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谈古论今
作者:嘲笑鸟的鱼      更新:2020-04-29 21:30      字数:3049

今人与古人对人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此之上发展而成的医学也有较大差异,现代医学将人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医学则认为人与自然宇宙本为一体。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无数分支中的一支,而中医学则是宇宙整体观的一个体现。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所谓的中医学并非现代人掌握的可怜残缺而又漏洞百出的中医学;第二,所谓的古人生活的年代比你想象中要更早更早,《内经》产生的年代也比现代人定义的更早更早。

你肯定会有疑问,一来这个更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二来为何我们只拿《内经》说事,其他诸如《难经》、《脉经》,甚至印度的《奥义书》都有关于人体的详细论述。

让我们先从《内经》说起,自问世以来,《内经》便以极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此后历代医学家著书立说、临床实践无不以其作为理论依据,可以说没有《内经》就没有中医学。但问题是这本书一经面世,其理论之宏伟与深奥便犹如一座设施极其完备的惊天大厦伫立眼前,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这座大厦里东跑西颠,惊叹不解,从不能为其添砖加瓦,至于药方与治疗手段也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增减减。现代科学发展至今,吸取几千年来无数代人的发展成果,至今仍未完善,而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无数的曲折坎坷,没有道理在那么落后的年代,人们仍在为食物而挣扎的环境里便能创造出如此宏大精深而又系统完备的天书。所以我的结论是,现代医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中医学则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它们是两个文明的产物,所谓的上古就是现代人模棱两可,现代科学漠视的那个久远的年代。如果你想得知上古文明以及那个年代发生的事件,它们记载在其他的书里,我们下一本书里讲。但现在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上古文明辉煌灿烂的程度更甚于今。

现代人经过考究,《内经》成书于战国、先秦或者西汉时期,这个结论你笑笑就好。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四大发明不过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几支,然而中医学天罗地网无所不包,其成就之辉煌远非四大发明相比。例如四大发明中最早的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时期,以后渐渐得到改良,没有道理只有中医学渐渐没落。如果中医学是上古文明的遗留瑰宝,而上古文明走的是物质文明之外的另一条道路,那便能说的通。所以,《内经》宏大而精深的理论并非以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也不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藏象生命体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据。

也许你又感到奇怪,虽然《内经》不离阴阳,但总是不厌其烦论述五藏,难道上古时代的人看不到人身为肉长?其实不是,既然《内经》偏重于论述五藏与经络,那么应该也会有偏重于外在肉ti的经书。阴阳互为表里,有内自然有外,我们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黄帝外经》,它的内容一定与《内经》相互补充与验证。《汉书·艺文志》里面确实记载了此书,共有37卷,可惜早就失传了。除此之外,《内经》中还提到几种失传已久的医书,比如《本病》、《九针》、《金匮》、《揆度》、《刺法》等,我们已经不能得知它们原来的名字,或者是否有其他所指,但那一定是治疗方法或者病理的具体论述。

只有非常发达的文明才会产生宏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内经》只是其一,当然也有其他书籍流传于世,说来你可能不信,它们是《山海经》和《易经》。《易经》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前面两种早已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连山》是最早的易经,相传为神农时代所用的易;《归藏》次之,相传为黄帝时代所用的易。《上古天真论篇》中有过“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四种境界的论述,其中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质人,其次是圣人与贤人,也就是说黄帝应该处于下古。所谓的上古文明,又包含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黄帝虽然名气大,但距离现代文明还是比较接近的。

现代学者追溯中国的最早文明朝代为夏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夏朝是个扑朔迷离的朝代,文字记载与考古证据非常之少。其实不仅是夏,接下来的商朝与周朝同样如此。为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国家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进行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式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通过验收。但由于工程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其结论和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不少质疑,因此最终的报告繁本未能获得通过。严格来讲,该工程是一项尚未完成的项目。

连最基本的朝代断代都如此艰难充满争议,可见其与上古时代之接近。上古文明的流传大多是因为神话,而大禹即出现在神话传说中,也出现于历史记载里,可以说是连接上古时代与近代文明的桥梁。夏朝鬼神色彩浓厚,占卜盛行,商周稍次之。《庄子》中常有三代并称,那三代到底属于上古,还是属于近代文明呢?

人类文明的记载渐渐清晰开来是从周以后,夏商周这个模糊的时代我们先不去计较。《周易》就比较明显了,它成书最晚,据司马迁考证是“文王拘而演周易”。“演”是演绎的意思,就是由原来的易经重新推演而来。《连山》以艮卦为首卦,艮为山,于是叫《连山》;《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坤为地,大地象征厚重,万物得之以生,又得之以归藏,于是叫《归藏》。《周易》以乾卦为首卦,乾为天,天象征纯阳刚健,《内经》中也时常谈到食天气的重要性和天之大德,其发之于周,于是叫《周易》。那么有两点就必须要注意:

第一,文王演周易,说明《周易》完备成书大概位于商末,居于上古文明的末尾。虽然三易名称不同,但天地间的规则,阴阳五行等是不会变的,所以《周易》与《连山》、《归藏》必定多有共通之处,且将三易合一,并称为易经,同属上古文明。

第二,三种易经过时间变迁,其八卦之方位已然改变。众所周知,易经是一种论述天地间事物发展变化的书籍,目的是令人趋吉避凶,其方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这就说明,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令地球的方位改变了,而且是大到诸如磁极倒转、大洪水或者天地分离等足以使地轴发生方向变动的事情。如果人们能够理解《周易》成书的理论依据和凭证,再推断出《连山》、《归藏》的成书年代,那么就可以倒推两者的内容。

那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这些书籍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猜测,《内经》是为让人民真正认识人类本身,《山海经》是为让人们了解与认识世界,《易经》则是说明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道理,指导人们趋吉避凶进而更好的生存。这样一来,三者就将最微观之处,还有人类本身,加之宇宙的宏大世界结合起来,如果能融汇变通,那就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即道家所讲的“道”。现代物理学的三大板块,量子理论、经典理论和相对论,不也是在微观、普观、宏观的尺度上阐述宇宙的规律吗,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只是现代科学并没有放开视野,走进宽阔之处;只是人类走上了曲折蜿蜒的道路,而且正在付出巨大代价。

我要长吁一口气,幸亏失传的是《外经》,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于人体研究越来越详细,在显物质与数学和数字方面,现代科学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也许可以弥补《外经》失传的遗憾,但假若失传的是《内经》,那不知何年何月人类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

这并非茶余饭后的闲谈,除开这些玄而又玄的古老书籍作为物证,我们还有活的证据证明上古文明是多么的灿烂辉煌,但是现在不能说,包括你那些许许多多的疑问,比如上古文明是什么文明,又为何毁灭等等,我非得用一本书的篇幅讲给你听。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现代文明的发展越加迅速,马车换成了汽车,木舟换成了轮船,人类甚至登上了远在38万公里远的地球,但是这样,就能证明现代文明胜过上古文明吗?文明先进与否的标准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