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052

武德四年九月唐高祖命河间王李孝恭等人率唐军自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沿江东下进攻割据于江陵(今湖北荆沙)的萧铣。萧铣是后梁宣帝的曾孙隋炀帝时为罗县(今湖南湘阴东北)令。大业十三年他乘农民起义之机割据一方自称梁王次年又称皇帝以江陵为中心逐步展力量以至“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川铣皆有之胜兵四十余万”1。

萧铣听到唐兵压境的消息大为恐慌仓猝迎战。唐将李靖把所得舰只弃而不用、尽散江中顺水而下萧铣所调援军见了散之江中的舟楫以为江陵已破不敢前进。于是唐军集中力量围攻江陵。萧铣看到大势已去遂下令开门出降。至此长江中游与岭南一带也全为唐所统一了。

武德七年(624)唐军镇压了辅公祏起义统一了长江下游。这时除了仍然割据于朔方(郡治在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的梁师都(贞观二年被统一)以外全国又复统一起来了。

附表:隋世系表(一)文帝杨坚——(二)炀帝杨广(581—6o4)(6o4—618)

1 《资治通鉴》卷一**高祖武德四年。

1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高祖武德元年。

第七章强大的封建**国家(武德、贞观到开元)

唐朝建立后自武德元年(618)到开元二十九年(741)的一百二十三年期间是封建**国家的巩固、展、富强阶段。这时的唐朝政治上强大经济上繁荣文化也有很大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节武德贞观年间的稳定展唐高祖拨乱反正武德年间(618—626)当隋末战乱之后一方面需要统一全国一方面又需要恢复稳定封建秩序展生产以利于新建政权的巩固。唐高祖正是这样顺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又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恢复或新建各种制度巩固唐朝政权的。武德年间的各种措施为后来“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倒行逆施中断了正在向前展的历史进程。

沉重的徭役负担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生产无法继续下去正在走向富强繁荣的形势急转直下。唐高祖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历史舞台建立唐朝必然面临拨乱反正的使命。

唐高祖认为汉高祖“拨乱反正”纠正了秦的错误从而出现了汉初的繁荣景象;他要“拨乱反正”1纠正隋的错误使唐朝富强。姜谟说:“唐公有霸王之才必为拨乱之主。”2可见唐高祖挥“拨乱反正”的作用既是历史前进的要求他本人也具备了条件。

当时的“拨乱反正”只能是把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起来使其遵循固有的规律继续前进。尽管封建制度是束缚劳动人民手足的枷锁但由于人们不能越历史所允许的范围进行活动所以唐高祖恢复展封建制度实际上就是为历史的继续前进创造条件。

武德二年(619)唐高祖初定租、庸、调法规定在限额之外“不得横有调敛”3。显然这有限制统治集团不得为所欲为的意思。把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奴役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有利于历史前进的。

土地制度是赋役制度的基础。自北魏实行均田制以来对恢复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唐高祖为了使隋末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重新与土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政权的巩固遂于武德七年(624)实行均田制。所实行的均田制与租庸调法是隋朝均田制与租调力役制的继续和展。所谓“展”就是因历史的前进出现了新的内容。

新的内容很多例如隋遵北齐之制一个丁男受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另外每丁又受永业田二十亩夫妇共受田一百四十亩。但是一对夫妇所纳之赋税却倍于单丁。由于单丁受田一百亩仅纳一对夫妻受田一百四十亩的一半赋税从而就出现了许多人不愿结婚或隐瞒妻子的现象。唐初的均田令中规定妇女不受田不纳税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制度较合理些无疑会促使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另如北魏、北齐时官僚地主可以通过奴婢与牛领受大量土地唐朝取消了奴婢与牛的受田。这主要是各级官吏可以通过另一途径得到永业田、职分田、公廨田不必要再通过奴婢与牛受田。再者唐初又规定僧、尼、道士、女冠也可以受田。这主要是因为隋朝以后佛教、道教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有了进一步的展寺院、道观都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因而法令中不得不承认这些既成事实。由此1 《旧唐书》卷七五《孙伏伽传》。

2 《册府元龟》卷三四五《将帅部·佐命六》。

3 《资治通鉴》卷一八七高祖武德二年。

可见土地制度的展正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内容。其他像土地买卖范围的扩大以庸代役制的普遍推行等都顺应了历史展的要求。均田制与租庸调法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说明它在唐初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制度。唐朝前期的经济展与国家富强与此制度密切相关。

古代货币的展到武德年间也起了很大变化。从西汉到隋朝五铢钱一直在货币流通领域占主要地位。隋末私铸钱大量出现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铁叶、皮纸皆以为钱。高祖入长安民间行线环钱其制轻小凡**万才满半斛”1。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下诏铸“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的流行在我国货币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元”即开国的意思“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中不包含货币的重量与秦半两钱、汉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比较显然是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同时以钱为宝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还说明把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大大增强了。从此以后历代的铜钱都不再以重量为名都称为“通宝”、“元宝”。这说明货币的展已到了更高级的阶段。《唐律》在古代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亚洲各国古代法典的形成与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唐律》是在武德、贞观年间逐步形成的。《通典》卷一七o《刑八》:“高祖初至京师革隋峻法约为十二条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及受禅诏宰相刘文静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删大业苛惨之法制五十三条务存宽简以便于时。”可见《唐律》是根据《开皇律》而来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进一步修定为五百零二条12 卷的《唐律》。长孙无忌等人又对《唐律》逐条逐句进行诠解和疏释成为《唐律疏议》。这种国家法典有唐一代没有大的变化。

唐代的官制也在武德年间确定下来。《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由于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后来往往把唐朝廷的官制概括为三省六部制度。其他三省与政权机关无大关系不甚重要。御史台是监察机关。寺、监是分别管理朝廷兵、刑、钱谷事务的机构。这些都是“京职事官”另外还有“州县、镇戍、岳渎、关津为外职事官”。这种官制后来虽然也有过变动但朝廷的三省六部制地方的州县两级制基本上是沿袭武德年间的。

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开创于隋唐代逐步完善起来。《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于州县皆有数。既即位又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其后又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州、县、乡皆置学焉。”从京师到州、县、乡皆置学使宗室子孙、功臣子弟、1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

吏民子弟都有就学机会。州、县通过考试入选“随物入贡”实际上就是“乡贡”。这种通过考试在政治上进行竞争的办法正是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也有大体类同的记载并且认为“斯我唐贡士之始也”。由此可见隋末中断了的科举制度到唐初又恢复起来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的等级制度、门阀制度都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含有一定的平等竞争意义在当时是进步的制度。

府兵制度从西魏开始到隋末中断唐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1在武德初年又将其恢复起来。贞观十年(636)唐太宗又在全国设置六百三十四个军府仅关内就有二百六十一府。不难看出唐初设置军府是以关中为重点的。关中是京师所在之地这说明唐朝廷掌握着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

以上各种制度在武德贞观年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展为唐政权的巩固与国家的富强挥了积极作用。

恢复展各种制度实际上就是恢复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就是使统治者能够继续统治下去被统治者能够在可以忍受的剥削奴役下继续生活下去。唐太宗利用这种社会秩序巩固加强了自己的地位并使国家富强繁荣起来。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常从历代皇朝的治乱兴衰中寻找借鉴。唐高祖就十分重视秦、隋很快灭亡汉、唐乘机兴盛的历史变化。同时为了“多识前古贻鉴将来”1还下诏修撰魏、周、隋、梁、齐、陈等六史。在这方面唐太宗更为突出他明确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2贞观六年(632)他还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1既然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于是他就从政治、经济各方面采取措施促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唐太宗认为解决民的问题最重要。他说:“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2“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3解决民的问题主要是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1 《通典》卷二八《职官十·武官上·将军总叙》。

