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191

助成文治名垂后世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尽股肱之力辅助太宗理政已成为太宗的左手右臂。魏徵建言行事匡正朝政失误助成贞观之治。太宗曾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并亲手解下佩刀赐予魏徵。

贞观十六年(642)七月魏徵染病卧床不起。太宗手诏慰劳并说:“不见数日朕过多矣。今欲自往恐益为劳。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魏徵不顾疾病在身又上言数事对太宗近来临朝时“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辟”的言行不一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魏徵平素为官清正生活简朴以至家无正堂。太宗下令停止营造小殿用其木材为魏徵建造正堂。建成后又根据魏徵的好尚赐给他素屏风、素被褥、几、杖等家物。1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魏徵病情恶化太宗命一中郎将住在他家中及时通报病情所赐药膳无数中使相望于道。太宗与太子两次亲临病榻看望并而许将衡山公主下嫁给他儿子叔玉。十七日魏徵病卒。时年六十四。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安葬时其妻裴氏遵照魏徵的夙愿以布车载着灵柩。太宗悲恸之极登苑西楼望丧痛哭还诏令百官送丧至郊外。并亲自撰写碑文亲笔书写。他思念魏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2太宗论定功臣魏徵得以图像于凌烟阁。他望着魏徵画像思绪万千遂吟诗曰: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3太宗对魏徵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经魂徵举荐入相的杜正伦、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诛因指摘魏徵有朋党;又扬言魏徵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终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纪念碑。1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太宗亲征高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2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魏徵是唐初卓越的政治家他刚正不阿素以有胆有识、犯颜直谏而著称辅弼唐太宗拨乱反正以成贞观之治。太宗曾说:“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3史家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移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这并非是谀美之辞。魏徵的名字与贞观之治将同垂于青史。

1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六年。

2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七年。

1 《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

2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十九年。

3 《魏郑公谏录》卷五。

第六章唐高祖第一节晋阳起兵唐高祖(566—635)是唐朝的开国君主姓李名渊。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1其后屡经迁徙至渊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赐均居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尧)2。祖父李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拜柱国大将军与宇文泰、独孤信等为著名的“八柱国家”3北周时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爵。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母独孤氏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妻子窦氏是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之女其母为北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因此李渊与隋朝上层统治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隋初李渊为千牛备身得到独孤皇后的关爱累转谯(今安徽亳县)、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大业初为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隋炀帝第二次征辽时派李渊往怀远镇(今辽宁辽中附近)负责督运。杨玄感起兵反隋又命李渊往镇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大业十一年夏炀帝巡视太原看到山西一带农民纷纷起义便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承制黜陟选补郡县文武官仍河东兵讨捕群盗”1。李渊留家河东率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打败了毋端儿部的起义军。又代樊子盖进攻绛郡起义军敬盘陀、柴保昌部。樊子盖在军焚毁村坞坑杀降人“百姓怨愤益相聚为盗”2。李渊一反樊子盖所为软硬兼施对降人往往“引置左右”于是降者“前后数万人余党散入他郡”3。大业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这年十二月任太原留守。

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全国尤其是大河南北和江淮地区的农民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猛烈地冲击着隋朝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杨玄感兵变之后隋炀帝越来越猜忌文武大臣。先后杀害了宿将鱼俱罗和董纯逼死了名将吐万绪。又以郕国公李浑名应“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杀了他一家三十二人因此使得人人自危。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使时副使夏侯端就对他说:“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并且指出炀帝“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即李浑)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④。李渊“深然其言”。及任太原留守他便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1这表明了李渊起兵的意图和策略。所以他到任以后先带兵在雀鼠谷击溃了活动于太原以南的历山飞别将甄翟儿部稳定了山西的局势。1 此据《旧唐书·高祖纪》《新唐书》作陇西成纪(甘肃静宁西南)人。历来对李唐先世的说法不一。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有考证可参考。

2 参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

3 《周书》卷十六“史臣曰”。

1 23《资治通鉴》卷一八二炀帝大业十一年。

④ 《旧唐书》卷一八七上《夏侯端传》。

1 23④5《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但在对突厥入侵的防御战中前时虽曾获胜这次派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作战却遭到失败。炀帝下令系渊而斩王仁恭。李渊对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弟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2过了不久炀帝又遣使者驰驿赦渊及仁恭使复旧职。李渊高兴地对世民说:“天其以此使促吾吾当见机而作。”于是“雄断英谟从此遂定”3。经过这次事故李渊便加了举兵反隋的活动。

李渊为人“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④。他是一个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早就授意长子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次子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建成兄弟“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心”5。当时晋阳令刘文静看到李渊“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及刘文静坐与李密联姻系狱李世民前往探视共商大计。刘文静根据当时天下大乱的形势主张“驱驾取之”。并且指出招集大军“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6。大业十三年二月鹰扬府校尉刘武周起兵马邑进据汾阳宫自称天子国号定杨。李渊乘机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募集兵员“旬日间众且一万”1。又暗中派人往蒲州召儿子建成、元吉至晋阳准备起事。副留守高君雅、王威对李渊颇怀疑惧将为不利。五月甲子李渊借口高、王二人“潜引突厥入寇”把他们杀了正式起兵。

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自为手启卑辞厚礼对始毕可汗说:“欲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惟可汗所择。”2突厥可汗复书说如李渊自为天子愿以兵马相助。六月己卯建成、元吉自河东到达晋阳裴寂等乃因建成兄弟请“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3。李渊完全照办了。西河郡不肯从命李渊使建成、世民将兵攻破郡城斩郡丞高德儒。自此李渊自称大将军署置府僚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温大雅为记室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为左右统军。自余文武官员随才授任。以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领左三统军等;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统军等各置官属。又“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④。遂定入关之计。

