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回:诗人合纵说四国,德里危存看两邦(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525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102回:诗人合纵说四国,德里危存看两邦(下)

当晚,就在密室之中,哈拉温与阿米尔赫索交谈了一夜。阿米尔赫索为哈拉温筹划了“成为第二个贝把思”的一套方案,并承诺为之奔波效力。相应地,哈拉温亦承诺,当伊儿利出兵援助德里朝抵抗海都之时,不趁机自后攻击。

成功游说了伊儿利、马摩克两国,阿米尔赫索马不停蹄,又向着另一个关键的国家——炎汉。但在拜会炎汉君臣之前,必须先搞定虽然小、但是对此事具有影响力的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国王泰屯却没有多少文化修养,阿米尔赫索不能够以才学动之。不过却也简单,阿米尔赫索察言观色,已经知道泰屯是直率而头脑简单的人,于是不用说明什么危机、利害,只将伊斯兰教义里天下信徒皆兄弟、患难需要互相帮助的精神慷慨激昂阐述一番,泰屯果然奋然起身,大声咆哮,声称德里朝的敌人就是他的敌人,协同抵抗海都义不容辞。

阿米尔赫索这才点明,海都是大国,必须联合伊儿利才能抗衡。

泰屯一听,默然不语。伊儿利先前趁丧攻打他的国家,现在若要与伊儿利联合出兵,泰屯并没有看到合作力量大的好处,只觉得感情上难以接受。

阿米尔赫索更进一步,讲出自己将前往安汉,请求炎汉共同出兵。

泰屯点点头。有炎汉加入,不仅胜利更有把握,自己也省得管伊儿利的事,跟汉军协同作战就行了。

阿米尔赫索再道:“听闻您与炎汉君臣友好,而我呢,对炎汉是非常陌生的,可否请您帮忙引见呢?”

泰屯一口答应,并没有想得太多。而其实呢,岂止是“引见”而已,阿米尔赫索的事就变成了泰屯的事,出兵的请求就从一个民间诗人的愿望,上升为一国之君的主张。炎汉要不要考虑,这个筹码就要重一些了!

这时的炎汉,致力于经济建设,本无意愿出兵。赵矜听说阿塞拜疆使者带着一位诗人前来求见,不知何事,在朝堂上礼节性地接见了一下,随后在外宫设宴款待。

阿塞拜疆使者说明来意,赵矜微笑,转头仔细打量阿米尔赫索。沉吟一阵之后,并不表态,只将些无关的事情说起。阿米尔赫索见此情景,知道赵矜心中有疑问,也不即时挑明,只迎合其喜好,说些风土人情、文化渊源方面的事。

就这样海阔天空地交谈,赵矜大悦,而阿塞拜疆使者忍耐不住,间中一再提起出兵抵抗海都之事,极力想要让赵矜弄清楚不抵抗海都的危害。赵矜只是装作漫不经心,一再将话头转开。

虽然是初见,谈着谈着,阿米尔赫索已经摸到了赵矜的心思。这是个明君,乱世中白手崛起,何等之英雄,怎么会弄不明白利害关系?只是对于炎汉来说,从开国起就不断打仗,国土已经大为开拓,接下来真的需要一段时间好好地发展经济了。这个关头,让人家去打海都,岂不是天大难事?在没有弄清楚赵矜对于国家的规划、军事行动的计划之前,阿米尔赫索并不造次开口涉及主题。

宴毕,阿塞拜疆使者与阿米尔赫索拜辞,使者的神情,不无遗憾。

之后数日,赵矜仍不表态,只频频召唤阿米尔赫索,与文臣武将们搞些文化活动。

阿塞拜疆使者只怕完不成国王交代的任务,苦苦寻思,便借国王问候妹妹的信件,附了一篇求助的密文,请朝慕依拉从中助力。

朝慕依拉想起当初准备启程嫁到炎汉之时,与先父定策,要与马摩克朝、德里朝等伊斯兰兄弟国家取得联系,避免本国太过孤立,而且长远还要振兴伊斯兰教,扩大其传播和影响。先父和如今在位的兄长,可都是虔诚的教徒!应该帮他们实现心愿。

于是,从不在赵矜面前谈论政事的朝慕依拉,这时开始吹起了枕边风。如今她所受的宠爱不下于苎玉贞、苎玉香,这道枕边风一吹起来,威力可不小了!

