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4971

在经济方面的“惟新”政策酝酿了两年之久方始出台。大德十一年九月武宗曾下诏立尚书省以脱虎脱、教化、法忽鲁丁立省政俾其自举官属并铸尚书省印。因为遭到御史台的反对这项诏令似乎没有实施。拖了一年多自大德六年以来一直在急上涨的物价仍无止息迹象至元钞贬值展到很难收拾的地步。武宗这才决心专任尚书省整顿财用时在至大二年(13o9)八月。最初由中书右丞相乞台普济兼任尚书右丞相不久又擢升脱虎脱出任此职与三宝奴、乐实等人一起受信用之专主持财政改革。至大二年九月诏行“至大银钞”以新币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按官方原定的兑换价格以至元钞二贯准花银入库价一两、赤金入库价一钱;因此新币的行实际上是通过由政府明令宣布至元钞贬值一倍半的方法把通货膨胀的患害转嫁到私人用户身上。新钞行用后面额一贯的中统钞只抵至大银钞一两的二十五分之一名实严重不符因此颁行至大银钞同时废中统钞限一百日内赴库倒换。至大银钞的面额有以文、十文、百文、两计者共十三等1。以文为单位的通货作为小额辅币在民间日用品的零售方面使用甚为广泛但厘钞因为流通过于频繁最易昏烂既不便于民印刷和行也不经济。大概就是出于这些原因三年正月元廷又决定行用铜钱行“至大通宝”其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并以历代铜钱与至大钱相参行用。在币制改革的敏感时期以行用信誉稳定的金属辅币来平抑小额零售商业领域内物价的过份波动应当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经济措施。

自从至元二十年由朱清、张瑄创通漕粮北运的海路以后七八年之内从江南海运到北方的漕粮就由不到十万石剧增至一百五十万石。大德后期海运粮更达到一百七八十万石。至大二年尚书省理财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把海运粮数量再次大幅度提高。二年运出二百四十六万石至者二百三十八万石;三年运出二百九十二万石至者二百七十一万石。海漕的运输成本比6运节省十之七八比之河漕也节省十之五六1。海漕粮主要来源于南方官田岁入(部分出自分赐给诸王贵戚的赏田由政府以钞“酬值”)。对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面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币制改革对社会生的冲击。

尚书省其他的理财政策包括增加盐引价格(每引增至大银钞四两按至元钞计每引比元贞年间增加七贯);开酒禁立酒课提举司;增加江南6 张养浩:《上时政书》《归田类稿》卷二。

1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改造至大银钞自二两至二厘定为十三等”。据此其面额等次应为一两、二两;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二厘、三厘、五厘。1 “河漕视6运之费省什三四;海道视6运之费省十七八”。见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三四《漕挽之宜》下。

富户高收入税;凡收入五万石粮食以上者每石输二升于官;追征各地逋欠钱粮;拘收外任官职田改颁禄米以“拘田之米”补京畿米粟不足2。这些做法与至元时期尚书省的举措颇为相似却不如那时偏激。

尚书省臣执政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开辟财源以增加国入。这一点与儒家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注重节流的观点正好相悖。儒臣们主张兴利不如除弊;“利源不可启以其一启而不可复塞也”1。因此他们从尚书省初建就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批评和阻挠这些理财措施的实行。

至大四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年三十一岁。爱育黎拔力八达以武宗册立的储君身份入主朝政罢尚书省。至大“惟新”政治全面推行不到一年半便遭到废止。

成宗、武宗两代元朝统治大体上是在忽必烈时期奠定的汉法、蒙古法和回回法三种成份微妙平衡的基本格局下实现的。当时和后世的儒臣文人忌恶武宗信任的敛财之臣断言忽必烈的祖制在至大年间“稍有变更”。实际上武宗的尚书省几乎是照搬了至元年间尚书省的各种措施执行时还温和得多所以武宗的“惟新”其实还是力图在不改动前代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去缓和逐渐加剧的社会和经济危机。武宗以后元代诸帝中除了泰定帝以外差不多都留下了翰墨手迹2。证明他们的汉文化素养与漠北四汗和世祖、成宗、武宗相比都要高得多。因此正是从爱育黎拔力八达开始元代政治中进一步汉化的趋势明显增强它最初似乎表现出可能冲破前代体系格局中汉、蒙、回回法的原有平衡从而使制度一新的迹象;但随着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演变为一系列粉饰文治的行动。中元历史的下一个阶段就是遵循着这样的线索展的。

2 至大时对外任官改颁禄米的标准远低于各品秩的官员原来获得的职田租额并且阻断了他们对职田租户的额外勒索。这一措施因损害了大部分官僚的切身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见沈仁国:《元代的俸禄制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2-13 辑合刊本1989—199o 年。

1 许有壬:《谨正堂记》《至正集》卷三六。

2 据《经世大典·叙录·御书》真金尝有临帖字迹“藏之东观以示子孙。迨夫仁宗皇帝、英宗皇帝时有宸翰宠赐群臣。传至钦天德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按指文宗)则辞章之粹、书法之圣度越前代帝王矣”。顺帝书法亦精详下文。参见《元文类》卷四一。

第八章从变通祖述到粉饰文治第一节皇庆延祐间汉法的再推行及其波折“崇文右儒”

由于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奋清宫”、“文参定策”的功迹元武宗在即位的翌月朔旦即立之为皇太子面授金宝又遣太尉丞相塔思不花持节授予玉册并约定“自是兄弟叔侄世世相承”1。以后武宗渐萌改储之心。至大三年武宗身体不适委托三宝奴召集亲信议更改储副事宜。三宝奴以叔侄相授难以凭信为理由主张重立海山长子和世■为储君。这时早已受答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拉拢的康里脱脱慨然以“三宫协和”为己任竭力反对违背前约遂罢议。次年正月武宗死。爱育黎拔力八达终于熬过四年潜龙蛰居的艰难时日顺利继位是为仁宗。

仁宗长年生活在汉地。从十岁左右起就与海山一起在著名的师儒李孟辅导下学习儒学。海山镇北以后李孟更成为仁宗早年朝夕不离的导师。大德年间起跟随仁宗的其他侍臣除汉人儒士如陈颢、王结等人外还有很多是色目、蒙古人。但他们大多数也都对汉文化和儒学有较多的了解和同情。仁宗被册立为皇太子以后新入东宫的侍巨大多数是汉人当时已以文名为天下知的姚燧亦以七十岁高龄起为太子宾客。在这种崇文右儒的风气激荡下仁宗的汉文化素养应明显地高于在他之前的元代诸帝。书法至少从两宋以来就被视为中原皇帝最重要的修养之一仁宗有“御书除官制”传世似是最早掌握了书法技艺的元朝皇帝。1作为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与武宗完全不同的君主主持朝政伊始仁宗即将武宗的施政方针完全否定。武宗死后两天他就下令罢尚书省“百司庶政悉归中书”(《元史·文宗纪一》)。又过了四天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诛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尚书省主要官员五人。尚书省的理财措施大多被汉儒看作是“回回法”。因此汉人对诛杀西域人三宝奴最感痛快。当时人作诗志喜有“受尽君恩弄尽权富倾御府贵熏天”“富1 阎复:《皇太子册文》《元文类》卷十;《元史》卷一三八《康里脱脱传》。1 袁桷:《仁庙御书除官序》《清容居士集》卷十七。按当时人的看法“帝王德业虽不系乎书然寸心之微众欲攻之。不惑声色则荒游畋。万机之暇诚绝众欲。深宫静己寓意于书。心正笔正出治之源于是乎清矣”。足见书法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万乘之君正心诚意所必需的一种基本修养。见许有壬;《恭题伯颜奎章阁记赐本》《至正集》卷七一。据传南宋第二帝孝宗以书法优秀才被高宗选为帝位继承人。是知将书法看成培养帝德的基本训练在当时是何等流行的观点。贵转头成鬼扑奸谀到死带奴颜”等句其矛头都针对着三宝奴2。三月仁宗正式即位。即位诏中宣布:“除枢密院、御史台、徽政院、宣政院各依旧制其余诸衙门及近侍人等敢有擅自奏启中书政务者以违制论”;“至元三十年已后诸衙门改升韧设并多余员数非世祖皇帝之制者从省台分拣减并降罢”1。翌月又下诏废至大银钞和至大铜钱恢复中统钞的行和使用。至此武宗以“惟新”为核心的全部措置几乎在两三个月内被扫荡干净。仁宗初执国政确实取得了“风动天下”的表面效果2。

自从忽必烈之后元朝诸帝的政治率以遵行世祖成宪为标榜。被仁宗斥为“辄意变更”祖制的至大年间钞币改革在实行当初也曾被说成是“乃循旧典”的行动。仁宗对武宗朝政的批评集中在变易至元、大德之政这一点上。实际上尽管武宗时期选法混乱、机构膨胀干扰了官僚政治的有效运转和正常机能但在其他方面它并没有触动忽必烈遗规的基本格局。真正在一些更带有根本性的方面企图改变忽必烈汉、蒙、回回法相参用的统治体制的倒是仁宗自己。不过这些作法深合儒臣和一部分汉化较深的蒙古、色目官僚们的心意所以不但不受谴责且多被美化成为“兴滞补阙”的创设。前期汉法的再推行仁宗前期汉法的再推行主要围绕两个侧重点开展。一是力图抑制诸王贵戚们基于草原分封制而获得的权益进一步加强皇权;二是想用儒术澄清吏治强化中原式官僚政治的运作程序。至大四年冬诏罢诸王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令所隶千户鞠问。皇庆二年(1313)四月废除诸王份地达鲁花赤由封主自辟的旧制以流官任之;诸王位下所辟降为副达鲁花赤。有鉴于武宗以镇北亲王的军权夺取帝位仁宗遂命驸马丑汉出总北军加封为安远王;对居庸关的军事守备亦显著加强。这些措施应当含有暗中防范业已镇北多年的晋王势力坐大的用心。至于澄清吏治的关键环节则是严禁近侍干政整顿选法登用儒士。至大四年七月诏谕省臣:“朕前戒近臣毋辄以文记传旨中书。自今敢有犯者不须奏闻直捕其人付刑部究治。”(《元史·文宗纪一》)延祐元年(1314)六月敕内侍自今只授中官不畀文阶。十月又敕由吏入仕者晋官止于从七品。也就在这一年元朝举行了实行科举制度后的第一次乡试。与他之前诸帝相比仁宗用儒抑吏的倾向可以说是至为鲜明。

自从十三世纪三十年代元朝灭金迄于仁宗复科科举取士制度在中原2 刘壎:《三宝奴伏诛》《水云村泯稿》卷五;尹廷高:《三宝奴丞相故宅》《玉井樵唱》卷中。1 刘敏中:《皇庆改元岁奏议》《中庵集》卷十五。按姚燧所撰仁宗即位诏载《元文类》卷九其文稍异于《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所载。惟二者均未录诏书所附条画。因此上引条款仅见于刘敏中奏议。2 《元史》卷一七六《刘正传》。

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河北、山东从十三世纪初即因被蒙古攻占而未行科举);江淮以南自宋亡以后废科亦已三十余年。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即所谓“方今出宰大蕃、入为天子左右大臣者皆世胄焉”1;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中土之才跻是者十**”2。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中原传统的封建官僚体制向来靠儒学培植根基。“世胄”中除了少数几家汉人世侯的后人外大多数是蒙古、色目人;而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1。所以随着政纪日渐废弛拔擢儒士以补“季劳用人”的积弊在汉人儒生乃至部分汉化的蒙古、色目官员中间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话题。仁宗个人的文化背景使他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影响。所以他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元史·仁宗纪一》)至大四年七月诏“勿限资级”拔擢儒生任国学、翰林、秘书、太常及儒学提举等文职“虽白身亦用之”。皇庆二年十一月以行科举诏颁布天下。每三年开试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道。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暨诸部”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古赋诏诰章表、时务策论三门。“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古赋诏诰章表以著其文章之华藻;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2。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对于改变当时的官僚构成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对整个社会都生震动性的效果。尤其是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因此在他们的感觉中延祐复科“如阳春布获阴崖冰谷荄粒无不翘达”3。科举考试一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判卷标准也推动了理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普及。

在整顿吏治方面的另一项努力是编纂有关国家政制法程的各部类单行法总成一书。元朝行政立法长期根据因时立制、临事制宜的原则用条格、断例等形式个别颁布。各级政府机构均置“格例簿”“遇事有难决则搜寻旧例;或中无所载则比拟施行”1。随日积月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颁的格例越来越多于是出现新旧相悖、冗杂重出的现象致使行政紊乱极大地增加了官吏任情玩法、用谲行私的便利。仁宗时始对现行格例加以类集折衷、整理增删以期统一法制。延祐三年夏书成分“制诏”、1 刘岳申:《送吴澄赴国子祭酒序》《申斋集》卷一。

2 陶安:《送马师鲁引》《陶学士集》卷十五。

1 杨维桢:《送范致道序》《东维子文集》卷五。

2 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师山集》卷三。

3 徐明善:《送汪子中序》《芳谷集》卷二。

1 孛术鲁翀:《大元通制序》《元文类》卷三六。同卷有马祖常《风宪宏纲序》。此书所载系御史台“训辞”。或以为是即成书于延祐三年的《大元通制》前身 此误。

“条格”、“断例”、“别类”四部分。是书编成后又命朝臣审定虽然终仁宗之世未及颁行但它却为英宗朝颁布天下的《大元通制》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后期的政治弊端皇庆、延祐之初汉法的再推行从一开始就处在答己太后集团的掣肘之下。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铁木迭儿武宗初任宣徽使时就与答己关系非同寻常。至大元年铁木迭儿被外调江西、云南。后来他擅自“离职赴阙”偷偷回到了答己身边最后以皇太后旨“得贷罪还职”。武宗一死答己趁仁宗尚未即位从兴圣宫降懿旨抢先召铁木迭儿回京并用为中书右丞相。这年春天答己以“内降旨除官千余人”“徽政、宣徽用人率多罪废之流”(《元史·仁宗纪一》)。太后这种纵情私欲、浊乱朝政的行为用儒家学说关于端坐宫闱、“母仪天下”的规范来衡量相差实在太多。她与仁宗所信任的儒臣之间的潜在对立毫无疑问是存在的。

仁宗对答己母后的态度颇有微妙之处。他对答己肆行威福心中肯定怀有不满。延祐元年敕内侍只授中官很大程度上当针对内降旨除授而。皇庆二年初太后起用的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以病去职”。是年十二月以归葬父母规避铁木迭儿的李孟还朝仁宗立即以中书平章政事之职复授之。事隔不到半年铁木迭儿复为相李孟即行乞退。延祐元年末李孟虽仍拜为中书平章但似乎只是为了以中书执政地位主持策试进士的科举考试自此以衰病不任事。仁宗出于无奈又起用御史中丞萧拜住为中书右丞寻升平章政事期以牵制铁木迭儿1。中书省内这种变动不居的人事更替曲折地反映出帝、后之间对官僚中枢的暗中争夺。

汉族文人多把仁宗对答己的曲意退让奉承为“孝养顺承惟恐不至”称赞他“视虞舜而不愧”2。但是除了仁宗个性的孝顺以外促成帝后之间妥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实际是他一意改变叔侄相继的先约要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私心。延祐二年十一月仁宗迭经犹疑之后终于下决心采取行动遂封武宗长子和世■为周王;次年三月又置周王常侍府命随周王道经陕西、四川之云南就藩。和世■到陛前入辞赖伯铁木儿向仁宗力谏方得“留燕饯而后行。道途委积百尔所须皆为之豫备”3。和世■行至陕西遂利用关中驻军动兵变分军攻潼关、河中府。已而以内部不和退兵;1 《元史》卷二o五《铁木迭儿传》;卷一七五《李孟传》。皇庆二年正月铁木迭儿从中书去职据黄溍《伯帖木儿家传》是传主向太后叩头力陈的结果。见《黄金华集》卷四三。2 苏天爵:《高昉神道碑》《滋溪文稿》卷十一;许有壬:《庆云赋》《至正集》卷一。3 黄溍:《伯帖木儿家传》《黄金华集》卷四三o。

和世■“盘桓屯难草行露宿”狼狈西奔到金山投靠察合台后王1。在遣周王出京的同年年底仁宗便迫不及待地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并于次年闰正月诏告天下。汉文记载都将仁宗胁迫和世■离京就藩、改立己子为皇太子的行为归咎于答己集团或云“兴圣诸臣定谋禁中”或云“丞相铁木迭而欲固位取宠乃议立英宗(按即仁宗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无论如何仁宗改储的意图亟须母后的赞同而且事实上也获得了答己太后这一方的支持。他为此不可能不付出某些代价。差不多与此同时在河南、江南等地实施的“经理法”由于蔡五九起事而宣告失败。这一挫折也促使他在政治上趋于消极转而向后党妥协。

延祐经理本来是仁宗推行改革的重要经济措施之一是要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来甄别隐占考较田粮。延祐元年冬遣张驴等人分道经理江浙、江西、河南三省田粮“诏江南东、西道及浙西道民先自实土田”2。由于当时各地吏治**“郡县并缘以厉民”因此“经理考核多失其实”3。奉行过当的结果“自实土田”演变为括田的暴政有些地方甚至撤毁民庐“夷墓扬骨”以虚张顷亩。延祐经理的惨烈于“赣为甚宁都又甚”④。二年四月蔡五九在宁都州起兵反元进围州城烧四关转攻福建;至九月方在江浙、江西两省元军合剿下失败。由于怨言腾沸仁宗被迫下诏凡在三省经理中查出的漏隐田土免征租税三年。五年又下诏罢河南新括民田依旧例输税。江西部分地区后来亦因民众反抗而免征新税。尽管这次经理所确定的土田亩积在很多地方还是被登入籍册作为后来的征税依据但延祐经理在当时人们印象中仍是仁宗在位期间的一项重大劣政。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元仁宗即位之初那种一新政治的锐气到延祐二、三年间逐渐悄然退失。他本是一个好酒之徒1又颇为迷信2。这时他的个性更在内心矛盾的浸逼下变得乖戾多疑。哈剌乞台氏人回会“尝朝仁宗皇帝别殿。见近臣疾[趋?]出公徐入玉色殊不怡。左右无一存者公退拱立。上默然以手命公辟户。久之复手命阖户。又久之命公取某物敬奉以前。公出左右入。翌日平章萧拜住入朝。上若曰:‘朕端居深念忧形于色左右望走。然回会色不变。彼望走者皆内愧于心者也。回会自信1 许有壬:《晋宁忠襄王碑序》《至正集》卷三四。

2 李存:《送李总管序》《俟庵集》卷十六。

3 危素:《余姚州经界图记》《危太朴文续集》卷一;黄溍:《倪渊墓志铭》《黄金华集》卷三二。④ 刘岳申:《孙正臣墓志铭》《申斋集》卷九。

1 仁宗在东宫为皇太子时萧■曾上《酒诰》。“盖当时近习多侍上燕饮故公以是训陈之”。见苏天爵:《萧■墓志铭》《滋溪文稿》卷八。

2 “延祐间都城有禁不许倒提鸡犯者有罪。盖因仁皇之乙酉景命也”。按仁宗生于酉年属鸡故有是禁。见杨瑀:《山居新话》。

无愧朕亦信之。’”3仁宗对近臣的猜忌或不实但他所谓“端居深念忧形于色”确实是自内心的自言。在这种心态下原先颁定的一些措施甚至有收回的。延祐四年六月敕诸王、驸马、功臣分地仍旧制自辟达鲁花赤。诸王的滥封滥赏又逐渐开始。延祐五年礼部奉旨铸三公等印竟达二十六颗。早在延祐三年编定的制诏格例汇集延宕多年不克颁行也反映了仁宗后期政府工作效能的疲软。

在帝后矛盾缓和的同时省台冲突又显得激烈起来。延祐四年六月内外监察御史四十余人以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为参劾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受上都民张弼贿赂六万贯强使上都留守贺胜释其殴人至死罪行并盗视国史、占夺晋王田产、受伊利汗合儿班答使人钞十四万贯等事。仁宗闻奏震怒于宫廷“击碎太师印散诸左右”1。铁木迭儿惧走匿太后近侍家中有司无法捕拿。仁宗为此不乐者数日。此案最后以铁木迭儿罢相了结。但是铁木迭儿居家未逾年又起为太子太师。可见最高统治层内部一旦互相妥协以台臣为代表的朝廷舆情即使再有声势亦不能真正匡救时弊。仁宗晚年倦于政事关心硕德八剌的顺利继统甚乎其他一切。早在仁宗即位之初已为硕德八剌置四宿卫。延祐六年六月以至大年间隶于仁宗的东宫卫军左卫率府(后改中翊府又改御临亲军、羽林亲军)万人隶皇太子硕德八剌。甫逾月又以由者连怯耶儿(译言黄羊川)万户府等军人组编的右卫率府(延祐五年建)隶东宫。八月、十月复以授皇太子玉册、郊祀诏天下。应是在此前后仁宗甚至向近臣放出空气说:“朕闻前代皆有太上皇之号。今皇太子且长可居大位。朕欲为太上皇与若等游观西山以终天年不亦善乎!”2这些异乎寻常的举动表明仁宗迫切地希望硕德八剌能平稳地继承帝位甚至想在自己生前就看到这一天。

延祐七年正月仁宗死年三十六岁。硕德八剌在皇祖母答己的扶持下继承皇位。少年气盛的英宗在太皇太后和她的幸臣铁木迭儿死后力图一伸平生抱负厉行新政终因果于刑戮使朝内外保守势力普遍产生怨惧心理遂招致权臣弑宫的历史悲剧。

第二节至治新政和南坡之变至治新政元英宗自出生以后便一直在他父亲仁宗的身边长大。他所接受的儒3 刘岳申:《回会墓志铭》《申斋集》卷八。此时萧拜住已为平章政事故当为延祐三年六月以后的事情。

1 危素:《月鲁帖木而行状》《危太朴文续集》卷七。

2 危素:《月鲁帖木而行状》《危太朴文续集》卷七。

家的说教相比较而言算是很充分的所以颇思大有为于天下。但他又是元代唯一的一个在临朝执政前未经过任何困厄磨砺的皇帝。他要实现自己的志向主观条件并不很有利客观上的阻力和障碍也相当大。仁宗一死答己太后便以太皇太后之尊制出中宫把被罢了相的铁木迭儿重新调入中书省出任右丞相。铁木迭儿复相后“睚眦必报”对从前弹劾过他的人肆行威福予以打击1。英宗本人缺乏象忽必烈和仁宗那样的既有声望又足可信赖的潜邸侍臣班子这时候差不多处于孤立无援、“孑然宫中”的境地2。所能托付者一个是与他同样迂阔而不谙世故的年轻宰相拜住另一个则是暗藏祸心的妻舅铁失3。至治新政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场即使没有铁失弑宫的突事件其结局也是可以想象的。