1 《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棻传》。

2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2 《帝范·君体篇》。

3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5为了不误农时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由二月改到十月。当有人提出“用二月为胜”的时候他又明确表示“农时甚要不可暂失”6。这充分说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接受了隋炀帝大量征徭役迫使农民走投无路从而暴动的教训。另外他还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反对竭泽而渔。他说:“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⑦有鉴于此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贞观元年(627)山东大旱免当年租赋。贞观二年(628)关中旱灾有卖子为生者他命出御府金帛代为赎回。贞观三年免关中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类似此例颇多。此外他还竭力防止统治集团内部骄奢淫逸。在他看来“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敝。”也就是说统治者的奢侈可以激化阶级矛盾。因此他下诏“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1。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农民展生产。

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的。唐朝建立后李建成以李渊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其弟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在统一战争过程中秦王战功较多与其谋臣猛将逐步形成一个秦王集团。秦王集团势力日益强大李建成感到对自己是严重威胁遂与李元吉联合组成一个与之对抗的集团。双方斗争的核心是皇位问题。最初是双方在政治上互相倾轧争取李渊的信任与支持削弱对方壮大自己;最后就展到兵戎相见水火不容了。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秦王有预谋地安排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率精兵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待建成、元吉早朝到来时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建成、元吉被杀所部冯立、薛万彻等率众与秦王兵激战失败。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不久秦王被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秦王做了皇帝他就是唐太宗。

在唐太宗政权中存在着各种政治力量。有原来隋朝的官员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有统一战争中敌对势力的成员与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重要人物。各种政治力量都需要以唐太宗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唐太宗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要求竭力促进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根据自己的选人标准不管是哪一种政治力量只要有才行即加以重用。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有人要求“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唐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1他主张“惟贤是与”反对以新旧为别正是对各种政治力量一视同仁广其德于天下。他还明确提出:“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玄武门之变以后尽④ 6《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5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⑦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高祖武德九年。

1 《贞观政要》卷六《俭约》。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

2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七年。

管李建成集团中“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3。另外当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设置了文学馆十八学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唐太宗动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可见文学馆学士都是唐太宗的亲信。但是在他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武德九年(626)九月就另设弘文馆学士代替文学馆学士弘文馆学士不限十八人增加了原秦王集团以外的成员。胡三省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生(士)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然则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④唐太宗用人先“西北骁武之士”后“东南儒生”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的没有亲疏之别。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

再者他对各种类型的人才还善于因材使用并不求全责备。他说:“明君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他还说:“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1对人各取其长当然可使各类人都挥作用。

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极大尊重臣僚必然竭力效忠皇帝。这是儒家思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的具体表现。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魏徵在隋末参加过瓦岗军投唐后又为李建成的洗马本来是唐太宗的敌对力量。但在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非常重视他的意见魏徵视唐太宗为“知己之主”“知无不言”前后共谏两百余事使唐太宗非常满意。魏徵死后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3另如唐太宗与裴矩也是这样。裴矩佐隋炀帝时虽居高位却“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④。投唐以后则一反常态对唐太宗的所作所为他不同意的敢于直言不讳的批评极力劝阻从而颇受唐太宗的赞赏。这都说明纳谏是皇帝挥臣僚作用、巩固自己地位的有效手段。难怪司马光说:“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5看来君臣关系的改变关键在于君。唐太宗在这方面是有所认识的。

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1。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以各部的酋长为都督、刺史仍按其原来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对本族进行统治。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初突厥经常大兵压境甚至进兵关中威胁京师。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军十多万人分道出击突厥消灭了东突厥俘获颉3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高祖武德九年注。

1 《帝范·审官篇》。

2 《论语·八佾》。

3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④ 《旧唐书》卷六三《裴矩传》。

5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高祖武德九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年。

利可汗。贞观八年(634)又遣大军进攻吐谷浑获取全胜解除了对河西各州的威胁。另外还对高丽、薛延陀等也先后有过战争。但总的看来还是以羁縻为主要策略。各族领到了长安都以礼相待。打败突厥后对隋末没于突厥的内地人不是迫使突厥送回而是以金帛赎之凡得男女八万口。贞观四年(63o)“四夷君长诣阙请”唐太宗为“天可汗”2。贞观二十一年(647)诸酋长自称“唐民”要求“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3。唐太宗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贞观七年(633)唐高祖也曾于故汉未央宫置酒命颉利可汗起舞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④这种和谐的气氛正说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胜利。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在总结历史经验后认为:“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原不能服戎狄。”他之所以过了古人关键在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民族关系才出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的友好范例才取得了“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的盛况。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之地尽为编户乎!”2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大概这是唐太宗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

由于唐太宗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各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展政治的安定民族关系的改善使贞观初年的人口稀少灾情严重粮价昂贵百姓东西逐食的情况大大改观。政治上“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社会秩序方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经济方面“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这些“古昔未有”3的现象正是“贞观之治”的具体反映。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3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七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2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3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第二节高宗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展贞观遗风与改立皇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是太宗第九子。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废文德皇后之兄长孙无忌竭力称赞晋王李治“仁孝”太宗遂立其为太子。高宗即位以后颇有所作为非常重视解决民的问题。他曾召朝集使道:“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从此还“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1。另外他还注意纳谏不计较进谏者的言辞是否妥当。永徽五年(654)十月雇雍州四万多人筑长安外郭城雍州参军薛景宣进谏道:“汉惠帝城长安寻晏驾;今复城之必有大咎。”于志宁认为薛景宣出言不逊请高宗杀之。高宗则说:“景宣虽狂妄若因上封事得罪恐绝言路。”2遂不加追究。这种豁达大度的作风必然有利于下情上达便于处理政事。

唐太宗虽然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但在晚年也像秦始皇等人一样有面临末日之感总想求取长生不死药妄图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贞观二十二年(648)王玄策出使印度回来带一方士名娑婆寐娑婆寐自称有长生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数使合长生药”。同时还派人到处寻求制药的原料。由于药未制成方士被放还。高宗即位后娑婆寐又来长安年轻的李治根本不相信他的奇谈怪论命他回去。当王玄策又极力推荐的时候高宗果断地说:“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敝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勣又进一步提供证据道:这个方士再来的时候“容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长生!”1后来娑婆寐死于长安证实长生不死是荒唐的梦想。在这个问题上高宗与太宗截然不同。他没有太宗晚年那种悲观情绪而是立足现实积极进取充分体现了一个年轻皇帝颇有朝气的精神面貌。

高宗很有作为还表现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本来废立皇后是皇帝的私事但皇后的地位不仅与皇后本人直接相关而且往往涉及复杂的政治背景从而使废立皇后的问题成为政治斗争。

废立皇后的问题是因武则天引起的。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其父武士彟是木材商人曾帮助李渊从太原起兵建立唐朝于是就从富商走上了政治舞台。他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也是开国功臣。武士彟先后娶过两个妻子先娶相里氏生了两个儿子;后娶杨氏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就是杨氏所生的第二个女儿。

贞观十一年(637)当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太宗召入宫中立为才人。

太宗去世她到感业寺削为尼。李治为太子时曾和武则天有过接触。李治做了皇帝王皇后将她接到宫中。

武则天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1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

1 《资治通鉴》卷二oo高宗显庆二年。

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高宗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

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长孙无忌是开国功臣又是太宗长孙皇后之兄高宗的舅父。高宗以太宗第九子的地位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起了关键作用。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1“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同时又谓高宗道:“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2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

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显庆三年(658)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1。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武则天执政显庆五年(66o)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

在排除异己方面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持高宗打击元老派。后来宰相上官仪认为武则天干预政事请求高宗废之。当她知道此事后立即使许敬宗陷害上官仪致使上官仪死于狱中。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抓紧培植私人势力笼络人才组织支持自己的力量。她建议高宗设置北门学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措施。

北门学士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设置北门学士的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由于北门学士直接参与国家重要政事武则天掌握他们就更有利于自己参与政事。另外武则天还根据政治的需要安排北门学士为其编撰必要的书文。元百顷、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都是北门学士的重要成员。他们先后编撰了《列女传》、《臣规》、《百僚新诫》、《乐书》等一千多卷。武则天编撰书文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例如武则天对太子李贤不满遂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少阳指太子居住的东宫)及《孝子传》以赐太子。李贤接受这种必读之物惶恐不安可见北门学士所撰的书文是有鲜明的针对性的。北门学士是武则天的政治助手。