6 《旧唐书》卷五七《刘文静传》。

1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2 《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3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④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第二节进取关中建立大唐炀帝大业十三年(恭帝义宁元年)七月壬子李渊以四子元吉为太原留守委以后事。第二天李渊自率甲士三万誓师由晋阳出沿着汾河谷道南下河东。表面上打着“志在尊隋”1的旗号宣布尊立代王为帝。始毕派人送马千匹驻在楼烦的突厥阿史那大奈也率兵相助。渊军行至贾胡堡(今山西灵石西南)代王侑(炀帝孙)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屯霍邑(今属山西)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将骁果数万屯河东阻击渊军南下。这时正值秋雨连绵道途泥泞渊军不得前进军粮也感匮乏。外间还谣传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掩袭晋阳因刘文静出使突厥未归不知虚实。李渊召集将佐商议对策。裴寂等主张“还救根本更图后举”2。建成、世民则力主进军。他们认为:“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附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利太原宁肯近忘马邑。武周悉其此势未必同谋。”再者“今来禾菽蔽野人马无忧坐足有粮行即得众。李密恋于仓粟未遑远略;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3李渊经过慎重考虑终于作出了继续进军的决定。八月己卯雨止天晴军粮也从太原运来了李渊便率军进攻霍邑。先以轻骑挑战宋老生统兵三万由东门、南门出而迎战渊兵少却宋老生以为李渊畏惧引兵前进离城里余而阵。殷开山率步兵抵挡宋老生建成、世民绕向宋老生阵后分别屯守东门和南门断其归路。正当双方激战的时候李渊派人高呼“已斩宋老生”。宋老生部众听了阵势大乱纷纷往回逃走渊兵所向奋击打得敌军“血流蔽地僵尸相枕”④宋老生也被杀死了。李渊乘胜挥兵登城攻克霍邑。进军临汾(今山西临汾南)克绛郡(今山西新绛)直抵龙门县(今山西河津)。这时刘文静从突厥赶到同来的还有突厥大将康鞘利所带的兵士五百、马匹二千。沿河守臣也纷纷来降。李渊以书招降冯翊农民军领孙华。及渊进军壶口(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畔)孙华渡河来见渊以孙华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领冯翊太守赏赐甚厚仍使回河西接应。又遣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将步骑六千自梁山渡河以待大军。李渊自率诸军围河东屈突通婴城固守。渊见城坚不易攻取意欲引兵西往长安与将佐商议。裴寂说:“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李世民则持相反意见他说:“兵贵神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1李渊综合两种意见扬长避短决定留兵围困河东自统主力军西进。遂自壶口渡河舍于朝邑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朝邑镇西北)“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2。李渊分军两路命李建成、刘文静率王长谐等数万人屯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北)扼守潼关以备东方援敌;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数万人掠取渭水北岸之地对长安采取钳形1 2《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3 ④《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1 2《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攻势。

李渊在关中的亲属听到渊军到来的消息纷纷响应。他的女儿(柴绍之妻开国后封为平阳公主)在鄠县(今陕西户县)别墅散家财招集南山亡命得数百人。又遣家人马三宝说降邻近的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部众至数千。李渊的从弟李神通也在鄠县起兵众至数千。李渊的女婿段纶在蓝田起兵有众万余。其中平阳公主的势力最大招集诸部攻下盩厔(今陕西周至)、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始平(今陕西兴平)等县众至七万人号称“娘子军”。李世民一路西进所到之处“吏民及群盗归之如流”1。及至泾阳(今属陕西)胜兵九万与“娘子军”相会声势大张。李渊乃命建成率永丰仓精兵自新丰西进长乐宫世民回师北屯长安故城。李渊引军西行“所过离宫园苑皆罢之出宫女还其亲属”。十月辛巳渊至长安驻营春明门(长安城东面三门之一)外。合军二十余万大修战具围攻京城。十一月丙辰起攻势一时“云梯竞耸楼橦争高百道齐来千里并进”2。军头雷永吉等先登守军溃散遂克长安。李渊入城迎代王侑于东宫迁居大兴殿后。渊还居长乐宫“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3。杀隋大臣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余无所问。于是文武将佐请李渊即帝位李渊不听仍在观望和等待时机。王戌迎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甲子渊自长乐宫入长安。隋恭帝授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视事于虔化门(在大兴殿前东偏)。“诏军国机务事无大小文武设官任无贵贱宪章赏罚咸归相府”④。置丞相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纲为司录。李建成为唐国世子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元吉为齐国公。

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为宇文化及等所杀消息传到长安隋恭帝被迫让位李渊便在文武官吏一片劝进声中于五月甲子正式做了皇帝国号唐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以世子建成为皇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其余官属自相国府长史裴寂以下均进位有差。李渊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正好费了一年的时间。

1 3④《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2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第三节削平群雄统一全国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陈稜;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以上邦(今甘肃天水)为都城雄踞陇右自称秦帝的薛举当李渊攻占长安之后即令其子薛仁果(一作杲)率兵进攻扶风郡城(今陕西凤翔)被唐军打退。武德元年(618)六月薛举亲自统军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高墌(今陕西长武西北)一战唐将刘文静等以轻敌失败薛举方欲乘胜前进突然病死军中。其子仁果继位居于折墌城(今泾川东北)。李世民乘机进军高墌与秦将宗罗■相持两月有余乘仁果粮尽、将士离心之际在浅水原大败宗罗■进围折墌薛仁果穷蹙降唐。

平定薛仁果之后唐军便把锋芒指向河西的李轨。除联络吐谷浑以孤立李轨外主要用分化手段来瓦解李轨集团。武德二年五月唐高祖派安兴贵至姑臧(今甘肃武威)招抚号称凉帝的李轨轨不从。安兴贵乃与其弟安修仁引胡人动兵变颠覆了李轨的政权河西五郡并入唐的版图。

正当唐廷经营西北的时候代北的刘武周大举进攻太原唐军战败太原留守李元吉弃城逃走。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南下攻取浍州(今山西翼城)兵势直达夏县、蒲坂关中震骇。唐高祖“悉关中兵”1命李世民统领抵御。世民自龙门渡河驻军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部僵持五个月之久到武德三年四月唐军乘宋金刚军粮匮乏向北撤退的时机迅猛追击。在吕州(今山西霍县)、介休(今属山西)一带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把宋金刚打得大败。宋金刚和刘武周一起逃往突厥后来都被突厥杀死。唐军完全占领了山西地区。这样就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扫除了进兵关东的障碍。

这时关东形势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李密为的瓦岗军遭到洛阳王世充的沉重打击已经失败降唐后来又因图谋东山再起被杀。据有河北地区的窦建德击溃了由江都北上的宇文化及统率的隋军残部又渡河消灭了占据周桥(今山东定陶)的孟海公。王世充则在洛阳自称郑帝雄踞河南与河北的窦建德遥相对峙。江淮之间杜伏威在与李子通、陈稜等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这个地区。长江中游仍有萧铣割据称王。

武德三年(62o)七月李世民奉命率领大军出关进攻王世充。世民屯军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指挥各军对洛阳采取大规模的包围形势。洛阳虽有坚城利器但围困既久粮食短缺死者相属。王世充面对强敌几次派人向窦建德求援建德起初颇存观望意图坐收渔人之利。后来看到洛阳十分危急认为“郑亡则夏不能独立”1。于是乘战胜孟海公的余威在武德四年三月率兵援救洛阳。李世民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对战守的利害进行了剖析决定采取“围郑击夏”的策略。亲率精锐驰往武牢据险御敌。窦建德迫于武牢之险无法前进。留屯累月军心懈怠竟为唐军所败建德被1 《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1 《资治通鉴》卷一八八高祖武德三年。

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投降了唐军。李世民一举消灭了窦、王两大劲敌加了统一关东地区的进程。