自延祐七年正月仁宗去世直到至治二年(1322)秋从元朝中央政府的政令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个不同政治派别的施政倾向及其互相冲突。仁宗死后第三天英宗尚在“素服寝于地日歠一粥”的居丧期间答己便故伎重演抢先命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翌月铁木迭儿即与内朝相为表里夺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所受秦国公印命四川拘捕行省平章赵世延到京并以违太后旨之罪杀前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中书省平章萧拜住。与此同时与答己集团关系密切的黑驴、木八刺、赵世荣等人则相继从外省调入中书任职。这样仁宗时期曾与答己和铁木迭儿相对抗的汉法派中坚分子在英宗即位之前就遭到了答己的清洗幸免于祸的汉人儒士也在淫威慑逼之下箝口摇手不敢再多出议论。答己还想进一步扩大清洗的范围通过徽政院使向英宗“请更朝官”。英宗显然不满太皇太后的作为回答说:“此岂除官时耶?且先帝旧臣岂宜轻动。俟予即位议于宗亲、元老贤者任之邪者黜之可也。”(《元史·英宗纪一》)

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帝位于大都。此后在有关朝廷中枢机构的人事安排问题上帝、后双方长期争持不下。铁木迭儿以赵世延尝劾其奸诬以不敬下狱请杀之并究省台诸臣。英宗不允私下对近臣说:“顷铁木迭儿必欲置赵世延于死地。朕素闻其忠良故每奏不纳。”(《元史·英宗纪一》)铁木迭儿又以和市织币薄恶请免右丞高昉英宗还是不允。时而仍有后党得逞的迹象。最早揭张弼案的上都留守贺胜即于英宗继位以后两个月被后党乘隙奏准以“便服迎诏”罪弃市。英宗的态度有时也很强硬。贺胜坐弃市的同月有告岭北平章阿散(原中书左丞相)、新任中书平章黑驴、徽政使失列门等谋废立英宗不待鞠状命悉诛之。他估计此案很可能与答己有关所以急忙将案犯诛杀了事一则除去太皇太后的几名心1 苏天爵:《马祖常墓志铭》《滋溪文稿》卷九。

2 许有壬:《纠锁南疏》《至正集》卷七六。

3 许有壬在泰定朝所上《恶党论罪》中称铁失“妹为君配已正位次先帝待之 情过骨肉”。见《至正集》卷七六;屠寄:《蒙兀儿史记》卷十九《可八剌传》 卷一五三《氏族表》。腹二则也阻止了案犯旁牵蔓引致使帝、后矛盾进一步表面化。

尽管有后党的在在牵制英宗登基之后还是急切地希望有所动作求收效以逞快一时。他下诏由吏入官秩止从七品恢复了仁宗时曾经公布但又很快收回的规定;命京师势家与民均役;课回回散居郡县者户岁输包银二两;罢僧、工、伶滥爵及建寺豢兽之费禁僧人驰驿;禁献珠宝;此外还有一大批官僚机构被压低品秩有的干脆被撤罢;为了增加收入又增两淮、荆湖、江南东西道田赋斗加二升。但是这些措置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不是没有问题的。据《元史》本纪延祐七年六月“罢徽政院”。半个多月之后又有罢章庆司、延福司、群牧监的记录。章庆等司都是徽政院所属司署。如果撤销徽政院的前令能够顺利实施就不会再下诏罢章庆等司。这第二次诏令是否落实也有疑问。据《元史·百官志五》章庆司、群牧监与徽政院的其他许多所属机构一样是在答己死去的次年(至治三年)才撤销的。看来英宗的诏旨有一些在京城之内都不克实行。关于罢建寺之费等规定更被他本人热衷营造的行为所破坏。延祐七年十一月诏“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别视孔子庙有加”。这应是在全国范围修建帝师寺的开始1。这一时期的其他营建项目也不少甚至已到“民劳役巨”的地步2。至治二年(1323)**月权臣铁木迭儿和太皇太后答己相继死去。英宗感受到的政治压力顿时减轻他推进新政的决心也大为加强。十月英宗擢升木华黎后人拜住为中书右丞相虚左丞相之位而不拜以示对拜住信任之专;次年五月又以铁失独署御史大夫事与专任拜住用意相同。这时两人还已分别兼领左、右钦察卫和宗仁卫事以及左、右阿卫和中翊卫事。军政权力的高度集中也隐约反映出英宗身边堪受信用的人似乎不是很多。自十月以后英宗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1.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和士人张珪、王结、王约、吴险等人都被召擢。“士大夫遭迸弃者咸以所长收叙;文学之士则待以不次之除”。为召起虞集朝廷遣使赴蜀未遇;求之江西又不见;时虞集方省墓吴中使至乃受命趋朝1。可见当时朝廷起用儒臣心情之迫切。2.推行“津助赋役法”即在各地确定一部分田亩“使应役之人更掌之收其岁入以助役费官不得与”。在苏湖地区“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此处所谓“入官”仅指在各义上被征用为官田实际上助役田多被分配到承当差役的各人户归他们经营(自种或招佃)以1 据吴澄:《抚州路帝师殿碑》“仁宗皇帝命天下各省各路起立帝师寺以示褒崇。今上嗣服再颁特旨。圣心眷注俾加隆于文庙不与其余不急造作同”。则此命初颁似在仁宗时。见《吴文正公集》卷二六。但元代大量记载表明各地奉朝命建帝师殿、寺乃在英宗时。参见柳贯:《温州新建帝师殿碑》《柳待制集》卷九刘鹗:《重修帝师殿记》《惟实集》卷二。

2 吴师道:《至治四御史诗成宪甫廉使征赋》《吴正传集》卷十。

1 黄溍:《拜住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四;《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其收入作为当役补贴2。3.至治三年正月诏令朝臣听读审议仁宗时编纂的累朝格例并将延祐二年以来新颁格例类集增补入内。二月遂定名《大元通制》颁行天下所收断例、条格、诏赦、制令凡二千五百三十九条。是书条格和断例部分的篇目和编排分别依照金《泰和律令》和《泰和律义》。《大元通制》中的许多条款在形式上虽然属于临事制宜的个别指令或纪录公文但它们作为单行法对处理类似事务具有普遍的法律效能。因此《大元通志》是具有法典性质和权威的官方政书对于统一元朝的政制法程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体现了元廷通过颁布法典来加强它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正统形象的用心。4.清算太后集团遗毒澄清吏治。至治二年十一月答己死后甫两月英宗再次出“罢世祖以后冗置官”的诏令。翌日即罢去徽政院。按徽政院原是侍奉皇太后的机构答己死后撤罢徽政院本来理属当然但在当时情况下减罢“徽政院断事官、江淮财赋之属六十余署”(元史·张珪传》)这一行动难免带有雷厉风行、倾其巢穴的政治色彩。与此同时拜住把原先受铁木迭儿压制而未加追究的“诳取官币”案重新提出来遂诛杀当时尚在世的铁木迭儿之子八里吉思以及刘夔、囊加台仆铁木迭儿父祖碑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他的另一个儿子锁南也被黜职。

所谓诳取官币案的缘起是浙民吴机(一作吴机孙)以贿交权贵谓宋高宗吴皇后为其族祖姑有旧赐汤沐田在浙西愿以献朝。司徒刘夔上其事又与铁木迭儿、铁失等相串通奏赐官币十二万五千锭偿其直却暗中瓜分了这笔巨款。朝廷命官“驰驿至浙西疆其田则皆编户恒产连数十万户。户有田皆当夺入官浙西大骇”1。这件事经本道廉访司闻台被铁木迭儿、铁失等阻挠不上闻。一两年之后台臣复鞠之遂以田归原主刘夔、八里吉思等坐死余者论罪有差惟铁失以亲联天家而获特赦1。但他从此疑惧日甚终于在半年后手弑英宗于南坡行帐。

南坡事变英宗对铁失的宠信似乎并未因他涉及诳取官币案而马上改变。以铁失独署御史大夫事就表在事后两个多月的至治三年五月。但是到六月形势突然生了变化。由于拜住等人将铁木迭儿的“过恶”反复陈奏英宗对这个死去已近一年的权臣的憎恶竟急剧加深而不能自抑。他的怒火开始2 《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卷一八五《干文传传》。郑元祐论元末助役田说: “二十年间田贸易主屡迁而役悉仍旧殊为民病”。助役田被当役户作为私产变卖表明“津助赋役法”确曾在各地推行。见《元童遗爱碑》《侨吴集》卷十一。惟碑文说征助役因比例为“亩什抽一”似不可信。1 刘基:《宋文瓒政绩记》《诚意伯文集》卷六。

1 《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按八里吉思之名见黄溍《拜住神道碑》《元史· 拜住传》作八剌吉思。《元史·英宗本纪》写作宣政院传八思吉思此名中前一个“思”当为“里”之讹。泄到被视为铁木迭儿“奸党”的那些朝臣包括先已宣布赦免不究的铁**上。此时恰逢英宗在上都夜寐不宁。“惧诛者”于是唆使番僧建言作佛事禳灾希冀作佛事而获得大赦。但拜住却声色俱厉地责备番僧:“尔等不过图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邪?”铁失等人把拜住的话理解为英宗又要惩治“有罪”的暗示。“闻之益惧乃生异谋”(《元史·拜住传》)。八月英宗在从上都南还途中驻跸南坡。铁失以所领阿卫兵为外应先杀拜住又入行幄刺杀英宗。自答己死后重新推行的至治新政不到一年复遭中止。从表面上看来南坡之变完全是一次难以事先预料的突**件。但它的生又与英宗的个人性格以及当时的蒙古—回回贵族与汉法派之间的斗争形势具有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虽然汉族文人经常喜欢按照儒家观念将元英宗的形象理想化英宗的个人性格却绝非如此单纯。或许恰恰是由于长期受太皇太后的压抑他似乎比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都热衷于表现天子的威严。史称“英宗临朝威严若神;廷臣懔懔畏惧”1;又称当时“禁卫周密非元勋贵戚不得入见”2。但是在“威严若神”的虚名下处处受制于答己反过来更增加了英宗的心理挫折结果只好迁怒于臣下。因此英宗朝“大臣动遭谴责”3与以前诸朝讲求“惟和”对臣下宽纵有余的政风完全不同。另一种泄的方法是酗酒酗酒又往往以乘醉杀人收场。时人记载一个被冤杀的艺人史骡儿云:“至治间蒙上幸。上使酒纵威福无敢谏者。一日御紫檀殿饮命骡弦而歌之。骡以‘殿前欢’曲应制有‘酒神仙’之句。怒叱左右杀之。后问骡不在。悔曰:‘骡以酒讽我也。’”④英宗曾为宪台谏修寿安山佛寺而杀观音保、锁咬儿哈的迷失杖窜成珪、李谦亨引起轰动朝野的“四御史”之狱。这可能也是在狂怒不可自制的情形下做出来的事情。延祐七年七月“回回太医进药曰打里牙给钞十五万贯”;十二月“修秘密佛事于延春阁”(《元史·英宗纪一》)。按打里牙为波斯语taryak 的音写译言鸦片;元末宫廷曾流行男女双修、恣情房中的“秘密佛法”英宗朝修“秘密佛事”似乎表明藏传佛教的这一套教理当时业已传入元廷。那末英宗这种狂暴多变的习性是否与他可能服用鸦片或者纵情声色的放荡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英宗这种个性使他难以在自己身边聚集起真正积极维护新政的政治势力同时却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自己的政敌一边。答己、铁木迭儿死后他不但没有利用时机示以宽恕争取缓解与太后集团党羽的关系而后再伺机各个击破反而自以为对立面已经瓦解因此继续对他们任情用法。铁失敢以臣子弑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看出了蒙古诸王勋贵已经对英宗产生普遍1 苏天爵:《董守简墓志铭》《滋溪文稿》卷十二。

2 黄溍:《拔实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

3 黄溍:《答失蛮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四。

④ 王逢:《史骡儿引》《梧溪集》卷四。

的怨忿。南坡之变生时“宗戚之中能自拔逆党、尽忠朝廷者惟有买奴”。这条材料生动地说明英宗当时已经何等孤立1。因此即使他不死于南坡至治新政又能推行到何种程度也是容乐观的。

1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元史·英宗纪》有两年未提到朝廷对诸王颁岁赐之事。如果这不是因疏忽而失载则是英宗对待宗亲勋戚刻薄寡恩的又一例证。

第三节晋邸继统与两都之战晋邸继统自从忽必烈建国以后元朝虽然一直没有放弃“王政”(即宗王出镇制)与“省政”(即行中书省制)并用的制度但是由于国家行政职能现在主要是通过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来实现的蒙古诸王对日常行政事务的干预毕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过当大汗去世需要选举和拥戴新汗的时候他们仍然拥有不可忽视的传统权力特别是在先帝没有按汉制册立皇太子时就更是如此。仁宗和英宗父子在位十余年与接近权力中心的蒙古诸王中大部分人的关系都已相当疏远。当铁失与他们秘密串联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同意在英宗之后拥戴真金长子甘麻剌的次子、镇守漠北四大斡耳朵的嗣王也孙铁木儿作为新君。至治四年六七月间铁失决计以孤注一掷的刺杀行动来中止英宗对他的追究和诛罚遂遣急使至土剌河行营将谋逆计划密告晋王和他的亲信倒剌沙并相约“事成推大王为皇帝”。也孙铁木儿立即囚禁来使遣人往上都告变;未至南坡之变生。不久诸王按梯不花、前太师月赤察儿(曾佐甘麻剌镇边)之子淇阳王也先帖木儿奉皇帝玺绶至漠北。九月也孙铁木儿在“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的情形下于克鲁伦河畔即大汗位后人多以泰定帝称之。帝位异常顺利地从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系转到他的长子甘剌麻系既是因为晋邸具有“宗盟之长”的地位并且重兵在握而且也因为倾向于蒙古本位文化的“迤南诸王大臣”对于仁宗和英宗以牺牲他们的既得利益来推行汉法的政策深为不满。除此以外也孙铁木儿个人历武、仁、英三朝“不谋异心不图位次依本分与国家出气力行来”(《元史·泰定帝一》)所以在蒙古贵族中的口碑应当也比较好。

也孙铁木儿对南坡之变的直接参与者采取了相当策略的作法。与即位诏一同公布的大赦宣布十恶中除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不赦外其余如谋反、大逆、奴婢杀主等罪概赦不问1。被赦的罪行中包括儒家最为不容的谋反、大逆和最为蒙古人所见恶的奴婢杀主。这些罪名历来与杀祖父母、父母等一样“自世祖皇帝时分不拣那个赦里不曾放来”2。泰定帝的诏赦别出心裁显然意在宽慰铁失等人。因为当时乘舆尚在数千里外“各贼雄据两都或握兵权或操省印或在宪台布满要地号令百姓”因此“故以宽恩而释其疑使恶逆之徒有以自安不至狂肆”1。最初表的1 许有壬:《正始十事》《至正集》卷七七。

2 《元典章》卷三《圣政·霈恩宥》引至大四年三月十七日中书省奏议。该年正月初五元廷因武宗不豫实行大赦曾宣布连十恶罪一起赦宥。仁宗即位之后中书省以上引奏文入闻遂下制收回成命重新宣布十恶不在赦免之列。

1 许有壬:《正始十事》《至正集》卷七七。

中枢官员中即包括谋害英宗的主犯也先铁木儿(任中书右丞相)、铁失(知枢密院事)等。十月在行帐诛也先铁木儿、铁失弟锁南、英宗宿卫士秃满等以原左丞相、晋邸旧臣旭迈杰为右丞相并遣他先行南下主持政务。这时候铁失还在大都以执国命的重臣自居与泰定帝派来的使节一起以新帝即位告祭太庙。据云在仪式进行过程中“阴风北来殿上灯烛皆灭良久方息。盖摄祭官铁失、也先帖木儿、赤斤帖木儿等皆弑君之元恶也”2。旭迈杰等到达大都后又按泰定帝已颁旨诛杀铁失、赤斤铁木儿等人并戮其子孙籍其家产。十一月中泰定帝由北边抵达大都。这时逆臣中的恶差不多已都诛杀。对其他案犯大概原来都有从宽之意。比如铁木迭儿次子锁南因“亲与谋逆”断杖决。但是制命甫下“物议喧腾”最后也被定为死罪同时处死的还不止他一人3。不过这次事件牵涉到的人太多泰定帝抱定的宗旨是“逆党胁从者众何可尽诛”(《元史·张珪传》)。尤其是对于与谋的诸王最后都以流远处置一个没有杀。

也孙铁木儿是在元朝最高统治集团刚经历了一次大变故之后的困难形势下君临天下的。仁、英两朝汉法的再推行打破了世祖制定的汉法、蒙古和回回法兼而用之的平衡格局由此引起各种政治势力的不满。泰定年间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年代。西北连年雨雹、地震其影响达于荆湖北部地区东南从浙东到苏北沿岸不断生海溢华北则时而雨雹山崩时而旱蝗。也孙铁木儿先立年号曰泰定末年改元致和表明他的政策重心是要用惟和来求稳定。

为了弥平内部疮痍在即位之初他就将英宗朝被流徙远地及遣还原籍的“诸王官属”二十四人调回京师前朝被冤杀和流远的御史台官亦多被昭雪存者召还录用已死者追加赠封。被远徙的诸王也都获赦还部。宗王图帖睦尔(即日后的文宗)、阿木哥分别从海南和大同召还京师;同时他又将自己的外侄女八不沙送往西北作和世■(即日后的明宗)之妃。辽王脱脱在英宗末年矫旨擅杀宗亲不花即里等百余人;台丞奏请治罪但最终被泰定帝宽宥受厚赐后放还辽东。这个时期出镇内地的宗王也比前朝增加如以买奴为宣静王镇益都以宽彻不花为威顺王镇湖广以阔阔不花为靖安王镇陕西等。按时人理解“王皇子视封建置行中书省、廉访司视中国”1宗王出镇被视为一种分封建藩的制度形式在内地扩大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以损害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为代价而增加诸王的权益。

在财政方面泰定帝仍用世祖成法用回回人理财。尽管汉族儒臣对“时相多西域人”颇为反感2但是他们毕竟在灾变连年的情况下大体维持了经2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贼臣摄祭》。按也先铁木儿已在漠北被泰定帝处决 未与大都告庙事。3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许有壬:《纠锁南状》《至正集》卷七六。1 刘岳申:《云南中庆路儒学新制礼器记》《申斋集》卷六。

2 苏天爵:《孛术鲁翀神道碑》《滋溪文稿》卷八。

济的稳定。这时继续采用南粮北运的办法来平抑京畿物价稳定民间市场。泰定三年海运粮总数达三百三十七万石实到三百三十五万石是为元代抵京海运粮的最高纪录1。

自延祐三年以往元政府一直通过压低钞币行额来抽紧银根控制物价上涨。延祐六年、七年大概是因为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突然增加钞币行额来弥补收支亏负结果引起又一次通货膨胀。这次涨风一直延续到英宗末年。泰定朝继续实行显著减少印钞数的措施结果物价逐渐跌落到延祐六、七年以前的水平有些物品甚至还低于腾贵前的价格水平。为增加政府收入这时还实行入粟拜官的制度。盐引的官定价格仁宗初年涨到一百五十两钞一引泰定二年居然又下跌到钞一百二十五两到四年后的天历年间才恢复旧价。旧史家评定泰定年间是“天下无事”的“治平”时期从经济方面来说是很允当的。

在竭力平息蒙古、色目人怨情的同时泰定帝实际上也敏锐地意识到儒臣和一般汉族民众的感情态度对于增加或削弱王朝政府的合法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汉人儒臣对元英宗及其丞相拜住的追思和仰慕乃是当时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张养浩这样描写他回忆起英宗“御容”时的心情:“封章曾拜殿廷间凛凛丰仪肃九关。回桥山泪成血逢君不忍问龙颜。”2泰定帝作为一个具有更多的蒙古文化个人背景的君主要在这样的气氛当中取得朝中汉人的拥护是很不容易的。尽管他不太听得进汉人儒臣的各种建言但在表面上对他们仍相当尊重。张珪有病诏常见免拜跪并赐小车得乘至殿门下。英宗留下的旧臣王约等人泰定间仍以“三老”受到尊礼奉诏商议中书省事。自世祖以来太庙岁仅一祀;英宗复古制一岁四祭。时太常院臣请裁择泰定帝说:“祭祀盛事也。朕何敢简其礼命仍四祭。”不过庙祀仪式十分繁琐复杂尤其是夏、秋两祭英宗时尚沿用原先为孟冬卜日大祭而设计制作的法服“被服夹衣外降拜跪往往暑气蒸郁流汗沾濡”。泰定帝不肯学元英宗亲祀宣称“朕遵世祖旧制其命大臣摄之”1。科举取士这时也遭到主政大臣的反对“惴惴几坠”但泰定帝终于还是保留了被汉人看重为“国家文治正在于此”的这项制度2。由名儒向皇帝进讲帝王之道的作法则在泰定元年展成正式的经筵制度“始以省、1 天历二年运粮352 万石惟至者仅334 万石不及本年度到京粮数。

2 张养浩:《赠李秘监至治间画御容》《归田类稿》卷二o。

1 《元史》卷二九、三o《泰定帝纪》一、二。柳贯:《请添造单罗法服状》《柳待制集》卷七。按柳贯所记为摄礼仪的状况。天子新祀当亦如此。

2 据许有壬:《送冯照磨序》此事生在泰定帝即位当年。《元史》卷一七二《曹元用传》提到宰执有停科举庙享、只存冬祭之仪系于泰定二年记事后。但这段文字似乎也可理解为是对泰定二年前有关史事的追述。

台、翰林通儒之臣知经筵事而设其属焉”3。以吴澄、邓文原、虞集、王结等名士担任进讲官执经以从。

然而虚崇儒臣的措施即便是表面文章也仍然是很有限的。“当国得君”的大臣多是与汉文化隔膜颇深的蒙古、色目人“日趋禁中固宠苟安兼旬不至中堂”。泰定间省台冲突又一次趋于尖锐。中书参政杨廷玉以赃墨败御史台奉旨收捕之。左丞相倒剌沙诬以“罔上”欲置台臣于重辟以泄私憾。张起岩三上奏章抗辩“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中书省甚至以“星悖地震”奏准大赦宣布要重新擢用“自英庙至今为宪台夺官者”④。这个时期的省台冲突依然曲折地反映着蒙古回回势力与汉法派之间的斗争。与他们在仁宗和英宗时期高涨的情绪相比汉人儒臣在泰定一朝始终怀有难以言状的受挫感大多数人的政治态度都相当消极。

两都之战真正对泰定帝具有吸引力的一项中原王朝制度是册立皇太子制。泰定元年三月泰定帝在册封皇后八不罕氏同时立年幼的长子阿剌吉八为皇太子并命朝臣摄祭太庙以告。致和元年(泰定五年二月诏下改当年为致和元年)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半个月后阿剌吉八便以储君名义与皇太后联名降旨谕安百姓。他的正式登基似乎只剩下一个时间问题。但到八月初燕铁木儿抢先在大都动政变两都之间争夺帝位的斗争很快演变为遍及北部中国的内战。