北门学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与南衙生冲突而从北门出入。“南衙”是以宰相为的朝廷机关所在地武则天于朝廷之外另立办事中心当然是与宰相分庭抗礼。

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上元元年(674)她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1o)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1这十二条建议涉及范围很广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关系。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不过从其建议内容看武则天确有相当的政治才能是勿庸置疑的。如果实现她的建议有利于展经济争取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是肯定的。

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病死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实际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定夺中宗只不过是个傀儡。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皇帝不甘心听其母亲的摆布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为侍中。此事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睿宗。同时武则天又重用武氏家族光宅元年(684)命其异母兄之子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很快又为宰相。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武则天立即同意。这些事实说明武则天要进行改朝换代了。

武则天随意废立皇帝欲改朝换代既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水火不容又直接威胁李氏家族的地位。这样一来势必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武则天。先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是李(徐)敬业。李敬业是李(徐)勣孙眉州(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刺史后被武则天贬为柳州(治所在今广西柳州)司马。其弟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令李敬猷也被免官。另外还有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也都遭贬官处分。光宅元年(684)这些人会集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声称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遂取而代之。李敬业自称匡1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很快聚集十余万人布檄文公开讨伐武则天。

骆宾王起草的檄文脍炙人口很有文采。该文指责武则天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又说:“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也赞不绝口认为文章精采。当她知道这是骆宾王所为时感叹地说:“宰相之过。安失此人?”1看来武则天确有政治家的风度她对敌对势力的人才不是嫉妒贬低而是称赞并为未能得到他而深感惋惜。

李敬业起兵武则天当然不能容忍况且扬州是交通枢纽经济意义非常重要于是立即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率军三十万镇压李敬业。同时又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复姓徐氏。

李敬业起兵后由于其内部意见不一不能抓紧有利时机主动进攻而是在李孝逸军逼近时才被迫应战结果李敬业全军溃败自己也在逃跑中被杀。这场反对武则天的战争不到五十天就很快结束了。

第二次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是唐宗室诸王。

垂拱四年(688)四月武承嗣为了迎合武则天想做皇帝的需要使人献上一块白石上凿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1。武则天欣喜万分命白石曰“宝图”。后又自加尊号“圣母神皇”。这就更接近于皇帝的称号了。

武则天得寸进尺使唐宗室感到岌岌可危。他们于七月开始酝酿起兵反对武则天。参与这次反武斗争的有: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刺史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刺史韩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刺史霍王李元轨(高祖第十四子)、邢州(治所在今河北邢台)刺史鲁王李灵夔(高祖第十九子)、通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刺史黄公李譔(元嘉子)、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刺史江都王李绪(元轨子)、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刺史琅邪王李冲(李贞子)等。八月琅邪王李冲开始募兵同时分别通知韩王元嘉、霍王元轨、鲁王灵夔、越王贞等立即起兵共趋神都。武则天针锋相对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统兵进讨。

李冲募兵五千人先攻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武本县令闭门拒守李冲力攻不下七日而败。李贞于豫州举兵响应李冲武则天派兵十万前往镇压李贞仅有数千人也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

本来诸王相约起兵共同行动。但尚未准备充分约定动日期李冲即仓猝起兵只有李贞响应其他诸王均未兵故而声势不大力量不强致使武则天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接着武则天又迫使李元嘉、李灵夔、李譔、常乐公主(高祖女)等自杀其亲党皆受牵连而死。李元轨被贬黔州于途中死去。武则天为改朝换代进一步削弱了阻力减少了障碍。以后又6续有宗室诸王多人以各种罪名被杀。仅天授元年(69o)八月一次就杀唐宗室十二人同时又鞭杀李贤二子唐宗室尚存的一些幼弱都流岭南还诛其亲党数百家。不难看出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已是指日可待了。

1 《旧唐书》卷六七《李敬业传》。

1 《资治通鉴》卷二o四则天后垂拱四年。

武周皇朝天授元年(69o)九月侍御史傅游艺联合九百余人上表请求改唐为周。接着又有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上表支持傅游艺的请求睿宗也自请赐姓武氏。武则天认为时机已到条件成熟遂改唐为周。自己又加尊号称“圣神皇帝”把睿宗改称皇嗣赐其姓武。又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武则天开创先例成为女皇帝了。

封建社会的帝位继承制度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既是武则天称帝的思想障碍也是政治上的强大阻力。要改变旧的制度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必须进行政治斗争。所以武则天除了武力镇压公开的敌对势力以外还需要从政治上打击反对者。她为了防止有人暗中密谋造反非常重视告密。特别是镇压了徐敬业以后她十分清楚唐宗室与一些大臣对她掌权进而称帝心中不服怀疑时刻会有人暗算她故而大开告密之门。凡有告密者臣下不得过问不论是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对告密满意者加官褒奖;无事实根据者不加追究。这样一来四方告密者蜂起许多官员提心吊胆感到朝不保夕。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都是因告密而得到武则天重用的。

提倡告密重用酷吏固然起了巩固武氏政权的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使一些官吏逆来顺受唯唯诺诺不能挥其积极作用。有一宰相名娄师德当其弟赴任代州刺史时他告诫其弟说:为了保持荣宠富贵即使有人“唾汝面”也“当笑而受之”1。还有一个苏味道当宰相数年“依阿取容”办事不明确表示意见总是模棱两可被人称为“苏模棱”。2宰相们逃避政治斗争的态度正说明武则天时期笼罩着恐怖的政治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敌对力量。

本来武则天做皇帝就是困难重重做了皇帝人们还视她为武氏之女李氏之妇所以她不能像男皇帝那样视夫族为外戚按照武氏世系传授帝位。为了减少这方面的压力她把政治中心由长安迁到洛阳从高宗死到她退位的二十多年里仅有两年住在长安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并把东都改为神都。实际上这是另起炉灶企图削弱李氏的影响。但在夫权思想的束缚下她不能像刘邦代秦李渊代隋那样与前一皇朝彻底决裂更不能把前代皇帝当作反面人物以此说明改朝换代是合理的。因而她只能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逐步升级地爬上皇帝的宝座而且与李氏皇族藕断丝连不能彻底否定唐朝。她虽然在洛阳立了武氏七庙但并没有改变长安唐太庙的地位。武则天以周代唐是不能与历史上的其他改朝换代相提并论的。

外来的压力女皇帝本身的弱点都决定武周政权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武则天晚年不断有人劝她传位于儿子她都犹豫不决。神龙元年(7o5)正月武则天病重其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狐假虎威独断专行。反对派既不能以和平方式使中宗复位就只有采取暴力手段了。参与宫廷政变的主要成员有宰相张柬之、崔玄■司刑少卿桓彦范、袁恕己中台右丞敬晖。这些人经过密谋策划拥兵入宫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中宗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复国号曰“唐”改神都为东都1 《资治通鉴》卷二o五则天后长寿二年。

2 《资治通鉴》卷二o六则天后圣历元年。

短暂的武周政权寿终正寝了。

从高宗即位到武周政权结束共五十六年在这段时期里统治集团内部虽然矛盾重重有过激烈的斗争但武德、贞观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延续下来经济继续展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唐朝仍然沿着富强的道路前进。这与高宗、武则天的各项措施密切相关。高宗颇有作为但由于他实际执政时间不长所以武则天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武则天开创了妇女称帝的先例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必然碰到强大的敌对势力。这就决定当时的政治斗争必然通过这一问题反映出来。武则天的各项措施也都无不与此有关。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主要倾向就是打击反对她执政的元老派与门阀地主。所谓元老派就是对建立唐朝有功的旧贵族他们是西魏、北周以来逐步形成的政治势力也就是关陇集团。这股势力既区别于东汉以来的士族门阀地主同时两者也有一致之处。例如唐太宗刚做了皇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张行成奏道:“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1看来唐太宗是以关中人自居的。贞观十二年(638)他为了反对“山东人士崔、卢、李、郑诸族好自矜地望”1不与别人通婚遂命高士廉等人修《氏族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唐太宗既反对旧的门第观念又树立新的门第观念正是关陇贵族与旧士族有区别又一致的标志。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都说明旧的士族门阀地主与关陇贵族都是武则天的敌对势力。

