621)与契丹孙敖曹请内附。1朝廷遂以寄治于营州的隋辽西郡为燕州以突地稽为燕州总管。六年(623)率部内徙于幽州昌平城(今北京昌平西南)。侨居幽州地区的突地稽部天宝有二千零四十五户一万一千六百零三口。突地稽后人世为酋长“门擅英豪代承恩宠”。其子李谨行累迁营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封燕国陪葬乾陵。谨行子李秀《碑》称族出“范阳李氏”“范阳李者其先出自陇西”2。说明这支南迁之粟末靺鞨至第三代业已汉化并与汉族高门“陇西李氏”认同。

粟末靺鞨的另一支于武后圣历元年(698)建立以大氏为王的地方政权。

先天二年(713)唐封其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以大祚荣为都督。其政权初称振(震)国至是改称渤海国。渤海国于辽太祖天显二年(926)为辽所灭先后传袭十五王历二百二十九年。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并有高丽等民族的多民族政权但其王室则应为突厥人1。其国初建时“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2。至二世国王大武艺(719—737 年在位)“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皆畏臣之”3。约在三世国王大钦茂时(738—794 年在位)仿照内地建置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行政管理体制标志着渤海国进入其全盛阶段。当其时“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际海西界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④。即包有今吉林、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北道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室韦民族的分布室韦亦作“失韦”契丹之别种“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北魏时始见记载。室韦初有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等五大部落分布于今嫩江流域和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地区。五部“不相总一”“并无君长”“突厥常以三吐屯(突厥达官之一)总领之”5。唐代关于室韦居处的记载更为具体:其族“居■越河北”“东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海”;1有九大部落其中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小如者室韦、婆芭[莴]室韦、讷北室韦、骆驼室韦等八部“并在柳城郡之东北(距郡)近者二千五百里远者六千二百里”八部之北曰大室韦傍望建河而居并延伸到今外兴安岭以北至于海;又有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解部、乌罗护部、那礼部、达姤部、1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新唐书》卷二一九《黑水靺鞨传》;王承礼:《渤海国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2 《隋书》卷八一《靺鞨》;《册府元龟》卷九七o、九七七。

1 《新唐书》卷一一o《李谨行传》;乾陵博物馆馆藏《李谨行墓志》;《李秀碑》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

2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谓大氏“本高丽别种”但《新唐书·渤海传》称大祚荣父为舍利乞乞仲象即应为突厥舍利部人是乞乞仲象应为居于高丽、粟末靺鞨人中间的突厥人。3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渤海靺鞨传》。

④ 《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国传》。

5 金毓黻:《东北通史》社科战线出版社1981 年版。

1 《隋书》卷八四《室韦传》。

乌丸部、蒙兀部、西室韦、东室韦等等。2室韦诸部臣隶于唐朝廷置室韦都督府以统之。室韦乌罗护部落有内徙者如以讨安史之乱闻名的乌承恩、承泚兄弟即出此族。

2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室韦传》。

第五节蛮僚诸族岭南俚族洗、冯家族俚族即今海南黎族先民。其族源于百越东汉时称“里人”至隋始曰“俚”唐时则有称“黎”者。因其为古越人后裔故隋唐史籍对居于岭南(今五岭以南)诸郡的俚人亦称“越族”或“南越”人。自南朝梁、陈迄隋、唐俚族在领洗氏及其汉人冯氏子孙的领导下据有数千里河山成为岭南地区的第一大政治势力。

俚族女酋洗氏高凉郡(治今广东阳江西)电白(今广东电白)人3“世为南越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由于善抚俚众“海南(今海南北部)、儋耳(今海南西部)归附者千余洞”1。梁大同(535—545)初洗氏嫁于罗州(今广东化州)刺史冯融之子高凉太守冯宝为妻。融为汉人祖父业自北燕浮海归宋“三世为守牧”。因“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为使“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遂有洗冯两大俚汉家族联姻。3“侯景之乱”中洗氏与冯宝协助高要郡(治今广东高要)太守陈霸先平叛由之他们又成为陈朝的开国功臣。其子冯仆因而被擢阳春郡(治今广东阳春)太守洗氏被拜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亡后岭南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④。及隋遣使安抚洗氏又不失时机地依附新朝被文帝册为谯国夫人。时其夫冯宝、子冯仆已卒则拜其长孙冯魂为仪同三司、次孙冯暄为罗州刺史、幼孙冯盎为高州(治今广东阳江西)刺史。自是冯家在洗氏的荫庇下据有今广东湛江地区和海南省的大部土地威力所及达于今广东珠江三角洲、西江一带和广西东南部分地区成为岭南越族的最大领。2隋亡“南越一隅未有行定”冯盎“克平五岭二十六州”并于武德五年(622)以岭南数千里附唐。唐高祖析其地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国、高罗总管封越国公。盎子智戴拜春州刺史、智戣拜东合州刺史。1冯盎有子三十人如智玑、智戣、智式等亦次第拜授刺史。直到武周时代岭南冯、洗家族才门庭败落冯盎孙君衡以“谋反”罪名被诛君衡子冯元一(即高力士)被净身入宫。2分布极广的僚族僚族“盖南蛮之别种”。原居今陕南至川南一带“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多有”3。魏晋以降今黔、滇、桂、湘、粤诸省区的某些蛮族亦泛称僚人。其族人数众多十六国时仅巴西等地造反的诸僚就有十余万落(户)。北魏时巴州隆城镇所管僚民多达二十万。

隋唐时的僚人不只分布广而且名号甚多。一日南平僚。分布于今四3 《唐会要》卷九六《室韦传》。

1 王兴瑞:《洗夫人与冯氏家族》中华书局1984 年版。

2 3④ 《隋书》卷八o《谯国夫人传》。

1 王兴瑞:《洗夫人与冯氏家族》。

2 《旧唐书》卷一o九、《新唐书》卷一一o《冯盎传》。

3 《高力士残碑》《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2 期。

川巴县一带“部落四千余户”。其酋朱姓“号为剑荔王”。贞观二年(628)遣使内附“以其地隶于渝州”④。南平僚徙入岭南者则有宁氏家族自陈至唐世袭钦州都督、刺史实力同俚族洗、冯家族相埒。1二曰山南西道诸僚。巴、洋、集、壁等州均有山僚分布。三曰剑南诸僚。邛、眉、益、雅、嘉、纳等州均有僚民分布于山地。又戎、泸二州间有称“葛僚”者“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3。四曰黔中僚。琰、明、巫等州亦为僚人居地。五曰岭南诸僚。除钦州宁氏为南平僚分支还有罗窦洞僚、龚州东西五洞僚、桂州山僚等。④此外其他地方如秦、陇等州亦都有僚人居住。④今天的仡佬族当与隋唐僚族有渊源关系。