燕铁木儿是元武宗漠北旧部中最受宠信的武将床兀儿之子。武宗夺得帝位之后床兀儿继续在岭北带兵燕铁木儿则以宿卫身份随驾南下。仁宗朝燕铁木儿袭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到泰定朝更兼佥枢密院事。这时候仁、英宗两朝大受削弱的武宗旧人的子女中渐生用世之志者绝不仅燕铁木儿一人。虞集提到哈剌拔都儿说其先人在武宗朝当政之日哈剌拔都儿“兄弟尚幼。及其长也慨先世之遭逢伤事变之不易思愤忠鲠以报国家未尝一日忘也”1。他们所谓“报国家”实际上就是抱着“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的观念2要把帝位夺还海山系。致和元年泰定帝以染疾罢猎不久即赴上都度夏。这时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不仅直接掌握着左卫亲军以及由其同族统率的钦察卫侍卫亲军而且身居“总环卫事”的要职有权调度拱卫京畿的其他宿卫部队。他与随驾北巡的同党相约一旦泰定帝去世就在上都和大都同时行动用政变方式迎立武宗后人即位。泰定帝死后上都3 许有壬:《赦赐经筵题名碑》《至正集》卷四四。

④ 《元史》卷一八二《张起岩传》、《宋本传》。

1 虞集:《跋哈剌拔都儿充奎章阁捧案官制》《道园学古录》卷十。

2 语见《元史》卷三一《明宗纪》。

局面迅被拥立皇太子的倒剌沙控制燕铁木儿同党在上都难的计划没有实现1。但在大都政变行动按原计划顺利实施。

八月四日黎明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忽必烈子奥鲁赤后人)集大都百官于兴圣宫兵皆露刃。燕铁木儿号于众曰:“武皇有圣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归心大统所在当迎立之不从者死。”乃手缚平章乌伯都剌等数人众皆溃散。于是燕铁木儿与阿剌忒纳失里入守内庭宣言遣使迎武宗太子入京封府库拘百司印分处腹心调宿卫军严守皇宫和京畿诸要害;燕铁木儿自居禁中夜则更迁无定所。未几又命人分别诈称图帖睦尔及和世■的赴都使臣扬言两太子已先后启程“旦夕即至”。大都形势基本被他左右“中外乃安”2。

泰定帝病死时武宗长子和世■仍羁留在察合台后王封地。虽然燕铁木儿“宣言已遣使北迎帝”但他是否真心希望和世■入居帝位实际上很难说。他曾紧急任命过一批宿卫军官以待调遣。“既受命未知所谢注目而立乃指使南向拜众皆愕然始知有定向矣”3。可见从一开始燕铁木儿便属意于武宗次子、这时刚移藩江陵的怀王图帖睦尔。政变当日奉命南迎图帖睦儿的明理董阿等人虽然迟至八月中旬方至江陵但先行的报讯急使八月六日已驰驿到达图帖睦尔处。十四日亦即明理董阿等人抵江陵次日图帖睦儿立刻从藩府北上经河南汴梁由伯颜扈从于二十七日赶到大都。差不多与图帖睦儿抵京同时上都方面兵分四路实施对大都的军事行动。梁王王禅、诸王失剌、诸王也帖木儿分别领军直逼居庸关、古北口和辽东迁民镇(今山海关);湘宁王八剌失里等则绕道山西再向东回攻紫荆口同时可能还带有与拥护上都的陕西军队互相接应的意图;辽王脱脱、左丞相倒剌沙等人仍留守上都。这种对拱卫大都的长城诸关隘实施同时突破、然后从四面包围大都的战略确实严重地威胁着防守兵力十分有限的大都集团。但是把兵力分散在长城一线东西千余里的上都军队如果各自为战互相间缺少配合和精确呼应那么也很容易被集中相对优势的大都军各个击破从而使全线攻势陷于瓦解。

燕铁木儿似乎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除了分出一部分兵力把守长城各关以外他把最能作战的主力集中在自己的直接指挥之下采用迅转移奔袭的方式往返转战于最需要增援的那些战略要地。九月初大都主力先出师居庸关击败关外的王禅迫使他稍事后退。三日辽东军破迁民镇后由东向西挺进。燕铁木儿立即从居庸关星夜赶赴三河、蓟州(今北京市蓟县)一线进行拦截。王禅见大都军主力东去又整军来攻于十六日破居庸关。燕1 上都难稍晚于大都事未果行而谋先泄。倒剌沙杀诸王秃满、宗正札鲁忽赤阔阔赤等十八人制止了一场未遂政变。

2 《元史》卷三一《明宗纪》;卷一三八《燕铁木儿传》。

3 《元史》卷一三八《燕铁木儿传》。

铁木儿闻讯遂留脱脱木儿屯蓟州堵击辽东军自率主力西返。二十日他与王禅先头部队遭遇于榆河流域遂为争夺横跨榆河的红桥生激烈的交战王禅部退至榆林河北。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凌晨两军在红桥北面的白浮之野(在今河北昌平东北)日夜激战王禅指挥失当连续两夜被燕铁木儿用计惊扰在黑暗中自相攻斗又遭到燕铁木儿的掩杀终于全军溃败。居庸关方面的战事平息。

二十六日上都兵破古北口。燕铁木儿立即乘白浮决胜之威倍道兼行在白浮山以东百余里的石槽堵截由古北口西南行的上都军大获全胜。上都官兵降者万余人残部北逃被燕铁木儿前锋逐出古北口。

古北口解危前后在蓟州阻击辽东军的脱脱木儿以兵力单薄战败。二十八日上都军进据通州(今北京通县)逼近大都。但这支辽东军在通州逗留不进竟长达两天之久遂使燕铁木儿得以从古北口率师南救于十一日黄昏赶到通州。辽东军被燕铁木儿奇袭败绩放弃通州。十月五日它在后撤到通州东南的枣林获得后续部队增援又与追军激战至晚仍败绩被迫从古北口退至长城以北。燕铁木儿遣偏师尾追未及。

取道山西迂回包抄大都的西路军在燕铁木儿赴援通州同时于十月一日攻破紫荆关五日游骑进逼大都南城。燕铁木儿留下部分军队防卫古北口自己再次领军昼夜兼程循北山而西。六日大都方面月初从通州遣往紫荆关增援的四千精兵赶到良乡南与上都军激战忽剌台受创。翌日燕铁木儿又自率主力趋近良乡西路上都军闻风溃散紫荆关复安。从山西分兵南攻冀宁(今山西太原)的湘宁王八剌失里这时已克服该城但是因为围攻大都的四路军队中已有两路完全溃败退至古北口外的辽东军这时也已丧尽原先的锐气湘宁王孤军深入既难以进一步扩大战果更不可能直接影响千里之外的大都战局所以攻占冀宁对上都方面来说至多只是一枝无果之花。十月十一日退出长城的辽东军经过整顿再次破古北口南进。燕铁木儿遂由大都领军往迎在檀州(今北京密云)南与上都军会战再溃之。至是上都方面出攻大都的四路军队全部瓦解。

随着上都方面的军事行动渐次受挫驻牧辽东的东道诸王中一部分起先居于观望立场的人逐渐倒向大都方面。屯防辽东的东路蒙古军元帅府元帅不花帖木儿是燕铁木儿的叔父1他在策反东道诸王方面应当起了一定的作用。齐王月鲁帖木儿(合撒儿后王)、不花帖木儿聚集的若干左手诸王及其将领进围上都。这时候上都兵力差不多已完全消耗在分道南攻的战事中辽王脱脱等勉强整军出城应战兵败;脱脱被斩杀于阵前梁王王禅脱遁。倒剌沙被迫奉皇帝宝玺出降(不久即被诛杀)阿剌吉八失踪。

两都之战虽然只是蒙古、色目高级贵族集团之间的一场内争但是由于1 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于至顺元年(133o)六月改为东路钦察军万户府。据是则这支驻军或以钦察族人为主干。

他们掌握着中央政府和各行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权所以还是把大半个中国拖进了内讧的旋涡。当时各行省的倾向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类如河南、江西、湖广等省被坚决支持大都的官员或诸王所控制。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蔑儿乞氏伯颜十五岁即入藩邸为武宗侍臣。武宗即位后成为政府中枢的军政要员。但他自仁宗朝起就差不多一直外放所担任的虽然也是行台长官、方面大员等要职毕竟失去了在朝官“密近天光”的优越地位。燕铁木儿难大都后受命南迎图帖睦尔的特使明理董阿道过河南时以所谋密告伯颜。伯颜当即表示:“此(指图帖睦尔)吾君之子也。吾夙荷武皇恩委以心膂。今爵位至此非觊万一为己富贵计大义所临曷敢顾望。”明理董阿遂拘执行省平章曲烈、右丞别铁木儿伯颜“集行属明告以故。于是会计仓廪、府库、谷粟、金帛之数乘舆供御、牢饩膳羞、徒旅委积、士马刍■供亿之须以及赏赉犒劳之用靡不备至。不足则檄州县募民折输明年田租及贷商人货资约倍息以偿。又不足则邀东南常赋之经河南者输止之以给其费”(《元史·伯颜传》)。可见大都方面通过伯颜不仅调动了河南甚至还调动了东南地区的经济资源来支持对上都的战争。伯颜本人在图帖睦尔赴大都途经河南时亲自勒兵扈从北行。在此之前他已以“权署官摄其事”的方式将亲信安排到各郡县牢牢控制了河南局势。到九月底、十月初河南更成为抵拒响应上都的陕西军队东指京畿的重要屏障。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高昌王铁木儿补化、镇武昌的威顺王宽彻不花可能早与图帖睦尔有密切交往所以也在燕铁木儿难之初即拥护大都。江西行省亦因两平章倾向燕铁木儿而成为大都集团的积极支持者。

另一类行省则对两都之争持消极观望的立场。大都传檄各地时江浙行省平章换住、高昉等态度暧昧燕铁木儿原拟“锁系行省宰臣”后来因为担心民心震骇易生他变遂改为“给官舸”召省臣五人入京另任亲信明理董阿为江浙平章;高昉在赴都途中受惊而死1。上都方面也遣人从海上到杭州活动虽然被行省当局戮于市但仍不免“人心汹惧”可见局势并不稳定2。由于明理董阿的监临江浙行省始终没有公开称兵而在大都从该地征调军队和物资时它也还是基本服从的1。这与大都政权采取了尽可能不激新对抗的正确策略当有一定的关系。甘肃行省亦因省臣分裂为支持大都、上都的两派互相僵持而反侧不安。直到两都之战结束当地局势才渐次明朗。四川和云南的情形可能更特殊。西省宰臣虽然都无疑站立在武宗系一边但他们都欲拥立武宗长子和世■为帝而对燕铁木儿集团偏向图帖睦尔的种种迹象极其敏感和警惕。所以两都之战进行过程中四川和云南对1 黄溍:《史惟良神道碑》《黄金华集》;苏天爵:《高昉神道碑》《滋溪文稿》卷十一。2 释大:《送张子安序》《蒲室集》卷七。

1 据大:《送张子安序》当时江浙行省因为“北方用兵”而“供给繁剧”。从江浙调军往援潼关未至而复遣还的记录见《元史》卷三二《文宗纪》一。

大都集团的观望多于支持。图帖睦尔即位以后两省先后起兵失败。实际上他们都是站在和世■一边反对图帖睦尔—燕铁木儿集团的。

最后一个类型如陕西、辽东等省是上都集团的坚决支持者。辽东行省的军队是围攻大都的主力部队之一已见前述。陕西行省驻军差不多与上都军同时采取行动。其中路于九月二十五日入潼关进据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北路于九月末从大庆关渡黄河破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河东郡县守官多弃城而走。惟是后两路军队进展迟缓。北路在十月十五日方至晋宁(今山西临汾)虽与自北而南的湘宁王八剌失里互为呼应但这时京畿地区的战事业已结束陕西军继续东进其势不过强弩之末而已。十月下旬北路军以余勇进至潞州(今山西长治)此后军心懈怠终在十一月初投降。中路军的情况亦相类似。它在十月末破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和巩县之间)十一月上旬进逼汴梁(今河南开封)。这时全国局势已基本稳定。大都政权乃遣使传檄放散陕西军以示宽宥。屯于汴梁至虎牢关一线的陕西中路军闻诏“各已骇悟”(《元史·阿礼海牙传》)终而从汴梁撤军返陕。陕西南路军出兵更晚于十月中旬末取武关十月下旬至十一月间向南攻占邓州、襄阳。是军亦于十一月中旬末奉大都诏命罢兵撤还。两都之战的余烬至是始告熄灭。

燕铁木儿凭借他出色的政治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干将帝位夺归海山系后海山长子和世■及次子图帖睦尔之间争夺皇位的暗斗便立即突现出来。燕铁木儿既然居功自傲、一心以专任独署的权臣自期就必定要从巩固自己权势的角度出竭力干预新君人选。于是与南坡之变同样惊骇朝野的血腥杀戮事件再一次在元朝宫廷生。

第四节明文之争和至顺年间的“文治”

明文之争燕铁木儿自大都难之初即属意于出藩江陵的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为帝位继承人。虽然他“且宣言已遣使北迎”武宗长子和世■于北边后来又矫称和世■使者南来“云周王从诸王兵整驾南辕旦夕即至矣”但两都之战结束前大都政权并没有真正派使者去邀约过和世■南还。当时由大都通往漠北不一定非取道上都。因此燕铁木儿的这种作法很难用两京道路不通来解释应当别有用心。图帖睦尔到达大都的翌月(致和元年九月)燕铁木儿即以“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为谏示意图帖睦尔抢先即位。五天之后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以当年为天历元年同时宣布“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元史·明宗纪》)。

上都克复后图帖睦尔迫于元仁宗在大德末年“推奉圣兄、谦居储2”

的前例遣使往迎和世■。寄居于西北宗藩封地的和世■这时刚满三十岁。根据叔侄相继原则他本应是仁宗的帝位继承人却被逼迫流落北徼因而博得北方宗王的普遍同情;仁、英两朝加强汉法而引起的草原贵族的不满心理可能更刺激起他们要把和世■推上大汗宝座的政治动机。所以当大都使者抵临时“朔漠诸王皆劝帝(按指和世■)南还京师”。和世■在一片拥戴声中飘然启程于天历元年(1328)底东至金山。岭北行省平章泼皮、出镇北边的武宁王彻彻秃相继西驰奉迎。和世■已完全陶醉在这番太平景象中。天历二年正月末他在事先没有告知图帖睦尔的情况下仅仅经过扈行的察合台宗王以及在场的其他漠北诸王、大臣合议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

但是和世■似乎过高地估计了漠北舆情在决定嗣君人选方面的影响力。他一心以为自己可以重演乃父武宗在皇弟“肃清宫闱”之后从漠北南返即位的历史故事却忘记了武宗作为总兵北边的统帅是以三万精兵相扈从的强大武力为后盾而取得帝位的。和世■并没有直接控制强大的军队只有贴身卫士一千八百多人1;察合台后王燕只吉台虽然与他一同南返但是也未见有重兵随行1。和世■欲凭极其有限的政治资源去染指大都集团几经1 天历二年八月“赐明宗北来卫士千八百三十人各钞五十锭怯薛官十二人各钞二百锭”。《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1 天历二年三月和世■在从和林前往上都途中曾说:“诸王察阿台今亦从朕远来”。九月文宗“赐武宁王彻彻秃金百两钞币有差”。彻彻秃当时尚在京师与他一起受赐赏的“西域诸王燕只吉台”应当就是扈从和世■到漠南而尚未北返就藩的“诸王察阿台”即察合台后王燕只吉台。见《元史》卷三一《明宗纪》卷三三《文宗纪》二。又据《元史》卷一三九《乃蛮台传》传主曾奉命送太宗旧铸皇兄之宝于浴血奋战才到手的皇位前途本来就不容乐观。但他对此毫不经心任情举措终于导致杀身之祸。

四月携带玉玺北迎和世■的燕铁木儿一行至行在入觐。这个左右大都局势的盖世功臣现在要当面试探一下新君对他的态度。和世■虽然宣布“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对燕铁木儿“仍命为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答剌罕、太平王并如故”但是却削去了他手中的大部分兵权没有将图帖睦尔原授的知枢密院事一职重新委任给他2。与和世■一同流亡的孛罗和哈儿秃儿则分别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和中书平章政事。五月复选用潜邸旧臣及扈从士受制命者八十有五人六品以下二十有六人。很明显如果和世■临朝燕铁木儿很难会有君恩独厚的宠遇;随明宗入京的新贵必定要来分享由他出生入死才争得的胜利成果甚至逐渐将他排挤到权力集团中的次要地位。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对图帖睦尔来说一经即位为帝原先的“固让之心”也逐渐销蚀。可是因为已有前言昭示天下他的心情十分矛盾。天历元年十一月迎接和世■到京即位的批使臣离开大都。仅仅十几天以后图帖睦尔又下令为自己的元妃卜答失里造皇后玉册、玉宝。次年正月和世■的使者抵达大都。图帖睦尔在明知大兄已决意南归的情况下仍抢先完成以册命皇后告于南郊、太庙以及在大明殿册封皇后的一系列仪式。当时朝臣中有人建言:“陛下已诏天下让位于大兄。今立后是与诏自相违也。”图帖睦尔闻奏“嘉其直赐金织文币以旌之。后闻之亦有金币之赐”1;惟册后典礼仍照行不误。不过至少直到五月下旬图帖睦尔自大都北行、亲迎和世■的前后他还是准备恪守让位诺言的。出后第三天他在途中“置江淮财赋都总管府秩正三品隶詹事院”(《元史·文宗纪二》)。这个机构初建于元朝灭宋之后掌宋谢太后、福王献纳产业及贾似道等人田地所纳赋税原隶属皇后中宫于大德八年(13o4)罢废。图帖睦尔在此时恢复江淮财赋府的建制并将它改隶东宫官署詹事院显然是为自己日后以皇太子身分控制这笔重要的财产资源预作准备2。

图帖睦尔用了一个多月才走完从大都到上都这段沉重的路程。在上都停留或有二旬再取原路趋赴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张北县境是为大都至上都驿路的大拐角处武宗时建行宫于兹故名中都)与和世■会面。八月一日和世■抵达旺忽察都。次日图帖睦尔见大兄于行宫。和世■设宴待察合台后王燕只哥■(即燕只吉歹)此当为天历二年燕只吉台返回封地以后不久的事。2 《元史》卷三一《明宗纪》。据燕帖木儿碑传和世■对他的委命还包括统帅左、右及龙翊卫钦察军的大都督之职。

1 黄溍:《拔实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

2 图帖木儿出前一日和世■立他为皇太子的诏命才抵达大都。复冒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应在兹后才决定所以图帖木儿才会在路上仓促表。

皇弟及诸王、大臣。兄弟欢合的场面前后未满五天和世■即于八月六日“暴崩”。图帖睦尔“入临哭尽哀。铁燕木儿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宝授于帝”遂簇拥图帖睦尔疾驱还上都一路上“昼则率宿卫士以扈从夜则躬擐甲胃绕幄殿巡护”3。八月十五日图帖睦尔在返回上都的第六天再次勿匆即位是为文宗。

明宗和世■在天历之变中暴卒的详情可能已永远成为历史的秘密。和世■之子妥欢贴睦尔亲政后为撤文宗庙主诏告天下曰:“文宗稔恶不悛当躬迓之际乃与其臣月鲁不花、也里牙、明理董阿等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1按也里牙为仁宗朝权臣铁木迭儿女婿曾任崇福使封秦国公后因赃被黜。天历初他与妻弟锁住等投靠大都集团复被起用为太医院使。和世■即位后为报复铁木迭儿离间宗室、胁迫他出京的前嫌命流锁住等人于南方。也里牙很可能因为担心株连遂受人唆使利用职权向和世■进毒。至顺元年(133o)也里牙得复秦国公爵位其姻亲锁住亦再仕为将作使应即文宗对他们参与谋杀和世■的奖赏。但同年七月锁住、也里牙等人“以坐怨望、造符录、祭北斗、咒咀”伏诛与之有牵连的明宗旧人索罗等亦一起被杀。屠寄认为“也里牙景教徒必无造符录、祭北斗事..盖不便论其本辠虚构狱辞以饰观听耳”2。这很像是文宗的一次杀人灭口的行动。燕铁木儿则应是旺忽察都事变的直接主使人惜乎史文阙略只有存疑。

至顺年间的“文治”

文宗的汉文化修养过在他之前的所有元朝皇帝。他的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诣”3。他还会作画所绘“万岁山画”草图“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1。他曾经转辗流落于江南、海南和荆湖对当时民情也应有相当的了解。不过文宗却处在一个很难有所作为的时代。天历年间连续两次重大的变故致使蒙古色目上层人心离散。两都战后遭籍没财产的官员贵族在百人以上;对隔绝在围城中的上都官员后来虽然停止追究但很多仍被削去官职不复任用2。明宗被弑蒙古朝官中即有人“移疾不出”3有诸王、高级官员甚至西域名僧参与的3 《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卷一三八《燕铁木儿传》。

1 《元史》卷四o《顺帝纪》三。月鲁不花、也里牙《元史·文字纪》分别作玥璐不花、野里牙。2 《蒙兀儿史记》卷一一七《也里牙传》。

3 许有壬:《恭题太师秦王奎章阁记赐本》《至正集》卷七。

1 释大:《恭题文宗帝御画万岁山画》《蒲室集》卷十三;《辍耕录》卷二六《文宗能画》。2 黄溍:《史惟良神道碑》《黄金华集》卷十三。

3 黄溍:《拔实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

“谋不轨”案接连生有的迳以“明宗太子”为号召。天历元年四川平章政事囊加台举兵实际上是“欲翊戴明宗”;和世■一死文宗担心原已诏赦的囊加台复举事立即以其“指斥乘舆坐大不道弃市”④。云南行省丞相也儿吉尼是武宗旧臣乞台普济之子本人亦曾扈武宗镇北。天历元年文宗即位后两次召也儿吉尼入朝不至。他不大可能站在上都一边反对武宗后人;抗命不至当是出于效忠和世■的立场。二年三月也儿吉尼大概犹疑动摇想要投奔文宗故被云南诸王及其他省官黜斥取道八番赴大都。六月明宗南归途中曾“赐驸马脱必儿钞千锭往云南”。直到明宗暴死、文宗再即位之后云南诸王秃坚等才最后改变观望态度于至顺元年正月公开称兵5。战火弥漫整个滇东北元廷先后调四川、江浙、河南、江西、陕西、朵甘思、朵思麻等处军队历时年余方始平乱。自忽必烈朝以来蒙古高层内部的躁动不稳以文宗朝为甚。所以陈思谦在至顺元年“建明八事”除了“正君道”外最先提到的就是“结人心”;虞集为殿试拟制策亦以“劝亲亲体群臣同一风俗协和万邦”为问1。

