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关于第二次苍岭大战》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395

外篇:《关于第二次苍岭大战》

一招就死:看了草稿以后的感觉:好计!不过海都是不是太过昏头了?蒙古兵打城一向是拔掉侦察部队,引诱主力野外决战,火药部队在后面只管打城,这中间相差数十日也是有的,何以为了取炮停下中军?这个对于蒙古人来说脑子要先绕一个弯的,轻易把他们骗过来,不合理!

面不改色:一招提醒得好!我会修改前文,使之更合理一些。改后再重发。

面面俱青:唔,一招就死好厉害,不愧是评论院的,一下就发现了问题。我们也得注意情节上的问题了,严抓BUG。

面不改色:已改,其中,将拉炮原因改为海都要用这个轰苍岭关而非安汉。但八剌耐不住,先上去打了。

一招就死:土工作业是老传统,专门对付野战兵种敌强我弱的。不过我军历来有时间的话都是把壕沟修成双层,射击跳上女墙即可,下层弯着腰小跑都可以。比如一定要趴着才能保障安全的东西,不实用啊,又不是在人家眼皮子底下修的壕沟。

面不改色:虽有时间准备,但阵地很大,汉军迎战时间也不够充足(迟了的话战机会错失),因此能挖个趴着保命的就可以了。

江南:土工作业?壕沟?是不是应该加上铁丝网呀。战壕如果不和铁丝网配合使用,是很容易让人冲到跟前,瓮中捉鳖的。不改兄是不是不太清楚战壕的作用?战壕是现代战争火炮步机枪发展起来后,军队为了躲避敌方火力打击方才大规模应用,其后来更是发展为山地坑道。它的主要作用是躲避敌人的打击,安全的屯驻军队,而非打击敌人。要想很好的打击敌人,仍然是居高临下(所以战争中的每一座高地,交战双方都会反复争夺)。古代战争因为不存在强大的炮火、航空兵,所以方才可以考虑建城设寨,现代战争中,这些城堡要塞不用说都是靶子。此外,骑兵的最大优势是它的机动性,所以对付骑兵,要么拥有与他相同的机动性,要么就应该想方设法限制它的机动性。我真的想不通当骑兵冲过战壕后,战壕里的步兵是对付前边的还是对付后边的敌人。苍岭关前好像有一段狭窄山道吧,完全可以在那里构筑土墙,层层阻击。

一招就死:嗯,铁丝网这个事情我们是不用的,因为拉丝技术其实是很贵重的东西,解放以前只有林彪的部队能大范围的应用。在炎汉时代拉丝技术还要几百年才能被发明出来。而且你说的战壕和我军的土工作业是两回事,西方战争和东方战争是两会事情,希望搞清,不要教条主义。对于蒙古人而言大部分的西方城堡本来就只不过是靶子而已。骑兵冲过壕沟这个问题,不改已经暗示的很清楚了,就是要他冲过去。只要他不想停就要不断的冲,壕沟遍地的情况下弩兵只要有的打就好了,不要管在哪一边,那一边都打。土墙是没有用的,马匹跳跃高度一般在一米以上,垒土墙还要足够厚这个工程量是受不了的,那实际上已经是在修城墙了。要维持土墙的密度要夯,非常费力。

江南:感谢一招兄,以前我还以为土工作业就是挖战壕(受大决战的影响),不过我这里说的是战壕的使用在古代不太合理。战壕防护之佳是有目共睹的。但之所以没有在古代大规模运用(多数情况下是用来藏兵),是因为,它使得兵士站在较低的壕内,严重影响弓箭等远射兵器的射界射程,即使像书中所言4条壕沟,能有多大的防御纵深?还有就是一旦敌军冲上前来,就会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防御方将会十分被动。那些蒙古兵可都是些打仗不要命的人,一旦让他们冲过去,恐怕炎汉这两万多兵马很难形成有效的抵抗,要被居高临下的蒙古军肆意宰杀。

面不改色:汉军步兵是弩兵,这个与弓兵大不相同。弓兵在战壕内确实很受影响,甚至发力困难,弩兵却不至于。阵地之后并不是空的,有汉军的骑兵。战壕的作用在于:保护汉军步兵不与海都军对射,免得被对方近战之前大量杀伤。由于强弩射程比弓远,海都军又没法对射,便抵消掉他们的远程优势,近战来决胜负了。近战并非海都军所长。

一招就死:对了,不改。海都用的是回回炮还是缴获的火炮?火炮的话,这个运输也是够难受的,千斤以上比比皆是啊。回回炮实际上是抛石机,砸城墙甚有威力,蒙古人一直用它。就是之前要收集石弹很烦人,所以才比较慢,回回炮的运动速度相当不错——木制品嘛。这样的话那段时间就可以腾出来了——中军捡石头去了!