谢蛮谢蛮为今苗族先民之一。隋唐时散布于今贵州等地。以其长多为谢姓故称谢蛮。其族类有牂牁蛮、东谢蛮、南谢蛮等。

牂牁蛮地处“北去充州一百五十里南至交州西至昆明九百里”5。相当于今黔东、中南部地带。领谢龙羽于隋末据有其地拥胜兵数万人。唐高祖武德三年(62o)其族内属因复置牂州以龙羽为刺史封夜郎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乃以赵氏为酋长”。天宝中酋长赵国珍以功授黔州都督“在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唯黔中封境无虞”6。

东谢蛮分布于贵州东北部“地方千里”“散在山谷依树为居”1。贞观三年(629)酋领谢元深入朝朝廷以其地置应州授元深刺史。

南谢蛮分布于今贵州贵阳以南地带。其领谢强曾与谢元深同至长安太宗以其地置南寿州授强刺史。2西谢蛮与南谢邻接。④又有蛮州蛮以宋氏世袭刺史。因其“州接牂牁”3当亦为谢蛮族类。此外功州蛮也以谢姓为世袭功州刺史。6西赵蛮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即今黔东地区。其境“南北十八日行东西二十三日行”“赵氏代为酋长有万余户。”6贞观三年(629)遣使入朝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授酋长赵磨为刺史。

五溪蛮④ 《魏书》卷一o一《蛮传》。

1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传》。

④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平僚传》。

5 《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

6 《旧唐书》卷一九七《牂牁蛮传》。

1 《旧唐书》卷一一五《赵国珍传》。

2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东谢蛮传》。

3 《旧唐书》卷一九七《东谢蛮传》。

6 《唐会要》卷九九《东谢蛮传》。

又称武陵蛮。分布于今湖南西部和黔、川、鄂邻接处的沅水上游地区由沅水源头的雄、■、酉、沃、辰五条溪流得名。五溪为群蛮荟萃之地唐末诸蛮于此攻城略地朝廷无力镇压遂授诸蛮酋为刺史。⑦西原蛮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1。因唐初于其地置西原州而得名。其族分布约相当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广南、富宁县一带。这一带属于岭南南平僚宁氏的势力范围但直接统治该蛮诸部的则为黄、韦、周、侬、莫、廖等本族大姓其中尤以黄氏为最强。黄氏与韦、侬等氏“相唇齿”“据十余州”。唐后期西原蛮在其豪姓大族黄乾曜、黄少卿、黄昌沔等三代领组织下多次反抗唐朝的统治参加造反的动辄二十万岭南桂州经略使等所管十八州都被卷入。3西原蛮当属岭南僚、俚并当为今壮族先民之一。

南诏蛮隋唐时在今滇、川南、黔西分布乌蛮、白蛮等民族。其中乌蛮别种六诏部落之蒙舍诏(即南诏)最强大。其领细奴逻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在巍山建立以大蒙为号的地方政权。后来其王皮逻阁在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并兼并乌蛮、白蛮等其他部落据有今云南全境和川南、黔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部分地区。其王姓蒙氏玄宗赐皮逻阁名曰“归义”册封为云南王。贞元十年(794)即蒙归义曾孙异牟寻时德宗册异牟寻为南诏王。

南诏原为六诏之一。六诏为:蒙嶲诏分布于今云南巍山北境;越析诏居今云南宾川境;浪穹诏在今云南洱源境;邆赕诏居今云南剑川境;施浪诏在今洱源东;蒙舍诏又称蒙氏蛮因地处最南故又名南诏。

南诏“本乌蛮之别种也”“自言哀牢之后”。乌蛮主要分布于“东爨”境域;“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3。白蛮主要分布于“西爨”地区;“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东爨。”2两爨大致以今云南大关(或谓曲靖)至建水一线为界界东为东爨界西为西爨。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两爨蛮以领姓爨而得名。早在南朝梁元帝时西爨领爨瓒就已“据其地延袤二千余里”2。唐高祖武德中授其孙弘达为昆州刺史。此后诸帝又于其地广置羁縻府州隶于南宁州都督。南诏崛兴后蒙归义等通过联姻和武力征服等手段将两爨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南诏在兼并两爨的同时还对云南境内外的其他诸蛮用兵。被其征服的主要民族有:⑦ 《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西赵蛮》。