可是文宗在天历之变中涉嫌太深甚至不可能像泰定帝那样采取脱立场通过“诛逆”来收拢人心。这就迫使他只有完全倒向燕铁木儿不惜进一步养成他的震主之威依恃他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至顺之年诏燕铁木儿“宜专独运以重秉钧。..凡号令、刑名、选法、钱粮、造作一切中书政务悉听总裁”(《元史·燕铁木儿传》)。所谓“时省台诸臣皆文宗素所信用同功一体之人”(《元史·虞集传》)其实不过是以这个颇具才干的独夫为核心的同气相求的权力小集团。文宗为曲意交好燕铁木儿竟听凭他取泰定帝妃为夫人前后尚宗室女四十人甚至将自己的儿子寄养于燕铁木儿家又以燕铁木儿子为己子。由这班社会基础异常狭隘的“同功一体之人”施政自然不易求得政治的兴盛。

社会经济也在这时遇到较为严重的困难。天历时关陕地区“饥馑疾疫民之流离死伤者十已七八”2。江西和岭南等地则连年低温。“天历之元年冬十二月江西大雪。于是吾乡老者久不见三白少者有生三十年未曾识者。明年大雪加冻大江有绝流者小江可步又百岁老人所未曾见者。今年(按指至顺元年)六月多雨恒寒虽百岁老人未之闻也。”“两年之雪大兴所无。去年之冻中州不啻过也;六月之寒则近开平矣。有自五岭来者皆云连岁多雪”1。江浙的海运粮也连续几年因民饥而不克征满旧额④ 宋濂:《危素神道碑》《宋学士集》卷六一;《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5 天历二年十月文宗诏:“云南、八番为囊加台所诖误反侧未安者并贳其罪。”可见云南称兵虽晚举事原因则与四川囊加台同。

1 《元史》卷一八四《陈思谦传》;卷一八一《虞集传》。

2 同恕:《西亭记》《榘庵集》卷三。

1 刘岳申:《送萧太玉教授循州序》《申斋集》卷二。

乃至需要江西、湖广等省分漕米“以纾江浙民力”可见灾情同样不轻。由于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限制文宗临朝四年间只好专心着意以追求振兴文治的表面效果为满足。通过建立奎章阁学士院和修撰《经世大典》他将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儒都笼络在自己周围用虚崇文儒的手段来收揽汉地民心。

奎章阁是元代大都皇宫内收藏文物书画、图书宝玩的殿阁在兴圣殿西廊。天历二年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于此设大学士、侍书学士、承旨学士、供奉学士等职。文宗的意图是欲借此标榜自己以儒治国。他曾诏谕奎章阁诸学士说:“朕以统绪所传实在眇躬夙夜忧惧自惟早岁跋涉艰阻视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于国家治体岂能周知。故立奎章阁置学士员日以祖宗明训古昔治乱得失陈说于前使朕乐于听闻”(《元史·文宗纪三》)。学士院还专设授经郎二人为蒙古贵族子弟传授经学。但是这种聊备顾问式的问对“无益时政”讨论率多不切近务事实上文宗也不准许他们议论时政明白宣布:“若军国机务自有省院台任之非卿等责也”(《元史·虞集传》)。因此奎章阁学士院虽有为朝廷以儒治国张本的虚名实际上却变成聚集名人学士入侍燕闲观览经书鉴赏文物的场所。奎章阁诸臣的真正身份其实并不是君主的政治智囊团不过是一批才识诣的“文学之士”而已2。

奎章阁学士院建立的当年即受命与翰林国史院官一起采辑本朝典故准唐宋会要纂修《经世大典》。翌年二月以纂修事专属奎章阁学士院燕铁木儿为国史例监修。至顺二年五月书成凡君事四篇(帝号、帝训、帝制、帝系)臣事六篇即治典(吏部典志)、赋典(户部典志)、礼典(礼部典志)、政典(军事方面的典志)、宪典(刑部典志)、工典(工部典志)总共88o 卷。分别节录中央、地方官府的有关文件于各篇目之下但删去吏牍繁词由蒙文文书译为汉语者多重加润色由直译体改为汉文文言。通过纂修这样一部大规模的官颁政书来强化“示治平之永则”1的正统形象。

史载文宗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作藩王时“日以酒韬晦”2。他死于至顺三年八月年仅二十九岁“隐亏天伦”的负罪心理和好酒的性情应是损害他健康的重要原因。次年权臣燕铁木儿也因纵欲过度病死。但是元代政局为天历之变的惯性所推动继续遵循原来的轨道行进六七年之久。长期积聚的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更为广泛普遍的社会对抗促使元代社会进入它的后期。

2 《元史》卷一八二《谢端传》。

1 《经世大典序录》《元文类》卷四o。

2 大:《王可毅历仕记》《蒲室集》卷十。

第九章元朝统治的衰败与元末农民大起义第一节元朝统治的衰败至正新政至顺四年(1333)妥欢贴睦尔即帝位。从此元朝进入元顺帝统治的最后36 年衰败时期。

年仅13 岁的妥欢贴睦尔面临着年复一年造成的积重难返的政治局面:权臣擅权、吏冶**、财政空虚、社会动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深感社会危机的严重因而力图推行新政实现中兴以摆脱危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铲除权臣伯颜是当务之急。

文宗图帖穆尔与权臣燕铁木儿相勾结一手制造了旺忽察都事件把兄长明宗和世剌毒死。文宗临终前嘱咐道:“昔者晃忽叉(即旺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权衡《庚申外史》)。他决意传位给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当时权倾天下的燕铁木儿担心事情败露决定封锁文宗遗诏传位给明宗次子懿磷质班是为宁宗。年仅7 岁的宁宗在位53 天后得病而死。燕铁木儿千方百计阻扰妥欢贴睦尔继位直到燕铁木儿病死妥欢贴睦尔才登基称帝。当年翊戴明宗、文宗夺位的伯颜起而代之拜中书右丞相进封秦王在与燕铁木儿子、左丞相唐其势争夺权势的斗争中取胜。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元史·伯颜传》)。他的官衔加起来总共达到246 字“势焰熏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元史·伯颜传》)。

伯颜秉政达7 年之久。在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元朝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动荡不安。为了在这种不稳定的社会条件下求得个人权利的绝对稳定伯颜推行了一系列“变乱祖宗成宪”的政策。这些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先排斥汉人、南人加强民族压迫措施。他下令禁止汉人、南人习蒙古、色目文字以阻止他们参与政权机关的管理活动并于至元元年(1335)宣布废除科举以防止汉人、南人通过科举入仕。在中书省内汉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至元二年以来只有王懋德、许有壬、傅岩起分别担任过左丞和参知政事其中许有壬为了争论废科举事丢掉了参知政事的职务。当至元三年先后爆广东朱光卿、河南棒胡起义后伯颜竟提出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的主张尽管这一荒谬的建议是无法执行的但是已暴露出伯颜集团对汉人、南人的仇视和歧视心理。与此同时对汉人、南人还实行了禁军器、刷马匹等防范措施。

第二对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者实行排斥、打击。伯颜出身蔑儿乞部该部曾被铁木真击败部众大多被俘为奴故伯颜幼时曾为剡王彻彻秃家奴。剡王彻彻秃为宪宗蒙哥第三子玉龙答失之孙立有军功地位显赫。伯颜擅权剡王自然是他的障碍但伯颜每见到剡王仍呼之为“使长”。“伯颜至是怒曰:‘我为太师位极人臣岂容犹有使长耶!’遂奏剡王谋为不轨杀剡王并王子数人。”(《庚申外史》)妥欢贴睦尔不准杀剡王伯颜强行传旨行刑。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脱欢之孙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和威顺王宽彻普化也被伯颜矫旨贬斥。

第三滥纸币大肆敛财。至元三年(1337)行纸币75 万锭比顺帝即位前一年的至顺三年(1332)增加5o%以上。伯颜把大量钱财攫为己有仅得赐田一项就达1 万多顷。所以时人说:“天下贡赋多入伯颜家”(《庚申外史》)。后来伯颜被贬有人题诗于壁云:“百千万锭犹嫌少垛积金银北斗边可惜太师无运智不将些子到黄泉。”1由于伯颜倒行逆施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湖广、四川、江西、江浙等行省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连绵不断。至元三年(1337)正月广州增城县民朱光卿动起义石昆山、钟大明率众响应称“大金国”改元“赤符”;四月归善县民聂秀卿、谭景山私造军器以宗教为号召拜戴甲为定光佛并与朱光卿联合朱光卿虽被镇压但其余部一直活动了三年之久。与此同时河南汝宁信阳州爆棒胡起义。棒胡本名闰儿因好使棒人称“棒胡”与其徒百余“以烧香惑众妄造妖言作乱焚陈州屯营于杏岗”(《元史·顺帝纪二》)。他们显然是白莲教徒。以后又有胡山花、辘轴李、棒张等起兵响应直到次年四月棒胡等被俘杀起义才失败。同年四川合州大足县有韩法师起义。至元四年(1338)六月福建漳州路南胜县李志甫领导畲民起义;江西袁州(今宜春)爆彭莹玉及其徒周子旺起义子旺称周王改国号旋被镇压。至元五年十一月还生了河南省台掾史范孟等假传圣旨、杀行省平章月鲁帖木儿等人、自称河南都元帅的事件受牵连者以千百计。

至元六年二月伯颜的侄儿脱脱在妥欢贴睦尔支持下动政变伯颜被贬至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清除伯颜是符合当时社会展要求的。自元朝建立以来附会“汉法”与抵制“汉法”在蒙古统治集团内部虽然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推行“汉法”已是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伯颜擅权以来排斥汉人废除科举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是元朝后期一场罕见的抵制“汉法”运动显然是逆社会潮流而动的不得人心的举动。脱脱的政变是得人心的人们称此举为“拔去大憝如剔朽蠹”1。

伯颜被逐后妥欢贴睦尔命脱脱之父马札儿台为太师、中书右丞相脱1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七《讥伯颜太师》。

1 杨维祯:《杨公神道碑》《东维子文集》卷二四。

脱为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为御史大夫。马札儿台热衷于经商敛财半年后下台。至元六年十一月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当时“天子图治之意甚切”(《元史·苏天爵传》)把大权交给脱脱脱脱立即大刀阔斧地废除伯颜“旧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称“更化”2。主要措施有:第一恢复科举取士制。脱脱任相后仅一个多月即恢复科举制度。这一措施对于笼络汉族士大夫、消除伯颜排儒带来的民族隔阂心理有一定作用。脱脱又大兴国子监蒙古、色目、汉人三监生员达到三千余人。

第二置宣文阁开经筵遴选儒臣以进讲。文宗时置奎章阁一时精英荟萃文采焕然。文宗卒后奎章阁无人顾问文士四散。脱脱上台后改奎章阁为宣文阁主要用作宫廷教育在翻译古籍、编撰史书等方面起了不小作用。脱脱又选儒臣欧阳玄、李好文、黄溍、许有壬四人进讲。至正九年(1349)冬宣文阁改为端本堂。

第三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

第四调整蒙古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正式为剡王彻彻秃昭雪;召还宣让王贴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使返回所属领地;功臣博尔术四世孙阿鲁图正广平王之位。

第五开马禁、减盐额、蠲逋负减轻对人民的控制与剥削。如减盐额方面河间盐场自至正二年(1342)起免余盐3 万引;两浙盐场自至正三年起额盐量减少1o 万引;福建盐场自至正三年起免余盐3 万引。另外对地方官提出六条标准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备者减一资三事备者平迁六事俱不备者降一等”(《元史·顺帝纪四》)。

第六修撰辽、金、宋三史。自至正三年四月起修至四年三月完成《辽史》四年十一月完成《金史》五年十月完成《宋史》。《金史》、《宋史》成书时脱脱已辞去相位但脱脱在决定三史“各与正统各系年号”的编史方针和筹措资金、组织班子方面其功不可没。

自从脱脱在妥欢贴睦尔支持下推行新政以来元朝统治集团的主要人物作风大有改变。妥欢贴睦尔用心攻读圣贤书裁减宫女、宦官节省御膳、御装关心政治常在宣文阁与大臣商谈国事。广大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因受到重用多“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元史·苏天爵传》)欢呼“至正宾兴郡国贤威仪重见甲寅1前”2准备在“至正中兴”中一显身手。脱脱因为推行“更化”政策朝政为之一新“中外翕然称为贤相”(《元史·脱脱传》)。至正四年五月脱脱辞相。由博尔术四世孙阿鲁图出任右丞相;七年正月由别儿怯不花任右丞相;当年十二月朵儿只任右丞相;九年闰七月脱脱复相。其间共5 年多妥欢贴睦尔仍有励精图治之志2 黄溍:《史公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六。

1 指延祐元年是年次开科。

2 欧阳玄:《试院倡唱》《圭斋集》卷二。

也继续推行一些新政但从整体来说元朝的政治**已不可挽救加之天灾频仍人民起义愈益强烈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段时间内妥欢贴睦尔起用的三相能力较差威望远不如脱脱。故新政大多由妥欢贴睦尔亲自过问。这段时期内推行的新政主要有:第一颁行《至正条格》。自英宗颁布《大元通制》以来二十余年间一直未曾修订过新的法律“以致诸人罪状议拟有轻重之殊。..每罚一辜或断一事有司引用不能偏举。..事至于斯深为不便”3。故妥欢贴睦尔命平章政事阿吉剌监修新律于至正五年十一月成赐名《至正条格》。第二定荐举守令法。妥欢贴睦尔深知当时官吏素质下降因而制定新法凡选转某人为官他都亲自过问予以审查意欲选拔一些无劣迹的清廉之士为地方官。

第三遣奉使巡行天下。至正五年十月下诏曰:“遣官分道奉使宣抚布朕德意询民疾苦疏涤冤滞蠲除烦苛。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职申请五品以下就便处决。民间一切兴利除害之事悉听举行”(《元史·顺帝纪四》)。于是调遣大批高级官员分巡全国各道意图改变贪官污吏状况开创廉政建设新局面“然奉使者类皆脂韦贪浊多非其人。惟四川一道得王士熙(即王守诚)、武子春(即武琪)稍振纪纲余皆鼓吹而已”(《庚申外史》)。

第四举逸隐士沙汰僧尼。推行新政以来朝廷颇感人才缺乏。在修撰三史和奉使巡行天下时注意采访山林遗逸推荐到京任职。“隐士无求于朝廷而朝廷有求于隐士”(《庚申外史》)成为当时的名言。

自后至元末到至正九年脱脱复相的近9 年时间内妥欢贴睦尔励精图治大有中兴之意。其中前4 年由脱脱主持更化政策主要是废除伯颜旧政调整与汉族地主阶级的关系巩固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加强文治这一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后5 年主要由妥欢贴睦尔亲政新政的内容主要是完善法制、加强廉政、选拔人才这一目的基本上没有达到。综观至正新政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触及遏制土地兼并、解决财政危机等更尖锐的问题。即使至正新政全部成功地推行了也改变不了元朝整个政治肌体败坏、大厦将倾的局面更不可能出现一个“中兴”的奇迹。

开河与变钞至正新政没有解决社会危机。妥欢贴睦尔不得不于至正九年(1349)闰九月召回脱脱命他复为中书右丞相。脱脱重新执政后面临着一大堆极其棘手的问题。

至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今河南兰考东北)、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的单州(今山东单县)、3 苏天爵:《乞续编通制》《滋溪文稿》卷二六。

虞城(今河南虞城北)、砀山(今属安徽)、金乡(今属山东)、鱼台(今山东鱼台西)、丰(今江苏丰县)、沛(今江苏沛县)、任城(今山东济宁)、嘉祥(今属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的定陶(今属山东)、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成武(今属山东)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南)的东明(今山东东明东南)东平路(治今山东东平)的汶上(今属山东)等州县均遭水患。黄河泛滥如此严重受害地区如此之广阔是河患史上所罕见的。更由于政府没有采取果断治河措施水势不断北侵。到至正八年正月河水又决先是淹没济宁路继而北侵安山(今山东东平西)汇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不仅运河有中断之势而且河间、山东两盐运司所属几十个盐场也有淹没的危险。大都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生活用品元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盐税将会急遽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河患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河南、山东等河泛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大批流民涌入长江下游“沿河盗起剽掠无忌有司莫能禁”。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其中山东私盐贩郭火你赤起义福建汀州连城县罗天麟、陈积万起义湖南吴天保领导的瑶民起义台州黄岩盐贩方国珍起义辽东女真人锁火奴和兀颜拨鲁欢反元云南死可伐起义等影响最大。监察御史张祯惊呼:“灾异迭见盗贼蜂起..若不振举恐有唐末藩镇噬脐之祸”(《元史·顺帝纪四》)。妥欢贴睦尔曾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和《荐举守令法》又遣奉使巡行天下意欲改变官贪吏污的状况。结果收效甚微贪污、贿赂之风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更加严重。朝廷像哈麻这类奸臣“自藩王戚里皆遗赂之”(《元史·哈麻传》)。地方官更是天高皇帝远其向民征钱各有名目有所谓拜见钱、撒花钱、追节钱、生日钱、常例钱、人情钱、赍钱、公事钱等等1。就是号称清廉的廉访司官员也是声名狼藉。至元八年十月御史台承认:“近年以来江南各道廉访司书史奏差间有不务守慎恣尚贪饕..滋长奸恶废坏纪纲。若不严为立法无以效劝将来。”2民间甚至作诗嘲笑廉访司官员:“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扔穗贼不争多。”时人叶子奇说:“及元之将乱上下诸司其滥愈甚。”3赋役沉重且不均这是造成广大人民不满的重要原因。此类情况江南尤其严重。福州崇安共有5o 都纳官粮6ooo 石“其大家以五十余家而兼五千石细民以四百余家而合一千石。大家之田连跨数郡而细民之粮仅升合。有司常以四百之细民配五十大家之役故贫者受役旬日而家已破”(《元史·邹伯颜传》)。福州也是役法不均官府常常“聚数百人于庭鞭笞拷1 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

2 《南台备要》《永乐大典》卷二六一o。

3 《草木子》卷四上《谈薮篇》。

掠责成于一二日之间吏巧法与豪猾表里贫民受抑无诉”1。浙西则以赋税重而闻名。至正间平江路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地下水悍岁赋五十万硕民避其役不啻如猛虎”2。广大农民的极度贫困是促使元末农民起义爆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疮痍满目的社会其实是没有任何灵丹妙方可以把它治理好的。

黄河听其泛滥钞法任其混乱社会危机势必加深人民起义迟早会如同烈火一般燃起;立即开河变钞解决财政危机使灾民重返家园在脱脱看来这是摆脱危机的唯一良策。但脱脱对人民群众对元朝统治的极度不满估计不足更不会估计到开河变钞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变更钞法的原因一是国库严重空虚入不敷出。世祖至元后期以来财政渐见拮据因而纸币行量猛增。大德以来开始动用纸币准备金;武宗至大时动用钞本更为严重又行至大银钞使之五倍于至元钞同时恢复使用铜钱;仁宗即位加以整顿钞法罢至大银钞与铜钱但又大量印钞曾连续四年每年印数在2oo 万锭以上官定钞银比值只及中统初的1/2o。日积月累印的纸币到至正年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二是伪钞横行。元代钞法对造伪钞者一律处死但冒险者仍为数不少“坐罪虽曰匪轻获利自是甚重”3。历年印造的伪钞几乎流通于全国愈积愈多对钞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至正十年(135o)四月左司都事武琪向脱脱建议变更钞法吏部尚书契哲笃对他的建议表示支持。他们提出以楮币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为母而钱为子。脱脱原则上同意这一方案。为慎重起见脱脱会集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集贤、翰林两院官进一步商议。经过激烈争论压制了不同意见决定变更钞法。

变钞的具体办法一是印造“至正文钞”(实际上是用旧日的中统交钞加盖“至正交钞”字样故又称“至正中统交钞”)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两贯两种钞并行通用而中统交钞的价值比至元宝钞提高一倍。专置宝泉提举司“每日印造不可计数。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元史·食货志五》)。二是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币通行形成钱钞通行局面并以钱来实钞法。

至正十一年(1351)新钞与通宝同时行“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每锭5o 贯)易斗粟不可得”“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元史·食货志五》)。到至正十六年时纸币“绝不用交易惟用铜钱耳。钱之弊亦甚..且钱之小者1 吴海:《故王将军夫人孙氏墓志铭》《闻过斋集》卷三。

2 杨维桢:《长州县重修学宫记》碑存苏州孔庙。

3 苏天爵:《灾异建白十事》《滋溪文稿》卷六六。

薄者易失坏愈久愈减耳”1。变钞本是以“钞买钞”的办法即用新钞来压低民间的至元宝钞达到增加国库收入摆脱财政危机的目的。结果由于新币行额过大广大人民群众加以抵制因而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变钞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政府的信誉却一落千丈。

黄河决溢后元廷在治河问题上一直犹疑不决因而延误了五六年之久。运河受阻盐场被毁饥民相食反抗不止形势十分严峻。脱脱复相后都漕运使贾鲁再次申述了自己的主张:“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元史·成遵传》)。脱脱决定采取贾鲁的治河方案。但工部尚书成遵等出面抗争认为黄河故道不可得复并说:“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恐日后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元史·成遵传》)。双方争论十分激烈。脱脱治河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妥欢贴睦尔正式批准治河下诏中外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汴梁、大名13 路民15 万人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地戍军18 翼2 万人供役。四月二日开土七月完成疏浚黄河故道工程开始堵塞黄河故道下游上段各决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八月二十九日放水入故道。九月七日贾鲁用船堤障水法开始堵水工程至十一月十一日终于使龙口堵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1。贾鲁在治河工程上取得了成功。

然而农民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果然用开河机会动了农民起义。时人作诗云:“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2又有《醉太平小令》称:“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3时人把开河变钞看作是农民起义爆的根源。其实元朝社会矛盾的激化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之故开河变钞只是元朝社会矛盾总爆的导火线而已。

第二节元末农民大起义起义的爆和暂时挫折贾鲁开河后农民领袖韩山童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动武装起义。

韩山童是河北栾城人出身于北方白莲教世家。其祖父韩学究为白莲教主。武宗时禁白莲教韩学究被谪徙广平永年县。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1 孔齐:《楮币之患》《至正直记》卷一。