武则天为了对抗敌对势力展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皇帝可以亲自主持考试选拔人才。还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人;新办自举招求贤人。尽管也有一些滥竽充数者但还是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方便收罗了不少人才。有人认为:“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2这种评论颇有见地。武则天通过各种途径确实选用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等人都在政治上挥了很大作用。另外许敬宗等人因《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而请求改为《姓氏录》也是为了讨好武则天其目的也是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创造条件。这一切说明武则天一方面尽力打击门阀地主以及元老派另一方面又促使庶族地主势力的增长。这种总的政治倾向顺应了历史展的潮流。靠才能走上政治舞台比靠门第或先辈的权势地位走上仕途者更了解社会的实际能够更有效地提出政治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武则天的各项措施是有利于历史展的。当然武则天也没有彻底抛开门第观念修《姓氏录》就是为了抬高武氏的门第。正因为如此过高地估价武则天的历史作用也是不适当的。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太宗贞观十二年。

2 《资治通鉴》卷二o五则天后长寿元年。

第三节开元时期的繁荣盛况平息宫廷政变中宗重新即位以后政治上毫无抱负武则天虽然退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政权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由于中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的皇后韦氏就乘机参与政事妄图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武三思(武则天侄)与韦后由私通展到政治上的互相利用结成武韦集团。韦后嫁女安乐公主于武三思子武崇训。安乐公主也颇有政治野心于是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狼狈为奸千方百计想左右政局。

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的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虽然暂时掌权但由于武韦集团对他们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张柬之等人多次劝中宗消灭武氏势力中宗都置若罔闻。反之武三思、韦后诬称敬晖等“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1中宗却相信不疑。他按照武三思的意见表面上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以示对其尊宠实际上解除了张柬之、袁恕己的宰相和其他人的职务。武三思、韦后为了争取民心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上表建议天下士庶为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服丧三年百姓年二十三岁为丁(原二十一岁成丁)五十九岁免役(原六十岁免役)。中宗都表示赞成。不久武三思又促使中宗把张柬之等五王贬出京师到外地去做刺史。神龙二年(7o6)五月武三思又使人诬告五王参与了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害武三思的活动于是朗州刺史敬晖被贬为崖州司马亳州刺史桓彦范被贬为泷州司马襄州刺史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司马郢州刺史袁恕己被贬为白州司马。七月武三思又陷害五王欲废韦后与安乐公主内外配合加罪于五王中宗又流五王于岭南。接着武三思又派人赴岭南杀害五王。这时张柬之、崔玄■已死桓彦范、袁恕己、敬晖被杀。

武三思除掉五王更加肆无忌惮他得意忘形地说:“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1安乐公主也更为恃宠骄恣甚至卖官鬻狱。因为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等都经常凌辱太子甚至呼其为“奴”。安乐公主竟然要求废皇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当然愤愤不平。

景龙元年(7o7)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动兵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同党十余人。由于兵力不强很快失败李多祚被杀太子走终南山最后为左右所杀。

太子的失败韦后、安乐公主更为骄横。安乐公主又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他们互相勾结卖官鬻爵宰相以下多出其门。安乐公主要把昆明池据为己有中宗不允她又另夺民田作定昆池方49 里。安乐公主的一条裙子值钱一亿。针对这些**情况中宗不仅未表示反对反而还加以纵容。如安乐公主常派人掠百姓子女为奴婢侍御史袁从之把掠民为奴婢者逮捕入狱安乐公主上奏中宗中宗竟下敕释放。更为甚者安乐公主还自为1 《资治通鉴》卷二o八中宗神龙元年。

1 《资治通鉴》卷二o八中宗神龙二年。

制敕掩其文要中宗签字中宗也笑而从之。尽管中宗如此昏庸无能还不能满足韦后临朝执政安乐公主欲做皇太女的要求。于是景云元年(71o)六月韦后与安乐公主密谋策划毒死中宗。

由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的干预韦后与安乐公主的目的仍未达到。

李重茂(中宗子)先被立为太子后即皇帝位(殇帝)尊韦后为皇太后。武韦集团并不甘心中书令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等力促韦后效法武则天谋害殇帝另立国号但他们又惧怕太平公主与相王(即睿宗中宗复位后被封为相王)从中阻挠故不敢轻举妄动。

实际上真正对韦武集团构成威胁的是相王的第三子李隆基。李隆基当时是临淄王他颇有胆识很有作为在统治集团内部的频繁变乱中他暗聚才勇之士在羽林军中展势力。他乘中宗被害武韦集团声名狼藉之机联合太平公主动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迫使殇帝让位于相王恢复了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在消灭武韦集团时太平公主自恃有功睿宗又颇念兄妹情谊对她极为尊重。每逢宰相奏事睿宗总要先问是否与太平公主议过于是太平公主更为擅权弄法。太子李隆基不愿任人摆布必然与太平公主生矛盾。太平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把李隆基视为最主要的敌人。睿宗懦弱无能无力处理这些矛盾借口有彗星出现要“传德避灾”表示愿让位于太子。太平公主怕太子即位对自己不利遂与同党极力劝阻。睿宗坚持己见终于让位。景云三年(712)八月太子即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实行改革促成开元盛世太平公主结党营私“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1阴谋废玄宗。先天二年(713)七月玄宗尽杀太平公主同党赐太平公主死于家中。十二月改元开元。至此武周以来的多次宫廷政变暂时结束开始了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阶段。

开元年间(713—741)玄宗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展了唐朝政权。

为了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很重视阅读史书。他说:“朕听政之暇常览史籍事关理道实所留心。”2由于史书“事关理道”所以他认真阅读但因为有些地方不易读懂遂又设置了侍读马怀素、储无量就是他最早的侍读。显然这是继承了太宗“以古为镜”的传统。

玄宗还反对奢靡提倡节俭。开元二年(714)七月他针对当时的“风俗奢靡”下诏曰:“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同时“罢两京织锦坊。”3九月又下诏禁止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亡者有损生业”“既竭家产多至凋敝”。于是他明确规定:“冥器等物仍定色数及长短大小;园宅下帐并宜禁绝;坟墓茔域务遵简俭;凡诸送终之具并不1 《资治通鉴》卷二一o玄宗开元元年。

2 《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

3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二年。

得以金银为饰。”1这种风气虽然是有始无终坚持时间不久但至少反映了开元初年玄宗奋图强的精神状态。开元二十二年(734)他还亲自在苑中种麦并和太子等人都参加收割。同时还对太子等人道:“此所以荐宗庙故不敢不亲且欲使汝曹知稼穑艰难耳。”接着又对侍臣道:“比遣人视田中稼多不得实故自种以观之。”2他既要使太子等人懂得稼穑之不易还要了解农民生产的实际情况正反映了他要加强自己的地位不甘受人蒙蔽的积极进取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支配下开元年间的政治措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先在政治上为了励精图治重用贤才裁汰冗吏。姚崇、宋璟就是他重用的著名宰相后人多把姚、宋与唐太宗时的房(玄龄)、社(如晦)相提并论说明他们在开元年间起过重要作用。姚崇建议“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不与群臣亵狎”3等从刑法、用人、赋税等十个方面整顿政治玄宗全部采纳。宋璟为宰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④他还建议恢复贞观年间史官公开记事的制度。贞观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故大臣奏事不敢随心所欲任意歪曲事实。高宗以后许敬宗、李义府专权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其所奏内容。玄宗重视宋璟的意见恢复了这种制度。政事的相对公开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抑制政治**的作用。姚宋两人还能互相配合。司马光说:“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1两人合作的效果很好玄宗尊重他们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开元四年(716)有人认为当年的官吏选拔太滥县令多不合格。玄宗立即召集县令以“理人策”进行考试结果有45 人不合格被罢官。淘汰**无能的官吏必然加强政权的作用。

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与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宴于集仙殿。他认为“仙者凭虚之论”“贤者济理之具”2遂改东都的集仙殿为集贤殿表示他有重视贤才的求实精神。