1 《新唐书》卷一八六《邓处纳传》。

3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西原蛮传》。

2 《云南志校释》卷四《名类》。

河蛮。又称洱蛮、西洱河蛮属白蛮种类。原居西洱河(今洱海)一带城邑为蒙归义击败后北迁依附浪穹诏。贞元十年(794)浪穹诏为南诏破“复徙于云南东北拓东以居”3。

独锦蛮。乌蛮族类。分布于“秦藏川南去安宁两日程”2。其酋同南诏王室世为婚姻。

弄栋蛮。白蛮族类。因原处弄栋县而得名后部分人北徙“散居于磨些江侧”的剑川等地。贞元十年(794)被异牟寻迁于永昌。2青岭蛮。白蛮种类。“本青岭县部落”。天宝中其领尹氏率族人投靠南诏。后来的南诏清平官多出自该蛮。④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居铁桥城北。贞元十年(794)异牟寻破吐蕃铁桥城获汉裳蛮数千户被徙于云南东北诸川地。5长裤蛮。乌蛮种类。原居剑川后为南诏徙今丽江塔城东。5施蛮。乌蛮种类。居铁桥城西北大小施赕和剑寻赕。贞元十一年(795)南诏攻破施蛮并虏其王。6顺蛮。乌蛮种类。初与施蛮杂处于剑、共诸川。蒙归义败施浪诏、浪穹诏二浪北走中逐施、顺二蛮二蛮遂散处铁桥城一带。贞元十一年(795)异牟寻虏其王其部散隶东北诸川。⑧磨些蛮。乌蛮种类。散居铁桥城、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明等川。南诏破其部后有万户人被“分隶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滇池附近)”⑨。朴子蛮。哀牢夷后人今崩龙族先民。开南城、银生府、永昌府、寻传、铁桥城西北等处均有朴子蛮分布。朴子蛮隶于南诏永昌、丽水等节度使。⑨寻传蛮。本嶲州羌人部落分布于今宁安河、雅砻江与金沙江合流处后迁至今云南宏州以西地区同朴子蛮杂处。寻传蛮为今阿昌族先民。3裸形蛮。又称“野蛮”。分布于今高黎贡山和腾冲以西与朴子、寻传蛮杂处。南诏阁罗凤平定寻传蛮后令裸形蛮散处山谷并于大赕(今缅甸迈立开江上游地区)中筑城“管制野蛮”3。裸形蛮为今景颇族先民。浪稽等蛮。六诏北有浪稽、罗哥谷蛮;东有婆秋、乌皮蛮;南有离东、锅锉蛮。浪稽等蛮出自哀牢夷锅锉蛮当为今拉祜族和苦聪族先民。2金齿等蛮。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诸蛮“并在永昌、开南”④。金齿等蛮为今傣族先民。

芒蛮。分布于自今保山南部经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拉祜佤族自治县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芒蛮为今傣族先民之一。5穿鼻等蛮。穿鼻、长鬃、栋峰等蛮“并在拓东(今昆明)南”⑦。

和蛮。乌蛮种类。今哈尼族先民。分布于今云南境内的红河流域。南诏3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

2 《云南志校释》卷四《名类》。

5 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南诏蛮传》并见《云南志校释》卷四。

6 《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德宗贞元十一年。

⑨ 《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德宗贞元十一年《云南志校释》卷四。

3 《云南志校释》卷二《山川江源》。

2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294 页。

④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诏蛮传》。

5 《云南志校释》卷四《名类》。

兴起后开其地为郡。⑧望蛮。分布于今澜沧江以西地区佤族先民。“其人勇捷”打仗时南诏令望蛮为前驱时呼勇士为“苴子”故其族又称“望苴子蛮”。望蛮有外喻部居永昌西北。⑧东蛮。乌蛮族类。有勿邓、丰琶、两林等部落散处嶲州泸水以东地区故称东蛮。其西昆明、昌明一带之磨些等族谓之西蛮。“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为白蛮五姓为乌蛮。又有初裹五姓“居邛部、台登之间”。属于勿邓部落的还有东钦、粟、雷、梦诸小部。两林部落在勿邓部落以南的今四川喜德县东部地带有十低、阿屯、亏望等小部。丰琶部落在两林部落南有阿诺等小部。东蛮诸部推两林领为酋长“号都大鬼主”1。东蛮先后臣隶唐、吐蕃、南诏。东蛮为彝族先民之一。

昆明蛮。分布于今云南东北和贵州普定一带。5松外蛮。白蛮族类。北自松外城(即今四川盐边)南至西洱河(今洱海)地区的民族泛称“松外诸蛮”。松外蛮“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赵、李、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3。贞观中唐将梁建方讨松外诸蛮“谕降者七十余部户十万九千署领蒙和为县令”5。后羁属南诏剑川节度使。

唐于诸蛮的羁縻州之设唐朝羁縻府州“皆傍塞外或寓名夷落”④。因此从诸道蛮州之设亦可知诸蛮分布的大概。

剑南道(治今四川成都)置蛮州百余“皆无城邑”寓州名于部落“羁縻而已”。其中雅州都督府管押以“生羌”、“生僚”所置十九州;黎州都督府统制“徼外生僚”五十四州;泸州都督府管押“夷僚”十州;戎州都督府管押诸蛮州六十四;嶲州都督府统领思亮等十六蛮州;姚州都督府统押曾隶戎州的十六蛮州。6黔中道(治今四川彭水)置蛮州五十一均隶黔州都督府“皆寄治山谷”2。

岭南道(治今广州)置蛮州九十二。其中内纡、归思等七州隶桂州都督府;椳、归顺等二十六州隶邕州都督府;德化、郎茫等四十一州隶安南都护;爨蛮州十八隶峰州都督府。3第五章隋的统一第一节隋的建立隋的建立者是文帝杨坚。杨坚父名杨忠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

⑧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第289—299 页。

1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第289—299 页。

5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

3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

④ 《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松外诸蛮》。

6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北周时杨忠又任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隋国公。后来杨坚袭父爵为隋国公。周武帝统一北齐后杨坚为定州总管后又任亳州总管。宣帝即位因杨坚系皇后的父亲内调上柱国、大司马掌握军权。静帝大象二年(58o)宣帝死静帝年仅八岁不能亲理政事杨坚遂乘机总理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杨坚执政后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怕周室诸王动兵变遂以千金公主(赵王宇文招女)将嫁突厥为借口征赵、陈、越、代、滕诸王入朝。由于周室诸王想动政变杨坚又正想除掉他们于是杨坚就以各种借口把他们先后杀死。后来杨坚又接受虞庆则的建议尽灭宇文氏在朝廷排除了一切敌对势力。

除了一些阴谋动政变者之外还有公开举兵反抗者。最早起兵反对杨坚的是相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总管尉迟迥。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他统治原北齐之地权力很大。杨坚欲派韦孝宽代替他的职务于是尉迟迥于大象二年(58o)六月起兵反坚。七月荥州刺史宇文胄、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等都纷纷起兵响应尉迟迥反对杨坚。尉迟迥拥兵数十万之众对杨坚形成很大威胁。

在长江流域响应尉迟迥的还有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原来的北齐之地及今湖北、四川一带都为杨坚的敌对势力所有了。