1 欧阳玄:《至正河防》。

2 《草木子》卷四上《谈薮编》。

3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三《醉太平小令》。

的弥勒净土法门得名于五世纪初东晋庐山慧远之白莲社。南宋初昆山(今属江苏)人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即白莲教。该教信奉阿弥陀佛认为死后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该教要求徒众做到三皈(皈佛、皈法、皈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张素食。元朝建立以后白莲教进一步得到展。“南北混一盛益加焉。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聚徒多至千百少不下百人更少犹数十”1。至元十七年(128o)江西都昌杜万一利用白莲教“妖言惑众”动武装起义之后白莲教徒起义屡有生。武宗时白莲教被禁。仁宗时恢复。韩山童成为北方白莲教主后即以“弥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为号召“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元史·顺帝纪五》)。在韩山童的周围拥有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一批骨干他们积极“倡言天下大乱”煽动起义反元。治河开工前韩山童等凿好石人一个只开一眼在其背上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 个字预先埋于黄陵岗同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史·河渠志三》)。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传出人人惊诧以为天下真要大乱了。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聚众3ooo 人于颍州颍上县(今属安徽)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宣布起义。韩山童布文告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1假托南宋卫王赵昰走崖山、丞相陈宜中走日本来达到“复宋”的目的。刘福通又鼓吹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将刘光世的后代当辅之2。起义军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联3。很明显起义爆后韩山童等用鲜明的政治口号来代替宗教迷信作为号名。所谓“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揭露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蒙古、色目贵族搜刮掠夺财富的社会现实把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至于“复宋”的口号则迎合广大汉族人民心理是达到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和策略。正当起义军汇集在一起誓告天地之时地方官闻讯突然袭击韩山童被捕牺牲妻杨氏、子林儿逃奔武安(今江苏徐州武安山)。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于五月初三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大起义正式爆。起义军头裹红巾作标志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妥欢贴睦尔十分惊慌立即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素号精悍善骑射”的6ooo 名阿军及各路汉军又令河南行省徐1 刘壎:《莲社万缘堂记》《水云村泯稿》卷三。

1 《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

2 何乔远:《名山藏》卷四三《天因记》。

3 《辍耕录》卷二七《旗联》。

丞相派兵协同镇压。这三个元将“但以酒色为务军士但以剽掠为务”无心恋战。双方对阵后赫厮见红巾势大扬鞭高呼:“阿卜!阿卜!”(快跑!快跑!)迅逃跑了。刘福通据朱皋(今河南淮滨东南)攻破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等地进兵舞阳、叶县。九月刘福通占领汝宁府及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众至1o 万。

颍州起义成功后对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鼓舞很大。北方地区响应起义的主要有徐州李二和濠州郭子兴。

邳县(今江苏邳县北)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于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社长赵均用(一作赵君用)、彭大及其子早住等起兵占领徐州从之者十余万人也以“烧香聚众”称红巾军。未几占领徐州近县宿州、五河、睢县、虹县、丰、沛、灵璧、安丰(今安徽寿县)、泗县等地。十二年二月定远(今属安徽)富豪郭子兴与农民出身的孙崖、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郭子兴称元帅亦以红巾为号。闰三月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为亲兵。

南方白莲教领们也立即抓紧这个时机动起义。彭莹玉是南方白莲教主至元四年动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匿于淮西民家。“淮民闻其风以故争庇之虽有司严捕卒不能获”(《庚申外史》)。

他奔波于江淮、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化名彭翼、彭国玉又称彭和尚教徒称之为“彭祖”敌人诬之为“妖彭”其徒遍及南方各地。至正十一年夏彭莹玉起兵于淮西1。八月麻城(今属湖北)铁工邹普胜、罗田(今属湖北)布贩徐寿辉等起兵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他们宣传“弥勒下生当为世主”烧香拜佛也头裹红巾故亦为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为都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压倒“大元”之意)改元治平推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

天完政权是元末农民起义中建立最早的农民政权行政和军事机构均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又称莲台省)下设六部;地方有行省;军制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及其相应管军机构。自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开始天完军队分兵四出:丁普郎、徐明达攻克汉阳、兴国(今湖北阳新)邹普胜克武昌、龙兴(今江西南昌)曾法兴克安6(今湖北钟祥)、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中兴(今湖北江陵)欧普祥克吉安陶九克瑞州(今江西高安)陈普文克吉安周伯颜入江西、湖南、广西王善攻福建。彭莹玉这时也与天完军会合与项普略(又名项甲、项奴儿)东去九江入安徽激战于徽州(今安徽歙县)过昱岭关破杭州在杭州“不杀不淫招民投附者署姓名于簿籍”1。旋因元军反扑弃城去苏南又转战于徽州等地最后退至瑞州。红巾军所过之处所在农民纷纷响应“不旬1 陶安:《繁昌县监邑铁仲宾功绩纪》《陶学士文集》卷十七。

1 《辍耕录》卷二八《刑赏失宜》。

日众辄数万皆短衣草屦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截绯帛为巾襦弥野皆赤”(《元史·魏中立传》)。

南方红巾军的重大胜利是与他们的政治口号分不开的。据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江西宜黄的红巾军领涂一、涂佑新城红巾军领童远攻占建宁(今属江西)、泰宁(今属福建)不久入邵武(今属福建)“扬言‘摧富益贫’以诱村氓从逆。凡窭者之欲财贱者之欲位与凡子弟之素无赖者皆群起趋之。旬日间聚至数万掠富民家散入山谷搜劫无获免者”1。“摧富益贫”这一针对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而提出的战斗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南方起义队伍的展异常迅猛。

与此同时江淮起义军在赵普胜(双刀赵)、李普胜(李扒头)领导下于至正十二年春渡江南下克无为入繁昌占领铜陵、池州进围安庆再下湖口、彭泽势如破竹号称百万水师。

在北南红巾军起兵后不久河南、湖北一带则有“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至正十一年十二月王权(又名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今属河南)称“北锁红军”又攻占唐(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临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进逼滑(今河南滑县东)、浚(今河南浚县)。明年正月孟海马等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称“南锁红军”旋克房(今湖北房县)、归(今湖北秭归南)、均(今湖北均县西北)、峡(今湖北宜昌)、荆门等州。

面对红巾军起义的浪潮元朝廷加紧了对汉人、南人的防范。规定凡议军事汉人、南人官吏必须回避。脱脱上奏妥欢贴睦尔:“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今一概剿捕。诸蒙古色目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勿令诖误。”2同时元廷又用卖官、募捐等办法来求助于富豪巨商组织和支持地主武装——义兵。河南沈丘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和罗山人李思齐纠集地主武装至万人元廷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汝宁府知府;淮东豪民王宣募得丁壮达三万人之多号称“黄军”。此类地主武装农民起义地区处处皆有他们配合元军使红巾军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元廷在许多地方设置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讨贼自效。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胡芦’故以名之”(《元史·顺帝纪六》)。

元廷将中原红巾军视为心腹之患不断派出重兵血腥镇压。赫厮、秃赤率阿军镇压失败后又于至正十一年九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以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兵十余万前往河南;十月又增派知枢密院事老章至河南。十二月元军破上蔡俘杀红巾军将领韩咬儿。十二年三月元军陷汝宁。红巾军偷袭驻守沙河岸边的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军杀巩卜班元军退数百里。不久也先帖木儿再驻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1 嘉靖《邵武府志》卷二黄镇成撰碑。

2 《庚申外史》;《元史》卷一八四《韩元善传》。

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率残兵退至朱仙镇。当时官军之**由此可见一斑。

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脱脱亲率大军出征徐州芝麻李。九月破城元军进行大屠杀芝麻李被俘杀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奔濠州郭子兴。脱脱命贾鲁围濠州贾鲁不久病卒。次年五月元军撤围。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势力在郭子兴之上。十四年彭、赵东去盱眙、泗州等地。

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跃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拥众达十余万。元廷遣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答失八都鲁等分路“围剿”。至正十二年五月答失八都鲁陷襄阳布王三被俘杀北锁红军先被镇压。十四年正月答失八都鲁再陷峡州(今湖北宜昌)南锁红军也被镇压。

南方红巾军虽分兵四出夺取许多城池但所得多不能守。北方红巾军受察罕帖木儿、李思齐“义兵”牵制脱脱又荡平了徐州芝麻李北锁红军被答失八都鲁镇压使南方红巾军失去屏障。于是南方各省元军从四面八方前来“围剿”。赵普胜、李普胜率领的江淮水师因孤立无援退守巢湖自保。至正十三年(1353)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破瑞州彭莹玉等惨遭杀害。十二月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等联合进攻天完政权都城蕲水城破天完政权四百多名官员被屠杀徐寿辉等遁入黄梅山和沔阳湖中。至此南北红巾军经过最初两年的战斗虽然摧毁了许多元朝地方政权对元朝统治和各地地主富豪打击十分沉重但敌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红巾军又牺牲了韩山童、彭莹玉这样的杰出领袖因而遇到了暂时的挫折。

起义再起和最后失败正当红巾军处于劣势之时至正十三年正月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盐贩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18 人杀多次窘辱过士诚的弓兵丘义及诸富户募集盐丁起兵。四月攻破泰州拥众万余。五月克兴化。未几又克高邮。十四年正月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九月妥欢贴睦尔命脱脱出师高邮。脱脱总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脱脱传》)。十一月元军抵高邮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不出。元军分兵破**、盐城、兴化等地。高邮被围城中不可支日议投降事但又恐罪不能赦不敢投降。十二月妥欢贴睦尔突然下诏削去脱脱兵权顿时引起一场混乱百万元军不战自溃形势生急遽变化。

元廷自己制造的这场动乱是元朝政治**、妥欢贴睦尔走向堕落的必然结果。先是脱脱复相之前康里人哈麻、雪雪兄弟屡次在帝面前为其美言脱脱复相后深为感激升哈麻为中书右丞。不久哈麻与脱脱生矛盾降为宣政院使于是对脱脱怀恨在心。他偷偷引进西天僧教妥欢贴睦尔运气术哈麻妹婿集贤大学士秃鲁帖木儿亦荐西蕃僧伽磷真所教者名“演揲儿”汉语“大喜乐”。大喜乐是一种宗教舞蹈又是一种气功。秃鲁帖木儿利用这种运气及房中之术诱导妥欢贴睦尔进行淫乐。秃鲁帖木儿又荐老的沙等1o 人号称“倚纳”。这些“倚纳”用高丽宫女为耳目专门刺探公卿贵人家的命妇市井街坊的良家妇女引入宫中供妥欢贴睦尔和这些“倚纳”淫乐。妥欢贴睦尔与推行至正新政时判若两人全然不顾皇帝尊严与这些男女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赤身**寻欢作乐。其淫乐的秘室即筑于宣文阁之旁称之为“皆即兀该”汉语“事事无碍”的意思。又在上都修穆清阁有房数百间亦为大喜乐的场所。当时“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庚申外史》)。脱脱对此亦深恶痛绝欲将哈麻除之。哈麻获悉后百般挑拨皇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脱脱兄弟的关系。脱脱出征高邮后妥欢贴睦尔任命哈麻为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奏劾脱脱和也先帖木儿罪行故妥欢贴睦尔下诏削脱脱兵权命谪迁云南镇西路(今腾冲西)家产籍没。十五年十二月哈麻矫旨遣使鸩死脱脱于云南贬所。

高邮战役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铁甲一军入襄阳号铁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从此元廷再也没有力量纠集如此众多的兵力来镇压起义军只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装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农民起义军则以此为转折重新积聚力量组织队伍掀起规模更大的武装斗争**。

至正十五年(135o)二月刘福通迎韩山童子林儿于砀山夹河在亳州(今安徽亳县)正式建立宋政权改元龙凤立林儿为帝号“小明王”。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因杜遵道专权被福通杀死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宋政权的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中央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下设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先后曾建立过淮安行省(平章赵均用)、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益都行省(平章毛贵)、曹州行省(平章武某)、辽阳行省(平章毛居敬、潘诚、关铎、沙刘二等)行省下置府、县;管军机构与天完政权同。

宋政权建立后元廷命答失八都鲁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代替太不花为中原地区元军总指挥。答失八都鲁率军进驻许州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为刘福通军所败士卒奔溃。十五年九月答失八都鲁至中牟收集溃散士卒刘福通突然劫营大获辎重并俘其子孛罗贴木儿。但红巾军又遭元将刘哈剌不花袭击孛罗帖木儿又被救回。刘福通命其将赵明达取嵩(今河南嵩县)、汝(今临汝)、洛阳北渡孟津至怀庆路(今河南沁阳)河之北大为震动。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调察罕帖木儿来应战赵明达战败。十二月答失八都鲁进攻太康进围亳州刘福通使小明王避兵于安丰自领兵与答失八都鲁战于太康、亳州击退元军亳州得安。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刘福通分兵出击动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意欲一举包围大都推翻元朝。

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率领。他们出潼关克陕、虢(今河南灵宝)扼崤函转攻晋南。十七年初李武、崔德转攻陕西下商州(今陕西商县)攻武关。二月夺七盘进据蓝田前锋直抵灞上进逼奉元路(治今陕西西安)分兵攻占同(今大荔)、华(今华县)诸州。陕西省台连连告急元廷不得不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刘哈剌不花等前去救援西路军败走兴元(今陕西关中)。闰九月刘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入陕与李武、崔德汇合自兴元转攻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据巩昌(今属陕西)败于察罕贴木儿西路军溃退。次年一部分西路军在李喜喜率领下南下四川改称“青巾”被徐寿辉部将明玉珍逐走。至正二十年(136o)五月李武、崔德向李思齐投降。

东路军的统帅是毛贵。他原是赵均用的部将。至正十四年赵均用与彭早住等高濠州东去盱眙、泗州后进据安东州(今江苏涟水)与元将董抟霄激战于北沙、庙湾、沙浦等地大败元军于泗州。十六年三月扬州地主武装“青军”头目张明鉴逐走镇南王孛罗普化孛罗普化奔淮安。不久王宣所部“黄军”反。十月赵均用联络青军、黄军围攻淮安杀镇南王孛罗普化而据之。宋政权命赵均用为淮安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毛贵奉赵均用命转战于安东、海宁、沭阳、赣榆一带。十七年初元将也攻海宁毛贵夺其战船由海道入山东。二月毛贵取胶州(今山东胶县)击毙元山东宣慰使释嘉讷。又下海转攻益都益王买奴逃遁遂下滨州(今滨县北)。四月克莒州(今莒县)。短短二三个月内尽有山东州县。元廷急命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枢密院事孛兰奚及董抟霄等出兵镇压毛贵;又命答失八都鲁攻曹州盛文郁部防止盛部与毛部势相联结。为防止毛贵北上急从太不花、答失八都鲁等三处军马内择其精锐守河北。七月元镇守黄河义兵万户田丰响应毛贵起义克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是年冬驻棣州(今山东惠民)的义兵千户余宝杀知枢密院事宝童起义。负责镇压山东农民军的总指挥纽的该一直龟缩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不敢出战。次年正月田丰取东平。二月毛贵克济南。至此山东几乎尽为红巾军所有。宋政权在山东设益都等处行中书省命毛贵为平章。毛贵立宾兴院选用官吏又于莱州大规模屯田官民田十止收二分生产大有展(《元史·顺帝纪八》)。毛贵把山东建成后方稳固的基地然后挥师北上。

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毛贵兵至河北南皮魏家庄杀河南行省右丞董抟霄。又连克清(今河北青县)、沧(今河北沧州东南)二州据长芦镇。三月克蓟州(今天津蓟县)至郭州枣林、柳林(均在今北京市境内)元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毛贵兵进逼大都“京师人心大骇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纷”(《元史·刘哈剌不花传》)。当时形势对红巾军非常有利答失八都鲁已病死其子孛鲁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互相攻伐京师十分空虚。但由于中路军作战失利未能突破山西、河北元军防线从而与东路军汇合攻大都致使毛贵孤军深入在柳林败于元将刘哈剌不花不得不退师济南。十九年四月从淮安来山东投奔毛贵的赵均用杀害毛贵。七月毛贵部将续继祖自辽阳回益都又杀赵均用。山东各地红巾军虽奉毛贵子小毛平章为帅但实力大受影响。而田丰自称花马王王士诚称扫地王田丰与王士诚为争夺地盘互相攻伐。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察罕帖木儿开始进攻山东红巾军并州军出井陉辽、沁军出邯郸泽、潞军出磁州怀、卫军出白马以及汴梁、洛阳诸军水6俱下分道并进。自率主力军渡孟津逾怀庆直抵山东相继占领冠州(今山东冠县)、东昌。八月察罕帖木儿遣其子扩廓帖木儿及其将阎思李、关保、虎林赤由东阿造浮桥渡河田丰率2 万人夺桥未成元军占领长清。田丰屡败不得已降元察罕帖木儿报请元廷授以山东行省平章职。田丰招降棣州余宝、东平王士诚、东昌杨诚。八月元军下济南南取泰安北攻济阳、章丘东略沿海诸州县红巾军节节败退。察罕帖木儿因镇压红巾军有功升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十月元军进围益都。二十二年六月田丰、王士诚设计杀察罕帖木儿重返红巾军队伍回到益都。扩廓帖木儿袭父职继续围攻益都。是年十一月元军破城田丰、王士诚被俘杀守将陈猱头以下二百余人被俘后送京师处死。山东红巾军全部被镇压。

中路军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队。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逾太行山入山西取泽州之陵川、高平。闰九月克潞州(今山西长治)在冀宁路(治今山西太原)遇阻。十八年春毛贵率东路军北上直趋大都。为加强侧翼力量阻止元军来援命其将王士诚、续继祖自益都出兵攻怀庆克晋宁与中路军配合势力大增。于是中路军决定分兵两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今山西沁县)攻冀宁、大同等地。时毛贵进逼大都失利察罕帖木儿在晋南伏击中路红巾军取胜。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由辽州(今山西左权)转攻冀宁意欲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突破元军防线失利改向晋北。十月关先生等从定州转攻大同、兴和(今河北张北)等地。十二月关先生等克上都。红巾军在上都烧毁元帝驻夏的宫阙后再克全宁路(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焚鲁王府。进而攻取辽阳行省府辽阳路(治今辽宁辽阳)。宋政权遂于此处置辽阳行省命毛居敬、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等为平章。红巾军进入东北后元守军一触即溃而关内元军则仍有一定实力为此他们决定进攻高丽。高丽王与元廷有特殊关系而且派军进入中原镇压红巾军。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中路军致书高丽王准备进攻高丽。十一月中路军前锋渡鸭绿江。十二月毛居敬率红巾军攻占义州、静州、麟州、西京(今朝鲜平壤)。以后转战于西北沿海诸州。二十一年九月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再入高丽一度攻占开京(今朝鲜开城)迫使高丽恭愍王逃奔福州(今朝鲜安东)。次年初关先生、沙刘二等战死余众在破头潘率领下退回辽阳四月破头潘在辽阳被俘。中路军至此全遭失败。

宋政权分兵三路后元廷不得不分散兵力对付各路红巾军因而为刘福通亲率的中央红巾军解除了元军的压力。至正十七年六月刘福通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不克。八月转攻大名、卫辉等路很快占领豫北、冀南广大地区屡败元将答失八都鲁元廷对答失八都鲁十分不满“颇疑其玩寇失机使者促战相踵”红巾军伪造与答失八都鲁通和书“遗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进”(《元史·答失八都鲁传》)。答失八都鲁得知忧愤而死子孛罗帖木儿继之。十八年五月刘福通克汴梁并定为国都实现了使“宋”政权名副其实的宿愿。这时宋政权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元史》称:“造宫阙易正朔号召群盗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红巾军也自称:“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北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1当时元朝主要兵力仍然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靠镇压红巾军起家的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军阀势力全力以赴围剿北方红巾等各路军队所以北方红巾军在摧毁元朝统治的斗争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三路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先后遭致失败或远离宋都汴梁宋政权很快从鼎盛开始逆转。至正十八年七月察罕帖木儿移军洛阳孛罗帖木儿进攻曹州。十一月曹州失陷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牺牲。十九年初孛罗帖木儿北上代州(今山西代县)、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驻军大同切断中路军与汴梁的联系。二十年五月察罕帖木儿移军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归、亳、陈、蔡北路出汴东置战船于黄河内略曹州南据黄陵渡又陕西、山西各路元军把汴梁包围得水泄不通。八月汴梁失陷刘福通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攻安丰小明王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顾张士诚、陈友谅东西夹击的危险亲率大军北上救出小明王、刘福通安置于滁州。至此宋政权已经名存实亡。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称吴王前夕其将廖永安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途经瓜步将他们溺死1。

1 郑麟趾:《高丽史》卷四一《恭愍王》四。

1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通鉴博论》《明太祖实录》卷十二称:“吕珍攻刘福通于安丰入其城杀福通等。”

高邮战役后南方红巾军也利用这一机会重振旗鼓。黄陂渔民出身的倪文俊在重建天完政权中起了重要作用。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克沔阳在汉川鸡鸣仪大败元军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子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战死。不久倪文俊又连克襄阳、中兴(今湖北江陵)、武昌、汉阳俘威顺王子歹帖木儿及王妃等。元廷见其势大下诏招抚因谈判不成倪文俊杀威顺王子。元廷命答失八都鲁等守蕲黄命太不花为湖广行省左丞相总兵湖南全力剿捕红巾军。十六年正月天完建都汉阳徐寿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命倪文俊为丞相改元太平。是年天完军东入浙江西取襄阳南克湖南常德、澧、辰、衡、岳诸州。赵普胜率巢湖水师克枞阳、池州、青阳等地并两度围攻安庆。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图谋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失败后自汉阳奔黄州(今湖北黄冈)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倪文俊的部队全归陈友谅所有。

陈友谅出身沔阳谢姓渔家因赘于陈氏故改姓陈曾在县衙任贴书之职。元末兵起与弟友仁、友贵聚众起义投奔天完政权充任倪文俊部下簿掾累官至统军元帅。杀倪文俊后夺得天完政权军权率军重点进攻东南。至正十七年底沿江而下在小孤山大败元军。十八年正月与赵普胜等联军攻破安庆杀元淮南行省左丞余阙等。此后连克龙兴、瑞州、邵武、吉安、抚州、建昌、赣州、汀州、信州、衢州等路。使天完政权成为南方各支起义军中拓地最广、实力最强的武装力量。但陈友谅与倪文俊一样篡权野心强烈。为此他于至正十九年九月杀害唯一可与之匹敌的赵普胜。是年底又逼迫徐寿辉徙都江州乘机伏杀徐寿辉部属自称汉王改元天定。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挟徐寿辉攻占太平。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汉年号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以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兼知枢密院事。

陈友谅篡位后“其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明太祖实录》卷九)。赵普胜、徐寿辉旧部纷纷离去。而陈友谅则把矛头指向应天(今江苏南京)的朱元璋企图联合已经降元的平江张士诚对朱元璋东西夹击。张士诚未敢出兵。陈友谅称帝后不久即沿江而下直奔应天结果在龙湾中计大败逃回江州。朱元璋乘胜连克太平、安庆等地赵普胜旧部张志雄徐寿辉旧部、驻守袁州多年的欧普祥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守将于光等投奔朱元璋。二十一年陈友谅多次反扑失败朱元璋占领江州陈友谅逃奔武昌。陈友谅饶州守将吴宏、建昌守将王溥、龙兴守将胡廷瑞等均以城降朱元璋。二十二年吉安孙本立、曾万中龙泉彭昌中等降朱元璋。这时陈友谅已面临众叛亲离、“疆土日蹙”的局面。二十三年陈友谅不顾一切动了鄱阳湖大战终于自取灭亡。