唐廷既杀窦建德对他的旧部多加迫害并下令征召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等赴长安范愿等畏祸共推刘黑闼为起兵漳南各地纷纷响应。不到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窦建德的故地。黑闼自称汉东王仍都洺州。旧时官员“半复本位”2。武德五年初李世民再度出兵打败刘黑闼黑闼逃奔突厥。这次唐军虽然赢得了战争仍然没有赢得河北的人心。过了两个月刘黑闼在突厥骑兵的掩护下又回到河北仍然得到旧部曹湛、董康买等的支持“山东豪杰多杀长吏以应黑闼”3。旬日之间刘黑闼就完全占领了以前失去的旧境并拥兵南下“相州以北州县皆附之”④。这次唐高祖派太子建成率军攻打刘黑闼并对俘虏宽大处理以安定人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刘黑闼在被唐军打败退却途中为部将诸葛德威所执被送洺州杀害。

还在唐高祖攻克长安时就派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山南击破朱粲。自金川(今陕西安康)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余州”1。孝恭被拜信州(旋改夔州)都督。大治舟舰训练水师积极备战。武德四年九月唐以李孝恭为荆湖道总管统水6十二军进攻占据江陵(今属湖北)、自称梁帝的萧铣。铣将文士弘拒战失败萧铣出降。唐军一举平定了荆湖地区。淮南的杜伏威已于武德二年归附于唐。中原既定伏威奉诏入朝留输公祏据守。武德六年公祏“诈言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2遂举兵反唐称帝于丹阳。唐高祖命赵郡王李孝恭率诸将水6并进以讨公祏。七年三月公祏败死江南全部平定。

武德七年高开道为其部将张金树所杀金树以地降唐。同年唐将李世勣讨平徐圆朗。至此唐廷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 《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

3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o高祖武德五年。

1 《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2 《旧唐书》卷五五《辅公祏传》。

第四节玄武门之变唐高祖的皇后窦氏生有四子除第三子玄霸早夭外长子建成立为皇太子为人宽厚有干才辅助高祖处理政务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起过重要的作用。次子世民封秦王才艺不凡经常领兵出征战功卓著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与李建成之间便产生了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高祖第四子齐王元吉一直支持李建成。

还在武德二年太子詹事李纲就规劝过建成“不宜听受邪言妄生猜忌”1。指的就是对李世民的猜忌这可能是他们之间矛盾的开始。到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矛盾就更深了。刘黑闼再度起兵时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提醒建成说:“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议他去讨伐刘黑闼以图“立功”“因结山东英俊”2。建成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实践了这一建议。为了加强军事势力建成私募骁勇二千余人屯守东宫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又拉拢后宫妃嫔特别是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使之吹捧自己短毁世民。还联合元吉多次策划谋害李世民。至于李世民呢封德彝就曾指出:“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3这并非妄测之辞。在李世民的周围早就团聚一批才能出众的文官武将还有蓄养在外的勇士八百余人。他虽因赏赐李神通田庄事得罪过张婕妤但也“遍见诸妃”“有以赂遗”④。他的妻子长孙氏也在高祖和妃嫔之间“尽力弥缝”5以争取后宫的支持但收效不大。

武德六年以后李世民深感“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6矛盾更加尖锐了。七年六月唐高祖避暑仁智宫(今陕西宜君西南)建成乘居守之机私下叫庆州总管杨文干“募健儿送京师欲以为变”⑦。这事被揭后高祖大怒召建成至宫究问又令世民前往讨伐举兵反叛的杨文干并说:“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1世民很快平定了杨文干但高祖在元吉与诸妃的请求及封德彝的游说下改变主意仍令建成回京居守“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东宫和秦府的臣僚王珪、韦挺和杜淹加以流放而已。后来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酖之世民心痛吐血高祖因此对他说:“观汝兄弟终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竞。汝还行台居于洛阳自陕以东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2建成、元吉认为放走世民于己不利暗中阻挠一面派人上书谏止一面派人对高祖陈说利害高祖遂罢此议。这时建成加紧活动翦除世民的羽翼或进行收买。房玄龄、杜如晦皆以谗言被逐出秦府尉迟敬德、段志玄等成为收买的对象形势显得非常紧迫。因此长孙无忌、尉迟1 《旧唐书》卷六二《李纲传》。

2 3《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④ 《新唐书》卷七九《隐太子建成传》。

5 《旧唐书》卷五一《太穆皇后窦氏传》。

6 《贞观政要》卷五。

⑦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1 2《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3世民犹豫未决。恰在这时突厥入寇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④。率更丞王晊又向世民告密说建成将乘为元吉饯行时暗害世民并尽坑敬德等人。在这千钧一之际世民便与房玄龄等密商动政变。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后宫并说:“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高祖听了很惊讶告诉他说:“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5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伏兵玄武门杀死了建成、元吉。高祖方泛舟海池尉迟敬德戎服入见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敬德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时裴寂、陈叔达等均在高祖对裴寂等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1高祖只好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平息了这场事变。过了六天高祖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到了八月间便正式传位于太子以太上皇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高祖晚年亲见贞观时期的太平景象有一次在未央宫为高级官员举行的宴会中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使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高祖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3太宗举杯上寿道:“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重以薛举、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天慈崇宠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时和岁阜被左袵并为臣妾此岂智力皆由上禀圣算。”④高祖欢喜极了宴会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罢。贞观九年(635)五月庚子唐高祖病卒年七十葬于献陵(在今陕西三原)。

3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

5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1 2《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

3 ④《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第七章唐太宗第一节从起兵到即位唐太宗(599—649)姓李名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武功(今属陕西)别馆。李世民生长在军事贵族家庭从小就娴习武艺很会骑马射箭。他所用的箭比通常的箭要大一倍能够在百步之外“射洞门阖”1。他也喜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为人豪爽有识见“临机果断不拘小节”2具有进取向上的性格。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下诏求援。十八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隶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他向云定兴提出“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策略认为始毕可汗“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猝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3。第一次表现了李世民根据敌我力量采取对策的军事才能。十二年李渊与农民军甄翟儿在雀鼠谷作战李世民率领骑兵冲破义军的包围从而取得了胜利。开始表现出李世民善于以骑兵冲锋陷阵的英勇战斗精神。大业十三年李渊由晋阳进军关中的过程中李世民统军作战一直挥着重要的作用。唐军占领长安李渊以丞相辅政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武德元年(618)高祖即位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以击溃陇右的薛举集团的功勋拜右武侯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时刘武周侵占并州世民统军出击大破刘军收复并州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世民旋即率军东征一举消灭了河北窦建德和洛阳王世充两大劲敌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武德四年六月唐军凯旋世民“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1。高祖“以自古旧官不称殊功”2加号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五年再度东出打败窦建德余党刘黑闼于河北黑闼奔突厥加拜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这时海内渐平世民“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3。以武功见称的李世民从此也很重视文事了。

由于李世民战功卓著威胁着太子建成的地位。武德晚期双方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唐高祖虽然重视有功的次子世民但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太子建成的地位。世民深感“有功高不赏之惧”便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建成、元吉唐高祖被迫立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传位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1 《酉阳杂俎》卷一。