杨坚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不久又加派高颎为监军东讨尉迟迥。韦孝宽进军至永桥城(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当时桥旁有城)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率十万大军沿沁水布阵。尉迟惇欲乘韦孝宽军东渡沁水之际进行袭击故稍作退却。由于退军未作周密布置故稍退阵地即生动摇。韦孝宽抓紧有利时机鸣鼓进军致使尉迟惇全军溃乱败退邺城。韦孝宽乘胜进逼邺城尉迟迥倾其所有十三万人列阵城南。韦孝宽初战不利继又动攻势迫使迥军退守邺城。韦孝宽攻破邺城尉迟迥兵败自杀。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历时仅六十八天。接着席毗罗、宇文胄也先后战败被杀关东地区的兵变均被平定。

与此同时杨坚又以王谊为行军元帅进讨司马消难。司马消难以郧、随、温、应、土、顺、沔、儇、岳九州及鲁山等八镇投降陈朝陈宣帝乘机攻取了沿江一些城镇。王谊继续南进司马消难逃奔陈朝这场兵变又被平定。

在西南方面杨坚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出兵二十万自剑阁进逼成都。王谦亲率精兵五万迎击梁睿结果战败被杀杨坚又取得胜利。

从大象二年六月尉迟迥起兵到王谦于这年十月失败总共不到四个月时间。既然周室诸王已除三方面的战争又胜利结束杨坚就感到自己的地位已经巩固遂于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代周称帝国号隋并改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不久又杀周静帝历时二十四年的北周退出历史舞台了。第二节隋的统一隋文帝的改革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开皇元年杨坚刚做了皇帝就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在朝廷废除北周模仿《周礼》所建立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等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制度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因为同时几个宰相执政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以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开皇三年(583)在地方职官方面又采纳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把齐、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于是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1。杨坚根据这一建议废去郡一级机构裁减了冗员节省了国家开支加强了统治机器。

开皇元年与三年隋文帝先后两次派高颎、郑译、杨素与苏威、牛弘等人修订齐、周以来的法律。修订成的新律就是《开皇律》。《开皇律》与前代法律相比有不少进步的地方。例如“蠲除前代鞭刑及枭轘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不仅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法而且还准许有冤者上诉。律文规定:“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第二次修订的结果又前进了一步“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余条定留唯五百条。”同时还规定:“断决大狱皆先牒明法定其罪名然后依断。”2由此可见《开皇律》比前代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是有所减轻的。

封建法律是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尽管它较《北齐律》有所进步但它的阶级实质是依然如故的。例如“唯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所定“十恶之条”(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正是从各方面维护封建秩序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反之统治阶级则有各种特权。例如凡在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之科的皇亲国戚、勋臣还有七品以上官员犯罪者都可以“例减一等”3。九品以上官员犯罪者可以铜赎罪。更为甚者是统治者可以抛开法律条文随心所欲地加重刑罚。隋文帝不仅根据自己的喜怒每于殿廷打人、杀人甚至还规定盗一文钱或边粮一升或三人共窃一瓜者也要处死。可见隋朝的法律所表现的阶级压迫也是极为残酷的。

从开皇元年开始隋文帝、隋炀帝曾经三次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均田的办法大抵沿袭北齐。按照这种办法农民虽然受田不足而官僚地主却能占永业田多者一百顷少者四十亩。不过这种制度多少也可使无地农民得1 《资治通鉴》卷一七五长城公至德元年。

2 《隋书》卷二五《刑法志》。

到一些土地地主兼并土地的**稍稍受到一些限制从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社会经济有所展。

开皇三年隋文帝又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按北周制度民年十八岁成丁今改为二十一岁成丁开始服役的时间推迟了三年。北周丁男每年服役一月今改为二十天。调绢一匹原来是四丈现改为二丈减少了一半。开皇十年(59o)又规定民年五十岁者可以庸代役。减少农民赋役的负担既可以促进生产的展也有利于朝廷对地主豪强争夺劳动人手。

开皇五年(585)隋文帝为了增加赋役的来源从事户口整顿。南北朝时豪强地主把大量的朝廷编户变为依附佃客还有一些农民为了逃避赋役的负担诈老诈小使户籍与实际情况不符。山东地区特别严重。因此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就是朝廷按照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查出有谎报年龄者基层官吏保长、里正都要流徙远方并鼓励民户互相检举。结果朝廷的户籍当年就增加了四十四万三千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

另外还根据高颎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就是朝廷规定划分户等的标准每年正月地方官负责在乡里挨户依照标准定等当作征差役、确定税额等的依据。这样不仅使户籍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也使一些脱籍逃亡的农民加入朝廷的户籍从而扩大了国家赋役的来源。

其他方面隋文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和巩固隋朝政权。

开皇三年为了从经济上充实都城长安从河东与中原一带向长安大量运米并在卫州置黎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输把关东、汾晋一带的粮食6续运到长安。由于渭水沙多深浅不常影响潼关至长安的运粮隋文帝又于开皇四年(584)利用渭水开广通渠三百余里更加方便了粮食的运输。

开皇五年(585)隋廷又在各地设置义仓。就是要百姓与军人都要按规定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荒年之用。后来关中大旱关东水灾义仓都挥了赈济的作用。

隋朝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展了社会经济使隋朝很快富强起来。

统一全国与此相反正当隋朝日益富强的时候陈朝则每况愈下正在走向衰亡。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陈叔宝。由于他荒淫奢侈无所作为所以:“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1这样必然加重农民的负担以致民不聊生破产的农民日益增多。本来从东晋到宋、齐、梁、陈以陈的疆域最小再加上政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迫使农民大量破产脱离朝廷户籍所以朝廷控制的人口大量减少。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有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而到陈亡时则只有户五十万口二百万。可见陈朝已经是一片没落气象了。

实现全国统一是历史前进的要求。根据隋与陈的实际情况对比隋灭1 《陈书》卷六《后主纪》。

陈是必然的。

隋在灭陈之前先统一了后梁。后梁为南梁武帝萧衍之孙萧衍所建初都襄阳后迁江陵前后三个皇帝共三十三年。后梁实际上是北朝西魏、北周、隋的附庸。西魏、北周、隋都曾在江陵设置总管以监统其国。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征后梁皇帝萧琮至长安并派兵进据江陵废掉梁国。开皇八年(588)十月隋设淮南行台省于寿春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全面负责灭陈的战役。不久又以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杨广出**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燕荣出东海。各路隋军共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杨广节度。东自海西至巴蜀向陈动了全面进攻。