陈友谅杀害徐寿辉篡夺政权后天完旧将明玉珍宣布与陈友谅“不与相通”在四川形成割据。明玉珍是随州(今湖北随县)梅丘里平林聚农民。元末兵起后被当地富豪推为屯长组织武装结寨自保。至正十三年冬投奔徐寿辉授为统军元帅守沔阳。十七年秋占领重庆徐寿辉授为陇蜀行省参政。十八年败李喜喜“青军”于普安(今四川剑阁)、广元天完升玉珍为陇蜀行省左丞。十九年四月克嘉定(今四川乐山)败元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等杀右丞完者都进克成都、隆庆、潼川。从此元朝在四川的统治宣告结束。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弑徐寿辉称帝“友谅使来宋主(即徐寿辉)崩弑外闻乃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丧附膺哀悼殆不堪忍。..自是议讨友谅移檄四方会兵三峡。..谥宋主曰:‘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犹舜之宗尧也”1明玉珍又“立寿辉庙于城南春秋奉祀”2对寿辉表示十分忠诚。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称陇蜀王。二十三年正月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以戴春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尚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文仁、周兴为司徒刘祯为宗伯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3。明玉珍曾出兵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但多不能守以后很少出兵重于防守。二十五年明玉珍更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春为左丞相万胜为右丞相尚大亨、张文炳为知院邹兴等为平章。二十六年春明玉珍病死遗言:“汝等同心协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窥中原亦不可与各邻国构隙。”又说:“元虏未逐余志不能遂也。”④子明升即位年仅1o 岁。

高邮之战使张士诚转危为安。脱脱在前线罢兵权后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出击扩大地盘并且拒绝元廷的多次招安。至正十五年(1355)底淮东大饥士诚遣其弟士德占领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克常熟。次年二月攻占平江路(治今江苏苏州)。士诚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将政权机构从高邮迁来。又分兵连克无锡、常州、松江、湖州、杭州占有富庶的长江三角洲。这时淮西朱元璋已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势力向东扩展朱、张双方在镇江形成对峙。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军连克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张士德在常熟被朱元璋军擒获。“于是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阴、长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太湖口6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泝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指朱元璋军)有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张士诚战场上屡战屡败。割据台、温、庆元地区的方国珍奉元朝之命进攻张士诚。在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张士诚接受元朝招安妥欢贴睦尔降旨授士诚为太尉。

张士诚降元后继续与朱元璋争夺地盘双方在江南地区大体上维持原1 刘桢:《玄宫之碑》1982 年明玉珍墓出土。

2 杨学可:《明氏实录》。

3 杨学可:《明氏实录》。

④ 杨学可:《明氏实录》。

来态势但在苏北、鲁南、皖北一带张士诚利用宋政权衰败之机把势力一直扩张到济宁、濠州一线。元廷为解决京师饥荒于至正十九年九月不惜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以换取海运粮。从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36o—1363)张士诚和方国珍一个出粮一个出船每年海运粮11 万石至13万石不等解往大都从而延长了元朝的反动统治。张士诚集团也是一伙新生的地主分子他们割据平江后“无不志在良田美宅”1“诸公经国为务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耽乐为从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诸公宴集辄费米千石”2。张士诚“经岁不出门不理政事”3其弟张士信有“后房百余人习天魔舞队珠金玉翠极其丽饰”(《明太祖实录》卷二十)。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士诚遣吕珍进攻宋政权最后据点安丰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刘福通才使他们幸免于难。九月士诚自称吴王遣使赴京请命妥欢贴睦尔不允。元廷又遣户部侍郎博罗帖木儿、监丞赛因不花到平江催海运粮士诚不允双方关系断绝。江浙行省的元朝官员也被士诚排挤。此后张士诚集团更加腐朽堕落灭亡之时也指日可待了。

自从至正十四年(1354)高邮战役后北南红巾军都从起义的低谷走了出来展开了规模更大的反元武装斗争。北方红巾军分兵三路北伐对元朝在北方的统治予以沉重打击并为南方红巾军的展和朱元璋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南方红巾军战绩辉煌按实力本可担负起推翻元朝的历史重任但陈友谅篡权后急遽蜕变最后众叛亲离自取灭亡。非红巾军系统的张士诚、方国珍乘天下大乱之机割据一方叛服无常早已失去农民起义的性质。朱元璋稳扎稳打逐步壮大最后担负起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1 乾隆《苏州府志》卷十《田赋》三。

2 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

3 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

第三节朱元璋削平群雄朱元璋是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出身于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春淮河上游瘟疫流行他的父、母、长兄相继病故他掩埋了他们的尸体后入寺为僧后来游方化缘饱受社会黑暗之苦深知人世艰辛。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爆“初起汝颍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御制皇陵碑》)。元璋目睹“元将至略民为俘邻境骚动”(《天潢玉牒》)遂决意投奔郭子兴部红巾军。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被郭子兴视为亲信。

至正十三年(1353)元军解围后郭子兴与徐州帅赵均用、彭大父子失和。朱元璋意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到家乡钟离“倡农夫以入伍。..不逾月而众集”(《御制皇陵碑》)共达七百余人其中有幼时相好徐达、邵荣、周德兴等人。加上后来入伍的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至正十五年兼并的巢湖水师俞廷玉、俞通海父子廖永忠、廖永安兄弟桑世杰、张德胜等都是朱元璋队伍的骨干。他们出身贫苦勇敢善战反元坚决。朱元璋队伍中虽然兼并过不少地主武装但并不影响它的红巾军本色。

郭子兴提拔朱元璋为镇抚、总管。十五年三月郭子兴死。四月宋政权任命郭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子兴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从此这支部队正式归宋政权统辖。五月朱元璋兼并部分巢湖水师后开始南渡。六月取采石、太平。定远人冯国用曾向朱元璋建议:“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明史·冯国用传》)太平知府陶安也说:“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明史·陶安传》)朱元璋决定东取集庆(今江苏南京)。是年七月、九月两攻集庆失利郭天叙、张天佑被叛将出卖俘送元军杀害。十六年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三攻集庆一举攻克杀元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改集庆路为应天府。遂分兵取镇江、金坛。七月宋政权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宋政权在应天设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命朱元璋为平章。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东有张士诚倚江南之富庶争夺江浙地盘;西有陈友谅凭长江中游地利时时兵来犯。陈、张沆瀣一气以消灭朱元璋为己任。朱元璋要坐稳应天在两强夹缝中立足是相当困难的。

朱元璋的成功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这是当时其他武装所不可企及的。

朱元璋注意延揽人才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入据金陵采纳了冯国用、陶安之献策;克徽州问计于老儒朱升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对;征浙东胡大海引荐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等“四先生”。至正二十年(136o)五月陈友谅进攻应天朱元璋左右意见分歧“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弃据之或欲决死一战不胜而走未晚也”。刘基奋然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1然后提出战略方针:“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游其心无日不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刘基传》)朱元璋非常注意采纳这些有识之士的精辟见解使自己的队伍稳步展。

在军事上采取了先陈后张的方针。徐寿辉为天完皇帝时双方并无矛盾只是至正十五年(1355)时巢湖水师将领李普胜企图兼并朱元璋军失败被杀促使水师分裂俞廷玉等归朱元璋赵普胜等归天完在皖南青阳、石埭、潜山一带小有磨擦。朱元璋重点进攻应天周围的徽、婺、湖、信等州以稳住南方阵地迫使张士诚不敢来犯。至正二十年(136o)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西线陈友谅战线逐渐推向皖西、江西利用陈友谅篡位引起的内部矛盾大量纳降徐寿辉、赵普胜的旧部进一步孤立陈友谅。

在政治上朱元璋始终利用宋政权作屏障保持与宋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朱无璋军克婺州(今浙江金华)开设浙东行省于省门立两大黄旗两旁立两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1。这与韩山童、刘福通“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是一脉相承的。尽管朱元璋早已独自展但始终寄名于宋政权之下。至正十九年五月小明王升元璋为江南行省左丞相。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元璋为吴国公。二十三年二月元璋亲去安丰救出小明王、刘福通安置在滁州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其纪年仍用龙凤榜文命令仍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朱元璋非常善于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缓冲敌人的压力或调整自己的部署。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察罕帖木儿用兵山东招降田丰、王士诚等势不可挡。朱元璋遣使北上与察罕通好并说:“吾今遣人往与通好观其所处何如然后议焉。”(《明太祖实录》卷九)用尽了韬晦之计。

在经济上朱元璋初期采用抄掠地主财物、强令百姓岁纳寨粮的政策。

后期为长久计他放弃抄掠、强纳寨粮的办法采用承认农民夺田或占田鼓励开荒为己业“给民户田”(刘辰《国初事迹》)收取田租的政策;同时大力开展军屯、民屯在应天近郊、江阴、衢州等地屯田收效十分明显。在赋税方面采取轻徭薄赋至正二十四年(1364)称吴王时“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明史·食货志二》);商税也低由十五取一降至三十取一;盐税从十取二降至二十取一。为展贸易至正二十一年(1361)于应天府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流通。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是从至正二十三年(1363)开始的。屡败于朱元璋的1 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诚意伯文集》卷。

1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俞本《皇明纪事录》。

陈友谅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这年四月陈友谅特制数百艘大舰“舰高数丈外饰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舫数十其中上下人不闻相语舫箱皆裹以铁”。他选择了朱元璋率军北上救援小明王尚未回师之机兵号称6o 万“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明太祖实录》卷十二)。陈友谅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城原先紧靠赣江朱元璋考虑在先已将城墙改建为离江岸3o 步。友谅军来攻大舰无法靠近城墙只得登岸围城。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率军死守85 天为朱元璋准备水军迎战陈友谅于鄱阳湖赢得了时间。七月朱元璋亲率2o万大军来援陈友谅退至鄱阳湖。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水军大会战。陈友谅人众、舰大朱元璋人少、舰小双方差距悬殊。但朱元璋深知他的部队士气高涨上下一心;而陈友谅弑主篡权“唯知巨舰未知军心哐怯”(《明太祖实录》卷十二)。朱元璋看准了陈友谅的弱点一开始就采用火攻。七月二十一日双方激战于鄱阳湖开始朱元璋军无法靠近巨舰朱元璋也险遭不测。后来他采用火攻利用风势火枪焚毁陈友谅战舰2o 余艘。二十二日朱元璋组织敢死勇士驾驶满载火药等易燃物的小舟冲向敌阵乘风纵火焚其舰船数百。友谅弟友仁、友贵及平章陈普略等许多重要将领被焚死。“烟焰涨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明太祖实录》卷十二)。据统计是日陈友谅将士被焚溺致死者达6 万人朱元璋军溺死者7ooo 余人。经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激战陈友谅不得不退入草鞋山。八月陈友谅“粮绝势困”“进退失据”准备逃奔武昌。二十七日在向湖口突围时中矢死。张定边等乘夜用小舟载其尸及子陈理逃回武昌陈理继位。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率水6大军征武昌陈理降大汉割据政权灭亡。

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是平江张士诚。灭张战争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占领苏北、淮河流域诸城镇;第二阶段占领江南地区诸城镇;第三阶段围攻平江。即所谓“先取通泰诸郡县翦其羽翼后转取浙西”1的战略部署。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布文告指责张士诚“假元之令叛服不常..启衅多端袭我安丰寇我诸全连兵构祸罪不可逭”(《明太祖实录》卷十五)。令徐达、常遇春等于次年四月前全部攻占士诚在苏北和淮河流域的地盘。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布著名的《平周檄》。这篇檄文虽仍用“皇帝圣旨”和“龙凤”年号却完全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污蔑红巾军“根蟠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祝允明《野记》)。又罗列张士诚八大罪状但口气也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这年八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师1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汉陈友谅》。

2o 万攻张士诚。至十一月朱元璋军已占领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形成对平江的包围。士诚的重要将领吕珍、李伯升、张天琪、潘元明等纷纷投降朱元璋。十一月朱元璋用叶兑“锁城法”攻平江分兵把守平江各门、各方四周筑长围困之又架木塔(名曰敌楼)三层监视城中动静每层施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攻击。张士诚死命坚守。二十七年六月张士信在闾门督战时挟妓寻欢被炮火击中身亡。九月城破周仁(隆平府太守)、潘元绍(士诚婿)等降张士诚率军巷战最后自经未遂俘送应天自缢死。张士诚割据政权被消灭。

朱元璋军在攻克平江、灭张士诚后即遣军分两路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八年(1348)与其兄国璋、弟国瑛、国珉起兵反元不久受元招安。十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后又反。其后据有庆元(今浙江宁波)、温、台等地屡受元朝封官官至江浙行省参政。至正十八年(1358)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华)招降方国珍朱元璋授其为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国珍又同时接受元江浙行省平章职后又升为丞相封衢国公。至正二十七年(1367)方国珍北通元将扩廓帖木儿、南交福建陈友定以对抗朱元璋。九月朱元璋将朱亮祖、汤和、廖永忠来攻方国珍日夜运珍宝准备下海逃跑。元璋军连克台、温、余姚、上虞、庆元方国珍逃入海中。十一月方国珍被迫投降。

与此同时朱元璋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军南下福建征陈友定。陈友定本为驿卒因镇压红巾军有功累升至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五年(1365)元置福建行省分省于延平以友定为平章“于是闽中八郡皆其所守”(《明太祖实录》卷二五)。元璋军势如破竹于洪武元年(1368)正月进围延平友定自杀未遂俘送应天处死。

此后朱元璋南征北伐同时进行。至洪武元年六月湖南、广东、广西全为明朝所有。南方之地仅剩四川明升、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明朝灭元后四川、云南才6续归明。

第四节元朝的灭亡扩廓与孛罗之争自至正十五年脱脱被害至二十八年元政权退出大都十余年间妥欢贴睦尔为声色所好更加厌于朝政。起用右、左丞相凡十余人或为奸佞小人或为军阀武夫或为无能之辈结果都祸国殃民加了元朝的灭亡。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旷日持久而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之间的斗争既是一场拥兵自重的军阀之间的争斗又是宫廷内部争权白热化的表现。

脱脱死后哈麻拜中书左丞相其弟雪雪为御史大夫。“国家事尽归其兄弟二人矣”(《元史·哈麻传》)。哈麻谋立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事泄遭贬途中被杖死。妥欢贴睦尔起用搠思监主政搠思监贿赂公行贪声著闻甚至印造伪钞政治更加黑暗。而妥欢贴睦尔与秃鲁帖木儿等十“倚纳”益加放肆行大喜乐演天魔舞又热衷于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房屋和龙舟对政事益加厌恶。皇太子与其母奇皇后一直谋求内禅使宦官朴不花喻左丞相太平太平不允终于被皇太子和搠思监逼令自杀。搠思监与朴不花“构相表里四方警报及将臣功状皆壅不上闻”(《元史·搠思监传》)。他们根株盘固气焰熏灼内外百官趋附之者十九。又宣政院使脱欢与之同恶相济为国大蠹。朝内大臣恨之入骨纷纷上疏弹劾。御史大夫老的沙是妥欢贴睦尔的母舅意图利用群臣弹劾朴不花来达到排挤政敌的目的引起皇太子和奇皇后的不满便唆使妥欢贴睦尔将他封为雍王逐回高丽。老的沙行至大同跑到孛罗帖木儿军中躲避。于是一场以孛罗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为主角的新的内讧即将爆。

元末军阀争权争势始自察罕帖木儿和答失八都鲁。答失八都鲁出身于蒙古珊竹带氏的功臣世家自以为是正宗蒙古贵族;察罕帖木儿出身内迁的畏兀儿家庭以布衣集义兵凭战功成为统帅很不甘愿位于答失八都鲁之下。答失八都鲁总制河南军马但在冀、鲁一带屡战屡败;察罕帖木儿奉命由关陕入河南再入冀、鲁侵占了他的势力范围。答失八都鲁忧愤而死后其子孛罗帖木儿总领其军退守河北井陉口后进驻大同与察罕帖木儿争夺冀、鲁之地双方之间屡有争战。至正二十年(136o)九月朝廷命以冀宁(今山东大同)交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不从双方又展开交战元廷命各还本镇。

至正二十年(136o)察罕帖木儿在山东被起义军田丰、王士诚刺杀其养子扩廓帖木儿袭父职。这时孛罗与陕西军阀张思道(又名良弼)相联结。至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孛罗乘扩廓忙于山东战事南侵扩廓守地并遣将竹贞袭据陕西。扩廓亦不示弱遣部将貊高合李思齐兵攻竹贞竹贞战败投降扩廓。

自从老的沙留在孛罗帖木儿军中后军阀之间的交战与宫廷内部的矛盾开始结合起来。右丞相搠思监、宦官朴不花与皇太子结成一伙以扩廓帖木儿为外援强令孛罗交出老的沙孛罗不遣。二十四年三月搠思监、朴不花遂诬称孛罗与老的沙图谋不轨由妥欢贴睦尔下诏削孛罗官职令其解兵权归四川。孛罗知道此诏非皇帝本意遂拒不奉诏。朝廷下令命扩廓帖木儿出兵讨伐孛罗。这时宗王不颜帖木儿等出面上书替孛罗辩解且很快出兵与孛罗会师。妥欢贴睦尔怕局面不可收拾降下圣旨“以搠思监屏诸岭北朴不花窜之甘肃以快众愤。孛罗帖木儿等悉与改正复其官职”(《元史·搠思监传》)。然而诏书虽下而搠思监、朴不花仍留居京城。这样孛罗进兵京师就找到了借口。四月孛罗派秃坚帖木儿率军进攻京师。秃坚本为知枢密院事因得罪皇太子逃奔孛罗军中避祸。秃坚兵入居庸关败京师军至清河皇太子逃奔兴(今河北承德西)、松(今辽宁赤峰西)京师空虚。妥欢贴睦尔命达达国师、蛮子院使去秃坚军营劝解秃坚声称必得搠思坚、朴不花妥欢贴睦尔被迫交出二人孛罗杀之。秃坚帖木儿浩浩荡荡率军入京师妥欢贴睦尔以孛罗帖木儿为太保、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守御大同;秃坚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退出京师。

是年五月皇太子回宫后忿怒不已命扩廓帖木儿调动军队分道进攻孛罗。扩廓命白锁住守京师命貊高、竹贞为中道、关保为西道合击孛罗于大同扩廓亲驻太原调督诸军。七月孛罗与秃坚、老的沙等以“清君侧”名义再次进攻京师皇太子逃到太原。孛罗等入京师妥欢贴睦尔命孛罗为太保、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兵马;老的沙为平章政事;秃坚帖木儿为御史大夫。孛罗主政后杀“倚纳”秃鲁帖木儿、波迪儿等罢三宫不急造作沙汰宦官减省钱粮禁西蕃僧人佛事并多次遣使请皇太子还朝使者至太原均被拘留。

至正二十五年(1365)三月皇太子在扩廓帖木儿军中下令调遣岭北、甘肃、辽阳、陕西各地军队共讨孛罗帖木儿。孛罗调兵抵御败绩于是郁郁不乐终日与老的沙饮宴荒淫无度酗酒杀人喜怒无常人皆畏之。妥欢贴睦尔对孛罗的行为也极为不满密令威顺王宽彻普化子和尚刺杀孛罗。和尚雇杀手于七月二十九日刺杀孛罗帖木儿老的沙携孛罗家眷逃遁至秃坚军中与秃坚共奔赵王王傅府(今内蒙古达茂联合旗阿伦斯木)鼓动赵王起兵赵王缚老的沙、秃坚二人送至朝廷。孛罗帖木儿党至此被彻底清除。

当妥欢贴睦尔密谋杀害孛罗之时扩廓乘机进攻大同取之。皇太子联络也先及魏、辽、齐、吴、豫、豳诸王准备进京。皇太子在太原时想用唐肃宗在灵武称帝的故事自立扩廓等不从。现在进京奇皇后传令扩廓以重兵拥皇太子入城企图威胁妥欢贴睦尔让位。扩廓知其用意兵至京城3o里处即下令分散不入京师皇太子怨恨在心。既入京妥欢贴睦尔命老臣伯撒里为右丞相扩廓为左丞相。居两月扩廓请南还视师。二十五年闰十月封扩廓为河南王总天下兵。十二年六月抵河南驻军彰德(今河南安阳)调遣诸将准备南下江淮。但关中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四将各怀异见要求别立一军不受调遣。他们共推李思齐为盟主各令本部曰:“一戈一甲不可出武关王保保(扩廓别名)来则整兵杀之。”(《庚申外史》)扩廓遣其将关保、虎林赤西攻张思道于鹿台而思齐与思道合兵抗之双方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妥欢贴睦尔见诸军互伐不得不下诏命皇太子亲出总天下兵马。又命扩廓以其兵自潼关以东肃清江淮;李思齐以其兵自凤翔以西进取川蜀;秃鲁以其兵与张思道、孔兴、脱列伯等取襄樊;王信以其兵固守山东。诏书虽下皇太子竟止之不行扩廓等也拒不受命。扩廓自恃兵强日益跋扈又杀皇帝派来调解的诏使天下奴其部将貂高、关保十分不满宣布脱离扩廓。两人又罗列扩廓罪状上奏朝廷并兵攻扩廓。当时皇太子用侍御史李国凤等计立大抚军院总制天下兵马专防扩廓。是年十月扩廓被免职以河南王食邑汝州(今河南汝南)其所总诸军分由各将统领。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朝廷命左丞孙景益分省太原关保驻兵防守。

扩廓遣兵攻占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妥欢贴睦尔下令削夺爵邑令诸军共诛之。于是一场新的军阀混战又重新开始扩廓退守平阳(今山西临汾)双方相持良久。这时明兵已到达河南思齐、思道率兵西归而貊高、关保进攻平阳甚急。扩廓夜袭其兵营俘貊、关二将。妥欢贴睦尔见扩廓势大立即罢大抚军院下诏复扩廓原职领兵准备南讨。

自扩廓、孛罗构兵以来元廷整整花费8 年时间用于内耗之中。这8 年中朱元璋从容备战次第削平群雄最后挥师北伐。元廷的**统治为它自己挖掘了坟墓。

明师北伐和元朝灭亡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吴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后即着手挥师北伐。他对徐达等说:“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起民坠涂炭。予与诸公仗义而起初为保身之谋冀有奠安生民者出。岂意大难不解为众所附乃率众渡江与群雄相角逐遂平陈友谅灭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尚念中原扰攘人民离散山东则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又提出北伐的战略部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朱元璋的这一席话充分说明他对全国形势和战局了如指掌以后形势的展果然不出他所料。在长期的战争环境里和激烈的战斗中朱元璋已经锻炼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是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政事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 万大军由淮入河北取中原。临行又召见诸将士叮嘱他们“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二十三日布北伐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卷二五)的口号这一口号对当时的汉族地主阶级有很大的号召力对分化瓦解蒙汉各族上层贵族联合统治的元政权起了很大作用。

