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回:李荼出镇连城府,乌达悬军万里征(上)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673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103回:李荼出镇连城府,乌达悬军万里征(上)

众人一看,原来是廷尉廉钧。廉钧的性情有点孤僻,除了与何安平、李荼这两位受过他恩情的旧交以外,同那些跟随赵矜开国的将领们处得不怎么好,朋友很少。廉钧颇有才干,内心孤傲,但是齐劲、鹿裔、李圭、颜士重、戴得功等一班宿将并不怎么看得起他,认为是败军之将,不值得赞赏。廉钧在朝堂上的建议,从来就附和者少。就算是李荼、何安平,也常是意见不合,只是两人念着旧恩,不明确反对而已。譬如,廉钧刚来炎汉时,就提出炎汉的官职、将军号、爵位皆不合宋元之制,要求改变。这样的提议让群臣不喜,只因廉钧初来乍到,还没有搞清楚炎汉的情况就贸然上奏。

炎汉的官制,并非承袭宋朝,跟元朝更有不同。官职、将军号大体依照汉制,而爵位依照周制,为什么这样?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并非一味承袭前朝。炎汉以汉为号,官职与将军号上大致相仿汉朝,这是为了文臣武将们的荣誉感,也是炎汉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以及追思古代盛世、激发人们奋发图强。爵位制与周朝相仿,是因为周朝的五等爵位比较符合现在的需要。如果学宋朝那样,动辄就是什么公什么侯,爵位就不值钱了,难以激发将士不断进取。现在的炎汉,别说公爵、侯爵,就连男爵都很难得,将士都以得一个爵位为梦想。爵位虽然得来不易,但都是实授,真正是可以“封妻荫子”的,这又类似于魏朝,分封户数很少,千户侯已经相当了不得,长远来说对中央造不成威胁,却能极大地鼓舞将士们舍生忘死博取军功。秦朝军队为何强悍?重赏与实封就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廉钧来到炎汉,还搞不清楚国主和大臣们是怎样针对本国的情况确定管制的,就乱加评议,难怪群臣都不高兴。炎汉就是炎汉,不是宋元,也不是以往任何朝代。

诸如此类建议,廉钧常遇到同僚反对而心情抑郁。李庆熙、独隆翰、萧贤思、萧隆运这些开国后陆续加入的将领都与宿将们相处甚好,已经融入其中,唯独廉钧很难合群。

至于何磐、甘巴速、姚蛮子这些勇将,他们对廉钧没有什么好感,廉钧也对他们没什么好感,互相之间是没有什么来往的。

许妤、奚孔雀、李宝昭、月里朵、月里霖等女将,则又另成一个交际圈,男人很难插得进去。虽然廉钧对她们都有好感,可是没有办法接近,她们更是不会主动与廉钧来往的。

不过,仆里牙敦、迭里弥史等人归附之后,孤独的廉钧总算找到几个谈得来的了。仆里牙敦等人都很钦佩廉钧,廉钧自信上涨,而自从擒了顿巴斯大公获得爵位之后,也就更想要在朝堂之上有所作为。

今日见群臣议论纷纷,而主公似乎不是很赞同他们的言论,廉钧仔细一想,便觉得自己已经了然在胸,于是起身一拱手,发言道:“主公所言甚是,以臣之见,切切不可出兵!譬如卞庄刺虎,要待小虎死而大虎伤,方才挺身而出,一击而毙大虎!”

卞庄刺虎的典故,在座文武大臣都知道。当勇士卞庄想要冲上去与争咬牲畜的两只老虎搏斗时,聪明人告诉他:“你就算再勇猛,跟两只老虎打,还是要吃亏的!不如等两个老虎因为争抢猎物而自相残杀,大虎将小虎咬死,那时候大虎也被小虎咬伤了,气力不济,你再上去杀了大虎,可不就一举摆平嘛!”卞庄听了聪明人的话,果然一举而毙二虎。

但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否恰当?齐劲不以为然,起身驳道:“主公在上,听臣一言。这海都与德里之争,非是两虎相斗可比。德里乃是潜在之盟友,对我国无害,怎可比之为‘小虎’?我国国力单薄,亦不能以卞庄自诩。如若不出兵,坐等海都灭亡德里,德里灭则海都必扫荡印度,海都吞并印度则我国危如累卵!如此关头,怎可不救?”

齐劲开国之后屡立战功,又一直镇守苍岭关,身负国家屏障之责,令强敌无法进犯炎汉腹地,可谓声名赫赫,威望甚高。被他这样一驳,廉钧的脸色就有点涨红。不过,廉钧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又朗声说道:“主公在上,齐大都督之言亦有道理。不过依臣之见,自有伊儿利汗国出兵救那德里朝,我国不必劳师动众。”

陈龟年一听又急了:“德里危难,我国不救,听凭伊儿利为之,仁义何在?”

乌达、鹿裔本来都要发言支持齐劲的观点,可是听陈龟年又出来谈“仁义”,不禁相对苦笑。

宁朔将军迭里弥史便请胡僧作翻译,阐述道:“要施仁义,还要看有没有这个能力。我国现在以休养生息为上,又是三面敌国这样的处境,怎么可以出兵呢?廉钧大人所说的是上策,我国不需要出兵,只需要摇旗呐喊,让伊儿利去救印度,跟海都相斗。”

廉钧见有了附和之人,精神大振,又拱手道:“主公,列位大人:这正是天赐良机,我国可坐收渔人之利!只等伊儿利与海都相斗,我国暗中操纵全局,伊儿利胜则乘势攻打海都,海都胜则乘势攻打伊儿利!左右逢源,岂不强过劳师远征,徒耗粮饷?”