面对此情此景,赵矜将各方面因素综合一想,心中更有数了。于是顺水推舟,装作招架不住,依允道:“这个嘛……好的,好的,我会好好考虑,你就不用担心了。我要再见一次阿米尔赫索,仔细谈谈。至于你哥哥的使者,先打发回去吧。那个阿米尔赫索,轻易不露声色,其实才是个真正的智者。只要他把来意说个明白,我会考虑的,然后斟酌我们国家的状况拿主意。”

朝慕依拉松了一口气,忙道:“谢谢陛下!真对不起,我说这么任性的话……”

赵矜笑道:“果然!你这个坏媳妇儿,什么时候也学会挑唆老公了?我要替天行道,严厉地惩罚你!”不由分说,拿锦被将朝慕依拉的身子卷起,裹得紧紧,再猛地一扑,压个结实。一时间求饶声、欢笑声,荡漾在宽敞的厢房里。

来到这个世界,颇学会了一些手腕、手段的校草皇帝,内心其实依然不变。

次日,礼送阿塞拜疆使者与阿米尔赫索。临别之时,赵矜才将阿米尔赫索召到跟前,除了一名做翻译的胡僧之外别无他人,赵矜问道:“你一直陪我谈天说地,现在可以说说真正想说的话了吧?”

阿米尔赫索微笑:“陛下如此英雄,我没有什么话说。”

赵矜搓搓手,将眼睛盯着阿米尔赫索:“你真的没有话说?”

阿米尔赫索道:“真的。我本来准备好一套说辞,但经过观察,越来越知道您是明智的,不需要游说,您自己会分析清楚。而我相信,我国跟贵国利益是一致的,我国如果灭亡,对贵国亦很不利。”

赵矜点点头,拍拍阿米尔赫索的手臂,表示赞赏,又坦白问道:“先生有没有做官的意思?我国诚招天下英杰,一起开创一个和平繁荣的盛世。你的才能,本国国君不一定赏识,如果到我国来,一定会如鱼得水的。”

阿米尔赫索长揖道:“陛下好意,我心领了。但我如今为着父母之邦忧心,方寸已乱,且容今后思量。”

于是,赵矜送别阿米尔赫索与阿塞拜疆使者,数日后正逢镇南大都督乌达、镇东大都督齐劲、镇西大都督鹿裔一同入朝述职,赵矜便在外宫排开宴席,宴请三位大都督和大司马李荼、大司徒何安平等十几位重臣。

以茶代酒,饮过三巡之后,赵矜开口说到正题:“今日诸位爱卿齐聚,十分难得,正好朕有一件国家大事,要与诸位相商。”

众人齐拱手道:“请主公明示。”

赵矜微笑道:“就是之前那位‘民间诗人’说的事。大家这些天都看到了,大都督们也听说了。”

众人一听,原来是要参谋这件事情,决定是否出兵,乌达便第一个起身道:“主公若要出师,臣不辞犬马之劳!”

鹿裔随即起身,略带疑惑地说道:“乌大都督且慢。臣闻,那个‘民间诗人’,说的比唱的好听。”

原来,阿米尔赫索本人就很有文采,赵矜御用的通译又是一名西域僧人,精通汉语、梵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诸般语言,将阿米尔赫索的话翻译得斯文得体,更增风雅。这些天安汉军民传说,都说来了个“说的比唱的好听”的说客。

齐劲道:“说客便是如此,不足为奇。我国只当考虑出兵是否合乎国家利益。”

赵矜微笑,对齐劲的话深表赞赏。

御史大夫张翰起身道:“主公,此事还须三思,莫要中人圈套。”

五官大夫刘仕德亦起身,表明与张翰相同的观点。

见到两人劝阻的样子,横野将军陈龟年忍不住了,起身恭敬地向赵矜行礼,然后挺直腰板,慨然说道:“我国国泰民安,如日东升!主公与列位大人莫非意图长治久安,休兵养民?怎奈当今时势,天下纷争!须有领袖,以戡其乱。主公雄才大略,我国不乏名将贤辅,不施仁义,何以服天下?臣闻:‘见义当为,勇者不畏其难,智者不惧其危。’”

为了“仁义”所以要出兵?张翰、刘仕德相顾摇头,仿佛在说:“人家都道文官迂,陈将军可比我们文官还迂!”