北伐的第一步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十月二十四日徐达率军抵淮安遣人往沂州招谕王宣、王信父子。察罕帖木儿死后王宣父子利用扩廓帖木儿打内战的机会攻掠山东全境。徐达派人招降后王宣父子投降王信被授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未几王宣父子复叛王宣被徐达镇压王信逃遁。徐达率军先后克复营州、滕州、益都、东平、兖州、济南、济宁、密州、登州、莱州、东昌等地。由邓愈率领的偏师也由襄阳北略南阳进展顺利。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北伐的第二步是“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洪武元年二月徐达等率师进入河南后先进攻汴梁。当时元汴梁守将李克彝、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左君弼、安丰守将竹昌均屯兵汴梁。左君弼原是天完政权汴梁行省脑长期占领庐州(今安徽合肥)至正二十四年(1364)降元。明军抵达陈桥时左君弼率先投降李克彝奔河南(今洛阳)。明军占领汴梁次第攻克河南各州县。同时由冯宗异率领的偏师攻克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扼潼关西略华州(今陕西华县)以防李思齐军。五月朱元璋抵汴梁召集诸将确定北进大都方略。

七月二十九日山东诸将自益都、徐州、济宁会师东昌前锋分兵渡河。闰七月初二日徐达等自汴梁兵自中滦渡河进取彰德、磁州、邯郸。十一日徐达会诸将于临清。十四日常遇春克德州。北伐的第三步“进兵元都”正在顺利进行中。

这时妥欢贴睦尔如梦初醒。闰七月十九日罢大抚军院复扩廓帖木儿官职命其出援京师勤王御敌。扩廓故意自平阳绕道大同尽管元都危在旦夕他依然观望不进。

闰七月二十日明军下长芦趋清州。二十三日徐达兵抵直沽水6两路向大都进。元中书右丞相也望风逃遁元都大震。二十七日妥欢贴睦尔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同守京城。二十八日夜半妥欢贴睦尔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开健德门北奔上都左丞相失列门等扈从。八月初二日徐达等率至大都攻齐化门命将士填濠破城而入执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等杀之。至此统治了百余年的元皇朝终于被推翻。明朝改大都为北平府。

妥欢贴睦尔于八月十五日至上都。当时元朝残余势力仍不可忽视。扩廓帖木儿拥数十万军屯驻山西李思齐、张思道等盘踞陕西辽阳有兵1o 万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守云南。明廷视扩廓帖木儿为头号劲敌陕西李、张已有“2志”(刘佶《北巡私记》)故克大都后不久明军即兵分两路进攻山西迫使扩廓撤至甘肃、宁夏。洪武二年(1369)正月妥欢贴睦尔命扩廓为中书右丞相。四月元军见明军主力西攻陕西遣将分道攻北平被常遇春击败。六月妥欢贴睦尔逃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常遇春克上都徐达在陕西也势如破竹李思齐投降。至明年四月扩廓帖木儿由宁夏北奔和林残元势力基本上退至漠北。四月二十八日妥欢贴睦尔因患痢疾病死于应昌。朱元璋“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号曰顺帝”(《元史·顺帝纪十》)。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为其父谥号惠宗。五月明将李文忠来袭应昌爱猷识理达腊退居和林改年号宣光。和林的残元政权史称“北元”。

第十章西北宗藩在元代的汉文史籍中常常把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统称为“西北诸王”。他们在名义上尊奉元朝皇帝为宗主以“宗藩之国”自居1但实际上具有半独立或独立的地位。这些汗国与元政府的关系虽然有亲有疏但毕竟不同于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体上说伊利汗与元皇室同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后裔他们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与元朝政府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而钦察汗国与元朝相距最远早已有独立化的倾向又因海都割据势力的阻隔与元朝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疏远。由于蒙古贵族的军事扩张蒙古与世界各地的民族、国家生了关系。蒙古牧民也因之大批迁往西北宗藩诸国。上述西北诸汗国的历史既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史的一部分也是蒙古和西北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1 《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

第一节察合台汗国早期的察合台兀鲁思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国由察合台的封地展而来。察合台和他的继位人通过侵夺大汗的土地使其兀鲁思向半独立化方向展成为统治东达今吐鲁番、西及阿姆河、北接花剌子模和塔尔巴哈台山、南临印度的强大势力对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的历史展有重要的影响。

成吉思汗于12o6 年攻灭乃蛮之后开始分封诸子据《元朝秘史》节242 记载察合台分得8 千户属民;而据《史集》记载察合台得4ooo 人其中包括一个巴鲁剌思千户和一个宏吉剌忒千户1。察合台的始封地在今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随着西辽的灭亡和西征的胜利蒙古国的版图迅扩大。成吉思汗又为其年长的诸子在原有封地的基础上指定了新的封地。据波斯史家志费尼记载:“察合台得到的土地从畏兀儿之边(hudud)伸展到撒麻耳干和不花剌其居地在阿力麻里附近的忽牙思”2即畏兀儿以西的草原地带。

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为元代制度。成吉思汗回师后察合台受命留在西域成为镇守回回之地的亲贵诸王3。察合台的封地与其所戍守之地互相邻接在西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势力。察合台汗国日后能展成一支与其他蒙古诸汗国相抗衡的力量即肇源于此。

当时的西域定居民族聚居的绿洲农耕城郭之地最为富庶。这些地区所得的收益按蒙古人古老的习惯由成吉思汗氏族成员共同分享。其办法是把这些地方的民户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支亲贵。波斯史家瓦撒夫记载阿姆河以北名城不花剌的编民有1.6 万人其中5ooo 人属于拔都、3ooo 人属于拖雷之妃唆鲁禾帖尼余下的8ooo 人称为“大中军”(u1uq qo1)属于大汗1。除了宗亲诸王蒙古将领亦可因战功在中亚受赐封邑。例如忽必烈大将伯颜之祖父阿剌“平忽禅有功得食其地”(《元史·伯颜传》)。忽禅即忽毡为牙剌瓦赤驻地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忽毡州府忽毡市(列宁纳巴德市)。

蒙古大汗除了与其他贵族共享当地收益外还负有管理这些地方的责任向各城派驻大臣或达鲁花赤。《元史》记载镇守撒麻耳干的有契丹人1 《史集》汉译本第1 卷第1 册页376—377。但在同书第2 卷(汉译本页172)中拉施都丁又把这个宏吉剌忒千户称为扎剌亦儿千户。

2 《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维尼波斯文刊本卷1页31并见同卷页226汉译本页45、272。这个忽牙思应该就是《耶律希亮神道碑》提到的“换扎孙”。

3 王国维:《黑鞑事略笺证》。

1 《瓦萨甫史》哈默·普尔格施塔勒波斯文原文及德译合璧本页94维也纳1856 年。耶律阿海父子耶律楚材提到镇守不花剌的有女真人蒲察元帅父子等。见于波斯文史料的除了牙老瓦赤、麻忽父子外还有镇守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大臣哈扎儿不花(khazar-Buqa)驻于那黑沙不城(nakhasbab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南之卡尔希)的丞相大夫(netg-Tai-Fu)和不花脱沙(Buqa Tusha)。中亚东部草原地区的城市如阿力麻里等也有达鲁花赤1。

察合台的禹儿惕和军队都在中亚又以皇子的身份出镇西域而中亚城郭绿洲之地的统治权却属于大汗。成吉思汗死后察合台吞并朝廷在西域的辖地的野心日益滋长《史集》记载了一起事件:在窝阔台时代察合台擅自出一道令旨变动阿姆河以北地区几个州郡的长官受命镇守其地的大臣牙老瓦赤立即上报太宗降旨斥责察合台命他陈明原委。这件事一方面反映了察合台虽然贵为出镇西域的皇兄亦无权干预邻近的朝廷辖地的政务同时也反映出西北诸王与朝廷之间的力量对比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太宗时代除了牙老瓦赤、丞相大夫等朝廷命官治理着中亚的城郭农耕之地以外、察合台王府中另有一批官员其中最重要的大臣是伐阇罗(Vazir)2、阿迷的('amid)和撒迦吉(sakkaki)。伐阇罗的真实姓名现在已不清楚人们只知道他是汉人(khitayan)被蒙古军掠获后起初在察合台的一位汉医那里做侍仆。汉医死后他成为蒙古贵族的牧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受到察合台的赏识被委以官职并被称为伐阇罗。据《史集》记载伐阇罗身材矮小相貌平常但为人勇敢、机智才华出众能言善辩其地位高于察合台斡耳朵内诸大臣他甚至擅自处死过察合台之子的妃子。察合台死后他很快被处死3。伐阇罗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被蒙古贵族掠至中亚的汉地文人的遭遇。

阿迷的自成吉思汗时代起就追随察合台受到信用。成吉思汗曾把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算端的两个女儿赐给察合台察合台又把其中的一个转赐给阿迷的。阿迷的当时主要的政敌是撒迦吉。撒迦吉起初因阿迷的等人的推荐才成为察合台的大臣。由于他才学出众、学识广博很快得宠于是引起阿迷的的嫉妒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起初是阿迷的被免职后来又官复原职而撒迦吉则反过来遭到囚禁最后死在狱中1。投降蒙古的回回1 《元史》卷一五o《耶律阿海传》;《湛然居士集》卷五《赠蒲察元帅七》并见卷六《瓦萨甫史》第1 卷波斯文原文及德译台璧本德译页25。《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39页29—3o。

2 Vazir源于梵文Vajra意为金刚杵。

3 《史集》第2 卷汉译本页184—187。

1 宏达迷儿:《旅行者之友》德弗雷麦里波斯文节刊本及法文节译合璧本《突厥斯坦和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蒙古汗史》(histoire deskhansmongo1sdu Turkistan et de 1a TransoxianeextraiteduhabibessiierdekhondemirTraduitedu persanetanetpagnedenotesparm.c.defremeryparis1853)人的地位与伐阇罗等汉人相似他们在蒙古宫廷里的地位同样是不稳定的稍有得罪蒙古主子之处就可能被处死有些人还成为蒙古贵族之间互相争斗的牺牲品。

阿姆河以北之地是中亚回回人的经济文化中心花剌子模王朝统治阶级的战败和蒙古军的屠杀政策没有能使人民的抵抗停止下来。邱处机记载了当时人民反抗蒙古人的斗争2。蒙古统治建立后这里成了蒙古贵族榨取财富的主要对象除此而外当地人民还要负担沉重的军役和徭役。在这种情况下1238 年不花剌爆了反抗蒙古统治者的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一位名叫塔剌比的制筛匠他利用宗教活动作为掩护短时间里就动了大批群众很快控制了不花剌。人民起而响应杀死了许多投靠蒙古人的显贵幸存的慌忙出逃。起义人民把塔剌比尊为不花剌的算端。不久蒙古军到来起义军奋勇迎战杀敌近万击退了蒙古人塔剌比战死沙场。人民推举塔剌比的兄弟继续领导起义。蒙古人战败后迅集结力量卷土重来起义军终于被击败。蒙古军下令把不花剌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统统赶出城去准备依例屠城。只是在牙老瓦赤向窝阔台奏报之后不花剌才得以保存下来1。在整个蒙古国时代察合台兀鲁思的汗位继承人都是由大汗指定的。察合台的嫡长子是抹土干(moetüken)他受到成吉思汗的宠爱在西征时死于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八米俺城下时适逢其子合剌旭烈诞生成吉思汗和元太宗窝阔台都曾确定合剌旭烈为察合台之位的继承人。1242 年察合台死去合剌旭烈继立。1246 年定宗贵由即帝位后为了扩大自己在蒙古亲贵中的势力借口“舍子传孙为非”废合剌旭烈另立抹土干之弟也蒙哥(yesü-m.nge)为汗2。

贵由死后拖雷家族在术赤家族的支持下向窝阔台家族夺权宣布立拖雷子蒙哥为帝是为元宪宗。合剌旭烈站在蒙哥一边;也蒙哥则支持窝阔台家族与他同谋的察合台系的宗王还有也孙脱和不里等人。不久窝阔台后裔宗王以武力反抗蒙哥的企图被现也孙脱因牵连受到囚禁。其他与此有关的察合台后裔宗王贵族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置。合剌旭烈受命归国执掌兀鲁思他在途经按台山时死去蒙哥命其未成年之子木八剌沙(mubarakshah)即位合剌旭烈之妃兀鲁忽乃监国。

蒙哥将朝廷管理西域的机构定名为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治阿姆河以南地)和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所管辖的地区包括:阿姆河以北地区、忽阐河以东草原、畏兀儿地、忽毡、可失哈耳、毡的、花剌子模、拔汗那等。

页6o—63。

2 《长春真人西游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39。

1 《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页128—133。

2 《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页322。

1259 年元宪宗蒙哥死于四川其同母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了争位战争。双方都意欲借助察合台汗国控制西域的土地人口。忽必烈派出了察合台后裔阿必失哈赴察合台汗国但途中为阿里不哥的军队截获送赴漠北处死。忽必烈之军在和林之战中获胜后阿里不哥退居谦州处境恶化遂以大汗的身份派察合台后裔阿鲁忽归兀鲁思夺位并为他征集军队、筹集军饷。阿鲁忽至察合台兀鲁思驱逐监国哈屯兀鲁忽乃自己即位于阿力麻里1。他利用原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的官员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无所适从的机会把他们收归己有力量迅壮大使察合台汗国一跃而成为控制蒙古国中部的一支强大势力。

阿鲁忽把为阿里不哥筹集的粮秣军资据为己有引了他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阿鲁忽向忽必烈表示归顺。忽必烈把东自金山、西及阿姆河的广阔地区交给阿鲁忽防守。这是蒙古国皇帝第一次承认察合台汗国对这一地带的实际控制权。

阿鲁忽死后木八剌沙未经朝廷许可重新掌权引起忽必烈的不满下诏派出另一位察合台后裔八剌归国夺权。八剌是蒙古国皇帝沿用成吉思汗旧例而指派的最后一位察合台兀鲁思汗。他以阴谋手段把木八剌沙赶下台。此后察合台汗国逐渐脱离朝廷的控制其新汗不再由蒙古国大汗指定。

八剌在察合台汗国站住脚之后力量急剧地展起来把朝廷派驻斡端的大将忙古带驱走并在忽阐河沿岸击败海都海都在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援助下重新起兵打败了八剌使察合台汗国的控制区局限于阿姆河以北地区。1269 年察合台汗国与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达成协议确定阿姆河以北地区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二归察合台汗国。次年八剌在海都的支援下渡阿姆河入侵伊利汗国在也里城下被伊利汗阿八哈击败被迫退回阿姆河以北地区。八剌不久死去海都乘机控制了察合台汗国指定察合台后裔聂古伯为汗不久又立不花帖木儿为汗。

都哇家族的统治1282 年海都立八剌之子都哇为汗1。都哇在即位之前已经是察合台汗国内实力强大的诸王曾先后入侵处于元朝控制下的别失八里和火州并与海都联合在漠北与元朝展开反复争夺。在大德五年(13o1)于金山地区进行的帖坚古山会战中都哇曾被元军射伤。

帖坚古山会战的次年海都死去。都哇暗中向元朝驻守在哈剌和林边境的安西王阿难答派出使臣向元成宗表示臣服请求朝廷罢兵。成宗同意约1 《瓦萨甫史》哈默·普尔格施塔勒波斯文原文及德译合璧本德译页29。1 扎马勒·哈儿昔:《苏拉赫词典补篇》华涛汉译本南京大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1987 年。

和。获得元廷支持后都哇与察八儿等聚会到会诸王一致认识到与朝廷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是“自伤祖宗之业”。大德七年(13o3)元廷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设驿路开关塞这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诸蒙古兀鲁思之间的约和有异于一般的国际间的和平条约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几个汗国之间互相协商的结果。自阿里不哥之乱后各蒙古兀鲁思虽已各自立国近半个世纪但各汗国的统治者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纷争是成吉思汗后裔间的内部事务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海都去世后都哇在元成宗的支持下逐步削弱并最终灭亡了窝阔台汗国使阿姆河以北和忽阐河以东草原统一在察合台汗国之下。13o6 年都哇死去其子宽彻继立在位仅两年。至大元年(13o8)宽彻去世后汗国生内乱都哇之子也先不花正驻于哥疾宁其余诸子年龄尚幼汗位为不里之孙塔里忽夺去。塔里忽为非都哇系诸王他继承汗位的合法性受到蒙古贵族的怀疑。八剌之孙月鲁帖木儿(.rüg Temür)公开反对塔里忽认为汗位应归于都哇诸子。月鲁帖木儿得到了其他察合台后裔的支持还得到了包括察八儿在内的窝阔台系宗王的支持他起兵反抗塔里忽但兵败被杀1。同时其他宗王在拔汗那起兵反对塔里忽也被击败。都哇之子怯别与塔里忽部下大臣兀赞(uzan)把阿秃儿设计袭杀塔里忽。事成后怯别向武宗海山奏报了推翻塔里忽的消息。13o9 年夏怯别召集忽里台大会决定由兄长也先不花即位。也先不花为褒奖怯别允许怯别从整个兀鲁思的富人中为自己择定私属人口并委派他为拔汗那、阿姆河以北地区、渴石和那黑沙不的统治者。

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其大部分领土并入察合台汗国邻近也儿的石河的土地则为元朝占有。也先不花同元朝大将脱火赤丞相(Tughaji Jinsank)谈判希望划定彼此在边境地带的草场但未能达成协议遂拘留元朝和伊利汗国的过往使臣察合台汗国与元朝再度生冲突。延祐元年(1314)也先不花入寇元朝属地脱火赤丞相和钦察大将床兀儿突入察合台汗国境这时驻守哈迷立的诸王南木忽里亦向火州方向出动。先是察合台汗国驻于哥疾宁的诸王倒的火者(dad khaja)部下诸将勾结伊利汗国谋叛伊利汗**队乘势渡阿姆河深入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在东方败于元朝戍边军丧师失地遂决心向伊利汗国掠地以弥补损失。于是出动屯驻于阿姆河以北地区和忽阐河以东草原的全部精锐迎战一举击败伊利汗**并进入呼罗珊之木儿加布河流域草原。

次年(1315)床兀儿击败察合台汗**追出其境铁门关。“战于赤麦千之地转杀同匝”1而脱火赤的军队则劫掠了察合台汗国在塔剌思的斡耳朵。这里提到的铁门关不可能是阿姆河以北之地渴石附近的铁门当1 《完者都史》页53—54页147—148。

1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三。

指阿力麻里附近的铁木儿忏察赤麦千可能是忽章河中游赛蓝附近的nett(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州府奇姆肯特市)。也先不花急招西征军东回。

就在察合台汗国陷于两面受敌的时候伊利汗国生了牙撒兀儿的叛乱活动。牙撒兀儿出自不里家族其父不合帖木儿曾被海都择立为汗。叛乱失败后他出逃伊利汗国被置于呼罗珊巴忒吉思草原守边。他在那里展自己的势力后来他利用伊利汗完者都死去其子不赛因汗新立之际又在伊利汗国动叛乱最后被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联军消灭。

也先不花死后怯别于延祐七年(132o)继立适逢元英宗即位。他立即着手修复与元廷的关系派被也先不花扣留于其境数年的元廷出使伊利汗的使臣拜住归国转达罢兵的愿望1双方终于恢复和平。

怯别约死于泰定四年(1327)其弟燕只吉台袭位。燕只吉台与朝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元政府多次赏赐金钱、钞币、海东青等。朝廷还专门派遣木华黎后裔乃蛮台将元太宗时代所铸察合台金印“皇兄之宝”护送至其境赐给燕只吉台。燕只吉台在位仅3 年先后继立的是其弟笃来帖木儿、答儿麻失里。

答儿麻失里的名字取自梵文意为法吉祥但他却是察合台汗国第一个公开宣布摒弃佛教接受并推广伊斯兰教的汗。他长期生活于察合台汗国的西部改变察合台汗国之汗每年东巡的习惯。驻牧于汗国东部以不赞(Buzun)为的蒙古贵族指责答儿麻失里废止了成吉思汗的札撒掀起了叛乱活动于1334 年夺取了汗位答儿麻失里被杀2。但是中亚蒙古人同化于当地民族的过程并没有因此而停顿下来。

汗国的分裂不赞为确保统治大杀亲族引起骚乱回历736 年(1335—1336)被大臣们杀死继位者是其兄弟敞失。但他不久死于与其兄弟也孙铁木儿之间的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孙铁木儿时国内政局混乱他的统治也很短暂。察八儿降元后其境内的窝阔台系诸王都成了察合台汗国的贵族他们的势力并未被消灭取代也孙铁木儿汗的是窝阔台系诸王阿里他的统治也不长久。最后牙撒兀儿之子合赞算端(Qazan su1tan)即位。在诸王们自相残杀争夺汗位的斗争中非成吉思汗系统的异密和地方诸侯的势力展起来。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初察合台汗国内威胁汗权的非成吉思汗系异密的主1 袁桷:《拜住元帅出使事实》《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2 宏达迷儿:《生命之旅之友》德弗雷麦里法文摘译本《阿姆河以北地区和突厥斯坦的蒙古汗史》巴黎1853 年页13—15;《伊本拔图塔游记》马金鹏汉译本页3o4;乌马里:《眼历诸国行记》克劳斯·来西德译本页117— 119。

要代表是阿姆河上游以北地区的巴鲁剌思合札罕(Qazaghan)。合札罕家族的权势的威胁迫使汗使用极端的手段来维护统治。合赞算端汗于回历746 年(arbeh)平原并展开会战。在激战中合札罕被射中眼睛被迫败退合赞算端汗同年在哈儿昔驻冬遭合札罕进攻战败被杀。

合札罕以臣弑君得手后操纵汗位扶立傀儡稍不顺意便废旧立新。

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各部诸王纷纷独立。合札罕从成吉思汗后裔中所择定的汗名义上是正统汗但实际上只是控制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西部汗合札罕控制朝政达13 年之久回历76o 年(1359)在一次出猎中被刺杀。他死后其子米儿札乌巴都剌(mirza’abd-a11ah)继承父位继续控制朝政依旧任情废旧汗立新汗。另一支巴鲁剌思氏(即后来跛子帖木儿所源出的那一支)贵族领哈只与勒都思部贵族拜延联合。兵向西部汗王都撒麻耳干进攻杀死了前来迎战的帖木儿沙和乌巴都剌。勒都思氏贵族乘势在阿姆河以北地区称王。各诸侯纷纷裂土割据当时著名的诸侯有渴石的哈只·巴鲁剌思忽毡的巴也只(Baiezid)巴里黑的勒都思氏贵族不花等而合札罕的势力并未被消灭其子忽辛等又重新聚集了一支军队时而入侵阿姆河以北。