2 3《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1 《新唐书》卷二《太宗纪》。

2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3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第二节“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627—649)由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展文化繁荣国势极为强盛出现了历史上艳称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特别是贞观前期的主要业绩如下:第一在政治方面唐初沿用隋制而略有改革。朝廷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贞观时因太宗曾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便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号为宰相。宰相品位既高太宗常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令、侍中都是三品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任职位较低又有才能的官员担任宰相职务。这样不但有利于进用贤才而且宰相的人数多了可使互相制约避免个人专断从而加强了皇权。

三省各有分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管执行。唐太宗对三省长官要求很严他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1后来太宗又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毋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1唐太宗因此重申三省旧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己见并且署名叫做“五花判事”。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2。唐初地方行政分州、县两级设刺史和令为州、县长官。地方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休戚。唐太宗很重视地方官的人选他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3他经常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屏风上对他们治绩的好坏分别列于名下以便考察。由于马周建议朝廷不可独重内臣而轻视刺史、县令太宗宣布:“刺史朕当简择县令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素质。贞观年间各地循吏辈出如邓州刺史陈君宾“储仓充羡”通、巴二州刺史李桐客“治尚清平”沧州刺史薛大鼎、瀛州刺史郑德本、冀州刺史贾敦颐“皆有治名”河北人民称道他们为“铛脚刺史”5。因而使唐初吏治出现了“法平政成”的局面。

唐初为改变隋末苛法滥刑的局面制定《武德律》“大略以开皇为准”6而删其苛细。贞观元年太宗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本着“意在宽平”⑦的精神重加删定。贞观十一年书成定律五百条分为12 卷一曰名例1 《贞观政要》卷一。

1 《贞观政要》卷一。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三年。

3 ④《贞观政要》卷三。

5 《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铛有三脚故以为喻。

6 《唐会要》卷三九。

⑦ 《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

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贼盗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1。改革后的《贞观律》成为唐律的定本对后世封建法律起过重要影响。第二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武德末期颁行的均田制。贞观初泽州刺史长孙顺德现“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2。贞观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暴雨成灾太宗“诏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分给河南洛阳遭大水户”3。这说明当时确实给农民分配过土地。不过这种土地除没官及官地外大多为“荒闲无主之田”④。因此荒地较少的“狭乡”农民受田往往不足规定的数量所以贞观初“朝廷立议户殷之处得徙宽乡”5。贞观十一年新颁唐律规定宽乡占田违限不以违令论处。原因是“务从垦辟庶尽地利故所得虽多律不与罪”6。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村落偪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太宗因忧授田不足便“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⑦。均田制的推行使贫困的农民多少得到一些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展。

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者巡视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他告诫使者到达州县时当“遣官人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1。为了不误农时唐太宗还在法律中规定“诸非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2。以此防止非时调用民工有利于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生产。

唐太宗还很重视水利建设除朝廷设置专官以“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外各地兴修水利颇著成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中所修水利北方多渠道有如虢州弘农渠太原晋渠、栅城渠河中涑水渠、十石垆渠、马鞍坞渠冀州葛荣渠陕州利人渠瀛州长丰渠、滹沱渠沧州无棣渠等南方多塘堰如福州材塘泉州诸泉塘、永丰塘、横塘、颉洋塘、回清塘绵州折脚塘、云门堰、洛水堰资州百枝池扬州雷塘、勾城塘杭州阳陂湖等不下二十余处其他不见记载的可能更多。水利的兴修自然使“百姓获其利”。

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生产不断展。贞观初年霜旱为灾米谷踊贵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逐食外地的人民“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3。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焉”④。八年九年“频至丰1 《旧唐书》卷五o《刑法志》。

2 《旧唐书》卷五八《长孙顺德传》。

3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④ 《文献通考》卷二《田赋》。

5 《旧唐书》卷一九一《崔善为传》。

6 《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

⑦ 《册府元龟》卷一o五《惠民》。

1 《贞观政要》佚篇罗振玉校录。

2 《唐律疏议》卷十六《擅兴律》。

3 《贞观政要》卷一。

④ 《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5。这就是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

第三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尊崇儒学自称:“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1因为儒家之道是“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2而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贞观二年始以孔子为先圣在国学中设置庙堂以备祀典并下令各州县都置孔子庙。

为了培养更多通晓儒学的士人唐太宗大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立国子监下隶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种学校收教各级官僚子弟。另有弘文、崇文两馆专为皇亲国戚和大官僚子弟而设。在地方设京都学及府、州、县学但主要是州、县两级学校。这些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来说都比前代为进步。特别是专科性质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太宗的崇儒引起了对经学的重视。贞观四年他以经籍流传已久文字颇多讹谬命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少传家业尤长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据晋、宋以来经籍古本悉心校正完成了《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定本于贞观七年颁行全国。是为统一经学的第一步。不久太宗又以儒家师说多门章句繁杂命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定“五经”义疏贞观十六年书成凡18o 卷名曰《五经正义》。参与这项工作的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二十多人。书成以后由于博士马嘉运提出许多批评意见至高宗永徽四年重新裁定明令颁行。《五经正义》的编撰实现了前此未有的经学思想的统一。

唐太宗还很重视历史对政治的借鉴作用。他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因而贞观时期在史书编纂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贞观三年太宗诏修齐、周、隋、梁、陈五代史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以司其事。由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史李百药修齐史姚思廉修梁、陈史魏徵、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以房玄龄、魏徵为总监。贞观十年五代纪传修成。计《周书》5o 卷《齐书》5o 卷《梁书》56 卷《陈书》36 卷《隋书》55 卷。为与五代纪传相配合贞观十五年又命于志宁、李淳风、令狐德棻等纂修《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成书3o 卷编入《隋书》故《隋书》共85 卷。贞观二十年有诏重修《晋书》先后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监修参加编纂的有令狐德棻、李淳风、李延寿等十八人。逾二年成书凡13o 卷。以上六史均系官修那时史家李延寿又私撰《南史》8o 卷《北史》1oo 卷统称为唐初“八史”。

在修撰前代史的同时也开始修撰国史。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别置史馆于禁中专掌国史”1。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体的国史粗成3o 卷嗣后续有修撰。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要观看国史要求房玄龄“撰以闻”。“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2。从5 《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二年。

2 《旧唐书》卷一**上《儒学传序》。

1 《唐六典》卷九《史馆》。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

此除纪传体的国史外又创立了编年体的实录历朝相继纂修不辍。由此可见贞观时史学盛极一时的情况。

第三节求贤和纳谏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1。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2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现人才。贞观三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3强调宰相的职责在于举用贤才。这年夏天因天旱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条陈二十余事深切时宜。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将怎能写出这样的好奏章呢?问知是出于他的门客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留置门下省供事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韦挺等。因此史家称赞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④。

为了更好地挥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别注意了解官吏的优缺点。贞观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参加的宴会上太宗让“识鉴精通”的王珪悉加品藻。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1唐太宗深以为然。贞观十八年太宗还亲自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作了一番评论。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2就在这一年太宗与侍臣论及右卫大将军薛万徹等时说:“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万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徹非大胜则大败。”3对文武大臣才能这种深刻的了解充分表现了太宗用人的明达。

