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烈女低眉诉身世,壮士冲冠起豪情(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97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二十七回:烈女低眉诉身世,壮士冲冠起豪情(下)

射光了一壶箭,听说了一番伤心话,赵矜再问许妤一些箭法的诀窍。许妤知无不答,不过,她的箭法确实比不得萧銎、颜士重等将,因此自己觉得不够资格教大王,言语间十分谨慎。

再奔驰了一阵,赵矜只觉得胸中豪情随着马蹄声与这荒凉大地的景象而滋长,渐渐激昂起来。眼下自己就是要去跟蒙古人的正规部队“第一次亲密接触”,而蒙古人现时的英雄莫过于忽必烈,于是赵矜不禁又问道:“忽必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许妤又带点忧愁地答道:“末将在元宫中,只远远望得数面,未能接近……”

赵矜忙道:“不、不是这个意思,只是问问他的一些轶事、传闻嘛。例如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怎样处理国事的、脾气又如何。”

许妤想了想,便告诉赵矜一些关于忽必烈的事情。虽然她并不想说仇人的好话,但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抹煞。

忽必烈沉着宽厚,外表很温和,内心却有着过人的勇气。他不怎么喜欢佞臣(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史天泽、阿合马,但是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才干,相反,都是有过人之能的),更鄙视没本事的人。而且他锐意进取,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不论是哪个民族、出身贵贱,都能够一视同仁,多有破格提拔。另外,他还特别敬重忠臣。

任用能人这方面的例子,就如史天泽、张弘范这些汉人大军阀,一直有蒙古权贵中伤他们,可是忽必烈用人不疑,也就得到了他们的效力,灭金吞宋有他们的很大功劳。当然,这些功劳是金人、宋人所切齿痛恨的,张弘范等“汉人四大军阀”实际上便是四大汉奸,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话南宋还不会亡。就象坚守不下的襄阳城,要不是汉奸,还不至于沦陷。

敬重忠臣,典型的有两个例子。一个还是在窝阔台(忽必烈的三伯父)做大汗的时候,金国有一名大将,名为完颜彝,又名完颜陈和尚。此人于金国就要灭亡之际奋起忠勇,力抗蒙古军,几次挫折蒙古军的锐气,深得金哀宗(金国末代皇帝,但是很贤明)的赞赏。虽如此,当时的蒙古势力蒸蒸日上,势不可挡,完颜陈和尚终于于三峰山大败,退保钧州,城陷被俘。窝阔台要他投降,完颜陈和尚只是大骂,誓死不屈。忽必烈在外听说,连忙派飞骑传书,想劝窝阔台不要生气,留下此人慢慢厚待——但是信到的时候,完颜陈和尚因为骂恼了许多蒙古权贵,已经被斩首了。多年以后忽必烈说到这件事情,每每叹息不止。另一个例子就是对文天祥。文天祥被捕后,忽必烈恨不得要收为己用,命令将他押到大都来亲自劝说,可是文天祥对于尚书、宰相之位无动于衷——本来在元朝,汉人只能当高官的副职;忽必烈破例以正职厚待,却不能如愿,金银财宝更被视如粪土。忽必烈不得已,吩咐汉官轮番劝诱,甚至旁侧敲击地以文天祥的爱妾、儿子相威胁,依然说不动他叛变故国来为元朝效力。许多大臣气恼了,纷纷进言应该杀掉,可是忽必烈沉吟不决,直到许妤离开大都时止,也没听到文天祥被杀害的消息。

赵矜当然知道,文天祥是被关了四年才被杀害,按现在的时间,应该是明年才死。他为什么不自杀,是因为还期望着覆灭的国家还能复兴,自己还能为国家民族出力。《得儿女消息》一诗中“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深刻表达了这种心愿,和《过零丁洋》中表明誓死无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成为千古绝唱。

文天祥不是诸葛亮,可是在那样的时世,就算是诸葛亮复生,又能如何呢?真实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其实并不是小说中“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真实的诸葛亮一生中用兵谨慎,但是仍然多次遭到失败,由于国力不济,最终还是未能实现宿愿。

后来文天祥死,忽必烈仍敬重他,吩咐赦免他的家人,说:“忠良不绝后”。一个是千古难能的志士,一个是千古罕有的明君,只是双方的立场没法统一!千古以来,国家民族的恩怨,又岂是一个“立场没法统一”所能概括?

想到这里,赵矜忽然间感慨莫名。在心中涌出了一幅一方千军万马、一方旌旗零落的对阵图景。赵矜在心中为之大声呼喊,可是旌旗零落的一方终于纷纷倒下。堂堂朝廷,最忧国忧民的却只有这最后的一班将相;堂堂大宋,最壮烈的一幕却是这最后的时刻!文天祥誓死守节,陆秀夫负帝投海,张世杰挥泪自刭,这些人的行为,决不能用“愚忠”来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骏马奔驰的风,犹如在身边卷起了狂风暴雨,赵矜禁不住想要在心中呼喊:“忠臣啊忠臣,大厦将倾,一木难扶!面对蒙古军数十万精骑和上百万的伪军,你们的一点点人马能做什么啊!面对扶不起的阿斗和误国卖国的贼子,你们为什么不灰心、为什么不绝望、为什么还要斗争至死啊!文丞相、陆大臣、张将军,还有为着保家卫国而视死如归的所有兵卒!就算是愚忠,你们未免也太愚了!”