在合赞算端汗与阿姆河以北地区诸侯作斗争的时代汗国东部最有势力的贵族是蒙古朵豁剌惕氏家族他们控制着今天山以南和拔汗那之地。合札罕死后在各部诸侯纷纷割据的风潮中朵豁剌惕家族也派出人员于1346年找到一个年轻的贵族名叫脱忽鲁·帖木儿(Tuq1uq Temür)并宣传他是也先不花汗的儿子。1348 年秃忽鲁·帖木儿被立为汗。脱忽鲁·帖木儿即汗位后不久便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下令一向保守的察合台汗国东部蒙古贵族也皈依伊斯兰教。脱忽鲁·帖木儿利用扶立自己的朵豁剌惕家族的大臣播鲁只死去的机会把世袭的职位封授给播鲁只尚未成年的儿子忽台达(kudai-dad)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脱忽鲁·帖木儿汗统一了包括畏兀儿在内的东部地区不久以后就展成足以与合札罕家族控制下的正统汗(西部汗)相抗衡的东部汗。

1359 年阿姆河以北地区陷于混乱巴鲁剌思贵族塔剌海(Taraghai)

之子异密帖木儿乘乱收集部属与周围的诸侯进行兼并战争。脱忽鲁·帖木儿汗于回历761 年(136o)春率大军齐集于拔汗那向阿姆河以北之地挺进。巴鲁剌思部的哈只见东部军势大便向呼罗珊退却。时塔剌海已死其子帖木儿统领部民与东部军的前锋约和。东部军同意保存巴鲁剌思氏的势力把渴石城及其附属地区仍旧交由帖木儿控制并在其余各城置城守和达鲁花赤以后东还。

不久留驻于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脱忽鲁·帖木儿的将领之间生内讧帖木儿乘机聚集力量又成为强有力的割据势力。回历762 年(1361)脱忽鲁·帖木儿再度出兵西征阿姆河以北地区慑于东部军的威势原先在东部军主力撤退后背叛、或原先出逃而拒不投降的诸部领纷纷向脱忽鲁·帖木儿降附。脱忽鲁·帖木儿却以严厉手段对付之但宽容了帖木儿。同年冬脱忽鲁·帖木儿进入阿姆河上游地区进攻另一支巴鲁剌思贵族、合札罕之孙忽辛(husain)。东部军尾随忽辛追击至昆都士劫掠了直至兴都库什山一带之地并于彼处驻夏。1362 年夏末东部军返回占领撒麻耳干脱忽鲁·帖木儿留其子亦里牙思火者(I1yas khaja)镇守此地他本人东返。

帖木儿投向忽辛活动于八达哈伤边境。与东部军在阿姆河上游石桥大战。东部军兵力达五万之众占有压倒优势却败于帖木儿和忽辛。帖木儿乘胜西进至铁门不久迫近渴石。脱忽鲁·帖木儿置于渴石的达鲁花赤弃城逃走帖木儿重占渴石。此时脱忽鲁·帖木儿的死讯传至军前但帖木儿的军队已经开来亦里牙思火者无法东返继位被迫匆忙迎敌结果战败被俘。帖木儿释放了亦里牙思火者及其诸将后占领了撒麻耳干时为回历765 年(1364)。

亦里牙思火者东返后即汗位而在阿姆河以北地区忽辛则扶立宽彻的后裔阿的勒(’adi1)算端为汗。次年春亦里牙思火者再度领兵西进。帖木儿与忽辛联合迎敌两军相会于忽阐河畔距察赤城不远处在滂沱大雨中血战亦里牙思火者失败。东部军的失败引起了帖木儿和忽辛两支巴鲁剌思贵族联盟矛盾的激化东部军利用这个机会动进攻获大胜。帖木儿向后溃退渡过阿姆河避居于巴里黑而亦里牙思火者则进至撒麻耳干城下。城中守军和居民顽强奋战东部军久攻不克同时军中流行瘟疫马匹大量倒毙不得不撤围而去。亦里牙思火者退回东部后逐渐大权旁落被朵豁剌惕氏贵族哈马鲁丁阴谋杀死1。自脱忽鲁·帖木儿开始东部蒙古贵族花费五年时间进行的统一战争以失败告终。察合台汗国东部在明代演变为西域各“地面”而西部则逐渐展为帖木儿帝国。

1 海答儿:《剌希德史》(Tarikh-iRashidi)英译本页15—37;宏达迷儿: 《生命之旅之友》法译本页1o1—1o2。

第二节钦察汗国钦察汗国在《经世大典图》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称为“月祖伯所封地”在非汉文文献中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由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封地展而来。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诸弟时术赤得到的土地是:自也儿的石河以西直至蒙古军队马蹄所及之处。术赤在世时其实际统治地域包括扎牙黑水(今乌拉尔河)以东的草原和阿姆下游的花剌子模北部和忽阐河(今锡尔河)下游汇入咸海处。

成吉思汗西征时哲别、不台率领的蒙古军曾越太和岭(今高加索)

侵入钦察草原。1235 年术赤次子拔都率军西征降服了扎牙黑水以西、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流域的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和斡罗思(俄罗斯)迫使斡罗思各公国称臣纳贡并继续向东欧扩张。1241 年元太宗窝阔台去世后拔都回军至也的里河建立钦察汗国其统治地域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北达今北极圈一带南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直至伊朗之地。钦察汗国幅员极为辽阔境内民族众多社会展水平不一。花剌子模、也的里河流域、克里米亚、太和岭以北等地区住有花剌子模人、不里阿耳人、莫尔多瓦人、阿人、希腊人和斡罗思人他们从事农业、工商业。也的里河下游的拔都撒莱、别儿哥撒莱花剌子模的玉龙杰赤、克里米亚的答黑、迦法和阿海(今亚海)畔的阿夫等城是东西贸易的中心。而草原上的康里、钦察、突厥蛮(土库曼)诸族则过着游牧生活。随拔都西迁的蒙古人为数不多居住在草原上向各地及斡罗思各公国派出八思哈(镇守者)监领并征收贡赋。他们逐渐被周围的操突厥语诸部同化。

拔都建都于也的里河下游的拔都撒莱城(今苏联阿斯特拉罕附近)。拔都的十三个兄弟的封地分布于汗国各地形成了隶属于钦察大汗的半独立兀鲁思。其中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形成白帐汗国势力最大。蒙古贵族统辖的万户、千户、百户和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队编制。

术赤系诸王与窝阔台系诸王宿怨很深拔都曾拒赴议立元定宗贵由的忽里台大会。贵由即位后企图以武力消灭拔都的势力派出大将野里知吉带赴阿兰(今高加索以北)一带去逮捕拔都的属员而他本人则借口赴叶迷立养病率大军随后西行。拔都下令反抗野里知吉带从拖雷妃唆鲁禾帖尼处得知贵由的动向亦率军东行以为备。贵由行至忽木升吉儿突然死去以拔都为的术赤系诸王与拖雷家族结成联盟召集忽里台大会推举蒙哥为帝。并派遣其弟别儿哥率军赴漠北拥立蒙哥蒙哥登基后为报答拔都拥立之功双方以塔剌思河为界分治蒙古国。别儿哥得受赐谷儿只地。

拔都逝世于1255 年其弟别儿哥(1257—1266 年在位)继立。虽然钦察汗国是第一个获得实际上半独立地位的西北宗藩政权但在名义上钦察汗国仍然尊奉蒙古大汗为宗主。126o 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召集忽里台大会分别宣布即皇位。在四年的争位之战中别儿哥表面上保持中立向双方遣使劝和1但实际上阿里不哥得到了别儿哥的支持2。当时的钦察汗国境内的不里阿耳的钱币上铸有把阿里不哥称为大汗的铭文。

察合台兀鲁思汗阿鲁忽利用受命为阿里不哥征集军需补给之际把麻忽统治下的原蒙古国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辖地西部据为己有排挤术赤家族的势力。1262 年饮察汗国与伊利汗国之间为争夺太和岭(今高加索)以南地区生战争术赤后王无力东顾。别儿哥只得听凭察合台汗国在中亚扩张。别儿哥与密昔儿(今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建立联盟加剧了钦察、伊利两汗国的矛盾。1264 年阿里不哥投降后忽必烈曾遣使请别儿哥东来参加聚会商议赦免阿里不哥。别儿哥表示同意并决定参加聚会但最终并未能成行3。

1266 年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在位至1282 年)即位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④忽必烈数次派遣铁连出使要求双方夹击海都。据铁连回来报告忙哥帖木儿曾表示:“祖宗有训叛者人得诛之。如通好不从举师以行天罚我即外应掩袭剿绝不难矣。”(《元史·铁连传》)据《瓦萨甫史》记载忙哥帖木儿曾于1268 年出兵进攻海都。此战可能与铁连出使有关。但察合台汗国在西北地区的扩张损害了术赤家族的权益。在对付察合台汗国的问题上海都与忙哥帖木儿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双方由对立转为结盟。在忙哥帖木儿的帮助下窝阔台汗国占领了一些本不属于窝阔台家族的地盘1。在海都与八剌争夺今锡儿河中游地区的战争中忙哥帖木儿派出军队与海都共同作战取得了胜利。

1269 年钦察、窝阔台与察合台三汗国召开塔剌思忽里台会达成了共同反对拖雷家族控制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并划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驻守阿力麻里的军队中的诸王蒙哥之子昔里吉叛变劫持统帅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把他们送赴钦察汗国境。1284 年脱脱蒙哥嗣位钦察汗国改变对元朝的政策。至元二十一年(1284)那木罕、安童等人才获释返归2。脱脱蒙哥表示服从朝廷愿意东来参加朝会3。脱脱蒙哥(1282—1287)和秃剌不花(1287—1291)两汗在位时钦察汗国的大权落到宗王那海手里直到13oo 年脱脱汗(1291—1313)击败那海汗权才得以恢复。

1 《史集》汉译本第2 卷页299。

2 《史集》汉译本第2 卷页296。

3 《史集》汉译本第2 卷页31o—311。

④ 《史集》汉译本第2 卷页311。

1 《史集》汉译本第2 卷页14。

2 据《元史·世祖纪》那木罕于1285 年3 月到达大都。

3 《史集》汉译本第2 卷页317。

钦察汗国的东部藩属术赤长子斡儿答家族白帐汗封地原先与大汗的直辖地相连。海都兴起后隔断了元朝与术赤家族领地的直接联系。与海都接壤的白帐汗系宗王古亦鲁克为争夺汗位投靠海都、都哇。古亦鲁克的对手伯颜曾遣使元朝要求双方联合作战。元朝的军队攻击海都从谦州深入钦察汗国控制下的亦必儿·失必儿之地(今俄罗斯鄂毕河中游地区)。13o2年脱脱汗和伯颜出兵2 万与元成宗的军队联合进攻都哇和察八儿。此后钦察汗国长期与元朝维持友好关系。

十四世纪初海都死后察合台兀鲁思汗都哇改弦易张主动向元廷请和最后促成了包括钦察汗国在内的蒙古诸汗国间的约和1。至大元年(13o8)元武宗遣月鲁出使钦察汗国册封脱脱为宁肃王。

1313 年忙哥帖木儿之孙月即别(在位至1341 年)即位元仁宗遣使例行册封。元仁宗时元朝与察合台汗国之间再度生大规模边境冲突战端重启。为防止腹背受敌察合台兀鲁思汗也先不花曾遣使月即别挑拨元朝与钦察汗国的关系要求钦察汗国站在察合台汗国一边共同反对元廷遭到月即别汗的拒绝2。元廷与月即别之间使臣往来频繁。133o 年成书的《经世大典图》中录有钦察汗国地名1o 个。1336 年月即别遣使元朝要求领取份地岁赐以赈给军站。1337 年元政府专门设立总管府执掌术赤后王平阳等处份地岁赐每年按额给。月即别在位时伊斯兰教在亦的勒河下游广泛传播钦察汗国的国势亦达到极盛期。今乌兹别克族即得名于月即别的名字。

月即别之子扎尼别(1342—1357)时代钦察汗国开始走下坡路。1357年扎尼别被杀汗国内乱时起。23 年间钦察汗更替了二十余人万户马麦利用这种混乱的局面掌握了朝政。1371 年以后斡罗思各公国停止缴纳贡赋。138o 年马麦征讨斡罗思战败。同年白帐汗脱脱迷失在篡夺察合台兀鲁思汗位的帖木儿的支持下击败马麦成为钦察汗从此汗位转入白帐汗家族。1382 年他攻占莫斯科强迫斡罗思诸公国重新纳贡。脱脱迷失强大起来以后与控制中亚的帖木儿生冲突双方在1389 年到1395 年间进行了三次大战。帖木儿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和克里米亚诸地击败了脱脱迷失钦察汗国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从十五世纪二十年代起钦察汗国6续分裂出失必儿汗国(西伯里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突厥化的蒙古政权钦察汗统治的疆土被称为大帐汗国。148o 年钦察汗阿黑麻进攻斡罗思在斡罗思大公伊万三世的优势兵力前退却。15o2 年大帐汗国灭亡。

尽管钦察汗国与元朝相距遥远元代中国内地与钦察汗国统治下的各民1 参见刘迎胜:《元代蒙古诸汗国的约和及窝阔台汗国的灭亡》《新疆大学学报》1985 年第2 期。2 哈沙尼:《完者都史》(QashaniTarikh-iu1jaytu)1969 年德黑兰罕伯莉波斯文刊本页145—146页175。

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却比过去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密切。早在元太宗窝阔台时代蒙古国就设置了从都和林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驿路。当时的使臣只要持有元政府给的金、银牌符就可以通行无阻。据往来于途的欧洲商人记载从钦察汗国的塔纳(Tana.今苏联罗斯托夫南顿河河口南岸)有商路通达元朝的甘州、杭州等地。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对于商贾、过客来说是相当安全的1。十四世纪上半叶塔纳城的商业相继操纵在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手里。许多欧洲商贾从这里出到中国贸易。从匈牙利、甚至从意大利来的商人不用去中国在钦察汗国都城别儿哥撒莱就可以买到中国的丝织品1。考古学者在原钦察汗国统治区各地现了许多中国产品。如萨拉托夫附近现的中国式丝织对襟衫别儿哥撒莱出土的带有汉字铭文的铜镜等2。

除了从汉地输入手工业制品以外还有不少中国工匠被征或随商队来到钦察汗国从事劳作。根据学者们研究撒莱和钦察汗国其他城市现的元代铜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中国输入的(带有汉字铭文)另一类则是本地生产的(带有阿拉伯字铭文)3。这不但说明中国的铜镜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也说明汉族工匠把中国的制镜技术带到这里并教会当地工匠掌握了这门技术。

在蒙古西征中有很多钦察人、阿人归附、被俘或为质来到中国。他们为蒙古贵族牧马、捣制马乳或充当兵卒。其中少数人起家行伍爬上统治阶层成为蒙古统治者镇压各族人民的工具在元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长期定居中原、江南的钦察人、阿人后来逐渐接受汉族文化与汉族融为一体;而另一部分则与蒙古族融合在一起了。

元代还有不少斡罗思人被迁至蒙古高原和中原各地。他们中有的充当工匠、兵丁有的成为奴仆。至顺元年(133o)元政府下令将这些斡罗思人收聚起来达万人之多组织了一个“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在元大都附近拨地1oo 顷让他们屯田④。这样大量的欧洲人移居中国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1 柏格罗提:《通商指南》此据玉尔:《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页292。1 《金帐汗国兴衰史》汉译本页122。

2 《金帐汗国兴衰史》汉译本页122。

3 同上书页141及版图33—34。

④ 《元史》卷一oo《兵志》;卷三四《文宗纪》三。

第三节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按蒙古人的风俗诸子成年之后除了幼子继承父业以外其他诸子均从父亲那里获得一部分财产(蒙古人称为“忽必”qubi此言“份子”)各自营生。穷苦的百姓是这样贵为可汗的家族也是这样。在成吉思汗分封宗亲贵戚时窝阔台同其兄术赤和察合台一道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部分土地和军队形成了自己的兀鲁思窝阔台的始封地在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叶迷立(今新疆额敏县一带)。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了父位是为元太宗。其原有封地叶迷立一带成为长子贵由的营地次子阔端封于河西。窝阔台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成吉思汗留给幼子拖雷的一部分军队划归阔端引起了拖雷家族的不满。1241年窝阔台死去其子贵由继承皇位即元定宗。贵由死后皇位为拖雷之子蒙哥夺去皇位转入拖雷家族。

蒙哥即位的忽里台大会受到窝阔台家族的抵制。阔出之子失烈门与贵由子脑忽等人密谋突袭蒙哥营帐事泄失败受到严厉制裁。失列门、忽察和脑忽被配中原和高丽充军;畏兀儿亦都护萨伦的被处死。窝阔台即皇位时与会诸王曾立约:皇位永属他的后嗣。后来以海都为的窝阔台系宗王因为这个事件指责拖雷家族违约夺权长期与元廷为敌。

蒙哥对其他窝阔台家族的成员加以优待:阔端仍保持其河西封地其子蒙哥都和窝阔台三皇后乞吉忽帖尼则居于阔端封地之西;窝阔台第六子合丹封于别失八里;窝阔台第七子灭里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流域;窝阔台第四子哈剌察儿之子脱脱占据其祖父的始封地叶迷立一带;海都则得到了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塔尔迪·库尔干以东)。占据窝阔台汗国大斡耳朵的是元定宗贵由之子禾忽时禾忽年幼由乃马真后少娣主斡耳朵。但这些措施并未能安抚窝阔台家族海都曾长期扣留蒙哥使臣石天麟。在中统年的战乱中合丹的后裔及海都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率兵入西域讨伐背叛他的察合台兀鲁思汗阿鲁忽时禾忽与阿鲁忽结盟联兵抵御入侵被阿里不哥打垮。海都乘机取而代之把窝阔台系宗王的力量网罗到自己部下。阿里不哥失败后海都在钦察汗别儿哥的支持下与察合台汗国在中亚角逐。他利用阿鲁忽死去木八剌沙新立之际控制了包括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附近的阿力麻里在内的整个忽阐河以东草原;并在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支持下在忽阐河流域击败继木八剌沙而立的八剌迫使八剌背叛忽必烈与之结盟并把势力伸及阿姆河以北地区。在东北方他在占据阿力麻里以后不久便向忽必烈的军队动进攻但被击败。

八剌入侵伊利汗国失败后于1271 年死去海都变察合台汗国为附庸四出扩张。在东方与元朝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夺取了今天山以南大片土地并数度侵入漠北甚至攻取和林;在北方支持白帐汗国内的分裂势力;在西方与伊利汗国磨擦不断;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驻于哥疾宁之地濒临印度盛极一时。大德五年(13o1)海都在按台山帖坚古之地与元朝军队展开大战使元朝军队遭受重大损失。

帖坚古山之战后海都病势日重把兀鲁思诸事托附给都哇后不久死去。都哇违背海都遗愿在海都诸子中选择了较为懦弱和易于控制的察八儿为窝阔台兀鲁思汗把窝阔台汗国变为自己的附庸引起了窝阔台家族宗亲诸王的分裂。都哇对反对者各个击破使察八儿更加依赖他。

大德七年(13o4)都哇与察八儿、明里帖木儿等诸王协商决定改变与元朝为敌的政策以承认元成宗为成吉思汗大位的继承人为条件换取元朝承认他们在西北地区立国的合法性。元成宗立即响应终于达成了和约。元成宗、都哇与察八儿共同遣使伊利汗国向新即位的合儿班答(完者都)诏告和平。

元朝虽然与窝阔台汗国实现了和平但对察八儿仍存戒心希望削弱窝阔台汗国。元成宗采取扶持都哇的政策怂恿都哇向察八儿掠地并许诺都哇占有他从窝阔台汗国夺回的土地。都哇与元廷合作一步一步地削弱窝阔台汗国。海都在世时驻于阿姆河上游的是其子撒班斡兀立(sarban ughu1)其属下除窝阔台系诸王以外还有都哇之子忽都鲁火者(Qut1ugh kha-jah)等。都哇未经撒班斡兀立同意便命己子也先不花为忽都鲁火者禹儿惕及军队的统领并先制人派军进攻撒班但都被击败。最后也先不花亲自渡阿姆河攻击终于取胜撒班只得向宿敌伊利汗国投降。

回历7o5 年(13o5—13o6)海都之子沙(shah)斡兀立与站在都哇一边的拙赤合撒儿系诸王牙撒兀儿和长史(Jinkshi)之间在撒麻耳干到忽毡之间一再生冲突。牙撒兀儿和长史利用都哇出面调停、对方等待开会不设戒备的机会率领大军奔袭一举击败沙和八八的军队。两年中都哇6续控制了阿姆河以北地区至哥疾宁之地对窝阔台系诸王或收其兵权或迫使他们听命于己以各种手段夺取了原先在海都控制下的大片土地和大批军队使窝阔台汗国进一步削弱。

同时元朝驻于漠北的大军也从按台山方向威胁窝阔台汗国的侧背察八儿陷于两面受敌的境地率十万军从也儿的石之地出动至按台山以为备时为大德十年(13o6)七月。元军海山所部军队先动攻击乘胜追至也儿的石之地策动察八儿军中的蒙哥之子明里帖木儿叛变使察八儿驻守在按台山、也儿的石河境的大军顷刻瓦解察八儿后妃、营帐和数十万部众均为元军所获。察八儿只得向都哇请降1。

察八儿投降都哇后他在阿力麻里附近的禹儿惕被转赐于海都之子仰吉察儿斡兀立。都哇还把贵由的禹儿惕委之于降元后又叛逃归来的贵由曾孙秃苦灭。窝阔台系诸王的势力仅限于也儿的石河之西的叶迷里、阿力麻里一带及塔剌思河流域。都哇在阿力麻里附近的忽牙思草原召集忽里台大会都哇1 《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元朝名臣事略》卷三《太师淇阳忠武王》;《完者都史》页37—39。当着与会蒙古诸王三百六十余人之面列数察八儿之“罪状”宣布废黜他另立海都之子仰吉察儿为窝阔台兀鲁思汗2。其时应为大德十一年(13o7)。察八儿虽然被仰吉察儿取代但元廷仍把他视为窝阔台兀鲁思汗。在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之间元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安抚宽彻、孤立察八儿。大德十年海山击败察八儿时得降众十余万口元政府置归降诸部于金山之阳即称海城一带而元军则驻于金山之北以割断归降部落与察八儿的联系一旦有变亦便于击敌。元廷的这一行动使察八儿等十分惊恐欲奔宽彻宽彻不纳。察八儿去留无所只得归降元但仍不断寻机复国。

宽彻死后察合台汗国统治集团内部陷于混乱激起了窝阔台系宗王复国的愿望。察八儿利用这个机会纠集军队进攻位于忽牙思草原的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怯别溃不成军。不久怯别得到包括海都之子沙在内的其他诸王的援助再度与察八儿交战获大胜。察八儿和仰吉察儿被迫越亦列河仓皇向东北逃窜途中仰吉察儿被毒杀察八儿投奔元朝窝阔台汗国最终灭亡。窝阔台汗国灭亡后许多窝阔台系宗王留在察合台汗国内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十四世纪三十年代末窝阔台系诸王阿里取代也孙铁木儿汗成为察合台兀鲁思之主。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扎剌亦儿贵族合札罕择定窝阔台家族的答失蛮为察合台汗国傀儡汗。

2 《完者都史》页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