其次玄宗重视展农业生产。开元三年(715)到四年(716)山东生蝗虫灾害广大农民无可奈何只得“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姚崇积极主张捕杀但有人认为“蝗乃天灾非人力所及”。姚崇坚决反对坐视蝗虫食苗而不救的悲观论者。玄宗接受姚崇的意见派人详察各地捕蝗的情况结果是“连岁蝗灾不至大饥”3。

开元年间还多次兴修农田水利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展。开元二年(714)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716) 河(今河北三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中1 《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

2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3 《资治通鉴》卷二一o玄宗开元元年。

④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四年。

1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四年。

2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玄宗开元十三年。

3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三年、四年。

彭山(今四川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开元二十七年(739)武陵(今湖南常德)修北塔堰溉田千余顷。1再者玄宗为了从经济上削弱贵族的势力加强朝廷集权还改变食实封的制度。唐初凡受封的王公贵族封户的租调由受封者征收。但唐初受封者仅二三十家封户也不过千余户。中宗以后受封者增多所封户数也远远过唐初。中宗时的受封者多达一百四十余家封户遍及五十四州安乐公主食封四千户长宁公主三千五百户。睿宗时太平公主食封一万户。食封者不仅征收租调影响朝廷收入还任意敲榨封户使封户增加许多额外负担。玄宗改变旧制封户的租调由朝廷统一征收食封者到朝廷定额领取。这样既加强了朝廷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也减少了封家对封户的许多苛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抑制佛教的泛滥也是开元年间的重要措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展唐代更为盛行武则天提倡佛教更使佛教泛滥。不少人为了逃避徭役多削为僧尼一些贵族官僚为了从中取利也争营佛寺。“中宗时公主外戚皆奏请度人为僧尼亦有出私财造寺者富户强丁皆经营避役远近充满。”2开元二年(714)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命伪妄僧尼还俗者一万二千多人同时还不准再建佛寺。这样实际上也提高了朝廷控制经济的权力。

兵制的改革也有很大影响。随着均田制度的破坏府兵制度已难以维持。一方面是农民逃亡日多兵源枯竭;一方面是府兵不按时更番久征不还者难以自备资粮致使许多农民倾家荡产逃避兵役的斗争日益高涨“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1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在开元十年(722)募兵十三万充当朝廷的宿卫(后称■骑);开元二十五年(737)根据边防的需要“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2。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次年又遣返所有非募而来的边兵。从此强制征的府兵制演变为募兵制。兵农分离的募兵制有利于农民安心农业生产。

开元年间由于玄宗从政治经济各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结束了政治上的不稳定局面使唐朝进入了富强繁荣时期。

当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端。”3这些情况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大体上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说明杜甫在《忆昔》诗中说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并非诗人无中生有。由于经济的繁荣人口也大量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o)全国户数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零九较唐初甚至武则天时期有大幅度的增加。

1 《新唐书》卷三九、四o、四二《地理志》三、四、六。

2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

1 《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

2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3 《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

开元二十五年(737)由于“岁稔谷贱伤农”玄宗命提高粮价十分之二三在京畿和东都一带购粮两地各得数百万斛。于是停运当年江、淮之租。同时“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东幸”。另外还下诏河南、河北租应输含嘉与太原仓者“皆留输本州”1。京师出现不依靠关东粮食的局面是难能可贵的各地粮食都留输本州说明国家的粮仓存粮已满。天宝八年(749)全国各地存粮共有九千六百零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2各地“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帑藏充牣古今罕俦..国用丰衍”3的情况正是以开元年间的生产展为基础的。由于经济的繁荣国力强盛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有所缓和故而政权稳定。开元年间是唐朝的黄金时代。

1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2 《通典》卷十二。

3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八载。

第八章唐中叶的变乱(天宝到元和)

唐中叶自玄宗天宝元年(742)到宪宗元和十五年(82o)的七十九年里是唐朝从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这时爆了安史之乱削弱了朝廷集权形成了藩镇割据。在朝廷与地方的矛盾中宦官势力乘机滋长致使宦官专政成为唐中后期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一节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边兵尾大不掉在开元年间富强繁荣的情况下潜在的社会危机也在展。到天宝年间(742—755)潜在的社会危机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

唐初为了加强朝廷集权政治的需要兵力的分布是内重外轻。后来由于边防战事频繁募兵制取代府兵制边防的驻军日益增多故而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自睿宗时起就开始设立节度使。到天宝初从西北到东北共设立了八个节度使。即安西节度使驻龟兹(今新疆库车);北庭节度使驻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河西节度使驻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陇右节度使驻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东部);朔方节度使驻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河东节度使驻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范阳节度使驻幽州(今北京);平卢节度使驻营州(治所在今辽宁锦州西)。另外还有西南的剑南节度使驻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岭南的经略使也类似节度使驻广州(治所在今广东广州)。这些边镇共有兵力四十九万马八万余匹。

节度使的权力愈来愈大。最初节度使只掌兵权后来又逐步掌握了政权、财权成为事实上的独霸一方者。这些节度使表面上听命于朝廷实际上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千方百计地展自己的势力。他们为了邀功请赏作战时“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于是更加受到皇帝的重视。节度使为了拉拢部下常向朝廷要求大量授以其部下官爵。本来授官者应是有功的将卒按兵部的规定因战功授官者只能是千分之一二但到天宝以后授官者就大大增多了。例如“易州遂城府、坊州安台府别将、果毅之类每一制则同授千余人其余可知”。官多俸禄多朝廷的开支大大增加很多粮仓都因此而空了。例如“关辅及朔方、河、陇四十余郡河北三十余郡每郡官仓粟多者百万石少不减五十万石给充行官禄。暨天宝末无不罄矣”1。全部边防经费的支出数字越来越大开元初年每年边费约用钱两百万贯开元末年就增加到一千万贯到天宝末年又增加了四五百万贯。这些情况说明唐廷的危机来自边防但并不是敌人的威胁而是边将势力的日益强大朝廷难以控制同时边费的支出愈来愈多使国家的仓库逐步空虚。这就是说来自边防的经济困难与政治威胁已使玄宗陷入难以摆脱的危机之中。

玄宗骄奢淫逸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他刚即位时励精图治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唐朝致使开元之治受到时人的称赞。例如开元二十一年(733)韩休为宰相。他像魏徵对太宗一样经常向玄宗进谏致使玄宗提心吊胆稍有一点小的过失就赶快向左右道:“韩休知否?”为此有人对玄宗说韩休为相陛下操劳过度比过去瘦多了何不免去韩1 《通典》卷一四八《兵一》。

休的职务呢!玄宗道:“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有人常按我的意思奏事但我不放心;韩休常和我有争执我却能睡好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1这样的皇帝必然使贤人受到重用不肖之徒难以施展其伎俩。天宝年间的玄宗就截然不同了他“自恃承平以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2。玄宗的变化还表现在各个方面。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对后宫的赏赐钱不计其数户部郎中王鉷为了投其所好“岁贡额外钱百亿万贮于内库以供宫中宴赐”并且还告诉玄宗:“此皆不出于租庸调无预经费。”玄宗不仅不问这些经费的来源反而对“务为割剥以求媚”的“中外嗟怨”者“益厚遇之”1。并以王鉷为御史丞、京畿采访使。杨国忠为了讨好玄宗屡次向玄宗报告说仓库如何丰富故而玄宗帅群臣参观左藏(皇宫的仓库)。因为杨国忠早把各地应输往京师的租和地税变成布帛存于左藏玄宗看了当然高兴。于是他“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2。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他忌妒有学问之人对于有学问的人他表面与其友好暗中却阴谋陷害。他收买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为他所掌握。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随时采取各种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由于玄宗不理政事李林甫的阳奉阴违手段可以挥作用于是玄宗在天宝六载(747)把天下所有的贡物都赏赐给李林甫。杨国忠本名杨钊天宝九载(75o)十月玄宗赐名国忠。他是杨贵妃的从祖兄因杨贵妃受宠而飞黄腾达他自侍御史以至宰相身兼四十余职各种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他的儿子杨暄因“学业荒陋”而举明经“不及格”礼部侍郎达奚珣暗中向他透露消息杨国忠大怒道:“我子何患不富贵乃令鼠辈相卖!”1杨暄很快做了户部侍郎。就这样他还对别人说他升官太慢了。杨国忠不仅在政治上专横跋扈而且还利用其权势大肆贪污以致“中外饷遗辐凑积缣至三千万匹”2。即使如此玄宗仍然对杨国忠相信不疑。所以史家认为:“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资。这完全符合事实。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每到华清宫杨贵妃姊妹(韩国夫人、虢国夫1 《资治通鉴》卷二一三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2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一载。