来到了这里,亲眼看到了许多人的挣扎,今天更听许妤诉说了她的往事,赵矜终于能够理解到身处乱世中的人,他们的心是怎样在狂风暴雨中跌宕。李荼一度心灰如死,内心的矛盾激烈碰撞,但终究留存忠义;何安平于艰难之中不忘求学,始终期待一个明主;齐劲身为奴隶被百般折辱,坚持着等待有朝一日翻身报仇;许妤是个小小女子,原本没有什么大志,但凄凉的身世让她萌发了一个执念,并且不顾一切实施,这难道算不上“志士”吗?

乱世中免不了会有若干鲜廉寡耻的人卖国求荣,也免不了有许多孱弱无力的人苟且偷生;但是作为志士,就会奋斗不息,死而后已。

赵矜想要做这个乱世上真正的强者,那就需要有力挽狂澜的决心和本领,还需要中流砥柱的良将、万众一心的士民。

立国初始,当务之急就是必须鼓起士民的自信心,知道自己是伟大的、而不是任人宰割、任人践踏的。

一个人要奋发进取,他必须有自信;一个国家要振兴,国民必须有自信。自信正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个时代,华夏民族各自的国家已经被灭(金、西夏、西辽、大理),或者即将被灭(南宋),这时候遗民们尤其胆寒,很多人都以为蒙古不可战胜。但若不是各国自相纷争,蒙古又怎能统一天下?这段历史不过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又重演了一次。

世事难料,谁想昔日的仇敌今天又成了难友,谁知若干年又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中华民族。别人不知道,但赵矜是明明白白,因此他的心底,对蒙古人并不象别人一样仇恨。读透历史,蒙古入侵让中国人口大减,这是事实,忽必烈末年时的中国,虽然已经过一段休养生息,比起百年前宋、金、西夏、西辽并存时的人口总和还是少掉了两千万,这就是战争罪行的铁证。但是战乱年代无不是这样生灵涂炭,例如汉末天下大乱时,人口从五千万减为一千余万,少掉了四分之三,那又是谁的罪过?

蒙古族能人辈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历史进行到这个时候,蒙古人与汉人立场有别,无法统一,那……也只能说是历史的问题。

而英雄始终是英雄,就象蒙古人会敬重汉人的英雄一样,赵矜一样也敬重蒙古人的英雄。如今想望忽必烈之风采,不胜羡慕,可是自己胸有大志,发奋要做强者,那么忽必烈就是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

今日就要初次目睹蒙古正规军的阵仗,来日,定要与忽必烈一决雌雄!

小树掠过,白云飘过,许妤见赵矜不再说话,也就默然相随。

赵矜一阵遐想,终于从豪情中回过神来,看看手中大弓,听听弓弦在纵马飞奔所带来的劲风中轻鸣……原来这不是一场大梦,确实是在异世界参与天下逐鹿。不论哪个国家,国势的兴衰与国君关系甚大,自己的责任可真不轻!忽必烈已经雄踞东方,我还在这里艰苦立国!

这时赵矜禁不住望向前方的一株小树,距离约有百步远,想像着那是忽必烈,拉满弓一箭射去。

这一箭不偏不倚,手随心动,居然射个正中。

两骑经过小树时放慢速度,赵矜和许妤都看到了,半尺直径的树干竟然被羽箭所贯穿,只有箭翎露在外面,箭头透出在另一边。

许妤不认得这是棵什么树,但就算是材质疏松的树种,百步开外能够发箭透入,也实在了不得!她不禁出声惊叹道:“主公真神人也!”

赵矜一笑:“哈哈……何足挂齿。”便不再说、不再射,放马继续奔驰。

许妤也不再说话,在心底却是佩服不已,后来回到安汉,把这件事说个人听,也就传了出去。军民们已经听多了赵矜的神奇事迹,对这件事情当然信之无疑,有的人还觉得这是大王的雕虫小技而已。却不知赵矜射树就象李广射石一样,是在不可思议的一瞬间,达到了心力合一的境界才能做到,平时就绝对没有这样的本事。

(待续二十八回)

作者:面不改色([email protected],发现错误或有意见建议请不吝反馈)

监督:面无人色、面有菜色

版本:7.0

日期:2004-07-07

顾问:面面教团同仁(内部论坛专属域名http://mm.yhiu.com)

关于“李广射石”的典故:

这是广为人知的事迹。但不改还是不嫌啰唆,再讲一讲吧!汉朝名将李广,本性十分耿直,爱兵爱民。行军时,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士兵都有饭吃,他才肯吃;士兵都有水喝,他才肯喝。李广对于残害边民的匈奴人十分痛恨,他的部队打起仗来都跟着他拚死争先。因此虽然屡屡重创匈奴人,自身的伤亡也很大;加上匈奴人害怕李广,总是以优势兵力集中对付他,因此他也吃了不少败仗。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功过相抵,个性又太耿直,就使得李广到老也没能封侯。射石的故事是当他在担任右北平太守的时候,郡中有老虎伤人,屡次捕捉不到,李广便亲自率领士兵,没日没夜地搜捕老虎。有一天,天色已经黑了,草丛中隐约现出一只斑斓大虎,李广急忙运足力气一箭射去,明明射中,却没有听见老虎的咆哮。到第二天早晨再带人来仔细察看,只见那是一块花纹象是虎皮的大石头,箭头深入石中数寸。士兵们无不骇然,李广也惊讶,回马再朝着石头射了许多箭,射得火星飞迸,却再也没有一枝能够透进去。后世诗人卢纶于边塞怀古,赞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