唐太宗不但明于知人而且善于纳谏。他“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他深以1 《贞观政要》卷七。

2 3《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三年。④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2 3《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

“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为鉴鼓励臣僚“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1。因此贞观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谏臣如王珪、魏徵、刘洎、褚遂良等而魏徵尤为特出。例如: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2因举尧、舜之所以明在于通达下情;秦二世、隋炀帝之所以暗在于偏信谗佞。太宗听了很满意。贞观十年太宗问侍臣:“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左仆射房玄龄认为群雄竞起战胜乃克草创为难。魏徵却说:“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与人授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敝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魏徵从现实需要出强调守成之难识见更为深远。所以唐太宗说:“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3贞观十三年魏徵看到唐太宗“近岁颇好奢纵”上疏进谏从十个方面指出太宗初期所为与近年不同。如始则体恤人民近则轻用民力;始则亲君子疏小人近则昵小人而疏君子;始则不事畋游近则畋游无度;始则谦虚若不足近则恃功骄矜;始则虽遇灾荒而民不逃怨近则百姓疲于徭役而生怨心等④无不切中时弊深得太宗的嘉奖。贞观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1贞观之世群臣之所以敢于进谏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贞观之治”的出现也是和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政治表现分不开的。

1 《贞观政要》卷二。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二年。

3 《贞观政要》卷一。

④ 《贞观政要》卷十。

1 《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

第四节统一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贞观初期边疆上存在着两个威胁力量一是北部的突厥一是西部的吐谷浑而突厥对唐的威胁尤为严重。

唐高祖起兵时为了取得突厥的支持一度对颉利可汗称臣。及统一全国后突厥不断侵扰唐境。太宗即位之初颉利可汗以为有机可乘率领重兵进逼长安。太宗亲自领兵隔渭水而阵指斥颉利背信弃义颉利无辞以对。在唐军的严加备御下颉利不敢轻进结果双方在渭桥上“刑白马设盟”2突厥被迫退兵。太宗有鉴于此决心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战斗力。每天引数百人在显德殿前教射亲自临试对射中的人赏以弓刀、布帛由此“士卒皆为精锐”3。太宗又整顿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当时共有军府六百三十四而关中置府二百六十一“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足以克敌制胜。

正当唐太宗积极准备反击突厥的时候突厥汗国由于颉利可汗“纵欲逞暴诛忠良暱奸佞”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及被统治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又加“塞北霜旱糇粮乏绝”④给唐朝出兵以有利的时机。贞观三年十一月太宗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行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徹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军十余万众分道出击突厥。次年春天李靖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出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大破颉利于定襄(治大利今内蒙清水河)。颉利北走碛口(内蒙二连浩特市西南)途经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北)。李勣先已伏兵于此又把颉利打得大败。李靖乘胜追击李勣又伏兵碛口堵住颉利逃往大漠的道路颉利可汗穷蹙被俘东突厥灭亡。原来隶属于东突厥的各族都举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军在这次反击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唐初吐谷浑虽一度与唐通好但多次侵扰兰州、凉州等地阻碍唐与西域的交通。贞观九年(635)太宗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诸军进击吐谷浑。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天峻南库库诺尔岭)击溃了吐谷浑精锐。吐谷浑王伏允逃入沙碛。唐军深入追击他们克服了高寒缺水的困难经行了上千里的无人之境其中侯君集率领的一支军队一直到达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札陵湖)。伏允在逃窜中为部下所杀其子慕容顺降唐。唐军凯旋从而解除了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平定吐谷浑之后唐太宗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高昌地处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是通向天山南北的要道。由于高昌依附西突厥阻绝西域诸国与唐通商并侵扰唐的伊州(今新疆哈密)。贞观十三年冬太宗命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军数万人进击高昌。次年八月唐军越过“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1长达二千多里的沙碛进抵高昌击破田地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迅包围高昌都城。唐军填堑攻城飞石雨下。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高昌王麹智盛被迫出降。唐军取得了高昌三州五县二十二城的地方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2 3《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三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太宗贞观十四年。

西州刺史。

贞观十八年由于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勾结突厥与唐为敌郭孝恪经过奏请亲自率兵平定焉耆。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为完成西域的统一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与契苾何力、郭孝恪等率领大军十万进攻龟兹(都城在今新疆库车)。次年冬唐军攻下龟兹都城龟兹王布失毕逃保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军围攻四十日城破生擒布失毕遂平龟兹。于是设置龟兹、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克什)四镇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统之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西部边疆从而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唐太宗除用军事力量对付敌对势力外也用和亲政策保持边疆的安定而以唐与吐蕃和亲影响最为深远。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君主。他向慕汉族文化于贞观八年遣使入贡后来又奉表求婚得到唐太宗的许可。贞观十五年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不仅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绸帛、珍宝还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带去了内地的菜种、蚕种以及各种药物和典籍也带去了大批工匠和乐队。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感到异常高兴。为了照顾文成公主的生活习惯他“别筑城郭宫室而处之”自己还改服汉人的“纨绮”1。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对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东北边疆长期占据辽东一带的高丽阻挠新罗、百济与唐朝的通使而且不时侵犯辽西杀害边民。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决定进攻高丽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水军四万分乘战舰五百艘自莱州(今山东掖县)渡海趋平壤;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趍辽东。第二年李世勣攻下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进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张亮袭取卑沙城(今辽宁金县东)曜兵鸭绿江上。唐太宗自统大军亲到辽东前线督战。唐军攻破辽东城进军安市(今辽宁海城东南)击败了高丽大将萨延寿、高惠真率领的援军延寿、惠真降唐。但安市城守甚严久攻不下。这时天气转冷粮食将尽太宗只好下令班师。

正当唐军征辽的时候漠北的薛延陀乘机侵入河套。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等分兵数路进击薛延陀将其灭亡原来服属薛延陀的诸部降唐。次年唐于铁勒诸部设置六府一州以各部酋长为都督、刺史。设燕然都护府于西受降城(今内蒙自治区五原县)东南的大单于台以统新置各府、州。还根据各部酋长的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以供往来使者的食宿。唐朝的势力已达到漠北的广大地区。

唐太宗在统一边疆的过程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他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1。因而他很注意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

唐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突厥领在长安被任为五1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五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

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1。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与汉人民表示同样的关怀。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给粮递还本贯。其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赎还”2。对汉民“没落外番投化给复十年”3。“四夷降户附以宽乡给复十年”④。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不分畛域。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如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左领军将军执失思力、右领军将军契苾何力、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即阿史那思摩)等尤为有名。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