1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玄宗天宝四载。

2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八载。

1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二载。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二载。

人、秦国夫人)都陪同前往。她们为了标榜自己的地位竞为车服车上“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如果骑马就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长长的车马队伍引起广大市民的反感。他们在华清宫都有豪华的住处生活用费非常惊人。杨国忠说:“某家起于细微因缘椒房(皇后)之亲以至于是。吾今未知税驾(归宿)之所念终不能致令名(美名)要当取乐于富贵耳。”3于是他更加骄奢淫逸擅权弄法了。表面的升平掩盖不了潜在的危机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终于爆了安史之乱。

3 《旧唐书》卷一o六《李林甫、杨国忠传·史臣曰》。

第二节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唐杨国忠与安禄山为了在玄宗面前争宠互相倾轧都想压倒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要求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吏部侍郎韦见素与杨国忠坚决反对玄宗派宦官辅璆琳到范阳去观察安禄山的动静。安禄山对辅璆琳行贿辅璆琳回京对玄宗盛言安禄山竭忠奉国没有二心。这时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使杨国忠颇感不安。于是杨国忠、韦见素又建议把三镇节度使由三人分担以便削弱安禄山的兵权玄宗也未采纳。

安禄山为杂种胡人由于他懂六种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又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下。他抓紧一切机会厚赂朝廷来往使者逐步取得玄宗的信任。当杨国忠在想方设法除掉他时他也针锋相对准备造反。杨国忠为了搜集安禄山的罪状使京兆尹包围安禄山在京的住宅逮捕安禄山客人李杀之。安禄山子安庆宗因尚荣阳郡主在京师为太仆卿他将京师情况密报其父更加了安禄山造反的准备。天宝十四载(755)六月、七月玄宗两次手诏安禄山赴京他均置之不理。十一月安禄山伪称“奉命讨伐杨国忠”率十五万众号二十万造反于范阳。

安禄山率兵南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④。这些事实迫使玄宗采取相应的对策。他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立即赴洛阳募兵。封常清很快就募兵六万人又断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加强洛阳的守备。同时以荣王琬(玄宗第六子)为征讨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在京师募兵十一万准备东征十二月高仙芝率军进至陕州(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两京陷落安禄山自灵昌(今河南卫辉东)渡过黄河攻陷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继又攻下荥阳(今河南荥阳)。封常清在东都所招募的军队未经训练在武牢(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一战溃败退回洛阳在洛阳又遭失败安禄山进占唐东京。高仙芝帅众至陕州看到叛军来势迅猛遂退守潼关。安禄山占据洛阳后打算称帝暂缓向西进兵玄宗才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这时唐朝廷本来应该整顿军备加强潼关的防御力量但玄宗的措施却适得其反。

封常清从洛阳退至潼关高仙芝从陕州退至潼关。这是两支临时凑合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太差的结果。但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却认为封常清以叛军的声势动摇军心高仙芝不仅放弃潼关以东数百里的土地还盗减军士粮饷。玄宗相信边令诚杀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另派因病在家的哥舒翰去守潼关。其实封常清三次向玄宗报告战况的表文玄宗根本没有看到。由此可见皇帝的昏庸宦官的专权是战局难以扭转的重要原因。

当安禄山帅军南进的时候他的后方也生了危机。平原太守颜真卿在④ 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25 页。平原(治所在今山东陵县)举兵抗击安禄山叛军常山太守颜杲卿在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举兵威胁叛军的后方。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奉命东征静边军(驻地在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马邑(郡治在今山西朔州东)打通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这时颜真卿联络颜杲卿切断安禄山的后路颜杲卿还声言朔方军即将进驻河北“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其附禄山者唯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1。这些情况必然是安禄山的后顾之忧。

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这时在饶阳(治所在今河北深州)一带的叛军将领史思明为了改变对叛军的不利形势攻陷常山颜杲卿被俘。二月唐新任命的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一万多人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东)攻下常山。已经离去的史思明又卷土重来企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余日不分胜负。后因郭子仪援助李光弼在九门(今河北正定东)大败史思明;继又战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内)叛军全线溃败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军守将而降唐。这时郭子仪曾建议北取范阳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

至德元年(756)六月玄宗急于打败叛军收复洛阳遂命哥舒翰出关东进。叛军将领崔乾祐于灵宝(今河南灵宝东北)西原把主力埋伏在险要之处另以老弱兵引诱唐军东进。结果唐军中伏大败哥舒翰投降叛军叛军夺关西进长安危急万分。

玄宗无可奈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卫队离京逃命。在玄宗到达咸阳时咸阳县令已逃跑故而逃难的皇帝狼狈不堪只得以杨国忠临时买来的胡饼充饥。其他随从人员看见农民送来的粗饭争相抢食也未吃饱。晚上到了金城(今陕西兴平)县令也早逃走皇帝的随从也不断有人离队食宿无人安排。夜间无灯不分贵贱混睡一起皇室贵族的威风扫地以尽。又西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西北)由于所随将士饥饿疲惫怨声载道陈玄礼等乘机动兵变杀杨国忠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又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虢国夫人虽已远走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也被追上斩。马嵬事变以后玄宗逃向成都太子李亨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七月李亨即皇帝位改元至德他就是唐肃宗。肃宗命郭子仪率军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

平定叛乱至德二年(757)二月郭子仪率部从洛交进攻冯翊县继又攻取河东。

唐军既达关中肃宗也移住凤翔。四月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讨伐叛军。叛军到了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1。这就给唐军收复长安提供了机会。

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之众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于长安西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这时洛阳的叛军统治集团因争权夺利安禄山已被杀死其子安庆绪继位称帝。在1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1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唐军继续东进的时候安庆绪放弃洛阳北走邺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调动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兵力进攻安庆绪。

在这些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的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九节度使围邺并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物一只老鼠可卖四千钱。这正是破城良机但因兵众无主无人统一指挥致使史思明能够从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援邺。史思明截劫自江、淮与汾、晋运粮的舟车断绝唐军的粮源。同时又不断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袭击唐军使其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军展开激战。正当激战之际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敌我。一场混战双方均遭重大损失。叛军内部又起内哄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唐军九节度使各自退回郭子仪被命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京留守。后因鱼朝恩嫁罪于人把邺郡战争失败的责任推给郭子仪致使肃宗召郭子仪还京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驻守东京。

九月史思明再度南下攻取洛阳。十二月史思明又派李归仁西攻陕州被唐军击破。上元二年(761)二月史思明欲西破潼关受阻后退回永宁(今河南洛宁)。这时叛军内部矛盾又突然激化史思明长子史朝义利用一些将领对史思明的不满情绪策动兵变杀史思明自己继位称帝。同时又派人到范阳杀了与其争夺帝位的异母弟史朝清还杀了持不同政见者数十人。这种自相残杀引起大规模的内哄致使数月之内范阳有数千人为此而死。

宝应元年(762)十月新即位的代宗(四月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继续平定叛军。唐军东进很快攻下洛阳。帮助唐军平定叛乱的回纥兵到了东都大肆烧杀抢掠死者上万人大火多日不息。宦官鱼朝恩统率的神策军也把东京、郑州(治所在今河南郑州)、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一带视为贼境任意掳掠。致使这些地方“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1。十一月史朝义自濮州北渡黄河。唐军追至昌乐又打败史朝义。于是叛军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唐。代宗赐张忠志姓李名宝臣并命其为成德节度使仍统原来五州之地。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败走莫州(治所在今河北雄县南)其部将田承嗣赶走史朝义自己降唐。史朝义又走范阳其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已降唐。史朝义部众看到大势已去都纷纷离去。最后史朝义带数百胡骑欲北去奚或契丹李怀仙又穷追不舍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于林中。至此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才被平定。