面不改色:“中军捡石头去了”——的是妙语!

面面俱青:古代没有铁丝网,确是防御时的大问题。可考虑用鹿角、铁蒺藜、绊马索等古代已有的装备配合陷坑等使用,布置于工事之前,滞缓对方骑兵冲击的速度和规模,以便强弩部队有更多时间有效打击之。

面不改色:这一战要速决,八剌离海都主力拉开的距离并不远,必须一战决胜负,不能拖过来日。

因为自己也有大量骑兵,不能设拒马等物。

江南:铁蒺藜的作用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主要原因是要想成功封锁敌方前进道路,就要使用大量的铁蒺藜,这么多的铁蒺藜,重量是相当可观的;还有就是它清扫不易,不但阻碍敌军,同样也能阻碍自己的军队。所以铁蒺藜的战术运用十分有限,从来都是用于防守,鲜有用于野战进攻的。用了铁蒺藜就相当于将自己放在一个铁桶里面,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就像电视剧《成吉思汗》里演的,金将胡沙虎在自己守卫的大同周围布满了铁蒺藜,结果蒙古军虽然无法靠近,但压根就不理会他,另外找路绕了过去,攻到了中都城下。

翔云:不是的,应该这样用,被敌人骑兵追赶的时候咋办呀?有办法,请用祥云牌铁蒺藜,边跑边洒,绝对是居家旅行,逃跑保命之必备佳品,另外,在守城的时候,往城墙下啦,城门口啦,放上一些,嘿嘿,这就爽啦,步兵攻城不可能都穿厚底靴吧?还有就是部队转移,围城打援,声东击西等等军事活动都可使用,并且无副作用!那位要问了,哪里可以买到呢?问得好!祥云牌铁蒺藜,各大城市均有销售,请预购者从速……另有零售批发各项业务,联系电话:***7452,联系人江南,海外总代理八面靈瓏,大陆总经销一招就死,工商管理员易水寒风,质量监督员面不改色。

江南:铁蒺藜的作用几类地雷,是一种被动武器。但由于它的杀伤力实在太小(一次只能扎伤一个人/马,地雷至少是炸残),清除起来太容易了(用一些带分叉、树叶的树枝清扫就可开出一条路,如果愿意用步兵一个一个捡拾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清除干净,而即使用了所有最先进的扫雷方法,一片雷区要清理干净还得人用探雷针一点一点探),完全不能与地雷的相提并论。为了达到限制敌军行动的目的,就要大量使用。它的运用必然受到很大制约。试想一下,一个铁蒺藜二两重,100个就20斤,1000个就200斤,没人会认为1000个铁蒺藜就能挡住敌军吧。可不管进攻还是退却中的士兵真的愿意带上几个几十个不能直接保护他们生命的东西吗?其次,几万、几十万个铁蒺藜就是数千、数万斤钢铁,难道就不觉得这么多的钢铁用于生产战刀、长矛和盔甲更为合适吗?

面不改色:综合上面的几帖论点:1、古代产铁不易。2、被动武器阻敌亦阻我。3、分布与杀伤的不易。因此可以拿来用,但作用亦受到很大限制。例如李荼第一次征西,夜战之时用来伤害敌步骑兵——日战的话,至少对步兵是不起作用的。又例如这次大战,显然不可。汉军的战术是杀伤敌骑、挫伤敌士气后以我骑冲之,这是宋军惯用战术,所以何安平、齐劲两个宋人运用熟悉。不要小看宋骑,除了弓箭外,近战突击力不亚蒙骑。宋朝长于防守,长枪骑兵是反攻的少数利器之一。海都军并非经验丰富的元军,对宋军战术束手无策并不奇怪。基于本战战术思想,除了壕沟外,拒马都不适合,何况蒺藜?壕沟只是为了降低弩兵伤亡率,以便多次使用。否则,射完一次就投入混战,相当不利。按照“弩兵射——敌骑伤且乱——我骑冲之——敌军败退——我骑退——弩兵再射”这样的思想,八剌智力与经验不足,没能攻破汉军阵地。后面想要绕而击后的方法是正确的,但当时海都军已受了很大打击,又被弓里疾拖住。

面露欧哦:战斗只要打起来了,能够收得住的,都是名将级的人物,这个什么叭喇自然不是那种人物。

http://www.2552.com.cn