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展。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资于戎狄杂畜被野”5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内地的盐、茶、绸缎、文具、饰品与吐蕃的马匹、药材、皮毛等的互市也十分活跃。特别是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医药、生产工具、蔬菜种子等物品以及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使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了吐蕃。在唐朝规模庞大的国学中学生多达八千余人其中有不少是西域、吐蕃、渤海等族酋长的子弟。在吐鲁番等地还曾现《论语》、《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等书的残片。这都说明唐文化对边疆地区的深刻影响。同时西域的贵族、僧侣、乐工、画师等大量进入内地带来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绘画艺术。高昌葡萄酒的酿造法和海马葡萄纹的铜镜也传入内地并被普遍采用。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展的经济和文化。

1 《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

2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3 《唐律疏议》卷四《名例》。

④ 《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5 《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八年。

第五节太宗晚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诗句对唐太宗来说不太适合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贤君。但他晚年的行事也确实不如早年的兢兢业业谦虚谨慎。这样就引起人们对他前后期政治的不同观感。贞观前期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遂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曾经自鸣得意地说:“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已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1这种自满情绪使唐太宗在政治上产生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贞观十一年魏徵上疏说:“贞观之初侧身励行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顷年则“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这是说纳谏不如以前了。魏徵又说“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顷年以来意渐深刻。虽开三面之网而察见渊中之鱼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2这是说用法不如以前了。就在这一年马周也上疏说:“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誌。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咸有怨言以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故也。”这是说徭役比以前繁重了繁重到“道路相继兄去弟还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3这表现在哪里呢?先是营建宫殿。从贞观八年太宗断然不顾群议修复洛阳宫后接连在洛阳修飞山宫在汝州修襄城宫在长安修翠微宫在宜君修玉华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次是对边疆的用兵不戢贞观末年西取龟兹东击高丽。为准备再次征辽大量征江南、剑南民工造船既役民力复征“船庸”因此“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④。激起了雅(四川雅安)、邛(四川邛崃)、眉(四川眉山)三州僚人的反抗。

贞观后期唐廷还出现了废立太子之争。太子承乾放荡不羁不近正士不听规谏甚至纠集党羽密谋为变终于贞观十七年谋泄被废。太宗原想立魏王泰取代承乾但遭到魏徵等人的反对。承乾被废后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推戴下太宗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立晋王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太宗少娴骑射驰骋疆场长习文事优游翰墨身体本来很好。但早年曾患气疾累年不愈。在征辽的归途中得过癰疾。贞观二十一年又得风疾。由于疾病缠身就在这年前后已“饵金石”1。所谓金石大概就是丹药。次年有个印度方士那罗迩娑婆“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1 《贞观政要》卷十。

2 《贞观政要》卷五。

3 《贞观政要》卷六。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但是“药成服竟无效”2。实际上太宗服食此药不但无效而且是中毒暴亡。高宗时的郝处俊和宪宗时的李藩都谈到这件事李藩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3因为他时代较后忌讳较少所以说得很坦率。唐太宗卒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时年五十二。葬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九嵕山)。

唐太宗论其私德虽有不足但他作为一个历史的巨人则光照简册。他少娴军事能征善战。自晋阳起兵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轻扫刘黑闼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基础。即位以后他吸取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和隋末农民战争的深刻教训励精图治明于知人善于纳谏厘改政治制度展社会经济提倡学术文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贞观之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展。他既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罕有的英明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 《旧唐书》卷一九八《天竺传》。

3 《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

第八章长孙无忌房玄龄第一节长孙无忌戚里右族秦王腹心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出自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祖父长孙兕仕北周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平原公。父长孙晟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忌从小爱好读书因而“该博文史”1通达颖悟富有谋略。其妹十三岁“嫔于太宗”即唐太宗文德皇后。隋义宁元年(617)七月李渊起兵太原向长安进。九月渡过黄河进入朝邑(今陕西大荔东)长春宫长孙无忌即前来进见。李渊见他有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从此长孙无忌常随从李世民征战成为他的心腹人物。后因功擢任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秦王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时屡建大功位望隆重从而威胁着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于是他们兄弟之间围绕着储位暗中角逐并逐渐表面化了。武德九年(626)太子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欲乘机调出秦王府精兵猛将并与齐王元吉谋杀秦王。长孙无忌见形势十分危急极力劝说秦王先下手为强杀掉太子。他说:“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哉?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于草泽不得居王左右。”1六月三日秦王命长孙无忌等将房玄龄、杜如晦召入王府共商对策。经过筹划后决定先制人。六月四日凌晨长孙无忌等随秦王伏兵于玄武门。当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早朝路经此门时动了突然袭击成功地杀死了太子与齐王。事变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无忌任太子左庶子。

贞观佐命元勋唐太宗即位后无忌迁升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再迁任吏部尚书。唐太宗论定佐命功臣以无忌为第一等大功又进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无忌身为佐命元勋又为皇后兄长受到唐太宗的特殊礼遇并得以经常出入太宗卧室。很快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开始执掌朝政。

这一年东突厥内乱不少大臣上言欲乘机攻灭突厥。唐太宗感到:突厥君臣昏乱不出兵则坐失了良机;出兵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他犹豫不定一时难以决断便召问宰相。萧瑀以为“兼弱攻昧击之为善”。而无忌却主张:“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他主张休养生息反对穷兵黩武显然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因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赞同。

唐太宗非常亲重长孙无忌。贞观二年(628)在南郊祭祀完毕即命长孙无忌与司空裴寂同乘金辂。裴寂推辞太宗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1于是三人同乘而归。

有人上表说长孙无忌权宠太盛对长孙无忌深信不疑的唐太宗手持奏表1 《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1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传》。

1 《旧唐书》卷五七《裴寂传》。

对他说:“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并转而对群臣说:“朕子幼无忌于我有大功视之犹子也。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2尽管太宗对他毫无嫌疑而无忌却自惧盈满请求辞职长孙皇后也屡次劝说。太宗不得已遂解除了他的左仆射之职授任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十月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位居三公。无忌再三推辞太宗总是不允。他又让高士廉上奏说:“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太宗仍然不答应并说任官必择才行若无才行即是至亲也不虚授任用无忌是取其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太宗诏令回报他说:“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由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赡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

唐太宗追思创业之艰难及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力于是作《威凤赋》赐与他。太宗在赋中把无忌比喻成一只威凤“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闭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以颂扬其功。

长孙无忌认为治理好国家在于君臣同心同德孜孜于治。贞观十一年(637)春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曾谈及隋朝的灭亡。无忌奏说:“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深以为然当即表示说:“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1这年六月唐太宗以为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分封了诸王之后又要分封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长孙无忌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遂与房玄龄联名上《请罢功臣袭封表》以规谏太宗。他们的上表先陈述了历史上的变迁时代变了不应墨守成规。他说:“臣闻质文迭变皇王之迹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缅维三代习俗靡常爰制五等随时作教。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迨夫两汉用矫前违置守颁条蠲除曩弊。无益之文覃及万方不易之礼有逾千载。”接着又分析了世袭刺史的弊病指出了四不可:一是“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二是或“器识庸陋”或“情缘右戚”搞世袭是“重裂山河愈彰滥赏”;三是“孩童嗣联义乖师佥之方”他们专擅地方就可能“上干天宪彝典既有常科下扰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挂刑网自取夷灭”;四是“求贤分政古称良守寄在共理”。如行世袭“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1。上表极陈世袭刺史于国、于民、于功臣之弊剖析事理颇深。太宗见了上表又现功臣多不愿世牧外州遂停止了分封功臣的做法。显而易见无忌等反对分封世袭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防止分裂割据形势的出现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贞观十六年(642)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翌年唐太宗于凌烟阁为2 《新唐书》卷一o五《长孙无忌传》。