1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年。

第三节藩镇林立与朝廷集权的削弱藩镇林立在安史之乱中唐朝很快失去洛阳、长安两京唐朝廷直接控制的两支军队土崩瓦解。肃宗靠朔方军的力量取得皇帝的宝座进而回到长安。最后又靠各地节度使的力量平定了安史之乱。由此可见唐朝廷的存在离不开地方势力的支持。但由于安禄山叛乱的事实使肃宗、代宗等人总是心有余悸所以他们既利用一些节度使平定叛乱又不相信他们。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是功绩卓著的。但肃宗、代宗都对他很不放心。乾元元年(758)肃宗调动九节度使的兵力围攻安庆绪郭子仪也在其中肃宗命宦官鱼朝恩总揽全局不任命郭子仪为主帅。战后又相信鱼朝恩对郭子仪的诬陷免其军职。后来党项等羌人在京西不断制造事端威胁长安。肃宗为了借重郭子仪的盛名命其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但又不准其离开京师使其有名无实。宝应元年(762)住绛州的朔方军生兵变主帅李国贞被杀肃宗只得命郭子仪出镇绛州。郭子仪解决了粮饷问题整顿了军纪稳定了军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不久肃宗死代宗即位郭子仪又被解除兵权调回长安去了。

平定安史之乱的天下兵马元帅是皇子实际指挥作战的是副元帅。最初的副元帅是郭子仪代替郭子仪的是李光弼后来是仆固怀恩。史思明再次攻破洛阳后肃宗相信鱼朝恩迫使李光弼在不利的形势下反攻洛阳结果兵败只得辞职。仆固怀恩原是郭子仪部下大将因其战功卓著继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因受代宗猜疑在驻地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不敢进京后被迫叛唐兵败病死。这些为唐朝廷立过汗马功劳的节度使尚且如此皇帝对其他节度使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朝廷对这些节度使既要利用又不敢相信所以不得不采用笼络的政策。这样一来在安史之乱中新设置的节度使以及安史旧部就都成为拥有一定实力的藩镇了。

朝廷集权削弱在这些藩镇中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忠志)、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昭义节度使薛嵩都是安史旧部。当史朝义最后失败时天下兵马副元帅仆固怀恩怕平叛结束自己失去作用而不受重视朝廷也因战争持久而感疲惫同时吐蕃也在西北形成威胁都使唐朝廷希望早日结束战争故而对安史旧部采用笼络手段使其仍为节度使。这些藩镇“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他们还“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摩而已”1。还有一些藩镇他们有时倾向于朝廷帮助唐廷讨伐叛乱的藩镇有时也和朝廷对抗。总之各地藩镇的林立严重影响了唐朝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统一大大削弱了朝廷集权。所以史家认为:“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1 《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肃宗宝应元年。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1所谓“姑息之政”正是皇帝对藩镇无能为力的表现。

朝廷集权的削弱不仅使唐皇朝无力控制地方同时也失去了边防的防御能力。安史之乱开始后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的兵力大量内调吐蕃乘机展势力致使西北数十州之地相继沦没。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又大举东进宦官程元振根本不把边将告急的事报告代宗。十月吐蕃破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过邠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代宗才有所闻。接着吐蕃又攻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北)京师震骇代宗才命其子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这时京师无兵可郭子仪赴咸阳仅带二十骑面对吐蕃二十余万之众当然无能为力。于是吐蕃很快逼近长安代宗不知所措仓猝出奔陕州。后经郭子仪多方组织力量才收复长安使代宗回京。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数十万众再次东进代宗还是无兵可遂召郭子仪于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使其守泾阳(今陕西泾阳)又命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守东渭桥滑濮节度使李光庭(李光进)守云阳(今陕西泾阳北)镇西节度使马璘、河南节度使郝庭玉守渭河便桥(在今陕西咸阳)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守凤翔宦官骆奉仙、将军李日越守盩厔(陕西周至)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守同州鄜坊节度使杜冕守坊州(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后因郭子仪利用吐蕃与回纥的矛盾削弱他们进攻的力量才缓和了这次危机。代宗调动各地节度使的兵力加强京师的防御说明唐朝皇帝是离不开藩镇的。

在经济上离不开藩镇也很明显德宗时长安经济极感困难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大力支持了德宗。兴元元年(784)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斗值钱五百;及滉米至减五之四”1。贞元二年(786)“关中仓廪竭”禁军相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德宗忧而不知所措。不久韩滉运米三万斛到达陕州。德宗闻讯喜悦异常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神策六军的“军士皆呼万岁”1。

德宗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改变对藩镇的依赖局面也曾采取过一些强硬措施但还是无济于事。建中三年(782)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第二年九月德宗调泾原兵往中原作战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路过京师因赏赐菲薄而生兵变。德宗召禁兵防卫竟无一人前往。德宗无可奈何仓猝出奔奉天。叛军在长安拥曾任泾原节度使的朱泚为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公开与德宗分庭抗礼。幸有邠宁节度使李怀光率朔方兵抗击朱泚奉天才暂时稳定。后来李怀光也对德宗不满与朱泚联合反唐德宗又南走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德宗重用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他组织驻邠宁(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奉天、昭应(今陕西临潼)、蓝田(今陕西蓝田)一带的唐军再和从汉中出击的浑瑊部唐军互相配合才打败朱泚与李怀光。兴元元年(784)七月德宗回到长安这次战乱才告结束。1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1 《新唐书》卷五o《兵志》。

1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德宗兴元元年。

以上事实说明在藩镇林立的局面下朝廷已经没有力量自卫更无能力消灭藩镇但又离不开藩镇在军事上、经济上的支持。这就是朝廷既不像玄宗以前那样坚强有力但又能够继续存在的原因。

第四节宦官专政局面的形成宦官是皇帝周围的杂役一般来说在皇帝勤于政事积极有为的时候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在政治**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染指于政甚至左右政局。唐代的宦官专政局面也是这样形成的。

太宗的时候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的作用也不过“守门传命而已”。中宗时宦官的人数增加品级也有提高七品以上的就上千人;但衣绯者(五品以上衣绯三品以上衣紫)还为数不多。玄宗时宦官增加到三千多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者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2。开始在政治上有所影响的是高力士。高力士因助玄宗平定韦后之乱有功而受重用后来直接参预玄宗理政。“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许多在政治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宇文融、李林甫、韦坚、杨慎矜、杨国忠、安禄山等其所以飞黄腾达都和他有关。甚至肃宗为太子时也呼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1。安史之乱爆后他随玄宗逃往成都。再回长安时已是肃宗执政他才不能再干预政事。

肃宗时的李辅国(本名静忠)因随肃宗到灵武称帝而成为有名的宦官。肃宗还京后“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府县政府处理问题“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太上皇玄宗回到长安居兴庆宫后来他对玄宗不满就私自把玄宗移住太极宫。上元二年(761)八月他做了兵部尚书还不甘心又要求做宰相肃宗没有答应。代宗即位后他更加专横他公开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虽然也怒其不逊但因其掌握禁军也只好“乃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1。

接替李辅国掌权的是程元振他因助代宗即位而掌权。代宗以他为判元帅行军司马掌握禁军又加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由于他“专权自恣人畏之甚于李辅国。诸将有大功者元振皆忌嫉欲害之”。吐蕃进攻长安他不及时反映真情致使代宗狼狈不堪出奔陕州。代宗“诏征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中外咸切齿而莫敢言”2。可见宦官专政的程度是日益加深了。

鱼朝恩在安史之乱中即掌握重要军权九节度使围攻安庆绪他是最高统帅;代宗逃往陕州他有救驾之功因而更受重视。窦文场、霍仙鸣两个宦官因率宦官随德宗逃往奉天也逐步掌握了禁军。宪宗虽然是奋有为的皇帝但最后也被宦官陈弘惠所害继位的穆宗也为宦官所立。这更进一步说明宦官在政治上有愈来愈大的作用。