面临隋军的大举南下陈叔宝优柔寡断不作任何应战准备反而自我安慰说:“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都官尚书孔范也附和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并诬蔑“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1。于是隋军顺利渡过长江。

开皇九年(589)正月贺若弼、韩擒虎先后渡江。当时建康尚有陈军十余万人但由于陈叔宝怯懦无能也不懂军事唯日夜啼哭把一切大权交给嫉贤妒能的施文庆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不能挥作用致使隋军很快攻下建康。陈叔宝与其爱妃张丽华跳入枯井后被隋军所俘。长江上游的陈军知大势已去也都解甲投降。至此陈朝灭亡全国又告统一了。

隋的统一是历史展的必然趋势。西晋以后分裂局面的出现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结果。所以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对立包含着民族矛盾的内容。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落后的民族征服先进的民族以后在先进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必然要与先进的民族组合在一起。西晋灭亡以后的北方游牧民族逐步接受了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先进生产方式由氏族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很快地进入封建社会。在这种封建化的过程中各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逐步与汉族接近而一致。这样一来民族的界限渐渐消失民族矛盾也就随之而不存在了。

在民族矛盾突出的时候南方人民支持南朝政权包含着反对民族压迫的意义。随着民族矛盾的消失南朝政权又日益**阶级矛盾逐步激化致使南方人民不再支持南朝政权。这就意味着广大人民要求统一。唐朝初年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编撰《南史》与《北史》就是为了从思想上进行统一。李延寿说:“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1不难看出李大师、李延寿撰史的动机先是要消除南北的互相歧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其次是从体例上消除各个断代史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缺点。存在决定意识这正是人们从思想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反映。长期以来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展为隋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奠定了基础。隋文帝利用这种条件进行各种改革使隋朝在政治上强于南方军事1 《资治通鉴》卷一七六长城公祯明二年。

1 《北史》卷一oo《序传》。

上过南方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必然之势。由此可见隋的统一是隋文帝在已经形成的历史条件下挥了人为作用的结果。

第六章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唐朝的建立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建立到炀帝大业十四年(618)灭亡。

共三十七年的历史。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同时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巩固并展了封建国家致使隋朝出现了富强繁荣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三十多年唐就取隋而代之了。这主要是隋炀帝倒行逆施。推行了一系列暴政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大起义的结果。

第一节隋炀帝的暴政穷奢极欲纵情声色隋文帝时虽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展。但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也在展。由于长期以来未经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冲击地主、官僚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没有得到缓和如大贵族杨素除按官品占有永业田和职分田外还曾两次得到赐田一百三十顷。这样一来就使许多农民不能按均田制的规定得到土地隋朝均田制规定一夫受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露田但实际上有些“狭乡”每丁只能有田二十亩。这种根本问题的存在决定阶级矛盾必然逐步激化。隋文帝虽然以“节俭”被史书所称道但统治阶级的本性决定这只能是一些表面现象实际上仍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开皇十三年(593)杨素给他修仁寿宫由于工程大时间短劳动者死亡上万人隋文帝同独孤皇后看到仁寿宫豪华壮丽对杨素大加称赞并赏钱百万锦绢三千段。同时隋文帝还随心所欲地加重刑罚任意杀人。如前所说甚至规定凡盗一文钱或边粮一升以及三人共窃一瓜者也要处以死刑这些都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因素。至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如争夺太子地位的斗争等也无不影响政权的稳定。因此魏徵说:“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1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说隋文帝时阶级矛盾正在展那末隋炀帝的各种倒行逆施的暴政就迅激化了阶级矛盾。

隋炀帝一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开始了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腐化生活。

先他不满足于京师的物质享受。仁寿四年(6o4)七月做了皇帝十一月他就东赴洛阳下诏营建东都。诏书中说修建要“务从简约”2但事实则完全相反第二年修建东都时“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1。所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彫落则翦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翦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竟以殽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2。同时还派人“往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所经州县递送往返尾相属不绝者千里”。如果说修建东都是为了把政治中心东移减少每年大量向京师运粮的困难即使有些浪费也还算做了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隋炀帝在位总共不到十四年的时间以他为中心的政治集团大部分时间是四处巡游不在洛阳。大约统计隋炀帝在洛阳的时间断断续续总共不过四年左右。在京师的时间不足一年其他时间都在各地巡游。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一切国家事务的最高决策者。他到哪里也就是政治中心到那里了。况且隋炀帝每次游幸都兴师动众“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3。由此可见在隋炀帝外出1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2 《资治通鉴》卷一八o文帝仁寿四年。

1 《资治通鉴》卷一八o炀帝大业元年。

3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期间大批国家官吏与军队都不在洛阳洛阳既未真正起到政治中心的作用从而也就无法肯定他修建东都的积极意义了。其实营建东都只不过是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的一个方面。尽管“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1。因此很多宫殿遍布各地。他每次到各地宫殿游幸都极奢侈豪华。最突出的是南游江都“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蔑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所经州县并令供顿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2。游幸次数之多时间之长而且如此阔气排场均为前所未有。

其次隋炀帝为了炫耀自己的显赫地位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大肆挥霍浪费难以数计的人力和财力。大业二年(6o6)突厥启民可汗来到隋朝隋炀帝“欲以富乐夸之”“于是四方散乐大集东京”“伎人皆衣锦绣缯彩舞者鸣环佩缀花毦;课京兆、河南制其衣两京锦彩为之空竭”3。大业六年(61o)正月“诸蕃酋长毕集洛阳”隋炀帝命“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周边一些民族派人到洛阳丰都市(东市)交易隋炀帝就“命整饬店肆簷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给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④。隋炀帝就是这样把民脂民膏大肆挥霍致使人民负担急剧加重阶级矛盾很快激化。

至于隋炀帝贪恋声色的糜烂生活一直到他在江都面临末日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收敛。

徭役繁多破坏生产阶级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莫过于隋炀帝劳民伤财破坏生产。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停止劳动生产人们就会因冻饿而死这个国家或民族自然就要灭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正是这种人人都知道的真理隋炀帝却置若罔闻。他既想要得到劳动人民的各种生产成果却又例行逆施把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方面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肆征劳动人民服役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