1 《贞观政要》卷十。

1 《文苑英华》卷六o七《请罢功臣袭封表》。

功臣图像他身居二十四功臣之。

就在这年四月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又有夺宗之心。有的大臣也赞成立魏王为太子太宗一时尚举棋不定。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大臣支持立晋王李治。当太宗表示要立晋王时无忌当即表示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询问他朝臣对立晋王的意见如何时他又果断地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陛下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在无忌等人的大力赞助下晋王李治终于被立为太子。同时他也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以辅佐太子。

事后不久唐太宗感到太子仁厚懦弱似不尽称心如意。他又感到吴王李恪英明果断类似太宗本人想改立吴王为太子。当太宗向长孙无忌说明了这一意思后他马上劝谏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诫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惟陛下审思之。”2太宗只好放弃了这一念头。

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也许是念舅甥之情无忌是极力拥戴李治为太子的。之后他又不时称道太子的功德。贞观十八年(644)苑西监穆裕不知因什么激怒了唐太宗太宗大雷霆命令于朝堂上将穆裕斩。皇太子见此情景马上犯颜规谏最后使太宗息了怒。无忌便乘机称赞说:“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1。从此以后唐太宗不再有更立太子的想法了。

长孙无忌位高权重但他对朝廷的失误很少犯颜直谏唐太宗对此似不太满意。一天太宗曾对无忌说:“朕闻主贤则臣直人苦不自知公宜面论攻朕得失。”他听后却回答说:“陛下武功文德跨绝古今号施令事皆利物。《孝经》云:‘将顺其美’。臣顺之不暇实不见陛下有所愆失。”太宗不喜欢他的阿谀之辞当面批评他说:“朕冀闻己过公乃妄相谀悦。朕今面谈公等得失以为鉴诫。言之者可以无过闻之者可以自改。”于是看着无忌说:“善避嫌疑应对敏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太宗对无忌的评论既有褒扬也带有批评之意。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出兵讨伐高丽。起初高丽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太宗不欲诉诸武力长孙无忌也说:“高丽无一介告难宜赐书安慰之隐其患抚其存彼当听命。”2可是高丽又与百济联兵进攻与唐朝关系密切的新罗又不听唐朝的一再警告于是太宗决定亲自东征高丽令长孙无忌代理侍中职务。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患了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际将长孙无忌召入含风殿。君臣相遇三十余年一旦离去感到不胜悲痛。太宗摸着他的面颊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过了几天太宗又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善辅导之!”又转而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他还嘱托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1可见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生前最宠信的大臣。

2 《册府元龟》卷三二七《宰辅部》。

1 《贞观政要》卷二。

2 《新唐书》卷二o二《高丽传》。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忠信获罪无名受戮唐高宗即位后进封长孙无忌为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无忌坚决辞去知尚书省事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65o—655)无忌为顾命大臣位在百官之又兼为元舅倍受高宗尊宠和倚重。洛阳人李弘泰曾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诏令立时处斩。无忌与褚遂良悉心辅政以天下安危为己任高宗也很尊重二人拱手以听“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2。

永徽二年(651)由长孙无忌监修国史。唐高宗曾广开献书之路以从中现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是上疏虽多却都没有价值不足采用心中不太高兴。无忌劝高宗说:“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

永徽三年(652)驸马都尉薛万徹遭贬后不满遂与房遗爱、司徒荆王李元景谋反。事情败露后长孙无忌奉命审理此案查清了罪状高宗诏令将遗爱、万徹等斩赐李元景及公主自尽。吴王李恪名望高素为无忌所忌恨也因房遗爱诬与同谋而冤死。江夏王李道宗平时与无忌、褚遂良不和因与房遗爱有来往而受株连被流放于岭南。

尽管唐高宗在处理军国政事时非常尊重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但在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却固执己见并由此导致君臣关系由疏远而至最终破裂从而决定了长孙无忌晚年的不幸遭遇。

大约在永徽二年武则天由感业寺再次入宫。早在贞观年间身为才人的武则天以她的妩媚打动了太子李治的心扉据说两人关系暧昧。这次武则天入宫后很快拜为昭仪倍受高宗的宠爱王皇后、萧淑妃也因而相继失宠于是册立武昭仪为皇后的问题很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尽管高宗一心一意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但却遭到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唐高宗心里明白废立皇后一事能否得到朝臣的赞许关键在于打通长孙无忌这一关节于是他与武昭仪带着重礼亲自到无忌家里拜访。在酒酣耳热之际高宗当面封无忌宠妃所生三子为五品朝散大夫还赠送了十车金银珠宝与缯帛之物。之后高宗流露了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意思。尽管无忌接受了厚礼与封赏但却“对以他语竟不顺旨”。高宗与武昭仪无计可施只得怏怏而归。此后武昭仪还让生母杨氏出面到无忌府上“屡有祈请”1均遭到拒绝。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相劝也遭到长孙无忌的严厉斥责。

尽管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执拗不从但在李勣、许敬宗等朝臣的支持下高宗仍然废掉了王皇后并册立武昭仪为皇后。在这场废立皇后的政争中支持者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加官晋爵飞黄腾达而反对者褚遂良、韩瑗等宰相相继被贬出京城。长孙无忌虽然以他那特殊身份未遭贬斥但也是势单力薄特别是面对着过去曾被他极力反对的武则天皇后心里更有几分不安。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

武皇后对长孙无忌怨恨不已。她刚被立为皇后尚能克制自己时间久了地位稳固了就开始了对长孙无忌的严厉报复。于是便让新擢任中书令的许敬宗乘隙陷害他。显庆四年(659)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搞朋党诏令许敬宗审理。许敬宗审讯急迫韦季方自杀未遂许敬宗则乘机诬奏韦季方“欲与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今事觉故自杀”1。由于废立皇后问题舅甥之间的政治冲突他已渐渐失去了高宗往日的尊宠。但高宗似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只对许敬宗耸人听闻的诬奏感到惊讶和疑惑。于是自叹“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许敬宗又摇唇鼓舌煞有介事地说:“房遗爱乳臭儿与女子谋反岂能成事?且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无忌知事露即为急计攘袂一呼啸命同恶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准法破家。”素以仁厚见称的唐高宗仍半信半疑不肯下手命许敬宗再加审查。第二天许敬宗上奏诡称昨晚韦季方已承认与长孙无忌共同谋反还编造了谋反的口实极力敦促高宗以法收捕。许敬宗见高宗怕留下杀舅父的恶名迟迟下不了决心又例举了汉文帝杀其舅父薄昭至今天下仍称为“明主”一事以消除其疑虑还进一步说:“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无忌今人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1唐高宗被许敬宗这些危言耸听弄得昏头昏脑在他的一再劝说下竟不召见长孙无忌仅凭许敬宗的一面之辞即下诏剥夺他的官爵、封邑流放于黔州(今四川彭水)并兵立即遣送。他的家族也受株连从弟渝州刺史长孙智仁族弟长孙恩儿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族子驸马都尉长孙铨、长孙祥等也诛贬相继。或许高宗仍念舅甥之情或念他有拥戴之功特准许按一品标准供给饮食。