赵矜略略点头,伸出手,示意众人继续发表意见。

陈龟年坐下,大司农虞默起身道:“‘仁义大旗’之事,主公难道不知?”

赵矜大笑。陈龟年涵养甚好,与虞默向来和睦,现在虽然两人观点相左,虞默把陈龟年的观点比作“仁义大旗”,但陈龟年念他是文官不曾打仗、不识军机的份上,倒不生气。

大鸿胪郑文初与虞默、张翰、刘仕德历来交好,但此时倾向于陈龟年的论点,便起身谏道:“主公,‘仁义大旗’固不可取,‘大义’却是国家所不可弃。高举‘仁义大旗’乃是只识说空话、不晓做实事之辈,虞大人以之相比从来说一不二、身体力行的陈大人,甚为欠妥。”

虞默慌忙向陈龟年赔礼,陈龟年亦再起身还礼。气氛为之一松,继续探讨问题。

乌达慨然道:“我国四战之地,且白手起家,最初与列国并无交情。如今若不好好结交几个盟友,何谈发展壮大、回归中原!敢请主公将出兵之事付臣,臣必不令海都吞并印度,再为我国大患!”

鹿裔不由得受了感染,亦再度起身道:“乌大哥不惟有大将风度,更有古道热肠,臣向来最为敬服!愿为副将,一同东征,定要杀退海都!”

齐劲道:“臣赞同出兵之事,却不赞同两位大都督同往。南面伊儿利已为盟友,乌大都督自可抽身;西南基辅却仍虎视眈眈,鹿大都督不宜轻动。”

游击将军颜士重道:“如若乌大都督挂帅,末将愿为副将同行。”

轻车将军戴得功道:“末将亦愿同往!”

赵矜摆手道:“你们别忙。是否出兵的道理,咱们先论清楚再说。”

这时只听一个声音叫道:“主公所言甚是,以臣之见,切切不可出兵!”

欲知那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待续103回)

版本:7.0、7.1

日期:2005-01-02、2005-04-27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

典故:仁义大旗

春秋时宋襄公喜好“仁义”,打仗的时候立了个上书“仁义”二字的大旗,一定要堂堂正正地跟敌人交锋,不肯趁敌军正在渡河之际发起攻击,结果一仗大败,国势顿衰。本节中陈龟年的论点虽然迂,但是否可取还说不定,不能跟“仁义大旗”一概而论。中国历代常出兵解救友邦危难,除了扶危解困的道义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与国家利益相符。

本回读者回应:(于mm.yhiu.com“风雪山头”)

八面靈瓏:伊斯蘭的教義不是禁止酒精性的飲料嗎?怎麼還會出現伊斯蘭的人手拿酒杯的鏡頭啊!是否因為發生了什麼大事件才禁止的呢?

面不改色:谢谢提醒,我查证了一下,伊斯兰教是从一开始就禁酒的,因此已将文中的酒改为不含酒精的饮料。

惊寂:感觉“军阀”一词颇有贬意,与郝如吉后面的忧国忧民描述不合。不如去之,就用“大将”好了。

面目全非:“军阀”一词只是近代用多了贬意,在古书中为中性词。

面面吃面:查过了,古书中这个词还有褒义,因为古代就是这样的。

面目一新:历史上的博尔邦此时应已75高龄了,却仍有5年寿数,此时却让海都给活活气死,可叹啊。

面面俱青:阿米尔赫索游说伊儿利,上演了好一出“哭秦庭”!

小列:阿米尔赫索真是个有胆识和谋略的人,如为校草所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