仁寿四年年底隋炀帝刚刚即位就“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1。大业元年杨素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由于“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2。同时又征1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四年。

2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3 《资治通鉴》卷一八o炀帝大业二年。

④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六年。

1 《资治通鉴》卷一八o文帝仁寿四年。

2 《资治通鉴》卷一八o炀帝大业元年。

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征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在这年游江都时仅揽船工就用了八万余人。大业三年五月“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3。七月又征丁男百余万修筑长城。大业四年正月征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丁男不足妇女也被征了。七月又征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把这样多的民力用于非生产方面必然导致生产停滞不能展。

当然运河的开凿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展与其他劳民伤财的工程相提并论似乎不甚妥当。其实认真分析一下也并无不妥之处。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展是开凿运河的客观效果。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们需要用绝大部分时间去从事保证人类生存的农业生产。隋炀帝强迫农业劳动者去从事远远出劳动者的负担能力的巨大工程显然是脱离实际的。用大量劳动者的生命去满足自己游幸的需要即使客观效果有好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劳动者的悲惨遭遇去歌颂号施令者的功绩。抛开大量劳动者的伤亡生产的中断去侈谈长远的效果就是割断历史。如果不是农民战争推翻隋炀帝政权为生产的恢复与展开辟道路运河的客观效果是不能显示出来的。由此可见严重破坏生产力的结果是劳动者走投无路、被迫造反。反之如果隋炀帝不是劳民伤财破坏生产社会财富会更加丰富。在社会财富更加丰富劳动者的负担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用较长的时间去开凿运河无疑会促进历史的前进。

直接导致农民起义的是进攻高丽。从大业八年(612)到大业十年(614)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战争。大业七年(611)为了准备进攻高丽派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工匠被迫站于水中昼夜劳动腰以下溃烂生蛆死亡什之三四。又征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又命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为了转运军粮“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又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又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1。

大业八年第一次进攻高丽动用军队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运送给养的比军队还多一倍。萨水(在今朝鲜平壤北)战败致使三十万五千作战部队仅剩下二千七百人。至于第二、第三两次进攻高丽的战争也同样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是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仅进攻高丽的战争直接、间接参加的就有三四百万各种频繁的徭役更是难以计算。但可以肯定大部分青壮年劳动者都离开了生产岗位这是对生产力最严重的破坏。“耕稼失时田畴多荒”2正是生产力遭到破坏的实际情况。《隋书·食货志》说:“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不仅如此更加“重3 《资治通鉴》卷一八o炀帝大业三年。

1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七年。

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以致“百姓困穷财力具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3。这就是说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劳动人民为了不被冻饿而死只有相聚起义高举农民革命的大旗了。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王薄举义旗举起义大旗的是王薄。王薄是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大业七年他先在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动起义。为了号召群众参加起义军他自称“知世郎”表示自己是先知先觉者。同时他还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群众拒绝参加进攻高丽激群众的反隋情绪。因为隋炀帝为进攻高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最为沉重的灾难。

王薄起义揭开了全国农民战争的序幕。革命的熊熊烈火遍地燃烧起来。与王薄起义的同时翟让也在瓦岗动了起义。另外孙安祖在高鸡泊张金称在蓨县高士达在蓨县刘霸道在豆子■也先后起义。

大业九年(613)又有孟海公在济阴周桥、孟让在齐郡、郭方预在北海、郝孝德在平原相继起义。封建史籍所谓“群盗蜂起不可胜数”1正说明农民起义的烽火已遍地燃烧。

杨玄感起兵在阶级矛盾迅激化的影响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充分暴露了。

大业九年正当第二次进攻高丽的时候隋朝贵族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炀帝的亲信他曾帮助隋炀帝夺取了帝位。杨玄感因其父有功而位至柱国又迁礼部尚书。第二次进攻高丽时他在黎阳督运军粮他看到隋炀帝倒行逆施天怒人怨认为有机可乘遂起兵叛隋。他举兵南下进攻东都顺利到达洛阳城下众至十余万人。杨玄感进军顺利迅展壮大了势力正是他的行动迎合了广大人民反对隋炀帝的要求。所以杨玄感虽然因进攻高丽的军队南下使其腹背受敌而失败但也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是一触即的。

在杨玄感起兵的影响下农民起义的浪潮更加高涨了。大业九年七月刘元进在余杭拥众数万人响应杨玄感。八月吴郡朱燮起义“民苦役者赴之如归”1;管崇在晋陵起义众至十万人。正当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梁郡韩相国也举兵响应起义很快展到十余万人。杨玄感于八月失败九月就有东海彭孝才起义有众数万人;十月吕明星进攻东郡十二月扶风向海明起义。众至数万。另外还有杜伏威、辅公祏、苗海潮等人在各地起义。这些起义军虽然没有直接打起响应杨玄感的旗号但在杨玄感狠狠打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之后至少说是对他们的起义减少了困难增加了有利因素的。由此可见杨玄感起兵对隋末农民起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起义军的不断展使隋炀帝失去了控制全国的能力长安、洛阳、江都都成了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到大业十二年(616)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分散走向集中原来遍布各地的起义军逐步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农民军队伍。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1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七年。

1 《资治通鉴》卷一八二炀帝大业九年。

窦建德是清河郡漳南县人由于他同情穷苦农民肯帮助别人所以在当地的威信很高。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征农民进攻高丽窦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他的同乡孙安祖也被选为征士。孙安祖因家遭水灾妻子饿死不愿前往遂遭县令怒笞。孙安祖刺杀了县令去找窦建德。窦建德表示:“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1要他到高鸡泊中去聚众起义。孙安祖接受这个建议带着窦建德给他招募的几百人到高鸡泊正式起义了。由于起义军不断打击着隋朝的黑暗统治地方官就到处搜捕与起义军有关的群众窦建德也是搜捕的对象。窦建德在全家被杀后忍无可忍聚集了二百多人参加了高士达的起义军。

窦建德参加起义军后一直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与群众同甘共苦;并且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于是威望越来越高很快就由一个小头目成为一支大规模起义军的领袖了。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于大业十三年(617)正月在乐寿建立政权窦建德称长乐王第二年又改国号为夏改元五凤。这支起义军建功绩是打败隋朝涿郡通守郭绚。