这年七月唐高宗又命司空李勣、中书令许敬宗等五名宰相再次审理长孙无忌一案许敬宗命大理正袁公瑜到黔州再鞫无忌谋反罪状。他一到黔州则逼迫无忌投绳自杀身死并籍没其家2。身为三朝元老重臣的长孙无忌竟因执意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遭许敬宗诬构而被无辜地杀害了。

长孙无忌对唐皇朝建有功勋又因死非其罪到了上元元年(674)九月一时醒悟的唐高宗特颁下诏令追复他的官爵并以他的曾孙长孙异袭爵为赵公;并准许归丧陪葬昭陵。长孙无忌的冤案至此才得以昭雪。

该博经史制律定礼长孙无忌不仅是唐初佐命元勋而且在文化典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虽然出身于鲜卑族但由于他爱好读书该博经史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因此他对中国古代的律法、礼仪、史学比较精通在为唐代制定律法、礼仪及修史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先在唐律的修定上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唐武德年间唐高祖命裴寂等撰定的《武德律》大略以隋《开皇律》为准。唐太宗即位后命长孙1 《资治通鉴》卷二oo高宗显庆四年。

1 《资治通鉴》卷二oo高宗显庆四年。

2 《新唐书》卷一o五《长孙无忌传》。

无忌、房玄龄等“复定旧令议绞刑之属五十皆免死而断右趾”1。唐高宗即位后再次命长孙无忌与李勣等人撰定律令格式。律、令、格、式是唐代律令的四种形式。据《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长孙无忌参加撰定的律令有:与中书令房玄龄等人撰定了贞观《式》3o 卷凡律五百条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格七百条。与司空李勣撰定永徽《留本司行格》18 卷是“以尚书省诸曹为目其常务留本司者”。又删定《散颁格》7 卷。《散颁格》是颁行天下的律令。特别是由长孙无忌主持撰定的《唐律疏议》。据史籍载:“(永徽)三年诏曰:‘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准凭宜广召解律人条义疏奏闻仍使中书门下监定。’于是太尉赵国公无忌..参撰律疏成三十卷。明年十月奏之颁于天下。”2《唐律疏议》最初编撰的目的是为律文提供“定疏”它对五百零二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诠解和疏释并以问答形式辨异析疑大大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同时由于该书又是官修诏颁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所以它不仅是唐律的注释书也同样具有法律效能成为唐代国家的重要法典。在撰定《唐律疏议》时长孙无忌强调刑法的轻重、宽猛要适宜他曾在《进律疏表》中指出:“轻重之失序则系之以存亡;宽猛乖方则阶之以得丧。泣辜慎罚文命所以会昌;斫胫剖心独夫可荡覆。”他认识到严刑峻法并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因此他“崇宽简以弘风树仁惠以裁化”1。这比隋皇朝残暴的法制统治思想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长孙无忌熟谙儒家的礼仪。贞观十一年(637)由他与房玄龄主持撰成《大唐仪礼》1oo 卷其中《吉礼》6o 篇《宾礼》4 篇《军礼》2o 篇《嘉礼》42 篇《凶礼》6 篇《国恤》5 篇总13o 篇。显庆三年(658)他又主持撰定《永徽五礼》13o 卷削掉了《国恤》定著299 篇。2时时处处以礼仪行事。在他辅政期间对违背或不符合礼仪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永徽二年(651)以唐太宗配明堂而礼司却以高祖配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长孙无忌与礼官议论此事以为“自三代以来历汉、魏、晋、宋无父子同配于明堂者”3。遂上表建议遵照礼仪行事。高宗依从了他的奏议乃以高祖配于圆丘太宗配于明堂。显庆元年(656)九月他鉴于武德年间所撰《衣服令》规定天子祭祀天地“服大裘冕无旒”一事认为自周以来俱用衮冕按《周礼》“衮与大裘事乃有异”不合礼仪“请遵历代实诸祭并用衮冕”。他还认为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按照礼仪要着素服。而如今“令乃云白帢礼令乖舛须归一涂”因此奏请改用素服“以会礼文”1。高宗都一一依从了他的奏议。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正如史家所评论的那样:“无忌戚里右族英冠1 《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

2 《册府元龟》卷六一二。

1 《唐律疏议》附录《进律疏表》。

2 《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

3 《新唐书》卷十三《礼乐志》三。

1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始终不逾。”22 《旧唐书》卷六五“史臣曰”。

第二节房玄龄秦府十年房玄龄(579—648)字乔松3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祖父房熊任州主簿。父房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

玄龄少年时就很聪敏又喜欢读书因而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他曾随父亲到了长安当时天下太平无事人们都以为隋祚久长而善于见微而知著的房玄龄却看出了将乱的征兆悄悄地对他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1房彦谦虽然不让玄龄明说此事但心里却也同意他的见解。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仅十八岁的房玄龄即由本州举进士授任羽骑尉并于秘书省担任校雠。这时素以知人见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见了他的举止言谈便对裴矩说:“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2后来补为隰城(今山西汾阳)尉因地近太原受汉王杨谅谋反事件的牵连被贬职后转任上郡(今陕西富平)。

隋末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农民反隋浪涛汹涌澎湃隋皇朝在风雨中飘摇。这时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隋义宁元年(617)李渊挥师进据京师长安秦王李世民出兵渭北他走马投身于世民麾下。两人一见如故即授任渭北行军记室参军。从此便随从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他很快成为秦王府的心腹及决策人物。

房玄龄喜遇知己之主他对李世民更是“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他尤其注意招揽人才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3。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④。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因此一些猛将谋士纷纷辐辏于秦王府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李世民曾颇为感慨地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邓)禹也。”1房玄龄在秦王府近十年先被授任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又以本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又加授文学馆学士。他常主典管记遇有军书表奏他总是“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玄龄的杰出才干也博得了唐高祖的赞许他曾极口称赞房玄龄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3 房玄龄名字诸史书记载歧异今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碑参见《容斋随笔》卷十二《房玄龄名字》条。

1 《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2 《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3 《贞观政要》卷二。

④ 《旧唐书》卷六九《张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