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文明的倒退
作者:嘲笑鸟的鱼      更新:2020-04-29 21:30      字数:4643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分属于上古文明与现代文明,近代文明是物质型文明,它是人类几千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用鲜血与热泪铺成的,但是走到如今,人类仍然步履蹒跚,文明的发展仍然在投石问路,人类发展失去了方向。

其实,宗教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方向,但人们又发现它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势。人们找不到一种办法,能将宗教与现代文明共同包容,于是人类自行分裂,宗教与科学势同水火。人类的未来依然模糊不清。

科学发展到如今,已经开始涉及到唯心的领域,这就拉近了与宗教的距离,而且“万物理论”的破壳而出,有了将物理学三大板块进行统一的可能,虽然它仍然不完全,也在遭受着质疑,但好歹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使物质与精神开始走向兼容。

上古时代是人类精神完备而又发展均衡的时期,人们对于人与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们不需要科学,不必懂得万物理论,阴阳于大可充天地,于小不失毫厘,阴阳二字足以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果说现代人的世界是狭窄的,那上古时代人们的世界则是宽广的。也许你会疑惑,既然如此,那为何它的文明不发达?

首先,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消亡的过程,历朝历代以来,无不是前朝建国伊始励精图治,而后鼎盛一时,而后腐朽败落,而后被毁灭,而后被新的朝代统治,后来者居上,无限循环。但后来者并不一定就比前朝更为发达,所以时间早晚并不能成为两个文明谁更发达的证据,这只是你的想当然。

其次,注重精神的发展必定会冷落物质的发展,注重物质的发展必定忽略精神的发展,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上古文明本就不是物质文明。再次,人类对于发达的认识不同,现代人发明了火车飞机宇宙飞船,使人类的速度大大提升,将眼界延伸到了地球的层次,可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并没有火车飞机宇宙飞船,却将眼界延伸到了宇宙的层次,你道谁才是真正的发达呢?最后,物质的东西总是不容易保存的,虽然如此,现代人考古时也必定发现了许多令现代人都惊叹不已甚至望尘莫及的属于上古时代的东西,只是他们有意漠视,没有去公布。物质总会湮灭的,而思想却不会,尤其像《内经》这种宏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越加闪光。你道谁更发达呢?

明明是文明在倒退好吗!你也认为没有道理人类自诞生初始便是巅峰,而后一直在走下坡路。那如果上古文明不是人类创造呢?你可曾有想过?

其实,在现代人一筹莫展的上古时代,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人,一种是其他人(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神)。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正是其他人创造。当时人类混沌未开心智未启,为帮助人类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自己,他们留下了《黄帝内经》;为使人类更好的认识世界,他们留下了《山海经》;为使人类趋吉避凶更好地生存,他们为人类留下了《易经》。所以,中医其实是神的医学,《山海经》其实是神的大事记,《易经》其实是神的宇宙观。当然也有其他书籍,只是没有流传下来。他们中有些人后来成了人类口中的始祖先帝,直到现在仍然享受祭奠拜祭。但是后来,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情,使得他们与人类彼此分离,其距离之远,何止隔了一个天地。人类则为了生存继续奔波,当时摆在人类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是延续这种文明,但脱离了掌控的人类,最终走上了另一条暴戾的道路,就是如今的物质文明。

在其他人离开的早期,人类的心底深处仍然留有该文明的印记,因此越是接近上古时期的夏商时期,人们对于鬼神越加敬畏。而时间越推移,人的自主性越强,越喜欢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无意描述远古文明的社会形态,我们想讲的,是以今古治病方式的变化为例阐述文明的倒退。

《皮部论篇》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缪刺论篇》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可知疾病的发生是由外及内,由微及渐的一个过程。那么上古之人是如何治病的呢?《移精变气论篇》曰:“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可知,上古人的治病之方叫做祝由。祝由的理论依据是移精变气,大概是通过调控思想意识来改善人体精神活动状态的一种方法,说的再简单一点,祝由嘛,就是唱歌跳舞或者说喜庆话,就是祝福和祈求神明保佑等手段。

我仿佛听到了你的嘲笑声,你肯定会想,如果只是祝由就能治病,这世界就不需要医生了是吧!然而文中解释的很明确,“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又知“清净则腠理闭,虽有大风苛毒,而弗能为害也”,所以病邪只是停留在皮毛,非常轻微,因此只用祝由便已足够。