大业十二年郭绚率领一万多人进攻高士达。高士达命窦建德负责指挥作战自己守卫辎重。窦建德率七千精兵假称投降麻痹郭绚。待郭绚松懈以后窦建德突然出击大败隋军杀其数千人得马千匹。郭绚带数十骑逃走又被窦建德追上斩。隋军闻风丧胆。自此以后窦建德的威望大大提高了。不久高士达在与隋军作战中牺牲窦建德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当然领袖了。

河北起义军的第二次重要战绩是大败隋涿郡留守薛世雄。薛世雄是很受隋炀帝赏识的隋军将领三次进攻高丽他都参加了。进攻高丽失败归来他当了涿郡留守。大业十三年瓦岗军逼近东都隋炀帝命他率军三万人南下镇压沿途的起义军并解东都之围。这时窦建德刚于乐寿县称长乐王起义军已展到十余万人。薛世雄南下河北起义军当其冲。

薛世雄兵行至河间七里井窦建德一面将重兵埋伏起来一面声称要远去豆子■。薛世雄误认为窦建德逃跑于是麻痹大意起来。窦建德认为时机已到亲率敢死队一千人向隋军猛烈进攻隋军措手不及全军溃乱死一万余人。薛世雄逃入河间城内忧郁成疾回到涿郡就郁郁而死了。隋朝在北方的这支主力军被消灭加了隋炀帝政权的灭亡壮大了农民军的声威。

河北起义军的再次战功是消灭以宇文化及为的隋军残余势力。

宇文化及本为隋右屯卫将军在江都缢杀了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帝率领十余万隋军沿通济渠北归。由于瓦岗军的阻击不能在中原立足遂转向北去到了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就在这穷途末路的时候宇文化及又杀了傀儡皇帝杨浩自己当了皇帝国号许建元天寿。窦建德闻讯立即进攻魏县。宇文化及战败退往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起义军又跟踪追击攻破聊城活捉宇文化及彻底消灭了这支跟随隋炀帝多年的基本队伍。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在推翻隋炀帝的黑暗统治过程中功绩卓著1 《旧唐书》卷五四《窦建德传》。

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大业七年(611)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勣也都前往参加。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1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大业十二年(616)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陁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陁勇而无谋遂建议翟让与张须陁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陁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陁本来掉以轻心更加突如其来的强兵使他措手不及战败被杀。这次失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1。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沉重打击。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济贫。贫苦农民大量参加起义军。隋朝在洛阳的越王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二万五千人前往镇压。翟让、李密预先侦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表面看到瓦岗军的人数不多遂麻痹大意起来瓦岗军乘隋军初来乍到饿饥疲惫之时大举进攻隋军大败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仓皇逃回东都。瓦岗军得到大量的辎重器甲力量壮大声威大振。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致使东都粮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开仓济贫起义军增加了二十多万。这时瓦岗军有数十万之众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瓦岗军还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明确表示要推翻隋炀帝政权了。

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了。由于李密在屡次作战中所挥的作用较大其威望也就越来越高翟让遂主动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后来翟让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劝翟让夺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后李密杀了翟让。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武德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对宇文化及作战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严重。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了。

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的隋军割1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炀帝大业十二年。

1 《隋书》卷七一《张须陁传》。

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迫使隋炀帝陷入江都孤岛不能控制全国。最后虽然也走向失败但仅有的洛阳隋军残余势力也已面临末日了。

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起义是在大业九年(613)年底。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由于其“家贫无以自给”遂和有“刎颈之交”的辅公祏聚众起义。在和官军作战时他非常勇敢“出则居前入则殿后”1从而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很自然的成了领袖人物。

杜伏威起义后先入长白山加入左君行领导的起义军。后来由于和左君行意见不合离开长白山转战到淮南去了。这时在下邳有一支苗海潮领导的起义军。杜伏威为了壮大力量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苗海潮率众加入自己的队伍。另外还有海陵赵破阵领导的起义军也被并入了他的队伍。这支起义军的力量因此就更加可观了。

正当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展壮大的时候隋朝的校尉宋颢率军前来镇压。起义军与隋军稍一接触即佯败后退诱隋军入葭芦中然后纵火焚烧使隋军全军覆没。

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又派右御卫将军陈稜带精锐部队八千人进攻起义军。陈稜慑于杜伏威军的威力不敢正面进攻。杜伏威为了激怒陈稜派人送他一套妇女衣服并致书称他“陈姥”。陈稜恼羞成怒倾巢而出。杜伏威身先士卒农民军奋力冲杀隋军全线溃乱陈稜仅以身免。杜伏威乘胜攻破高邮占据历阳在历阳自称总管同时还派遣所部分别取得附近许多地方。在这种形势下江淮之间许多小股起义军纷纷加入这支队伍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就成了江淮一带力量最强大的起义队伍了。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以后杜伏威向洛阳的越王侗上表称臣。越王侗命他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不过当时隋朝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越王侗并不能支配杜伏威所以事实上杜伏威的起义军仍然是一支独立活动的力量。武德二年(619)八月杜伏威又向唐朝投降。唐高祖命他为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进封吴王。以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

武德五年(622)七月杜伏威到了长安。第二年八月辅公祏又举兵反唐并于丹阳(南京)称帝国号为宋。唐高祖命襄州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齐州总管李世勣等分别进军淮南镇压辅公祏。武德七年(624)三月唐军攻破丹阳辅公祏战败出走途中被俘。辅公祏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但是在长期战争之后社会生产急待恢复经济的展刻不容缓。所以人心思安希望能有安定的环境。正因为这样辅公祏起义就不能像王薄起义那样点燃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因此它不能像隋末农民起义那样迅猛异常势不可当而是很快失败了。由此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不能出他所处的时代所允可的范围。

1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

第三节唐朝的建立李渊建立唐朝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李渊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孙。李虎因有功于西魏而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曾为北周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6)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昞死后李渊又袭封唐国公。在隋朝李渊先后做过州刺史、郡太守。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又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为太原留守。就在这一年他起兵反隋了。