2 《资治通鉴》卷二三二德宗贞元元年。

1 《资治通鉴》卷二一o玄宗开元元年。

1 《旧唐书》卷一八四《高力士传》。

2 《旧唐书》卷一八四《李辅国传》。

第五节“永贞革新”与“元和中兴”

“永贞革新”

安史之乱以后政治**日益严重到顺宗、宪宗时他们也想有所作为进行一些政治改革这就是顺宗时的“永贞革新”与宪宗时的“元和中兴”。

永贞元年(8o5)正月顺宗在病中即位。他重用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在政治上进行改革。

第一罢宫市。宫市是宦官在长安东西两市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德宗晚年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宫中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常以值百钱之物强取数千钱之货甚至有以驴负柴的农民驴和柴全被掠去而未得一文钱者。可见宫市对长安市民是一灾害大大影响市场的繁荣。顺宗罢宫市无疑有利于商业的展。

第二罢五坊小儿。五坊是指宫中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指在五坊的服役者。五坊小儿经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榨人民的财物。他们到处张网捕鸟甚至把网张在住户门上不准其出入;或张网于井上不允人们取水迫使受害者出钱物求谢才罢。顺宗为太子时就知道这些情况做了皇帝罢五坊小儿也为人民减少一害。

第三罢盐铁使月进钱。唐后期盐铁专卖是朝廷的重要收入盐铁使专门经营这项业务。后来增加了所谓盐铁月进钱也就是在正课以外每月向皇帝送羡余钱供皇帝私用。顺宗取消这项额外收入当然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四欲剥夺宦官的兵权。安史之乱以来宦官掌军权的为害相当严重。顺宗命很有威望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命度支郎中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但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

第五抑制藩镇的势力。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人到长安要求兼领三川(剑南东川、西川及山南西道为三川)王叔文严词拒绝。

以上改革虽然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因顺宗在位时间很短(七个月)许多政治问题也积重难返改革派很快失去权力所以改革没有继续展下去未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元和中兴”

宪宗是个奋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3的盛况。

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元和元年(8o6)宪宗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3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广德元年。

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

元和九年(814)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第二年正月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宪宗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先派人暗中潜入河阴漕院(今河南荥阳北)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把江、淮一带集中在这里的租赋都烧毁了。接着又派人到京师暗杀了力主对淮西用兵的宰相武元衡。不久又派人潜入东都打算在洛阳焚烧宫阙杀掠市民后因事泄未能得逞。

李师道的恐怖手段虽然也曾使一些人动摇但宪宗始终坚持用兵。元和十二年(817)七月宪宗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又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七月宪宗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庄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李师道淄、青、江州地复为唐有。

元和十四年(819)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宪宗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宪宗以其兼侍中。他为了向宪宗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以上情况都说明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在其他方面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元和十四年(819)库部员外郎李渤上疏道:“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閺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这就是说官僚地主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广大农民的逃亡影响生产的展。所以他向宪宗指明:“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1但这些根本问题宪宗都没有解决。由此可见所谓的“元和中兴”并没有恢复唐朝富强繁荣的局面。

1 《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论》。

第九章唐皇朝的没落(元和末年以后)唐末农民大起义宪宗以后藩镇林立与宦官专政的问题还在继续展另外又增加了朋党之争和南衙北司的斗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广大农民日益贫困。面对各种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集团**无能束手无策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唐皇朝的灭亡。

第一节唐皇朝的没落朋党之争朋党之争就是官僚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派系斗争。唐朝晚期的这种斗争集中表现在牛僧孺、李宗闵和李德裕两派之间的对立。元和三年(8o8)宪宗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对策中极力指责时政之失。主持考试的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对牛僧孺、李宗闵大加称赞。但由于宰相李吉甫的反对韦贯之等人都被贬官。这可以说是朋党之争的开端。元和九年(814)十月李吉甫死其子李德裕继续与牛僧孺、李宗闵持对立态度朋党之争也就愈演愈烈了。

朋党之争表现在各个方面凡有机会他们就互相攻击。长庆元年(821)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都以书要求照顾与自己有关者结果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极力攻击礼部所取进士都没有才学。李德裕支持他们的攻击。牛党的李宗闵因其婿苏巢被取也成为被攻击者。

太和五年(831)九月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副使悉怛谋率众奔赴成都向唐投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接受其降并派兵占据维州。但宰相牛僧孺却极力反对迫使李德裕交还维州送回悉怛谋致使悉怛谋及所有降唐者均遭吐蕃残杀。

李德裕是因其父李吉甫为宰相的关系而飞黄腾达的。所以他认为科举取士未必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公卿子弟熟悉朝廷的礼仪制度有利于从政。反之他又认为通过科举入仕者主司与门生之间有“谢恩”、“答拜”等烦琐的礼节还有曲江会、雁塔题名等各种活动都没有必要应该罢去。他明确表示:“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1勿庸置疑这是把矛头指向李宗闵、牛僧孺等通过科举入仕者的。

朋党之争从宪宗到宣宗历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帝四十年之久。两派之间没有严格的政治观点的区别也并非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利害冲突而是两派政客争权夺利的斗争。李德裕和牛僧孺、李宗闵都曾多次为相互有胜负但不管哪一家胜利都没有改变唐朝每况愈下的局面反而更加剧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南衙北司的对立南衙是指以宰相为的朝廷机关北司是指宦官集团。在玄宗以前国家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宰相手中。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日益膨胀宦官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还操纵皇帝的废立。这时稍有作为的皇帝就想利用宰相压制宦官;宦官也不甘示弱总是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就是这样形成的。

早在顺宗时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人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夺取宦官的军权。但由于大宦官俱文珍等竭力反击致使王叔文等很快失败。王叔文无可奈何只得吟杜甫的《诸葛亮祠堂》诗:“出师未捷身先死1 《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渤传》。

长使英雄泪满襟。”以求自我安慰。

文宗很想有所作为他“励精求治去奢从俭诏宫女非有职掌者皆出之出三千余人。..省教坊、翰林、总监冗食千二百余员停诸司新加衣粮”1。敬宗时每月视朝一二次他每逢单日就视朝以致群臣对他寄托很大希望。这就决定他对宦官专政的局面必然不能容忍。

文宗想利用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的力量打击宦官。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文宗于紫宸殿上朝在百官站定以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报告左金吾听事后石榴树夜有甘露宰相李训、舒元舆率百官向文宗祝贺出现了吉祥之兆并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派宰相前往察看李训看后向文宗奏道不一定是真甘露。文宗遂派仇士良、鱼志弘率宦官再去察看。仇士良现韩约有脸色异常而流汗的表情还现有执兵器的伏兵遂慌忙迎文宗还宫。李训急呼韩约所部左金吾兵上殿杀宦官十余人其余宦官在与金吾兵奋战中随文宗进宫。仇士良等立即调动禁军五百人进行报复对中书、门下官员大肆屠杀以致“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1。宰相李训、舒元舆、王涯、贾■等不管是否参与此事均遭逮捕被杀。你死我活的所谓“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宣告结束了。从此以后宦官更加专横跋扈政治也更为**了。

朋党之争、南衙北司的对立、宦官专政等各种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唐末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在各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的时候唐朝统治集团虽然也有个别人看到问题的严重想有所作为但也孤掌难鸣无济于事。就整体上说统治集团的**有增无减。政治上的**又在进一步加深社会危机。

敬宗“昵比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1。淮南节度使王播为了要求恢复他失去的盐铁转运使职务向大宦官王守澄送钱十万缗。敬宗很快恢复了他的职务虽然谏官屡争但敬宗置之不理。

有些宦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有意诱使皇帝骄奢淫逸不理政事。会昌三年(843)六月大宦官仇士良年老离职其同党送其还私第他向同党传授政治权术说:“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暗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他就是这样“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的2。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本来庸庸碌碌的皇帝自然更加玩物丧志了。

由于佛教的盛行寺院财产的增加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武宗曾经灭佛。但宣宗就反其道而行之又修复寺院增加僧尼。懿宗更加崇佛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他派人到法门寺迎佛骨群臣多有谏阻甚至有人1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1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敬宗宝历二年。

1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2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敬宗宝历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