西方有个非常出名的名谚叫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便是突出了祝由对于疾病治愈的重要性。也许大家曾有这样的经验,当有轻微生病,身体不适,而突然有大好消息传来,令人保持心情愉悦,身体便立刻或者时间不长便痊愈的情况吧。其实,现代的精神疗法或者某些催眠术与上古祝由的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今人,内有眷暮之累,外有伸宦之形,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阴阳惧伤,而当病邪来袭,人体防线自然是层层崩溃,使得病邪可以长驱直入,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内外皆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祝由也便不起作用了。所以这时候的治病(下古)便要“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现代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求取功名金钱与权力,身体承受着内忧外患,精力一直在别处,身体本能的抗拒恬淡自由,因此总是时常遭受病痛折磨。非但祝由不能起到作用,哪怕吃着药物,做着化疗与手术仍然心念其他,无论是针石还是手术刀都不能将其精力转移到自己身体中来,病能治好才是奇怪。

那么中古及后世之治病又如何呢?《移精变气论篇》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可知,中古治病以汤液为主,然后加之医生与病人的配合,病邪就能除去。关于汤液,其实上古时代也有,只是作为备用,到了中古便正常使用,《汤液醪醴论篇》曰:“自上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可知中古之用汤液是因道德下衰的关系,所谓“道德”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善恶观,而是指合乎自然法则与人世道义。

此外,治病与信任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你信任医生,病才能治好。如果一个人一心想死,那么他无论如何都是救不活的,故《内经》曰:“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当然还要标本兼得,但无论怎样,“得神”是最重要的一点,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汤液醪醴论篇》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那“得神”之“神”指的是什么呢?《八正神明论篇》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如果我告诉你“神”便是“神明”的意思,你一定非常气愤,这个解释好像没有解释。那是自然的,如果我能解释开来并且让大家都能了解,那么大家岂不都成了神明?比如说,水是什么形状?能量又是什么形状?水本没有形状,能量也无形无质,水流入什么容器便是什么形状,能量聚集于什么物体便是什么形状,所以经络遍布人体便是人的形状。神明本无形,藏于内心中,所以要用内心去体验感悟。

且按顺序来捋一下自上古及今治病方式的转变:上古时期,汤液作为备用,祝由即可;中古时期,汤液为主,标本兼得;下古时期,毒药针石齐攻内外;后世粗工兇兇,无视自然;现代则自以为是,将中医学弃之不顾,胡乱施为。

那么自古及今,治病的效率又是怎样呢?答案是递减的。上古祝由与中古汤液之治基本都能将疾病治愈,而且是在疾病未发与始发之时;到下古之时,疾病已经比较深入,毒药攻邪却是药三分毒,针石之后身体虚弱需要调养,疾病进入五藏再治基本半死半生;后世粗工兇兇,却也知病诊病对症下药,有能救死扶伤者;至于当今,人们自以为是,不知人体构成,不知疾病来源,疾病诊断正确率低的可怜,攻邪的毒药也不敢使用,因此疾病深入五脏,基本只有死路一条,其他疾病的痊愈绝大部分也是依靠身体强大的自动调节机制。如果真正要考究现代医学的疗效,其结论并不乐观。据西方统计,真正被医生治好的病人只占8%,人体自我康复的占了60%以上。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信任上,现代医生会用一大堆数字、照片告诉人们,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病、病在何处,怎样治疗、原理为何,当你信任的时候,身体开始启动治愈程序,病已经好了大半。

一提到中医,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中草药,人们认为中药治病虽然缓慢,但是去病根,而且对于身体调养很有帮助。然而你一定要知道,同样是中药但是疗效也有不同,而且这个不同不仅仅是地气使然(也就是种植环境的不同),天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至真要大论篇》曰:“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帝曰:司气者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升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简单翻译一下:黄帝问:那些主治疾病的药物怎样?岐伯说:根据岁气来采备药物,就没有遗漏了。黄帝问:采备岁气所生化的药物,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因为能得天地专精之气,疗效比较好。黄帝问:司运气的药物怎样?岐伯说:司运气的药物与主岁的药物相同,但是有有余和不足的区别。黄帝问:不是司岁的药物,又怎样呢?岐伯说:其气散而不纯。所以本质虽同,而等次却不相同,如气味有厚薄的不同,性能有静躁的不同,疗效有多少的不同,药力有深浅的不同,这就是关于非司岁药物的说法。不了解也没关系,至少你知道不同年的药物疗效是不同的。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再次强调,中医的目的并非治病,治病只是过程,仅就治病来讲,中草药也并非主流。上古人治病时,作汤液醪醴只是备用,整部《内经》中介绍中药的篇幅少之又少,但是《内经》中另有一种治疗方法,不仅见效极快,而且治疗范围之广也是中药望尘莫及,那就是针刺。上古文明没落了,中医名存实亡了,针刺之术也跟随着没落,但是我相信,在人类迈入崭新的文明的道路上,针刺术一定会重复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