在太原起兵之前李渊早有取隋而代之的打算他刚做了太原留守就视河东为自己的地盘一面镇压厉山飞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一面又北向突厥讲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还积极收罗人才展力量。例如隋的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为了逃避进攻高丽都亡命在太原依附于他;左亲卫窦琮也因犯法而逃到太原。收罗这些隋朝的犯罪官员显然是要和隋炀帝分道扬镳了。

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经过充分准备率军三万人向关中进。十一月李渊攻破长安迎代王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以尚书令、大丞相的身份掌握了实际大权。

武德元年(618)三月宇文化及等人缢杀了隋炀帝。从四月到五月代王侑被迫让位李渊表面辞让群臣劝进经过几次反复李渊自认为已经是名正言顺了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唐高祖。

统一全国李渊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颇有远见不像刘武周、梁师都、李轨、薛举那样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中国的一隅之主;而是要做全中国的皇帝。因此他在做皇帝的同时就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李渊统一事业的第一步是平定薛举与李轨。

薛举原是隋朝金城府(在今甘肃兰州)校尉。隋末陇右一带也爆了农民起义薛举乘机展势力割据一方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大业十三年七月薛举又在金城称帝。薛举先后占领鄯罕鄯州、廓州、秦州等地还东进扶风欲攻长安号称三十万众。这对李渊来说当然是极大的威胁。武德元年(618)七月薛举又进兵豳州、岐州一带李世民所率唐军与其初战失败薛举也因病死而未能东进。

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果)继承其帝位住在折墌城继续与唐为敌。八月李世民又率军西进。十一月唐兵至高墌薛仁杲多次挑战唐军坚壁不出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杲军粮用完其部将梁胡郎又向唐军投降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遂即动进攻直逼折墌城下。薛仁杲看到大势已去只得举城投降。

李轨原是隋朝武威鹰扬府司马薛举在金城割据称雄以后他感到随时有被进攻的可能遂于大业十三年七月自称河西大凉王也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十一月李轨即皇帝位改元安乐。

当李渊对薛举作战时曾派人联络过李轨李轨的态度反复无常时而欲降时而拒降。武德二年五月李渊派安兴贵去劝李轨降唐安兴贵是李轨部将安修仁之兄当安兴贵劝李轨降唐无效时遂与安修仁密谋动兵变围攻李轨。这时李轨内部矛盾重重互不谐调从而很快分崩离析李轨被俘。至此唐朝又平定了河西向东进军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唐朝统一全国的第二步是大败刘武周巩固太原。

刘武周原是隋朝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二月他杀了马邑太守王仁恭自己做了太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对突厥始毕可汗进行贿赂突厥遂立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也就自命不凡以皇帝自居了。

武德二年(619)四月以后刘武周勾结突厥逐步扩张势力逼近太原。九月刘武周兵临太原城下。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刘武周占据太原后又派宋金刚攻陷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进逼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直捣龙门。宋金刚长驱直入直达黄河岸上长安大为震动。十一月李世民率唐军渡河十二月于美良川(在今山西夏县北)大败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武德三年(62o)四月唐军又败宋金刚部。唐军乘胜北进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数十合在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与霍县之间)再败宋金刚。刘武周闻讯惊恐万状放弃太原北走突厥后被突厥所杀。宋金刚看到残局不可收拾也想逃奔突厥结果也被突厥所杀了。原来刘武周所控制的州县全都归唐所有了。

唐朝统一全国的更重要一步是镇压河北农民军攻取洛阳。

隋炀帝时洛阳逐步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最后一次离开洛阳到了江都。由于农民起义军遍地而起他无法再回到洛阳。从此以后洛阳就成为隋军残余势力的据点。

大业十三年初瓦岗军逼近洛阳越王侗向隋炀帝告急隋炀帝遂派江都郡丞王世充率部增援洛阳。王世充到了洛阳虽然多次进攻瓦岗军但始终没有改变洛阳隋军被围的困境。隋炀帝被杀后越王侗也在洛阳做了皇帝但实际大权都掌握在王世充手中。武德元年(618)九月瓦岗军打败宇文化及后自己也损失严重“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1。王世充乘机打败瓦岗军加强了自己在洛阳隋军中的地位。武德二年四月他强迫越王侗让位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郑成为洛阳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了。

武德三年六月唐军平定了刘武周七月李世民就奉命东进洛阳。王世充率军三万人与唐军在慈涧(在河南洛阳西)交战。经过激战王世充败退城内。李世民命行军总管史万宝由宜阳进据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南)命将军刘德威围攻河内(郡治在今河南沁阳)命怀州总管黄君汉进攻回洛城(今河南洛阳东北)命王君廓至洛口(今河南巩县)断绝王世充的粮道主力军屯驻于洛阳北的邙山对洛阳形成了包围的形势。

唐军与王世充相持于洛阳时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唐和王世充都曾派人去争取窦建德。窦建德一面表示愿和唐军联合同时请求唐罢围洛阳之兵;一面又向王世充表示愿意派兵相助。

当时唐高祖要统一全国是不可动摇的方针。所以唐军先严辞拒绝王世充“息兵讲好”的请求接着又拒绝窦建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的建议同时又威胁窦建德说:增援王世充“良非上策”望择1 《资治通鉴》一八六高祖武德元年。

善而从否则“恐虽悔难追”1。这样软硬兼施阻止他增援王世充。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军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增援王世充。窦建德进军至成皋(即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的东原通知王世充希望能够东西夹击唐军。

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李世民与将佐认真研究了形势。李世民认为:“世充兵摧粮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情吾据武(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2窦建德若入虎牢关与王世充很快合兵一处就难对付了。于是他使屈突通等辅佐李元吉围困洛阳自己亲率精锐部队东赴虎牢关。几次交锋唐军都取得了胜利。

五月初二这一天窦建德全力以赴动进攻。北距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南北二十里(即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县至黄河沿汜水一带)鼓行西进。唐军以逸待劳坚守不出自早至午农民军饥倦疲惫正争饮水时唐军突然出击。窦建德措手不及战败受伤退至牛口渚(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东北)被唐军所俘。窦建德失败王世充所属的偃师(今河南偃师)、巩县(今河南巩县)等地官吏相继投降唐军王世充看到大势已去也只得举城投降。

从此以后中原、河北一带基本上为唐所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