听了这话,席上众人情绪激动。主张出兵的齐劲、乌达、鹿裔、陈龟年等,与主张观望的虞默、张翰、刘仕德、仆里牙敦等,相继起身发言,争辩声此起彼伏。

大司马李荼、大司徒何安平两人分别坐在赵矜左右最近的位置上,按着酒爵,听着辩论,沉思不语。

赵矜看在眼里,等到争辩的人都累了,方才问道:“大司马、大司徒,两位觉得这事应该如何处置?出兵还是不出兵?”

李荼与何安平皆受过廉钧之恩,不过,公事公论,两人见主公最后问及,知道自己的意见将举足轻重,于是一齐起身拱手道:“主公在上,出兵为是!”

赵矜哈哈大笑,心中欢喜,喜的是栋梁大臣们都能从事情的表象看实质,抓住要点而不被迷惑。于是赵矜起身道:“很好!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事实上,我是赞同出兵的,这几天已经在想具体要怎样行动了。”

廉钧愕然道:“主公……”

赵矜摆摆手,示意所有人都坐下,慨然道:“这样的时候,还是必须出兵啊!凡事不要被表象迷惑,要看要点!现在最大的要点,就是海都攻打德里朝,德里危急!万一海都吞并德里,整个印度地区没有强国可以阻止他吞并了!海都一旦吞了印度,实力膨胀,我国能有好处吗?因此,不光是为了救援潜在的盟友,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必须出兵!也不能指望伊儿利,光想要利用他们。人不能总把自己当做是聪明的,搞‘虚张声势’,把别人当傻瓜——伊儿利如果不是傻瓜的话,就不会白白给我们利用;如果是傻瓜的话,那也抵抗不住海都!等海都破了联军,我国再来‘坐收渔人之利’?我国有这个‘操纵全局’的资本么?大家别笑陈龟年,他看起来迂,其实不迂。他主张仁义,不过抓住了实质,就不是宋襄公之辈。现在出两万兵,跟随伊儿利主力军,大家合兵十万抵抗海都,援救印度,是为长远之计。如果连这点儿诚心都没有,在这种应该踏踏实实干点实事的时候耍小聪明,那才跟扛个‘仁义大旗’就指望图霸天下的宋襄公有什么区别?战国末年六国合兵抗秦,来到函谷关,在下面大摇旗帜,谁也不出力攻打,史书上云:‘秦人笑之’!过不了多久,同盟瓦解,六国相继被吞。现在,德里朝危急,而印度物产富饶,海都如果得到印度,从此资粮充足,伊儿利和我国能有好处吗?我们光摇旗不行动,伊儿利人也不愿当傻瓜干实事,阿塞拜疆人、车臣人也心灰意冷了,那就只有——海都笑之!”

君王雷霆之言,满座默然。赵矜说这些话是有历史体会的。明朝再怎么衰败,到末年时还打了一场抗日援朝战争,整整打了七年,终于粉碎了日本枭雄丰臣秀吉的野心,保全了朝鲜,也保全了自己,令日本之后两百年不敢上陆。清朝呢?清人编《明史》,就批判明朝为了打抗日援朝战争,“损兵折将,耗饷数百万两”。怎知道,清朝自己,就是不肯损兵折将、耗费军饷去打仗,结果俄吞中亚、英占缅甸、日占琉球、法占安南……属国一个一个灭亡了,清朝这才急了,要跟人打仗,结果国风已颓,每战必败,每次赔款就是几千万乃至上亿两!相比“耗饷数百万两”的明朝,究竟高明到了哪里?

这些是赵矜知道的,但不能讲,惟有以自己一国之君的地位,确保国家往正确的方向去。经济建设是需要的,但炎汉不能怕打仗,为了团结潜在的盟友,哪怕是远征也在所不惜!伊儿利已经跟炎汉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个盟友来之不易,如果要耍心眼,想要伊儿利与海都打仗再趁机袭击它……看起来是聪明,但历史上,耍这样的小聪明而亡国的例子不计其数。只因背信弃义丧失了人心,终究不能长久。

李荼、何安平是国家股肱之臣,都明白这个道理。炎汉出师远征,好处有:一、树立国家的形象,提升威望。同时也维持百战之中顽强拚搏的国风。二、争取盟友。与伊儿利可以进一步走向友好,与德里朝今后亦可以合作对抗海都。三、打击海都,避免海都汗国太过壮大,也就能够保全炎汉。否则海都强了,受其垂涎的炎汉必然遭殃。坏处也是有的:一、打仗就要有牺牲。二、安定局面被打破,经济发展要受影响。三、赵矜与拜占庭公主苏妃娅订婚已久,拜占庭第一次出兵巴尔干无功而返,已经和炎汉约好共同出兵,再度西征。这样的话,如果炎汉同时又参与东征印度,到时就可能会变成两头出兵,出兵少则难以成功,出兵多则国内压力大,周围国家(尤其是基辅公国)有可能趁机进攻。

思量之下,赵矜与李荼、何安平都有了主意:还是必须出兵。出兵两万是之前乌达提出的方案,乌达为此还要求由自己率军远征。李荼、齐劲、乌达、鹿裔四位大将,才能足以独当一面,威望足以镇服将士,如果由乌达担负东征重任,赵矜还是比较放心的。问题是,两万人马真的可以抵挡海都吗?

(待续本回下)

版本:7.0、7.1

日期:2005-01-03、2005-05-03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